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淨土信仰

  1. 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指彌陀本願的救度,如果不是彌陀本願的救度,就不是真正的淨土法門了。因為淨土法門的定義就是「易行道」,易行道必須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


  2. 淨土法門的中心,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以名號為我們的生命、以名號為我們的修持,也以念佛為我們的法樂。


  3. 一代聖教皆是六字註腳,六字名號含蓋一代藏教。通宗通教之士,不歸彌陀,不得往生;愚夫愚婦之輩,但稱名號,速證涅槃。


  4. 淨土法門講專——專修,講唯一——獨一無二。十方諸佛獨有阿彌陀佛是王,獨一無二。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獨一。淨土法門是獨一的法門、無二的法門。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我們所拜的對象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所稱念的,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歸向阿彌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彌陀佛為根本。


  5. 若稱佛名、拜佛像、觀極樂圖,應思我往生早已成就。


  6. 何故世尊強調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又何故吾等凡夫唯以阿彌陀佛一佛為本尊?因為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的主人,是極樂世界的主人,是救度十方眾生的主人;阿彌陀佛也是「諸佛之王,光中之尊」(《大阿彌陀經》之文),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7. 任何法門都必須一門深入,如果沒有一門深入是不可能成就的。以聖道門來講,一門深入都還難以成就了(也因為他是難行道),聖道門如此,淨土門也一樣。淨土門的特色就是「易」,之所以容易成就,所謂「當生成就,一世圓滿」,是因為淨土門「專而不雜」。如果淨土法門失去了「專」,這個法門就不可能有「勝、易」的特色了。
    易言之,一個信仰淨土法門的人,只要掌握了「專」,就掌握到了純正淨土法門的精髓。


  8. 淨土法門雖然不強調六度萬行,只強調一向稱名,可是六度萬行就會在懂得一向稱名的人的內心自然流露出來。


  9. 修淨土法門的人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往生的正因,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其他一切都不是正因,不是本願之行,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關係。也就是說,對往生來講,除了念佛之外,其餘的行持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雖然是這樣,可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不可能貶低或者是輕視六度萬行,而是就自己的身份以及職責所在,應該做的就去做。這裡只是就往生的因、非因,而論往生的多善跟少善,不宜混淆不清。


  10. 一大藏教所說之法,總言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皆納於一句彌陀名號,彌陀一句,總持八萬四千。故彌陀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如法然上人言: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11.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欠十方眾生的債非常多,遍滿宇宙,我們要離開娑婆世界這些債要如何償還呢?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好,因為這一句彌陀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是足以讓我們償還一切業債的。《觀經》說:「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善導大師也說:「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我們從娑婆到極樂世界,資糧功德在哪裡?同樣在這句萬德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只要我們專一稱念,就必定往生極樂,彌陀名號是我們往生的資糧,往生的大利無上功德。《大經》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往生極樂之後,快速成就佛果,功德在哪裡?也在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為了成就我們離苦得樂、超凡入聖,而五劫思惟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的,成就我們的必定往生、快速成佛。


  12. 佛的正報和依報是一體的,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是一體的;再者,佛的本體跟佛的名號也是一體的,佛的本體功德在哪裡?就在這句名號裏。這樣說來,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這句名號就有多少功德。經典中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這句名號也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微妙、至高無上」的功德。


  13. 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如果所講的法沒有辦法救度眾生,就沒有達到祂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反之,所講的法,不管是什麼法,只要能使十方眾生往生,使十方眾生脫離三界六道,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那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本懷。因為唯有往生極樂世界這法門才是我們眾生做得來的,也是今生可得解脫生死輪迴的,所以可說釋迦牟尼佛出生這世間中,一生講經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十方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也好、兆載永劫的修行也好,祂成就的極樂世界那麼殊勝莊嚴,祂成就的佛身又是諸佛所不能及,這些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盼望我們十方眾生都能往生祂為我們所建設的極樂世界。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阿彌陀佛就不需要取這樣的正覺。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往生。


  15. 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瞭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本願救度道理,所以雖然有在念佛,卻心生不安,到了臨終之時,也還苦苦惱惱,甚至於讓別人擔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瞭解。如果瞭解佛心,瞭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麼樣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穩的,不會懷疑。


  16.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間,講經說法三百餘會,都是隨著眾生的根機,有方便性的、有真實性的,最終的目的是以方便導入真實。
    學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與真實,不曉得方便是進入真實的通道,而執著、停留在方便上,就無法解脫了;這一輩子沒有解脫,還要等到未來世。
    如今我們不只生而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實解脫、當生成就的淨土法門,這可說是百千萬世承受阿彌陀佛慈悲智慧的導引,才使我們這一輩子本來不能出生為人而終於出生為人,不能逢遇佛法卻在種種順境、逆境中,遇到了彌陀救度的法門。


  17. 十方諸佛示現八相成道,目的也是在於說法度生,若非說法度生,則不漫然示現。而能徹底廣度十方眾生之法,即是阿彌陀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救度法門。十方諸佛捨此法,則不能普救眾生;十方諸佛弘此法,則能普救眾生。


  18. 大乘、小乘八萬四千法門,顯教、密教八大宗派中,有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能夠圓滿大慈大悲地普度眾生、給予眾生拔苦與樂、令其離苦得樂呢?只有淨土宗。不但能讓眾生離開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之苦、分證法性的變易生死之苦,而且能令眾生得證涅槃的真實之樂,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


  19. 如修其他宗派法門,或者戒定慧三學、六度萬行,都很難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為什麼呢?佛所說的都是真理,可以使我們解脫,但如果無法契應我們的根機,這個法即使如何的殊勝,也和我們沒有關係。
    在佛法當中,我們唯有信受彌陀的救度,稱念彌陀的名號,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法門一方面很容易,一方面又很殊勝,可以當生脫離生死,往生極樂成佛,達到脫離三界六道的目的。


  20.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隋唐淨土,一種是宋明淨土。
    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稜兩可。
    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眾之一。這就是隋唐淨土,也就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在裏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21. 唯有淨土法門才是我們今世可學得來、可擁有的,同時,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高的法門。所以,淨土法門是一個圓頓的法門。六字名號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圓」;當下信受、當下修持,當下決定往生,就是「頓」,所以是圓頓的法門。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萬修萬人去的,就是這個淨土法門。


  22. 佛教是講慈悲的宗教,可說若無慈悲,即無佛教。但,真正要圓滿達到慈悲,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淨土法門,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佛教普度眾生之所在。如果沒有專稱彌陀佛名、蒙受彌陀救度的淨土宗的話,佛教所講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將成為戲論。


  23.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淨土宗這個法門是真正能夠徹底、究竟的體現佛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精神,其他的法門有的要止觀打坐,有的要朝山拜懺,有的要誦經持咒……,可是一個臨命終的人,在那時候他還能夠誦經持咒嗎?還能夠求開悟嗎?都不可能了。可是只要他有生起一念我要往生,我要靠阿彌陀佛,「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阿彌陀佛立即知道,就會馬上示現,而接往生極樂世界。


  24. 能夠使這個人依佛法來解脫,卻不能夠使那個人也依佛法來解脫,這種法就不能稱為「大慈大悲」的法。必須是無論聖人、凡夫,出家、在家,甚至善人、惡人,都能夠得到救度的,才能稱為「大慈大悲」。有所不能「拔苦與樂」的話,這個法就不稱為大慈大悲的法。以整個佛教八個宗派來講,不論北傳、南傳或者是藏傳,能徹底地、絕對地被稱為是「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法門。


  25. 八萬四千法門是真實法門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終目的在宣說彌陀救度。


  26. 只要稱念這句名號,往生與否,不在於我們有如何的功夫境界,不在於我們要這樣地念、那樣地念,不在我們這一邊,而完全在阿彌陀佛那一邊,阿彌陀佛發願救度念佛眾生,眾生念佛必定往生!


  27. 唯有使人能脫離生死輪迴,這才叫大慈悲。我們引導他人三皈依、受持五戒,這雖然是善業,使他將來可以做人,或者升天,此種法門當然超過世間的法門,但是還不究竟;必須使他了脫生死,甚至使他成佛,這樣才是大慈悲、大智慧的法門。


  28. 如同千江萬水必歸大海,淨土法門是萬法的歸宗。陸地上一切水流,最後需要進入大海,才能得到真正的歸宿;佛門中一切的法,最後必須匯入彌陀一法,才能究竟成就佛道。
    因為唯有這個法門,能徹底使一切眾生,容易解脫,究竟成佛。只要有這個法門,就通通包含,盡在其中,無欠無餘;如果沒有這個法門,就不圓滿,有所欠缺。可知這個法門的重要性,有此法門則一切法具足,無此法門,就算修了種種法門仍然不具足。


  29.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能達到三輪體空之境,不管我們貪瞋痴有沒有降伏,是否還有妄想雜念,這些都不妨礙,所謂「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因為不是靠我們凡夫的功夫,而是靠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量。


  30. 第十八願成就文說:「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往生」多麼容易,還有「住不退轉」多麼容易。「容易」是淨土門之所以稱為易行道的真義所在,這是彌陀威神、功德的最高表現,致使十方諸佛,皆共讚歎。


  31. 淨土法門是點鐵成金的法門,儘管我們在這裏很愚癡,甚至不認幾個字,可是往生之後立刻佛性現前,無量的慈悲、智慧、願力、辯才,百千陀羅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現在要學什麼、累積多少,不用。
    你現在有時間就念佛,或者看這方面的教理,然後自信教人信,這就是最大的報佛恩。


  32. 《往生禮讚》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亦即光明名號攝化眾生之力。因為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大願,而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這句名號即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之力。名號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號,故稱「光明攝取力」。


  33.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將大師之淨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語徹底圓彰,此偈妙含「三重選擇」之義,後世稱為「三選文」,此三選文所獨舉之「擱、拋、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其文如下: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文明示三重選擇之義,亦即於「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淨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淨土、選正行、選正業」。


  34. 所謂「千句經文不如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功能,六字名號全收。可以說,這句名號是佛法之中的深奧處,就如法然上人所說:「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也因為如此,淨土法門是佛法之中所謂「歸宗結頂」的法門。


  35. 阿彌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願成就之佛」、「救度眾生之佛」、「光明攝取之佛」。當我們往生時,阿彌陀佛不請自來迎接我們,所以也稱為「迎接眾生之佛」。


  36. 十方諸佛雖然同樣都成佛,不過,每一尊佛在因地時,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個個不同。因此,雖然同樣成佛,但佛力會有不同。
    阿彌陀佛在因地本來就發過深重誓願,也就是四十八大願,當他願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號,就能夠攝化十方,使十方眾生來求念。不論是為求往生或是為求現世福利而念這句佛號,都沒關係,都讓你們求、讓你們念,依此願力,十方眾生容易往生極樂世界。


  37. 雖然每位佛都一樣發救度眾生的「四弘誓願」,可是如果這個眾生跟這位佛沒有緣,這位佛要度他就比較困難。
    阿彌陀佛的慈悲,祂的目的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祂必須先跟十方眾生結緣。不管是聖人、凡夫或極惡罪人,都要讓他們平等往生極樂世界,這非同小可啊!
    要能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大、不可思議的多、不可思議的深廣,因此要經過兆載永劫,替我們積植無量德行。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造業,不是在累積功德,甚至毫無真實之善。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就必須先為我們還清這些債務,所以,於兆載永劫積植無量德行,目的就在這裏。


  38. 十方諸佛雖然都曾發上求菩提的願,可是能無盡地下化眾生的,卻只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39.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具有六種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有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而且具足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願大力,使得我們稱念了能夠大善大福,超凡入聖。


  40.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然有漏之善,無法憑以往生彌陀無漏之淨土,故往生當憑念佛一行。學佛之人,理當諸惡莫作,然凡夫之心,難免妄想雜念之煩惱,故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41. 第十八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因為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但念佛皆往生。
    「但念佛」並非排斥其餘修行,而是欲生彌陀淨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若論敦倫盡份,閑邪存誠,持齋戒殺,濟貧扶弱,隨緣隨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願生極樂的淨土行者分內之事。只是欲生彼國之人,應該首先知道眾生善惡雖然輕重不等,彌陀佛心卻是平等普濟。若能如此體悟,則善機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報恩,惡機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報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來自對彌陀大悲的觸動。


  42. 佛的智慧在哪裡?在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的慈悲與智慧功用是什麼呢?是救度十方眾生──救度所有善惡、乃至謗法闡提的眾生。有能力救度這樣的眾生表示慈悲是徹底的,智慧救度的力量是絕對的,諸佛當中,願力最深廣、威德最不可思議,在十方諸佛當中被形容為王,而且被讚歎為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只有阿彌陀佛。


  43. 「超世願」即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悲願,亦即不改變男女、善惡等十方眾生、五濁凡愚之本形,以彌陀本願力之不思議,使不能救度的人被救,不能往生的人往生;故彌陀本願名為「超世悲願」,此道亦名為「超世直道」。
    由於彌陀在因地時發起「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超世願」,也由於完成了這空前絕後的超世願,故此佛名為「南無阿彌陀佛」。


  44. 所謂「願」,有「通願」跟「別願」。阿彌陀佛的別願,是四十八大願,這是跟其他諸佛所不共的,唯獨阿彌陀佛個別所有的,此四十八願特別宏深,其深智悲願,遠超諸佛菩薩,《無量壽經》中彌陀自誓:「我建超世願」,釋尊也在《彌陀偈經》深讚彌陀之願而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45.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這是印光大師所講的。印光大師說不要懷疑驚訝單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超越十地,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應該知道這六字萬德洪名的功能是含蓋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而直至等覺的功德的。


  46. 這句名號叫做「萬德洪名」。萬德洪名的「萬」不是數目字的百千萬的萬,而是「具足、完滿、超越」的意思。也就是往生成佛的功德,在這句名號中完全圓滿、完全具足,而且使我們超越六道輪迴,一旦到極樂世界就能夠超越三賢十聖而快速成佛。


  47. 為什麼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超越十地,進入涅槃的境界。那是因為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是具足超越聲聞、緣覺、菩薩的圓滿功德,所以我們念念之中都在斷除我們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都在增長我們八十億劫的福德智慧,念念都是無上功德。


  48. 一般法門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功夫來脫出三界,乃至圓成佛道。唯有淨土法門,是完全仰仗阿彌陀佛的救度。也由於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不管自己有力量、沒力量,有功夫、沒功夫,人人都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人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而快速證入佛果。


  49. ‧只要稱名念佛,即得徑登不退,無藉劬勞修證,不必觀想參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當下圓明,無欠無餘;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機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以上這些是古德對淨土超勝之記述。故淨土一門可謂:至簡易、至穩當、至直截、至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如是彌陀救度,念佛法門,千生叵遇,萬劫難逢;既獲見聞,遠慶宿緣,決定信受,終身不渝。


  50. 「八正道」含蓋所有要到達涅槃佛地的各種佛教修行法門。信受彌陀本願救度而念佛的人,了解這八正道不是要我們自己去累積、去實踐,而是乘上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本願船,這一條船就是「八道船」。


  51. 淨土門是「救度」之教:彌陀已成就二種迴向(往相迴向、還相迴向),賜與眾生,眾生信受之,當下獲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現在雖尚無此能力,然如太子誕生,長大必繼王位;同理,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證佛果。


  52. 念佛是佛教最高深、又最平常的法門,上根不能超出其外,下根也能穩坐其中。因此念佛,就法來講,是殊勝的;就機來講,是容易的。


  53. 稱名念佛有殊勝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勝」的意思是,這句名號具足萬行,所以很殊勝;「易」的意思是,念這句名號,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開口出聲,連小鳥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54. 《般若經》說:「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除非是神箭手,否則我們要射中靶心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射大地的話就很容易了,不必要是神箭手,甚至是盲人也能射中。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如以箭射地,一射即中。念佛就像以箭射地,因為只要開口念就對了,一念就是佛,念念都是佛。所以有一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55. 淨土法門非常易行,易行的本身又是殊勝的,殊勝在哪裡?在於能讓我們獲得成佛的利益,而且不須經過品位階級,不必經過一劫二劫,也不必經過一地、二地、三地,而是超劫超地,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速」。所以天親菩薩說「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56. 善導大師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無量、無礙的光明,只是在尋找念佛的眾生,同時,保護他、救度他、永不離開他,一直到他臨終,一定要使他進入無量光明土——這就是「阿彌陀」的意義。


  57. 不論八十部華嚴或四十部華嚴,菁華就在最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目的就是要引導華嚴會上諸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華嚴經之目的,也是華嚴經深奧之處。
    《法華經》也說,依此經修習,臨終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蓮花之上,諸佛菩薩圍繞,花開見佛,見佛成佛。這樣說來,《法華經》二十八品,最秘密、精髓之處,也是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依《法華經》的方法修習,想往生極樂世界,終屬「難行道」,我們凡夫做不到,那是菩薩的境界。但是,我們只要念佛,也可以達到《法華經》的目的。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就是在念佛,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為「一切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諸佛的目的,就是弘揚念佛、勸導念佛。


  58.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亦是我等出生目的。但能願生淨土,專念彌陀,則彌陀、釋尊、我等,三者一致;佛心眾生心,心心相印,佛願眾生願,願願相契。


  59. 有眼無燈不見,有燈無眼不視,念佛能脫三界業繫,功德遠勝五戒十善四禪八定,故念佛是人天眼目;若不念佛,則人天如盲,不見出離之妙道。


  60. 能知念佛往生,雖愚亦智;不知念佛往生,雖智亦愚。


  61. 法無高下,對症則良。但念彌陀,雖不斷見思二惑,亦出生死,且生涅槃之極樂。故念佛是超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良方也;五濁凡愚,無此良方,生死焉脫!


  62. 三界長夜,五戒十善四禪八定,尚未能出;但念彌陀,十萬億程,一念即至,古德謂之徑中徑又徑也。


  63. 禪家極智慧而明心見性,常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然與彌陀及其淨土相較,何啻天淵。以彌陀及其淨土,乃經五劫之思惟,永劫之熏積;吾人即雖明心見性,尚未三祇百劫,況乎五劫永劫之彌陀!然若但念彌陀,往生其土,則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64. 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靠名號的萬德,不是靠我們的修行,因為我們所修的行並沒有萬德,徹底而言,我們所修的行是虛假,不是真實。因為只要還沒有斷除貪瞋癡,所修的行,所做的善,就不算是真實的功德,而是虛假的功德。所以曇鸞大師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依凡夫所修的虛偽顛倒的善行,要往生阿彌陀佛涅槃的極樂世界,是因果不相應的。


  65. 但念佛名必得往生,不論僧俗、男女、智愚、善惡,也不論定心、散心、多念、少念,就以自身根器時常念佛便可;這是阿彌陀佛大智大悲,在十劫之前已預先為十方眾生所決定的易行安樂的法門。


  66. 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能夠證入等覺菩薩,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原因,當然不是靠我們自己過去世無量劫以來已經累積的菩薩六度萬行,完全是因為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兆載永劫以來,就為十方眾生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將全部的功德累積在六字名號當中,然後全部白白的送給我們。所以我們是因稱念彌陀的萬德洪名,往生極樂世界才能當下進入一生補處。
    也就是說,因為我們是依靠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而到極樂世界,也因為我們擁有了萬德洪名,就等同我們在無量阿僧祇劫當中已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才能夠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跟釋迦牟尼佛坐金剛座一樣的得成佛道。所以這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而不是靠自力,如果要靠自力,那是不可能的。


  67. 阿彌陀佛本願成就,成就了三件事情:第一,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本身,也就是這一句彌陀名號;第二,成就了我們所要去的極樂世界,也可以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而成就,是我們的;第三,成就了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功能、資糧。所以阿彌陀佛成就本願就是成就:佛身(正報)、極樂(依報)、名號(我們往生的功德)這三件事情。


  68. 無明有總的無明及別的無明,總的無明就是無始的無明;別的無明就是對彌陀的懷疑。我們對彌陀名號理解貫通,就能破除對彌陀的懷疑而生信,對彌陀啟信,別的無明就會消除。別的無明消除,往生之後總的無明也會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對彌陀懷疑的別無明,一旦往生極樂,自然能破總無明。


  69. 念佛三昧有兩種:定的念佛三昧與散的念佛三昧。
    定的念佛三昧是念佛念到入禪定,定中見佛。這非常的難,古來少有。
    散的念佛三昧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也是三昧,但因不是入禪定,故稱為散的念佛三昧。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萬德的結晶,具足六度萬行的功德與功能,如《無量壽經》就顯示這句名號具足「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的功德,使念佛之人,不論入定不入定,都具足三昧的功德;平生彌陀光明攝取不捨,臨終彌陀親自現前來迎。所以信受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人,即使沒有定的念佛三昧,也等同有了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大安心、大滿足,而了無遺憾。


  70. 若十方眾生稱念彌陀佛名而不能往生的話,阿彌陀佛就不成佛,可以這樣說:他的成佛,是依靠我們念佛而能往生的功德之上;而我們的往生,也依靠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功能成就之上,所以阿彌陀佛發第十八願,是把我們眾生跟祂結合在一起,綁在一起發願的,我們不能往生,祂不能成佛,祂不能成佛,我們就不能往生。


  71. 如果阿彌陀佛不能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阿彌陀佛怎麼能夠成正覺呢?既然阿彌陀佛已成為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我們怎麼不能往生呢?我們的往生,必須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正覺,只要有阿彌陀佛的正覺可以依靠,我們百分之百今生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因為佛之所以成正覺,是為了完成我們的往生功德。


  72. 「因」遇「緣」則「果」現,依緣之不同,果亦不同。如「碳素」以常溫常壓則成「碳」。若加以攝氏二千之溫度,五萬五千之氣壓則成「鑽石」。如「水」遇攝氏零度則成「冰塊」,若遇攝氏一百度,則成「蒸氣」。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三途六道,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觀經》九品,雖有遇大乘、遇小乘、遇惡三緣之不同,因而顯現外在善惡輩品之差異,然而內在實質依然皆是一味之凡夫、常沒於生死之苦海,是以善導大師定判為「九品皆凡」。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對於聖道根機來說,固然「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解脫」而成為出離之緣;但是對於九品凡夫來說,遇如不遇故,還成普通之緣,不成出離之因;永難得度之善惡凡夫,若能得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萬不漏一,往生成佛。
    凡夫出離之緣,唯在彌陀佛願。永離生死無常之業身,必證涅槃常住之佛身。


  73. 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善凡夫是靠佛的願力,惡凡夫也是靠佛的願力,如果沒有佛的願力,善惡相差很大,但如果靠佛的願力,其實都一樣,沒有什麼高低的差別。比如石頭不管大顆或小顆,只要放在船上,同樣都到彼岸。如果沒有船可以靠,表面看有大顆、小顆,但因沒有船,一樣都沈入大海。


  74. 我們眾生都有煩惱、罪業,這些煩惱、罪業雖各有輕重,好像石頭有大有小,但只要有罪,就必定在三界六道輪迴。如果有佛力讓我們依靠,不管重罪、輕罪,都能夠解脫;如果沒有佛力讓我們依靠,不僅重罪不能解脫,輕罪也同樣不能解脫,依然都要沉淪。所以,如大、小石頭乘船,自然能到彼岸。


  75. 淨土法門跟因果有什麼關係呢?「念佛」是因,而「成佛」是果,就是這個關係,所以法照大師說:「念佛成佛是自然。」不必加以勉強,不會被阻擋,也不可能有萬一如何,因為它是自然性、必然的結果。
    所以這個法門不管任何人,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名號,必定往生極樂。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念佛,一千個人往生。不管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地方,念佛都必定往生,所以念佛是非常簡易、非常穩當的。


  76. 淨土門與聖道門不一樣,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他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謂「信」就是信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外在客觀存在的事實,那我們的信仰就是空洞、空口說白話的!然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存在是佛為我們保證的客觀事實,所以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我們的信心根源,我們只要信佛所說,無須種種籌量計度,自然純樸,無疑無慮,當下即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這就好像天上的明月,映入水中成為月影,月影不是水自己產生的,只要有月亮,水面就會映現出月影來,是不假方便而產生,大的湖也好,小的杯子也好,就怕你用東西把它蓋住,不然的話,千江有水,千江就有月。只要我們願意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人人心中就都有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就跟你我同在一起,同出同入、同睡覺、同工作,永遠保護我們。
    可是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心水蓋住了,懷疑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哪有那麼容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呀!這樣的話,就自失大利了;這就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照大樹也照小草,照出家人也照在家人,照會修行的也照不會修行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一直躲在洞中、屋內,那麼,太陽就跟你沒有交集了。


  77. 淨土門是「他力信心」之教,是今生此時在這個娑婆世界「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一向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證果位。
    所謂「一向」就是沒有二向三向,不會今天念佛,等一下或者是明天又念別的,如果心思不定,修這個又修那個,那就不是一向。一向是從現在發心開始,一直到往生都不會改變,才是一向念佛。


  78.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為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為我等承擔償還曠劫以來我等所負一切業債;我等從娑婆往生到極樂淨土之應備各種資糧功德等,彌陀早已為我等圓滿完成。由於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領受彌陀功德,因而繼續徒受輪迴。
    今日信知,稱名願生,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終不二,始終一貫。從早到晚,從晚到早,皆一向專稱專念彌陀佛名,不念餘佛菩薩並其他經咒,此善導大師苦口婆心之所勸導也。


  79. 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眾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迴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的意見在裏面,叫「自他二力」。


  80. 同樣是淨土法門,有彌陀本願的內涵跟沒有彌陀本願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如果以聖道門來解釋淨土,那就不是純粹的淨土了。進一步,在一般的淨土理念當中,淨土法門也不是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所以,一般聖道門看淨土,會對淨土有曲解、有誤會。同樣的,以一般的淨土理念來看我們這個法門,也會對我們這個法門有曲解、有誤會。


  81. 一生造惡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顯現在他眼前的往往就是地獄的景象,牛頭馬面會來到他的面前。這個時候,正如《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這個人就會懊悔平生所做的惡事,想要改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恐懼會墮落地獄、受地獄之火的燃燒。
    在他懊悔的時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將盡,沒辦法讓生命再度延長,讓他好好地懺悔、彌補,回頭來行善積德、依法修行,他有這個心,可是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顯出佛教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救無類地拔苦與樂之所在。假如這個人生命延長的話,他就會成為「乃至」一輩子的念佛,而不會只是十念而已。


  82. 何謂彌陀的「不可思議」?在何處?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亦即「能救我」才是彌陀的不可思議。不但救我永離地獄、脫出輪迴;而且使我成就佛道,廣度眾生。


  83. 什麼是不可思議?能夠使具足煩惱的凡夫,不被他的罪業牽綁於三界六道,而且能夠使他往生成佛,這種力量(彌陀願力)才是不可思議。


  84. 念佛的本身就已經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了,就像坐船,只要上了船就必定到彼岸,因為這一條船的目標就是直通涅槃城,而且是不受障礙、萬無一失、必然會到達的。


  85.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為了圓滿極樂世界,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們,祂所求的是清白之法。我們世間所賺的錢、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貪瞋癡的、污染的、有毒素的。阿彌陀佛既然沒有「欲覺、瞋覺、害覺」,而且「住空、無相、無願之法」,也就是沒有貪瞋癡,沒有無明執著,當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為了祂自身,自利是為了利他,所以說「以惠利群生」。
    阿彌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給我們,那「清白之法」在哪裡呢?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如果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那麼阿彌陀佛讓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在哪裡?當然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資糧功德就具足了,六度萬行就具足圓滿了,所以,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86. 法然上人有一個黃金的譬喻:「如以錦鏽包黃金,與以蒿苞包黃金,同是黃金也。」意思是說用一個高貴漂亮的盒子裝黃金,和用破布包黃金,對於黃金的本質來說,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善惡凡夫同稱這一句彌陀名號,不是靠我們的善惡來往生,對往生來說,善不增,惡不減,都是依靠彌陀名號到淨土。到淨土之後,就拋開善惡凡夫的業,而完全領受這一句名號的功德。


  87. 不管五逆十惡,不管謗法闡提,他只要能夠迴心念佛、願生淨土,都能夠往生;彌陀的萬行就是他的萬行,他雖然一生沒有修行,也等於擁有這些萬行;沒有發願,也等於擁有這些大願,因為背後有彌陀的慈悲,有彌陀的願力。


  88. 「蜎飛蠕動之類」是被人類看不上眼的小動物,「蜎飛」就是在天空中飛的小蟲,「蠕動」是在地上爬的昆蟲,牠們儘管渺小,儘管愚癡,沒有智慧,可是如果能夠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會起柔軟心、歡喜心,以這句六字洪名的力量,就能夠使牠們往生極樂世界。


  89. 人的根機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癡的人,要契合第十八願比較容易。因為大智慧的人領悟力高,當下就可以掌握;愚癡的人,沒有那種頭腦去分別計較,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樣也很符合第十八願。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會分別思慮計較、種種躊躇懷疑,這樣的人就比較需要對第十八願的道理多聞熏習,來破除疑惑。


  90. 法然上人說: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學這個法門的人,最後都要像一個愚人。愚人什麼都不分別計較,只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讚歎他,他也不會應酬,他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人罵他、毀謗他,他也不會去計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91. 《無量壽經》說:「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我們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怎麼橫超呢?橫超五戒的人、十善的天、四果的阿羅漢,還有,三學六度的菩薩階位,橫超四十一品的階位,所謂「五趣三途盡罷休」。


  92. 往生是靠這一句名號,並不是靠我們的學問、知識,或是多麼的深入經藏,博聞強記背了很多經文。因為,即使我們再有學問,多麼的深入經藏、博聞強記,到最後臨終那一些都用不上,都不能夠讓我們依靠;在那個時候,我們不可能依靠背念或口誦某種經文來往生極樂,或者是依靠著自己的學問甚至道德來往生極樂。畢竟,只要我們還沒有脫離六道,還是貪瞋癡的眾生,所謂的學問道德、修行功力,到那個時候,一點力量都沒有;這時能讓我們依靠,使我們往生的,只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93. 任何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功德資糧在哪裡?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94. 這一句六字洪名,善導大師解釋:「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歸命,簡單講就是把我們的身心、生命毫無保留的投入進去,所以「南無」者就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歸命的目的就是為了願生極樂世界,完全歸命於彌陀的救度毫無保留;而「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歸命的人所有的功德,往生的功德在這四個字,往生成佛的功德也在這四個字,我們只要專稱就統統擁有了,所以善導大師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95. 有關阿彌陀佛的救度、極樂世界的殊勝,這些法,是「難信之法」,也是「難說之法」,像我們這樣愚惡的凡夫,業障深重,是沒有福德智慧來認識、來接受這個法門的。因此,阿彌陀佛在為我們思惟四十八願時,就預先考慮到,而在這四十八願當中發了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為了要以第十八願來救度十方一切眾生,首先,阿彌陀佛必須促使十方恒河沙無量諸佛來弘揚祂的救度眾生的法門,來引導眾生深信、發願、專稱彌陀佛名。


  96. 淨土法門何以「易行」?只要念佛,簡單容易,故名易行。何以「難信」?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生極樂,既永不再輪迴,且速證涅槃;方法極易,功德極高,似乎不合凡情之比例原則,不免令人起疑,故言「難信」。
    為了發起眾生無上信心,當釋尊在《阿彌陀經》開示「念佛必生極樂」之時,立即六方諸佛主動地、歡喜地、異口同聲地為釋尊證明,所說不虛,藉茲勸眾生生信,念佛必生。
    雖然難信,但是易行;有智之人應知:信疑如何且置,「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下品下生」既是理證,也是事證。


  97. 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它的難以相信,並不是因為它高深玄妙,反而是因為它太簡易又殊勝了,讓我們瞠目結舌難以相信。


  98. 淨土法門真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管你到哪裏講,人家都不太相信的。而且要宣說這個法門也不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如果講不好,人家不只是不相信,恐怕還會反過來誹謗。即使相信了,如果他領解的內容不正確,反而會藉口說,既然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可以救度,那我還要行善積德幹什麼呢?我還是盡情享樂吧!在這種偏差的觀念誤導下,他就可能無惡不作,任性妄為去了,所以是「難信之法」,也是「難講之法」。


  99. 念佛人若能涉獵有關(本門的)教證、理證、事證,則疑心的烏雲,自然消散;信心的光輝,時常朗照。


  100. 雖然也念佛,但對這句名號了解不夠正確、徹底,以為要往生,雖然有彌陀的救度,可是如果自己念佛沒有達到某種工夫,或者是累積某種的功德,恐怕往生就不容易了。因此雖然他曉得這句名號超越其他的功德,但是另一方面他卻把這句名號,當作在累積自己的工夫,沒有完全信靠阿彌陀佛。念佛之外,同時又另依靠這個咒、那個咒,修習這個法、那個法,這稱做「萬行隨一」的法門,也就是把這句名號當成跟其他法門是一樣的,這是屬於「自力的雜行」。


  101. 同樣是淨土法門,同樣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由於了解的不同,在心境上就有差異。有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想往生極樂世界,可是由於不了解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而把這一句佛號跟其他的佛名、咒語、法門等同並論,以為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只不過是跟念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相同的功德而已,沒有什麼特殊,這就是所謂的「雜修雜行」。


  102. 我們念佛完全都靠阿彌陀佛,不靠我們自己。有定力沒定力,或定的深淺都不管,有定力是靠阿彌陀佛,沒定力也是靠阿彌陀佛。臨終是靠阿彌陀佛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不是靠我們的定力去極樂世界。所以,往生是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因此我們只要負責現在的念佛。


  103. 鸚鵡念佛往生是「事證」,證明「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理。也證明我們這個法門是絕對他力、完全他力。這隻鸚鵡有什麼智慧?有什麼修行功德?牠只會學人之語,而且慣性的稱念這一句彌陀名號,死了也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名號的力量,自自然然的引導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眾生稱念名號就自然能夠往生,不須加以造作、勉強,不必假藉其他功能方法的。
    至於人,因為有種種的分別、計量、籌劃,所以第十八願才說你要相信、要願生我國。如果不這樣講,有的人不曉得要願生極樂,只想到念佛有很大的功德,下輩子要生而為人,或要如何、如何……,因為人有這些分別、選擇、好惡取捨,所以就要引導他願生極樂,告訴他稱念就必定往生。對畜牲來講,牠們沒有那些分別、取捨,牠如果能慣性的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名號功能自然牽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願力自然」。


  104. 每日功課,不管幾次,都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彌陀全德成名,以名攝物;一句彌陀,功德已滿;何所不足,須待外求?何況往生極樂淨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論眾生的身份資格: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緇素賢愚,不論罪之輕重,不論行之有無,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念一不一。一切不論,但稱佛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亦即但憑彌陀不思議之本願力,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皆得往生。
    所謂憑本願力,即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往生極樂,不論自力,只論他力。


  105. 不用顧慮念佛念得好或不好,臨終時呈現的是好現象或壞現象,純正的淨土法門不講這個;只有自力聖道法門的行者,以自力功行來迴向往生極樂,才講這個。所以這個法門之所以簡單又殊勝,就是在這個地方,殊勝而又容易。容易之處在於每個人都做得到,念得來;殊勝則是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因為所有的功能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裡面。


  106. 一向專稱之人,不至於得「精神病」,若因宿業故,得「老人癡呆症」,亦必往生;因為此乃官能上身業之症狀,非心理上意業之退轉。


  107. 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濁惡不善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平生臨終,但念佛名皆得往生。


  108. 初看念佛法門似非一般印象中的修行法門,可是卻具有無上的功德。想想看:念佛,誰不能念?無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都能夠念佛,都沒有忌諱,也沒有障礙,甚至鳥、貓、狗……,播放念佛機給牠們聽,只要聽到,就進入阿賴耶識,因緣一到就能夠解脫。所以念佛雖然不能說是修行,但其功德卻比大修行還要高超。因此可以說,一個學佛者,只要他念佛往生,在家勝過出家;如果不曉得念佛往生,那麼出家輸給在家。


  109. 念佛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就示現等覺,也就是一生補處,然後「修習普賢之德」。「修習」就是廣施、展現的意思,「普賢之德」就是以佛的顯化來救度眾生,而不是普賢菩薩的那個菩薩願。


  110. 阿彌陀佛的願,是以十方眾生為對象的,而十方眾生中需要彌陀救度的,除了已經成佛的佛以外,其他九法界都需要彌陀的救度,一方面能夠離開三界六道輪迴,一方面能夠迴小向大,也能夠快速成就佛道。


  111. 阿彌陀佛主動的、積極的、迫切的、疼惜憐憫我們十方輪迴的眾生,不忍我們永無窮盡的輪迴造罪、受苦受難,所以為我們完成極樂世界,為我們完成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南無阿彌陀佛」送給我們、呼喚我們來領受,這個就是佛教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112. 彌陀的救度,主動積極而來,不須經眾生祈求拜託;不講條件,不擇對象,與智慧、學問無關,也與修行如何,為人善惡無關。重要的是,彌陀要救你,你是否相信?你是否答應?只要你肯接受,肯被救,願生稱名,當下即一切圓成。


  113. 因為名號的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有佛力;名號的本身是彌陀的願力所成就,所以就是佛的願力;名號的本身是佛功德所成就,所以名號有功德力:我們是「自」,而名號是「他」,我們的法身慧命是靠彌陀名號的力量得救度,所以是靠「他力」。總之,我們這個法門是靠他力、佛力、願力及功德力。


  114. 有人教理基礎不夠,以為雖然平生多念,念念不捨,但依然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妄想紛飛,雜念叢生,沒有清淨心,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恐怕難得往生。有這觀念,就是尚不知淨土宗的教理,不知彌陀的慈悲。如果能夠薰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義,所有這些疑問,必能煙消雲散,而信日朗天。

     


  115. 人終有一死,人在將死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親自來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永遠離開了閻羅王的魔掌,離開了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而且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這些功能都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尤其是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116. 一個念佛人臨終時,阿彌陀佛百分之百決定現前,臨終之時未見到阿彌陀佛現前,他就不是一個念佛人了,因為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因果是必然的。因此,若是一個念佛人,已經快到了臨終之時,卻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現前,因而心生煩惱,就表示他對這個道理還不瞭解,因為時候未到彌陀才未現前,只要時間到了,阿彌陀佛一定會現前,他終究會看到阿彌陀佛的;所以不需要有這樣的疑惑,有疑惑就是對道理不明瞭。對道理不明就會不信,不信就會不安,不安就會苦惱,故云:「理明信深」。


  117.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要安我們的心的,而且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既然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還有苦惱、有不安,那就表示:雖然念佛,但是還不瞭解這個法門。這樣的話,就務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多看我們出版的善導大師思想的書,很多問題在這些書中都有解答。


  118. 為什麼念佛這麼簡單,功德那麼殊勝呢?完全都是這句名號的功德力用,祂不是一般凡夫的名號,不是一般人事物的名號,祂是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名號涵蓋著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在裡面。
    不過,這一句名號跟阿彌陀佛本體的關係,義理非常深,一般人理解不來,理解不來他就無法相信。因此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
    這一句名號的功能,能使念祂的人(念佛人)次生(下一輩子)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因此,釋迦牟尼佛就預先以「芬陀利華」來比喻、讚歎,而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不管大人、小孩,不管人類、畜牲,不管天上、地獄,只要他能夠念佛的話,那麼阿難你要知道,你不要輕易的忽略,不要輕看念佛人,當知這個人就已經是人中的芬陀利華了。


  119.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


  120. 念佛人就是「妙好人」,「妙」就是指妙蓮花,所以,淨土法門又稱為「蓮宗」,念佛人稱為「蓮友」。


  121. 《觀經》以「芬陀利華」比喻念佛人,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解釋「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勝人」。一個人念佛,他就是人中的妙好人,不管他是在家眾、出家眾,是男眾、女眾,是善人、惡人。總之,一個人只要念佛,他就是人群中、世界上的好人,不但是好人更是妙好人。
    所謂「妙」就是難以想像、不可思議,所以不但是好人,更是難以想像的好人;不但是上人,更是上上人;不但是上上人而且是最勝人。因此,念佛的功德真的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沒辦法以文字來形容、來稱說、來比較。所以《觀經疏》又說,其他的修行法門雖然都是善,都是修行法門,都是功德,可是和念佛相比,就不能比較了。


  122. 念佛就是正定業,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門、功行,都不是正定業。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正定業,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現在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所以,二六時中,有時間就念佛,想到就念佛,張口就念佛,念念不捨,該睡就睡,該吃就吃,如果能這樣,就是正定之業。正定之業就是百分之百能夠使因成果,百分之百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123. 念佛的當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緣;若沒有念佛,就沒這個增上緣。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會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頭,只要放到船上就不會沉,而會被載到彼岸去。石頭就是指我們凡夫的業障,船就是指阿彌陀佛本願增上緣,我們雖然業障深重,只要有阿彌陀佛本願的增上緣,就不會繼續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會到涅槃彼岸。


  124. 自力行者,不知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心,以自力作勤行精進,息慮凝心之見佛;善導大師謂之自力「要門」,非他力「弘願門」。若能因此而體悟彌陀悲願,則能由觀念、憶念等之方便「要門」,迴入「本願稱名」之真實「弘願」。如《觀經》第九觀言:「以見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受眾生。」亦如《般舟三昧經》阿彌陀佛告入定見佛之行者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徹底歸命彌陀,一向稱名,不作他想。


  125.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困惑,念佛到底是意業上的觀想念佛呢?還是口業上的稱名念佛呢?這方面如果我們對照《觀無量壽經》,就可以曉得是「稱名」念佛。為什麼?《觀無量壽經》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裡所講的「具足十念」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十念」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說「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念」是稱名的念佛,意義很顯明。


  126. 四種念佛是指:「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稱名念佛」,淨土宗所講的念佛是指「稱名念佛」。
    為什麼彌陀的救度是要眾生稱名念佛呢?因為彌陀大慈大悲,就是要讓我們輪迴的所有苦惱眾生都能夠在今生今世,乃至現在就往生有份、往生一定,都能夠安心歡喜的安住在念佛當中,而不會有所退轉或改變。也就是要讓我們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是容易的,連我們這樣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愚人罪人也有份的,而且今世、現在就能夠確定往生有份了。如果是其他的三種念佛,不只下品下生的根機做不到,我們也做不到。


  127. 聖道門諸行,須經萬劫苦行,故名漸教;不如念佛一法,只要專念彌陀,命終即生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三界六道輪迴,當下因亡果絕;不經萬劫苦行,即證無生法忍。故知本願念佛,即是頓教一乘。


  128. 以聖道法門的次第來講,一個人發心修行,從累積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然後降伏煩惱,生生世世都沒有退轉,這樣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到達初地;又經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到達七地。但是,到達七地就有可能會退墮,所以稱為「未淨心菩薩」;如果到八地就永遠不會退墮,因此稱為「淨心菩薩」,由此再經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十地。可是如果依靠彌陀的願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即時跟淨心菩薩(八地以上),以及地上諸菩薩平等無別,一定會到達成佛而永遠不可能有退墮之難。


  129. 一個學佛念佛的人應該知道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的世界,正因是「專稱彌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們為人、學佛者理所當然、隨分隨力應該要做的,有這樣觀念才是正確的,這樣的人,他往生就在報土當中,不會含苞在蓮花中。


  130. 彌陀關懷十方眾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攝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攝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131. 眾生皆因業障故,初信而又疑,解決了疑慮之後方能深信。蓋因五濁惡世眾生,皆有見濁故,欲其一信到底,總須破其見濁中對彌陀願力之疑。


  132. 人活著的時候,意識是我們的主人;臨終的時候,意識漸漸消失,內心的業力就變成真正的主人。所以心中有懷疑,現在就要解決,等臨終才想解疑,恐怕就來不及了。不過,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是懇切的,並且專稱這一句名號,即使有懷疑也沒關係,因為臨終時阿彌陀佛會出現,看到阿彌陀佛,凡夫的疑心當下就會消除,好像光明一到,黑暗立即消失。


  133. 「第十八願成就文」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而說「乃至一念」。後來有少數人就專重「成就文」的「乃至一念」,認為乃至一念就是信心的乃至一念,進一步解釋為體驗的一念,更進一步鑽牛角尖,再解釋為所謂往生就是在於體驗的一念,只要有體驗的一念,往生就決定了。所以往生不在於念佛,只要這一念,因此必須要去追求這體驗的一念,有這體驗的一念就萬事OK了。
    他們以為學佛的目的、聽聞佛法的目的就是在這一念,人生的目的也在這一念,不在於其他,所以就偏執一念邪義,而廢乃至之稱名,這就很極端了。我們以善導大師提出的日念三萬為準,這樣的話,一念邪義自自然然不攻而自破了。


  134. 往生,不是逃避到極樂世界,也不是到那裏享受,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心量自然就會廣大,不但所有的煩惱業障能夠頓時消除,而且也能夠生起跟佛一樣的慈悲智慧,因此現在的念佛人就是未來之佛。


  135. 《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所以能夠「謙敬聞奉行」就是精進,如果對這個法懷疑不信,再怎麼樣都是懈怠,為什麼?因為他有憍慢之心。以憍慢之心來修諸功德,跟這個法門來比較是懈怠不是精進。


  136. 淨土法門在教理上固然可深可淺、可多可少,但在行持上就是一句彌陀佛號,亦即「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
    這個法門雖然是易行,但也是難信的法門,釋迦牟尼佛已預先在《阿彌陀經》裏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是極難信之法,也是極難說之法,因為如果說的不穩妥,會讓人家誤解。而之所以難信,是因為它是易行道,太容易了,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救度;同時又太殊勝了,必定往生,快速成佛。因其極簡極易、至頓至圓,使得一般初聽這個法門的人就會兩眼一瞪,嘴巴一張,很驚訝的:「會是這樣嗎?」所以淨土法門難信難入。


  137. 淨土法門實在不是我們凡夫的思惟邏輯可以推論、想像的,所以《阿彌陀經》說淨土是「難信之法」,玄奘法師翻譯的《淨土經》說「極難信法」,《無量壽經》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那怎麼辦?我們只有信受奉持,依教奉行。


  138. 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是思惟不來的,只能信受隨順。阿彌陀佛五劫的思惟、永劫的修行、依報、正報、內德、外用,統統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中,這一句名號的功德是無法想像,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


  139. 善知識所傳的教理儘管我們理解不來,尚有疑惑,還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可是如果能先接受,再一步一步的去理解,這樣也可以。因為每個人的根機不同,除非宿世薰習深厚,他這輩子才能一聽就信受,否則總會有疑問的地方。那怎麼辦呢?先接受,再逐步的去理解。這樣的話,真正理解到哪裡,信就到哪裡了,「理明信深」就是這個意思。


  140. 所謂阿羅漢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因為阿羅漢他應該守的戒律都守了,應該修的功行也完成了,他是「我生已盡」,萬古以來生生世世的生死輪迴,到這一輩子已畫下休止符,不受後有。念佛的眾生,雖然沒有阿羅漢那樣的證悟和斷惑,可是果位比阿羅漢更高超殊勝。


  141. 念佛人若到其他的道場去,而該道場所供奉的本尊不是阿彌陀佛,可是我們既然到了那個道場,理所當然就要頂禮三拜,那算不算雜行呢?那個不算,因為理所當然就是要向佛表達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樣的呀!


  142. 不論何人,願生極樂,只要念佛,則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簡言之,即是「念佛乘佛願,必生極樂國」。信者信此,行者行此。這是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願力。


  143. 淨土宗學風的傾向:以經證祖傳為基,以因果感應為證,以促進、堅定淨土信仰。


  144.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這個因沒有這個果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修淨土法門,就會專稱彌陀佛名,而不會雜修雜行,因為他知道,如此專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這個思想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的教理思想。


  145. 我們何幸得聞佛法,得遇淨土,成為極樂聖眾之一,曠劫以來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生死輪迴,很高興難得地今生終於劃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後,便是光壽無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於宇宙間自由來往,廣度歷劫怨親並及一切眾生,一想到此,則任何苦都不以為苦。
    由自身之所以特別苦,便可知道自己曠劫以來罪業之深、出離之難,也由此更應乘托彌陀願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機是彌陀正客,座上嘉賓。


  146. 阿彌陀佛是以祂所完成正覺的功德來迴向、布施給十方眾生,作為十方所有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佛、廣度眾生的功能。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修行的功德,就是十方眾生的功德,十方眾生要離開娑婆世界、脫離生死輪迴、往生彌陀淨土、在彌陀淨土究竟成佛、廣度十方眾生,只要有阿彌陀佛的正覺,這些功能就通通具備。


  147. 我們今生今世遇到淨土法門,不是沒有原因的,是我們宿世與阿彌陀佛結下的緣,在當時我們往生之心不夠懇切,專念之心不夠純一,致使我們只結這個緣,等到未來世(即今生今世)才得到這個果。凡是與阿彌陀佛結緣的眾生,阿彌陀佛生生世世都會跟隨他,不放捨地引導他,啟發他的信心,使他信受進入第十八願。


  148. 成佛原本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可是阿彌陀佛卻經過五劫的時間發願,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之後才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跟兆載永劫根本不能比啊!為什麼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累積那麼多的功德呢?因為要救度十方眾生;不但要將十方眾生救離六道輪迴,而且使他們往生淨土就快速成佛。
    所謂十方眾生,包括現在還活著的人,即將臨終的人,也包括已經斷氣在中陰身的人,及已經墮落到三惡道的人,總之九法界的眾生通通包括在內。


  149. 南無阿彌陀佛也叫「光明名號」,因為這一句名號跟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是一體的兩面,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光明是無聲音的名號,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50. 「光明」表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超越十方諸佛的慈悲,非常徹底,沒有限量;也表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力量非常徹底,無量無邊,眾生有多深的罪業,阿彌陀佛便有多大的力量來救度他。


  151. 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救度眾生的大慈悲、大平等之力。


  152.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跟阿彌陀佛的佛體本身是一體不離、一體不二的,所以說「名與法即」,當我們引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名,也同時涵蓋這句名號的意義,也同時擁有了這句名號意義裡面的功能,所以說「舉名即義」。那麼引用說明這句彌陀名號的內容本身,同時也是在說明這一句名號、也是在引用這一句名號,所以說「取義即名」。


  153. 「體外無名,名外無體」,阿彌陀佛的本體還有祂的佛名是在一起的,離開了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沒有六字名號,因為六字名號是本體所成的,而這句名號之外也沒有阿彌陀佛。想想看,如果沒有這句名號的話,我們要怎樣跟阿彌陀佛接觸?要怎樣跟阿彌陀佛互動?就沒有一個對象了對不對?阿彌陀佛浩浩蕩蕩存在宇宙當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可是若沒有這一句名號,我們就不能跟祂溝通,就好像電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若沒有管路、沒有頻道、沒有開關,則接不上線。所以說「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154. 「萬善妙體,即六字名號」,阿彌陀佛所有的諸善萬德、不可思議的威神力,就在這六字名號中。
    「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恆沙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完全具備,毫不缺少,所以說「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如果不是念彌陀名號的話,我們就不能完全擁有阿彌陀佛的恆沙功德,所以說念佛就是總修行,包含所有的修行功德在裡面。


  155. 淨土法門,一定要發起決定不變的、臨終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毫不妥協、毫不苟且、毫不更改、毫不動搖,決定要往生西方。


  156. 我們自己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同時也勸別人念佛、願生極樂世界;自己修持淨土法門,也能夠弘揚淨土法門,這不僅是自利,同時能夠利他,彼此都能出離生死苦海。


  157. 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無三界六道輪迴之事,亦即無痛苦境界。第二,無起惑造業受苦之事,亦即無痛苦身心。第三,得永恆自在安樂之命,亦即成佛度眾生。


  158. 往生之義──捨此往彼,蓮花化生;行者瞑目之刻,即是蓮台結趺之時。「往生」這兩個字,在我們佛教、尤其是我們淨土宗來講,有特別的含義,給人一種殊勝、光明、尊貴、難得的感覺,是值得讚歎、欽敬的語言。念佛往生淨土之人,就在極樂國土的七寶花中,自然、不假造作地化生了。所以,「往生」兩個字非常的尊貴、殊勝,往生意味解脫與成佛。


  159. 「往生」這二字是具有很神聖、很殊勝的內涵,帶有讚歎、讚美、可貴難得的意味,因為往生並不是死亡,往生是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而且到極樂世界成佛。所以往生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超越死亡,獲得永遠的生命、真正的生命。


  160. 一個臨命終的人,這個時候是他升沉的關鍵時刻,可說是千鈞一髮,非常的重要,我們勸他念佛,他念佛了,往生了,不再輪迴了,這樣法界就少了一個輪迴的眾生,大宇宙當中,就多了一個救度眾生的佛。他能夠往生成佛,是因為你的勸化,這樣的功德,怎麼能夠想像得來呢?即使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供養佛,都不如這樣的功德。所以自己念佛,又勸他人念佛,這是所有功德當中最大的。


  161. 如果能夠往生的話,那麼第十一願也好,第二十二願也好,自自然然的就會得到,任運自得,即使不知不求,也會自自然然的證得佛果!


  162. 極樂世界的聖眾,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是哪些聖眾呢?就是現在已經在極樂世界,以及現在十方法界同一念佛的眾生,他們現在還在各個世界,可是命終就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所以,這種十方法界的眾生也是極樂世界的聖眾莊嚴之一。


  163. 阿彌陀佛雖然真身端坐在極樂世界不動不搖,但卻顯現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滿整個大宇宙,我們每一位眾生,沒有一個人是離開了阿彌陀佛如來掌中的,亦即在不動不搖的當下,已經跟十方世界合在一起了,所以說「巍巍獨坐度眾生」。


  164. 我們凡夫眾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須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是我們空有其心而毫無其力,所以阿彌陀佛代替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然後一點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號中,再把這名號送給我們。不管是誰,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具足六度萬行,就是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165. 彌陀六字名號跟阿彌陀佛的佛體、阿彌陀佛的佛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在一起的,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叫做「一如」,也就是名號的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而阿彌陀佛的本身也就是名號。「法身」無形無聲,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也無法想像。那佛要度眾生,必須要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想得到啊!所以就「垂名現形」,因此有這句名號和這尊佛像。


  166. 善導大師說:「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就是「一體不離」,所以這也是「機法一體」。


  167. 名與法的關係分「有名即法」、「有名非法」兩種,也就是說,名稱跟祂的本體是在一起的,就是「名即法」;如果名稱跟本體不在一起,那就是「名非法」。譬如說我們念某某人,但他的名子跟他的本身是各自分開的,他如果不在現場,你再怎麼樣的喊破喉嚨,他也不曉得,因此,不會聞聲即來,應聲而現,這個就是「有名非法」。可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名號,跟阿彌陀佛本身是在一起的,所以這一句彌陀名號同樣有阿彌陀佛本身所具足的慈悲智慧,還有相好光明與願力、神通、道行在裡面,所以這一句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只是一句聲音而已、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活靈靈的,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佛的生命,所以在經典上處處都講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
    所以這一句彌陀佛名是名即法,是名體相即、名義相應,因此,無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只要稱念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當下即聞聲而來,應聲而現。


  168. 已經完成正覺的阿彌陀佛跟已經歸命彌陀救度的眾生,這一種眾生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佛心有生」指阿彌陀佛的心中有念佛的眾生,「生心有佛」指念佛的眾生心中有阿彌陀佛,所謂「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內;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


  169. 彌陀名號,名即法體,名體不離,名體相即,且三身即一身,依正一如,故但念佛名,功德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真如一性之圓明,不離名號故。


  170. 彌陀名號與彌陀佛體,一而二,二而一,名體一如故。法身無形無聲,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為度眾生,垂名現形,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之萬德洪名。故彌陀名號,是彌陀化身也,亦是念佛人之本師本佛本尊也;離彌陀名號,何處覓彌陀,何處見本師乎!


  171. 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一體不離,永遠都不會跟阿彌陀佛分離,不是說現在我們念佛,但是阿彌陀佛遠在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等到我們臨終,而且正念現前的時候,阿彌陀佛才會來迎接我們,那個時候阿彌陀佛才會跟我們親、跟我們近、跟我們結合,並不是這樣。阿彌陀佛現在就已經跟我們親、跟我們近、跟我們結合、跟我們不相離。阿彌陀佛念我們,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我們。不過這些道理,都是要專一深入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教理,才能夠正確瞭解,而無所懷疑,否則心中多少都會有些疑問。


  172. 一個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跟阿彌陀佛一體不相分離的。像我們三福無份,像我們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像我們妄想雜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離。


  173. 念佛人與佛同在同行同出入,念佛人與佛機法一體不離。善導大師言: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觀經》言: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取意)是故念佛人,念佛是其生命,是其人生,是其生活。


  174. 法然上人之後有證空上人的門派,就發展為「機法一體」的教義。
    「機」指眾生、念佛者,「法」指阿彌陀佛,我們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
    「一體不離」跟「一體不二」的意義有一點點不同。比如說,三明治整個是一體的,可是卻是一片一片疊在一起的一體,這是「一體不離」;而「一體不二」,是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體,比如水和乳,水乳交融,就成為一體。而水跟油在一起就不是一體,因為水在底下,油在上面。「彼此三業一體不離」就是說眾生的三業,跟阿彌陀佛的三業,彼此的三業是一體不離,一體不離就是親。


  175. 《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然《大學》這一部書是在說明成賢成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佛法的觀點來解釋,「明德」就是每一個眾生本具的佛性,「明明德」無非是在覺悟這不生不滅、清淨涅槃的佛性,而且不只是自覺,還要覺他──「親民」,也就是使一切眾生的心靈也都能夠覺悟本有的佛性,過著新的生命。到了自覺與覺他圓滿,也就是「止於至善」,我們這個法門的「止於至善」就是「正信的念佛」。


  176. 《龍舒淨土文》這一本書是王日休居士的畢生力作,書中引用種種方便善巧,對每一階層的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一般販夫走卒,都有善巧方便的引導文來引導他們進入淨土法門,讓他們能夠心開意解的覺得:唉!必須要學淨土,淨土才是他們所可依靠的。這一本書就有這樣的效果,而且,有理有事,不但有淨土的教理,更進而引用典故來說明教理。


  177. 信佛必然學佛,學佛意在成佛,而憶佛念佛,即與佛同在,決定往生成佛,是真佛弟子。
    念佛人,信同願同行同、目標同、目的同,身雖各處異地,然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務;猶如祖師云:「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四海皆兄弟」。


  178. 走在淨土之道的人,步步踏著蓮花,時時受著彌陀光明的護持,所以沒有任何障礙。何以故?善導大師提出「四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個叫做「專修四得」。
    換言之,只要專修就能夠得到這四種利益,第一種就是外沒有雜緣,能夠鞏固我們的正念。外沒有雜緣,我們的正念堅固,就能夠得到三種相應,自自然然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相應不違背,同時又跟十方諸佛所證明讚歎的也不違背。


  179. 迴向的基本要點:
    第一「誠心」。就是至誠慇切的心,所謂「誠能通天」、「至誠格神」、「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就是至誠心。「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也是一種至誠心,就是虔誠的心。
    第二「寂靜」。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個目標、某一種對象的話,那就必須寂靜下來,儘量少妄想雜念,便容易感通,這樣效果就會比較快。


  180.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具足歸命、發願迴向以及往生的資糧三者。「南無」本身,就是歸命的意思,也就是「信」;「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就是「願」;「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就是「行」。可說這六字名號裏面,「信、願、行」通通具足;這信願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準備好的,我們不必另外準備。


  181. 迴向有兩種:一種是「夾善迴向」;一種是「直爾迴向」。
    「夾善迴向」就是修諸功德,以其所作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作為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的交換條件。如果他沒有這些善事功德,就沒有東西可以迴向,因為他並不是像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專稱彌陀佛名來往生。
    「直爾迴向」就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是迴轉向著極樂世界,不需要其他的功德,而且稱名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自然有如是果,所以歸命稱名的本身,自自然然就有發願迴向在裏面。因此善導大師解釋「南無」有歸命及發願迴向兩種涵義。這兩種當中,以歸命是南無主要的涵義,只是既然是歸命,自然就有願生之心。


  182. 「發願迴向」這四個字有兩層意義,一層是由阿彌陀佛這邊來解釋,另一層是從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這邊來解釋。
    從阿彌陀佛這邊解釋,是阿彌陀佛發願迴向給我們;從我們這邊來講,是我們發願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極樂世界,回心轉意向著極樂世界,迴向極樂,願生極樂,這就是我們的發願迴向。而我們的發願迴向,當然不是以我們種種的功德來迴向極樂世界,而是回心向著極樂,領受彌陀的功德。


  183. 念佛的迴向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心的,不用說先迴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後迴向給其他的法界眾生,沒有這一些先此後彼的不平等作法,都「平等施一切」。那平等施一切,我們會因此而減少功德或沒有功德嗎?不會。就如同我們把房間的燈打開,隔壁沒有電燈,我們就把自己的窗戶打開,讓光明透過去,這樣我們的光明會因此而減少嗎?不會呀。


  184. 迴向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我迴向出去不管能不能達到我的這個願望,都任憑彌陀,就像陳海量居士所寫的──可許則許。
    因為,每一個人生生世世的業緣,現在應該是怎樣的安排才是最好的,我們並不知道;既然至誠念佛迴向了,結果就任憑彌陀去安排。


  185. 凡是能夠認同淨土法門的,不管他有學識、沒學識,都可說是大智慧、大福報的人;能夠專修淨土法門,不管他根機高、根機低、都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如果能夠進一步自信教人信,不管他心量大、心量小,都是大慈悲、大願力之人。自己信佛念佛,就是自行大悲;勸人信佛念佛,就是勸他大悲。


  186. 淨土法門是自利利他都可以兩相成全的。為什麼?我們念佛就是自利,推廣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他的法門就不是這樣的。其他法門,自己貪瞋癡都還沒有斷,自利尚且未做到,怎麼能夠去利他讓人家斷貪瞋癡呢?


  187.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報德,功德難思。


  188. 「慈」就是「與樂」,「與樂」就是給他「成佛之樂」。「悲」就是「拔苦」,拔他六道輪迴之苦。所以真正能夠給他拔六道之苦、與成佛之樂的,就只有念佛法門了,這樣說來,弘揚這一個法門,豈不就是一個大慈悲大願力的法門?


  189. 以念佛的法門來教導人家,這一種救度對方的功德非常的大,可說是大慈悲、大智慧。為什麼?因為只要能夠讓對方往生,不但離開六道輪迴,而且到那裏就成佛了,有比這個更慈悲的嗎?有比這個更有智慧的嗎?不過,這個人也必須要有大善根、大福德,才有福氣專念這一句名號,願生極樂。


  190. 諸佛出世,不是要我們只是去惡行善,以期能出生在天上或人間,因為不論是出生在天上或人間,福報都只是一剎那之間就享盡了,之後又會再墮落三惡道;所以諸佛出世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具足菩提,然後倒駕慈航來廣度眾生。因此若我們教導別人學淨土法門,或者我們自己專修淨土法門,這樣就跟佛出世的本懷相應了。


  191. 阿彌陀佛的意義以我們凡夫有限的知見,是無法形容、無力思惟、無能解說的,因為祂的意義很廣很深。不過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祂所發願、所修行的功德,通通融入在這句名號當中,所以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而之所以將全部功德融入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要讓我們眾生容易稱念,容易得到利益。所以不管我們知不知道這個道理,只要稱念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口中跳躍,在我們身上放光。


  192. 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光明,而這無量的光明也是無礙的光明,不受凡夫貪瞋痴或業障的障礙,當然也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這無量無礙遍照法界的光明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念佛的眾生而給與攝取,就是現在就看著他、保護著他,將來就接引著他。


  193. 成就極樂世界的四十八大願,是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所發的,阿彌陀佛也是主動要救我們,阿彌陀佛隨時都在觀照十方世界,看哪裡有念佛的眾生,祂就以光明來攝取不捨;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聽聞十方世界哪裡有念佛的聲音,隨時應聲而現,來救度他,將來接引他。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如此,是不可能有差錯、有失誤的,也不可能會忘記的。所以我們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自然會帶著觀音、勢至及清淨大海眾菩薩來迎接我們。


  194.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祂曉得十方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娑婆眾生,有的是無心於出離,或是不曉得出離,只知五欲的享樂;有的雖曉得享樂造罪會輪迴受苦,必須修行,卻有心無力,這個心還是被貪瞋業力所佔據。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祂悲憫我們,所以預先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願、所建設的極樂世界,主要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四十八願,可說每一願都為了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每一願也都在說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極樂世界固然有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的莊嚴,但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種種的莊嚴、清淨都沒意義了。就像針對大陸三峽的移民,要為他們建設流暢的交通,要有學校、郵局、銀行,現代化的房子……種種美好的環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移民來住,如果所建設的都不能吸引三峽的百姓遷到這裏來,那麼一切都徒勞、白費了。


  195. 阿彌陀佛之所以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目的就是要為十方眾生建設極樂世界,使十方眾生欣慕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並在眾生命終的時候現身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196. 在念佛的當中比較沒有妄想雜念的話,我們的氣質會改變,心性會改變,會感受到念佛的法喜,此後有事沒事,隨忙隨閒,就會喜歡念佛,把這一句佛號時刻掛在嘴上、掛在心中。尤其是我們學這個法門,就是一個念佛人,一個念佛人他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不管行住坐臥,不管時處諸緣,都是念念不捨的;如果平常都念佛,往往臨終會順利安然,比較不會有病苦,即使重報輕受,甚至得了癌症,也沒有一般癌症的痛苦。


  197. 為什麼我們只要專一念佛,不管我們的功夫如何,就都必定往生,只以念佛做為往生唯一的正因,為什麼?因為念佛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念佛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功夫、靠我們念佛的功德,就像《觀經》的經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只要念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蚊帳裡面了,蚊子或者其他的害蟲就咬不到我們;也就是說冤家債主、天魔外道,三界六道的魔境都無法來干擾、妨礙、障礙我們,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


  198. 不管什麼人往生,一定會見到阿彌陀佛,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法門,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就會改變小乘的根性,自自然然會發起廣度眾生的願。
    好像路面上的水千差萬別,有的乾淨,有的不乾淨,有杯中的水,也有黃河的水、長江的水,各不一樣,可是一旦流入大海,就跟大海一個味道,自自然然地,不必勉強。極樂世界能夠轉小乘的心量為大乘的心量,所以,我們儘管往生,到那裏自有佛的調攝。


  199. 一般佛教徒,大都比較崇敬苦修苦行者,他們認為,既然是學佛,而佛法重在實踐,所以要修苦行,越有修苦行的人,越得到大眾的信服;而你們跟老太公老太婆,不認識字的人一樣,只是動動嘴巴念念佛,那有什麼可貴呢?有人甚至於會懷疑難道這樣也是佛法嗎?
    這個當然也是佛法,而且不但是佛法,反而是佛法裏面最快速的。但是仍然有人很看不起念佛者,認為我這麼有學問,能夠深入經藏,這麼的精進,能夠學這個法門,學那個法門,難道我還跟你們這些老太公老太婆一樣,只是在那裏單單念「南無阿彌陀佛」嗎?因為有這種偏執,所以就生起高慢心了,如果是這樣的情形,那就會如《無量壽經》所講的「難以信此法」了。


  200. 我們修行不是難行苦行,也不是做大通家,也不是迷於感應,也不是追求玄妙,只要有一個適合自己,而當生能解脫生死的,即使很平淡無奇,這個法就超越任何法。
    淨土法門最平淡無奇,只要願生極樂、專稱彌陀,誓畢此生,永不改變,這個人往生決定,這個人成佛決定,將來對眾生也是度生決定。


  201.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利眾生,代眾生受苦、為眾生修行。所以,只有大乘佛法才有「他作自受」的思想。而且只要是大乘佛法,必定多少含有「他作自受」的思想,也必定承認有「他作自受」的功能存在。最能彰顯大乘佛法「他作自受」之極的,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彌陀救度的念佛法門是一切大乘佛教中最高無上的法門,是最純粹、最成熟、最圓滿的大乘,是果地大乘,也就是佛乘,所謂「乘佛願力」。


  202. 淨土門是「信念佛」而非「修諸行」之教,是依靠信受彌陀本願「救度」之教,而非依靠自己修行「六度」萬行之教。


  203. 佛法有五種不可思議,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而佛力之不可思議,正是指彌陀的大悲本願救度之力。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必須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是阿彌陀佛迴向給我們的;(二)我們要發願願生極樂,回轉以前向天、向人或向其他地方的願心,而轉過來向著極樂。


  204. 阿彌陀佛的光明非常廣大深遠,遍照十方世界任何地方,這個光明有什麼功能,有什麼樣的目的呢?就是攝取念佛的眾生。這個攝取的「攝」,就是「攝護、保護」的意思;「取」就是「救度」,將來來迎接你;「不捨」的意思就是自始至終都沒有捨離、沒有改變。


  205. 《觀無量壽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一個真心念佛的眾生,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在動腦筋思惟事情的時候,甚至在打妄想的時候,也都在彌陀光明的攝取當中。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而我們也這樣做的話,就合乎祂的願,再者,也因為他是一個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佛淨土的人,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輪迴的凡夫了。反之,如果不是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不在光明攝取當中了。


  206. 功德有二種,一種是真實的功德,一種是不實的功德。真實功德只有佛有,也就是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有;不實功德是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不管因也好,果也好,人間所作的一切功德,以及天人所作的一切功德(當然天人都是享福,很少作功德),都是有漏的,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顛倒的,都是屬於不實的功德。因此要以我們凡夫自己的修行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因果不吻合的,所以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經典上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我們所作的善行來往生的。」


  207. 不管念佛的時候心中寧不寧靜,都沒有關係,只要願生極樂之心肯定,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永不改變,這樣的念佛,都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要你清淨心往生,而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靠名號的功德力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功夫往生。


  208. 念佛人如果希望未來能預知時至,順利安然往生,平生就要自我調整,於待人接物時,心中沒有計較,不管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管在大雄寶殿也好,在念佛堂也好,在房間也好,在衛浴間也好,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9. 學佛就是要成佛,要成佛最後都是要憶佛念佛,領悟佛的內容、佛的境界,這樣才能成佛。要領悟佛的內容、佛的境界,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簡單、方便的。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圓滿包含著佛界的功德與功能,如果不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靠自己的力量就非常的艱難。


  210. 是不是絕對往生,不是憑口說我絕對往生、行為表現我絕對往生、心中想我絕對往生而定,而是要看他的內心。他的內心相信乃至臨終一念都能夠往生,何況平生念念不捨;我是一個念念不捨的人,所以我決定往生,是靠這樣來判斷。要真有那個「念念不捨」的心態,反之,如果這個意念只存在大腦中,內心沒有念念不捨,這樣就不算。所以這個要問自己啊!


  211. 《淨土十疑論》裏引《大智度論》的內容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此《論》中又說:「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意思是說,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必須經常跟在佛的身邊,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會上進。


  212. 淨土法門的根本就是願生心,沒有願生心,一切就都免談。譬如,專稱彌陀佛名,但是你沒有願生心,只以專稱彌陀佛名作為主要的宗旨,那就違背了。因為稱名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念佛的利益雖有現當二益,可是,它有一個終極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
    有人會有疑問:「我有了這個體會,我有願生心,很想往生,可是,還是放不下世間,還是會貪著五欲。」其實這個是自然的凡情,因為,如果我們沒有貪瞋癡,就不會執著,就不會貪著五欲。
    那這樣會不會影響往生極樂世界?應知那一種願生心,是潛藏在我們心底的,只不過是肉體還存在的時候,就會掛念兒女……,難免就會有一些執著。可是,時間到了,只能二選一的時候,就會完全放下,往生極樂世界。


  213. 三種願行具足:
    法體名號具足願行:願是救度眾生的大願,亦即彌陀於因位之時五劫之間所思惟發起的大願;行是成就此願的行業,亦即是彌陀兆載永劫之間所苦修完成的大行。願行圓滿而成南無阿彌陀佛,因位的大願大行之功德都具備於名號中,故此六字名號毫無欠缺的具足此願與行。在此能具的是名號,所具的是因位五劫永劫的願行。
    歸命信心具足願行:眾生聞其名號之威德時,名號成為眾生的信心,此謂之他力信心,此信心自然具足名號所具的願行,故說信心具足願行。在此能具的是信心,所具的是名號中的願行。
    稱名念佛具足願行:眾生既然具足信心,則能相續稱名,其稱名是信心全現的稱名,亦即信心之體的名號當體顯現於口業,故一聲一聲的稱名都具足願行,在此能具的是稱名,所具的是信心中之願行,亦即名號中本具的願行。


  214. 我們都是凡夫,對世間種種,難免執著,包括對家庭的責任、對眷屬的留戀,以及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或地位。學佛的人雖然過這樣的生活,但是他心裡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人生的本分,並不是人生最後的目標。尤其是念佛的人,知道自己現在念佛,當臨終要面臨選擇,他當然會選往生極樂世界,放下一切,不再執著,因為知道一切的執著留戀,到頭來終究還是成空的。


  215. 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有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的功德福報,讓我們能夠庇蔭子孫;也有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神通道力,讓我們能夠救度生生世世的父母、子孫、六親眷屬。念佛人心中了解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在世俗的生活當中,跟一般人一樣,但最後要二選一的時候,他就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216. 一個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因此平生就只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對於人情世事,當然也要恪盡本分,不可以假借念佛之名,而迴避應盡的責任。是故,為人子女當然應當孝順父母;為人父母應該好好栽培子女;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儘量包容、援助對方,隨緣隨分隨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此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過,他有一個明確的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於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分,隨順一個學佛人的本分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為「萬德洪名」。


  217. 我們今生當然要行善積德,但並不是依靠這個而希望還有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信願念佛,信有彌陀的救度,有極樂世界的歸屬,願受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萬德洪名,這就是信願具足的往生淨業。


  218.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所做的業(不論善或惡),皆是虛假,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的。為何我們所做的業都是虛假?因為諸法無常、無我、空性,既然如此,我們萬古以來身口意所造善惡之業,皆是無常、皆是無我、皆是空性,真實、永恒不變的,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佛號,是從阿彌陀佛清淨不變真如佛性所顯現,所以萬古不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盡未來世,也是如此。所以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名號,領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黑暗的業障,使我們當生離開娑婆業報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顯現自我真如的佛性。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然因貪瞋痴而造業造罪,不過佛性並未消失,也永遠不會消失。


  219. 人有「惑業苦」,無量劫以來含藏的煩惱跟業障,導致無窮無盡的六道生死輪迴之苦,可是只要他念佛,願生極樂,人間也好,天上也好,雖然尚有煩惱、業障,但是煩惱、業障不再能污染而使他下一輩子繼續輪迴受報,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始終不離的攝取保護著他。而且一旦命終,阿彌陀佛就會現身迎接他到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到了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用芬陀利華來比喻念佛人。


  220. 對於持戒、布施,甚至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謂的六度萬行,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是應該做的,應該隨緣、隨份去修的,只是這些跟往生極樂世界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以這些為業因、為正因;不過是一個學佛的人應隨緣、隨份去做的內容。既然不是往生的正因,對往生而言就是少善根。易言之,如果不是作為往生來講,就無所謂少善、不少善,也無所謂正行、雜行,自力、他力。


  221. 人生在世雖然也會行善積德,但往往都是惡多善少,必定會墮落,輪迴不出,生生世世都要受苦受難。所以說起來,真正的善業和功德,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222. 一個念佛人,若家裡許可,要供奉我們的本尊。我們的佛堂只要有一尊「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對聯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平常早晚燒香,禮佛三拜。若是沒有適當地方可供奉,也沒關係,只要時時、處處都念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因為,真正的本尊不在外,而是在我們正信虔敬的內心,內心就是最清淨莊嚴的佛堂。只不過我們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生活,除非沒有地方,不然,還是有必要供奉我們的本尊。


  223. 有關誦經,經文的前後文各不相同,如果不注意聽的話就不知道對方在念什麼,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使留心聽,也不一定能很清楚,更何況無心聽,根本聽不明白。但念佛就不一樣了,念佛是前面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後面也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聲聲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再怎麼樣無心的人都會聽到。即使沒有念,只有聽,這一句佛號也會進入阿賴耶識的倉庫中,成為我們的種子,成為功德。


  224. 我們這個法門主要的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如果想要誦經,只要誦《阿彌陀經》就好了。至於《心經》、《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這些可以都不用誦,因為你連念佛都沒有時間了,怎麼還有時間誦其他經呢?若論功德來說,佛號就是萬德洪名,念佛功德比誦經的功德還高。而且念佛是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念。而誦經呢?若不識字就無法誦,沒有適當地方就不適合誦,沒有足夠時間也不能誦,何況,誦經又沒有比念佛功德還殊勝,對不對?
    當然,我們若要了解《心經》是在講什麼?《普門品》是在講什麼?《地藏經》在講什麼?我們就去看、去了解,了解就好了。因為,了解歸了解,我們也做不來,既然做不來,就等於對我們的生死輪迴沒有多大幫助,對不對?當然誦經有誦經的功德,任何事都有它的因果嘛!不過你都沒有時間念佛了,哪有時間誦那些經!所以,為自己的往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誦其他的經。要超度祖先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專念佛,不用另誦其他的經,最多只是開示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或是誦《阿彌陀經》,對以上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要分別清楚。


  225. 有人說業障現前要先念《地藏經》消業障,通途法門才須要這樣,我們是淨土門,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藥方還是念佛,一句萬德洪名,一念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誦什麼經、持什麼咒,效果沒有這麼大,所以真正懂的人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226. 佛教其他宗派、法門,最終都以「心淨國土淨」為目的,生生世世在這娑婆世界修行證果;唯有淨土宗是以今生往生彌陀淨土、在彌陀淨土成佛之後,倒駕慈航為宗旨、目的,是「國土淨心淨」的法門。


  227. 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資糧,其實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我們離開娑婆,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還清生生世世的債務;我們要到達的極樂世界(也就是我們的歸宿),也是阿彌陀佛預先為我們安排好的。
    從這裏到那裏,從此岸到彼岸,這個資糧,這條願船,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我們只要「乃至十念」(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地信受稱名,就已經在願船上了。即使貪瞋癡還沒斷,習氣還沒改,煩惱重重,雜想妄念無邊,只要不離開願船,對彌陀救度信心不失,對往生極樂願心不退,一生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會再度落入六道苦海了。今生壽命方盡,自自然然地就已在彼岸了。所以,淨土法門給了所有修行者無限的安慰,也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


  228. 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慈悲的顯現,觀世音菩薩的存在是要救苦救難,而能夠絕對性地救苦救難,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存在,等於是方便地接引我們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讓阿彌陀佛救度,不然的話,觀世音菩薩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要為了我們而聞聲救苦,在那裏救苦救難,那不徹底呀。


  229. 曇鸞祖師曾經說過: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曇鸞大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但聞彼國土」,只是聽到極樂世界這個國土是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土,「啊,有那麼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剋念願生」,「剋念」就是切實有願生的心;「剋念願生,亦得往生」,這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即入正定聚」,已經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這種願生已經是含有信在裏邊了,因為他相信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有信,行也就在裏邊了,因為,行是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累積的功德,是要送給這種願往生的眾生。願往生的眾生,在第十八願來講是經過彌陀所呼喚的眾生啊!


  230. 「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願往生淨土的心,就是淨土法門的菩提心。淨土法門不必另外再去發菩提心,聞信彌陀救度、回心轉意願往生,這種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


  231. 為了身體可以捨去錢財,為了生命可以捨去錢財與身體,那為了佛法的菩提心,是可以捨去錢財、身體與生命的。因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長養之後,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賴耶識之中,永不消失。因為我們學的是淨土法門,已先曉得我們的菩提心很難生起、圓滿,因此以念佛蒙受彌陀救度,先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證得佛果之後,自然能夠自在無礙的展現菩提心。但是不管聖道門或淨土門,既然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不論目前能做到多少,我們都應該隨分隨力儘量去做。


  232. 我們凡夫所發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虛假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真實而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不能相比的。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頂多五戒十善。可見一般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這句名號相比。所以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遠遠勝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了。


  233. 「菩提心」是一個共用的名詞,聖道門在用,淨土門也在用,但淨土門的意思是「願往生心」,願往生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如果阿彌陀佛有一個標準說要我們發聖道門的菩提心,那我們沒希望了!若是只有發那種心的人才能往生,不能發的就不能往生,那我們檢討自己,我們真的發了菩提心嗎?比如,每天都在念「四弘誓願」,可是檢討自己的言行又每每違背四弘誓願,那怎麼辦呢?
    所以淨土門的「菩提心」,它的語意內容跟各宗各派的「菩提心」不同,願往生心就是淨土門的菩提心。為什麼呢?「不怕自己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自己不成佛」,成佛一定會度眾生;「不怕自己不會成佛,只怕自己不能往生」,哪有往生不能成佛的呢?所以一切都在往生的當中具足,這就是「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的意思。


  234. 若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很懇切的話,不需要別人的鼓勵鞭策,他自然而然會想要念佛。因為他知道世間是虛假的,是顛倒的,不是真實的。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阿彌陀佛才是真實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在此情況下,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想要念阿彌陀佛。
    因為,他知道盡其一生之中,最有價值的不是事業有成就賺大錢、地位崇高、家庭美滿,而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全都只是各人的因緣果報而已,而且苦樂禍福都只是暫時的。更何況,其實娑婆世界是唯苦無樂,樂盡苦至,樂的本質即是苦。所以,他決定要徹底離苦得樂,究竟厭捨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極樂之樂,他會有這樣的觀念。既然有這樣的觀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這樣,他就是一個決定往生的人。


  235.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勝快速,方法簡易穩當」。因為簡而不繁,不需深入煩瑣的教理;易而不難,不必修持艱難的行法。任誰都能,毫無資格限制,絕無任何條件,亦無時間、地點、事情的忌諱。只要有口,依樣畫葫蘆的稱念亦可;而音不準確、不完全也無礙。亦即只要稱念,一切善惡賢愚、時處諸緣,不在簡別之列。


  236.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善根莊嚴淨土。因為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累積的菩薩萬行,成就了果地的萬德。因位的萬行、果地的萬德,全都包含在這句六字名號裏面。所以只要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237. 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不妨礙作務的就是念佛法門;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讓他不離開紅塵,也能夠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礙作務,作務不妨礙念佛。不離世間法,而能修出世法;雖修出世法,也可不離世間法。


  238.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光明,也是我們安心喜樂的來源。有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今生解脫有望、成佛可期;沒有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將萬劫沉淪、解脫無期,終此一生,將仰望長天,聲嘶啞而哀嚎;匍匐大地,流血淚而悲泣。那種絕望的痛苦,是語言無法形容,人心難以想像的。


  239. 念佛人因為了解佛心,他對自己的往生自然就沒有懷疑驚懼。為什麼呢?經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一個念佛人,他時時刻刻、永永遠遠、從現在到臨終,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猶如水盛在杯子內,它不會流到外面。念佛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臨終之時,《阿彌陀經》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顯現在我們的面前。
    因為是阿彌陀佛先來,然後我們在命終之時,才能夠心不顛倒,正念現前,決定往生!這個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稱之為臨終,在尚未斷氣臨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出現,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會在昏迷中看到阿彌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現在痛苦到無法念佛,但是他的心中有安慰,知道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他!所以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的出現。像這樣的念佛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有極大的安心、歡喜、踴躍,知道人生輪迴的苦、肉體的苦、世間的苦,已經要盡了,眼前有極樂之樂,平白地要送給他了。
    所以,一個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對佛心有這樣的了解,他在臨終病苦,無法念佛的時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極大的喜樂。如果念佛卻對阿彌陀佛的佛心不了解,或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不了解,這樣他就會苦惱。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本願救度道理,所以雖然有念佛,卻心生不安,到了臨終之時,還苦苦惱惱,甚至於讓別人擔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麼樣的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穩的,不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在念佛的:你是什麼樣的根器,就以你現在的根器去念佛;對往生而言,你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在人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對於應盡的本分仍要盡力。這是每一個念佛人應具備的根本心態。


  240. 我們念佛人都即時當下,現在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於佛格,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立刻頓超十地,而且快速成佛。
    念佛人看到「即時不退於佛格」,應該有一種難遭難遇的大歡喜、大慶幸,可是有的人往往歡喜不起來,也沒有大感受,甚至苦苦惱惱的,整天一張苦瓜臉,如果是這樣的話,表示一方面他沒有體會到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大威神力、救度我們的功德、為我們怎麼樣的發願、怎麼樣修行、對我們有怎麼樣的大恩大德、我們跟阿彌陀佛有什麼樣的關係,而且我們如果沒有彌陀救度的話,我們又會是怎麼樣;另一方面也顯示我們本來就是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眾生,應該歡喜卻歡喜不起來。
    不過即使是這樣,我們煩惱的眾生面對彌陀的救度,如果能夠像善導大師所講「在煩惱的心中,生起清淨的願生之心」的話,即使再怎樣的煩惱苦惱,但是內心卻是安詳、平靜、平和、祥和的,同時過著一種平凡、平常、平淡、平實的生活。


  241. 平生遇到淨土法門,信受歡喜,念念相續,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的念佛人,才是真正宿世善根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具足福德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獲得大利無上功德的人。


  242. 學淨土法門的人,生死心要懇切,懇切到把我們現在就拉到臨終,把我們的身份拉到「下品下生」,而「念念不捨」。


  243. 念佛就是我們往生的正行,要往生,念佛就已經圓滿具足了。看書只要看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書,因為看書才能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若對念佛決定往生的道理不了解,就不可能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念佛,即使是念佛,心也不安呀!所以為了使我們能夠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去看這些書,聽有關這方面的開示。進一步說,如果你對這些道理都已通徹了解了,也可以不必去看這些書,有時間就念佛,就是這樣。


  244. 我們本來心中充滿了很黑闇的無明,可是到了極樂世界,無明碰到極樂世界的光明,當下無明就消除,無明的消除並不需要經過長久的時間,好像一個人身上有病,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很久了沒辦法一吃藥馬上好,要有時間性。但是我們的無明還有黑闇,甚至充滿宇宙的業障,受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照破是立即的、當下的。


  245. 我們只要張開嘴巴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等同念了十方諸佛菩薩,就等同修了八萬四千法門,盡宇宙遍法界我們所知道的、不知道的,能想像、不能想像的功德統統都領受到了!


  246. 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也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蒙受十方諸佛的授記。《觀經》說:「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所以在十方諸佛當中,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些功德不求自得。


  247. 學淨土法門,要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但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具足、超越三福。阿彌陀佛把這法門布施給我們,祂善巧方便的來當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
    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於隨便;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卻未必有親情。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祂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祂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讓我們不曉得要怎樣去感恩報答。


  248. 淨土法門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
    犯五逆十惡,極重罪人,應墮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因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249. 我們無法想像的,可以成佛、度眾生的這個法,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差別、沒有條件地布施給我們,這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250.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冥冥之中,都會有佛的加持。當然有事情的時候,要看事辦事,當盡心盡力之後,就是隨緣,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
    人要有責任心、榮譽感,同時要有所謂的「報冤行」和「隨緣行」。「報冤行」──當遇到逆境,要想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來,我們虧欠人家,現在因緣到了,所以自然別人會來討債。「隨緣行」──要有一種償報冤債的觀念,隨今生今世的緣去償還人家。不應該有不平、不滿,甚至積忿在懷,想要報復的心。


  251. 一個念佛人,第一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第二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要願生極樂世界。


  252. 願生稱名,當下領受,當下被救,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253. 真正信受淨土法門的人,他自然會流露出:慚愧謙卑、念念不捨。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