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陀是諸佛之王,是眾生唯一救主。
-
我溺大海,岸上眾人皆大呼:「努力往上游!游上來,游上來!」
唯有一人,躬身入海,救我於岸。
岸上眾人者,其他諸行也;躬身入海者,彌陀一佛也。
-
凡夫罪重,較之佛力,猶如大海一滴。
石頭量重,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
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墮,投入願船必度。
-
若靠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
不靠彌陀,輕罪不滅,何況重罪。
一沙雖輕,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
我今無智,亦無戒行,人中牛羊,園中枯木。
我無依怙,法財盡故;我有怖畏,具諸怨故。
-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業中的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尚有賢人;
若從人不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皆是罪人。
-
暗夜依燈,渡海依船,病人依醫,生西依佛。
凡夫三業,皆地獄業。但稱佛名,念佛為業。
-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煩惱具足的凡夫,必墮地獄是自性。
人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脫離輪迴;唯靠彌陀救度,不但能離輪迴,而且速成佛道。
-
佛教的特色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拔苦與樂」,亦即是純淨平等的愛心。
佛教若無「大慈大悲」,不能「救苦救難,拔苦與樂」,即非佛教。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能圓滿「救苦救難,拔苦與樂」的法門,即是「淨土法門」。
-
淨土法門講愛心,講彌陀慈悲的愛心、彌陀慈悲的救度。
彌陀愛一切眾生,但願眾生皆往生,不願一人獨輪迴。
-
慈父不因兒女行惡而歡喜,亦不因兒女行惡而捨棄。
彌陀悲愍眾生之罪惡,因悲愍而不捨棄,誓必救度。
-
彌陀愛我們,彌陀為救度我們:以五劫時間為我們發願,以永劫時間為我們修行,
十劫之前終於為我們成就極樂世界,成就我們能夠往生成佛的功德,
此功德皆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光明名號中,使我們信心求念。
-
彌陀愛我們,他若不慈悲,我們得救無望。
彌陀五劫所發的願為我們而發,彌陀永劫所修的行為我們而行,
彌陀願行所成就的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淨土,
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是我們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
唯有彌陀為我們五劫發願,唯有彌陀為我們永劫修行,
唯有彌陀的功德可以消我們的罪,所以也唯有彌陀能救度我們出離輪迴。
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是因為我們修多少行,
我們自己無法救自己,因為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斷除貪瞋癡。
-
彌陀慈悲救度,主動積極而來,不因祈求拜託;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與智慧無關,與學問無關,與修行無關,與道德無關,與善惡無關。不論何人,只要相信,只要接受,即能得救。
得救之人,已是極樂聖數,已非凡數攝。
-
彌陀是超越善惡,講求愛心。我們如此之惡,佛仍然愛我們,
因為愛能接納一切,包容一切,遮蓋一切,赦免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
彌陀救度的愛心,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惡、報應,超越世間之公平、公道、正義。
也因此,即使我們極惡,無有出緣,也能蒙救。
-
救度的法門以愛心為原則,非以善惡、公平為原則。
當用愛心的原則,代替善惡、公平的原則。
-
純正淨土法門乃超情離見之「不可思議」法門,是佛與佛的境界,於凡夫但能無條件地信受,絲毫不可擬議。
「不可思議」即是指彌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淨土門之人,應「信受彌陀救度」。
-
彌陀是我們不請之友,
彌陀為我們荷負重擔,
彌陀視我們如他自己。
不論如何,彌陀愛我們絕不改變。
不論如何,彌陀都不會捨棄我們。
不論如何,我們都要信彌陀救度。
-
生命不可沒有依靠,彌陀是永遠的依靠;
人生不可沒有歸宿,極樂是究竟的歸宿。
-
雖是凡夫:
若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
若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揚淨土法門,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
淨土法門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
五逆十惡極重罪人應墮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
因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
淨土法門誰信受誰得救,誰不信誰沉淪。
-
彌陀悲智,冤親平等,超越善惡。
若執善惡,以論救否,即是不知彌陀慈悲,漏於救度。
-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
信彌陀救度即是真實功德,疑彌陀救度即是無明顛倒;
信彌陀救度即是絕對之善,疑彌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惡。
-
沒有人不需要遮掩,如同沒有人不需要寬恕。
當我寬恕人的時候,我自己也在被寬恕。
當我遮掩人的時候,我自己也在被遮掩。
-
人生就是一場奮鬥,所以許多時候,我們又疲倦又疲憊,又受創又受傷,當然也犯錯也犯罪。
此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朋友呢?還是一個批評者?
是一個預備理解我們、安慰、包容我們的人呢?
還是一個準備批評我們、審判、定罪我們的人呢?
-
親愛的:你將永遠被珍愛。你不必有任何恐懼。你不會做錯任何事。(亞歷山大《瀕死體驗》)
-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
說到底,它是你和彌陀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做到極處,具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
所謂「至親無文」。
-
境由心造──
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
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
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生命就像是一種回聲,送出什麼就收回什麼;
你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
你怎樣對待人們,取決於你怎樣看待他們,
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是自己對自己態度的投射。
這是普遍的真理,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
佛門以慈救為宗。平等潔淨的慈愛,非貪著的愛。愛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愛是人性通往佛性的橋。愛能和諧社會,愛能消弭仇恨,愛能化敵為友。
-
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惡事向己,好事與他。忘己利物,慈悲之極。
心有慈愛,慈愛便遍佈四方,自然地,無須刻意表現。
-
先不要恨人。佛性是住在心腸柔軟的人裡面。
-
慈之根源是「悲」。善莫大於「恕」。要原諒人七十個七次。
我是承蒙大家包容我而活著的人。若人家不包容、原諒我,我此身將被片片切割。
-
當你感知自身生存之苦,你的心才能為他人之苦而打開。
越感自身苦,越愍同苦人。
-
要使對方對自己有如釋重負之感,有賓至如歸之感。
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
-
愛者愛也,愛除了愛之外,再沒有任何心機的才是真愛。
-
愛必須在無所求的情況下施與,才更顯得它的高貴純潔。
唯有這種無我的愛,才能帶給施愛者與被愛者雙方的幸福感。
-
愛是最偉大的力量。真正愛他時,就想為他付出。
-
真正的愛他,就會有真正的智慧冒出來。愛的語言便是最高的禮物。
-
愛將招來愛。付出去就回來。你給他他就給你。
愛將招來愛,為一個人而盡心的愛,它不會只在這個人,依次地傳達至無限。
-
愛在哪裡,人就會在哪裡。愛之所在,心即在之。
-
在愛裡成長的人沒有懼怕,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
愛的裡面不計較,不須酬勞、回報,不懼怕,愛的力量偉大。
義務變權利,工作變享受。
-
愛是給人,利人,耐心,恆心;愛不傷人,不佔有,不求報。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作人原則:愛,愛佛、愛人。愛使我們有幸福、喜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