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種深信是宗教之最高峰,淨宗之眼目。
 明信佛智:此但信佛之救度便可,信佛成就我之往生便可。
 作諸功德:1.念佛,2.為報答佛恩所作之護法、弘法等事。「信心迴向」:捨自力向他力。
 信行一致,迴向名號為信體與行體,謂之他力迴向之信行,故謂大信,大行。
 願成就之「信一念」為淨土宗安心之根本。
 安心是本,起行作業是末。本立而末成,本立而道生。一宗之根本,即在安心。
 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真實:真,不假。實,不虛、不偽。
 立在生死岸頭上,絕無任何不安,方是真實信心。
 信:明朗生活,疑:黑暗生活。魔鄉不可停。魔鄉:指無明、疑心、不信、不安,三界、六道。
 不是祈求期待,而是已成。既信「將來必定」,當信「現在已定」。
 平生若能信心決定,臨終何懼妄想雜念。
 信心是佛觸動眾生,使眾生發起。信心──感受──被佛所感化。
 信者即是觸其光明。信心是最高善,超越善惡之善。
 所謂五逆謗法,實際是指違背本願之事,既誹謗正法,即不信本願。
 完全心安之後,心情不覺開朗,容貌有了光輝。真是「心安顏明」。
 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個完全相反的信心。
 沒有體驗過自力無效的人,自力會從他身上消失嗎?
 啞巴燒香,心到佛知。娶媳婦賣地,誠心誠意。信乎!至誠必感,有感必應。
 似如往生之一大事,非凡夫之計度。此一言之下,臨終病人,突然領悟彌陀大願而往生。
 信仰支配行為。真實行從真實信來,有真實信方有真實行。
 悲心徹骨,如母念子。真之父母者,信心、安心,不需要,難道有義子嗎?
 信有佛,並信佛之功德是我的,如信有銀行,並且銀行之錢是我的。
 信本願力,非有念,非無念。無能稱之功,功在法體(佛願、佛名)。
 阿彌陀佛是要救度沒有任何辦法的人,能知道這點即是信心。
 通過聞的作用,佛心成為自己的信心。
 使不能生而生,若不生者之誓,故名超世。
 看似自相矛盾,但兩邊都是實在的,是人不能想像,故言超世。
 若不領悟佛智,則不會了解自己是無有出離之緣。
 佛所度之眾生是以五逆十惡為標準。這才是大慈悲。
 
 
- 
	三信十念──正因,往生正因。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得益。
 乃至十念含信行之二,即信亦是乃至十念。論其行者,即十聲一聲,言其信者,即一念十念。
 乃至十念──平生之念佛,至臨終之十念一念。曇鸞釋為「無間相續」。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由彌陀願力故,十念業成。不爾,本願應無作用。
 本願法門不只「往生」,而且已是「生往」。
 至心與欲生心之二,攝於信樂之一,此謂之一心,又云一念。
 蓋信喜心誠即是至心,其心即為欲生淨土之欲生心。
 至心──佛之真實心,不生不滅,永恆如此。
 信樂──佛之智慧心,唯彌陀有此智慧使我起信,佛力自然策動我起信心。
 彌陀正覺之外,無我往生之體。阿彌陀佛以眾生之往生,為南無阿彌佗佛。
 淨土宗以聞彌陀救度為中心生命,一切皆還原於彌陀救度,離彌陀救度無淨土宗之教。
 
 
- 
	如彼名「義」:作用,名號妙用。信與名義不相應則是錯誤之信。
 念佛:念佛之救度眾生之功能而無疑,故能破闇滿願。
 與名義相應,即是如實修行,如口稱父親,當知父心,知父物則我物。
 不如實修行相應:信不具足;與名義不相應:聞不具足。
 信心歡喜,如實修行故,信具足。聞其名號,與名義相應,聞具足。
 無明──
 總:煩惱無明,一切無明,生死之因,業煩惱。
 別:疑無明,疑佛本願,不了佛智。
 以淨土宗而言,疑本願是一切無明之根本,眾生生死之根源,
 法然上人言:「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願──
 總:眾生一切願,成佛願。
 別:往生願,此是眾生一切願之根本。(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實相身,真實相之身,法性法身,遍一切處,無形相,無所住。
 無相而無所不相,隨機緣顯無邊色相。
 實相無相、無智、無知即無妄相執著之知,故顯本有真知。
 所謂無知無所不知,無相無所不相。
 為物身,救度眾生之身,方便法身,有形相。
 實相身,遍一切處,故能度任何處之眾生。
 佛心只有度眾生的一個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不知,不信,故不相應,不如實修行。
 真實信心是「淳心、一心、相續心」,始終一貫,始終不二,臨終相續。
 一心之內容則此三心──
 淳心:純真性;
 一心:決定性;
 相續心:持久性。
 純實之淳心,無二之一心,不變之相續心。
 (「念」不相續:念通信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