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土宗的宗旨是以「往生極樂」為目標,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為方法;現生安穩利樂,當來往生淨土。
-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這四句偈語是「淨土宗宗旨」。 淨土宗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主動呼喚我們接受祂的救度,接受祂的接引到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就說:「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
「淨土宗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是開宗明義,顯示本宗是救度的法門;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指出救度的方法,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蒙彌陀的救度,即是領受彌陀的功德;第三句「願生彌陀淨土」是救度的目標,念佛始終以往生彌陀淨土為唯一目標;第四句「廣度十方眾生」顯示淨土宗是大乘無上的法門,念佛成佛,自利利他,廣度眾生。
-
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為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為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淨土法門。 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裏?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裏?在「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迴,也能夠「廣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迴。
-
彌陀淨土再怎麼「極樂」、「安樂」,如果不能令我們往生,等於畫餅充饑,毫無意義。 往生極樂的條件,依據第十八願所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三十六字之中,「至心」、「信樂」、「欲生」、「念佛」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要素、條件,具備這四項條件,就能夠往生。 然而這四項條件,有學者解釋得很繁瑣、很駁雜,反而令人不易明白,而不得要領。其實它的道理很簡單、很容易明白。亦即只要真正(至心)地「信受彌陀救度」(信樂),真正地「願生彌陀淨土」(欲生),真正地「專稱彌陀佛名」(念佛)。如此而已,既簡單明瞭,又易解易行。 前提是信,極樂淨土既然那麼美好,誰不嚮往,誰不「欲生」,除非不信之人。「至心」的「信」,自然就有「樂」,並且至心「欲生」,此後只要專一「念佛」便可。即是「信、願、行」,而最後歸結在「行」,如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淺而言之,「至心信樂」是真正相信,而生歡喜。「欲生我國」是願生彌陀淨土,一旦往生,必至滅度,證入涅槃,這麼殊勝美好的淨土,令人喜樂願生。「乃至十念」是只要念佛,不夾餘法,簡單容易,故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被讚為「易行道」。
-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為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為我等承擔償還曠劫以來我等所負一切業債。
-
我們的宗旨是很明確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目標、有方法,目標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
-
善導大師的法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段法語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
-
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持名號」。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內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
雖是凡夫:
若「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
若「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自信教人信」,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
如果都是依靠彌陀的救度,無量品就只有一品,無量機就只有一個根機──就是無有出離之緣的根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開始不講這個法門,因為觀機逗教,要引導種種根機。如果一開始就講這個法門的話,恐怕大家難以接受,所以就調熟種種的根機,等根機成熟了再講這個法門。 就像《觀經》一樣,《觀經》一開始不講這個法門,先講十三種定觀、講三福九品,到最後才講這個法門。純粹講這個法門的是《阿彌陀經》。所以就三經來講,《阿彌陀經》可以說是一部結論的經。《阿彌陀經》不講三福九品、不講十三定觀、不講三學六度萬行,只講執持名號,只講十八願的「三心」和「稱名」而已。
-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法然上人將善導大師的淨宗思想,用四首五言四句的偈語,徹底圓滿地顯現出來。後來的人也把這四首偈,稱為「三選文」。此三選文所獨舉之「擱、拋、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 這是我個人的解釋,或許別宗、別派,即使同樣是淨土門的人不一定會同意。不過,我認為,我們之所以要專,就正如法然上人所講的,要把聖道門「擱」,要把雜行「拋」,要把助業「傍」,要把正定業「專」。如果掌握了這四個字,就是掌握了整個淨土法門的要訣了,所以,我把這四個字當作是「淨宗口訣」。
-
一個「信受彌陀佛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是隨順第十八願,隨順彌陀的願心,跟彌陀「生佛不離」、「機法一體」。
-
「執持名號」有二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 總之,「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淨土」。
-
由於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才有極樂世界,眾生才能夠往生,所以四十八願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救度我們眾生的功能。
-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們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是我們發願迴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 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
-
以「苦集滅道」來講:淨土宗說六道輪迴是苦,這就是「苦」;我們之所以輪迴六道,是因為有無明、有貪瞋癡煩惱,這就是「集」;而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往生極樂則諸苦熄滅,所以是「滅」;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道」。
-
就淨土宗念佛法門而言,體悟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亦即宗旨所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如是體悟彌陀願心,亦即「信受彌陀救度」之信心,乃是真正見佛,勝於見佛色身。何以故?明信佛智故,隨順佛願故;平生時時蒙佛光攝,往生明見真佛實相。
-
六道的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夠往生彌陀的淨土,而徹徹底底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同時快速成佛;聲聞、緣覺是小乘,他們如果也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迴小向大,而且快速成佛;菩薩也一樣,菩薩有小聖、有大聖,小聖就是所謂的三賢,就是還在十住、十行、十迴向的果位,大聖就是指十地階位的菩薩,他們如果要快速成佛的話,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以身作則求生極樂世界。
-
念佛的人,信要真信、行要真行、願也要真願,所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宗旨所講的,「信受彌陀救度」要真,「專稱彌陀佛名」也要真,「願生彌陀淨土」也要真。盡這一輩子,決定不生天上,也不再來人間,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的信受、這樣的念佛,就跟第十八願相呼應,就一人念一人往生、十人念十人往生、百人念百人往生。
-
淨土宗的宗旨是什麼?就是「願生稱名」,當下往生決定。不必再談什麼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很平常、平淡、平凡,但是平淡當中有無窮的法味,平凡當中有不平凡的成就。
-
由於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和尚開展了純正的淨土教理,使人知道凡是專念彌陀佛名的人,就必生彌陀淨土,且將來亦能夠廣度眾生。准此我們可以說,純正的淨土法門,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裏面,是平常中的最平常,奇特中的最奇特。我們吃飯很平常,穿衣很平常,在家做家事很平常,出門走路,開車坐車也很平常,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更是這平常中的平常。
-
淨土宗的教義,唯有以純正的淨土經論來解釋,真正的意涵才能夠顯示出來,如果以他宗的經典教理來解釋淨土宗的經論,那一定會產生偏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使念佛人無法正確理解彌陀願力慈悲的救度,失去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
-
稱名念佛若是一心一意求來生福報或求上升天堂,也不能往生,所以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要真正信受彌陀的救度、真正願生彌陀的淨土,此後只要專稱這句彌陀的名號就可以,這就是「乃至十念」。
-
有些人認為,極樂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環境,很好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其他的清淨大海眾就是善知識,我們與諸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容易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違背經典,我們應以經典為根據。 經典是怎樣講?《無量壽經》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經典上說,現在就「次如彌勒」,就是位次如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候補做佛的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雖然還有貪瞋癡,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薩格」,意思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現在雖然有煩惱,但位階、位格等同於等覺菩薩。
-
「信受彌陀救度」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源頭,「專稱彌陀名號」,就是殊勝又簡單的方法,「願生彌陀淨土」是我們的目標,「廣度十方眾生」是我們的目的。 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樂,而是要來救度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都是來回票,有去一定有來。為什麼?因為到了那裏,心量就打開了,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讓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來幫助十方眾生。
-
淨土宗的思想宗旨就在於「眾生稱念,必定往生」,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如果見解、知見不是這樣,以為念佛之外,還需要加上其他的修行才能往生,或者認為念佛雖可以往生,但需要在念佛的工夫上達到某一種水平,這等於表面上雖然是修淨土法門,可是他的學說跟善導流不一樣,這叫做「別解」。 解既不同,行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所以叫做「別解、別行」。 「異學、異見、異執」,「異」就是完全不相同。所謂「異學」,他所學的可能是佛教裏面的聖道門,也可能是淨土宗裏面的別派別流,甚至也可能不是佛教,而是其他宗教,所以叫做異學;所學不一樣,知見當然不同,這叫「異見」;既然所學、所見不同,自然所執持的見解也就不同,見解不同,往往就會自是非他,這叫「異執」。
-
善導大師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消滅五逆十惡的罪,而使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彌陀的願力,五逆十惡的罪應該墮落地獄,謗法闡提也是一樣;由於有彌陀的願力,他們迴心,願生極樂,稱念名號,當下也能往生。這就顯示阿彌陀佛所說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真的是一個廣大無邊的法門,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連逆謗闡提都能往生,其他人當然更能往生。
-
淨土法門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是靠我們的修行、人格、道德、學問、修持來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往生極樂世界。有學問、無學問,有道德、沒道德,有修持、沒修持,通通一樣可以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只怕我們不相信、不接受。 要怎麼相信接受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樣就是在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瞭解專稱彌陀佛名的道理,瞭解願生彌陀淨土的道理,而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
-
彌陀本願的救度法門是釋尊所宣說,十方諸佛異口同音所證誠,此等諸佛都是悲智圓滿之人,其所言說,絲毫無誤,無可置疑,皆可信受。
-
願力與名號,乃一體之異名,信願力即是信名號,信名號即是信念佛。名號、信心、念佛,一體異名;名號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願之名號,自然口中亦流露本願之名號。
-
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他一輩子跟阿彌陀佛就分不開,阿彌陀佛之中有他,他之中有阿彌陀佛,所謂「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一體不離。
-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三昧。
-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念念不捨,這就是念佛三昧。只要他信受彌陀的救度,在其自身士農工商的行業上,不管是專心念或是散心念,都是念佛三昧。學這個法門不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專學與專持,就會偏失了 。
-
真正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此後今生就會專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當然,他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到沒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這樣的念佛人,他知道,他跟阿彌陀佛是非常的親,非常的近,親近到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的,猶如水乳交融,是一體不分開的。
-
能夠往生的,當然都是一生專稱佛名的人,一生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他的動機、目的無非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於說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於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瞭解,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為,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報土,完全是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絲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就如同跛夫一日萬里,完全是乘托飛機之力。既然如此,入淨土宗則不論個人修行之深淺、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論是否信受彌陀救度、是否稱念彌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
聽到了彌陀成正覺,應知祂正覺之功德,就是我往生成佛之功德;若聽聞到法藏菩薩已成正覺、成為阿彌陀佛,可是不認為是成就了我往生成佛的功德,即是聞而未聞,即是聞不具足,也是信不具足。
-
《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之本願,一念信心稱名發起之時(當下被救,即得往生)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簡擇,時處諸緣無拘礙」,此即「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信心稱名」、「名號獨運」之義。
-
我們淨土宗是信受彌陀慈悲平等的救度,是仰蒙彌陀慈悲平等的救度。不管是上根利器,還是下劣根機,要往生極樂世界,都必須仰靠彌陀的力量。 要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稱彌陀佛名是「因」,往生彌陀淨土是「果」。以「念佛」為方法,以「往生」為目的。 這個「往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往極樂世界而蓮花化生,並不是一般所說的死亡。有念佛之因,必受往生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有此因,自然得此果。
-
只要念佛,就是仰蒙彌陀的救度,將來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三句話,包含整個淨土宗的綱領,也就是所謂「信、願、行」。信、願、行並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包含的。起「信」的時候,「願」「行」都在「信」當中;起「願」的時候,「信」「行」都在「願」的當中;起「行」的時候,「信」「願」也都在「行」當中。而且這句名號的功能,本來就是攝取念佛眾生往生,所以最後「信」「願」都歸結在「行」,可以說「信」「願」就是「行」的前方便。
-
其實是不論信不信,但稱名就必定往生,信就在裡面了。只要他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名號,就必定往生。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只要你照這個方法去做,就達到那樣的目的,因為方法正確,就必定到達目的。
-
就一般法門來講,「無常觀」、「出離心」是最基本的;淨土法門除了「無常觀」和「出離心」之外,還要加兩個觀,就是「罪惡觀」和「救度觀」。 以聖道門來講,是以無常觀發出離心,然後以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期盼以自己的力量消除自己的業障,解脫生死輪迴;但是淨土法門是進一步體會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所有的法門都修不成,無有出離之緣,幸好阿彌陀佛為我們這種眾生建設極樂世界,完成六字洪名,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現在蒙受彌陀的救度、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
念佛人要知道,阿彌陀佛是跟我們很親的在一起,所以不是我或其他宣說淨土法門的人在運作,而是阿彌陀佛在做主張,我們只不過是阿彌陀佛的手腳而已。一切得失成敗都由阿彌陀佛承擔,凡事有阿彌陀佛頂著,不必我們去憂慮。我們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點,也是這個法門的宗旨,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偏離這個法門的宗旨了。
-
阿彌陀佛雖然跟我們訂下了救度的條件,但這種救度的條件,其實幾乎也可以說是沒有條件的。因為只要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此後有多少的時間就念多少的佛,不管念佛的時候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妄想雜念,都不用管,所以說,幾乎是沒有條件的。
-
淨土宗是以「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為宗旨,一個信佛救度的信佛念佛人,一定是個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念念不捨的人;當然這些念佛人的根機各不相同,念念不捨的相狀自亦有別,但基本上都會念念不捨的。
-
我們應先一心信受彌陀的救度而專念彌陀名號,自己往生大事確定了,再隨緣、隨分、隨力將自己所學、所信的推廣出去,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
-
能夠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淨土法門、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
《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念的歡喜踴躍的念佛,就擁有大利無上功德,更何況我們是信受彌陀救度,而專稱彌陀佛名,每一念每一念都是無上的功德。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多善根、多功德,大善根、大功德,最勝善根、最勝功德,無上善根、無上功德,在執持名號當中,往生成佛的善根與功德統統都具足了。
-
佛的智慧是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我們對這五智能了解嗎?當然不能,因為那是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連二乘也同樣無份。這五智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因為,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成正覺哪有這五智?正覺的功德在「乃至十念,必定往生」,所以「明信佛智」就是明信:「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必定往生。」
-
「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作諸功德」是「專稱彌陀佛名」,諸功德在哪裡?在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彌陀名號,《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一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所以我們只要念這一句名號就是「作諸功德」;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是「信心迴向」。
-
阿彌陀佛使我們相信祂的救度(至心信樂),呼喚我們願生祂的淨土(欲生我國),使我們自自然然地稱念祂的名號(乃至十念)。所以說,信心(信)、願生心(願)、稱名(行)都是阿彌陀佛送給我們的。
-
信、願、行是一體的,信受的當下,自然發起願生之心,自然會從內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註:「南無」即歸命,此處專指歸命的心態),從而會以稱念這句名號來表露自己領受彌陀救度的心情。
-
信受、願生、稱名的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因此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所以,當我們聲聲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其實聲聲都具足往生,不是「等臨終正念的時候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示現,才覺得往生有份了,那個時候才得到安心」。即使面對臨終,躺在病床上,病苦侵襲全身,使我們不能憶佛念佛,但是當下也是大安心的,因為曉得自己永遠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不會因為身心痛苦、念不出佛號而心有不安、心有懷疑、心在焦急,不會的!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聞信彌陀救度了。
-
有信就有樂,有樂就有欲生,有欲生就有念佛,有念佛就有往生;出發點在於信。 只要「信樂」、「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彌陀大悲,一點都不為難任何眾生。往生彌陀淨土的條件,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容易,有條件等於沒條件;美好的極樂世界,白白地送給任何眾生,可說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往生極樂的條件,再約而言之,只有二項,一是「欲生」,願生極樂;二是「念佛」,上盡一形,下至臨終之十聲、五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 「欲生」與「念佛」的前提在信,信受彌陀救度,信受極樂殊勝,信受念佛必生。既然信受而「欲生」,則「念佛」根本不是問題,只要開口念佛,有誰不能?若是啞巴,或是病人,也可心中念佛。念佛不是問題,則往生也就不是問題;既不是問題,即是簡單、容易、淺顯,不繁瑣、不困難、不深奧,不論何人都能做到,都能達成,都能無礙往生。
-
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我們是貪瞋痴具足的凡夫,念念都有我執,小慈悲都談不上,何況是大慈悲?可是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也教他人信受奉行,這樣的人就是大慈悲、大願力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三世諸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解救眾生,以自己的功德來救贖眾生,使其脫離六道輪迴,乃至三惡道,甚至阿鼻地獄輪迴的果報。而我們「自信教人信」,使對方也能夠因為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圓滿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圓滿了佛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
-
一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自信教人信」的念佛人,是個「大福報大智慧」的人,是個「大善根大功德」的人,是個「大慈悲大願力」的人,這樣的念佛人,釋迦牟尼佛讚歎他是芬陀利華,是妙好人、是上上人、是稀有人、是最殊勝之人,所以念佛之人非常的難能可貴。
-
不怕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懷疑彌陀的救度;不怕懷疑彌陀的救度,只怕不稱名。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
一個人如果對未來有不安,他現在就歡喜不起來;反之,如果對未來感覺很安穩,他現在也會很安穩、很快樂。所以學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他現在心就安,就會歡喜。
-
十方諸佛所說的度眾生之法,歸根究底就是要說這一個成佛如林的淨土法門。因為祂要廣度眾生,如果只是度一個兩個,那就太枉費祂來成佛說法。我們這個法門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門。不專稱彌陀佛名則已,不願生彌陀淨土則已,只要他願生,只要他專稱,就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
即使法滅來臨,佛也要以其神通力,維持淨土法門的經典,不使在此世間消失。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法門,才可以救度十方眾生,是一切眾生的光明、希望;這個法門失傳,宇宙就沒有光明,眾生就沒有希望。因此,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大慈大悲,即使所有經教失傳,此法也要留存在世間。
-
講到「緣」,如果就物質來講只要有兩個──「因緣」和「增上緣」就能夠開花結果。有種子,有陽光、肥料、水、空氣就能夠開花結果;如果是心法,以我們眾生來講,必須要有四種緣──「因緣」、「無間緣」、「所緣緣」以及最後的「增上緣」。 因緣、無間緣、所緣緣都是指我們本身,我們本身有佛性,我們心心念念都有一個對象,就是極樂世界,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具足因緣、無間緣和所緣緣。所以因緣是我們有佛性,往生就能夠成佛,所以我們想念佛往生這個就是因緣;接下來要念念相續、無間斷,如果今天念佛願生,可是明天改變了,這當然得不到那個果,所以要無間緣;念佛願生,願生哪裡?願生極樂世界,所以有對象,這是所緣緣。這樣的話能不能往生呢?這樣就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是我們最後的增上緣。如果沒有增上緣,我們就無法往生。總之,如淨土宗宗旨所說:「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四緣通通具足。
-
我們學佛當然可以理解空義,但更要修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雖然說修,可是也無所謂修不修,只要念佛就好了,每個人就依自己在士農工商中的身份與根機去念佛。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而且是主動的呼喚十方眾生讓祂救到極樂世界,更何況我們有起一點點願生之心,阿彌陀佛就高興得不得了。所以念佛無枉費之功,是功不唐捐的。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已經隨順彌陀的救度,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
阿彌陀佛有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力量,祂的力量來自於兆載永劫之前,為十方眾生積植了菩薩的無量德行。這一些功德都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所修、所建立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都在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因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每一聲、每一聲都在領受彌陀的功德,都在消除我們的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每一聲、每一聲都擁有了必定得生彌陀淨土的功德。所以,我們之所以能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因為我們的賢能、有修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 然而,彌陀願救我們,也必須是我們願意被救,否則的話,就有所謂的不相應,我們就會繼續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就好像燈固然有亮的功能、但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去按開關,燈就會一直沒有亮;月亮本來會照映在水面,可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將蓋子打開,月跟水便不能相應。總之,不怕我們有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只怕我們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
-
我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必生彌陀淨土,必快速圓滿正等正覺,必快速還來娑婆,乃至顯化十方,廣度眾生,這豈不是釋迦的本懷、學佛的目的都在我們這個法門當中一體具備!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非常的殊勝可貴,希望大家能夠珍惜、珍重!
-
煩惱具足之凡夫,在罪惡生死之自覺下,專仰彌陀本願之念佛,能得現當二益之殊勝功德。一旦欣慕極樂淨土,信受彌陀救度,則過去無邊罪業,當下皆除;未來恆久輪迴,永不再受;六道四生,因亡果滅。 一代佛法,另無如是之直截,另無如是之圓頓;橫超橫斷,圓證頓證,而又至簡易、至穩當者,只有彌陀本願之念佛。我等凡夫,受生無際故,造惡亦無窮;造惡無窮故,仰蒙佛恩亦復無盡;故欲報之心,亦復無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