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總顯其義

  1. 淨土宗的宗旨是以「往生極樂」為目標,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為方法;現生安穩利樂,當來往生淨土。 


     

  2.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這四句偈語是「淨土宗宗旨」。 淨土宗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主動呼喚我們接受祂的救度,接受祂的接引到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就說:「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3. 「淨土宗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是開宗明義,顯示本宗是救度的法門;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指出救度的方法,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蒙彌陀的救度,即是領受彌陀的功德;第三句「願生彌陀淨土」是救度的目標,念佛始終以往生彌陀淨土為唯一目標;第四句「廣度十方眾生」顯示淨土宗是大乘無上的法門,念佛成佛,自利利他,廣度眾生。


  4. 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宗旨、目的就是為了「信受彌陀救度」,這是大根大本,因為若沒有彌陀的救度,就沒有極樂世界,也沒有淨土法門。 彌陀的救度顯現在哪裏?在「專稱彌陀佛名」。專稱佛名的目的在哪裏?在「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有什麼大效果、大利益?就是不但自己能脫離六道輪迴,也能夠「廣度十方眾生」,使他們都能脫離六道輪迴。


  5. 彌陀淨土再怎麼「極樂」、「安樂」,如果不能令我們往生,等於畫餅充饑,毫無意義。 往生極樂的條件,依據第十八願所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三十六字之中,「至心」、「信樂」、「欲生」、「念佛」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要素、條件,具備這四項條件,就能夠往生。 然而這四項條件,有學者解釋得很繁瑣、很駁雜,反而令人不易明白,而不得要領。其實它的道理很簡單、很容易明白。亦即只要真正(至心)地「信受彌陀救度」(信樂),真正地「願生彌陀淨土」(欲生),真正地「專稱彌陀佛名」(念佛)。如此而已,既簡單明瞭,又易解易行。 前提是信,極樂淨土既然那麼美好,誰不嚮往,誰不「欲生」,除非不信之人。「至心」的「信」,自然就有「樂」,並且至心「欲生」,此後只要專一「念佛」便可。即是「信、願、行」,而最後歸結在「行」,如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淺而言之,「至心信樂」是真正相信,而生歡喜。「欲生我國」是願生彌陀淨土,一旦往生,必至滅度,證入涅槃,這麼殊勝美好的淨土,令人喜樂願生。「乃至十念」是只要念佛,不夾餘法,簡單容易,故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被讚為「易行道」。


  6.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為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為我等承擔償還曠劫以來我等所負一切業債。


     

  7. 我們的宗旨是很明確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目標、有方法,目標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8. 往生極樂世界不僅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也是人生的目的,同時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所最要勸導我們、引導我們的重點。


  9. 善導大師的法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段法語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


  10. 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持名號」。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內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11. 雖是凡夫: 
    若「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 
    若「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自信教人信」,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12. 如果都是依靠彌陀的救度,無量品就只有一品,無量機就只有一個根機──就是無有出離之緣的根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開始不講這個法門,因為觀機逗教,要引導種種根機。如果一開始就講這個法門的話,恐怕大家難以接受,所以就調熟種種的根機,等根機成熟了再講這個法門。 就像《觀經》一樣,《觀經》一開始不講這個法門,先講十三種定觀、講三福九品,到最後才講這個法門。純粹講這個法門的是《阿彌陀經》。所以就三經來講,《阿彌陀經》可以說是一部結論的經。《阿彌陀經》不講三福九品、不講十三定觀、不講三學六度萬行,只講執持名號,只講十八願的「三心」和「稱名」而已。


  13.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法然上人將善導大師的淨宗思想,用四首五言四句的偈語,徹底圓滿地顯現出來。後來的人也把這四首偈,稱為「三選文」。此三選文所獨舉之「擱、拋、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 這是我個人的解釋,或許別宗、別派,即使同樣是淨土門的人不一定會同意。不過,我認為,我們之所以要專,就正如法然上人所講的,要把聖道門「擱」,要把雜行「拋」,要把助業「傍」,要把正定業「專」。如果掌握了這四個字,就是掌握了整個淨土法門的要訣了,所以,我把這四個字當作是「淨宗口訣」。


  14. 一個「信受彌陀佛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是隨順第十八願,隨順彌陀的願心,跟彌陀「生佛不離」、「機法一體」。


  15. 「執持名號」有二種涵義:一、是內心信受彌陀的救度;二、是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執持」的意思是用手去握住東西,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形的,所以我們就是以無形的心去領受、信受;再者,這一句名號雖然無形,可是有聲音,我們就以我們的口去稱念這句名號。 總之,「執持名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目的當然就是「願生彌陀淨土」。


  16. 由於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才有極樂世界,眾生才能夠往生,所以四十八願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救度我們眾生的功能。


  17.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們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是我們發願迴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 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


  18. 以「苦集滅道」來講:淨土宗說六道輪迴是苦,這就是「苦」;我們之所以輪迴六道,是因為有無明、有貪瞋癡煩惱,這就是「集」;而極樂世界是無為的涅槃境界,往生極樂則諸苦熄滅,所以是「滅」;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稱彌陀佛名」,也就是「道」。


  19. 就淨土宗念佛法門而言,體悟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亦即宗旨所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論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如是體悟彌陀願心,亦即「信受彌陀救度」之信心,乃是真正見佛,勝於見佛色身。何以故?明信佛智故,隨順佛願故;平生時時蒙佛光攝,往生明見真佛實相。


  20. 六道的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夠往生彌陀的淨土,而徹徹底底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同時快速成佛;聲聞、緣覺是小乘,他們如果也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迴小向大,而且快速成佛;菩薩也一樣,菩薩有小聖、有大聖,小聖就是所謂的三賢,就是還在十住、十行、十迴向的果位,大聖就是指十地階位的菩薩,他們如果要快速成佛的話,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以身作則求生極樂世界。


  21. 念佛的人,信要真信、行要真行、願也要真願,所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宗旨所講的,「信受彌陀救度」要真,「專稱彌陀佛名」也要真,「願生彌陀淨土」也要真。盡這一輩子,決定不生天上,也不再來人間,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的信受、這樣的念佛,就跟第十八願相呼應,就一人念一人往生、十人念十人往生、百人念百人往生。


  22. 淨土宗的宗旨是什麼?就是「願生稱名」,當下往生決定。不必再談什麼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很平常、平淡、平凡,但是平淡當中有無窮的法味,平凡當中有不平凡的成就。


  23. 由於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和尚開展了純正的淨土教理,使人知道凡是專念彌陀佛名的人,就必生彌陀淨土,且將來亦能夠廣度眾生。准此我們可以說,純正的淨土法門,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裏面,是平常中的最平常,奇特中的最奇特。我們吃飯很平常,穿衣很平常,在家做家事很平常,出門走路,開車坐車也很平常,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更是這平常中的平常。


  24. 淨土宗的教義,唯有以純正的淨土經論來解釋,真正的意涵才能夠顯示出來,如果以他宗的經典教理來解釋淨土宗的經論,那一定會產生偏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使念佛人無法正確理解彌陀願力慈悲的救度,失去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


  25. 稱名念佛若是一心一意求來生福報或求上升天堂,也不能往生,所以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要真正信受彌陀的救度、真正願生彌陀的淨土,此後只要專稱這句彌陀的名號就可以,這就是「乃至十念」。


  26. 有些人認為,極樂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環境,很好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其他的清淨大海眾就是善知識,我們與諸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容易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違背經典,我們應以經典為根據。 經典是怎樣講?《無量壽經》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經典上說,現在就「次如彌勒」,就是位次如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候補做佛的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雖然還有貪瞋癡,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薩格」,意思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現在雖然有煩惱,但位階、位格等同於等覺菩薩。


  27. 「信受彌陀救度」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的源頭,「專稱彌陀名號」,就是殊勝又簡單的方法,「願生彌陀淨土」是我們的目標,「廣度十方眾生」是我們的目的。 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樂,而是要來救度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都是來回票,有去一定有來。為什麼?因為到了那裏,心量就打開了,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讓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來幫助十方眾生。


  28. 淨土宗的思想宗旨就在於「眾生稱念,必定往生」,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如果見解、知見不是這樣,以為念佛之外,還需要加上其他的修行才能往生,或者認為念佛雖可以往生,但需要在念佛的工夫上達到某一種水平,這等於表面上雖然是修淨土法門,可是他的學說跟善導流不一樣,這叫做「別解」。 解既不同,行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所以叫做「別解、別行」。 「異學、異見、異執」,「異」就是完全不相同。所謂「異學」,他所學的可能是佛教裏面的聖道門,也可能是淨土宗裏面的別派別流,甚至也可能不是佛教,而是其他宗教,所以叫做異學;所學不一樣,知見當然不同,這叫「異見」;既然所學、所見不同,自然所執持的見解也就不同,見解不同,往往就會自是非他,這叫「異執」。


  29. 善導大師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消滅五逆十惡的罪,而使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彌陀的願力,五逆十惡的罪應該墮落地獄,謗法闡提也是一樣;由於有彌陀的願力,他們迴心,願生極樂,稱念名號,當下也能往生。這就顯示阿彌陀佛所說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真的是一個廣大無邊的法門,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連逆謗闡提都能往生,其他人當然更能往生。


  30. 淨土法門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是靠我們的修行、人格、道德、學問、修持來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往生極樂世界。有學問、無學問,有道德、沒道德,有修持、沒修持,通通一樣可以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只怕我們不相信、不接受。 要怎麼相信接受呢?就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樣就是在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瞭解專稱彌陀佛名的道理,瞭解願生彌陀淨土的道理,而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


  31. 彌陀本願的救度法門是釋尊所宣說,十方諸佛異口同音所證誠,此等諸佛都是悲智圓滿之人,其所言說,絲毫無誤,無可置疑,皆可信受。


  32. 願力與名號,乃一體之異名,信願力即是信名號,信名號即是信念佛。名號、信心、念佛,一體異名;名號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願之名號,自然口中亦流露本願之名號。


  33. 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他一輩子跟阿彌陀佛就分不開,阿彌陀佛之中有他,他之中有阿彌陀佛,所謂「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中;眾生念佛,佛在眾生心中」,一體不離。


  34.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三昧。


  35.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念念不捨,這就是念佛三昧。只要他信受彌陀的救度,在其自身士農工商的行業上,不管是專心念或是散心念,都是念佛三昧。學這個法門不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專學與專持,就會偏失了 。


  36. 真正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此後今生就會專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當然,他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到沒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這樣的念佛人,他知道,他跟阿彌陀佛是非常的親,非常的近,親近到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的,猶如水乳交融,是一體不分開的。


  37. 能夠往生的,當然都是一生專稱佛名的人,一生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他之所以專稱佛名,當然有他的動機、目的,他的動機、目的無非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然後才會去稱念這句名號。至於說他有了這個動機而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他對於彌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瞭解,那已經無關緊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為,他已經合乎往生的條件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專稱彌陀佛名。


  38. 最下凡夫,得生最上報土,完全是乘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絲毫不是自己修行之力,就如同跛夫一日萬里,完全是乘托飛機之力。既然如此,入淨土宗則不論個人修行之深淺、功德之大小、罪障之多少,只論是否信受彌陀救度、是否稱念彌陀佛名;信者得生,不信不生。


  39. 聽到了彌陀成正覺,應知祂正覺之功德,就是我往生成佛之功德;若聽聞到法藏菩薩已成正覺、成為阿彌陀佛,可是不認為是成就了我往生成佛的功德,即是聞而未聞,即是聞不具足,也是信不具足。


  40. 《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之本願,一念信心稱名發起之時(當下被救,即得往生)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簡擇,時處諸緣無拘礙」,此即「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信心稱名」、「名號獨運」之義。


  41. 我們淨土宗是信受彌陀慈悲平等的救度,是仰蒙彌陀慈悲平等的救度。不管是上根利器,還是下劣根機,要往生極樂世界,都必須仰靠彌陀的力量。 要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稱彌陀佛名是「因」,往生彌陀淨土是「果」。以「念佛」為方法,以「往生」為目的。 這個「往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前往極樂世界而蓮花化生,並不是一般所說的死亡。有念佛之因,必受往生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有此因,自然得此果。


  42. 只要念佛,就是仰蒙彌陀的救度,將來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43.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三句話,包含整個淨土宗的綱領,也就是所謂「信、願、行」。信、願、行並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包含的。起「信」的時候,「願」「行」都在「信」當中;起「願」的時候,「信」「行」都在「願」的當中;起「行」的時候,「信」「願」也都在「行」當中。而且這句名號的功能,本來就是攝取念佛眾生往生,所以最後「信」「願」都歸結在「行」,可以說「信」「願」就是「行」的前方便。


  44. 其實是不論信不信,但稱名就必定往生,信就在裡面了。只要他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名號,就必定往生。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只要你照這個方法去做,就達到那樣的目的,因為方法正確,就必定到達目的。


  45. 就一般法門來講,「無常觀」、「出離心」是最基本的;淨土法門除了「無常觀」和「出離心」之外,還要加兩個觀,就是「罪惡觀」和「救度觀」。 以聖道門來講,是以無常觀發出離心,然後以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期盼以自己的力量消除自己的業障,解脫生死輪迴;但是淨土法門是進一步體會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所有的法門都修不成,無有出離之緣,幸好阿彌陀佛為我們這種眾生建設極樂世界,完成六字洪名,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現在蒙受彌陀的救度、臨終往生極樂世界。


  46. 念佛人要知道,阿彌陀佛是跟我們很親的在一起,所以不是我或其他宣說淨土法門的人在運作,而是阿彌陀佛在做主張,我們只不過是阿彌陀佛的手腳而已。一切得失成敗都由阿彌陀佛承擔,凡事有阿彌陀佛頂著,不必我們去憂慮。我們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點,也是這個法門的宗旨,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偏離這個法門的宗旨了。


  47. 阿彌陀佛雖然跟我們訂下了救度的條件,但這種救度的條件,其實幾乎也可以說是沒有條件的。因為只要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此後有多少的時間就念多少的佛,不管念佛的時候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妄想雜念,都不用管,所以說,幾乎是沒有條件的。


  48. 淨土宗是以「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為宗旨,一個信佛救度的信佛念佛人,一定是個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都念念不捨的人;當然這些念佛人的根機各不相同,念念不捨的相狀自亦有別,但基本上都會念念不捨的。


  49. 我們應先一心信受彌陀的救度而專念彌陀名號,自己往生大事確定了,再隨緣、隨分、隨力將自己所學、所信的推廣出去,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


  50. 能夠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而接受淨土法門、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如經典上所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不是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智慧因緣,很難在這一輩子遇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我們應以很珍惜的心情來學習這個法門,同時也應將這個法門推廣出去;一方面是報答佛恩,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51. 《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念的歡喜踴躍的念佛,就擁有大利無上功德,更何況我們是信受彌陀救度,而專稱彌陀佛名,每一念每一念都是無上的功德。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是多善根、多功德,大善根、大功德,最勝善根、最勝功德,無上善根、無上功德,在執持名號當中,往生成佛的善根與功德統統都具足了。


  52. 佛的智慧是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我們對這五智能了解嗎?當然不能,因為那是佛的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連二乘也同樣無份。這五智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因為,阿彌陀佛如果沒有成正覺哪有這五智?正覺的功德在「乃至十念,必定往生」,所以「明信佛智」就是明信:「一切善惡凡夫,只要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願生彌陀淨土,就必定往生。」


  53. 「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彌陀救度」;「作諸功德」是「專稱彌陀佛名」,諸功德在哪裡?在這一句萬德洪名的彌陀名號,《無量壽經》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一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所以我們只要念這一句名號就是「作諸功德」;信「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是「信心迴向」。


  54. 阿彌陀佛使我們相信祂的救度(至心信樂),呼喚我們願生祂的淨土(欲生我國),使我們自自然然地稱念祂的名號(乃至十念)。所以說,信心(信)、願生心(願)、稱名(行)都是阿彌陀佛送給我們的。


  55. 信、願、行是一體的,信受的當下,自然發起願生之心,自然會從內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註:「南無」即歸命,此處專指歸命的心態),從而會以稱念這句名號來表露自己領受彌陀救度的心情。


  56. 信受、願生、稱名的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因此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所以,當我們聲聲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其實聲聲都具足往生,不是「等臨終正念的時候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示現,才覺得往生有份了,那個時候才得到安心」。即使面對臨終,躺在病床上,病苦侵襲全身,使我們不能憶佛念佛,但是當下也是大安心的,因為曉得自己永遠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不會因為身心痛苦、念不出佛號而心有不安、心有懷疑、心在焦急,不會的!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聞信彌陀救度了。


  57. 有信就有樂,有樂就有欲生,有欲生就有念佛,有念佛就有往生;出發點在於信。 只要「信樂」、「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彌陀大悲,一點都不為難任何眾生。往生彌陀淨土的條件,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容易,有條件等於沒條件;美好的極樂世界,白白地送給任何眾生,可說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 往生極樂的條件,再約而言之,只有二項,一是「欲生」,願生極樂;二是「念佛」,上盡一形,下至臨終之十聲、五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 「欲生」與「念佛」的前提在信,信受彌陀救度,信受極樂殊勝,信受念佛必生。既然信受而「欲生」,則「念佛」根本不是問題,只要開口念佛,有誰不能?若是啞巴,或是病人,也可心中念佛。念佛不是問題,則往生也就不是問題;既不是問題,即是簡單、容易、淺顯,不繁瑣、不困難、不深奧,不論何人都能做到,都能達成,都能無礙往生。


  58. 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我們是貪瞋痴具足的凡夫,念念都有我執,小慈悲都談不上,何況是大慈悲?可是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也教他人信受奉行,這樣的人就是大慈悲、大願力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三世諸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唯一的目的就是解救眾生,以自己的功德來救贖眾生,使其脫離六道輪迴,乃至三惡道,甚至阿鼻地獄輪迴的果報。而我們「自信教人信」,使對方也能夠因為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圓滿了佛陀出世的本懷,圓滿了佛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


  59. 一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自信教人信」的念佛人,是個「大福報大智慧」的人,是個「大善根大功德」的人,是個「大慈悲大願力」的人,這樣的念佛人,釋迦牟尼佛讚歎他是芬陀利華,是妙好人、是上上人、是稀有人、是最殊勝之人,所以念佛之人非常的難能可貴。


  60. 不怕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只怕你懷疑彌陀的救度;不怕懷疑彌陀的救度,只怕不稱名。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61. 一個人如果對未來有不安,他現在就歡喜不起來;反之,如果對未來感覺很安穩,他現在也會很安穩、很快樂。所以學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他現在心就安,就會歡喜。


  62. 十方諸佛所說的度眾生之法,歸根究底就是要說這一個成佛如林的淨土法門。因為祂要廣度眾生,如果只是度一個兩個,那就太枉費祂來成佛說法。我們這個法門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門。不專稱彌陀佛名則已,不願生彌陀淨土則已,只要他願生,只要他專稱,就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63. 即使法滅來臨,佛也要以其神通力,維持淨土法門的經典,不使在此世間消失。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法門,才可以救度十方眾生,是一切眾生的光明、希望;這個法門失傳,宇宙就沒有光明,眾生就沒有希望。因此,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大慈大悲,即使所有經教失傳,此法也要留存在世間。


  64. 講到「緣」,如果就物質來講只要有兩個──「因緣」和「增上緣」就能夠開花結果。有種子,有陽光、肥料、水、空氣就能夠開花結果;如果是心法,以我們眾生來講,必須要有四種緣──「因緣」、「無間緣」、「所緣緣」以及最後的「增上緣」。 因緣、無間緣、所緣緣都是指我們本身,我們本身有佛性,我們心心念念都有一個對象,就是極樂世界,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具足因緣、無間緣和所緣緣。所以因緣是我們有佛性,往生就能夠成佛,所以我們想念佛往生這個就是因緣;接下來要念念相續、無間斷,如果今天念佛願生,可是明天改變了,這當然得不到那個果,所以要無間緣;念佛願生,願生哪裡?願生極樂世界,所以有對象,這是所緣緣。這樣的話能不能往生呢?這樣就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在阿彌陀佛的力量、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是我們最後的增上緣。如果沒有增上緣,我們就無法往生。總之,如淨土宗宗旨所說:「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四緣通通具足。


  65. 我們學佛當然可以理解空義,但更要修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雖然說修,可是也無所謂修不修,只要念佛就好了,每個人就依自己在士農工商中的身份與根機去念佛。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而且是主動的呼喚十方眾生讓祂救到極樂世界,更何況我們有起一點點願生之心,阿彌陀佛就高興得不得了。所以念佛無枉費之功,是功不唐捐的。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已經隨順彌陀的救度,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66. 阿彌陀佛有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力量,祂的力量來自於兆載永劫之前,為十方眾生積植了菩薩的無量德行。這一些功德都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所修、所建立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都在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因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每一聲、每一聲都在領受彌陀的功德,都在消除我們的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每一聲、每一聲都擁有了必定得生彌陀淨土的功德。所以,我們之所以能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因為我們的賢能、有修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 然而,彌陀願救我們,也必須是我們願意被救,否則的話,就有所謂的不相應,我們就會繼續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就好像燈固然有亮的功能、但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去按開關,燈就會一直沒有亮;月亮本來會照映在水面,可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將蓋子打開,月跟水便不能相應。總之,不怕我們有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只怕我們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


  67. 我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則必生彌陀淨土,必快速圓滿正等正覺,必快速還來娑婆,乃至顯化十方,廣度眾生,這豈不是釋迦的本懷、學佛的目的都在我們這個法門當中一體具備!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非常的殊勝可貴,希望大家能夠珍惜、珍重!


  68. 煩惱具足之凡夫,在罪惡生死之自覺下,專仰彌陀本願之念佛,能得現當二益之殊勝功德。一旦欣慕極樂淨土,信受彌陀救度,則過去無邊罪業,當下皆除;未來恆久輪迴,永不再受;六道四生,因亡果滅。 一代佛法,另無如是之直截,另無如是之圓頓;橫超橫斷,圓證頓證,而又至簡易、至穩當者,只有彌陀本願之念佛。我等凡夫,受生無際故,造惡亦無窮;造惡無窮故,仰蒙佛恩亦復無盡;故欲報之心,亦復無有窮盡。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