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行品》內文很短,所講的易行有十方諸佛的易行、過去八佛的易行、三世諸佛的易行以及諸菩薩的易行,同時也講到彌陀的易行。講了這麼多的易行其實是在襯托出彌陀的易行是《易行品》的核心、《易行品》的結晶、《易行品》的歸趨。所以《易行品》在講什麼?在講彌陀的「本願稱名」,在講只要依彌陀本願稱名就能夠現生不退而往生快速成佛。
-
關於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量之殊勝,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當中用「乘船」來形容;除此之外,其他的法門,龍樹菩薩用「步行」來形容。
龍樹菩薩並說,步行非常的苦,而且很難順利到達目的地,往往是中途退墮的;乘船則不苦,很安樂,而且必定達到。意思就是說,我們眾生的煩惱業障如同千百萬億噸的大石頭,即使小小的石頭放在水裏都會沉了,更何況是巨石呢?放在六道的苦海中,必沉無疑。可是如果將這顆大石頭放在阿彌陀佛堅固又廣大的願船上,不僅不會沉,還能夠順利度脫六道苦海。
-
佛教之修行法門,除了聖道門之勤行精進以外,另有一種「信」的法門;信是信什麼呢?信易行,什麼叫做易行呢?簡單講就是信阿彌陀佛現成的救度,這就是易行。
可能有人會認為,應該是勤行精進才是行菩薩道,如果只是以信方便,很容易的話,那可能不是行菩薩道吧?但是龍樹菩薩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勤行精進」固然是菩薩道、是佛法,「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也是菩薩道,也是佛法,至於要走那一條路,你是要「勤行精進」的「修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的難行道呢?還是要選擇「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易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機與選擇了。
不過以現在我們這種人的一般根機,大部分都是應該歸入易行道才對。為什麼?想想看,舍利弗經過了那麼久的修行,已經修到七住位了,仍然還會退心,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比較看看,我們就曉得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修行法門了。
-
我們在稱「本願」的時候,都是單指第十八願來講的,不是指其他的願。《無量壽經》有一首〈本願偈〉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裏的「本願」兩個字所含的意義也是在說明第十八願,不是在說明其他的願。
《往生論》裡面也有一首〈本願偈〉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偈中的「本願」也是在指第十八願,不是指其他的願。
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根本核心主要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而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在這裡所講的本願也是指第十八願,不是指其他的願,而且很明確的點出「若人念我,稱名自歸」,「若人念我,稱名自歸」是只有第十八願才這麼講,第十九願、二十願並沒有這麼講,所以龍樹菩薩也是直接把第十八願直稱「本願」。
-
龍樹菩薩的《易行品》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這一首偈語在講兩件事情:一是目標,二是方法。目標就是「不退轉地」,要到達不退轉地的方法只要「執持稱名號」;而且執持稱名號到不退轉地是快速的,所以說「疾至」,疾至不退轉地。
這一首偈和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成就文是一致的,尤其另一段所講的: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就點出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固然廣發四十八大願,但他的本願內容是是什麼呢?就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這種內涵,是在四十八願當中的哪一願呢?是第十八願。這就可以讓我們知道第十八願就是本願,而本願的內容是「稱名自歸」,而其結果是「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轉,而要疾至不退轉,是只要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所以這裡所講的「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就顯出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同時由於第十八願已經成就了,所以就能夠獲得「即入必定」的功德。
-
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這是龍樹菩薩對《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定義。
「若人念我」就是如果有眾生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就是「念我」。「稱名自歸」,而專稱彌陀佛名,歸命於阿彌陀佛,因為自歸稱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命,所以稱名就是自歸;如此「念我稱名」的自己歸投依靠於彌陀本願的救度,則龍樹菩薩說「即入必定」,這種人當下就進入不退轉的菩薩階位了。
-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龍樹菩薩說,十方眾生如果有人想要很快速的到達不退轉地,那麼不用假借其他複雜的法門,只要以恭敬心來執持稱名號,當下就可以很快達到不退轉地了。
「恭敬」的「恭」就是自己很謙卑、很低下、不高慢;「敬」就是對阿彌陀佛很崇敬、很信賴,獨尊阿彌陀佛,這就是恭敬心。「執持」的「執」就是堅牢,很穩固,他的信心不會移動、不會改變了;「持」就是不散不失,好像我們把物品掌握在手中,它就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或消失了。所以,「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謙卑恭敬的信受、領納這句名號在心中,同時稱念這句名號在口中。
-
不管任何人他知不知道彌陀救度的內容,知不知道這就是易行道,也不管他信或不信,內心清淨或不清淨,散亂或不散亂,還有沒有貪瞋痴,這些都不管,他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就合乎「執持稱名號」。
-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這是龍樹菩薩《易行品》核心的一首偈,此偈最終目的在於彰顯彌陀本願的念佛。這首偈的重點,一方面是展現「稱名」,並且說明「稱名」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同時也顯示,只要能「本願稱名」,現生就已經獲得不退轉地的身份了。
不過單從這四句偈,當然看不出肉體還在娑婆世界就已經獲得不退轉地身份的意涵,下面還有一段文:「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這又講得更明確了。而另一首偈:「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也直接點出本願稱名是「即時入必定」,不必等到往生之後。
-
龍樹菩薩以「念我稱名」這個稱名來解釋「乃至十念」,甚至捨掉了「至心信樂」,等於是以「稱名」這個行來涵蓋「至心信樂」與「乃至十念」,這個就是「以行釋信」,以行來解釋第十八願所講的信。為什麼?因為第十八願所講信的內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極樂」。
-
《易行品》裡面以三十二首偈來讚歎阿彌陀佛,其中即入必定的偈文就說:「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這個就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的意思,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就通通在裡面,因為這一句名號本來就具備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微妙、殊勝無上的功德,所以龍樹菩薩也時常憶念的稱念阿彌陀佛。
-
今天承蒙彌陀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為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迴向給我們十方世界的眾生,能夠理解到這一點的人就能夠以恭敬心來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