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八)
第五章 佛家的命理觀
儒家重「知命、敬命」;
佛法重「因果、願力、業報」,視「命」非天定,而為因緣和合之果。
以佛教來說,命即三世因果。如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凡佛說皆從大處、根本著手,教一切人遠離生死輪迴之苦,不斤斤於此生如何如何,故佛經中絕無命相學說,而以三世因果總說盡。
此「因果偈」精要地揭示佛教對命運的基本見解——命非天定,亦非偶然,而是自作自受,因果不爽。我們雖無神通,無法直接知曉前世與未來,但只要觀察今生所受的苦樂與所行的善惡,便可大略推知過去所造之因,並預見未來將感之果。
佛法開示:「心生萬法」、「一切唯心所造」、「依報隨正報轉」。
此中關鍵在於「心」,心為萬法之源,命運亦不離於心之造作。
「正報」是指我們的心識與身體,「依報」則是指外在環境,如國土、家庭、人際、地位、財富等。依報隨正報而轉,有怎樣的心性與業力,就會感得怎樣的外境與命運。故知,自身所處的環境並非天命、神創,而是自心所招、自業所感。
譬如,出生於淨土或穢土、富貴或貧賤、福報或障礙,皆非偶然,而是自身過去所修、所造、所感召而來。家庭、配偶、兒女、親友,乃至社會地位與人緣福報,統統屬於依報,皆由正報所引生。
依正二報的關係,猶如花朵與蝴蝶或蜜蜂的自然互動關係,有首詩說:
花無心招蝶,蝶無心尋花;
花開時蝶來,蝶來時花開。
吾亦不知人,人亦不知吾,
不知從帝則。
意思是:花並沒有招引蝴蝶的動機,但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會吸引來蝴蝶或蜜蜂;蝴蝶也沒有尋覓花的意圖,但只要有花,蝴蝶或蜜蜂自然就會被吸引。花多蝴蝶蜜蜂就多,花少蝴蝶蜜蜂就少;如果沒有花,即使抓來很多蝴蝶蜜蜂,最後也會飛走或死掉。因此,花不用去求蜜蜂,蜜蜂也不用去求花,只要有花,有花香,蝴蝶蜜蜂自然會來到;即使這一朵花缺了葉子,它依然有蝴蝶蜜蜂;可是如果是假的花,再怎樣的美麗漂亮,也不能有蝴蝶蜜蜂飛來。花比喻正報,蝴蝶蜜蜂比喻依報,蝴蝶蜜蜂隨花有無增減,就像依報隨正報而轉變。
「不知從帝則」,「帝則」意思是「因緣法則」,也就是因緣果報的自然法則。雖然彼此不知也無心,但隨著自然的因果法則,正報之因,不用勉強就會呈現出相應的依報之果。
因此,若感人生坎坷、福薄緣淺、人際不順,應回觀自心,反省業因,不宜怨天尤人。能夠「反求諸己」,便是修行的起點;正報昇華,依報自然轉化。環境的美惡,終究源於內心。
古諺云:「無憂而戚,憂必及之;無慶而歡,樂必還之。」意思是:
沒有憂愁的事而悲哀,憂愁的事就會來到;
沒有慶幸的事而歡樂,歡樂的事就會降臨。
又說:「此心有先動,而神有先知,則色有先見也。」此語顯示:人的內心一有動念(起心動念),精神或深層的直覺、潛意識就會率先察覺、知道,外在的身體或臉色也會隨之表現出來,先於語言。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內心變化,會先反映在精神與外貌上」。可見內在動力先於外在表現。由此觀之,念念皆造命,心行決定境遇。
佛法所說「一切唯心所造」、「依報隨正報轉」,並非空談,而是實際修行的指導原則。命運是否可轉?關鍵不在外境,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轉化內心。
我們每一念心、每一個起心動念,皆在創造自己的命運。命運非他人所賦,也非無可更改,而是由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即所行所言所想——所決定。若能善守身口意、清淨自心,命運自然轉化。
佛法的因果觀並非宿命論。它強調「因緣和合」,尤其著重於當下的「現緣」。生命歷程中的成敗得失、順逆苦樂,從佛法的觀點看,乃是「宿因」與「現緣」共成之「果報」。
宿因,指的是過去世所造之業,如同已播下的種子,雖不可改,但其發芽開花,尚需現緣來助成。而現緣,乃是我們今生所造的諸多行為與選擇,是我們當下可以掌握、主導的關鍵因素。
譬如,同一品種的樹木(宿因),若種植於貧瘠或沃土,結果自異。以臺灣高山特有的「玉山圓柏」為例,生於迎風面的植株為了適應強風,枝幹低伏扭曲;而生於避風面者,則可長成高達二十餘公尺的挺拔喬木。其宿因相同,然因現緣不同,而結果大異。佛法不否定宿因,但更強調現緣的重要性。宿因如種子,現緣如水土陽光。人若能於今生種善緣、行善業,則可轉苦為樂、改變命運。
對凡夫而言,要改變命運,必須從現緣下手。而在所有善法之中,最殊勝的現緣,莫過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佛號具無量光明、無量功德,能融攝我們的惡業、轉化我們的心念,進而改變我們的正報與依報。正報因佛力而淨化昇華,依報亦隨之轉善和合。此即淨土宗所講的「稱名念佛,現生得益,命終往生」。
是故,佛家命理觀的核心在於「一切唯心,心生萬法」,掌握念佛的現緣,便是掌握命運轉機之鑰。
這一點,超越儒家所言「知命」、「盡人事而聽天命」,直指「改命」、「超脫命」的究竟法門。
在當今社會,面對命運的未知與挑戰,儒家教人知命、盡力,培養務實、堅忍的精神;佛法則進一步指出命由心造,因果絲毫不爽,進而開顯「以念佛轉命」之不共法門。對於信仰淨土宗者而言,念佛不僅能轉變現世的依正二報,更可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於命運難轉之時,開出一條出離生死、永安無苦的究竟之道。
第六章 給人利益,信佛念佛
佛教講因果,也講改命、造命的根本原理,如前篇所述。古德說「業由心造,命由心改。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無相有心,相由心生」。這些話語都在闡明一個道理:心是主人,心是根本,心最重要,如《大乘起信論》所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當我們的心性、言行、習慣與個性改變,命運自然隨之轉變。
所以,心是命運的根源,心也是第一風水,俗話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地理在於天理,天理在於心理」。命理書說「人為天地之心,凶吉原堪自主」。
所有風水中,第一風水是什麼?是人。
人的第一風水是什麼?是心。
人的第二風水是什麼?是嘴巴。
人的第三風水是什麼?是行為。
風水原理只有四個字:「心生萬法」。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由風水或業力引起的諸多不順,自然迎刃而解。這不是什麼神祕的法術,而是因果律的自然運作。
古語說「厚德載福」,什麼東西就用什麼東西來載,如同水需杯承載、飯需碗盛裝,福氣則需德行來承載。一個人德行越好,則福氣越高。
所以,人的行為就是上等風水,沒有格局,行善積德就是最好的風水,能獲得幸福安樂的命運。總之,就是修心養性,遷善改過,行善積德,利益他人。
可知,命是由過去業力形成的果報,但也不是一成不變,佛教講「心能轉業」,今生的行為可以重新塑造命運。只要我們修心養性,遷善改過,利益他人,自然會轉貧為富、轉苦為樂、轉憂為喜。
因此我們不必過分貪求。重要的是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然後凡事為他人著想。比如有兩份利益,可以先布施一份給需要的人,不要兩份都據為己有;即使只有一份,寧願先給更需要的人,自己慢慢也會擁有,甚至得到更多。如道家所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給別人,並沒有損失。為什麼?命中有,再多的布施還是有,不會失去,可說布施不損反增;命中沒有,不拿出來布施,還是沒有,硬要擁有,反而遭殃。何況布施是善因,會帶來加倍回饋的善果。所以盡量為別人設想,好事盡量給予他人,利益他人,盡量布施。
念佛人要學習彌陀的慈悲,以盡量利益他人為原則,阿彌陀佛怎樣愛我們,我們也怎樣愛人;阿彌陀佛怎樣為我們,我們也怎樣為人。所以第一是利益人,第二也是利益人,第三還是利益人。也就是凡事為人著想,凡事利益人。
命是宿世業力的果報,業力無邊,所以輪迴無盡,受苦無窮。好不容易生而為人,就要把握短暫的人生:一方面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一方面信佛念佛,願生極樂。
因為世間再怎樣改惡向善、改命甚至造命,都還在六道輪迴之中,而且也不容易。缺乏財力,不能布施;缺乏德行,不能利人。然而,念佛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己念佛,告訴大家念佛,自己解脫,大家也解脫;自己成佛,大家也成佛。這才是最容易又是最究竟圓滿的改變命運之法。
修心養性、行善積德固然重要,但念佛往生更是究竟。世間的改命造命終究有限,唯有信佛念佛,才能永遠脫離輪迴苦海,獲得真正的解脫與成佛。所以,念佛最究竟圓滿。(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