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1. 「弘願門」之義
  2. 《無量壽經》的精神
  3. 凡夫入報說
  4. 曇鸞之佛身佛土說
  5. 懺喜念佛歌
  6. 四郎念佛 身現佛體
  7. 竹林鈔
  8. 名號萬德鈔
  9. 自力他力事
  10. 一念多念分別事
  11. 後世物語聞書
  12. 唯信鈔
  13. 白木之念佛
  14. 念佛之義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翻譯
top

翻譯

後世物語聞書

隆寬上人 作‧慧淨法師 譯

 

一、序說

        近頃,訪淨土宗明師,詣洛陽東山邊之禪坊,見一京九重之念佛者,五畿七道之後世者等,各個慇實,衣與心共染,身與世共捨,盡其所見,約十四五人共住。各隨其意,競相問曰:「如何今生,得遂往生之望?」所幸日常之不審,皆悉明瞭,立即記其意趣,送付鄉村在家無智之大眾,惟願靜心閱覽。

 

二、一向專修

(一)勸一向專修

        或人問曰:聞說如斯卑賤無智之人,若念佛者,往生極樂。此後雖一向念佛,然而不以為實是如此,當如何?

 

        師答曰:念佛往生,本為破戒無智之人也;若智慧廣博,戒亦全持之身者,即修行任何教法,皆能離生死,得菩提也;此非我身所能故,今念佛願往生也。

 

(二)勸淨土念佛

        又或人問曰:為高才之人說餘教,為卑劣之人勸念佛者,即聖道門之諸教殊勝,淨土門一教卑劣否?

 

        師答曰:設雖彼深此淺,彼勝此劣;然而應我身份,免流轉之苦,得不退之位,方得有此;論深論淺,有何用乎!何況彼高才之人證殊勝教法而成佛,此卑賤之身念佛而往生,雖入門暫別,歸處一也。善導大師曰:「八萬四千門,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然則皆同釋迦一佛所說,不可云孰勝孰劣。

 

        《法華》之勝諸教者,說五逆之達多、八歲之龍女成佛故也。此念佛亦然:被諸教所嫌,諸佛所棄之惡人,速疾往生淨土,翻迷開證,若言者,則唯此實是超勝諸教也。

 

        應知雖震旦之曇鸞、道綽,尚不堪利智精進之身故,捨棄顯密之法,而願生淨土;日本之慧心、永觀,尚以為愚鈍懈怠之身故,捨事理之業因,而歸願力之念佛。

 

        此頃,勝於彼等,智慧亦深,戒行亦淨之人者,誠然入任何法門,亦能解脫生死。

 

        皆是隨緣引心之法故,不可論議人之或善或惡,唯應思量我身之行也。

 

三、必具三心

(一)述必具之意

        又或人問曰:雖念佛,不知三心,不能往生,當如何?

 

        師曰:實然也。但、曾聞法然上人言:「雖知三心,不念佛者無益;設雖不知三心,但能念佛者,必具足三心,當生極樂。」此頃與此心得對照,實覺如此。

 

        願各人表明心之所解,聞此之後,分別與三心契合、不契合之理。

 

(二)述三心之意

1、至誠心

        或人曰:「口雖念佛,心起妄念,外相見尊,內心惡故,是虛假之念佛,非真實之念佛」之言,實覺如此。然雖靜心澄慮,而我心絲毫不能調伏,當如何?

 

        師曰:此之見解者,即是執於自力,不知他力,已缺至誠心也。

 

        所言「口雖念佛,心不止妄念者,虛假之念佛,須澄靜其心。」雖如此勸,我聞此猶是缺至誠心之虛假念佛者。

 

        其「心止妄念,口稱名號,內外相應,謂離虛假至誠心之念佛也」之言者,不知此至誠心者也。以凡夫之真實所行之念佛者,全是自力也,違背彌陀本願之心也。

 

        既自清淨其心者:聖道門之意,非淨土門之意;難行道之意,非易行道之意;自力修行之意,非他力修行之意。

 

        應知此者,今之凡夫,自己斷除煩惱甚難,即雖妄念,亦復難止。然而阿彌陀佛鑑此,預先為如斯之眾生,建立他力之本願,誓以名號之不思議,除眾生之罪,唯此名他力。

 

        若知此理者,則我心不嗜止息妄念妄想;不嗜澄靜難靜散亂之惡心;不勵凝止難凝之觀念觀法;唯念持佛之名願。但有本願故,雖充滿貪、瞋、癡、煩惱之身,必得往生,信此故心安也,唯此名易行道。

 

        若須戒身調心之修者,何故勸言「不論行住坐臥,不嫌時處諸緣」耶?又若自能調身澄心之勤者,則不必歸憑佛力,亦能離生死也。

 

2、深心

        又或人曰:念佛者,聲聲滅無量生死之罪,蒙光明所照,心亦成柔軟,有此之說。然而念佛歲久,三毒煩惱,絲毫不消,心亦愈惡,善心日日無進。如斯之時,雖不疑佛之本願;然以我身之惡性,似往生之大事,何易得遂?

 

        師曰:此事人人之所悲嘆,實是迷惑之心也。因我身之罪而疑往生者,豈非輕視佛之本願乎!此即缺信心之心也。作此言者,未知前之至誠心故也。當靜其心,善諦聽之。

 

        所言應於此身,罪滅心善者,必不可有也;此者即身成佛方能,而非厭穢土、生淨土之道。所謂眾罪皆滅者,唯在最後一念,捨身往生彼土之謂也,唯此名淨土宗。

 

        若於此身,罪滅者即開證;開證者即成佛;成佛者,所謂聖道門之真言、佛心、天台、華嚴等斷惑證理門之意。

 

        依善導大師之釋,知此信心有二釋:

 

        一者勸深信知「此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煩惱具足,善根薄少,常流轉三界,曠劫以來,無出離之緣」;

 

        次勸信知「以彌陀深重誓願,救度如斯眾生」,一念亦無疑心。

 

        知此意者,即我心雖惡,應仰「彌陀大悲之誓願,可慶可憑」也。

 

        本來若以自我之力往生,方有因我心之惡,而起疑念;然而全憑佛力之救度者,則何有疑念乎?知此者名為深心也,應善知此意。

 

3、迴向發願心

        又或人曰:從曠劫以來,乃至今日,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等種種罪故,流轉三界,而今尚守生死巢穴。如斯之身,雖僅念佛,然而愛欲之波常起,染污善心;瞋恚之焰頻燃,焚燒功德。善心之念佛,萬分之一,此外皆污穢之念佛也;雖有切願,然而自知不成為念佛者。人人皆謂:「若不改正此心,不能往生。」此時實覺迷惑,當如何?

 

        師曰:此者,未知前之信心,是故憂慮,而動搖願心者,迴向發願心之欠缺也。

 

        依善導大師之意言:「順釋迦之教,信彌陀之願者,雖愛欲瞋恚交起,更不顧也。」

 

        誠然:本願之白道,豈被愛欲之波所穢乎!

 

        他力之功德,寧受瞋恚之焰所燒哉!

 

        縱使欲起瞋生,難靜難忍,但思佛之救度者,必蒙彌陀大慈悲所救度,本願力故,攝取決定也;攝取決定故,往生決定也。如是思定,即任何人來言妨礙,亦毫不變動之心,謂之金剛心。所以然者:被如來所攝取故也,此名迴向發願心也。應善知此意。

 

(四)三心肝要

        又或人曰:取其肝要,願聞三心之本意。

 

        師曰:實然也。先、一心一向是至誠心之大意也。計我身份,唯一向捨自力憑他力之心,名真實心;不憑他力之心,名虛假之心也。

 

        次、憑他力之心深而無疑,為深心之大意。所謂彌陀本願,本來總為罪惡之凡夫,非為聖人賢人。知此者,即我身雖惡,毫無疑念,名為信心也。

 

        次、已入本願他力真實之身故,思定往生決定之願心,名迴向發願心也。

 

(五)自然具足三心

        又或人問曰:若念佛者,雖不知而三心自然具足,此事如何?

 

        師答曰:捨餘行而念佛者,一向憑靠阿彌陀佛之心故,是至誠心也;稱名號者無疑故,是信心也;稱名號者,願往生之心所起故,是迴向發願心也。

 

        知此等意者,即任何人念佛,欲往生極樂之人所具故,即雖無智之人,但能念佛者,三心具足,得往生也。

 

        總而言之:煩惱具足之凡夫故,自始不可論議心之善惡,唯一向任憑彌陀而無疑,願決定往生而念佛者,即是三心具足之行者也。

 

        法然上人所言:「雖不知,稱念者,自然具足。」有此之謂故也。

 

(六)不必念念故起三心

        又或人曰:稱名號時,每一念間,當心存三心之義而念否?

 

        師曰:此完全不可,一旦知其意之後,唯稱南無阿彌陀佛也。三心即現於稱名音聲之後,其三心之義,不可留止於心底也。

 


 

《後世物語聞書》譯者序

        《後世物語聞書》是法然上人之高足隆寬上人所作,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

 

        此文由九個問答所成,通釋一般念佛者之迷情。初明念佛往生乃為破戒無智之凡夫;次明但能應我身份,免流轉之苦,得不退之位,即是殊勝教法;後辨《觀經》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之義趣。

 

        親鸞上人非常重視此文,曾數次親寫,寄與門弟,勸彼等常加閱覽,以斷疑情。

 

 釋慧淨    謹識
佛曆二五四○年(一九九六)十月二十八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