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1. 「弘願門」之義
  2. 《無量壽經》的精神
  3. 凡夫入報說
  4. 曇鸞之佛身佛土說
  5. 懺喜念佛歌
  6. 四郎念佛 身現佛體
  7. 竹林鈔
  8. 名號萬德鈔
  9. 自力他力事
  10. 一念多念分別事
  11. 後世物語聞書
  12. 唯信鈔
  13. 白木之念佛
  14. 念佛之義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翻譯
top

翻譯

名號萬德鈔

日本聖聰法師 作.慧淨法師 譯

解題

 

         法然上人於《大原問答》(《法然上人全集》五一一頁)言:

 

法門無盡,而論其急要,以淨土法門為最;諸教廣多,而探其肝心,以他力頓教為勝。此則易修而功高,易行而理深故也。故廬山法師云:「諸三昧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元照禪師云:「念佛三昧者,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也。」此等師意,以淨土教法,念佛三昧,為大乘至極、速疾解脫之最要聞矣!

 

        又言:

 

彌陀名號者:極善最上法也,雖造罪凡夫,修之得往生;他力難思行也,雖具縛底下,信之預來迎。此則於念佛有「勝易二義」。
言「勝」義者:謂至極大乘意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他力難思巧方便,令一稱超過眾善。知識廣讚,猛火為涼風;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言「易」義者: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不謂時處諸緣,稱之遂往生。此則不依身心濁亂,只依他力引攝故也。

 

        略述此之「勝易」二義。「勝」義者:

 

        1「至極大乘意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者:名必呼體。呼女子女子來,呼男子男子來;乃至呼茶茶持來,呼茶杯茶杯持來。此則名體不相離,事無疑左。南無阿彌陀佛者,阿彌陀之名也,名必呼體。若稱名者,阿彌陀佛必定來臨,十萬億雖遙,來於稱名之人前,三緣中之「近緣」也。佛既前來,則觀音勢至亦必前來,隨逐影護行者。既得彌陀加護,現世受無比樂,後生淨土,無有可疑。此則諸行雖行,非佛之名,不呼佛名,佛則不來。念佛者,直稱佛名之故,佛立即前來也。是一重勝劣之義也

 

        2加之,彌陀誓言:迎接稱名之人十八願意,又,速現於稱名之人前十九願意,依此誓願,念佛佛必前來。前所言呼茶茶來,呼杯杯來,呼名體來,彼無本願;何況彌陀發起稱名現前之本願。爰知:念佛本願之行也,餘行非本願之行也。是二重勝劣之義也

 

        3何況彌陀之本願者,選擇攝取之本願也,縱餘佛有名號本願之義,亦皆無如此選擇之義。選擇者,法藏比丘之昔,被平等之慈悲所催,普欲救度一切眾生,誓言引導稱念易行之名號之人。以此思之,餘一切行,非佛本願之行,此名號者,佛本願之行也,為欲成為易行中之易行,經五劫思惟之誓願,名為選擇名號之願;委如《選擇集》。誠知:餘行非佛所選擇之本願,念佛佛所選擇之本願也;故餘行劣念佛勝。又,餘行者,非佛選擇之本願,法藏選捨,不為本願,故善導大師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三重勝劣之義也

 

        4「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者:凡諸佛因位之時,修萬善萬行,功德圓滿成佛之時,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功德皆具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功德悉完備;三明、六通、八解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諸功德,無不具足。亦復三十二相之月光,曜正覺山頂;八十種好之果色,照菩提樹枝。今彌陀覺王,建十萬億剎之西土,現六十萬億之長身,如此內證外用之功德,皆悉滿顯於名號之中,此即「名體不離」故也。故餘行非佛名,佛體功德不顯;念佛者佛名故,佛體功德皆包含。是四重勝劣之義也

 

        5「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他力難思巧方便,令一聲超過眾善」者:「大」字三讀可悟其意,所謂「大願、大業、大力」也。先,「大願」者,諸佛未發,彌陀獨發之超世悲願也。所謂諸佛報土,二乘聖者削跡,三賢菩薩絕望,何況罪惡凡夫哉!今此法藏之發願者,土建報土,身成報身;凡夫、女人,任心往生;二乘、三賢,隨望來迎;何況十地等覺菩薩哉!故此願名「五乘齊入願」,是諸佛眾聖未發之他力不思議之願,故名「超世本願」,既是「超世願」,故名「大願」。發此大願而成佛故,彌陀名為「願王」,其願四十八,皆言迎接稱名之人。爰知:餘行非大願之行,念佛者大願之行也。是五重勝劣之義也

 

        6法藏比丘建此超世願,於兆載永劫之間,積植萬善萬行諸波羅蜜。法藏比丘思惟:十方眾生,多造惡不善,一行難行,一願叵發;我當代眾生,修萬善萬行之功德,皆悉納於我所立本願名號之中,賜與十方眾生。如是無量劫之間,修一切行;故此名號者,佛力加持之名號也。何為名體不離?體之功德顯於名號,故名號之內,納諸功德,其無量劫之行業,皆加持於名號之中,故名「大業」。如此,念本願之名號故,與佛常親,三緣之中,念佛名為「親緣」之行。爰知:餘行非大業所納之行體,故劣;名號是因位業行所納之行體,故勝。是六重勝劣之義也

 

        7加之,彌陀誓言稱我名號而欲生我國者,現世常來護念,舒放攝取不捨之光明,常照行者,不嫌臨終平臥小屋之穢處,前來接引,使其往生極樂。故念佛者,往生無難,增此一重之增上緣力,名為「大力」,是三緣中之「增上緣」力也。爰知:念佛者,增上緣之大力所致之行也,餘行不然。是七重勝劣之義也

 

        8如此,以「大願業力」所成就之萬德名號賜與我等,大悲之深重也。譬如我之親人,最惜者子,父母一生之間,累積七珍萬寶、無量財寶,納於一藏,賜與其子;子雖不辛苦、不勤勞,得父母財,隨意安樂。阿彌陀佛於無量劫之間,收納一切聖財於一名號之寶藏,賜與一切眾生,眾生安然,毫無辛苦,名號功德之法財豐足,故云「令萬德讓與行者」也。如此,無量巧方便之佛力,以言難述,以心叵伺,故云「他力難思巧方便」也,是故念佛,勝諸善根。

 

        「知識廣讚,猛火為清涼」者:是「下品中生」十惡破戒之罪人也。臨終之時,地獄猛火現前,罪人墮入七顛八倒之苦;遇善知識,發大慈悲,為說彌陀功德。罪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一念須臾之間,至極樂世界,生於蓮華台上。

 

        「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者:是「下品下生」之罪人,平生唯作一切惡,不知餘事,《觀經》云:「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如是惡業故,臨終苦逼,不能念佛功德,善友勸其稱念彌陀佛名,罪人一聞,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十聲除十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杲日,現其人前,一念之間,生極樂國。

 

        此者,皆是五逆、十惡、破戒罪人,臨終始聞念佛,僅一念十念,即蒙來迎,往生極樂。何況五逆者稀,十惡輕罪,人人皆犯。我等何幸,平生念佛,深憑本願,朝稱夕唱,念念稱名,無始罪障可消,何況一生之惡業哉,何有罪障可留?除罪往生,何疑之有!憑哉依哉,大利名號無上之功德也。言「萬德所歸名號」者,《法華經》說:「一念信解之功德,勝五波羅蜜之行」,誠然殊勝;然五波羅蜜之行,難勝六波羅蜜之行,故彼一念信解之功德,是有上功德也。又同《經》說「五十展轉隨喜之功德,勝八十年之布施」,尚云八十年,叵勝九十年之布施;況但布施之行,何勝六波羅蜜之功德,故猶是有上功德也。此彌陀名號,一念既得無上功德,更有何功德可為喻乎!爰知:餘行小利也,念佛大利也。是八重勝劣之義也

 

        9又,餘行有上功德也,念佛無上功德也。是九重勝劣之義也

 

        10加之,念佛是多善根也,餘行是少善根也。《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者,善導大師釋言:「隨緣雜善恐難生」,雜善即是雜行,「雜行」謂之「少善根」。

 

        又同經異譯本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則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等二十一字。明知:以名號為多善根,以餘行為少善根也。爾者,慈恩大師《西方要決》釋云:「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則知不只多少相對,亦是大小相對;既有多少與大小二種相對,定有勝劣相對之義。若然,念佛多善根也、大善根也、勝善根也。明知:念佛易修而功高,事無可疑。今此多、大與勝三義,雖開為三重,然梵語「摩訶」,唐土翻譯為「大多勝」,總含之意。此且依大數、隨滿數故也。是十重勝劣之義也

 

        總而言之,《平等覺經》說此三字功德言:「十方三世佛,一切諸菩薩,八萬諸聖教,皆是阿彌陀佛也。」

 

        天台釋言:「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

 

        依此等經釋:一稱名號,十方三世佛,集於三寸之舌上;一切諸菩薩,來於一寸之口中;八萬諸聖教,含於一陀之字內。十方三世一切三寶之功德,皆含於彌陀名號之內,是故世尊讚言「無上功德」,亦讚為「多善根」、亦讚為「大善根」、亦讚為「大利名號」,誠是「殊勝善根」也,此是「勝」之義。

 

        「易」義者,言:「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不謂時處諸緣,稱之遂往生。」

 

        凡聞諸宗行儀,天台宗於《摩訶止觀》言四種三昧,即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其中常行三昧,身之開遮、口之說默、意之止觀,三業皆一一住於三昧而無餘念,為成就行業也。又有法華三昧行法,修三七日之加行勇猛精進,故名難行也。

 

        真言宗者,有「有相無相」二途,雖兼為不堪無相甚深道理之人,而教有相之行,然晝夜四時,精進修習故,是又難行也。

 

        律宗者,學習、受持二百五十戒,亦是難行也。

 

        禪宗者,專行三時四時之行法,方儀一分相違,則不入僧數;六時八時之坐禪,雖坐破蒲團,悟道明心,無有其人。

 

        今此淨土宗之行儀者,行坐修之不難,寤寐行之容易。又言「不謂時處諸緣」,「時」者任何時,有清淨之時,有不淨之時。「處」者任何處,有清淨之處,有不淨之處。「諸緣」者,一切境界皆可念佛:有淫房酒肆之境界,有詩歌舞遊之境界,皆不妨稱念,往生無疑。且有法師勸歷緣對境之念佛,所謂苦時應念佛,當思娑婆世界,四苦八苦之所集;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願早生極樂,以離苦得樂。樂時應念佛,當思娑婆世界,樂少而暫;極樂世界,樂極殊勝。又寒熱之時,願生極樂,不寒不熱故。如是諸緣眾多,不遑具述。念佛不嫌諸緣故:田耕野人,鋤鍬自可為念珠;績苧織機,梭杼亦可稱佛名。彌陀超發如此之易行故,易得往生。

 

        又言「不依身心濁亂」者,「依他力引接」也。凡諸宗之行法者,不止妄念,不除罪障,不得成佛,其所修行,但結緣於累劫。此彌陀名號者,動身散心,但能念佛,功妙難測,德勝難思。不持觀法觀念,不止妄想雜念,但念佛者,定蒙接引,無有可疑,是則「他力引接」也。喻如如意寶珠,投入濁水,濁水變為清水。彌陀名號之如意寶珠,稱入凡夫罪濁之心水,罪濁之穢水,成為無漏法性之清水。濁水之澄清,非水之力,依如意寶珠之他力;凡夫煩惱妄心之濁水,自力難澄,依名號之他力,必可澄清,故言「他力引接」也。諸宗之行體者,以自力澄清自己心水,名為自力之修行,但恨煩惱曠劫難斷,徒嘆奈何!但歸他力,專稱佛名,不依身心濁亂,只依他力引接。言自力劣他力勝者,此等之理也。此易修之事,無有不審;勝易二義,一具之法門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