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多念分別事
隆寬上人 作‧慧淨法師 譯
就念佛之行,有「一念多念」之諍,近頃盛聞,此極為大事也,應慎之。
立一念嫌多念,立多念謗一念,共背本願之旨,忘善導之教。
多念即一念之積也,何以故?應思人命者:日日今日為限,時時即今為終也。
生無常之界,以仇假為住家,如見風前燈火,如寄草上朝露;息止命絕者,不論賢愚,無人可免。是故思惟「若現在眼閉息絕者,願被彌陀本願所救,迎生極樂淨土。」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憑「一念無上功德」,仰「一念廣大利益」故也。然而命若延者,此一念即成二念、三念;此一念如是累積,即成一時,二時;即成一日、二日、一月;即成一年、二年;即成十年、二十年、八十年,相續延長故,便知如何生存至於今日矣!應思「亦有現在即是此世之終」之理者,依必定之法則也,是以善導大師使人願言:
恒願一切臨終時 勝緣勝境悉現前
懇勸念念不忘,念念不怠,直至往生時,應念佛之理由也。故無離一念之多念,亦無離多念之一念。然若判定「偏應多念」者,《無量壽經》中,或說:
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或明:
乃至一念 念於彼佛 亦得往生
或教: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躍踴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善導和尚亦依《經》之意,而判言:
歡喜至一念 皆當得生彼
或判定:
十聲一聲一念等,定得往生
則不依用此理,而成淨土教之敵也。
言雖如此,不可偏立一念往生,而以「多念為謬誤」,若然,則「本願文」之
乃至十念
則無用矣!而《阿彌陀經》之
一日乃至七日
之稱名,亦成漫言哉!依此等之經文,善導和尚或判定: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或教: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或勸:
應無間、長時修。
然而可為謬誤哉!
入淨土門,而破背善導慇懃之教導者,則其為仇也,過於異學別解之人;永沈三塗,無有出期,可悲之事也。依此或言: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或勸: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或明: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此等之文者,明確教導「一念多念,皆不可厭惡;唯始信彌陀本願之人,盡其壽命,往生為期而念佛。」故必不可偏執也。雖言不盡意,以此可知。
凡固執一念,或堅思多念之人,臨終必惡,皆背本願故,推量可知。
因此,「多念即一念,一念即多念」之理,切不可紊亂也。
南無阿彌陀佛
〈一念多念分別事〉譯者序
〈一念多念分別事〉隆寬上人作,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
法然上人往生後,淨土門諸流派各各主張自說,建立異義。「一念多念」之諍論,即是其中之一。
「一念義」者:往生淨土之業在於一念信心,一念成辦故,不以稱念為要,經說「乃至一念」故,往生之因一旦決定,則此後可以不必稱念;若欲累積數者,反成不信佛願,因而嫌多念稱名。如是重一念之功,誇一念輕多念。
「多念義」者:往生淨土之事,非到臨終之際不能決定故,應多念稱名,積習而成,故經說「乃至十念」等,若言一念業成,不契佛願,故應盡其一生,盡己之力,努力稱名。如是積多念之功,慕多念輕一念。
如此偏執,弊害續出故,隆寬上人憂之,乃作此篇,引用經釋十五文之明證,以示諭「一念多念」皆不可偏執之旨。
親鸞上人於建長七年書寫之,賜與門弟;後又為解釋此文,而著《一念多念文意》。以此可知,此文之如何受敬重也。
釋慧淨 謹識
佛曆二五四○年(一九九六)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