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

  1. 淨土問答四則
  2. 如何真實懺悔,獲真實功德
  3. 三心之義──自力三心與他力三心
  4. 善導大師未訪廬山
  5. 念佛問答三則
  6. 淨土釋疑(三)(77~95則)
  7. 淨土釋疑(二)(45~76則)
  8. 淨土釋疑(一)(01-44則)
  9. 淨土釋疑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淨土釋疑
top

淨土釋疑

淨土問答四則

問:淨土宗的宗風有說「不純學術而信仰化」,能否請師父再為我們解釋一下?

 

  答:如果把佛教當做哲學來研究的話,毫無疑問,佛法是最高端的哲學。然而,對我們而言,我們不是要成為哲學家或佛學家,我們聽聞佛法、瞭解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解脫生死輪迴,解脫自己以及六親眷屬,乃至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所以,學佛最後,是要成為一位信仰者,而不是要成為一位只會書寫佛教論文的學者。

  佛教八大宗派八萬四千法門中,若論信仰,最淳厚的就是淨土宗。我們的宗風一開始就把「信」擺在第一位──信受彌陀救度。世尊在《阿彌陀經》中,也處處強調信,並且威嚴地說「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到了最後,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一點也不勉強。

  所以,淨土法門講信仰,是把自己的全身性命都交給阿彌陀佛,相信彌陀的救度,接受彌陀的救度,依靠彌陀的救度,淨土法門不是要成為一個學者,而是要成為一個信者。

  早期我出家的時候,曾經讀過佛學院,佛學院的老師都很聰明,有學問、有口才、有文筆,可惜的是缺乏信仰。許多深入佛法的佛學教授,你問他有地獄嗎?有極樂世界嗎?他們多是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這就是缺乏信仰,不是真正的聽聞佛法、研究佛法,這叫做信不足。

  信不足就不是真正的聞,也不是真正的研究,為什麼?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把宇宙人生的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原本本地宣說出來。宇宙人生的現象分本體界和現象界,本體界指佛性,「理」的境界,現象界指眾生的生死輪迴,也就是「事」的境界。

  如果以《華嚴經》來講的話,即所謂的四種法界,也就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現象界就是「事法界」,就是事相,六道中的森羅萬象都是「事法界」,而本體界就是「理法界」,就是理體,也就是佛性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把本體界和現象界清楚明白地講說出來,乃是為了讓我們曉得,我們現在的境界是「事」的法界,輪迴無窮無盡,痛苦也無窮無盡。不過,有一個「理」的法界,它是解脫的、清淨的、安樂的、沒有痛苦的,是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的。

  要追求那樣的境界,方法有八萬四千門,在中國則組織歸納為八大宗派,可是能夠契合一般眾生根機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是就事相來講的,可是所念的這一句佛,卻是「理法界」,而且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使得我們一旦念佛,即能擁有佛性的功德。

  所以,印光大師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說: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意思就是淨土法門非常廣大,沒有邊際,大到任何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清淨不清淨、有煩惱沒煩惱,都在淨土法門的範圍裏面,都離不開彌陀的救度。

  而佛的境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超越一切的能所對待,也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已經獲得「理法界」佛性的功德,所以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還在因地修行,可是我們修的是念佛法門,所以在因地就擁有了佛的果地功德。

  從行持上來講,這樣的念佛看似平常,可是功德卻非常地殊勝,所以印光大師才說「行極平常,益極殊勝」。念佛法門不談玄說妙,沒有什麼奇特,小孩子能念,沒有文化的老人也能念,連鸚鵡八哥都能念,一點也不困難,可以說沒有一種行門比念佛更簡單、更容易的了,也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比念佛的功德更殊勝、更超越的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印光大師進一步解釋,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原因在哪裡呢?原來是阿彌陀佛把他果地的功德送給我們因地的凡夫,做為我們往生成佛的資糧。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是還在因地修行的凡夫,可是因為念佛,就已經擁有了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等同無量光、無量壽。

  這就好像父親一輩子的努力,就是要給兒子。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就是要給我們,「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使得我們「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印光大師就說,念佛法門是個特別的法門,這一個法門的教理、行持以及所獲得的果報,都不可以用其他的法門來做標準,也不可以用其他的法門來解釋。

  其實,我們看淨土三經,尤其是《無量壽經》便可得知,這些道理都是淺顯明白的,但是,如果用其他宗派的思想理論來解釋的話,那就不是純粹的淨土法門了。如果以天臺的教理解釋淨土,那就是天臺淨土宗,以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那就是華嚴淨土宗,以禪解釋淨土,那就是禪的淨土宗,都不是純正的淨土宗。

  同樣的,以三論、唯識、密宗、律宗來解釋淨土,都不是純粹的淨土宗,純粹的淨土宗必須要以淨土的正依經典來解釋。比如,淨土的教理若用《金剛經》來解釋的話,解釋得通嗎?《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麼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豈不是在行邪道?如果以《金剛經》來解釋淨土的話,那就不是淨土宗了。

  《金剛經》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然而,念佛法門卻是指方立相的,相信佛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跟《金剛經》所講的,都是對立的,風馬牛不相及。

  再者,《金剛經》還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是,念佛法門卻是住色生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中都存著阿彌陀佛,口中都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那豈不是心有所住嗎?

  此外,《金剛經》也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是,我們都是凡夫,都有我相、都有人相啊!所以,若以《金剛經》來解釋淨土法門,如何解釋得通呢?

  換句話說,淨土法門要用淨土三經一論來解釋,《阿彌陀經》就明明白白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如此就解釋得通了,如果用其他宗派的理論來解釋,那就不是純粹的淨土宗,都摻雜了。

 

 

我們要如何看待善惡,以及因果報應呢

 

  答:淨土法門是專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專念彌陀名號為因,往生極樂世界為果。這樣的話,要如何看待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以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五戒十善業呢?

  應該這麼說,凡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都要去做,應該要守的本分,就要去守。做兒子的人,沒有不孝順父母的,何況我們是學佛者,不只要修身養性,更要積功累德。我們今生今世能生而為人,能夠遇到佛法,根源於父母,所以父母對我們的恩,沒辦法報答。若是瞭解這一點,就會想要報答父母恩,而真正報答父母之恩,就是要引導父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否則永遠報答不了。

  所以,淨土宗的宗風就說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要這樣端正我們的三業行為。是人家的兒子,就要孝順;是人家的父母,就得慈愛;是人家的太太,對先生就要體貼一點;是人家的先生,對太太就要恩愛一點;是人家的朋友,就要盡朋友之誼,什麼是朋友之誼呢?互通有無、互相規勸,就是朋友之誼。

  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最基本的,佛出現在世間,都教導眾生要去惡行善,心要清淨,要斷貪瞋癡。所以去惡行善是佛對眾生的規誡,是佛對眾生的盼望,眾生如果依教奉行,佛就安慰,為我們高興,鼓勵、讚歎,佛不希望眾生去善行惡,如果看見眾生為非作歹,佛就會悲苦。

  有人會問,佛沒有貪瞋癡,怎麼會悲苦呢?佛是無心的,以眾生的心為心,佛沒有固定的地方,所以佛是無境的,以眾生的境界為境界。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跟我們是同一個身體,所以我們苦他就苦,我們樂他就樂,佛跟眾生同受同感,為什麼?因為佛跟眾生同心,也因為這樣,所以也就同苦同樂。這就好像當母親的,生下孩子之後,如果孩子健康成長、活潑聰慧,就會很高興,如果孩子生病了,母親就會難過、傷心。孩子快樂,母親就快樂,孩子痛苦,母親就痛苦,佛跟眾生也是這樣,連在一起,拉不開。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

  換句話說,學佛的人若體會佛的心,就應該做一個去惡行善的念佛人,讓佛高興、安慰,不要讓佛悲傷、掛念。因此,念佛的人,要不殺生而護生念佛,要不偷盜而布施念佛,要不邪淫而有禮念佛,要不欺騙而誠實念佛,要不情緒而理性念佛,要孝順父母而念佛,要奉公守法、為世良民而念佛。

  不過,這些跟往生極樂是兩碼事,因為這些如果做圓滿了,頂多下輩子能夠再投胎當人,或者是上生天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跟極樂世界沒有關係,必須迴向才有關係。然而,我們專念佛,專靠彌陀的救度,這個就跟極樂世界有關係,而且是絕對的關係,阿彌陀佛建立的極樂世界就是要給我們的,佛號就是要讓我們來稱念的。

  上面所講的,是就還活在世間的「人」來說的,如果是動物的話,這一些都做不到,也要求不來。所以念佛者,各個以他的根機,以他的身分去做好一個念佛人的本分就好。我們可以試著檢討自己,這一些我們做得到嗎?都做不到,所以善導大師說,要「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因為做不到,有心無力,所以慚愧啊!不過,幸好有彌陀的救度,所以要永遠地仰謝彌陀的大恩大德啊!

  所以,如印光大師所說,淨土法門是個特別法門,不能以其他各宗各派的標準來衡量它,如果以華嚴、天臺、禪宗、密宗、律宗為標準,來要求一個念佛的人,那是行不通的,因為法門不同。可是,如果只管念佛,也不孝順父母,也不護生,也不布施,種種善行都不做,這樣能往生嗎?這是兩碼事,還得從邏輯性來講。

  一個人既然學佛、念佛,哪可能故意去為非作歹呢?哪可能該護生而不護生,甚至故意去殺生呢?這不合乎因果邏輯。也因為這樣,釋迦牟尼佛才說,這一個法門很難講,若講念佛必定往生,那麼其他的善事要不要做呢?若說其他的善事也要做,做不圓滿就不能往生,那我們往生就沒分了,因為我們都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種種的善行都做不圓滿。所以,要知道念佛是我們的根本,永不改變,其他的就隨緣、隨分、隨力去做,縱然做到了,也不是依靠那些功德去往生,終究還是得依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

  我們有一本隨身書《淨土宗四不》,裡面有提到「持戒不靠戒」,同樣的道理,行善也不靠善。這並不是說念佛人就不必持戒,念佛人就不去行善,不是這樣的。

  總之,要善於理解這一個法門,不然就會偏激,以為這個法們只講念佛往生,不講持戒,也不講行善,就會有這樣的誤解。

 

 

三問:淨土法門的淨土五經包括《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什麼本門不包括這兩部經典?

 

  答:淨土法門有分正依經典和旁依經典,不是籠統含糊地一有談到淨土就列進來,所以根本經典就是淨土三經,而最根本的就是《無量壽經》。如果展開來講的話,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納進來,就是淨土五經,但是有主有從,淨土三經為主,其他兩部是從。

  雖然我們是以淨土三經為主,但是並非排除這兩部經,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我們也會引用。這兩部經並不是從頭到尾都在講彌陀的救度和眾生的往生,僅可以當做補充說明之用,所以是旁依經典。

例如《普賢行願品》,其內容並非在說極樂世界的莊嚴,也不是在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更不是在勸我們念佛往生,它只是在最後說到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而已。

  也就是說,純粹的淨土經典,就是淨土三經,而其根本就是《無量壽經》。那麼,或許有人會誤解,《無量壽經》是根本,那《阿彌陀經》呢?其實,這是就本末來講的,如果沒有《無量壽經》講彌陀的成佛和四十八大願的話,哪有《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呢?所以,看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講。總之,要曉得淨土經典有分正依和旁依,不然的話,就會變得籠統、模糊。

 

有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該如何去理解呢?

  答:這句話的出處是《無量壽經》的「序分」,那一段經文叫做「如來出世本懷文」,總共有三十一個字:「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可以說,整部《無量壽經》就是在講如來出世的本懷,而「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如來出世的本懷。「惠」就是惠施,無條件地、白白地送給眾生,「真實之利」就是佛的利益、佛的功德,也就是這句名號。

  所以,如果把這一段經文濃縮、取義,就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救度法」。意思就是,如來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了以大悲心來宣講彌陀救度的法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來惠以眾生的「真實之利」,就是彌陀的名號、彌陀的救度。

  《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也就是說,末法時代修什麼法門都沒辦法解脫生死輪迴,只有念佛。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本來是要救度眾生的,如果他所說的法,沒辦法救度眾生,那豈不就白來了?

  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法能夠普遍救度眾生,那麼這一個法就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出世的本懷,非說不可,而這個法,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彌陀救度的法門。若是有這個法,等於其他的法都有了,因為唯有這個法能夠普遍救度眾生,如果沒有這一個法,縱然有其他的法也沒有用。

  世尊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既然有一個法能夠普遍救度眾生,豈不是沒有其他的法,也不會有缺憾。所以,宣講《無量壽經》彌陀救度的法門,就是如來出世的本懷,宣說此法,說法度眾生的目的也就圓滿了。

  因此,「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也可以說成「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救度法」,這是根據經文取義來講的。我們學佛聞法、研究教理,要依義不依語,要抓住佛陀所要講的重點,然後用我們能理解的語言把它宣講出來,如果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摘錄自2016年3月13日開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