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目錄
第1問:何謂信心與專稱佛名?
第2問:何謂信心決定與往生決定?
第3問:為什麼說信從聞生?
第4問:別學之人也有信心,這與第十八願的信樂是否有不同?
第5問:信心的念佛,與信名號的念佛有何區別?
第6問:我只信知「稱名定往生」而一向稱名,是否符合第十八願?
第7問:有人謂「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未必具真實信心」,何意?
第8問:為為什麼只有信願念佛的人才蒙受佛光的攝取?
第9問: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第10問:苦惱時念佛還法喜嗎?
第11問:自力稱名與他力稱名有何不同?
第12問:法照大師「彼佛因中立弘誓」偈子的解釋?
第13問:《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正意?
第14問: 什麼是實相身、為物身?
第15問:怎樣是如實修行?
第16問:入生死園、煩惱林,遊戲神通,是不是乘願再來的事?
第17問:請解釋法然上人「四偈三選」文。?
第18問:《觀經》「十念念佛」是唯願無行嗎?
第19問: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的關係怎樣?
第20問:接受彌陀本願救度的人,因果報應情況怎樣?
第21問:請問迴向發願的含義?
第22問:念四字還是念六字名號?
第23問:蒙佛救度,現在是凡夫還是聖人?
第24問:信受彌陀救度的凡夫是往生凡聖同居土,還是常寂光土?
第25問:《觀經》下品往生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第26問:未受菩薩戒能不能給人講淨土法門?
第27問:什麼是黑機、暗機、白機?
第28問:念佛是否要發願迴向?
第29問:念佛人是帶業往生嗎?要不要經過中陰?
第30問:請開示有關放生的問題?
第31問:請問陀羅尼被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32問:斷不了葷會影響往生嗎?何謂幽冥戒?
第33問:雖念佛,仍造罪業,有沒有障礙?
第34問:「乃至十念」的念佛,就已經被救度了嗎?
第35問:現在往生決定與臨終往生有何區別?
第36問:請開示平生往生決定與臨終往生決定?
第37問:怎樣自信教人信?
第38問:小乘心的人到極樂世界能見到阿彌陀佛嗎?
第39問:未進佛門的人念佛能否往生?
第40問:人間有沒有聽聞而往生的?
第41問:早晚課怎麼做?到極樂世界還要學,不如現在多學,對嗎?
第42問:臨終不能正念念佛,一生就白念了嗎?
第43問:信心不變的人,還須臨終助念嗎?
第44問:為什麼那位婆羅門念佛還到地獄?
第45問:什麼才是對「迴向」的正確了解?
第46問:雖然想要一心相續念佛,可是又想給孩子安定的生活,應如何安排及面對?
第47問:出門看到受餓、捱凍或出車禍的小動物都會盡自己的能力把牠們送到醫院,但這些事情常常佔據我不少時間,可是不處理內心又捨不得。不知是否觀念有錯誤?
第48問:我心裡常掛念已往生的先生,不知道他有沒有往生?念佛迴向給他,他是不是有所受益?
第49問:《觀經》有提到「品位」的高低問題,《無量壽經》也有提到「胎生」或「化生」,雖然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尚未往生之餘,是否還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第50問:如果靠佛願力,一生稱名和乃至十念稱名,有沒有不同?
第51問:學本願法門是否不須要追求上品上生,也不須加倍努力念佛達到一心不亂或三昧?努力追求入三昧,這樣是不是有自力的成份?
第52問:是念佛多遍較能有定的成就,還是一個對世間較捨離而心向淨土的人才真是我們這個法門的行者?
第53問:如果只談念佛,是否太忽視人文、道德的部份了?
第54問:吃素是指不吃動物,那細菌算不算?
第55問:入報土是淄澠一味,可是報土中是不是仍有一些差異?
第56問:二乘行人迴小向大,求生極樂世界,是否也是入報土?
第57問:(1)有人認為往生後有九品的差別,這樣算不算是疑佛智?(2)有人認為佛智很多,不認為只要信「稱念名號」就能往生,所以憶佛念佛就是憶念佛智不可思議的力量。對於這樣的說法,本宗的看法是如何?
第58問:很多弘揚淨土宗的人也依「三經一論」在講述,甚至依照善導大師或《往生論註》來闡揚,但是解說和註解都不同,要如何選擇或判定呢?
第59問:請問什麼是「念佛以無義為義」?
第60問:「信心決定」和「決定信」一樣嗎?
第61問:本宗的目的是入「報土」,對於念佛儘量回復到最單純,不要高攀聖境,但《感應錄》上一些是對極樂淨土勝境的描述,那些境界是可信的嗎?
第62問:善惡業性本空,是虛假的、無常的,無關乎我們往生,念佛人是否不須特別重視行善止惡?
第63問:在罪惡凡夫的心態中,並沒有真實心,「宗風-俗諦」有提到「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這樣的真實心應如何培養?
第64問:「邊土」和「報土」的受用有什麼不一樣?
第65問:我有親人中風多年,他們都很痛苦,我想向他們介紹本願法門,並祈求阿彌陀佛早日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這樣可以嗎?
第66問:平常忙的時候無法念佛,大多只能在閒暇時多念,這樣往生會不會有問題?須要再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嗎?
第67問:有時候會因為世俗的事煩心,念佛也會愈念愈煩,要如何?
第68問:我母親在家裏供奉地藏王菩薩, 誦《地藏經》已多年,我想請她專念阿彌陀佛,應該怎麼做?
第69問:看到感應事蹟故事時,如何確定它的可信度?
第70問:如果一個人很少念佛,但卻自信絕對往生,這個自信會不會有問題?
第71問:請問習氣要如何才能轉變?
第72問:念佛如果能念到清淨心,這樣持續下去是不是可以不用等到往生,此世就可以斷思惑、見惑,個性脾氣也就改變了?
第73問:在沒有往生之前,是不是念佛也能達到「定」的境界?
第74問:聖道門有道次第,是不是念佛也有道次第?
第75問:念佛一定要三心具足才能夠往生,可是我覺得那樣困難度很高。
第76問: 我會懷疑自己有沒有願生心,好像只是意識上願意往生,由於工作的關係,只能晚上到佛堂念佛一小段時間,念佛時意識上所浮現的大都是工作情形。
第77問:學佛、念佛是否也須要一個好的環境?
第78問:怎樣掌握善巧的念佛方式?
第79問:如何掌握「十念記數」的方法 ?
第80問:淨土宗法門來講,鼓不鼓勵「大體捐贈」?在看到自己的肉體被割,會起瞋心嗎?
第81問 :「淨身」的意義是什麼?
第82問:念佛人平時念佛很好,臨終的時候佛菩薩來接引,那臨終的人的神識是馬上就跟著阿彌陀佛走了呢?還是慢慢才離體?
第83問:弟子在念佛之餘,想為我的親屬放生,希望他們早點病癒,這樣可以嗎?
第84問:《佛說觀無量壽經》有一段文說:「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這一段經文所談的五個「念」,意義有什麼不同嗎?
第85問:依我對法門的了解,本宗是「信在行中」。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對於初學這個法門的人應如何掌握理趣與行持?如果為了策勵自己而訂功課,會不會不自覺地落入自力念佛?
第86問:上人曾談到,如果願生心強、對第十八願有正確的了解,自然就會念念不捨。如果沒辦法念念不捨,是不是應在「機法兩種深信」方面加強?
第87問:《觀經四帖疏》的〈序文〉有一個圖表,上面標明念佛有「顯」和「隱」,「顯」是萬行隨一,「隱」是非定非散真實的弘願。請問上人「萬行隨一」是什麼意思?另外,上人說念佛沒有品位階級,可是圖表也有標出下三品是念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的問答也有提到下品下生,請問這應如何統合?
第88問:上人曾說,真正的願生就會終身都願生,如果沒辦法終身願生,就表示他至心信樂的心是不穩定的。可是法然上人也說,彌陀名號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不管信與不信,有沒有疑心,只要一直稱名就會具足信心。這樣似乎有矛盾,這兩點應該怎麼統合?
第89問:一個初學的人,如果他沒有辦法聽的當下就百分之百的信,是不是先以信順的態度來稱念名號?
第90問:《感應錄》有鸚鵡念佛往生的故事,牠是不是也有至心信樂之心呢?
第91問:有人質疑:「雖然第十八願是本願,可是第十九願也有提到諸行往生,第十九願也是本願」。要如何解說呢?
第92問:(1)《觀經》有談到下品下生是往生到胞胎,除了下品下生之外,其他的品位往生是不是也在淨土?(2)《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後是「咸同一類」,可是如果往生到胎胞,境界應是不同的。這兩段文要如何理解統貫?
第93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否還要再修行?是不是有一個修行的次第?
第94問:上人曾說九品互通,甚至是無量品,唯有本願法門是唯一的解脫之道。那為什麼釋迦尼佛或其他諸佛菩薩還要說八萬四千法門呢?
第95問:修諸行迴向往生就一定是是疑惑佛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