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2.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3.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4.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5.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6.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7.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8.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9.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0.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1.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2. 悲欣交集見彌陀
  13.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4.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5.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6.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17.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18.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19.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0.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1.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2.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3.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4.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5.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6.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27.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28.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29.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0.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1.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2.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3.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4. 引路菩薩圖
  35.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6.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37.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38. 大勢至菩薩像
  39.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0.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1.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2.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3. 回顧的阿彌陀佛
  44.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5.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在美國波士頓市內著名的「翡翠項鍊」公園和亨廷頓大道之間,坐落著以收藏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的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簡稱MFA;又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目前,共有十件以阿彌陀佛為主題或與阿彌陀佛直接相關的藝術作品被收藏在這裡。這件令人愈看愈歡喜的「范氏造阿彌陀佛及脅侍群塑」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組在趙州橋附近出土的隋代(隋開皇十三年,西元593年)金銅佛群像,根據底座雕刻的造像供養人資訊而被稱為「范氏造像」。此像於十九世紀後期出土後,曾被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收藏,端方死後,又流落日本,1922年入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但香爐、蹲獅、力士等構件則是在1947年才最終補成完壁的。)

       與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設計不同,這件群像作品不限於西方三聖的組合,而是加入了二聲聞、二緣覺和二力士,一鋪九尊,分別排列在雙層佛床之上,通高76.5公分。六世紀下半葉是淨土宗藝術發展的關鍵階段,以傳統「尊像」表現(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或觀世音菩薩像)為基礎、描繪西方淨土世界的作品首次被創造出。金銅阿彌陀佛整鋪造像產生於隋初的北方,形成原因:一是金銅佛像的造型和工藝已至臻成熟,尤其已形成中國金銅佛像的中心──河北;二是專修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淨土信仰漸趨流行。保存至今的隋代阿彌陀佛整鋪造像共三件,既是淨土宗信仰流行的重要實物證據,也是金銅佛像的頂峰之作。

       「范氏造像」是三件中人物數量最多,體量最大的一件。它給人最直觀、最強烈的感受是充滿了喜感──藉由獨特與精美的藝術感傳達出的直攝人心的法喜。

       給人如此深刻的衝擊力源於其精巧獨特的設計和精湛細膩的工藝。從設計上看,這鋪造像非常複雜,人物眾多,神態各異,然而卻裝飾華麗,造型協調;人物之間以及人物和器物之間的空間布局完美,主次分明,整體充滿了建築感和動感,挺拔秀逸。

       從工藝上看,蹲獅、力士等分鑄井靠插榫連接,人物面部、頭光和衣飾、菩提樹葉等細節部分處理得非常精準細緻,活靈活現,引人入勝。

       具體欣賞起來,值得凝眸細品的亮點實在不少。

       整體遠觀,造像雖鎏金多有脫落,銅銹也累累斑駁,但整體保存完好,底座之上一雙鏤空菩提樹構成的巨大後背造型異常精美。一組組圖案化的菩提樹葉依次迭起,茂密的樹葉交織在一起,五片向下的樹葉組成一簇,頂部左右對稱的七簇樹葉頂部各有一坐佛,形成一個升騰感極強的尖拱形樹冠,讓人不禁聯想到《無量壽經》中「華光現佛」一段經文: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兩側枝葉之間各嵌有三尊蓮花化生童子,底端又垂下纓珞束帶鈴鐺,也多為鏤空,精細得彷彿可以隨風蕩漾。鏤空造型為作品整體帶來很好的通透感,尖拱形樹冠則將視覺引向更高的空間,使得金銅質地的作品絲毫不顯沉重或沉悶,反倒多了幾分空靈和輕盈。  

       從人物及其布局來看,正面中心靠後為主尊阿彌陀佛,螺髮,面相慈悲圓潤,雙耳垂肩,雙目微垂,俯視娑婆芸芸眾生,雙唇微啟,略帶笑意,如有妙音出於其中。其頭光中部飾透雕蓮葉紋,佛頂位置蓮葉上有一尊結跏坐佛,光外飾以桃形火焰紋。主尊身形頎長,著袒右袈裟,內著僧祇支,左手施與願印,右手上舉施無畏印,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蓮座上。佛像雕刻的極其樸實簡潔,但身後的頭光及須彌座卻繁富華麗,特別是頭光猶如跳動不已的火焰,與佛像笑意吟吟的慈悲安詳神態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無不襯托出阿彌陀佛藉其深湛智慧所獲得的超凡的心靈寧靜。

       寬大的雙層臺座前,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頭戴高冠,火焰頭光位於寶冠後方,寶繒垂至地,披帛、瓔珞飾品莊嚴全身。觀音菩薩右手持淨瓶,左手自然下垂,立於阿彌陀佛左側前方。大勢至菩薩立於阿彌陀佛右側前方,頭部略向右轉,雙目垂視,身體形成了優美的曲線,雙手合十於胸前。二位菩薩同樣笑意盈盈,眉目彎彎,雙唇微閉,嘴角上揚,似是聽聞妙法的喜悅不勝言表,又似了知這世上又多了一位念佛人而歡欣不已。

       阿彌陀佛兩側各有二尊形態稍小的聲聞、緣覺立像。緣覺頭頂呈大螺髻形式,此類緣覺像在北朝晚期流行於河北,此外河西及四川地區也出現過。

       緣覺前方是佛的兩大弟子,左邊迦葉手捧經卷,似在讀誦;右邊阿難左手上舉托經函,右手持瓶自然下垂。四尊立像也都以流暢細膩的身體比例、衣飾紋雕以及柔和歡喜的面部表情傳達出平靜卻有力的感染力。

       下層佛床前沿兩端有一對力士,體量雖小,卻孔武有力。力士內側各有一護法獅,面對蹲踞,中間有一博山香爐供養。

       整部作品,人物眾多、工藝精湛、造型繁複且有序,使佛經裡描述的佛國淨土幻化為可觀感的物體。從核心的「西方三聖」,到脅侍之緣覺與聲聞(弟子)像,再到下層佛床前沿的護法力士和樹冠上七尊化佛,在這件令人歎為觀止的金銅群塑以跳躍性的比例加以表現,藉此彰顯西方三聖的崇高地位,增強了整鋪造像的莊嚴感。

       在佛教造像史上,以范氏造像為代表的隋代阿彌陀佛整鋪造像,完成了一次造像主題的轉化──其表現重點已不再是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而是一方微縮的極樂淨土。

       欣賞穿越時光的藝術國寶,欣慕無有眾苦的極樂淨土。淨土之樂乃眾樂之極,佛與菩薩的微笑在眉在目,在口在身,從細節到整體都散發著歡喜。然而這種喜不同於一般的樂,不是娑婆造業勇猛的眾生陷於五欲六塵中的一己肉身欲足之樂,粗淺、局限、短暫,而是於法中、心中、深裡流溢出的為眾生得大利的法喜,深沉、廣大、永恆。

佛宣居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