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2.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3.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4.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5.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6.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7.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8.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9.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0.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1.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2. 悲欣交集見彌陀
  13.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4.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5.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6.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17.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18.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19.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0.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1.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2.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3.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4.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5.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6.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27.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28.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29.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0.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1.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2.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3.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4. 引路菩薩圖
  35.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6.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37.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38. 大勢至菩薩像
  39.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0.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1.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2.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3. 回顧的阿彌陀佛
  44.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5.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一幅壁畫殘片靜靜陳列著。

       畫中層巒疊嶂,峰峰相連,暗示空間的遼遠;流雲烘托夕日,大地在餘暉下,浮動著一層淡淡的金色。一位衣著華美、綰著高髻的女子跪坐席上,雙手合十,遠望西方,對著狀如懸鼓的落日,凝神觀想。

       這幅畫儘管場景簡約,流美的唐風卻溢滿其間:人物席地跪坐、長袍大袖、下裙高束腰,姿態柔美;遠山在簡單的幾筆勾勒下顯現輪廓,山色青綠,不加皴擦,正是所謂的「有筆無墨」,是五代北宋之前的常見畫法,富有裝飾趣味。

       但引人關注的,無疑還是那一輪落日與女子之間的聯繫。女子的目光穿越空闊大地、聳峙群山,獨凝觀於日輪──諦觀落日,有什麼道理?

 

一、觀故土歷史,盡是無常

       壁畫中日落的方向,映射出壁畫故鄉的影子──西域古國龜茲。這座如夕陽般絢爛的古都,曾是絲綢之路上的要道,中國、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臘和羅馬古文明,都在這裡交融會集。當佛法從古印度傳到龜茲,與藝術相遇,一壁一壁的聖像,因各國文化競陳,風格也變化萬千;來自西方的樂器如琵琶、箜篌、羌笛等,在石壁上共同演奏梵音,傳唱千年。

       或許正是濃厚的佛教氣氛,龜茲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遙遠國度的高僧。他們離開本國,跨越蔥嶺,遠涉流沙,只為來這裡弘傳佛法。一代高僧鳩摩羅什,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古梵三百卷,在他的筆下字字雅馴,遼闊的中原、遙遠的未來,都得以沐浴此真理之光。

 

       觀無量壽經變 日想觀 庫木土拉石窟 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然而世事無常,千年的兵燹干戈,使輝煌的佛教勝地易主改宗;靜穆恢弘的塔寺,在各種破壞中瓦解,墜墮泥塗;巧奪天工的石窟,也隨著佛法隱沒而嚴重損壞。

       這一方壁畫殘片,正訴說著那樣令人遺憾的歷史。

       1902年,德國探險家不遠萬里進入現在的新疆庫車(古龜茲),來到渭干河谷的庫木土拉石窟。他們攀上峭壁,眼前河水湯湯,天山餘脈綿延橫亙,景色宏大,動人心魄。

       石壁上一百多個洞窟,鱗次櫛比,大氣磅礡。石室中,千佛並坐,菩薩侍者無數,飛天散花,各富姿態;畫面絢麗,彩雲繚繞,樓閣林立,碧波清澈,使本生故事和大型的經變畫顯現恢宏氣勢,饒富意趣。

       當如斯光影照面而來,一念對淨土世界的嚮往從他們心底閃過,卻終究抵不過狹劣的私欲,竟一鑿一鑿地揭取精美的壁畫,盜運回國。

       此後十二年間,他們四次來到新疆各大石窟,揭取大量壁畫。但有多少壁畫被盜走?過程中損毀了多少?又有多少圖像在二次大戰的柏林湮滅?沒有人知道。

       本幅殘片,原位於庫木土拉石窟第十六窟南壁,約中唐時期,所繪為「《觀無量壽經》變」。滿滿的唐風,加上所繪題材,幾乎可以想見善導大師對《觀經》的疏釋、教法也曾遠播到此,在匠人的筆下,絢爛地展示西方聖境,也重現長安城的淨土信仰和念佛盛況。

       可惜的是,今天的原壁上,畫面已被揭走,徒留鑿痕:畫心的西方三聖等妙相不復存在;東側立幅的「未生怨」故事,被全部揭取;西側立幅的「十六觀」,影跡全無。

       如今,這小小的殘片幾乎是天壤間的遺存,也許正是佛菩薩的默默加持,讓我們在面對此畫時,深感無常,透過畫中的指引,看向光明的淨土,尋求永恆的故鄉。

 

二、觀經文核心,意在專稱

       此壁畫殘片,是「《觀無量壽經》變」中,「十六觀」之「日想觀」的內容。優美典雅的畫面,使經中的那些文字,頓然靈動起來: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經文與畫面,拼湊出了《觀經》的緣起故事。

       王舍城的鐘磬,此刻敲響無常:阿闍世太子被提婆達多挑弄是非,怒走狂濤,崩解王國大廈,於是密室中的頻婆娑羅王只得吶喊;韋提希夫人被瞋火波及,也唯有椎心地悲號……。王舍大城處處只聽得人間的愁嘆聲。

       世尊從法華會上隱沒,帶著宣說淨土的本懷,現在韋提希面前,百寶蓮華上,紫金莊嚴;放眉間光,十方國土皆攝來光明臺上。

       韋提希蒙佛力加持,在重重的國土中,選擇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世尊大暢本懷,歡喜微笑,一如那清淨的光明,照亮了未來凡夫往生成佛的道路。

       王舍城的悲劇,時時上演;世尊淨土的法會,依然未散;阿彌陀佛住立空中,光明攝取,從未遠離。世尊對阿難那句慈悲的付囑,正在耳邊清晰回響: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原來,這才是《觀經》的核心!種種的觀想,只是佛為未來眾生廣說的種種譬喻,目的是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歸入念佛。

       正如善導大師所言: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是整部《觀經》畫龍點睛之筆,是一代時教歸宗結頂之處,甚至是釋迦牟尼佛成佛證悟之所依。

 

三、觀畫中落日,即是彌陀

       畫中耀眼的落日,如名號的無量光明,給十方眾生指明淨土的方向;也像是阿彌陀佛住立空中,金臂垂伸,等待眾生回歸故鄉。

       佛廣說眾譬,第一種即「日想觀」,就有「指方立相」之慈悲深意:用娑婆世界眾生最熟悉的落日,看向西方最光明的極樂世界。

       正如佛無問自說《阿彌陀經》之時,上來也是指方立相,為眾生指明了極樂世界的方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極樂世界示現西方,在落日的方向,這是佛慈悲的指引,希望奔波的孩子也像傍晚回家一般,念佛回到淨土之家。

       而且淨土之家雖在十萬億國土之外,卻也在我們的身邊,就在目光所接的日落之處,離我們很近、很近。佛曾經如此對韋提希說:

       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落日的光芒,如彌陀遍照十方的光明。只要我們看向日落的方向,就能看見彌陀慈父站在餘暉中,以六字名號輕輕呼喚,光明寶手垂接,含笑親切,等我們回家。

       往生淨土就這麼簡單,就像玩了一天的孩子傍晚歸家,輕鬆愉快,自然而然,正如印光大師所說:「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夕陽西下,當我們踏著霞光、哼著小曲時,也要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輕輕吟唱,步步光明,走向淨土故鄉。

 

四、觀生命盡頭,一片光明

       日升日落,歲月流逝,當我們感慨夕日黃昏,為生命的盡頭而擔心恐懼之時,若能看見夕日裡那垂手等待的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光明攝取,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只是彌陀光明最尊第一,凡夫不能觀見,眾生要如何體會彌陀光明的攝取呢?世尊慈悲,用「日想觀」為喻,顯示彌陀救度,猶如日光,平等普照。

       阿彌陀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自此變得親切自然,不再遙遠,就在我們念佛的當下。無論是誰,不論根機,念佛必蒙攝取,決定往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才遇善知識,教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淨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觀經》的種種譬喻,從「日想觀」開始,為我們指明故鄉的方向;到最後一觀,下品下生章,此逆罪眾生臨終之際,來迎的金蓮花「猶如日輪」,化恐怖為安詳,光明圓滿。原來,我們生命的盡頭,不是無盡的黑暗,阿彌陀佛的蓮花,猶如日輪,一片光明,我們是踏著光明,走向淨土。

       這貫穿十六觀的日輪,也在比喻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慈悲光,遍照十方,一切根機的眾生,都在彌陀的光明之中,無論何人,不管何時,只要念佛,必蒙光明攝取,往生淨土。

       《往生要集》云: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煩惱障眼,雖不能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