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曾讲过一个关於他母亲的故事,说一天下地干完活回家,忽然发现家院子里有人偷西红柿,原来对方是一个同村人。一般人碰到这样的情景,肯定要大喝一声,抓个现行,好好教训一番吧!可是净宗法师的母亲却不仅佯装没看见,而且悄悄地退离院子,让偷东西的人趁机翻墙溜走了。事後净宗法师问母亲为何不抓住对方,母亲说:「若抓着了对方,对方会多难堪?都在同一村住着,再见面多尴尬呀!偷几个西红柿事小,名声搞坏了,影响人一生呢!」
当时我听了这个故事很感动,这不就是《宗风.俗谛》里说的「凡事为对方设想」吗?人们在普通情况下,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或许并不难,然而倘对方侵犯到自己的利益时,此时是否还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呢?恐怕多数人早已在怒火与恼恨中,只想着如何将对方打倒了,因为对方不倒,我的利益即受损,我的利益高过一切人,至於对方如何,那早不是我考虑的范围了。
「凡事为对方设想」,简单一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可是真能这麽做的人,依我看,不管事情是大是小,总能折射出人性中许多光辉,真让人眼前亮亮,心中暖暖!
那麽,凡事为对方着想的人,身上有哪些光辉呢?
其一:反映出一个人心量很大。
睚眦必报的人,必属心量狭小之人,这样的人,很难让他为对方去着想什麽。
如何看一个人心量大小,大约看一个人如何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即可测知。
自己受伤五分,反过来疯狂追抵,若不使对方受伤十分,心绝不解恨。此种人,心量最是狭小;自己受伤五分,报之以五分,你我扯平,互不相欠,这样的心量较普遍,可说多数人皆然;自受人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默然受之,不宣不怨,这种豁达心量,殊为难得稀有;自己受到别人伤害,想到伤人者当下心即坚硬,心性扭曲,当来苦果亦必自亲嚐,由此反为对方感到难受,怜惜对方,愍伤对方,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对方情绪平息,不使对方难堪,事後有缘,对方需要帮助,丝毫不计前嫌,努力帮扶,如此心量,乃具盛德者方能为之。
其二:反映出一个人很宽容。
但凡要为对方着想,心中必装着对方,而对方是千差万别的,如此,要容人的心足够大,才可时时处处如此。
能以宽容待人的人,总是让人很感动,心生敬意。
其实,习惯於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事情的人,才能宽容。人有时不能宽容,不就是太拘泥於自己的立场、视角吗?不就是未曾真正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吗?
娑婆世界,谁都不容易,谁都是中了三毒的业力凡夫,毒性一发作,谁都会像一头醉象乱踩乱冲,难以自抑,故而谁都需要被宽容。一个人想要被宽容,就得先从宽容别人做起。
其三:反映出人心的柔软。
一个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心性一定是坚硬的,刚强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而常常心中想着对方的人,心中一定是慈柔的,舒展的,温和的,像一块玉一样,无怪乎孔子把有德君子比喻为玉。
柔软让这个世界不冰不硬,减少了太多伤害。如同小时候玩的碰碰车,怎麽撞也撞不坏,因为外面有一层软软的车轮塑胶。
若要让世界温柔待你,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柔软下来,你的心坚硬,世界就坚硬,你的心柔软,世界就柔软。
《往生论》中讲到极乐世界的触功德成就,用了一句「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这样的世界,正是阿弥陀佛柔软心成就的啊!佛准备成道的时候,魔王率领魔军向佛万箭齐发,结果一支支箭在射向佛的空中就变成了朵朵莲花,锐利坚硬的毒箭靠近佛即变成可爱美好的莲花,佛的心多麽柔软啊,柔软的力量又是多麽强大啊!
其四:反映出人很有爱心。
有心量,是因为有爱心;能宽容,也是因为有爱心;爱心即是柔软心。心中爱对方,故能容纳,能宽容,心中慈软。所以,以上都是来自於爱心。爱人如己,这是一切德的总源头。所谓爱心,在佛教即是慈悲,在儒即为仁。
人只有在深爱对方的时候,才能忘掉自己,自己的私利,自己的执见,统统可以忘掉,因为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对方。
其五:反映一个人很有智慧。
为对方设想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首先能如此用心,就是一种大智慧,能站在对方立场上想得周全,更是一种智慧。
孔子有一次下雨出门,要借伞,一个弟子说可向子夏借,孔子说不可以向他借,问为什麽呢?孔子说:「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若朝他借,他若不借给我,人就会责怪他不尊师重道;他若借给我,他一定会心疼。所以,不能向他借。」
孔子为子夏着想的过程中,既显示了孔子超强的洞察力,又显示了完全接受子夏吝啬的心理,不仅接纳,而且尽量保全,孔子作为老师,为学生子夏想得多麽的周全,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又,梁启超说:「所谓会说话,就是心里装着别人。」我觉得梁概括得非常到位,比如今书店里铺天盖地教人说话技巧能力的书,都要概括得精准而实用太多。一个人若心里装着别人,自然知道该怎麽说话。很多时候我们不懂说话,本质其实是我们心中没有太装着别人。
总之,「凡事为对方设想」,简单一个心行,其中蕴含的深义太多太多,无法一一举出。
其实,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我们不都是对方的对方吗?若对方凡事能为对方的「我」设想,我是不是很舒心畅然?若对方凡事不能为对方的「我」设想,我又作如何想呢?由此想到《论语》里两段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有一天对曾参说:「参啊,我所说的大道,其实是有一个能够贯穿所有始终的。」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走後,其他弟子问曾子,曾子就说:「老师的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宽恕而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贡一天问孔子:「老师,有哪句话可以一生奉行不变的呢?」孔子答道:「一个字,恕。将对方当成自己一样看待,凡事为对方着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过去我一直不太理解,最近这麽一琢磨,这一个「恕」字,可不把很多道理都贯穿起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