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宗道法师文章
top

宗道法师文章

法义

  1. 修行有五种障碍的我们,佛为何不舍弃?
  2. 隔行如隔山
  3. 《净土三经》概说(下)
  4. 《净土三经》概说(中)
  5. 《净土三经》概说(上)
  6. 关於「机法二种深信」的一个譬喻
  7. 勿以世法论佛法
  8. 说信愿

文章

  1. 念佛人四给七凡
  2. 网路时代随感
  3. 一个图形引发的思考:人生的圆心是念佛
  4. 蛇入竹筒自然直
  5. 若心果真为众生
  6. 木桌与世界
  7. 凡事为对方设想
  8. 怎样才能庇佑子孙?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9. 人类「崇拜心理」之我见
  10. 达则兼善不渝,穷则自得无闷
  11. 痛的短语
  12. 得到=想得到更多
  13. 念佛行者应如何思维
  14. 人生最珍贵的相遇:遇见阿弥陀佛
  15. 一幅图让你看清人生的真相
  16. 念佛人如何敦伦尽分
  17. 这个世界的真实名字叫「娑婆」
  18. 世间,乃无量时间与无量空间联贯而成的一个幻体
  19. 受教与发心
  20. 净土宗是所有末法人最後的希望
  21. 孤悲之路,幸有佛陪
  22. 我们能够依止善导大师教法,是十分幸运的
  23. 念佛愈多,愈能体会到这颗念佛心的多彩与光明
  24. 我,选择活在南无阿弥陀佛里
  25. 相信因果是佛弟子之根本
  26. 漫漫西归路,是佛背着我负重前行
  27. 知见混乱的年代,谁才是你的善知识?
  28. 宇宙第一犟——万牛莫挽的念佛人
  29. 你有多大胆,才敢怀疑佛的话!
  30. 心中种下牛头檀,香气普熏三千界
  31. 弥陀兴旺 而我衰亡
  32. 「知止」而成佛
  33. 佛教中的「大丈夫」是什麽意思?
  34. 把青春献给佛教
  35. 且以微心入净土
  36. 劝人念佛勿说教
  37. 法照大师现身教道士念佛
  38. 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39. 六条秘诀
  40. 一则古老故事告诉你:人有至诚,必有奇蹟
  41. 心无挂碍 则无恐怖
  42. 所有快乐抵不过一根针刺
  43. 法性之都——西方极乐世界
  44. 享受被人遗忘的时光
  45. 一定不要「一定」
  46. 从安乐窝到安乐国
  47. 佛的陪伴,是我们对母亲最长情的告白
  48. 学习应主动
  49. 给人希望
  50. 极乐世界 天天过年
  51. 等乾
  52.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
  53. 习静与独处
  54. 极乐世界不能谈恋爱,还称得上「极乐」吗?
  55. 度尽劫波兄弟在,莲池一笑泯恩仇
  56. 如果有一台能拍摄心念的高像素相机
  57. 稳稳的幸福
  58. 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59. 学佛应理性
  60. 漫谈念佛摄心
  61. 忙,但不要丢了悠闲的心
  62. 念佛自然五福临门
  63. 漏福之心洞
  64. 阿弥陀佛与我们到底啥关系
  65. 苦恼来袭,请服「二常二因」药
  66. 腊八节里忆佛恩
  67. 我对谦卑的体会
  68. 三种师
  69. 待人有道 不疑而已
  70. 谈读书
  71. 弟子如何事师?
  72. 颠倒因果
  73. 闻一莲友与净宗法师的对话有感
  74. 赏画有感
  75. 勇敢的皈依
  76. 也说逃避
  77. 新年对联解读
  78. 圣道转归净土的奇缘
  79. 妄念一则
  80. 小动作 大成就
  81. 养老院见闻记
  82. 念佛人的交友观
  83. 念佛与做人
  84. 说话的艺术
  85. 快乐的四重境界
  86. 为何唯说念佛
  87. 弥陀眼中妙好人
  88. 佛经句句不欺人
  89. 文人学佛之慎
  90. 住持大柄在德与惠
  91. 轮回路上念佛好
  92. 元旦祝福话弥陀
  93. 极乐好
  94. 宣城地下涌出了弥陀大潮
  95. 我的学佛经历

问答

  1. 凡夫如何破食色我执?
  2. 念佛了,用怎样的心走後面的路?
  3. 念佛与改命(中英对照)
  4. 一文遍覆因疫而困者
  5. 谦卑是自信心中折射出来的光芒
  6. 如果念佛不能达成世俗愿望当如何思惟?
  7. 极乐是报引证
  8. 网络问答(三)
  9. 网络问答(二)
  10. 网络问答(一)

法师简介

  1. 宗道法师简介

《净土三经》概说(下)

 

二、《观无量寿经》大意

  《观经》是净土三经里最具有情节性、画面感的,也是最有戏剧化的。前面故事部分,如果拍成话剧、电影、舞台剧,一定很精彩。

(一)发起因缘

折指因缘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个儿子叫阿闍世。阿闍世王子前世是一个山中修行的仙人,而且修得很有成就。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夫人到了四十多岁,都还没生孩子,担心王位没人继承,就很着急,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用。

  後来,有一个算命的对频婆娑罗王说:「有一个仙人在山中修行,将来会投胎做你的儿子,可以继承你的王位,但是还要等三年。」频婆娑罗王很着急,让这个仙人马上投胎做儿子,就派兵去胁迫仙人,仙人一开始肯定不答应。还有三年寿命,凭什麽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频婆娑罗王就强命他,方法很简单。你不是不愿意结束自己生命吗?我就把你结束了,死了自然就会投胎,投胎自然就会来我这啊。他就下了这个命令,结果士兵把这个仙人杀了。仙人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话,「你今天以心口杀我,我将来还要以心口来杀你」。心口就是没有亲自拿刀杀他,是间接下命令,口下命令,心中起杀意。

  仙人就死了,死了之後果真投胎到韦提希夫人处,十月怀胎就生了。生下来之後,他们就有点担心了,担心当初的誓言会成真,万一这小孩到时候真的对我们有损,怎麽办呢?又不能生下来就掐死,被人传出去不好。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从天井把小孩放下去,小孩从高空往下掉,必死无疑。这样就能对外说这小孩不小心死的,不是有意要杀掉他的。但生的那一天并没有伤及性命,只是小手指折坏了,後来叫「折指太子」。

禁父缘

  频婆娑罗王、韦提希夫人还是很呵护他,既然生下来了,就好好养着他,将来还要继承王位。阿闍世王子就长大了,大概二十多岁了,有一天提婆达多来了。提婆达多是一个什麽人物呢?在佛门里专门与佛作对,佛说什麽,他偏不什麽。他是佛的堂兄弟,也在佛座下出家,出家之後,嫉妒佛有那麽多人拥护,收那麽多供养。经上说提婆达多长得很庄严,佛有三十二相,他也有三十相,和佛长得差不多,长得很好。不然他也没那麽大力量,分裂教团。

  提婆达多就是和佛势不两立。有一次,他找到阿闍世王子,那个场景挺有意思的。他变成一个小人这麽高,爬到阿闍世王子的膝盖上跳各种舞,挺好玩的,像小玩具,会动的玩具,小孩肯定喜欢玩了。阿闍世王子就各种玩弄他,吐口水放他嘴里,提婆达多就咽了。

  阿闍世王子就问:「你是谁啊?」提婆达多就变成正常人的形状,就说了各种因缘,「你不知道,当初你的父母是要害你的」——就把前因後果全告诉阿闍世王子。阿闍世王子非常生气,提婆达多就挑唆:「我们把频婆娑罗王杀了,我把佛干掉,你做新王,我做新佛。」阿闍世王子被说动了,当下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关到七重囚牢,也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明显就是要让他死。

  韦提希夫人每天去探视,她不希望自己丈夫死,就在自己身上涂蜂蜜,又在身上戴的璎珞,璎珞就像女生戴的小饰品,很多是有空隙的,就在里边倒上葡萄浆。进去之後就把身上的蜂蜜刮出来给频婆娑罗王吃,再把葡萄浆倒出来给频婆娑罗王喝,每天有吃有喝;释迦牟尼佛派弟子给频婆娑罗王授八关斋戒,还给他讲佛法。

  吃得好,喝得好,精神又享受,结果容貌颜容比进去之前还好了!估计还长胖了几斤。

禁母缘

  有一天阿闍世王子问守门的人,他不是问「我父王死了吗?」而是问「大王还活着吗?」他马上就要继承王位了,不能说直接的话。然後士兵说:「没死,国太夫人每天都送东西。释迦牟尼佛派的弟子就像鹰一样,每天穿过牢门,挡不住他们,每天给他讲佛法。」

  阿闍世很生气,尤其听到士兵说他母亲给他父亲送吃的喝的,就更生气,讲了一句话「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拔起剑就要把他母亲杀掉。这时候就有两个大臣——耆婆、月光,阻止阿闍世王子。这两个人很会说话,说:「古来为了争取王位,儿子杀掉父王有一万八千(很多很多),但是从来没听说过,有大王无道害母的。」母亲又不跟你争王位,怎麽要杀掉自己的母亲呢?他们还说:「你要是敢这麽做,我们俩就不干了,辞职了。」阿闍世听了很害怕,就没杀掉他母亲。没有杀掉,但是把她关到牢房里,不让她出来,韦提希夫人当然就悲伤了,很忧恼。

厌苦缘

  想到她丈夫没人送吃的喝的,那必死无疑,关她的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更受不了,就在牢房里大哭,想起佛来了,希望佛能够派弟子来看望她。

  佛那时正在讲《法华经》,听到韦提希夫人在喊他的名字,就从此处隐没,从彼处出,在牢房里出现了。韦提希夫人一看释迦牟尼佛来了,嚎啕大哭,举身自嚎,自断璎珞,把身上叮叮当当的东西全都揪下来了,匍匐在佛的脚前。原文是这麽形容的: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她哭诉:「我怎麽这麽倒霉呢?我有什麽罪呢?我怎麽生这麽一个逆子呢?我这样也就罢了,佛这麽大的威德,怎麽就摊上这麽一个亲戚呢!」人不信因果的时候就会这样。

欣净缘

  然後又说:「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我现在不喜欢这个世界了,你给我找一个好地方。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这个地方没好人!眼睛所见都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人。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希望我未来永远不要看到恶人,听不到恶声。

  整部《观经》就是从这开始,这前面都是缘起,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观经》。所以《观经》的对机众是韦提希夫人,她对释迦牟尼佛说,希望去一个无忧恼的地方,好的地方。

  佛就在头上放光,像放立体电影一样,把所有好的国土示现给韦提希夫人看,韦提希夫人就相中了西方极乐世界。

(二)定散二善

  世尊就告诉她,怎麽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前面讲了三福,後面又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九品。在九品中,下下品的时候讲到念佛。他是绵里藏针,把念佛放到了很多的行法里,一步一步把念佛的功德烘托出来。

  前面讲定观、散善,都是很有能力修行的人才能达到的,到後面愈来愈没有修行,愈来愈是恶众生、罪业众生。这个时候把念佛推出来,来反证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整部《观经》的风格,用两个字形容——委曲。当然也很委屈,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很委屈,他不能像讲《阿弥陀经》那麽直接,因为那时候已经快灭度了,来不及委屈。但是讲《观经》的时候,不能和盘托出,只能委曲来说,山路十八弯绕了不知道多少弯。

  就好像要去找人借钱,但不好意思说,就先东拉西扯,聊点家常,套近乎,全都是不相关的话,最後临走了,「哎呀,最近手头有点紧……」——後面半句还让对方接。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我们要看懂《观经》,一定要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开净土宗,就是为《观经》注释、开显的。

(三)唯说念佛

  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结尾的地方,讲了一句话,「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迥异於之前的祖师,之前很多大德都解释《观经》,智者大师、净影慧远等,唯独善导大师讲出这麽一句话来,石破天惊的。

  前面讲了很多定善的利益、散善的利益——「定散两门之益」。可是真的去探究释迦牟尼佛或者是阿弥陀佛的本意,「望佛本愿」,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的本意是要众生称名,而不是求定观,也不是求散观。

  经名是《观无量寿佛经》,一般人很容易想到是教人怎麽去观的——观想、观像。但善导大师说不是,佛的本意不是让人去观,而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一般人绝对不敢说的话,也是绝对不敢信的话。

  我有一个同学,时不时就给我发内容、打电话。他说:「师父,你最近修《观经》,修得怎麽样了?看见什麽了吗?下次你们办『观想班』的时候,我也想去观观,验证观佛三昧!」我就给他讲,这实际上不是让我们观的,是让我们称名的,念佛的。他就是听不进,就喜欢观。他说:「我在家没事也去观,日想观,太阳落山的时候,就看着太阳一点点落;水想观,就看着水面,想像它变成冰,变成冰之後又变成地面,然後地面上有树,有楼阁,空中有菩萨……」我说:「你搞不好,会走火入魔啊!」没办法,他就喜欢观。

  那种观法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那个观的境界修成之後,出入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出入咱们书屋一样,说进就进,说出就出,想在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想在娑婆世界就在娑婆世界。一般人绝对不行。

  当然,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确实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证了观佛三昧,所以在《往生礼赞》《法事赞》里面的一些偈子,讲到极乐世界那种景观,就好像他去过一样,很生动。当然,善导大师确实去过,极乐世界就是他的家,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四)要弘二门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要门、弘愿,也就是「要弘二门判」。

  在善导大师之前,有「难易二道判」,有「圣净二门判」,但是没有「要弘二门判」,要弘二门等於是在净土法门内又细判了两部分。

  什麽叫要门呢?《观经疏》言:「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佛教的修行,无非两种:

  一种是靠静定来修持,比如打坐、持咒,或者观想、观像等,各种入定的方法,包括天台宗的止观。这些都是定善。目的是什麽呢?是为了息虑凝心,「虑」就是思虑,人的妄想烦恼,让这颗散乱的心凝住,凝在一点。

  另一种,散善的「散」是不需要靠定功来修持,以我们当下散乱的心,就可以去做的。目的就是废恶修善。

  要门就是把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什麽叫回向?就是希望把这些功德,一种定行产生的功德,一种散行产生的功德,用来换取往生。凭自己修的定善、散善的功德,求得往生。「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这个就是「要门」。

  弘愿门,就是「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用了几个很关键的词,「莫不」「皆」「阿弥陀佛」「大愿」。本质来说,就是全他力。要门在这里显示的是自他二力,净土法门之外所有的法门,都是全自力,全仗自力。

  要门,其实「要」还有「重要」的意思,一般人不能够从全自力进入到全他力。那怎麽办?中间设个桥梁,通过一半相信佛有力量能救度我们,但是不全信,「也得需要自己出点力吧」,定善或者散善的力量,然後来求往生极乐世界。

  打个比方,就像乘船,本来老老实实坐船上就能够很安全地渡过大海,可是不相信船有这个力量,但也不完全怀疑,自己也靠一点,就弄个绳子,在大船边上绑一个小船,然後在小船上用桨使劲划——自己划,大船也带着走,这样感觉保险。要门就是这麽一种心态。

  说念佛靠佛力往生,也相信是有佛的力量,但是,自己也得做一点,得修清净心,得好好持戒,或者做点善事,或者得有点功夫,念佛得念到什麽功夫,再加上佛的力量,这样就往生了。这是中国传统差不多一千年来,对净土法门的普遍认识,为什麽?都不知道在要门之外还有弘愿门,不知道完完全全、彻底仰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老老实实坐在船上就可以了,坐在船上睡一觉都行;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船上,不小心跑到船上了,喝醉酒了,被人扛到船上了,睡一觉,起来了,到了,这样都行。

  从唐朝以後,基本就是这种趋势,所以才有了种种的说法,念佛不念到功夫成片可能不行,总之就会在凡夫这边提出各种条件,要达到这麽一个条件才能往生。这个条件有可能是来自定善,有可能来自散善。总之就是要有条件——其实是没有条件的。

  慧净上人有个经典的比喻。一个房地产商,建了一座大楼,要送给你。但你不敢接受,「能有这种好事?不会被骗吧?」房地产商就顾虑到你这种想法,知道你不会相信,就说「现在不送你了,卖给你,一百万」,开的价你大致能够着,其实本心是送给你的,顾虑你才开的这个价,拿走吧。就怕赚不到一百万,很多人就死在这上面,他以为可以达到什麽功夫,其实达不到,陈晓旭不就是个典型吗?她达不到那个,设了一个门槛,但她跨不过去,其实没有门槛,自设障碍。

  比如飞机上的苍蝇,苍蝇在飞机舱上使劲飞,以为都是自己的力量,一日一夜就飞过十万八千里,其实是飞机带着它飞,牠误认为是自己翅膀硬。

  我们以为往生就是凭着自己努力来的,其实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好像飞机一样,完全是凭着飞机的力量。

(五)下品下生

  看一下《观经》下下品: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十恶的人,在佛教里看,五逆十恶的人就是最恶最恶的人,我们说这个人好恶,其实都不算什麽,五逆十恶的人那才是真的恶。这样的人在未来世要在阿鼻地狱里面,千生万死,万死千生,那是最苦、剧苦、极苦。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样的人还没到下一世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凶险的相,看到地狱火在烧。这时候遇到善知识安慰他,「你虽然做了这麽多恶事,但是有一尊佛永远不舍弃你,叫阿弥陀佛,你只要称他的名,就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这个人他的心已经全乱了,脑子已经来不及去思维,没有这个精力了。「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人在那个时候又恐惧、又慌乱、又迷乱,能听懂人讲话就不错了,善友就说了麽一句话,「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果你不能在脑子里去思维,你口称就行,大声地喊出来就行。

  这个人「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念了十声,每一念每一念都灭无量的罪业,当下地狱的火就没有了,金莲花就出现了,「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刹那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属於万分惊险的情况下。

  实际上是以下下品之机,来显示上上法。就好像一个医生很厉害,一般人都救不了的人,必死无疑的病,结果他给治好了,那说明这个医生厉害、高明。这个法高,以下下机来显上上法。

  这样的恶人都能往生,何况我等没那麽恶。当然,也是这一世没那麽恶,前世也可能曾经这麽恶过。以恶摄善,举一个最恶的人,来摄受所有的善类凡夫。连恶人都能救,何况善人。

  以少摄多,他念佛只念了十声,那何况我们平生都在念,每天都在念,还念了这麽多,更能够往生了。

  以前的人解释《观经》的时候,对下下品一个是鄙视,一个是不在意,会很轻易就说过去了,不会把它当成一个重点,其实这正是这部经最精华的地方。一般人也不屑於下下品,就想要上上品往生,下下品多低啊,要力争上游。我们是希望下下品足矣。

  慧净上人就根据下品下生这两百多字,讲了《无条件的救度》,有很多很微密的意思,这里只是说了一个梗概,在《无条件的救度》里,上人概括出三十条内容。上人讲法的风格就是从一点往外散发,像打井,认准一个点,就使劲往深处挖,打出水来还不行,还要往里打,出甘泉才行,最好打到海底,其实愈到深处,自然就广了。

三、《阿弥陀经》大义

  《小经》就是《阿弥陀经》,就是净土三经最後一部。一共是一千八百多字,净土三经里最短的一部,当然也是最普及的一部,在佛门里面,去寺院也好,或去哪儿也好,早晚课几乎都有这部经,有条件最好能背下来。

  《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文辞非常优美,简练、生动,特别有文采。

  整部经的核心在哪呢?就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全经的核心、心脏就在这。

  前面花了很大的笔墨,都是在讲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也是和《无量寿经》用意一样,吸引众生欣慕极乐,发愿往生的。

  但是如何能去呢?往生的方法,就是刚才这一段。若一日乃至若七日称名,一心不乱,这样的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与《大经》《观经》是一以贯之的,三经是完全贯通的。

  比如罪非常重的人,或下品下生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只念了十声佛,就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是因为有《阿弥陀经》作证的。《阿弥陀经》就说这样的人若一日、若七日念佛,他就属於若一日。这还只是一种大概的说法,其实包括「若一念、若七念」,或者「若七年」都在里面了,只是要表达相续称名。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为什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阿弥陀佛因中发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就有这样的愿望:只要众生称我名号,都能往生我的极乐世界。这又是跟第十八愿呼应上了。所以,三经完全能够串起来看的。

  《净土宗概论》就讲到三经的关系:

  《大经》重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大经》是在讲净土法门的原理在哪,为什麽念佛就能往生,是因为有这些原理在。

  《观经》的侧重:

  《观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往生有分,使人欣慕: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观经》着重是在讲往生机类,也就是什麽人能往生,前面的原理如果展开在事相上,适用於哪些人?就像药是哪些人来吃呢?《观经》重点是在说明这个问题,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总之,是说明人人往生有分,使人欣慕。换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一类众生在这个大网之外,一网打尽。

  《小经》侧重:

  《小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土涅盘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小经》因为是在释迦牟尼佛快要临涅盘的时候说的,这等於像交代遗嘱一样。

  经中反覆出现「舍利弗……」,就像一个老父亲快去世了,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断地叮嘱,生怕他听漏了,或者听不清楚,不断地称他的名字,「你要听清楚,你不要漏了这些话」,就像老父亲临终前的心情。

  但是,舍利弗没有回一声,就一直在听。而且这部经是没有发问的环节的,是佛不请自说的。《大经》是阿难发问,《观经》是韦提希夫人把释迦牟尼佛请来。但是《阿弥陀经》前面介绍这麽多的人,然後直接就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是用的「告」这个词,告诉,在没有人问的情况下直接告诉。而且舍利弗在佛的所有弟子中智慧第一,佛选了最有智慧的弟子做他的对告众,说明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的法门,至高无上,是非常高胜的法门。

  总之,如果一个人想要选择一部经典来信受奉持,《阿弥陀经》是最合适的,文字简短,文词优美,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五分钟差不多就能够读完了。(完)

 

讲於2017年11月  善导书屋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