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面的这个图作为模型,来说明一些问题,不一定很贴切,只是方便让大家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
图中圆心代表佛性,也即是性德,也即是如来智慧德相,经中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自性,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即是实相、真如,也可叫法身。一切众生的法身是一,故用一个圆心。
圆中的半径代表众生,也代表在座的每一位。我们当体一念心中是含摄一切的,所谓「一念三千」,或者说「一念具足十法界」。圆心代表觉,背离圆心代表我们颠倒的状态,我们颠倒的众生形形色色不同模样,我们有佛性却不能受用。佛性虽不能受用,但佛性终而不泯。像是杯子因为颠倒,倒扣着不能盛水,虽不能盛水,但不妨碍它是个杯子。
信佛以前,箭头的方向是向外的;信佛後,懂得扭转箭头的方向,往圆心的方向走。当然,不同的人走得远近不同,这不是外化的、可见的一条路,是无形的心路。不同人外表都一样,内心却不同,所以有的人半径长,有的人半径短。半径愈短,愈靠近佛性,愈靠近真理,显示出悟境越高;反之,半径愈长,愈远离佛性、真理愈浅薄,愈颠倒。
通过此图,我联想到几点启示:
1.不管我们如何背离佛性,佛性终而不泯。
半径总是与圆心相连。众生总是佛性常在,也就是因为这个,人人才能成佛,不然不可能成佛。
2.一切众生本是生命共同体。
法身是一,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你真的毫无关联。佛是圆心,菩萨靠近圆心,愈靠近圆心,愈能够把一切众生当成自己。
佛经说:「二乘之悲,如割肌肤;菩萨悲心,如割脂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古人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我们偶尔处境遇缘生起恻隐之心,也是因为在内心深处的深处与对方是一体的,比如看对方疼,自己的心也跟着疼。
3.愈靠近圆心的人愈接近佛性,愈有高深的悟境。
所谓悟是一个层面,就像圆上的东西不只是一点,是代表一圈。内圆可以了解外圆,外圆不能了解内圆;外圆虽不能了解内圆,但内圆的东西也是其本身具足的。
当内圆上的人讲内圆之事,也会引发外圆人心中的共振共鸣。像师父讲法,为什麽大家都由衷地觉得好?其实不是师父所讲的外来的内容好,而是它引发了我们内在佛性中的那部分东西。
4.讲法人愈是靠近圆心,愈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越往圆心,线条越密集,我们越靠近圆心,离众生越近。有的人讲法引不起几个人的共鸣,因为离圆心远。离圆心愈远,离人心的距离愈远。师父就是靠近圆心,跟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距离近,所以他的讲法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善导大师则更不必说,其净土教法流传一千余年的历史,跨越了中国,到了日本、东南亚,影响了不计其数的人。佛就更不用说了,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下,一切形态的众生都能引发其佛性,因为在圆心,是众生心的源头。
5.不但是佛法,一切的宗教、文学、艺术、哲学,能够深入很多人的心中,一定是在思想的某个深处,引起了多数人的共鸣。
像善导大师监造的龙门大佛,号称全世界最美的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异口同声地说道:「这尊佛是为我雕凿的。」因为他很深,半径很短,在那样一个深度下,所有人审美感都是相同的。愈近圆心,人心愈类似,极乐世界人为何相同?因为心同。
6.内圆了解外圆,外圆难以了解内圆。
因为内圆人是从外圆走过来的(特别是心性上),高人需要高人了解,高人才能真正了解高人。有些人心量不够,眼光不够,看到的都是表象。高人见高人,少康大师赞善导大师说:「佛法东来,未有禅师之盛德矣。」也只有少康大师这样祖师级别的眼光才能发出如此赞叹。
7.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无不为。
知见、知识愈少愈好,半径愈短愈好。佛在圆心什麽都不知,因为无知,无所不知。昙鸾大师说:「凡夫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佛的大弟子中阿难最後一个证得阿罗汉果,他为佛做了二十几年的侍者,知道的最多,「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有点「灯下黑」的感觉,《大智度论》中,阿难说:「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所以,不是知道得愈多愈好。
8. 阿弥陀佛在圆心
在念佛法门中,我们尽量往圆心走,走到哪里没关系,因为念佛当下圆心处有一道保险钢丝(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钩住了我们,断气一刹那,阿弥陀佛在圆心处把我们一抽,就到极乐世界了。念佛是听来自圆心的声音,这声音可以拉我们往圆心走。
9.爱是一切的答案。
圆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圆心,圆融的心,圆满的心。佛心是什麽呢?有人说是智慧,有人说是慈悲,但我觉得更接近本体的是慈悲。《观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慈悲也就是爱,爱是一切的答案,一切众生在一切因缘下遇到的一切问题,最终都靠爱来解决,乃至一切众生生死一大事,不也是靠弥陀的爱来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