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是编辑部共修所必读的,里面有这样一句: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以前读过去,未免空口滑过这句,或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在那麽多条法语中不过是属於配属角色的一句罢了。
而最近,我却越来越发觉这句话的份量实在很重,甚至可说是很机要的一句话。
「不怀虚假」好理解,「谄」是谄媚,「曲」是隐曲。「谄曲」即是为了达到一些目的,曲意地讨好奉承对方。「不行谄曲」,也就是不要为迎合对方违心地奉承之,应质直无伪。
我却觉得这只是字面意思。上人立此句,肯定有其更深刻的意涵。
这个词的关键点在於「曲」这个字,「曲」即是「隐曲」,简单说就是心口不一,心行不一,心里拐弯,说的是这般,心中是那般,甚至做的是这般,心中却又是另一般,凡是这样的隐曲,不质直,不清透,都属念佛人应该摈弃的不良习气。
这样的习气有何种危害呢?一个人如果心是质直无伪的,那麽即使此人有各种不好的习气毛病,但却是完全暴露在大众的眼光下,有自尊心的觉醒,总是不至於太坏。可是当一个人心是隐曲的时候,在言也善好、行亦端正等一派美好面目的掩盖之下,心中的贪婪、嫉妒、算计、恶毒等通通都看不见,这些心灵的毒瘤便可肆无忌惮地疯长,甚至紮根到心肉中去。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的角落,长出的多是有毒微生物。
「诵念思惟」十条中其它条条都可以做得极好,但很可惜,都只是一场表演而已,因此人心中是隐曲的。为什麽要这样隐曲为之?其本质还是谄曲,想要籍此得到别人的认可、肯定、赞美,甚至由此换来的名声和利益。
人心中一旦有所求,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便甘於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了。
人如果坦诚直爽,即便是浅薄,但也很可爱;人如果心中谄曲,即使渊深,但总让人不愿靠近。像鲁迅说的:「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不得不说,中国人是极其擅长行谄曲之事的,始终在国内生活的人,大概感受还不那麽明显,对比国外人的简单、质朴,直接、单纯,中国人的谄曲之心真是到了令人讶异的程度。我曾对此曾百思不得其解,中国文明几千年都没断啊!古人也都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但怎麽就……
後来忽然想到,这大概也正是和中国几千年的圣贤教育有关。古书上多是教人做圣贤的,但越到後世人的根机越趋下,也就越来越做不到,虽做不到,环境要求他必须变成圣贤,怎麽办呢?只好就装圣贤,於是中国自古便出了很多伪圣贤。伪圣贤们自然也收了很多徒子徒孙,长此以往,从皇臣到庶民,皆能习以为常,中华文明没断是没断,但有些内容已然异化了,过去是值得称道的,现在反成了一个民族的劣根性。而西方国家基督教主张「性恶论」,申说每个人都是带着而原罪来的,而这原罪以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是洗不净的,只有依靠上帝。既然承认自己是罪恶的,当然从个体上来讲也就无需遮遮掩掩,无需摆出一副善人贤人模样,展露真实的自己就好,如此反而看上去真实自然。
女人跟男人比更擅长谄曲,大概女人天性更注重外在吧,喜欢穿美丽的衣服,穿漂亮的鞋子,爱打扮,描眉铺粉等等,女人除了爱打扮自己有形之身体,当然也爱把自己打扮成人见人赞、人见人爱的模样。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男人因为心中有求之心很重,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不惜软化膝盖,其实也并好不到哪里去,同是虚假谄曲,男人、女人之原始动力之源有点差别。
谄曲的对立面是质直无伪,真实自然。「直」和「真」只差两点,两个字还真是大有关联,一个人活的真,就一定会直;反过来,一个人很直,也一定比谄曲者要真。心中真实直爽,人看上去才会自然,也才能够得到众人打心深处的喜爱,一个不真不直的人,任他再怎麽会说话,会办事,甚至很会说佛的话,做佛的事,也让人觉得俗气的很。
人能够毫无谄曲之心可是大不容易的,但贵在明理,且不断朝此方向努力。河北肉身不坏的香河老人周凤臣临终前留给儿孙五句话作为遗嘱,第一句话便是:走到天边,也要说话口对其心。可见得菩萨修行也不出其外。
俗谛是真谛的自然流露,念佛人对弥陀救度的切实感受产生的反应体现在生活上,即是俗谛的内容。而同时尽量地落实俗谛,也能够助成真谛。人若能尽量的「不怀虚假,不行谄曲」,可更真实的面对弥陀,直纳弥陀愿心,也将得到更多受用。人若谄曲成性,免不了念佛做样子给大众看看,做功德给大众看看,内心的犹疑贪恋藏在深处,不能暴露在同行善知识眼前,众人想帮也帮不了你,到了临命终时,方才暴露出问题所在,那可真要给「念佛人」三个字抹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