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宗风.俗谛的第五条说: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安心、欢喜、希望、利益,谁不需要?人人都需要,人生活在世间追求的也就是这些了。尤其最後一个「利益」,谁不追求?「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利益人人都需要。
「给人安心」就是布施安心,「给人欢喜」就是布施欢喜,「给人希望」就是布施希望,「给人利益」就是布施利益。「给」就是给予,就是布施出去。
给予的同时,其实就是获得。因为因果是同时的,给的当下就是在获得。你要获得安心吗?你要获得欢喜吗?你要获得希望吗?你要获得利益吗?要想获得,你就尽量地给予,给予对方什麽,你将来就会得到什麽,不是将来,当下就会得到。当然,最大的欢喜是安心,最大的希望、最大的利益是成佛,所以我们就给人极乐世界,给人这句名号。
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也一样,《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给我们真实的利益,佛也是为了给我们利益而来的。
所以,能把名号、把净土法门布施出去、传播出去、弘扬出去的人,就等於在行佛所行,和佛做的事没有两样。
与人交道,要让人有安心,不让他有恐惧不安;让人欢喜,不要让人苦恼;让人希望,不要让人失望;给人利益,不损害。安心、希望、欢喜、利益,人人需要。有时只是一念慈心、一句善软的话,就可以做到。
这四种布施是属於哪种布施?无畏布施。经常看到有的佛像作施无畏印,就是让对方感到安心、欢喜,众生欢喜佛欢喜。这四种时时可以做,只要存这个心,就可以落实。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做就是佛了,这离佛还远得很呢!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真心、爱心、感恩、恭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有品,就像稀有矿藏一样。和真心相对的是虚伪;和爱心相对的是冷漠;和感恩相对的是不知足、自私;和恭敬相对的是傲慢。在大家都没有这些品德的时候,我们能做一点,就显得特别可贵,因为物以稀为贵。
面对一切人事,都要真心、爱心。不论做什麽,遇到什麽,好坏、顺逆,都心存感恩。事不分大小,人不论贵贱,都要认真以待,心怀恭敬。
所有这些,真心最重要。一个人心真了,什麽都真了;心不真,什麽都不真。一个人心很真,他所讲的话、所做的事,就会觉得很实,沉甸甸的。比如有些口才非常好的人,非常有表现力,但是就感觉缺了点什麽,其实就缺真心。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
处事掌握根本的原则,知道何事当做不当做,何话当说不当说。同时善於把握尺度,避免过度与不足。
「守大体、有分寸」,「大体」就是原则、整体;「分寸」就是细节,细节处理。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其实就体现在分寸的把握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是一种智慧。「大体」是全面把握一件事,「分寸」是一个精准的定位。
「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为对方做周全的设想。
有一个词叫「自他交换」,发生事情之後,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件事。人和人相处,但凡出现矛盾是非的时候,只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当下就能消除矛盾。消除的程度,消除的速度、时间,和你设身处地设想的真实程度有关。果真能够百分之百在对方的位置想,矛盾当下就完全没有了,但这很难做到。
虽然我们在一个空间里,但是所在的方位不一样,看到的就不一样,只要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看到的永远都不一样。所以,下位的人要理解上位,上位的人要理解下位,不太可能完全理解。
佛可以做到,因为佛和众生是一体的。在佛来看,众生就是他,他就是众生。
有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只有成功的误解和失败的误解」,「失败的误解」就是表面看似理解了;「成功的误解」就是不理解。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与人相处,心甘情愿吃些亏,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这样能增长很大的福报,减少很多烦恼。多一分计较,便多一分烦恼。凡事占尽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最後必定吃大亏。
所谓「人亏天补」,就是在人事上吃亏了,老天会补给你,加倍地补给你。一般人吃不起的亏,念佛人吃得起,因为念佛人已经得到了最大的便宜。我们犯了五逆罪,佛都不和我们计较,我们还计较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