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佛教的利他关切是以众生的根性、利益和需要为前提而方便施设法要,其精神是随顺众生的。这就是说,在某一时空内适合一类众生所需之法,佛即以种种方便用不同的姿态而施与之,如果时间和环境变了,说法的方式亦必须加以修正或改变,除胜义谛的道理如空性、佛性、唯心等万古常恒之理不可改变外,其他的教法则随众生机,应众生需而行各种方便的适应。「佛无定法可说」之义亦可作如是会。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我们就可以解答许多净土宗教之质难了。美国大学生学到净土宗的课程时,通常都有下列的疑问:
(一)净土经中所描写的极乐情况,例如黄金为地、宝树宝池、天乐法音等等,今天我们看来并没有什麽可乐之处呀?如果遍地都是黄金和七宝则毫不稀奇,无甚价值了。再者,黄金的大地哪有绿茵的草原来的可爱呢?七宝行树也没有天然的树木和花草清新宜人呀!
(二)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後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这两个愿充分主张「男性优越论」蔑视女人实在不应该。
(三)净土中人皆是三十二大丈夫相,当然都是男人,具足男根,但净土中无女人,这不但在生物学上讲不通,在哲学的目的论上亦很难自圆其说,如果没有女人则男相究竟有何用处?有何意义?
解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提醒读者,有关佛教圣贤说法之几项原则:
(一)佛无定法可说,是应众生机,随众生需而施设法教的。
(二)因施教之原则在「随顺众生」,故随环境及需要而施设种种权巧方便之说。
(三)某一方便之效果发挥尽致後,必然会演进至衰敝之阶段而丧失其原始作用,此时则必须有新的解释来激发再生之作用,新的方便於焉产生。
(四)佛之境界非人类所能臆测,佛必须要牺牲其全体、无限及深邃无涯之广大见解来将就人之有限愚蒙意识。佛必须要顺众生心,顺众生业,顺众生机,顺众生执来说法,这样,所说之法就必然会受到种种限制和有所偏向,不能将真理之全体显露出来,此为佛教圣贤之苦衷及其不得已处,吾人在批评佛法时,应常常牢记此点。
基於以上四点认识,我们对现代人所提出之种种质难,就可以作较公正的解答了。
净土三经中,所描写的极乐情况,乃对当时印度人所憧憬之「极乐」而来。黄金、七宝、天华、妙香、八功德水这一套皆印度人所极端喜爱者。因为随顺听众之喜爱所以讲了一大堆他们理想中的极乐和妙宝。遍地黄金和到处七宝今天我们看来诚然有「略嫌俗气」的感觉,远不及富有自然生命的青树、绿草、鲜花来得清丽宜人。但不要忘记,往生西方的人,他们感觉及审美的官能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呢?他们所见到的七宝、栏杆、香华等与我们的黄金、七宝可能完全是两回事!焉知他们的黄金和七宝等不是宇宙美妙之极品,亦能生起无尽之生命活力及美感呢?其实黄金、玛瑙、砗磲……这一套名词只是形容其贵重及美妙而已,岂能硬指人间之实物?!极乐世界之瑰丽庄严难可思议不易形容,经中一再说之,如第二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愿云: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局於语言及境界之限制,说法人很难对听法人清楚地形容净土之美和乐。我们的境界与净土的境界毕竟是不相称的,难以比拟的(incommensurable),因此经中对净土之美和乐的描述,只有用一种权巧的,不得已的描述,挂一漏万自是难免,所以我们读净土三经时宜活读而不宜死读。
关於净土之「乐」,其实根本不是什麽宝树、宝池、天乐、妙香那一套。净土中真正的「乐」乃是法乐而非声色之乐。法乐除了由听闻法要而产生之悦乐外,还有一个更深入的超越世间一切喜乐之「极乐」,此即第三十九愿所明者: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漏尽比丘所享之乐,乃证入涅盘性所生起之解脱妙乐,其乐超绝言思及分别境界,乃原始佛教所追寻之目标,具有宗教之究极价值及意义,这一点常被学人所忽略了。
关於第二个质难:净土中尽是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厌弃女身等,亦是因当时印度之社会及习俗环境而起。人类的社会一向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固不论其道德是非究竟如何,男性中心为人类历史之主流实为不争之事实,在男性中心之社会中,女性所受之欺淩及歧视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深观世法皆苦的佛教当然不会忽略此极为普遍的大痛苦。因此,「女身」就成为必须要解脱的对象。我想佛陀如果对1980年代的美国人说法就不会采用这种方式了。再者,许多大乘佛经都一反原始佛教的传统看法,极力赞扬女人,女人刹那成佛的例子,及女胜於男的故事到处皆是,在密宗里,女性之地位更是优越,几乎有超胜男性的趋势。
至於净土中人皆是具有三十二相的男子,我想亦无非是说大家皆形貌端正而已,三十二相是印度美男子的典型,於是就这样套用上了。其实,在思想上更有意义的是第三和第四愿,第三愿说:国中人天,悉皆金色。这是没有种族和色类的差别,大家一律平等,因此,净土中就绝不会有种族歧视的现象。第愿则进一步说:大家的形色相同没有好丑,因此消除了许多不快和烦恼之因。根据此二愿去推理,净土中人应该是无男女相的,魏译《无量寿经》卷上明显的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量寿经》第十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这更说明了其国中人对身体根本无贪计之想念,身体的事情连想都不想它,还有什麽贪执、分别、男相、女相呢?
我们如果抛弃一切传统的成见,用客观谅解的眼光来检讨净土三经对极乐世界的描写,就可清楚地看出,说法人只是想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修行的好处所而已。那儿具足各种便利修行的优胜条件,而没有任何人间的违缘和障碍,是一个安稳舒逸的理想修行道场。例如:
男女色欲为众苦之源,为修行之主要障碍困扰,因此就说极乐世界中没有女人(这样当然所谓的男相亦失去意义了)。
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衣食终日辛苦互相残害,因此就说极乐世界中衣食随念而至。娑婆世界中,求法不易,入道无门,因此极乐世界中的树木花草都时时在流布法音,「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
娑婆世界中邪师和庸师满天飞,到处误人,所以极乐国中尽是大德圣贤,还有许多一生补处菩萨可以时常亲近往来。
娑婆界的众生为了钱财争斗抢杀,因此极乐世界到处是黄金和七宝,财宝因此失去了争抢的价值。
娑婆世界的众生限於业力,其行动非常不自由,所接触的教法及宇宙亦极其有限和渺小,因此极乐国的众生就有「於一念顷能遍游十方世界,朝礼十方诸佛的神通和便利……」。
这样把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两相对比,就知道净土的德相都是针对着我们的缺憾和苦痛来说的,只要能把握这个大原则,吾人就能够了解佛陀说法之苦衷,不必死执文句去斤斤较量其他细目了。
还有一个小问题,此处应顺便一提:
东西南北之方向乃根据地球绕日或依北极为定准而来,这种定向的准则亦是相对的,美国到底在中国之东边或西边都可以说得通,太空中更难肯定一个绝对的「东、西、南、北」,因此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二字,又是一种顺众生心和顺众生执的方便说。
但是,宗教行持又不能没有一定之准向,因此就标唱西方,这样才能使众生心有所专。
西方又是落日的方向,象徵着休息和归宿,看看西方的落日使人有一种歇处和归处的感觉。
在痛苦的娑婆挣扎了一辈子,看见落日自然就会生起游子归去的感怀,这也是标唱西方的另一主要原因吧!
(摘自张澄基《净土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