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小常识

  1. 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净土?
  2. 无尽劝嘱
  3. 愿生即生
  4. 同处异质、同处异见
  5. 五种难
  6. 因果的分类
  7. 持经持佛
  8. 除苦恼法
  9. 引业与满业
  10. 紫磨金色身
  11. 佛後普贤
  12. 自力不退与佛力不退
  13. 十力佛名
  14. 法藏志愿
  15. 十方众生
  16. 真正、绝对的「三好」
  17. 临终三随
  18. 三在释
  19. 「唯除逆谤」之义
  20. 实相身、为物身
  21. 三重念佛
  22. 念佛人的自觉
  23.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门
  24. 凡夫的意义
  25. 阿弥陀佛光寿关系
  26. 《阿弥陀经》名义
  27. 极乐之立名
  28. 「五德瑞现」文略解
  29. 无量寿光的体性力用
  30. 「回向偈」之意
  31. 回向有二
  32. 念观音圣号往生,仍不出弥陀愿力
  33. 往生成佛因果三愿
  34. 三横超
  35. 弥陀名体之关系
  36. 佛门分宗的理由
  37. 对比劝善,彰往生益
  38. 一愿意三愿意
  39. 净土宗的极致
  40. 十劫久远
  41. 指方立相论
  42. 无欲的世界
  43. 净土泛论
  44. 极乐净土之真相
  45. 门余大道
  46. 方便与真实
  47. 三种自然
  48. 圆融至德嘉号
  49. 门余大道
  50. 莲花五德
  51. 二种深信(二)
  52. 二种深信(一)
  53. 他力往生
  54. 二种回向(二)
  55. 他力回向
  56. 名体不二
  57. 二种回向(一)
  58. 二种法身
  59. 二种深信
  60. 无量寿佛
  61. 南无阿弥陀佛
  62. 阿弥陀佛
  63. 归命
  64. 南无
  65. 一代结经
  66. 一代化前
  67. 净土最上根
  68. 顺他意与顺自意
  69. 弥陀本愿之行
  70. 乃至
  71. 具足三心
  72. 下品下生的折与摄
  73. 念佛即是乘佛愿
  74. 忏喜念佛
  75. 念佛超越诸善万行
  76. 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7. 念观废立
  78. 别意弘愿之佛
  79. 六字名号如摩尼宝珠
  80. 静默往生人
  81. 金刚信
  82. 略安心
  83. 一生轻松成佛
  84. 一分钟教你认识「净土宗」
  85. 随顺佛教、佛意、佛愿
  86. 信以客观为据
  87. 无需印证
  88. 成佛度生之极则
  89. 厌秽欣净
  90. 图久当生西
  91. 至亲路各别
  92. 身独不相代
  93. 一切无可乐
  94. 悉令如佛
  95. 泥洹无双
  96. 快乐安稳
  97. 为作大安
  98. 速生我刹
  99. 罪恶观、救度观
  100. 过火闻佛名
  101. 三界如火宅
  102. 弥陀救度的特点
  103. 必信之法
  104. 必说之法
  105. 谤法
  106. 五逆
  107. 三福田
  108. 光号摄化
  109. 入正定聚
  110. 现当二益
  111. 名体一如
  112. 特留此经
  113. 第三世怨
  114. 不苦不乐受
  115. 常没众生
  116. 乐受
  117. 正、像、末三时
  118. 苦受
  119. 五浊
  120. 万行结晶
  121. 强缘
  122. 天人五衰
  123. 他力回向
  124. 三界相状
  125. 轻毛
  126. 十方众生
  127. 真实之利
  128. 他作自受
  129. 无为自然
  130. 愿力自然
  131. 业力自然
  132. 万德洪名
  133. 临终机相
  134. 众生机相
  135. 取意文
  136. 机法一体
  137. 大慈大悲
  138. 摄生三愿
  139. 光号摄化
  140. 释尊本怀
  141. 胎生
  142. 化生
  143. 三辈
  144. 九品
  145. 三福
  146. 凡夫入报
  147. 佛身土报化
  148. 五增上缘
  149. 三缘
  150. 四修
  151. 学律方知自己罪
  152. 五念门
  153. 专杂得失
  154. 五种正行
  155. 入正定聚
  156. 正助二业
  157. 正杂二行
  158. 现当二益
  159. 名体一如
  160. 三心
  161. 回向发愿心
  162. 深心
  163. 至诚心
  164. 厌欣心
  165. 菩提心
  166. 安心
  167. 宗祖
  168. 初祖
  169. 相承论释
  170. 《观经疏》
  171. 五部九卷
  172. 《安乐集》
  173. 《往生论注》
  174. 《易行品》
  175. 《往生论》
  176. 《佛说阿弥陀经》
  177.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178. 净土宗
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小常识
top

净土小常识

「唯除逆谤」之义

净土宗编辑部

       第十八愿结文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二类重罪抑止不救,如果这样,那我们这些或时行五逆,或时有诽谤正法之人,即使念佛亦能得救吗?

       若依《观经》下品下生说,行十恶五逆等不善人,也能依口称念佛的利益而得救。从这点而言,五逆的人,若能念佛,亦能蒙如来救度之光所摄取。

       同样是五逆,《大经》说五逆谤法不救而抑止;《观经》则说若念佛就能得救而摄取,此二经是否彼此矛盾?关於这一点,昙鸾大师与善导大师,都各有立说,详加会通,要点如下:

       昙鸾大师单复说

       昙鸾大师在其所着《论注》上卷之末(八番问答之处),举此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大经》说的是「五逆」与「诽谤」两罪(复罪),所以抑止不救;但《观经》说的是「五逆」(单罪),所以摄取。因此虽是五逆,若不谤法,还有佛缘,能入救度之道,但是犯「五逆」与「谤法」复罪者,就没法救了。

       善导大师未造已造说

       善导大师在其所着《观经疏‧散善义》中说,第十八愿抑止五逆谤法的理由是:这二罪极重,释尊怜愍众生造此二罪,所以方便假说不能往生;若从如来的真实意言,当然也能得救。至於《观经》下下品中摄取「五逆」而「谤法」除外,其理则是:五逆是下下品凡夫已造之罪,大悲如来,不忍弃舍,加以救度。然「谤法」之罪是未造之罪,所以加以警诫,而说不能往生。如果谤法罪是已造,则大悲如来也不忍舍弃。善导大师作这样难得的解释。

       已回心未回心说

       依此而看,昙鸾大师是依「罪之单复」解释,善导大师则依「罪之已造未造」解释。善导大师认为已造谤法,既然已造,也会被大悲所引而往生。但昙鸾大师认为既是谤法,即使没有余罪,也不能往生。这是因为两位大师着眼点不同。善导大师《法事赞》言「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虽是谤法者,如果回心归佛,则能往生,这是就「已回心」的人而说的,昙鸾大师则就「未回心」者来解释,彼此着眼点不同。

       对已回心之人的见解,昙鸾大师於《论注》卷下中也有说明: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
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
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
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是回心者皆蒙救度的解释。由此可知,两位大师的真意,其实毫无差异。

       罪人正机

       我们感到此抑止八字含有特别之深意,这八字也像一面法镜,让我们看清自己真正的面貌,其实自身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贪瞋强盛,业障深重,无有出离之缘,只有造罪恶的黑业,不可能造清净、脱出轮回的白业。而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没有不是逆谤的罪恶凡夫,没有不是弥陀主要救度的对象,所以第十八愿的抑止之义,更可显明「佛愍恶机」,是以「罪苦之人为对象」所誓的本愿。

       阿弥陀佛怜愍恶人更甚於善人,怜愍逆己者更甚於顺己者。《菩萨地持经》说:「菩萨於恶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如果以善人贤者为救度对象,则此八字也变成无作用了。因为真正的善人贤者,不会造五逆及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要救的众生,就是可能会造下五逆谤法的我们,佛事先料想到此点,故特别添加了抑止八字,但不代表造恶後就不摄取。

       如善导大师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般舟赞》)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般舟赞》)

       又如印光大师於《文钞三编》言:

若先曾谤法,後知改悔,则得往生。

譬如病癒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

若谓谤法之人後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又譬如,父母对无知之子女设下种种禁止规约,但在子女犯过失後,仍会给予宽恕包容。或如官府严格防火的同时,也不会放弃救火之可能性。设想,一旦犯了五逆谤法,就永远被舍弃,或认为佛没有力量救度我们,那所谓大慈大悲的佛心,以及拔苦与乐的力量,岂非变成空谈了?

       是故,不论抑止或摄取,皆是阿弥陀佛慈悲与智慧双重运作下所施的救度。摄取是永不改变的大前提,抑止是为了更好的摄取,两者皆不可少。若能理解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细腻悲愿,我们就不会因为有阿弥陀佛这位高明的医生而服毒而纵恶为非,任凭三毒疾病潜滋暗长,而能深心体会佛的大悲本怀,专志一心地念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