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释慧净
《观经》第八观「像观」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圣道门的人解释《观经》,都认为这句经文是整部《观经》的眼目,把这一句单挑出来,觉得这句就是整部《观经》的灵魂、核心。因为这句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能够吻合得上。但是,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那就不是这样。其实这句话是在说明什麽?说明「心的作用」。
《大乘起信论》说: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也就是说,一切万法不离心,成佛的是心,造业造罪的也是心,轮回受苦的也是心,都离不开心。心作什麽,心就是什麽──心作心是。
以圣道门来讲,「是心作佛」,这是从修德上说的。通过修行,一步一步前进,渐渐接近成佛,这叫修德。「是心是佛」,则是从性德上说的。本性上,本来就有的,不必假藉修行就具备的。
性德和修德有什麽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时候,他讲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大家本来都是佛,众生都是佛,这就是从性德上来讲,是本性具足的。既然大家本来是佛,为什麽当下是凡夫相呢?为什麽还造业、受苦、轮回呢?因为凡夫当下的妄想、颠倒、无明,使性德(佛性)彰显不出来,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修德,也就是需要修行;修一点,性德就展现一点,再修一点,又再展现一点,修到完全圆满极致的时候,性德才全部显现出来。
有一句话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要经过修行,就像擦镜子一样,擦一点,镜子就乾净一点,再擦一点又乾净一点,最後都擦乾净了,镜子就全部明亮了,这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所以圣道门在性德上发挥得比较多,常常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不出我心」、「我本性就是佛」……在这方面发挥得特别多,因此,强调以自力去达到自性弥陀,显现佛性。
净土宗就不一样,净土宗虽然也以修德为基,但是这个修德不是我们众生的修德,是阿弥陀佛的修德。阿弥陀佛的修行,已经圆圆满满地把佛的性德彰显出来了,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我们作为凡夫,信受就可以了。我们接受了,往生到极乐世界,性德就完全彰显出来,不假方便,所以是以阿弥陀佛的修德成为我们的修德,「因该果海」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是作什麽?就是「念」,对我们来讲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念」包含信与行。众生一旦归命了弥陀的救度,众生心中就有佛的功德;烦恼污秽的众生之所以有佛的功德,是由於众生归命弥陀之心所获得的,离开这个归命之心,没有佛,也找不到佛。因此信佛念佛的当体、当下,就是「是心是佛」。
众生想佛念佛的时候,这个心自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与佛无二无别。可是凡夫感受不到,因为凡夫自己不知道,但是客观上就是这样。
比如我们要做一尊全是黄金的庄严佛像,首先要打一个佛像的模具,然後再灌黄金进去,从外面的模具看不出里面有黄金的佛像,外面是石膏的,也不值钱,甚至并不好看,但是确实有金佛在里面。因为里面所灌的是黄金,而形相就是庄严的佛像。要等到什麽时候模具才能够打开?只要等到里面的金佛凝固,模具就可以打开了,金佛就现出来了。
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就已在我们心中了──我们的肉身好像一具模子,里面是灌满了阿弥陀佛金色的、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像,可是现在显现不出来,什麽时候显现出来?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拿着我们的莲花来接引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我们的三十二相就立刻显现出来,就好像模子用铁锤一敲,就七零八散,里面一尊金光闪闪的金佛就显现出来,就看得到了。其实在我们平时念佛的当下,金佛就在这里。
从这一点来看,念佛人都是雍容华贵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了一尊金佛,只是我们不知道、不了解,同时时机也还没到,被外面的人肉模具包住了而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