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我们应把念佛养成一种习惯,所谓「生活即念佛,念佛即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
欧阳公问一僧曰:「古之高僧,有去来翛然者,何今世之鲜也?」僧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公深然之。
此说却是正理,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故能如此不乱。静春先生刘子澄,朱文公高弟也。病革,周益公往拊之曰:「子澄澄其虑。」静春开目微视曰:「无虑何澄?」言讫而逝。
欧阳公就是宋朝的欧阳修,是一位大儒、大学问家。欧阳公有一天问一位出家人说「古之高僧,有去来翛然者」,「翛然」就是来去自如,是镇定、不恐惧、不慌乱的意思。「为什麽这时代很少看到呢?」这个出家人就回答:「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你所问的古之高僧去来翛然者,因为他们都是念念在定慧,也就是起心动念很少妄想杂念,大多是正念。
所谓正念,随对方所修的法而各有不同,如果是净土法门的话,念念在定慧的,就是这句名号,因为专念这句弥陀名号没有杂念,就是定;专念这句弥陀名号清清楚楚,就是慧:这就是念念在定慧。平生都念念在定慧了,当然临终也就还是在定慧,就不会散乱、不会慌乱,甚至不会惊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不在定慧,临终怎麽能够定呢?欧阳修听他这麽回答,就深深地肯定,觉得很有道理。
念念在定慧,对圣道修行人很重要,对念佛人同样也很重要。虽然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但如果平常念佛不多,妄想杂念很多,甚至动不动就闹情绪,动不动就生烦恼、起无明,喜欢计较,屡屡不平、不满,心中常不平和,这样的话,恐怕往生就会不平顺。不平顺不是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依然会来迎接,但是会有身心方面的病苦。
「此说却是正理」,作者认为那位僧人的回答是正理,而自己也引用两个实例来为这个道理作证明。
「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就好像儒家有「曾子易箦」、「子路结缨」的典故。
曾子易箦这个典故记载在《礼记.檀弓》。曾子将死的时候,知道所躺的草蓆是大夫的身分才可使用的,可是他本身不是大夫,如果他死在这个草蓆上面,岂不是违背了礼吗?所以现在要断气了,也必须把它换掉,因此曾子在临终的时候就跟他的儿子讲,把这个草蓆换掉。他的儿子说:「您现在到这个地步,最好不要动,如果能够留一口气,到明天再换吧!」曾子当下就义正辞严地纠正:「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君子爱人,是以德、以道来爱他,使他能够成就道和德;如果是小人,不懂大体,不知分寸。同时,如果是一般观念的人,那就得过且过,姑息放任。
接着曾子又说:「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我没有什麽所求的,只要守正而死,那就可以了。
曾子是一个大儒家,儒家就是学君子、学圣人,儒家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曾子又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对於修持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非常纯熟,而且非常重视,可以说坚守道至死不渝的,即使在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违背四维礼义廉耻。这就是「曾子易箦」的典故。可见守礼守正的重要。
「子路结缨」的典故,出自《左传》。子路的个性比较刚直,儒家讲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摆在第一位,子路很重视忠,为了忠於他的主人,即使明知有可能会被谋害,也义不容辞地慷慨前往,从容赴义。当他被袭害时,他所戴的帽子歪斜了,虽然即将断气,他也要把帽子扶正,绳子绑好。这就是「子路结缨」的典故。
这表示什麽呢?底下就说了:「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他们能够临终守道,至死不渝,是因为「明定纯熟」。也就是「平日讲贯得明」,讲贯就是讲习,平日讲习研究得很清楚很明白;「操守得定」,就是实践得很实在;「涵养得熟」,对这一些已经做得很纯熟了。「视生死如昼夜。」他们看生和死,就像昼跟夜,看得很开,很放得下,有白天就有晚上,所以有生必定有死。临死的时候,他们能够理性面对,坦然接受,不会抗拒它、排斥它、留恋它,或者恐惧慌乱,「故能如此不乱」。
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有懊悔、恐惧、留恋,那一定会慌乱,不得善终。《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因为一般人在死的时候有两种心境,就是悔与惧。懊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行,没有先为临终准备;现在临终,已然来不及了。而离开这个世间之後,到底有没有下辈子?如果有的话,到底是苦的还是乐的?到底会到哪里去?就产生惧怕了。
当然,在过程当中,有的留恋家属,有的留恋金钱,有的留恋名利、地位、权势,但最留恋的还是家人,比如恩爱的丈夫、妻子,或是子孙等等。
如果学佛、念佛,就不会这样。为什麽?一方面他晓得,有生必有死,再恩爱的眷属也不过是一时因缘的和合,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当眷属的。同时,有一个极乐世界是我们安乐的归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将来就有能力引导子子孙孙到极乐世界再度团圆,并不是永远离开。
所以念佛人尽管未断烦恼,还有执着,但是面对临终,取舍得很清楚,不会和一般人一样懊悔、留恋、害怕、慌乱;同时,他「操守得定」,这句名号都时时在心,而且「涵养得熟」,所以临终自然就会在这句佛号上,也就是「念念在定慧」,所以「临终安得而乱」,就不会慌乱,不会惊怕。平时贯练涵养的是什麽,当下反应展现的也是什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尤其生死大事,更须预先准备,让其熟练深固,一旦临终,就能明定不惊,从容以对。否则,难免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