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最後付嘱流通,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即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到最後付嘱流通的时候,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花瓣飘落,不再提了。这即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
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说一锤定音,废立之意显然。譬如众云退尽,孤月独朗。
什麽是一锤定音呢?拍卖会拍艺术品,底下的人就举牌子:五百万。「有人举五百万了,还有人举吗?」旁边有人想要它,就举五百五十万。「现在五百五十万,还有人举吗?」有人就举六百万。「好,六百万一次,有没有人举?二次,六百万,有没有人举?下面最後一次报,六百万,有没有人举?没人,六百万,成交!」这叫「一锤定音」。这一锤定下来之後,再有人喊:「我刚才打瞌睡,我现在准备出六百零五万。」「对不起,我喊过三遍了,你没有回答,这就归他了。」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是一样,这个地方是一锤定音的。定善、散善的牌子举完了,再也没有人举得起牌子了;到了第十六观的地方,「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举出来之後,十方诸佛都没有牌举了。「现在人家出了六字名号的价格来买娑婆世界一个凡夫,还有谁的价钱比他的更高?」十方诸佛一看,出不起更高的价了,这个时候就一锤定音。上来虽说定散两门的价钱,现在买凡夫还要靠六字名号来买,「梆」,定了!
「众云退尽,孤月独朗」,这就是废立之意显然,释迦牟尼佛前面讲那麽多,不都废了吗?就像拍卖会举牌子一样,开始举了五百万,到最後都废了。举起了六字名号这个牌子,废立之意很明显,所谓「众云退尽」,前面所讲的都是众云,是烘托月亮的;现在「孤月独朗」。如果是一片晴空看月亮,当然也很美;如果是云蒸雾涌的,月亮像一轮光明的宝船一样,云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浪一浪地过,一块湛蓝的天,月亮在里面显现出来,心里感到特别畅快。云就代表定散二善,有十六朵云;孤月就代表六字名号。
读到这个地方,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对《观经疏》的理解怎麽可能说「你也对,他也对」呢?这是不可能的。大师就是大师,开宗就是开宗,楷定就是楷定,废立就是废立,没有二话说。
废立要得时。方便施设,有其大用。当废时才废,未到废时不可废。如登阶升台,阶为方便,台即真实,对已登阶之人,劝其步步升进,不止留於阶,步步升,步步舍,终达於台。而对犹在平地之人,劝其跨步登阶,取阶而上。
「如登阶升台」,登台阶其实是讲两件事情,一是登阶,一是升台。登上了以後,就到了平台。阶就是方便,台就是真实。这个方便是条路径,是个手段,是个过程;到了上面的平台,就到了真实目的地了。这个时候有两种说法:有人已经上台阶了,就对他说「你不要在台阶上站着,得一步步地上进」,而对於还在平地上的人,要劝他登阶上高台,「你要跨步登阶,你要上这个台阶,取阶而上」。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劝法。
圣道法门的修行者,如同还在平地;要门就是台阶,弘愿就是平台。对於圣道门的人就说:「你不能执着於圣道修行,要回向求生,要取要门,顺着要门的台阶往上走。」对於已经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人,那就对他说:「你不能执着於定散二善自力修行,应当回入弥陀的弘愿,一向专称,应当顺定散要门的台阶,要往上升进。」
对於已经入要门的,才谈得上废立的过程。对於还没有入要门的,就谈不上了,首先要为实施权。
废立在最後。必须先经过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调熟过程,然後才有废权立实。
这三个阶段是不能混淆的。以刚才的台阶作比喻,必须借助台阶才能上平台,从平地跨上第一个台阶,这是为实施权;已经上了台阶的要步步往上走,这就是开权显实;从第一个台阶往上走,到了最後那个台阶,一步跨上平台了,就离开台阶了,这就是废权立实。所以,废立一定是在最後的。
废立是自然。既舍方便道,入於真实法,自然废权立实。如众水入海,即舍故名,而得海号。定散二行人回向归於弘愿专称,虽犹不舍善业行持,也自然只见念佛、不见定散。
废立是自自然然的。大自然当中很多现象也都是这样,人、事发展的规律也是这样。
「既舍方便道,入於真实法」,要门是方便道,一向专称是真实之法;入了真实之法,自然废权立实,即使不用「废权立实」这样的名词,最後的效果自然就是这样。
「如众水入海,即舍故名,而得海号」,众水就代表定散二善的修行、各种各样的行法;「入海」就是归入一向专称的功德大宝海。水入了海以後,不管是长江水还是黄河水,就不再称为黄河水或长江水了,就舍掉了原来的名称,通通都叫海水,都得海这个称号。
定散二善的行人,归入弥陀弘愿之一向专称,他就不能再叫定散二善的行人,而称为专修念佛人。即使他还在作原来所修行的善业,比如孝养父母、供养三宝、布施、放生,但是他现在的身分就不能叫作定散的行人,而称为专修念佛人,就舍掉了故名,而得海号。虽然没有舍原来的善业修持,在他心中自然只见念佛、不见定散,他就认定自己是专修念佛人,不会再认为「你们看,我还有修行定善、散善的功德,你们只会念佛,还差我一截」,他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他是在专修念佛,这很自然的。如果还没有这样,他还能见到自己定散功德、功夫,那就还没有归入功德大宝海,对於念佛当然还是隔离的。
废立是提升。原先之方便定散,转而入於专修念佛功德大宝海,如烛光融入日光,唯是日光晶晶。
废立的「废」,不是把它弄没了,而是提升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已经含摄了种种的定散修持,就好像「烛光融於日光,唯是日光晶晶」。「晶」字有三个太阳,「晶晶」就是很亮。蜡烛的光,太阳一照就看不见了,烛光不就废了吗?那是因为,它的光明被提升到太阳的光明,都是一片的阳光。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之所以看不见自己定散的功德,也不作这样的身分认定,是因为他心中一向专念,唯念阿弥陀佛。而且名号功德光明璀璨,把其他所有的都盖住了,不要说凡夫定散二善的修行,就是菩萨甚深波罗蜜也都给盖住了。 所以《无量寿经》说,声闻菩萨的光明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犹如聚墨」,就像墨块一样。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
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无量寿经》
这一段非常好。释迦牟尼佛跟阿难说:「阿难,你想见阿弥陀佛吗?」阿难说:「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完这话,当下无量寿佛就显现了,放大光明。佛光一照,一切诸佛世界,大山、小山,一切皆同一色,都是佛光的颜色,就像太阳一升起来,大地一片金色。经中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劫水,就是在劫末的时候发生大水患,雨连日连日地下,把整个世界都下满了,所有的房屋、高山、低山全部淹没了,眼睛看出去,汪洋浩瀚,全是一片大水,连孤岛都没有了。彼佛光明也是这样,眼睛看出去,全是佛光,声闻、菩萨——我们看菩萨的画像都有背光,但是这个时候菩萨的光都隐蔽了,只见佛的光明。佛的光明怎麽样?「明耀显赫」。这说明什麽呢?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超日月光,这种光映夺、盖蔽了其他一切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功德,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在念佛法门中都看不见了,都被提升到阿弥陀佛佛光这样的层次。
这也叫「五乘齐入」:凡夫念佛是「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祖师、阿罗汉、菩萨也都是「唯见佛光明耀显赫」。这个「唯」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唯」是唯一,没有第二个,所以善导大师经常用这个字,如「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都讲「唯」字,与这里「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的「唯」是相通的。
所以,不要觉得念佛了,其他的修行功德就没有了,《楞严咒》等都白学了。不是的,而是提高了;这不是一般的提高班,一下就圆满了。
如果还能见到自己定散二善的修行,如果还有其他功德舍不得放下,不愿意转法门,那说明他分不清烛光和日光,所以,明信佛智就不会提这些。善导大师那麽能修行,以祖师的级别,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定散二善的修行夸在嘴上,他都说「我是罪业凡夫,唯有靠这句名号」。
《观经教眼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