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
《观经》7光明遍照唯摄念佛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1]不舍。
【译文】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微妙之相;一一相中,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随形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催熟众生善根,令其信佛念佛,)众生一旦念佛,佛光即时摄取,日夜不弃不舍。(现生护念平安,临终迎归净土。)
【注释】
[1]摄取:救度。现生随形保护,临终迎接往生。
【补充教证】
《观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摄念佛)
《无量寿经》:「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华光出佛)
【讨论】
问: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为何只摄取念佛众生?
答:念佛众生遵守「称我名号,必令往生」的誓约,所谓「顺彼佛愿」,不杂余心余行,与佛心亲近、相应,彼此相忆,不相舍离。其他修行,心有旁骛,不能与佛光对接,虽可回向,终显疏杂。阿弥陀佛的光明,有身光(色光),有心光。身光是「遍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调熟一切众生;心光是「摄取光明」,摄取念佛行人,接引往生。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不念佛之人,心与阿弥陀佛「名号度众生」的誓愿不相顺,只受身光调熟,不受心光摄取。
《观经》8救度无条件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1],摄诸众生。
【译文】
佛心即是大慈大悲心,以平等、无分别、无条件的大慈悲,救度一切众生。
【注释】
[1]无缘慈:三种慈悲之一,究竟证得诸法实相,断尽无明,心无所缘,却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与乐之益,虽度众生而无众生相可得;唯佛才有这种慈悲。(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众生缘慈,见众生受苦而起慈悲心,进而视十方众生皆宿世父母兄弟,常思拔苦与乐;是凡夫所能起的慈悲。法缘慈,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起平等慈悲,怜悯有情众生不知诸法缘起性空,终日奔忙,起惑造业,因此随顺众生,拔苦与乐;是已断烦恼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讨论】
问:有人说,「不可以讲无条件的救度,不然众生借此放纵为恶怎麽办?」
答:佛语教诫,但讲无妨。若因「慈悲多祸害」为由对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避而不谈,众生就不能如实了解阿弥陀佛,难以生起信心,得不到往生利益。闻说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感动,自然会谨慎三业,努力勤行,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观经》9三圣常来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译文】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来到念佛人身边(,保护他)。
【讨论】
问:娑婆众生原本「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一千四佛所放舍,现在却能弥陀住顶、诸佛证诚、菩萨拥护,是何缘由?
答:1名体不二故,名号即本尊,阿弥陀佛应声而来。2愿力成就故,诸佛菩萨应愿来护。3三界随缘易推故,念佛道心需要守护。4人中稀有人故,佛圣视如珍宝。
问:三圣常来这段文是《观经》第十二观「普观」观成的果益,口称六字名号也有此胜益吗?
答:有。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果益远胜观佛。
《观经》10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1],二者深心[2],三者回向发愿心[3]。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译文】
如果有人愿往生极乐国土,发三种心,就能往生。哪三种心?一是真实心,二是深信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备这三心,必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注释】
[1]至诚心:真实心。真心厌秽欣净。
[2]深心:深信佛语,深信自力无法出离生死,唯有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3]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观经疏》:「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讨论】
问:《观经》讲「三心」,《无量寿经》讲「至心信乐欲生」,《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净土门到底怎样发心?如果不了解这些名相和内涵,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答:三经所示发心是一致的。《观经》的「至诚心」就是《无量寿经》的「至心」,《观经》的「深心」就是《无量寿经》的「信乐」,《观经》的「回向发愿心」就是《无量寿经》的「愿生」,三者合而为一,就是《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纵观三经,「一心」「三心」皆为引导净土宗行者如何安心。当然,若不了解这些名相,但能专修念佛、愿生净土,「一心」「三心」自在其中,往生一定,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观经》11芬陀利花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1];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2],生诸佛家[3]。
【译文】
如果有人专念弥陀,愿生极乐,要知道这样的人,就是人中的大白莲花(,极为殊胜稀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亲密的亲友(,现生如影随形保护他);他必当往生诸佛之家,即极乐净土,最终因圆果满,端坐道场树下,成就佛果。
【注释】
[1]芬陀利华:梵语Pundarika的音译,一名「百叶华」,开敷的大白莲华,花瓣数百,光彩夺目,异香芬馥。此华多出於阿耨达池(赡部洲中心的无热池),人间无有,故称「稀有华」。经中极赞殊胜稀有,喻为芬陀利华,亦为佛自赞之语,《别译杂阿含经》:「一切尽知断後生,如芬陀利善开敷。」「华」,古同「花」。
[2]道场: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佛陀成道之处。《西域记》:「证圣道所,亦曰道场。」
[3]诸佛家:诸佛的本家——极乐净土。《楞伽经》:「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善导大师《观经疏》:「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补充教证】
《楞伽经》:「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诸佛之家)
善导大师《观经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念佛上善)
善导大师《观经疏》:「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佛圣护念)
善导大师《般舟赞》:「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念佛上善)
【讨论】
问:有人说,「我虽念佛,可是烦恼这麽重,远不如持戒、得定、开悟的修行人,我这样就能称为芬陀利花吗?」
答:佛赞「芬陀利华」,并非看修功、悟境,而是看是否老实称名,称名领纳佛德,是为大利无上功德。
《观经》12流通文‧唯嘱持名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1]。
【译文】
世尊付嘱阿难尊者:「阿难啊,你要好好受持我讲的这部经。所谓受持这部经,一言以蔽之,就是受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释】
[1]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观经疏》:「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补充教证】
《无量寿如来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唯嘱持名)
【讨论】
问:定善十三观灭罪无量,散善三福回向亦得往生,世尊为何不付嘱阿难十三观及三福?
答:1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2佛说定善、散善,为铺垫、烘托一向专称。不能直接信受名号功德之人,劝以定散要门回向求生,方便导入;善根渐熟之人,劝以进一步转入一向专称,余善虽继续作,不再当作求生资粮,转为「自信教人信」的报恩之行,纳入名号功德中。所以,最後付嘱称名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