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三)
《观经》5三福净业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二者受持三归[2],具足众戒[3],不犯威仪[4];三者发菩提心[5],深信因果[6],读诵大乘[7],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译文】
一是(顺应世间道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作善,修习不杀生等十善业(这是第一福,人天世福);二是(依循佛法戒律,)归依三宝,持守众戒,威仪端庄,行为谨慎(这是第二福,小乘戒福);三是(修习大乘行法,)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体味其旨趣,)并自行化他,普劝一切有缘共成佛道(这是第三福,大乘行福)。如此三福(人天世福、小乘戒福、大乘行福),可以成就净土往生之业。
【注释】
[1]十善业: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2]三归:又作「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3]戒:梵语「尸罗」,意译为「戒」,防非止恶,防止身口意三方面的过失。又译为「清凉」,止恶则俯仰无愧,心无热恼而得清凉。《璎珞本业经》:「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4]威仪: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
[5]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发愿成佛之心。菩提,意译为「道」,通往真理的道路。又译为「觉」,觉知真理的智慧。
[6]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比如杀生,因为使众生短命,所以为自己种下短命之因。
[7]大乘:梵语「摩诃衍」(Mahāyāna)。「乘」,交通工具之意,比喻能够运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行者不满足於自身解脱,更致力於救度一切众生。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犹如大车大船能够运载芸芸众生到达彼岸。
【补充教证】
善导大师《般舟赞》:「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诸有智者,应知。」(要门散善导入称名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引圣励凡)
【讨论】
问:讲完三福,佛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并没说念佛是净业正因,如何理解?
答:经中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说三世诸佛建立净土清净业果的通因,也是众生感通三世诸佛净土的通因。善导大师解释为「引圣励凡」,方便导入净土门。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另有别因,即称念佛号乘托佛愿而得往生;别因难信故,先说此通因,广摄众机。
问:三福与念佛是什麽关系?
答:大致有三重。
(1)三福与念佛,一为通因,一为别因。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诸佛建立净土和众生往生诸佛净土的通途;念佛是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所设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正定之业」。三福难,或有众生不堪行持;念佛易,三根普被。
(2)专修念佛以前,三福为导归念佛。三福回向往生易信,念佛即得往生难信,所以,三福是劝令众生信入念佛的前方便。闻说回向自身所修三福求生极乐即可得生,多数人容易相信,由此勤积善根,回向净土;然而随着对佛法的深入了解,越来越觉得自身善根远远不够,於是转而追踪念佛。三福由三心回向,以佛名义,归入念佛,而成往生业。
(3)专修念佛以後,三福归入念佛,念佛含摄三福。当行者进一步了解弥陀的彻底悲心、极乐的建立本末、名号的真实意义,自然会专修念佛;随缘所行三福诸善,皆是自然,内心祈愿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心知往生成佛是必定之事,自信教人,汇入阿弥陀佛普救众生的事业当中,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成为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功德。
《观经》6应心即现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2]、八十随形好[3];是心作佛[4],是心是佛[5]。
【译文】
诸佛如来智慧神通如同虚空,普遍无碍,能缘一切众生心之所念,而入一切众生心中。所以当你们观想佛身,当下佛入心中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因此,不论众生是观想阿弥陀佛身,还是称念阿弥陀佛名,此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被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充满。
【注释】
[1]法界身:周遍法界、与众生心感应道交的佛身。诸佛是真理的存在,身心遍及一切法,无所障碍,故言「是法界身」。「法界」,诸佛所教化的众生界。「身」,能教化的佛身。又,「法界」即一切众生的心法,因为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将心称为法界。诸佛具足相好的佛身由心而生,以心为缘,故言「是法界身」。
[2]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丈夫相」,过去生勤修无边相好之业,此生方得三十二种显着特徵:足安平相、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圆满相、足趺高好相、腨(小腿肚子)如鹿王相、手长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光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正相、肩圆满相、口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清远相、眼色绀青相、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为佛。
[3]八十随形好:随三十二相而来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见的特徵。比如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等等。
[4]是心作佛:用心或观佛相好,或口称佛名,即是作佛。
[5]是心是佛:心缘佛则佛现,即是心佛。念佛,心当下就被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充满。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众生如木,佛如火。)
【补充教证】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观经疏》:「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於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非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白话释文见《阿弥陀经》2的补充教证)
【讨论】
问:有人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与佛无二无别,念佛即是念自性」,是这样吗?
答:关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两种解释。
净影慧远、智者大师、吉藏大师等诸师所释,「法界身」即法身,即无形无相、遍满法界的真如法性。众生本具法身,自性本自清净,若能成就观佛三昧,解行相应,心佛一体,在清净心性中就能显现佛身,具佛相好。「是心作佛」,众生心性本具法性之理,行此观佛三昧,终能成佛。「是心是佛」,诸佛法身与己同体,观佛成就时,心中所现即是诸佛法身,心即是佛,心外无佛。总之,属於着眼於自性清净心的理观,成为後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渊源。
善导大师所释与诸师大不相同。《观经》像观,取佛身相,住心观想,佛心摄取,机感相应,「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是事修,非理观,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绝无少分相似。
问:有人说,「心净则国土净,但能净心,此处当下即是净土,何必求生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
答:《维摩诘经》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维摩诘大士的境界,也是法藏比丘建立净土的因行果德。如果自身现是上地菩萨,可出此言;如果身为博地凡夫,则不宜大言自欺。此处是净是秽,世尊已有明示;极乐是否当生,诸经处处指归。自审根机,还是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稳当。
善导大师《般舟赞》:「不得信受他人语,『但令心净此皆净』,若道此同诸佛国,何因六道同生死?」
问:「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口称名号时,是否也是这样?
答:口业由意业发动,所以,如实称名同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且,口称名号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领纳佛地果德,更加超胜。所以,也可以说「是心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问:我念佛愿往生,阿弥陀佛知道吗?
答:阿弥陀佛的法界身遍一切处,无有不知。阿弥陀佛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问:彻悟大师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判为《观经》「纲宗法要」,乃至一代时教大法纲宗;宗祖善导大师以「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为《观经》教眼。何以有此差别?
答:(1)时代不同,使命不同。彻悟大师处於诸宗归净土的後期,以身示范导禅归净,方便应机。善导大师楷定古今,开宗立教,直呈真义。(2)摄机不同,立场不同。彻悟大师为劝禅者归净,多用禅宗教理阐释净土。善导大师纯依净土三经建立教理框架,不涉诸宗。(3)传承不同。善导大师忠实传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而这些开宗立教的祖典一度失传,彻悟大师只能传持「自性清净心」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