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陈扬炯

一、对昙鸾评价的分歧

       在中国通行的净土宗史上,昙鸾是被贬入冷宫的。

 

       首先是南宋的宗晓(1151~1214),编《乐邦文类》一书,刊行於庆元六年(1200),在此书卷三《莲宗继祖五大法师传》说: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已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间继此道,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颐师。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

 

       他认为莲社的创立是净土宗之始,创立者慧远当然为净土宗的始祖。从慧远逝世,到宋庆元五年(1199),计八百零九年。在此期间继承净土事业的有五位大师:一是善导师,二是法照师,三是少康师,四是省常师,五是宗颐师。这五位大师都能领会佛的慈悲精神,大开度脱众生之门,在不同的时代努力推行净土,都是众生的好导师。他们的传记中事蹟辉煌,故为继慧远之後的祖师。

 

       随後,南宋志磐在所着《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改为净土七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

 

       志磐声明说:

四明石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立为七祖。今故遵之,以为净土教门之师法焉。

 

       按这个声明,似乎净土七祖是宗晓所定,其实宗晓只定六祖,志磐在这六祖中删去宗颐,增加承远及延寿,成为七祖。七祖说是志磐在宗晓的基础上制定的。

 

       明代莲池大师袾宏的弟子推袾宏为第八祖。

 

       清道光年间,悟开推明代藕益大师智旭为第九祖,清初的省庵为第十祖,彻悟为第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1861~1940)又改推清初的行策为第十祖,省庵、彻悟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逝世,他的门人又推印光为第十三祖,形成了净土宗十三祖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至今,不论六祖、七祖、八祖、九祖、十一祖以至十三祖之说,都没有昙鸾和道绰的地位。日本所遵奉的净土祖师则与此不同。

 

       12世纪末,相当於南宋末年,日本僧人源空(号法然,1133~1212)创立日本净土宗。他为净土宗确立传承世系,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以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为日本净土宗的六祖。在他的《类聚净土五祖传》中去掉菩提流支,以昙鸾等五人为净土宗五祖。也就是说,以昙鸾为日本净土宗也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源空的弟子亲鸾(1173~1262)创立日本净土真宗,他在所着《教行信证》第二卷最後写有《正信念佛偈》,後来又写有《净土高僧和赞》,赞颂印度的龙树、世亲,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日本的源信、源空,以此七人为真宗七祖。在这七祖中,龙树与世亲为印度僧人,源信、源空为日本僧人,中国僧人中,昙鸾为首,即昙鸾为中国净土宗初祖。他最佩服昙鸾,称之为「本师」,赞颂他为《往生论》作注,阐明:「往还回向由他力,正定之因唯信心。惑染凡夫信心发,证知生死即涅盘。」在《高僧和赞》中,他为上述真宗七祖所作的赞、颂、偈共一百十七首,其中赞昙鸾的最多,达三十四首;其次是善导,二十六首;第三才是日本的源空,二十首。他曾被流放,在流放期间改原名「善信」为「亲鸾」,取世亲及昙鸾二人名字各一字,以後一直用「亲鸾」之名,可见他对昙鸾的敬佩之情。

 

       无论日本的净土宗或净土真宗,其所列的祖师世系虽有不同,但都以昙鸾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尊奉昙鸾-道绰-善导,而并不重视慧远,这是一致的。

 

       1920年,日本高僧常磐大定来中国踏勘佛蹟,发现玄中寺祖庭,公之於世。1942年,常磐大定与菅原慧庆丙位日本净土真宗大德率代表团到祖庭玄中寺,与中国僧人联合举行了严修昙鸾大师圆一千四百周年法会,盛赞「昙鸾大师之佛教,……於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上地位之重要,及寄於日本净土教学上稀有之功绩,实示古今东西无可比俦之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之威仪」(引自《净土古刹玄中寺》)。他们认为昙鸾是中外古今无与伦比的大哲学家和大宗教家,评价如此之高,反映了日本净土真宗对昙鸾的衷心敬仰。

 

       中国和日本在净土祖师世系上的分歧,主要在於有无昙鸾与道绰,而其焦点则在昙鸾身上。中国十三祖说排斥昙鸾而以慧远为初祖,日本则奉昙鸾为初祖,而不理会慧远。形成这个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试作简单的分析及评判。

 

二、隋唐八宗中之寓宗

       净土名「宗」,由此而定祖,乃是约定俗成。究其实际,净土并非佛教中的宗派,而只是学派,是学派意义上的「宗」,即「寓宗」。

 

       关於宗派,汤用彤曾论述道:

 

所谓宗派者,其质有三: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昧说教,自夸承继道统。《隋唐佛教史稿》一○五页)

 

       意思是说,所谓「宗派」,有三个特点:一、有独特的教义,或对佛家的教义有独特的解释。二、有一套组织,有一套师徒相传的法嗣制度;入我门者,一切好说;出我门者,视如寇仇。三、自居於佛门的正统地位。宗派就是这样一种有教义、有组织、有教规、有承传的宗教团体,和南北朝时期那种无组织的学派明显不同。

 

       隋唐时期形成宗派,通常说为八宗。这八宗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继承印度佛教原型的宗派,有三论、法相及密宗;创造性的偏重哲理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偏重於宗教实践的宗派,有律宗和净土宗。在八宗之中,唯独净土宗算不得宗派。汤用彤指出:

 

至於净土,则只有志磐谓其「立教」,但中国各宗均有净土之说,且弥陀、弥勒崇拜实有不同,亦无统一之理论。又慧远结白莲社,只是唐以後之误传,日本僧人且有认净土初祖为昙鸾,并非慧远,而所谓净土七祖历史乃南宋四明石芝宗晓所撰,并无根据。(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故净土是否为一教派实有问题。(《隋唐佛教史稿》第二二三页)

 

       汤用彤这里是从包括弥勒信仰在内的净土而言的,认为净土信仰没有统一的教义,也无历史传承,不能算作宗派。这话有道理。不过,所谓「净土宗」,专指弥陀信仰而言,不包括弥勒信仰。专指弥陀信仰的净土宗,尽管後来於教义的解释颇有分歧,但都信阿弥陀佛,信安乐国土,信他力往生,信念佛之法,总算还有统一的教义。门户之见也有,自视为易行道,而以其他宗派为难行道。不过,净土不是宗教团体,没有一套组织,也没有法嗣承传制度,即没有衣钵相传的继承,也不需要禅宗那种以心印心的认同。信净土者不必有师承,不需要哪个权威的认可,也不承担什麽义务。可以同时信任何宗派,任何宗派中人也可以同时信净土,不存在什麽「判师背祖」问题。所以,净土宗没有宗派性,它自居於易行道而把其他宗派贬为难行道,只是学派的派性。

 

       前面说过,密教另奉大日如来为教主,从大乘佛教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佛教。净土教另奉阿弥陀佛为教主,按理也会从大乘佛教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佛教。由於历史的原因,净土教在印度没有长足的发展,一直是大乘佛教的附庸。在中国,自昙鸾、道绰、善导的弘扬,净土以其博大的精神风行天下,以至南宋以後形成佛门即净土,净土即佛门的局面,大有取代大乘佛教之势,只是还没有完成取代的事实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净土应称为「教」,与整个大乘佛教并列,而不应该称为「宗」。净土被当作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称为「净土宗」而与其他七宗并列,是不大妥当的。

 

       当然,净土毕竟还与大乘佛教相伴相随,没有独立出来,称之为净土宗也可以。南北朝时期没有净土「宗」之名。隋唐时期,各个宗纷纷创立,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净土教也兴盛起来。当时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此时的「宗」与南北期时作为学派的「宗」已有不同,已发展为宗派性的「宗」,却还是从学派性着眼,依旧用南北朝时的「宗」名。净土教与其他各宗类似,有自己独特的判教理论、教义、修法等等,因而也称之为「宗」。

 

       其他的宗都是师徒世袭的,不但继承法统,而且继承寺院的主持、寺院经济的大权。他们有谱系,代代相传,又扩展势力,进据别的寺院,再代代相传,以至形成以祖庭为中心的网络。网络之史即是宗史。因此,他们有祖师的世系。净土宗作为学派性的宗派,不是有组织有承传的,当然不存在祖师世系。南宋之前,没有人想到过为净土宗立祖,就是这个道理。由此也说明,净土宗只是学派性寓宗,这是大家都明白的。

 

三、净土三流本一脉

       一种理论,当它成为统治思想之後,其他理论必定掺入其中,使之成为杂家。净土宗便是如此。随着净土信仰的普及,净土信仰也就色彩驳杂,成为兼容并蓄的杂家。各家互争正统地位,以致本来的正统被排挤为非正统,本来非正统却硬占得正统的荣耀。净土宗的这个发展历程,在思想史上不是个别的,也许是带规律性的现象。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不过是一瓣心香。图求一片净土的,未必能找得到一片净土;希望跳出三界的,也未必便能跳出三界之外。善良的目标不等於严酷的现实,神圣的外衣掩盖不住客观的历史过程。净土宗自也不能例外。

 

       源空《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提出,中国的净土宗有东晋庐山慧远、唐代慈愍(慧日)和道绰、善导三系,而他决定以道绰、善导一系为日本净土宗继承的法统。由此,有净土三流之说。此说有欠妥之处,在下面第五章第一节另谈,这里就按此说评判。

 

       慧远流──慧远流的念佛方法主要是观想念佛。

 

       就教来说,是入三昧,见佛和往生。用观想的方法收摄散乱的妄心,达到一种穷玄极寂、体神圆融的精神统一的状态,称为三昧;入於三昧,随宜可以应物,能显出耳目所不能及的境界,结果能见到佛界,这叫定中见佛;由见佛而能往生净土。

 

       就力来说,因为是在自己入定中凭悟解而见佛,所以,这是自力修行而获。

 

       就土来说,慧远流以弥陀为应身,净土为应土,即随缘化现,无缘不化现的方便净土,而不是报土、法性土。既然只不过是应土,则是否有缘真实往生,也就成了问题。

 

       就机来说,慧远流认为净土有三种:事净土,凡夫往生之净土,因其事相严丽,故称为事净土;相净土,声闻、缘觉二乘往生之净土,因其妙相庄严,离垢清净,故称相净土;真净土,是初地以上菩萨以及诸佛所居之土,妙净离染,常住不变,故称真净土。这些净土都由业因所感而得。《观无量寿经》中九品往生,有圣有凡,随凡圣不同而有不同往生,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不能往生真净土。

 

       总的来说,慧远流的净土观,是哲理性的、重知识重悟解的流派。

 

       善导流──即昙鸾、道绰、善导一系,以称名念佛为主。

 

       就教来说,强调称名念佛,以「信、愿、行」为三资粮。信,指信知自己是罪恶生死之凡夫,流转三界而无出离之缘;信知阿弥陀佛本弘誓愿宏深可靠;信知自己必能往生满愿,即发愿往生。行,主要是念佛,身礼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之名,意念阿弥陀佛及弥陀净土种种庄严。一心念佛,必能往生,无须悟解。

 

       就力来说,靠的是阿弥陀佛由大悲心所发出的愿力,乘此愿力,出离生死,往生净土。所以,往生是凭他力而得。

 

       就土来说,认为弥陀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成立之庄严净土,是真实的报土,而不是那种时见时不见、时有时无、可有可无之应土。阿弥陀佛是真实不虚的报佛。往生真实不虚的报佛之报土,当然是真实的往生。

 

       就机来说,善导流认为,九品俱是凡夫,没有圣凡之分别。凡夫、二乘,都能往生报土,即往生真净土。

 

       总之,善导流是面向一切凡夫,简便易行的法门,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主旨。

 

       慈愍流──慈愍大师慧日,以净土为速得成佛法门,按照法相宗理论证明弥陀净土为真实净土,即报土,认为凡夫也可入报土。这与善导流的思想大体相同。

 

       关於往生净土之修行方法,他主张修万善万行,而万行的重点是称名念佛。这一点也接近於善导流。

 

       但他认为往生净土,须修戒、定、慧三学,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他批评当时流行的禅宗忽视斋戒,又责备求生净土者不断酒肉。又说诸行之中,特重智慧,引《华严经》等文称:「准此经文,智为第一。」

 

       他大抵是以法相宗为依据,企图融合教、禅、戒、净各家而归於净土的综合派。既重称名念佛,又重悟解,也强调持戒,是慧远流与善导流的中间派。

 

       以上是净土三流。与净土三流之说相适应,又有三根之说,认为慧远流以吸收上根者为主,善导流是下根者普遍的宗教,而慈愍流的主要对象则是中根者。

 

       这样一来,宋代以後,昙鸾、道绰、善导所建立的净土宗似乎便降而为净土三流中仅仅适宜於下根者的一流了。其实,宋代以後净土宗迅速普及而成为杂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但主流始终是善导流,这是无疑的。因为净土宗最根本的特质就在於它是民众化的宗教,而净土三流中最具民众性的正是善导流。可以设想,照慧远流的理论,凡夫不能入报土,则信仰净土者能有多少?即传自信为上根者,那一套观想念佛的方法又有几人能认真坚持执行?充其量,弥陀净土信仰只能在少数的上层人士中流行,绝不会民众化,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南宋末,慧远流起而争净土宗的正统地位了,首先是宗晓提出了定祖问题,并拟定了六祖名单,这个名单诚如汤用彤所说:「并无根椐」。接着是志磐把六祖说修订为七祖说,提出定祖的根据是「功德高盛」。这个「功德高盛」实际上是个模糊概念,因为对功与德的评价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究竟谁弘扬净土的功更高,德更盛,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一己之见评功论德以定祖师,此种根据仍然算不得根据。这与其他宗派根据世系定祖立宗完全不同。

 

       当然,作为一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净土宗存在着谁为奠基者的问题。可以根据各自的观点评功论德,以慧远为奠基者称之为「初祖」也可,以昙鸾为奠基者称之为「初祖」也可,不必强求统一。不过,在这个意义上,说净土宗的初祖是昙鸾而非慧远,似乎较为妥当。

 

       正是昙鸾,创二道二力说判教,为净土开派立宗建立起理论根据;论述了佛力之可靠、往生净土之真实,生於净土者毕竟成佛,把印度净土信仰造得能为中国僧俗雅俗共赏;创五逆能生净土之说,使民众产生往生净土之信心与愿望;简化修行方法,由观想念佛转而偏重於独立的称名念佛,使净土信仰能深入民众之中。由此,昙鸾创立了一套中国化民众化的弥陀净土学说,为净土信仰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道绰、善导的弘扬而形成净土宗,逐渐演变而分为三流。至於慧远,则佛学成就虽大,净土信仰水平一般,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不过,昙鸾在六祖、七祖直至十三祖说都排斥在外了,这是慧远流的派性的表现。

 

四、十三祖说的派性

       先说定祖之人。创六祖说的宗晓(1151~1214),自号石芝,四明人,编着有《乐邦文类》、《金光明经照解》、《宝云振祖集》等多种,为天台宗知礼系的传人。把宗晓六祖说修改为七祖说的志磐,生平不详,着《佛祖统纪》,为天台宗人。立智旭、省庵、彻悟为祖的悟开(?~1830),是天台宗人。後来立十二祖的印光1861~1941),主张以净土融摄,结合各宗,而且儒佛相资,可以说,千余年来各宗合流趋势至印光而集其大成。他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僧人。

 

       至於被定为净土祖师者,六祖延寿(904~975)是禅宗五派之一──法眼宗的嫡嗣。

 

       七祖省常(959~1020)是天台宗人,先学天台教观,後来专修净土。

 

       一度曾在六祖说中定为六祖的江苏真州长芦寺宗颐,是禅宗五派之一──云门宗长芦应夫的门人,生卒年不详。

 

       八祖莲池大师袾宏(1535~1615),卜居杭州云栖山,为华严宗人。

 

       九祖智旭(1599~1655)私淑天台宗,研习天台诸疏,可算天台宗人。

 

       十祖行策(1628~1682),原是天台宗人,後来专修净土。

 

       十一祖省庵(1686~1734),在天台宗世系上,是智旭下第四代。

 

       十二祖彻悟(1741~1810),禅宗五派之一──临济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

 

       苏州灵岩山寺印光的门人,立印光为十三祖,印光可以说是会通各宗的僧人。

 

       自宋代起,除印光以外的七祖,分别为天台宗四人、禅宗二人,华严宗一人,即七祖都是台、贤、净诸宗兼修或後来专修净土的名僧。

 

       至於宋代以前的五祖,三祖承远(712~802)受慈愍影响专修净土,四祖法照(767~821)为其弟子,此二人都属慈愍一系的僧人。

 

       这样一来,十三祖中照顾慈愍系二人,昙鸾一系的善导(613~681)、少康(?~805)因其在京城弘传净土之功实在无法抹杀而不得不立为二祖、五祖,其余八祖全是慧远流。也就是说,在净土三流中,善导流与慈愍流二流加在一起,也仅只慧远流一半。

 

       显而易见,从六祖说到十三祖说,定祖之人是慧远流,所定之祖也是慧远流的观点。

 

       慧远流与慈愍流的僧人,多是有学问的,活跃在上层,很有活动能量,他们弘传净土法门,对净土宗的发展与普及当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慧远流按照他们自己重悟解重教理的观点来理解净土宗,解释净土法门,推立祖师世系,企图把净土宗造为重悟解、重教理的净土宗,却是不合净土宗民众化主旨的。由於他们是有学问有影响的僧人,左右着舆论,善导流则深入民间,重宗教实践,不大理会这类定祖问题,所以,十三祖说通行,真正的初祖昙鸾、二祖道绰却被排斥了。

 

       当然,中国也有不同意以慧远为首的祖师世系的,如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思齐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但影响不大。

 

(摘录自《中国净土宗通史》)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