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庆居士
笔者在〈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文中,曾说:净土宗人,以「信」为本;「疑」乃根本烦恼,由「无明」生,与「不正见」相应,此等心所法,能障碍「念佛」法门之闻熏与行业,故须措意。又引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四之意:恶人不信此法,善人乐闻是教;由此对比,显示此经之深重与微妙,能令人舍恶、慕修,并去人轻谤、生人信敬。其中已涉及「疑、谤」二法,皆依「无明」而起,《百法明门论》云:「无明(痴)者,谓於诸事理,迷闇为性,……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後生杂染法故。」此中,「谤」乃菩萨十重戒,摄属於「不正(恶)见」,与「疑」并为六大根本烦恼。蕅益大师《百法明门论直解》云:
五、疑者,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於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复有五种:……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成唯识论.集解》卷6:
云何为疑?……谓於无我谛实之理,首鼠两端,狐疑不信,不能决意直前,修诸善业,故善不生。此疑依六事生: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自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教法。
云何恶见?……言颠倒者,谓以正为邪,以邪为正。染慧而为体性,招感积集一切苦事,而为业用。谓恶见者,以苦舍苦,此世他世,多受苦故。此一恶见行相差别,复有五种……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此见如增上缘,四见所不摄者,皆此见摄。
若论其义,「疑、谤」与「信、赞」[1]相对,共成三句:1.亦疑亦谤 2.有疑不谤 3.不疑不谤(不疑不谤乃「消极」的止恶,若能又信又赞,则是「积极」的作善)论其体性,「疑」乃不决定(犹豫),「谤」是不认同(反对);也就是对「三宝、四谛、六度,因果、作用、实事」之类的正法,内心不能抉择、确定,而有动摇(疑);乃至心生瞋恼,且出以(具体)言行的贬损、破坏(谤)。疑,或只是心不确信而自我障碍,「不能决意直前,修诸善业」,但未必於法生谤;谤者,则「颠倒推求,染慧为性」、「以正为邪,以邪为正」、「招感积集一切苦事」,「如增上缘」,不仅个人不认可,又加以毁损[2],不令人信。相较而言,谤法之罪,重於疑惑,因为,疑只障己,谤兼障人。《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12〈密行品〉:「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坏败善根。」
(一)具恶断善一阐提
《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18:
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
《大方广总持经》:
我从成道乃至涅盘,於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於如来所说文字,心无信受,复作是言:「此修多罗是,此修多罗非;此偈经是,此偈经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见正说者,妄作异论,于听正法者,为作留碍。「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时,此非时」;诸如此说,皆名谤法。
《大法炬陀罗尼经》<谤法果报品>第14:
於佛智中,深起疑谤,破灭一切善法根本。……於甚深法,无有信乐,自既不信一切佛法,复教他人多生诽谤,恒乐随逐极恶朋友,学习愚痴,增长邪见,……如是之人,自於佛法起深障碍,复更令他无量众生,於正法中,作深障碍。以是因缘,具受种种无量大苦。何以故?以具恶业,断善根故。所以者何?是人皆由自习愚痴无智邪见,复教多人无智邪见,闻说深法,不能信受,而生轻慢,以轻慢故,不能谘问智人胜法。
以上经文所云「谤法」(大乘),即是谤三宝,不仅自心起「疑」──「愚人不解,心无信受」「闻说深法,不能信受」「以轻慢故,不能谘问智人胜法」──进而现於言行:「复作是言」「见正说者,妄作异论,于听正法者,为作留碍」「自既不信一切佛法,复教他人多生诽谤」,这种人就是「具恶业,断善根」的一阐提,《大般涅盘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22之一云:一阐提等,犯四重禁、诽谤方等、作五逆罪。
《六波罗蜜经》:
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
《大般涅盘经》卷10:
发麤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於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大般涅盘经》卷5:
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
卷19:
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般涅盘经疏》卷23:「阐提,具含众恶,……极恶欲之边。」或曰「一阐底迦」、「一颠迦」[3],《楞严经》6:「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
有学者整理「一阐提」的特徵云:1.破戒、作五逆罪(而心无布畏、惭愧,不肯发露);2.不信佛法、因果(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3.诽谤佛法(无心趣向清净善法);4.断灭善根、不作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5.破坏僧团纲纪(住阿兰若处,坏阿兰若法)[4]。这五项似可归并为「不信(2)」、「诽谤(1.3.4.5)」二类。如是「疑(不信)、谤(破法)」,具众恶、断善根(灭佛种),且无(怖畏)惭愧、不(发露)悔改的一阐提人,有没有佛性?能不能成佛?
《大般涅盘经》卷20:
一阐提者,复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於现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後世则得,诸佛世尊,不空说法。
卷22:
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辈,若决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入楞伽经》卷2:
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
这是说,「诸佛世尊,所不能治」的「趣向一阐提道」,其种性是「不定」,也有「利根、中根」二种,因此,诸佛不舍,仍以佛威力(功德)为彼说法,或可熏发其(本具之无漏种子)善根。
《大乘起信论》云:「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圆瑛法师<讲义>云:疑故迷真,失於乐也。执故起妄,种於苦也。求大乘者,所疑有二:疑法,障於发心;疑门,障於修行。邪执亦二:我/法二执,障人/法二空真理。除疑令悟真乐,舍执令离苦因。於真不疑,於妄不执,方得於大乘根本法中,发起正信。若有如下「六障」之一,即不能入於真如三昧:1.疑惑,於理犹豫。2.不信,阐提人。3.诽谤,外道辈。4.重罪业障,五逆四重。5.我慢,自恃贡高。6.懈怠,放逸不勤。
此中,5.6依《无量寿经》之「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可纳入疑惑(不信),而3.4即《大经》第十八愿之「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谤法之罪尤重。因此,六障可略为「疑、谤」,其重者通於前引《涅盘经》的「一阐提」。而《起信论》造论因缘,也有「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5],「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也就是摄受救护「疑、谤」之人。
(二)净土门之疑谤
净土门中,与《大乘起信论》「除疑、舍邪执」类似的有《安乐集》第二大门:「一、发菩提心,二、破异见邪执,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此二部论书,前後呼应,可见「疑、谤(邪执)」於修行、往生之为害甚重,须先除(释去)、舍(破),乃能於「(方等大乘)[6]正法」或「净土法门」起信、发心。
净土祖师於其着作中,亦多曾提及「疑、谤」,《往生论注》云:
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两段文,於「谤法」的口业(说无佛及佛法,无菩萨及菩萨法)、心行(自解或从他,其心决定),及应受的果报(拔舌、喑哑、言教不行、无名闻)[7],得救的方法(得闻阿弥陀名号及说法),很简要而完整,由其心「愚痴、憍慢」,而以口造业,是邪见邪行的因果[8]。又设问答云:谤法者除了个人不「愿生佛土」,更可能断灭诸佛菩萨所说「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令众生不得「教化」之利益。因此「谤正法人,其罪最重」,乃至「五逆」罪也是从「拨无」正法[9]而生。
其次,《安乐集》卷上/第二大门/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10]:
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
这是「偏解空宗」者,只从「法性」一边,以为空乃一无所有,近於「断灭」空。又依此见解,则「信仰净土就成了与空观相背的取相之行,非但不得解脱,更增有漏之系缚」[11],这就是所谓的「谤无缘求」,不顺於「二谛」;因为,「理虽无生」而不碍於「先依相求,终则无相」,才是中道之义。何况,「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实相」之相,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12]。若不通达此二谛圆融之义,而执理废事,就成了谤法;并引《无上依经》之意,若取偏空而「破丧因果」,罪过甚重。其果报有二:死後「堕恶道」,受极苦;来生「背我(佛)化」,不得救;卷下,第十二大门结尾,引《十往生经》云:
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於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久後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後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
这对於「谤法」的恶报,讲得最完整,生前多受病残苦,死後辗转三恶道,再生为人常下贱,更严重的是永劫不闻「三宝」之名,故不得薰习佛法,不能出离苦海。此因谤法者,被「外道邪见」所障,其心痴闇,颠倒推求,与佛法正理不相应,故不得闻,或闻亦不信也。
然而,所引《十往生经》的「十往生法」之第十正念云:
若於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如是诸人等,悉皆得往生。
这是正向的开示,作诸善而得往生。然而,如何才能「不起诽谤心」?卷上/第一大门引《涅盘经》云:
若有众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
第二大门引《涅盘经》云:
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於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後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13]
这里反覆引述的「发(菩提)心」,就净土门之意,应作如是解:
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
所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是以「愿生极乐,成佛度众」为净土门的发菩提心,如道隐法师《无量寿经甄解》卷14云:「菩提心者,诸宗各别,其意不同。净土宗意者,以愿生净土,谓之菩提心也。」因为「愿生心」平实易懂,一般人多向往,也发得起。娑婆众生之所以能发此菩提(愿生)心,大多於宿世已曾「供养诸佛」,久植善根,故於此五浊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不仅不起「谤」,甚至「爱乐」之。
净土祖师中,对此「疑、谤」恶法最重视,并反覆提撕的是善导大师,其《观经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
「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
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
这是一般状态下,愚恶凡夫虽惯於广造诸恶,唯不作「五逆、谤法」,以此(平生或临终)念佛,皆得往生。相对的,若已作「疑/谤」之罪,则难以受化得救:
「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
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遶身,无由可救也。
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世间果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
《观念法门》云:
言恶性人者:一即「谤真行伪」恶人,二者「谤正行邪」恶人,三者「谤是行非」恶人,四者「谤实行虚」恶人,五者「谤善行恶」恶人。又,此五种人,若欲愿归佛,不能自利,亦不利他人;……上至诸佛、贤圣,人天六道一切良善,此等恶人所讥耻辱也。
这五种凡夫之机的恶性人,行五恶而谤五善,也就是「众恶奉行,诸善莫作」,沉沦於颠倒梦想中,与《往生论注》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无顾恶人,破他胜德;颠倒善果,能坏梵行……」相应,惯於讥谤一切良善,破坏自他利益,令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求不退转之进修,成了难行道。《法事赞》云:
今得人身贪造罪 诸佛圣教生非毁 非毁圣教罪根深 谤说良善苦常沉 大圣虽有神通力 无能相救益悲心
十恶五逆多疑谤 信邪事鬼馁神魔 妄想求恩谓有福 灾障祸横转弥多 连年卧病於床枕 聋盲脚折手挛橛……
或放纵口业,骂辱诽谤毁呰一切地狱、畜生,……修罗、鬼神众生,水陆虚空蠕动之类,……人天三宝师僧、父母六亲眷属、善知识、法界众生,不可知数。
「毁教谤善」「信邪事鬼」「骂凡呰圣」……,无恶不作,总由於邪见所蔽、烦恼所使而不自在,且受众苦;这种人,即便诸佛之神通力,也难以救度,徒增其无可奈何的大悲心。因此,如是「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谤正法」者,若有(因果)一分业报的自觉与恐惧,即须殷重的惭愧、自责(忏悔),《观经疏》云:
无始以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14]。
《往生礼赞》: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以是众罪因缘故,妄想颠倒生缠缚,应受无量生死苦,顶礼忏悔愿灭除。
然而,娑婆众生多被无明与烦恼所覆蔽,既於佛所开示之正法(佛法背俗)难以起信,更无爱乐(善法欲),则不可能依教奉行,或以法为镜,自见其恶,而生愧/悔之心;乃至於崇奉外道邪见,反而诽谤正法,成了自断善根的一阐提;如是之人,无知刚强,几不可能於身健气壮之时,生惭行忏而求灭罪或往生也。似此「下品下生」人,唯靠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乃得救度;这就是「未造抑止(方便),已造摄取(慈悲)」之意,《观经疏》云:
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
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於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
「华合多劫」的三种障,如《无量寿经》云:「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这是其疑、谤之性(业习)的自我障碍[15],是抵偿,不是惩罚,故无六道之苦。然而,「华内三障」也是对自力修行(凭个人身分与修持功德而回向求生)者的方便说,为劝彼「疑惑」佛智者[16],能归信弥陀的救度,而回心念佛,仰靠弥陀本愿力的摄取,平等往生[17];故其真相是:「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往生论注),「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18](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云: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三华障重开多劫,於时始发菩提因。
疑谤之机,纵令一生顽冥,不信佛法、不行忏悔,若临命终,众苦惶惧之所逼,幸遇善知识劝彼「专称佛名」,一心信顺,乃至十念,亦得化佛菩萨接引而往生净土。因此,净土门的「疑、谤」可说是对《大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的不信(佛智)、不靠(佛力)。对这一类诸佛不度的下品极恶之人,或唯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能救、极乐净土能收,故《般舟赞》云:「六方如来慈悲极,同心同劝往西方。」
(三)小结
如上所引祖师之论,於「疑、谤」二法,有单提、有兼说,有释其含义、或论其果报,令人闻而生惧,知所反省及忏悔,以求灭罪出苦,乃至解脱成佛;若人於圣道门种种自力法门,不能修行成就;则应转入净土门,信受佛力而不疑,专称佛名而不杂,发愿生极乐而不退,则能於念念中蒙佛光明摄受,灭除无始来一切疑谤之罪,平生业成而命终往生也。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沉沦
五浊末法,多有十恶、五逆之人,不只个人於佛说不信不行,更对他人修行起瞋破坏,这是极重大的「疑(生盲)、谤(阐提)」之执,本「无可救」,亦「不得生」;唯有「阿弥陀佛」对此下品下生之辈,不弃不舍;是故,释尊於诸经中反覆宣说弥陀之功德与极乐之殊胜,更有十方诸佛「舒舌相,覆三千」的全方位证诚;如此诸佛同心同声的劝请,或能令此类恶人,临终十念而得灭罪往生。
《径中径又径》卷二引长芦赜禅师曰:「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念佛往生净土成佛,本乃「难信」之法,而「疑谤」成性,「罪恶」深重的娑婆众生,更难起信;全凭阿弥陀佛本愿(光明名号)力的加持、摄受,乃能调熟其性而成办他力往生之业。
就净土门,或说「疑乃无明本」[19],又说「唯除五逆、谤法」;然而,虽疑而称名(边疑边念),仍可生边地(报土之胎宫、疑城、懈慢国);或云「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一遍上人语录》)。相较言之,「谤」则不念佛,亦不愿生(谤无),除非阿弥陀佛大悲大愿的调熟、摄受,则不易回转得救;因此,疑可成谤,谤重於疑。然而,弥陀净土门之殊胜,就在於「机法二信」之上上法对下下机[20],法然上人云:
谓其「机」则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人;论其「行」则十声一声,任何婴儿亦可称之;言其「信」则又一念十念,任何愚者,亦可发之。……逆谤阐提,乘愿力者,往生无疑。不依罪业之有无,唯在本愿之信不信[21]。
虽然也有「恶人正机」之说,若逆向思考,则「举恶摄善」,极恶众生既也被救而往生,何况其他念佛众生!
注释:
[1]智旭大师《弥陀要解》跋语:「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或信或疑皆植道种,或赞或谤等归解脱。」
[2]世间刑法亦有「诽谤」罪:「意图散布於众」、「指摘或传述」、「足以毁损他人名誉之事」;若用「散布文字、图画」方式诽谤,是致刑罚的加重。(台湾刑法刑法第310条)
[3]窥基将「一阐提」巧分:一阐底迦、阿阐底迦、阿颠底迦三种,并以「理性」、「行性」融通,但说明上不很具体,慧沼《能显中边慧日论》补足此缺陷。
[4]释恒清<《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
[5]印顺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疑是「犹豫」,即心无定见,不能於佛法起决定信。邪执,约「外道异论,及佛法中不合正理的偏见」说。有了邪执,对於正确的佛法,就不易信受;信受了也会误解。这两种,一是「见」,一是「疑」,都是进入佛法的大障碍。如《中论》说:「闻毕竟空,即生见疑。」
[6]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
[7 《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若从地狱出,复受诸恶报,诸根常缺漏,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於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於地狱。」
[8]详见慧净法师《第十八愿讲话》第八章:「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9]《俱舍论》17:「缘何邪见,能断善根?谓定拨无因果」。《般若八千颂》:「何人若造五无间,不及相似谤正法。」因此,《大经》第十八愿虽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则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而不许「谤法」者,故此乃一切重罪之极。《往生论注》卷上〈八番问答〉:「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邪?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10]第二大门,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着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
[11]智随法师<净土宗之特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2]以上转引,皆《安乐集》之文。
[13]後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其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衣毛为起拔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
[14]《观念法门》云:「若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十恶等罪,五逆罪及谤大乘,如是诸人,若能忏悔,日夜六时,身心不息,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号泣雨泪,合掌向佛,念佛眉间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种罪,可得轻微。」
[15]《往生论注》云:「碍属众生,非光碍也。」
[16]龙树菩萨《易行品》:「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善导大师《观经疏》:「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往生礼赞》:「疑多边地久,德少上生难。」慧净法师《净土宗特色略说》:疑惑佛智,当下不能化生、不能见佛、闻法证果。…… (胎生)是一种比喻,并不是极乐有三界胎生。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取意):疑心是肉体还在娑婆的意识,专称弥陀名号的人,有疑、无疑,是深是浅,临终见佛的当下,疑就消除了。「疑无明」是不解「称名即救」之理。
[17]《法事赞》云:「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8]详见慧净法师<净土宗宗旨略说>
[19]疑「本愿」是一切无明之根本,众生生死之根源,法然上人言:「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盘之城,以信为能入。」清.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疑为信障,故次释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发。信心既发,正行斯遵。……休言极乐苦难生,才说难生是障门。(障门有三,一疑业力深重,二疑福力轻微,三疑修行日浅,有此三疑,不得往生。)佛力自能除业力,信根端可拔疑根。(须信弥陀愿力深重,尚不弃五逆十恶,何况善人。尚收功於十念一念,况复多念。)
[20]慧净法师《观无量寿经》概说(23):「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方法是易行极致,利益是无上涅盘。
[21]慧净法师 译《拾遗古德传》卷四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