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冯巧英

 

       道绰大师在「约时被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净土宗判教理论:在此土断惑证真,入圣得果的所有宗门称为「圣道门」;凭藉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入圣证果的法门为「净土门」。

 

       《安乐集》第三大门第三节第五番设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火宅」即着名的「法华七喻」之「火宅喻」。讲有一位大长者,非常富有,有一天他家的房舍起火了,长者的几个儿子在宅子里依然吃喝玩乐,不知不觉。长者为了救众子从宅子里出来,出了个计策,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谁先出来给谁,儿子急急奔离了宅子。长者於是各赏他们一辆大白牛车。譬喻中,「长者」比喻佛,「众子」比喻众生,「宅」比喻三界,「火」比喻众生所受的苦。这里所说的苦,既包含了现世的人尽相同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也有纯属个人,从精神角度来看的:苦苦——众生本来就遭受到苦的事情,而精神上也同样感受到痛苦;坏苦——指快乐的事情变坏、变迁,离众生而去,而众生心中仍然执着於原有的快乐不愿舍弃而感受到的痛苦;行苦——指世间一切法迁流不断,是由因缘会聚离别而造成的,在这个变化中,众生无法作主,身心不和合而产生的痛苦。当然,还有轮回之苦,众生在因果业报动力的推动下,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即使是修行到了无色界天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天,此时众生早已无身体、无障碍、无示现、无方处,已经没有物质存在了,死後仍有轮回到地狱的可能。释迦佛悟道後,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讲「四圣谛」,第一谛是「苦」,「苦」的原因是「集」,清除「苦」最终方法就是「灭」,要达到「灭」,方法唯有「道」,要修道。

 

       然而,「修道」谈何容易!在《菩萨处胎经》中有一偈曰:「我是龙王子,修道七万劫,以针刺树叶,犯戒化龙身。我宫在海水,亦以七宝成,摩尼玻璃珠,明月珠金银。可随我到彼,观看修佛事,复益善根本,慈润悉周遍。」是讲金翅鸟身躯有八千里长,两只翅膀张开有四千里宽,扇动翅膀就会将海水掀起巨浪。它以海中的龙为食。有一天它抓住了正在龙宫斋戒的龙子,衔着飞到须弥山上,将龙子放在高达六万里的一棵大树上。它按照习惯想先从龙尾吃起,可就是找不到龙尾。相持了一天一夜,龙子才摆出龙尾,对金翅鸟说:「我虽为龙身,但已皈依佛门,严守八戒,不然早就杀死你了。」金翅鸟又怕又惭愧,要求龙子向它传授经法,以便来世修成人身。於是,龙子便向它吟诵了这首偈诗。就这首偈诗,其中两点足以惊悚世人:一金翅鸟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也只求修成人身。二龙子修了七万劫,还在修持。他们离「灭」,即涅盘寂静,超越生死还差得很远很远。修行要经「劫」,劫是时间概念,《安乐集》第三大门第二节道绰大师引述《智度论》的分法,将劫分为三种:「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这是从需要的时间说,具体到末法之世的修行者,还会有五种困难:「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见《安乐集》第三大门第一节)可知修道之难。道绰将圣道艰难、劝归净土归结为「二由一证。」二个理由「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因此道绰大师根据一个经证:「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引述《大集月藏经》得出:「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安乐集》第三大门第三节)明示:末法之时,唯有弥陀净土一法总持所有一切法,超越所有一切法。

 

       道绰大师远承昙鸾大师之教而专修弥陀净土,在昙鸾「二道二力」说基础上建立了圣道门和净土门理论。从义理上看,道绰《安乐集》阐发的道理较昙鸾学说有明显的发展。一、难行道之圣道门,不仅指大乘佛教,还包括小乘佛教。无论小乘大乘,都是难行道,在圣道门之内。二、昙鸾说难行道只说「难行」而非「不行」,道绰则极力论证圣道门难行难证,难行到了不行的程度,又借《大集月藏经》说,末法之时,亿亿人修道没有一人成功。他的「难行」实为「不行」,明白地否定了圣道门。三、昙鸾以净土门为易行道,只是说「易行」,道绰则再三强调净土门是「唯一」之路。当时中国大乘佛教正由繁荣趋於鼎盛,中国各大宗派正在创立或酝酿创立,道绰就敢於指出各大乘宗派之弊,倡净土法门之优,这是何等的见识和气魄。

 

       道宣《续高僧传》中也肯定道绰「弘於净业」「西行广流,斯其人矣。」可以见出,一、《安乐集》是第一部广泛引述大乘经典,专门弘扬弥陀净土的专着。二、道绰之前的先贤大德,修弥陀净土为的是自己解脱,「独善其身」。唯有道绰大师「道悟自他,用为资神之宅」。以至於「道俗向其缓导,望风成习。」弥陀净土宗风得「西行广流」。若从大乘菩萨行教义考,孰重孰轻,自不待言。

 

       回顾中国思想史,佛教义学曾成为唐代哲学的代表学说,「唐佛学」与「汉儒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并称,佛教八宗理论上的高深玄妙冠绝一代。但唐以後六宗都衰落了,有的甚至不复存在,如三论宗。唯有禅净二宗薪火相传,久盛不衰,并且从宋代永明延寿大师起,禅净双修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修学方式。明清以来,一句「阿弥陀佛」的赞叹成为中国佛教的共同语言。这个现象若只从社会政治变化——历代当政者并不都重视净土宗,实际上净土宗主要还是流布在「野」,朝野之野;僧众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农禅只是一时的现象,并不包括纵向的整个禅宗,更不包括广泛流行的净土宗。这些都不能成为解释净土一宗殊胜的原因。一般论者都说因为净土宗简单易行,那如何解释历代名人如:谢灵运、李商隐、白居易、苏东坡、袁宏道,近代如魏源、龚自珍等都崇敬净土,这些大智大慧者,岂是靠单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令他们心悦诚服的?可见,这是中国士庶大众长期选择的结果。问题是,他们为什麽选择了弥陀净土思想。

 

       佛教是佛陀的教言,是教育,教化人,启发人自己悟,它与西方宗教上帝全知全能,民众是待拯救的羔羊不同,因此释迦佛注重「应机说法」。从中国教育传统来看,从孔夫子私人办学起就讲「因材施教」,近代人把对教育者的要求形象地说成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生的程度以至心理。圣道门诸大师对「教材」是吃透了,青灯黄卷,孜孜矻矻,条分缕析,师徒相承,不可谓不辛苦。但学生——受众,中国人的思维传统,接受特点如何?受众整体的「根机」怎样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内陆型农业大国,先民们在长久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了注重人生现实的思维模式。当批判它的时候叫它「经验主义」,肯定它的时候叫它「理性精神」,不管怎麽称呼它,从古代先民到近代中国人都从来肯定感觉,重视见证了的东西,重视主动的精神享受。《弘明集序》中说:「详检俗教,并宪章五经,所尊为天,所法唯圣,然莫测天形,莫窥圣心。虽敬而信之,犹蒙蒙弗了。」中国人「所尊为天」的「天」是观察感觉到的天——日月之食,星辰之移,四时之变,风雨之化等等。他们对超越经验的抽象思维不太深究,希望能明显见效,至少可以预期到效果,对旷久渺远、後果难料的刻意修行,大体上是敬而远之。任你改朝换代,中国人的思维传统变化不大。

 

       圣道门修习需依戒定慧,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只劫才得解脱。一大阿僧只劫除前面说的百二十里城三年取一芥之喻外,还有说:「或百二十里石,高下亦然。有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大劫。」(《安乐集》转述《智度论》意)这是形象的说法,用古印度计时单位说,一阿僧只劫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这比天文数字还惊人的数字,除极少数笃诚的高僧岂是一般人所敢想像的!况且「如《论》(指《俱舍论》)说云:『于三大阿僧只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密,一切诸行。一一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统一位。』」(《安乐集》第五大门第一节)除时间遥遥难期外,每一劫里都不能有任何闪失。呜乎,修圣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净土宗,方法上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以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从义理上讲,一生至诚念佛,命终时仗承的是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并永不退转。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怎样的情况呢?在许多经文中都提到,特别在「净土三经」中有形象的描述。《安乐集》第五大门第三节概括为「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後。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遨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众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盘。」可称为一篇优美的骈文。这里包含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身心,既有世俗观点之乐,又有佛门解脱之胜。由此圣道与净土相比,何去何从,自不待言。

 

       就是这样,道绰大师提出的圣道与净土二门判教理论,义理上不离佛陀教言,行法上契合中国人心,成为真正的中国佛教,千年流布,深入人心,良有以也。

 

(转载自《净土杂志》)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