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谢路军

       南北朝以後,净土信仰进一步在各地流传,而且,对净土经典的研究也开始展开。如慧远、灵佑、吉藏、法常等先後为《无量寿经》及《观经》作疏,智顗、道基、智俨等亦各着书讨论佛的身世,其他学派如地论、摄论等诸师都对净土信仰诸问题,如净土本身分类所属,往生的等级、往生是否可能以及生因、修行净土的方法等等展开了论述,促进了净土宗的形成和净土思想的流传。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道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他的传教活动。

 

一、道绰的生平事蹟

       道绰(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市)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迦才《净土论》卷下则说是并州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人。他十四岁出家,学习经论,师事太原开化寺慧瓒法师(西元五三六——六○七年),研究空宗,尤善涅盘,学成之後曾开讲《大涅盘经》二十四遍。

 

       他四十八岁时(即隋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来到汶水石壁玄中寺。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後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此寺是昙鸾晚年定居之处,也是昙鸾弘扬净土的基地。他在寺中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十分感动,於是即舍《涅盘》讲说,修习净土法门。正如迦才《净土论》卷下所言:道绰「每常赞叹鸾法师智德高远,自云相去千里悬殊,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见往生。况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为多?将此为德,从大业五年已来,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礼拜供养,相续无间。」(1)

 

       道绰先後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二百遍,主张不论出家在家,均以念佛为要。每当他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的声音响彻林谷。(2)

 

       据载,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道绰预知化期,通告四众,四众咸集,忽见昙鸾现身,告以余报未尽。及至七十岁,犹生新齿,加以身体朗健,神采焕发,使人望而生敬,广大僧俗把他奉为神明。

 

       《金石萃编》第八十四所载〈大唐太原府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载:唐太宗驾幸太原时,文德皇后不豫,往驾玄中寺面见道绰,布施众宝名珍,供养祈愿。可见道绰声望之高,净土法门影响之大。

 

       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道绰与僧俗告别,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圆寂,享年八十四岁。道绰平生灵验颇多。文载:他「於玄忠(中)寺寿终,时有白云从西方来,变为三道白光,於自房中彻照通过,终讫乃灭。後烧坟陵时,复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现,映遶(绕)日轮,绕讫乃止;复有紫云,三度於陵上现,遗终弟子同见斯瑞。」(3)

 

       道绰的着作,现存的有《安乐集》上下卷(道宣《续高僧传》的《道绰传》中误作为《净土论》)此外,日本的《东域传灯目录》,别出他的《观经玄义》一卷,现已不传。

 

       道绰的弟子有道抚、僧衍、玄法师、尼大明月、善导等,以善导最为杰出。善导於贞观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访问道绰於玄中寺。道绰授以《观无量寿佛经》并净土教义。(4)善导後来到长安盛弘念佛法门,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

 

二、时教相应的圣道门和净土门

       「圣道门」和「净土门」理论的提出与末法思想紧密关联。道绰引《大集月藏经》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5)众生必须靠念佛,才能求得解脱。唐代道镜、善道共集的《念佛镜》也说:「正法五百年,持戒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入末法来二百余年,是念佛时,不是坐禅时」(6)强调进入末法时代二百多年,必须修持念佛法门。其实,从真实的历史来说,释迦牟尼逝世於西元前六世纪,至道绰到不了末法之时,道绰只不过是为了传教的需要才宣扬末法思想。可见,末法思想引发了道绰提出「圣道门」和「净土门」的「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时教相应」说是道绰净土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他认为,「时」和「教」必须互相配合,佛教修行才能取得成果。由此,他把全部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二门。他认为当今是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应该舍弃圣道门,归入净土门。他的着作《安乐集》卷上开宗明义标示了这一观点:「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7)意谓在第一大门之中,讲明净土教兴起的缘由,是根据时代和众生根机的情况,劝众生修持净土法门。倘若修持法门与时代和众生根机相符契,就会容易修容易悟;否则,就难修难入。因此,《正法念经》说:修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应当观察所处时代的特点,若不注意这点,就叫做[失],不能叫[利]。道绰认为当时处於未法社会,众生根机低劣,靠自力解脱无望,[劝归净土],成了修持者唯一可行之法门。道绰又譬喻说:「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8)强调必须「时教相应」才是适时明智之举道绰认为佛灭後,众生修行方法不同。如他在《安乐集》中说:「《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9)在这[五时]之中,道绰指出:「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他又根据《大集月藏经》认为,诸佛出世有四种方法普渡众生:一者、以法度众生,即依教义教化世人使得度;二者、以身业度众生,即佛以本身行动和本身的各种形相来感化众生,使之得益;三者、以神通力度众生,即佛以自己具有的种种神通使众生得度;四者、以名号度众生,即使众生专心称念佛的名号,使之除障获益。他认为称念名号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尚且有如此功效,更何况经常修念呢?所以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只有称佛名号,才能往生西方。

 

       道绰正是从「时教相应」出发,把所有的佛教分为了圣道、净土二大门。他认为於此世中,依靠自力修行,以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这是圣道门;而称念佛的名号,凭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然後进一步修成佛果,是净土门。《安乐集》卷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 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10)道绰对於圣道门、净土门的态度是很明朗的,他劝人修行的是净土门,原因在於「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而难证的原因也有二种:一、由「去圣遥远」。所谓去圣遥远,指现今距佛灭已很久远了;二、是「理深解微」。有关「理深解微」,他解释说:「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骤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1)这段话的大意说,圣道门中大乘一派,要修习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但现实众生钝根末机,并不具备此等慧心。而小乘一派要见谛修道,必须断除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欲界的结惑烦恼和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种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才能超脱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但末法之世,无问道俗,都难以达到这种修行程度。可见,无论大乘的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还是小乘的见谛修道,末法众生都是难以企及的。因此,道绰主张一切众生都应归於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2)所以净土法门正是适应末法之时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

 

       由上所述可知,道绰之「圣道门、净土门「的判教学说,无疑是继承和发展了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的思想。道绰与昙鸾一样,都强调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易行道」中的巨大作用,道绰判教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将难易道之说和「时教相应」说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提出「圣道、净土」二门,所论较昙鸾更为详细具体,从而发展了昙鸾的净土判教思想。

 

       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标志着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建立起来了,而道绰的「圣道门、净土门」说则表明净土宗的判教理论走向了成熟。至唐代净土思想的集大成者善导时,他继承了昙鸾、道绰的净土判教理论,将净土判教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谓简单至极。他宣导易行道,否定难行道,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找到了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法门,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基础。

 

       注释:

(1)《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

(2)(明)株宏《往生集》卷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一三二页上。

(3)(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上。

(4)(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页中、上。

(5)《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6)《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二八页下。

(7)《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上、中。

(8)《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中。

(9)《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页中。

(10)《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11)《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12)《安乐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页下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