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祖初祖之问
问:慧远大师是初祖,善导大师是宗祖。初祖与宗祖有什麽不同,与其他祖师有何差别?
答:一宗之开宗祖师称「宗祖」,由宗族向上逆推,与这个宗派渊源关系最早的祖师为「初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为隋唐时代的中国境内祖师。初祖的时间则较早,有的为中国祖师,如净土宗以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灭後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
历史上,一个宗派往往有多位祖师,以净土宗为例,或说十三位祖师,或说十五位祖师。一般人对宗祖认识不够,而将宗祖与其他祖师平等齐观,以为都是祖师,都差不多,其实宗祖在一宗之内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非其余祖师可比。
今以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一、一宗之实际创立者。所谓开宗、创宗,即在善导大师之前并没有净土宗,善导大师之後才有净土宗;离开善导大师便没有净土宗,有了善导大师才有净土宗;净土宗等於善导大师思想,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即是净土宗。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诸江河之大成。善导大师之前,净土宗有关教理虽然含在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等菩萨、祖师的教着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隐含的、阶段的、局部的,善导大师秉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之教,而更加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着作《观经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广大之净土宗理论。净土宗教理到善导大师发展到了顶峰,後人不过随学延续而已。
三、一宗行仪的规范者。佛法修持向来教行并重,以教导行,以行证教。一个宗派的创立,必须有圆熟的宗派理论,以及明晰的行业规范,方为圆满。净土行法很多、很庞杂,一般人皆只鳞片爪地或修观想,或修三福回向,或重持戒,或重发菩提心,或亦称名,对诸种行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何者为胜、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随个人喜好,茫然而修,互争高下。如此杂乱无章的状况,与俨然有序的宗派行仪岂有半点相应。
善导大师立於净土三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判定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立五种正行,独以称名为正定之业。确定净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业,使得一宗行法之间的关系朗然清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成为最高准则,牢不可破,专修之人十即十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五三往生者:金口诚言,万代不易,古今相传,莫不遵依。
净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识,一文不通,只要依据善导大师所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无不往生,简而又简,捷而又捷,这对於芸芸众生的恩德,真是广大莫名。
四、一宗证悟最深者。净土宗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王。在净土宗的念佛实践上,善导大师深证十三定观的观佛三昧,及称名念佛三昧,极乐胜境常现眼前,如来慈尊,亲炙无碍。口称一佛,便放一光,神迹感应,不可思议,其他祖师难望其项背。
五、行化影响最巨者。在教理、行持、证悟、化他、方便、神迹诸方面,只要其中一项行超众人,便被视为高僧,或被推为祖师。但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开宗祖师,却圆满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仅就化众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师便具有佛教造像、绘画、诗歌、音乐、书法、梵呗、法事仪轨各方面杰出的艺术才华。故大师教化影响至为广大深远。
由於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净土宗万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於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涵盖整个佛教,成为整个佛教的标志。
由於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深入国人心灵,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诵,相沿以习,普遍地存在活跃於日常生活语言中。
由於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世界华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贯通的纽带。
六、後世赞仰归依者。善导大师之後,净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师。这些祖师虽然各有殊胜的功德,因而受到後人推崇,但就他们本身与宗祖善导大师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所说即是佛说。故不仅不是一般认为的祖师与祖师的平等关系,甚至也不是老师与弟子的高下关系,而是古佛与凡夫的凡圣关系,是能教与所教、能化与所化、能依与所依的关系。其尊善导大师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涧向往大海,归依情深,谦德照人。
七、譬喻。如果把净土宗比喻为一座庄严的大厦,初祖慧远大师创白莲社,首开弥陀信仰之风气,其功绩如开荒僻壤、平整土地。
二祖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指出「凡夫往生彼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以「弥陀本愿力」为净土教理的根本、基础,喻如打下坚实的地基。
三祖道绰大师《安乐集》判圣净二门,喻如从地基上立柱。
四祖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全面开创净土宗,喻如净土宗大厦全面完工。
其後各祖喻如对大厦细部装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适居周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