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为何以《观经》开宗?
净宗法师
问:世尊特留此经是《无量寿经》,为什麽善导大师作了《观经疏》,没有作《无量寿经疏》?
答:分两点来说明。第一,「特留此经」的意涵;第二,为什麽作《观经疏》。
「特留此经是《无量寿经》」,「特留此经」虽然说在《无量寿经》,但根据天亲菩萨、昙鸾大师、莲池大师等的解释,净土三部经都称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为「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其他两部是「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所以,《大经》里说「特留此经」,未必专门指这一部,也可能是指三部,主要是指念佛留下来。《观经》说到定善、散善,这些法很可能无人修行,最後就只有念佛的法门。所以,三部经是一体的关系,都是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所以留一部等於留三部,主要是留念佛。
善导大师为什麽作了《观经疏》,没有作《无量寿经疏》?圣意难测。既然问到,就作几点说明:一、从大师个人的因缘;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三、从法门开宗的需要;四、从三部经的开显次第。
第一,从个人因缘来说。
《观经》是大师有缘的经典。
首先,大师信入净土是由於看见一幅《西方净土变相图》,一看见净土变相就信入净土法门。所以,大师信仰的建立本身就和「观」相关,善根、因缘不一样。其次,大师受完戒之後,随手在《大藏经》中探一部经,说:「哪一部经跟我有缘?」便探得《观经》。读了之後,说:「修余行法,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大师在修行过程中,经常深入三昧境界,到净土观佛。
再次,大师二十九岁离开悟真寺到玄中寺,师从道绰大师。道绰大师「泻瓶之教」也是讲述《观经》,这是他修学的经历。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其实就是对《观经》主要义理的解释。开宗立教的祖师,一般都是依他们修学特别有心得、有缘的一部经典来开宗,善导大师本人也是这样。
这是从大师个人的因缘来说。
第二,从时代背景来说。
隋唐时期,这部《观经》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大德法师为《观经》着疏解释,一时好像非常热门。但这些解释都有误解,主要误解有几方面。
一是对众生的根机、对九品判位太高,甚至是地上菩萨这样的圣位,这样就凡夫无分了。
二是对於往生的利益判得太低,虽然判凡夫能往生,但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样就判得很低。
三是对於行法所说不定。
因为当时的人对这部《观经》误解多,所以大师应现世间,楷定古今,将古今诸师的错解纠正过来。因为有这种需要,所以他要疏释《观经》。
第三,从法门开宗的需要来说。
《观经》比较便於开宗立教。大师应现的时代是佛法兴旺发达,正要开宗立教的一个伟大时代。如何开宗立教呢?《观经》比较方便,如同大师所说「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观经》有释迦佛的要门教和阿弥陀佛的弘愿教,这样通过要门来广摄定善、散善一切众生的根机,总摄一切圣道门的行人,把他们统摄到净土一向专念里面来,所谓「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要开宗立教的话,一定要能够在整个佛教当中统摄其余各宗各门,使它们各有安立,这样才能万法归宗,才能方便引导。净土三部经当中,《观经》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特别鲜明的,所以大师选用《观经》着疏,就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宗门。
《观经教眼》中说到要门和弘愿的分判,对净土宗的建立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不然,圣道门是圣道门,净土门是净土门,好像井水不犯河水。如何能把圣道门的自力修行者方便导入净土门呢?《观经》是最方便的,它有要弘二门这样的理论构架。这种理论构架的提出,固然因为善导大师有这种智慧,但是它必须是原本就存在於佛所说的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有这样的意趣,祖师的开显才是有根据的。所以用《观经》来开显宗门才方便,所以说「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如果是《大经》和《小经》,这样的意趣——「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彼国来迎」,就不够明显。
第四,从三部经的角度来说。
三部经互相之间的关系,《大经》是源头的经典,因为它讲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整个净土都不要谈。所以,这是一部起源的经典。《观经》是中间的一部,它要广开,旁收众机。《阿弥陀经》是最後结归的一部。如果以河流来比喻,《无量寿经》是上游源头的地方;《观经》是中游,河系密布;《阿弥陀经》是下游,接入大海,一片汪洋。
如果以《观经》来解释,就比较方便,上下都能够得着:向上,探到《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处处引用到四十八愿;向下,又直达《阿弥陀经》,《观经》结尾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句话其实是交接棒交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观经疏》在很多地方说到了《阿弥陀经》的教义。所以,一部《观经》在中游,把上游、下游都概括进来了。这样解释《观经》,等於三部经都解释到了。
摘自jingzong18微信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