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问答

  1. 如何确定亲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讲念佛往生,为何有人只是听到佛号还没念出来,也能往生
  3. 怎样增强学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会物欲之风?
  5.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能量
  6. 求福报与求解脱是否矛盾
  7. 为何定善比散善殊胜
  8. 如何平衡生活与念佛?
  9. 念佛灭罪与因果矛盾吗?
  10. 受苦便能消业吗?
  11. 虽念佛仍然贪瞋重,是否没有机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为何会福报不够
  13. 为什麽有时念佛不如念别的经咒有效
  14. 念佛了,为什麽大部分时间高兴不起来?
  15. 名号自然具足三心,为什麽有人念佛却没有往生?
  16. 为什麽经中说还有世界比极乐世界更殊胜
  17. 如何面对临终的孤独
  18. 为什麽我们往生称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极乐世界也是缘起空性吗?
  21. 如何理解「别人是自己的镜子」
  22. 《大经》「五德瑞现」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24. 只要愿往生不称名也能往生吗?
  25. 机法深信应侧重从机还是从法来入手
  26. 善导大师有提倡「睡前发愿见佛文」吗?
  27. 身体不柔软也能往生是否有违触光柔软的经文
  28. 临终往生不往生之确证
  29. 念佛人怎样积极利世
  30. 适应无常的秘诀
  31. 在世间生活很迷茫压力大,该如何面对
  32. 一个寺院的带头人如何让寺院正行兴盛
  33. 六道轮回是否实有存在?
  34. 怎麽看待佛系人生?
  35. 极乐报土与实报庄严土是一回事吗?
  36. 往生极乐世界再来还要还报吗?
  37. 佛弟子如何过农历新年?
  38. 信心深浅不一样,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样?
  39. 应该怎麽用弥陀的慈悲来对治诽谤正法之人?
  40. 五种正行任修一种都能往生吗?
  41. 净土法门如何看待阿弥陀佛心咒
  42. 为什麽他人念佛灵,我念佛祈求就不灵
  43. 为何一句阿弥陀佛包含一切诸佛
  44. 怎样在这个娑婆世间获得真实的快乐
  45. 什麽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换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转换现世因果
  48. 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间福报
  49. 至诚念佛与佛愿感应道交
  50. 富贵贫贱也是因果报应吗?
  51. 念佛人如何人众场合不加入闲话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声与一万声的区别
  54. 如何保持愿生心不退直到临终
  55. 临终助念忏悔灭罪往生
  56. 为什麽天天念佛,还会生病
  57. 念佛念睡着了没回向,有用吗
  58. 平时具足信愿只念十声佛,临终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样才算老实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别时意吗?
  62. 杂行、三心与报土的关系
  63. 佛教认为女性卑劣吗
  64. 既然不问罪福,为何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吗?
  66. 多伦多大学讲法现场答疑(中英对照)
  67. 施食就念佛号可以吗?
  68. 为乐愿生,能不能往生
  69. 众生念佛平等之问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怀孕时念佛、听经
  72. 人真的有命运吗?
  73. 念佛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74. 善导大师为何以《观经》开宗?
  75. 净土答问
  76. 有关「藏传净土法」之答问
  77. 宗祖初祖之问
  78. 答莲友二问
  79. 净土宗经释问答
  80. 佛堂应该怎样布置?
  81. 念佛人应该怎样对待妄想杂念?
  82. 於「弘愿寺」答莲友问
  83. 答王子九问
  84. 「念佛」与「忏悔」 ——兼答观生莲友问
  85. 论「三福」与「念佛」 ——兼答观生莲友问
  86. 答「功课、吃素」等问
  87. 答「错写牌位」等三问
  88. 答「为他念佛」等五问
  89. 答某人举某大德有关本愿之疑难
  90. 一向专称与诸行回向
  91. 《观经疏》二处眼目问答
  92. 「愿生」与「往生」义
  93. 答莲友「报土化土」之问(一)
  94. 关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业还是带业往生?
  96. 往生净土品位之事
  97. 答莲友问(一)
  98. 金州念佛问答
  99. 王佛臣佛问答
  100. 十念记数问答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念佛问答
top

念佛问答

论「三福」与「念佛」 ——兼答观生莲友问

问:某大德在讲经中经常讲「净业三福」,说不落实净业三福不能往生,举《观经》中佛在未讲往生方法前,先讲净业三福,并举《观经》中「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经文来证明,说落实了净业三福中第一福才能生凡圣同居土。大部分同修受此影响而不能坚定往生信心,而且对该大德举「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经文心存畏惧。还盼法师慈悲开示。

 

一、 《观经》真实义

       一部经的文字很多,要了解这一部经的真实义,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从整体上把握一部经的宗旨,才不会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死於句下。

 

       《观经》所说有三:

       一、 应韦提请,为乐修定善者说定善观,即十三观是。

       二、 为不能修定善者,佛自开散善三福业,即九品中前六品是。

       三、 为定善、散善皆不能修之人,说「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之称名念佛,即下三品是。

 

       无论定善、散善、称名,如法修持者皆得往生。然定观难,三福易;三福难,称名易。定善机局,散善机广;散善机局,称名机广。故至经末流通,释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名。

 

       善导大师解释(善全三一七页)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佛心慈悲,唯在称名。定散诸行为随机而劝,称名一行乃望佛本愿。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

 

       若看重三福之人,见劝修三福之经文,即说不修三福不能往生;乐修定观之人,见劝修定观之文,又说不修定观不能往生,即成法法皆破,无一人得往生。执是成非,岂是善识经义。

 

二、 为什麽要说三福

       经言(善全一一七页):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释言(善全一一七页):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以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又言(善全三○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释尊自开三福,目的在应散动根机。散动至极为下下品「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而「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善全三○八页)可知,应散动根机之极法在口称弥陀佛名;也可知显开三福,正为显开称名。

 

三、 不可违背佛说

       劝修三福,经有明文,也是总劝念佛人随其根机、能力本当所行故,然而说「不能落实净业三福,就不能往生」就是说了过头话,直接违背《观经》佛说。如说念佛人应当布施三宝,但不能说没有财力布施的人,就不得往生。

 

       三福第一福为世俗善,後二为佛法善。而《观经》下三品,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全四二页):

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

 

       即是三福完全无份之人,称名而得往生。

 

       弥陀佛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众生,何时发愿只度三福众生?

 

       《观经》九品普含一切善恶凡夫,何时释尊说只救三福善人?

 

       《大经》也说「法灭万年,一福也不能行之人,随意所愿,念佛往生。」

 

       话虽如此,念佛愿生之人,仍当随分随力修持三福,祖师也呵斥说: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善全二三八页)

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善全二六三页)

 

       若能顺佛本愿专称佛名,又能总顺佛教随修三福,弥陀诸佛必喜。

 

四、 三福往生之疑

       经言: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释言(善全一二四页):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以来,明其「引圣励凡」。
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散善显行缘」竟。

 

       此三福业,是往生净土之业,称为「净业正因」。

       然三福有二:一、散乱凡夫所修。二、三世诸佛所修。

       佛说此二种三福用意也二:一、为应散动根机。二、为引圣励凡。       

       就此经、释,存有疑问。

 

       如果以散乱凡夫所修三福业为准说能往生,既不符合佛法因果道理,也不必再举诸佛所修以「引圣励凡」。因散乱凡夫心既不离贪瞋,虽修三福,总是「有为小善」、「有漏功德」,昙鸾大师说「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善导大师大师斥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依之又怎麽能往生「真实」、「无为」、「无漏」、「涅盘境界」的极乐净土呢?所以善导大师斩钉截铁地说(善全二四二页):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如果以诸佛所修三福业为准说能往生,固然与理相当,但也就不能说是「应散动根机」,因为散乱凡夫根本就修不来。

 

       究竟散乱凡夫所修三福怎样才能避免「杂毒」、「虚假」,而能与诸佛所修三福同一体性,所谓「不颠倒、不虚伪,依法性,顺二谛,能摄众生入毕竟净」(《往生论注》意三○页),毕竟达成往生呢?

 

       我们在当段经文当中,找不到明了的答案。不过善导大师的判释,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此段〈序分〉的经文,善导大师判为「散善显行缘」,也就是释尊先简略显示三福散善是往生极乐之行,为正宗分详细展开作为铺垫的缘起。至〈正宗分〉,三福业详细展开为九品行,於九品最初释尊自徵自答三心,自己给出了答案。

 

五、 三心之妙用

经言(善全二四一页):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释言(善全二四一页):

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接着用很长的篇幅,详尽解说三心的内涵。

 

《往生礼赞》言(善全四七五页):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可见三心之重要。

 

又说(善全二五九页):

       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往生礼赞》说(善全四七六页):

一一门与上三心合,随起业行,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

 

       可知三心之妙用。

 

       若不与三心合,则(善全二四二页):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可知三福离开三心则全无功用。

       因有三心,凡夫所修三福,方名真实业,方成往生行;

       若无三心,凡夫所修三福,不名真实业,不为往生行。

       然则:三福往生,不在三福本身,而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

 

       三心经文虽然说在上上品,善导大师释其总冠九品,通摄定善。

 

       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

 

       此十一门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

虽有隐显,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善全二三九页)

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善全二五九页)

 

       上上如此,九品皆然;散善如此,定善亦然。

 

六、 三心妙用之所以

       原本不能往生的杂毒之善,一有三心,就转为真实之业,能够往生,这是什麽道理呢?

 

善导大师深心释言(善全二四四页):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种深信即是:信自己(机)无力,信弥陀(法)有力。信自己无力,即是对自己有真实心;信弥陀有力,即是对弥陀有真实心。所以「深心」含摄真实心,即「至诚心」。又,既知自己无力,弥陀有力,自然回转自力趣向佛力,恐惧轮回发愿往生,所以深心含摄「回向发愿心」。

 

       怎样「乘佛愿力」?释言(善全二五一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可知,三心摄於深心;深心即是「专念佛名,乘佛愿力」。

 

       因有三心,行人信仰意识必然从自力转向佛力;实践行为必然从定散诸善转向专称佛名。若非如此,即是不具三心,不得往生。

 

       散乱凡夫所修三福,因有三心投归佛力乃得往生,非三福自身之力可得往生。如人跛足欲行千里,山川险阻,无由可至;弃步乘机,不时可到。跛足步行,比喻散乱凡夫所修三福;飞机,喻佛愿力;弃步乘机,即喻三心之作用。

 

       释言(善全二二页):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修定散二善凡夫,非靠定散二善之力,而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而得往生。

 

       如果不发三心,不乘佛力,凡夫福善,封於人天,止於六道,更不能得至净土。

 

       散心凡夫所修三福,本来虚假不实,不能往生;然归於称名,即成真实业,即得往生。如滴水入海,便与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凡夫所修三福,如一滴水;弥陀名号功德,如同大海;滴水投海,即喻三心之作用。

 

       三福入称名故,即受名号统御,而为名号同化,成为名号体内之德,转本杂毒之善而成真实之业,与三世诸佛所修净业同一体性,故能「引圣励凡」、「励凡同圣」。所谓「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三福归入称名,杂毒即便清净。」昙鸾大师释言(《往生论注》九四页):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
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
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如果不发三心,不归念佛,则三福自是三福,杂毒依然杂毒,不得往生。

 

       可知,「佛力」、「称名」,为三心之枢要,往生之命门;转凡成圣之灵丹,点铁成金之妙术。信之行之,杂毒顿转为清净;一称一念,腐朽立化为神奇。

 

 

七、 三心与称名

1、三心依於称名

       三心摄於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立於「称名正定业」,善导大师释为「就行立信」。故知:三心依於称名。

 

2、离称名无三心

善导大师释「至诚心」即真实心,又释「回向发愿心」言(善全二五二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离称名,决定往生之信心不立故,无「深心」;往生之信心不立故,不能「真实作得生想」,无「至诚心」及「回向发愿心」。故知:离称名无三心。

 

3、名号具足三心

善导大师「六字释」言(善全五○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即「舍弃自身,归命弥陀」,即是「二种深信之深心」,又必是「至诚心」。故知:名号具足三心。

 

4、称名具足三心

       名号至极真实故,一心称名即是「真实心」;称名顺彼佛愿故,必得往生,即是「深心」;称名正定业故,心住於必得往生之想,即是「回向发愿心」。故知:一心称名,自然具足三心。

 

 

八、 望佛本愿

1、别选极乐    望佛本愿

       韦提通请诸佛净土「无忧恼处」,释尊光台现国,独显西方为胜,密遣夫人别选,此是释尊「别选极乐,望佛本愿」。释言(善全一一二页):

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於胜行,依行感於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於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

 

       有此因缘,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

 

2、如来微笑    望佛本愿

释言(善全一一四页):

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之行,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
因斯二请,广开净土之门,非直韦提得去,有识闻之皆往;
有斯益故,所以「如来微笑」也。

 

        此是「如来微笑,望佛本愿」。

 

3、自开三福    望佛本愿

韦提请问定善,释尊自开三福,为应散动根机,散动之极为下下品苦逼失心,为此之机唯说称名,故知自开三福,意在称名。此是释尊「自开三福,望佛本愿」。

       以上为〈序分〉释尊望佛本愿。

 

4、十三定观    望佛本愿

十三定观,真身最胜,然「佛光普照,唯摄念佛」。释言(善全二○五页):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

 

《往生礼赞》言(善全五二九页):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此是释尊「十三定观,望佛本愿。」又是「净土三经,望佛本愿」、「诸经广赞,望佛本愿」、「诸佛证诚,望佛本愿」。

 

5、 自徵三心    望佛本愿

       欲详开三福九品,先自徵自答三心。三心之要在「仰投佛力,专称佛名」。

       释言:

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徵,无由得解。(善全二四二页)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善全二四四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善全二五一页)

 

       此是释尊「自徵三心,望佛本愿。」

 

6、详开九品    望佛本愿

       九品之中,前六品为三福行人,可依三心回向求生;後三品为三福无份、唯恶无善之辈,单以称名而得往生。此是释尊「详开九品,望佛本愿。」

       以上为〈正宗分〉释尊望佛本愿。

 

7、付嘱流通    望佛本愿

       经末流通,释尊不付嘱定观、不付嘱三福,唯付嘱持名。此是释尊「付嘱流通,望佛本愿。」

       总观一经,序、正、流通,三福九品、十三定观,释尊之心唯望弥陀本愿,释尊之意唯在众生称名。释言(善全三一七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定散两门,益在三心;若无三心,全无其益。

       三心功能,唯在称名;若不称名,全无功能。

 

 

九、「三福」、「念佛」总结比较

1.凡夫三福,不离贪瞋,名「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非往生因行。不如弥陀名号,至极真实,称名本身即往生正定之业。

 

2.三福依於三心回向往生,方成往生行。不如一向称名,法尔具足三心,自然往生。

 

3.三福往生,不在三福之力,乃由三心仰投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不如称佛名号,自然乘佛愿力。

 

4.名号之外无佛力,若离称名,执着三福回向欲生,必不得生。虽无三福,称名愿生,必得往生。

 

5.三福因三心摄归称名,与名号功德一味和合时,转本「杂毒之善」,而成「真实之业」;然则往生由名号,不由三福。故释言:「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善全二○六页)

 

6.三福虽由三心回向得生,毕竟行体非弥陀本愿行,与弥陀疏而不亲,较名号杂而不纯,释言:「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善全二五二页)

 

7.三福疏杂之行故,弥陀光明不照;称名本愿行故,彼佛心光常照。释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善全二○五页)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善全三四三页)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善全五二九页)

 

8.凡夫有漏故,三福不摄称名;名号万德故,称名自摄三福。

 

9.称名胜三福并一切行。释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善全二○五页)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善全四三七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善全五七六页)

 

10.佛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为望佛本愿,导归称名。

 

11.是故为成往生,唯应「专称佛名」。

 

 

十、 专依善导

 

「凡圣同居土」等四土乃天台宗依通途教理所判,以之衡量极乐净土则全体误会,当弃而不用。修净土者,当依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所判:凡夫称名,乘佛愿力,往生极乐报土。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