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文/释净宗
问:您讲只要念佛即可往生,不会堕落阿鼻地狱;只要精进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罪人也能往生。许多人心生欢喜心,往生那麽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愈来愈多,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愈来愈多了。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可往生,不堕地狱,不怕轮回,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麽可怕的呢?这样是不是很不利於教育国人学善从善呢?
答:你的问题归纳起来,是一个前提,派生出两种结果,然後针对其中一种结果作了推想和疑问。
你的前提是「法师你讲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派生出的两种结果,一个是有的人很欢喜念佛了,另一个是一边念佛一边造业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结果,就不问了。关於一边念佛一边造业,你提出问题:为什麽一边念佛一边造业呢?也给出理由,是因为反正不怕因果,不怕堕地狱。如果这样的话,不利於国人学善从善,怎麽办?
这个问题我分为三方面回答:第一是审题,对这个提问先审核一番;第二交流如何正确提问;第三再来回答。
一、审题
从问题的归类(法义问题、生活问题、虚拟问题)上看,这个问题属於哪一类?不是生活问题,似乎是法义问题,但其实是一个虚拟问题。是借法义来提问,所以这里就有陷阱。
这个问题,回答者如果不清楚,就可能绕进去了。因为提问者自己已经绕进去了。人情上的东西一旦绕进去,这个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为这里不仅是个人的人情,而且也是大众的人情。就是说,它是把念佛跟国人的学善从善对立起来了。
学善在世间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觉得很好,「那你们念佛人怎麽可以不学善从善呢?」所以它成了大众公认的一种人情,这可能成为世俗的见解,这样,里面就有很大的裹挟空间。
所以,一般人在这个地方都会望而却步,都会很害怕。因为你不可能得罪大众,你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得罪大众的这种见解,你不敢。
因此,碰到这个问题,你可能就要讨好大众,讲一些浮表的话,而这时你已经离开了佛法,完全埋在人情当中。因为你没有勇气,被裹挟了,它有一个巨大的陷阱。
从五点来分析:
第一,开头说「您讲」,这两个字就有问题,这不是我讲。因为如果是「您讲」,他才有可能提问。所以我们强调,提问一定要以佛言、佛法为标准。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不是我讲的,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阿弥陀佛讲的。如果他在心中认定这是佛所讲的,他下面还敢不敢问呢?
如果问题的来源把握得很准,问的方向就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某一个现实当中的人所讲的,那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我就可以来考问你」。如果是佛讲的,我们作为佛弟子,下面你该怎麽来问,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明确问的前提和来源。这个问题一开口就显示出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来源不是在我这个地方。他如果说「您根据经典这样讲」,那就不一样。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会堕入阿鼻地狱」,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当中讲的。佛这样讲,那你要问,能够给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尽心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罪人也能往生」,是这样,但也不是我讲的。
第二,「许多人生欢喜心,往生那麽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是愈来愈多了」,从这里能看出,问者是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立场上。你听到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生欢喜心?是哪些人生起了欢喜心?如果你也生起了欢喜心,还会不会问这个问题?我想底下问题就没有了,因为你就会说:「哦,那我也可以往生,那好,我也念佛。」就不会再问其他问题。
很可能你没有躬行实践,也没有亲自去追求往生。念佛一事,置身事外,这样就有可能是搞人情,没有自己真实去尝试。
问的问题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关。当然,你也可能是代别人问的,许多人是这样。
第三,「念佛学佛的人愈来愈多了,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愈来愈多了。」这句话也是虚拟的。
「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愈来愈多了」,这个答案怎麽来的?而且,「一边学佛一边造业」,这八个字的概念是什麽?也表达不清晰。我们每个人都在造业,即便做饭也是造业。业有善业恶业,这里根据上下推断,应该是指造恶业。
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造业不念佛,一种是边学佛边造业,一种是专学佛不造业。
对基本的佛学知识,我们要了解。所有众生,都是一天到晚在造业,造贪瞋痴。只要没有离开贪瞋痴三毒,身口意都在造业。所以,不存在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愈来愈多的问题。譬如地球有七十亿人口,这七十亿人不管他学不学佛,都是整天到晚在造业,所以昙鸾大师才说「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我们一天有八万四千个念头,念念皆是三途业。不管念不念佛,都是这样。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没在无明黑暗和造业当中,所谓埋头造业,头都抬不起来。这样的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接触到佛法,继续造下去;另一种是接触到了佛法。所以,你说「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愈来愈多了」,好像不学佛之前是乾净的、不造业的,学佛了反而造业,而且愈来愈多。这显然是虚拟的,也是因为你没有观察这麽细致。这是第三点虚拟,跟事实完全违背。
第四,「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往生,不堕地狱,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麽可怕的?」
「他们想」,这是自己的想像,这个问题里有很多陷阱。你自己这麽推论,认为「反正肯定有人这麽想」。比如一万个人听到念佛即可往生,其中有几个人认为「念佛即可往生,就可以作恶」的。或许有人会说:「肯定有人心里这麽想。」那请问,心里这麽想为什麽嘴上没说出来?「可能不好意思说」,为什麽不好意思说?他心里这麽想,嘴上不讲的原因何在?「他认为这个话讲不出来」,为什麽不能讲出来?「因为这话不符合佛教」,说明他心里是有标准、有是非的,他不好意思。
其实这些问题和想法,都是你自己想像出来的。为什麽会这样想像?因为没有躬行实践。一个真正老实念佛、追求往生的人,听到这个法门,绝对不会这样想。
第五,「这样不利於国人学善从善」,这里没有用肯定的语气,是用疑问的语气,这样就有空间。
你得到的结论,就是念佛和学善之间产生了矛盾:念佛的人愈来愈多,造业的人也愈来愈多,不去学善了。这是不是事实呢?退一步讲,假如是事实,也就是念佛和学善有矛盾,那我们作一个极端的推论,假如这两者有矛盾,我们要怎麽选择?是选择世善,还是选择学佛?有信仰的人,肯定选择学佛;而世情、世俗见很重的人,可能就会抛弃佛法,选择世善。选择的关键,就看这个人内心是否认同佛法是真理。
如果佛法是真理,佛法是标准,那我们自然要以佛法来考究世间善,而不是以世间善为标准来考究佛法,一看佛法跟世间善法不一样,就认定佛法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世间善法不符合佛法,它是轮回的因缘,是不究竟、不清净、不圆满的,就应该回归到纯净圆满的佛法的轨道,这才是我们作为佛教信仰者的正确思维模式。所以,这个提问也显示提问者本身的信仰、脚跟站立的位置还是不稳定,在世法跟佛教之间摇摆。
当然,念佛和学善并不矛盾,可以兼而得之:因为念佛,善法更加纯净;因为学善,更喜欢念佛。
二、正面回答
审完题,也交流了如何正确提问,下面来正面回答。一句话: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变好,不会变坏。这是论点。
论据,有四方面:一是经文的证据;二是道理的证据;三是事实的证据;四是反证,从反面证明。前三方面是从正面说明。
(一)经文的证据
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让一个人变好,不会让一个人变坏。不管什麽人,遇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他决定会止息恶念,增长善行,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事实上,哪里会愈来愈多?不会的。经文的证据,在诸大乘经典里太多了,我只说几条。先引用《观经》《大经》等净土经典,大家熟悉的。
1.《观经》的证据
《观经》(《净土宗圣教集》第146页)说:「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烦恼贼之所害者」,烦恼像贼一样危害我们,我们被烦恼贼所侵害。为我们「说清净业」,「清净业」指念佛,当然观想也算在内。念佛一声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被烦恼贼所害的人,为我们说清净业就是能够把我们的烦恼贼赶走,能够让我们得到解脱和清净,这不就是说明念佛能够止恶增善吗?不然怎麽能称为「清净业」?
怎麽能够除烦恼贼呢?《观经》下品下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9页):「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句佛号,能够灭一个人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讲「罪恶」,「罪」和「恶」是不同的表达,其实是讲一件事。如果念佛不能止恶,怎麽能够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很明显的经文证据。
《观经》下品中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8页):「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下品上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6页):「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此人闻已」,就是耳朵一听到佛的名号,就灭掉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不是灭少罪,也不是灭一般的罪,是八十亿劫,而且是生死之罪,所以念佛能止恶灭罪,这是经文明确的证据。
我们信佛,当是信佛所说,《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念佛的众生被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怎麽会造罪勇猛呢?已经被摄取不舍,当然会止恶向善。
又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本来是造作十恶罪的罪人、恶人,可是因为他称念佛名,就称他「善男子」,这不是明显的灭恶生善吗?因为诸罪消灭,罪恶灭掉,善生起来了,所以称为「善男子」。这就是灭恶生善。
又说:「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念佛的人称为「人中芬陀利华」,会去故意为恶吗?而且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的胜友,观音、势至交朋友,会交那个因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为恶的人吗?不可能的事情。观音、势至的胜友,是人中芬陀利华,自然是心中向往清净,向往着净善光明。
2.《大经》的证据
《大经》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三愿「触光柔软愿」,这一愿说得很清楚:「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其身,就会身心柔软。身心柔软的人会去故意为恶吗?你看大街上,搞暴力冲突的,拿炸药包的,上房顶浇汽油的,这些人都是身心刚硬,身心冰冷,他们都是冷酷、绝望了,心很硬,才去造业。没有身心柔软去造业的,身心柔软就会给人欢喜,给人轻松,给人爱。
《无量寿经》又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众生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就是遇到这句名号,遇到念佛法门,他怎麽样呢?「三垢消灭」,三垢就是贪瞋痴,人之所以造罪造业,就是因为贪瞋痴的推动,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灭贪瞋痴,这不就止恶了吗?三垢消灭就是止恶。「欢喜踊跃」,这种欢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欢喜,而不是发财等等世间染污的情绪。是垢染息灭,佛性苏醒,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净喜悦。这种欢喜,是「三垢消灭,身意柔软」,身心不是那麽刚强,反而很温顺,非常调柔,柔软慈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是佛性的光明,佛性的苏醒。一旦佛性苏醒之後,这种善心自然生发出来。而这种善心跟一般道德说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是从欢喜心、柔软心所生,三垢消灭,是从心地自然生发出来的,是非常喜乐、舒服的。这段话和三十三愿是配对的,是三十三愿的成就文。
《大经》第三十三愿成就文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这里说了好几个「皆」,就是没有例外的意思。「三途极苦」,为什麽会在三途?因为造了罪恶,现在受苦。罪为因,苦为果。「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名号不仅能止住因上的恶,也能消除果上的苦,所以这句名号不可思议,从因到果都能够更正。「三垢消灭」是止息因,「善心生焉」,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果上怎麽样呢?果上是「三途极苦之处,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所以,这句名号本身是从因到果全包的。
「无复苦恼」,一个人之所以造罪,不是他喜欢造罪,是他遇到苦恼,他有苦,想脱苦,可是他没有正确的方法,因而才去造罪造业。所以,惑、业、苦这三条,像轮子一样,互相衔接,回圈不息。「恼」是烦恼。有苦了,想脱苦,脱苦又有惑业烦恼,才会造罪造业,惑、业、苦不断地回圈。那麽,念佛就把这个回圈的轮子切断。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还有好几条愿,都是说闻到佛的名号止恶向善。譬如第三十四愿「闻名得忍愿」,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三法忍,当然有这样的功德利益。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愿」(梵行即清净修行),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不仅这一生,而且下一生还可以继续保持清净修行。没有说听到这句名号造业的人更多了,这种说法和经文完全相反,不是正知正见。
第三十七愿「人天致敬愿」,听到这句名号,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听到这句名号就造业,人天会致敬吗?不可能。
第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下一生可以在尊贵的家庭出生(当然「尊贵」是指菩萨发心),有大势力,有大福德,可以利益众生。
第四十七愿「得不退转愿」,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住不退转。住不退转境界很高,我们理解不了那麽高,最起码来讲,是不会从善法退转下来。「住不退转」,是说不会从毕竟成佛的阶位退转,又怎麽可能会退下来造罪造业呢?
《无量寿经》还说:「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听闻念佛法门,起了敬重心,心中大欢喜,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说:「你是我的善亲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善亲友,会喜欢造恶吗?说不过去。
《无量寿经》「付嘱弥勒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也说明听到这句名号,获得无上功德,也就是无量善法一时满足,善法增到无量无边。「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不可能反而造业。
《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些经文我们都很熟悉。「当来之世,经道灭尽」,那个时候的众生,法都灭尽了,其他经典都没有了,这时的众生纯恶无善,都是造恶的。就好像房子着火了,要救里面的人,一定得浇水灭火。那麽纯恶无善的人,必须纯善的法才救度得出来,不可能拿恶法去救度他们。
那个时候一切经教都没有用了,因为那些他们都做不来,特留这部《无量寿经》,特留念佛法门,能够让这些纯恶无善的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往生净土。如果不能止恶向善,不能把一个人从罪恶的深渊当中救拔出来、往生纯善纯美的净土,怎麽可能特留此经呢?特留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特留到末法时代乃至法灭时代,充分说明它是在纯恶无善的环境、时代当中,能够展现止恶向善,能够阻止贪染,引向净土,它有充分、绝对的力量,才会特留此经。
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边有几句话:「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这个比喻非常好,充分说明止恶、向善两方面功能都有。比如我们身上有汗气,有臭味,把衣服或者整个人用香一熏,香是纯善好香,汗臭味就没有了,熏没了,沾上香气了,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气。这句名号就是香,称念名号的人就是染香之人,身上就有香气。
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是阿弥陀佛的纯善。我们念佛人原来是恶的,有汗臭,有污秽,可是念佛了,遮住了恶,甚至消灭了恶,变得清净,让我们的心体纯善、圆满起来,所以身有香气,这叫「香光庄严」。这四个字听起来非常优美,「香光庄严」,妙香光明、庄严,念佛这麽好,这样优美舒服,哪会造业造恶呢?
3.《往生论》的证据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的法门,从大慈悲而出,是正道善法里所出,是出世的善法,怎麽可能会造恶?这是不相应的,从大慈悲里出会流露出恶吗?从正道当中会流露出邪道吗?从出世善里怎麽会流露出造业呢?所以,出世善根所生的正道大慈悲的法门,不存在这些问题。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是法王,有无量的善法,他的善功德力住持在名号当中,也住持在一个归命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人的心中。因为弥陀法王之善在住持着,所以他不会去造恶。
所以昙鸾大师说,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一个正觉的世界,不可能有不正觉的事情。我们的心如果被阿弥陀佛的正觉所住持,自然心心念念向往着正觉,而不是向於罪恶。即使我们还是凡夫,没有断尽烦恼,但趋向是向往着净善光明,向往着觉悟境界。
《往生论》又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行善,增长我们的善法功德力。
《往生论》又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句话也非常好。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就像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一样,就像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意义一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如实修行相应」的人怎麽可能倚仗弥陀的慈悲造罪造业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实相法,是如实修行。
这些充分说明,念佛可以止恶向善。
4.《往生论注》的证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净土宗圣教集》第287页)说得更清楚:「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阿弥陀佛如来的名号以及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具体有三种「止」:一是止一切恶,二是到了净土自然能止贪瞋痴等一切恶的根源——无明,三是止求小乘的心。这些都是佛的名号功德。我们念佛当然能够止恶行善。
《往生论注》又说:「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如实的,不像世间善法是杂染的。杂染的,有善也有恶,甚至爱会变成恨、恩会变成仇,善也可能会转为恶,好比有的人原本互相恩爱,後来却拔刀相向。这都是世间杂染之法,不是如实功德。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如实功德,清净不颠倒,真实不虚伪,顺二谛,顺法性。所以念佛所得的功德,绝对没有杂染,绝对不会产生无常、变灭,让我们受苦受难。
善导大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是止恶向善,「念念称名常忏悔」。这都是说名号本身具足止恶向善的力量。
在佛教诸大乘经典中,没有任何一句经文说,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念佛法门,反而有人造罪造业、执着邪见。没有这样的经文。一切经教都证明,念佛必然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以上是经文的证据。
先用经证的原因是,经是佛的圣言量,圣言量是标准,佛已彻证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所认为的道理如果通不过佛经的勘验,不算为道理,不算为真理。
(二)道理的证据
在经证的前提下,再引用理证。
第一,念佛法门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是悲智圆满的慈悲,慈悲当中含摄无穷智慧,是彻底究竟圆满的智慧。不会像人情一样。人情会出现什麽呢?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其实根本就没有慈悲,是人情才会这样,比如父母溺爱孩子。而我们不能认为「阿弥陀佛慈悲,可能就有人仗着这慈悲出下流、生祸害」,这等於把佛的慈悲跟人情混同,道理说不过去。
第二,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大悲是说被慈悲的人,他和佛的慈悲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这个人感受到佛的慈悲反而去造恶,不就是说阿弥陀佛和你一起造恶吗?怎麽可能佛和你一起造恶呢?你只能跟佛一体,只能被佛同化。因为念佛众生和佛一体,所以只会变得愈来愈好,不可能佛变成众生,跟你一起造罪。就像木头和火成为一体一样,木头一定会变为火,不能火反而变为木头。佛是智慧火,众生是柴,既然是一体的,就会被火所烧,变为火。
第三,慈悲具备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是我们的生活常识,如果我们正在苦恼、绝望当中,这时有一个人理解我们、关爱我们、慈悲我们,蒙受他这样慈悲的对待,我们会因此而造恶吗?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这和我们的心是相反的。我们会感动,会向他诉说一切,心一定会很柔软、很欢喜,自然谦卑柔顺,愿意听他的引导。
世间是无常的,我们受烦恼贼所害,产生种种邪见、贪染。佛对我们无限慈爱,只有佛对我们是真实的,关爱我们。我们在佛面前当然会非常柔顺,会听佛的慈悲教言。佛当然会慈悲我们,佛的慈悲会引导我们向着纯善、净美、光明的世界。
第四,慈悲能够止息人的苦恼。有苦有恼的人才会犯罪,无苦无恼的人为什麽要犯罪呢?他没有犯罪的必要。人不是喜欢犯罪,是因为有苦有恼,要摆脱苦恼,又没有正确方法,所以才犯罪。如果没有苦恼,苦恼都消除了,就不会犯罪。犯罪是在造罪,没有人喜欢罪,人都喜欢喜乐、欢喜。你蒙受了佛的慈悲,苦恼消除,坦然自在,身意柔软,身心喜乐,自自然然就没有造罪的必要,所以止息了苦恼,止息了造罪。《观经》里说:「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清净业」和「除苦恼法」是一样的,能除苦恼,能令身心清净,能灭我们的罪。
第五,名号是实相法,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本身是真实的,是无量清净庄严真实的摩尼宝珠名号,这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虚妄,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念佛人只要称念弥陀名号,自然纳入实相的轨道。昙鸾大师作了一个比喻:蛇性曲,走路腰身弯曲,如果把它放到竹筒里,它不得不直。我们的心充满罪恶的贪瞋痴,弯弯扭扭的,但是一念佛,六字名号就是竹筒,你进去就不得不直,正直是佛心,自自然然顺着这个轨道。所以,即使本来是扭曲造罪的众生,念佛也自然纳入实相轨道,正直无为、向善向净的轨道,这是必然的。
阿弥陀佛的名号、慈悲、智慧,就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不可能光明来了黑暗更加黑暗。弥陀的慈爱,就像春天般温暖,能化除坚冰,不可能愈温暖冰结得愈厚。怎麽可能佛愈慈爱我,我愈去造罪造业呢?造罪造业是因为心中冰冷,寒冷如坚冰。阿弥陀佛光一照,我们心里罪业的冰霜被灭除,慢慢融化、柔软,就像冰化为水一样,不可能冰层更加结厚。只有在无常凛冽的风霜中,在贪瞋痴三毒的染污中,我们的心才会愈来愈冰冷、坚硬,才会犯罪。遇到了佛法,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遇到暖气一样,自然就会融化,这是自然的道理。
经中有「涂毒鼓」的比喻:战士上前线打仗,被敌方的毒箭射中了,有一种鼓,上面涂了一种药,只要鼓一敲,箭自然就拔出来,身体自然平复。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这种鼓,我们被三毒之箭所射,六字名号一念,毒箭自然拔出来,身体平复如初。不可能六字名号一念,毒箭往里钻。
阿弥陀佛名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万病不过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既然万病总治,就没有烦恼、邪见对治不了的,都可以对治,这才能称为阿伽陀药。
从这几方面说明,念佛必然引导我们向好、向善、向纯净光明。
(三)事实的证据
用事实证明只会变好,不会变坏。这样的事实在周边见得很多。
首先是吃素。世间人贪口腹之欲,好像吃素是多大的难事,认为人活着就是吃喝玩乐,吃喝玩乐都没了,活着还有什麽意思?但是只要念几年佛,自自然然就吃素、不杀生了,有很多明显的例证。不可能愈念佛愈杀生干坏事。念佛有止恶保平安的功能。
还有人脾气很大,怎麽都改不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心念佛,脾气会逐渐变得柔软,这也是止恶修善。还有很多人,因为念佛,家庭关系好了。有的人心里一天到晚烦躁,怎麽讲道理都不管用,但只要真正念佛,心里自然安静、平静了。遇到大苦恼的事情,甚至要疯了,六神无主,只要念佛,心里就会感到暖洋洋的,感到有所依靠、有所平复。这明显是止恶向善。
还有很多人去寺院供佛、拜佛、念佛、求佛,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消灾免难、增福增慧。如果一个人念佛了还喜欢造罪造业,那还能求得了吗?那不是愈求愈造罪吗?正因为念佛自然具足止恶向善的功能,所以人们才去求消灾免难;不能止恶怎麽能消灾免难呢?正因为佛号自自然然能止恶,人们才向佛求消灾免难;如果佛号不能给众生带来善法,人们怎麽能够去求增福增慧呢?所以,很明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消灾免难、增福延寿,这都是名号里本来具足的功能,因为有止恶向善的力量,所以显现这个功能效果,被历来芸芸众生所信奉、依靠、祈求。这是实事的证据,太多了,《念佛感应录》中有很多记载。
(四)反证
讲反面的证据,从反面来证明。
首先,佛经中没有记载因为有弥陀慈悲而造恶的。如果有,一定会记载。像般若空门中,有执着空见、豁达空而造罪放浪的,这个经典中有记载,要遮止。净土三经没有,因为这个法门是慈悲救度的法门,能够破除一切邪见的法门,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使是烦恼邪见的众生,依靠这个法门也完全得以度脱。
众生为什麽会造罪造业?就是因为有邪见、烦恼。众生邪见主要有五种: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在圣道门中,一定要破我执、身见。净土门不需要。有身见的众生,以佛法来看,就是邪见众生,因为你有身见,有我,圣道门不破这个邪见,不可能解脱。但净土门没关系,你抱持这个邪见照样往生,这就是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你就邪不起来,你想邪,六字名号把你拿住。这个法门厉害,不可思议,是一切众生最後的救度之法。
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势不两立,哪有黑暗挡住光明的?不存在。就像冰和火一样,火烧来了,冰不化,反而更加强硬,这个道理不存在。道理完全相反,事实完全相反。所以,从反面来说,绝对不存在念佛让一个人喜欢造业,让一个人抱持邪见,不存在。
退一万步说,如果有这样的人,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了,他就可以造罪造业了,那这个人肯定不是念佛的人。这是他本身邪见的过错,他还没有和阿弥陀佛发生交集,他纯粹是一种观念,才会这样。这样的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也是他自已邪见的过失,不是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的过失。
打个比喻,有个人想自杀,他就要找很多自杀的理由,可以跳楼、跳桥、撞车。为了不让他死,难道楼也不盖了,桥也不架了,车也不开了吗?即便这些都不做,他还是会死。可以撞墙,没有墙可以撞地。你没有办法,因为他被冤家附体了,一定要死,不死不行。
我们所说的,是按正常情况来说,有的人就是邪见,邪见的人不管遇到什麽,都会增长他的邪见。因为这一点,就不弘扬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邪见众生,我还没有遇到过。但是提这样问题的,还是经常会有。如果反问他「你担心别人念佛造恶,你自已会这样吗?」他会立即否定。「你会因为念佛从此对父母不孝顺了吗?」「我不会这样……」找不出例证。这都是虚妄假相,没有遇到一个实事。
这样的虚拟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大的缠绕。以後所有问到这个问题的,希望不要执着这样的邪见,如果执着不改的话,不仅是邪见,甚至是谤佛谤法。阿弥陀佛怎麽会让人造罪造恶?我们怎麽会产生这个流弊?如同光和暗不能两立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佛法为标准。
如果有人住於邪见的话,那是他个人的邪见问题。对於这样的邪见,在《无量寿经》中其实也有遮止,就是所谓「抑止门」。比如说三毒五恶这一段,还有第十八愿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些就是有所抑止的。这样,真谛和俗谛,二谛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