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念佛问答
1问:金州法会心开意解,多年来的苦闷、束缚一扫而光,生死大事之成办、如此容易,真的是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不知宿世善根成熟之表面的背後,真实的功德从何而来?
答:念佛法门也讲宿善,在《无量寿经》里讲:「若人无善本,不能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从这个角度讲,就是来自於过去的宿善;可是推功归本,我们这个善根是由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所培养出来的,所以本质上功德来源於佛陀的慈悲。
2问:众生偶闻极乐之名、弥陀之名,一直到死再也没有第二次听闻,这样的众生也可於今生决定往生吗?
答:这个不一定。在《往生论注》上,昙鸾祖师是这样说的,说:极乐世界国土名字可以做佛事,若人但闻极乐之名,克念愿生,便得往生彼清净之土,这是国土名字做佛事,焉可思议!那麽,这里有「克念愿生」四个字,那就不是简单地听到一句就能往生的,不是的。
同时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是这样解释的,在〈玄义分〉里面破斥「别时意趣」的时候说:别时意趣的人是唯愿无行——你愿生极乐,可是没有什麽修行,这样你光发愿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这种唯愿无行的相状,怎麽样叫做唯愿无行呢?听人家说极乐世界快乐不可思议,然後说我也愿意去往生。说完之後呢?「道此语已,更不相续」。说完这句话,他在心里根本就不再有什麽往生不往生,念佛不念佛。那这样的人称为唯愿无行,他是个空愿,因此来说今生不得往生。你刚才所问的应该就是这种状况。
当然一种机缘他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了极乐国土的名字,阿弥陀佛的名字是金刚种子,在他的心识当中会种下这麽一个种子,那将来从长远究竟来讲,还是依靠这个名号可以度脱;所以从究竟来讲,还是闻名即得往生,只是今生不定。说不定,就是说也可能往生,那是哪一种状况呢?他听到了六字名号,听到了极乐净土,他虽然暂时忘记了,可是在某种情况下,或是死苦来逼,或是临终的时候有善友来启发他,这个时候再发起愿生之心,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也能往生。这是另当别论的。
3问:祖师告诉别人「乃至一念」、「起信即生」,而自己即日诵佛号几万声;现在有人偏取「信则乃至一念」,而较少谈及「行则上尽一形」,是否有所偏颇?
答:首先「乃至一念」的经文来自於《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付嘱弥勒文说:「乃至一念,为得大利,无上功德。」这个乃至一念和第十八愿的愿文「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一个意思;「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是一样的意思,不过呢,这里说一念,那里说十念,一念是显示一声,十念是显示十声,所以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往往连贯而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里的「乃至一念」不是停留在一念当中,它还有前面两个字叫「乃至」,所以「一念」是指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做第二声的念佛,这样的众生就成「一念」之机。法然上人在《文钞》中说:我等非一念、十念之机,我等是乃至之机。一念、十念之机是指临终之人来不及多念的,乃至之机就是指平生念佛的人,他有时间,不限在一声十声,而是上尽一形的念佛。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贯性的,往往并列地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在《观经疏》里面有这样一段文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或从一声十声,多到一日七日一辈子的念佛。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就是说对净土宗的修行时间来讲,你一旦发心,认定阿弥陀佛的本愿: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佛愿不虚。这个心一旦发起来就一辈子的自然念佛啦,尽此一生不改变。这样就是我们净土宗所谓的修行时节。善导大师就说啦「安心、起行、作业」,作业四修就是长时修、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根本是在长时修,就是一辈子的念佛,在《观经疏》里说「念念不舍」;所以「一念」和「乃至」它是含在一起的,「乃至」就是「上尽一形」,「一念」就是「下至十声一声等」。
法然上人对此有精辟的开示:「信取一念往生,行尽一生称念」。若论信心,是一念也必然往生,信要信这个,并不是说我这一念不足以往生。行是尽一辈子的念佛。因为往往我们人呢,都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既然一念就能往生,何必要一辈子的念佛呢?法然上人称此为「以信废行」,但取一念往生,我念啦,一念有啦!这是不对的。另一种是:既然念念不舍,要一辈子的念佛,那岂不是一念往生不定吗?法然上人称此为「以行废信」。本愿的念佛是信行不离的,一声一念必然往生,而知道我们这样的罪恶之机以弥陀无碍的慈悲,一声一念都必然往生,他自然怎麽可能第二念就不再念佛呢?他必然会相续念佛,所以一声一念必然往生,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相续念佛,念念不舍,一辈子的念佛。如果有人在两边,要麽执着於信一念,要麽执着於行一生的话,那肯定是不了解这个法门,也没有和这个法门相应。
善导、法然两祖,他们的行持和教化方法,都是以强调和引导大家安心起行,虽知道一声一念必然往生,而在起行要一辈子的念佛。善导法然两祖是我们这个法门顶尖级的祖师,他们的地位、证悟、来历都是其他人不能相提并论的。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观经疏》称为楷定古今,整个净土门由善导大师完整的确立起来。同时两祖都示现今生亲证三昧,往生瑞相都非常卓着。
至於现在有的人偏离了祖师的教法,有这样的一个倾向:往往比较偏向於取一念的信心,获得信心的一念,信心决定啦!一种感动、体验、感觉,认为既然如此就是信心决定了,信心决定了就是往生决定了,既然往生决定了,念佛就是可念可不念。依凡夫的习性特点,那自然就是不念的多了,或者根本就不念了。这样从根本上讲是以信废行,全部废掉了。这不是本愿之信,完全把称名之行废舍了,这不是我们本愿正确的宗义。所以,如果学这个法门,要以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思想作为标准,才不会出偏差。
4问:就行立信,就扯到信愿行的问题(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既知极乐名,又知念佛可往生,并有厌离心及欣慕心,那麽何必要每天念佛几万声呢?随缘轻松自在地念佛,如高兴时念几句,烦恼时念几句,没事时念几句,做事空闲时念几句,走路时再唱几句,这种念佛最终会有不往生的危险吗?
答:不会。如果说这个人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念佛,他真有愿往生心那当然肯定往生,毫无疑问。至於说何必天天几万声,这就是问题,问的不太恰当。不是何必不何必,如果讲何必也有所必要。如果真心地念佛,那根机各有不等,有的根机或者时间比较闲,比较轻松,他本身也是比较精进地、勇猛地,对他而言就不是何必不何必,他会说那你何必去玩呢?何必把这个时间拿去打麻将、看电视呢?何必不把这个时间拿来念佛呢?他会这样来回答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空了没有别的事了,本来我们念佛的人就是心中向往着清净,向往着净土,不是向往着污染。你看世间的事情都是给我们增加烦恼,增加污染,我们之所以念佛要往生净土,我们的大目标,整个思想的方向就要向往着净土,向往着光明,向往着清净,向往着真实。可是我们这个无常的世间,难道不是时时刻刻和我们这样的心是背道而驰吗?他不是真实是虚假,他不是光明是黑暗,他不是清净是烦恼。所以一个真心的念佛人,他会说何必把我的思想浪费在世间五欲六尘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我还不如拿来念佛。这个就是触境逢缘来念佛了。这也是所谓信心紮根在内心,自然发射在外,而念南无阿弥陀佛…………。除非晚上睡觉了不能念了,或者说为了生计奔忙确实要去操劳一些事情,或者作些特别用心的事情,这个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另外一方面有的人根机习性各有不同,他虽然知道这是烦恼,虽然知道烦恼不应当,我应当去念佛,可是一时又不能克制,或许我还要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他内心里面也柔软,他也惭愧,也回光返照,你看我今天又这个样子了。那麽时间长了,慢慢的会逐渐逐渐地改善,这是个总体的趋向。
如果有人说既然是这样就可以往生,我就不需要来念这麽多的佛,就可以随随便便干一些事,这样的思想见解和佛法的知见即有偏差,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行为上,大家万人不等,有的出家人就很精进勇猛,善导大师念佛冬天都要念出汗来,法然上人一天都六万,道绰大师一天也是七万,这是祖师的根机。祖师一念佛,口中都出一道光明,我们都做不到,善导大师都不抬眼看女人,走路也不跟人家在一起,也不和人讲闲话。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不是往生之因吗?他为什麽要这样做呢?一个是祖师有祖师的根机,同时呢在佛法当中只要我们能做到,对我们必然有好处的,可是因为我们的根机做不到,更应感到惭愧,更感到像我这样的根机只有念佛了。如果有人反过来错误地理解,阿弥陀佛这样慈悲,一声十声必然往生,我何必多念佛。五逆重罪都不妨碍往生,那我何必谨慎,不犯小罪。像这些想法,都是知见上的错误,他也没有体会这个法门的尊贵,他首先就没有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机,就像孩子与父母,如果这孩子知道自己在外面是一个流浪儿,对父母忤逆不孝,应该孝顺父母了,所谓浪子回头。他绝不会说我妈妈慈悲,所以无所谓,仍然像以前那样流浪,干一些让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或许有些朋友会让他像过去那样做,但他既然已经浪子回头了,他就会知道,这麽做真正是对不起父母,下次不应当再这样了。在父母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地心就会向着父母这一边,而不会向着过去的坏朋友那一边。我们念佛人大致可以这样来观察自己。就是见解上是一致的,而起行上是有差别的。
5问:求福求寿之念佛也是口称佛号,也有日诵佛号几万声的,一年前我在买计数器的时候,卖的人就告诉我,有人说他的师父让他每天必须念三万声,要不然不好用。从「自然之所牵」的角度而言,也应决定往生,因为这是六字名号的真实功德,为什麽说不一定呢?
答:这个是不一定的。为什麽不一定呢?佛法都是因缘法,总是要与我们的心相应的。像这样虽然念南无阿弥陀佛,甚至每天三万,可是他不求往生净土,他是求福求寿呀,这样就障碍了弥陀的光明。他自己的心是这样的,不愿意求生净土就没有办法了。不过他一天能念几万声佛号,说明他与阿弥陀佛是非常有缘的,只要他这样念下去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能、作用和效果,会调化他。或许有一天他会说既然名号能满足我世间的求福求寿,可是世间是无常的,或者看到自己的亲人死亡了,或者自己得重病了,这个时候他自己就会觉悟了,我念这句名号干什麽?求往生呀!如果平时不这样念佛的话,他很难有这个觉悟的机会,所以能这样坚持念佛的人,应该说往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求福求寿来念佛,来拜佛,进寺院烧香磕头,慢慢地不就求往生了,来专门念佛了。当然有一点就是《佛祖统记》里记载一个故事:斯里兰卡一个岛上阿弥陀鱼这个故事,岛上的渔民都念佛,可是他们念佛也不是为了求往生,是为了打鱼,有饭吃。可以说他们没有因果轮回这样的观念,也没有对後生一事作一个安排,只是为满足日常生活而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本身对後世的安排没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没有一个固定执着的见解,所以能够顺着名号这样的作用。如果你本身念着佛,也知道三世因果,而为了下辈子做大官,你已经把念佛的方向定在下辈子做大官,岛上渔民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这个观念,所以念着佛就往生了。
6问:一向专称弥陀名号,一向的要意?每天念佛都要想一想念佛的目的吗?
答:一向的含义,确实是很微妙的。一就是唯一,向就是方向,一心向着阿弥陀佛。一向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安心,就是这个信心的意思。不杂就是一向,如果落实在念佛当中,比如说我们正在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心中说:唉呀!像我这样的人,罪过这麽重,还能往生吗?有这个念头一起,那就不叫一向了,因为这个念头一起的时候,就又回到自己这一边来了,不是向着佛那一边了。一向向着佛,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他的名号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心中就是向着佛这一边,是佛的誓愿,名号为我们安心的。同时也有人讲了,我念佛因为我信心已决定了,所以我能够往生;如果我信心没有决定的话,念佛也不能往生。像这样的想法就不是一向了,就是两向了。一方面向着念佛,另一方面向着你的信心,是用你的信心来决定往生不往生,这个心就落在自己的一边了,所以一向就是把自己的一边全部放舍。凡夫的起心动念,一切不论。他的是非、功过,他的净秽、信疑等等,这一切统统放下。以称名故,必然往生,这就是一向。
每天都要想一想念佛的目的,不必如此,真正一向的人,反而他一天根本不会想这个问题。这是画蛇添足,如果每天念佛都要想一想念佛的目的,就是初机念佛的人了。一向念佛的人这个就不会存在脑子里了。
7问:已经接受本愿念佛的人(指初机念佛人)在没有火车来现的特定情况下,由於人的懒惰、散乱,他会觉得日诵几万声佛号好辛苦,如果硬逼自己也能做,有此必要吗?
答: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也是前面的问题回答涉及到而没有讲完的。我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念佛还是要带点勉强的,我说是稍带点勉强,也不是说一下子勉强到自己接受不了的程度。因为我们凡夫的习性往往是处於堕落和下流的,如果我们懈怠於念佛,好像说我已接受本愿念佛了,对多数人而言是个观念,就像你讲的,他是一个初级的观念上的认识,并没有彻入心髓,彻入心髓的人那就不用说了,他自然就经常念佛了。
对於这样的人来讲,善导大师也讲了,五行相续助三心,五行就是五念门,五正行能够助成我们的信心,助成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方面本身对这个教理不是很透彻,信心没有深入;另一方面对念佛又很懈怠,很放松,会产生什麽效果呢?往往是自我安慰,一种欺骗式的自我安慰。啊!因为这样了,所以我当然也可以往生了。但是心里边还是觉得悬悬的,这样就危险了。如果我们经常念佛,内心自然就很充实。所以说凡夫除了称名之外,可以说内心毫无着落,毫无把握。有的人却高谈阔论,说这样的信心,那样的信心,说得很玄妙,都已离开了这个法门的本质,所以这个法门就是以我们凡夫做得到的,也不要你怎样深刻地理解,而是说像我这样的凡夫,自己解脱不了生死,知道净土是我愿往生的目标,念阿弥陀佛名号能救我。就以这样的根机来念佛,就具足了机法两种深信,声声称名当中,机法都在里边,如果把称名撇在一边,因为我信了,因为我如何如何,那就非常危险了!
8问:有人说口称耳听可以摄心,可以把散乱的心慢慢收回来,既然是凡夫,必然是散乱心,「五十步和一百步甚至一步半步」又有什麽差别呢?往生靠的是念佛,又不是靠摄心摄得如何进步?
答:对!口称耳听能够摄心,确实有这样的效果。至於说五十步笑百步何必要摄心呢?都是散乱心,摄也摄不住,何必摄呢?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根机,因为虽然都是凡夫,凡夫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或许是我们未能实践过,我们去实践一下就会知道他的好处。这个可以和前面的问题结合起来看。因为我们落在五欲里面,本来大家都过着在家的日子,这个社会很复杂,可以说烦恼很重,妄念很多。工作一个星期很累了,到星期天他们会到一个清净的公园去玩一玩。做老板很辛苦,赚钱赚得很累了,他会找一个海边花园别墅买一套,一年当中不时地去住上几天。人们心中都向往着清净,那我们来念佛,经常多念佛,妄念自然就息止。虽然我们初念佛时不习惯,妄念纷飞,你只要多念,自然而然的妄念就会淡很多,这时候你会觉得身心都比较安定,比较清净,这时你会觉得念佛真的是很有味道,念的越多你就越想念,你就不会说「哎呀!我念几声太累了」不是的。恰恰相反,你会说今天念佛念得太少了很不舒服,这很自然的。一个人从很清净的环境来到热闹的环境就觉得精神上不愉快。初学佛念佛的人对世间热闹的电视呀,报纸呀,新闻呀,互相之间的家常呀,烦烦恼恼这些很熟悉,往往这样的话题谈起来,二、三个小时过去都不觉得,恰恰我们的心对这个名号很陌生,念上半个小时就觉得时间很长了,要是念上一、二个小时,他会觉得很累了,这样的根机更有必要多念佛,要和名号多亲近。
9问:为什麽总是在讲念佛决定往生,而不是念佛立即往生,总是有决定二个字?
答:决定往生是相对於不定来讲的。因为很多人念佛虽然在念,但心里还会有我到底能不能往生这样一个疑问。念佛决定往生是相对 於诸行来讲的,诸行以修行回向往生则是不定的。以我们这样的根机去修诸行往生怎麽能定呢?念佛之所以决定往生,是因为他是正定之业。既然决定往生,它就不是一个时间上的观念,现在死了就现在往生,到临终时,就临终往生。如果讲念佛立即往生,当然也可以。可是有的人不善於理解,讲立即往生就是一个时间观念了,可是佛法里面进入念佛了,就不在时间上去考虑了。如讲立即往生,那就有人说我已经往生了,等於说我已经成圣人了,等於往生乘愿再来了,容易有这样的误解,那我临终还有一次往生吗?反而很糊涂。
10问:本愿需要临终助念吗?
答:两个角度。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当然不需要助念,他的本愿是说任何众生称念我的名号,若不往生,我不成佛。那麽这个苦恼的众生临命终时,我则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现在其前,当然就谈不上要我们凡夫助念了。
第二个就是我们本愿念佛的行者需不需要助念,当然也不需要助念,本愿念佛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经》讲的很清楚。有几个次第:「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就是本愿念佛的行者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还没有命终,佛就来了。这个来不是说现在才来,而是显现在我们面前。平生时是光明摄取我们不舍,现在这样摄取不舍的光明就显现出阿弥陀佛的本体和极乐的圣众、圣境和景象。因为弥陀圣众现在其前,佛光慈悲加佑的缘故,这个人就心住於正念。所以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个时候他命终了,这个命终是心不颠倒的。所以我们本愿念佛的行者,专念弥陀名号的人,任何人都是心不颠倒往生的。因为在我们命终之前,阿弥陀佛一定是先来到我们这里的,他是不会违约的。弥陀一来,我们就住於正念,即使人家看你好像昏迷了,好像不清楚了,那个是我们凡夫假体大脑意识等器官的障碍,不是我们的心识昏迷或者颠倒,不是的。都是住於正念当中往生的。
虽然这样说,可是我们还是提倡助念。我们提倡助念,不是说为自己安心不足来助念。因为念佛的人很多,哪一位怎样的状况,我们不清楚。人到了临终,这是一个升沉的关键。这时候我们来念佛,如果他是一个久习念佛的,一生仰凭弥陀本愿自然而然他会往生。我们来念佛,也是很欢喜地欢送他。如果他是一个杂行者,或虽念佛,但疑心较重,这时候更需要一个善知识来提醒他、协助他。某某,你一生念佛,功不唐捐,阿弥陀佛誓愿一念十念必然往生,何况你一生多念;弥陀誓愿造罪之人都能念佛往生,何况你皈依三宝,奉献三宝,广行布施,那你肯定往生。种种善言安慰鼓励他,让他知道我决定往生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他是非常容易往生的,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
11问:以凡夫心计度,凡夫必然是散心念佛的,凡夫的信是不真实的,凡夫的愿也是不真实的,凡夫的行也是不真实的。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也对。但要看他所站的角度。关於散心、定心也有所区别,散心里面也相对有比较清净一些,比较定一些的。如果说禅定根机的,因为一切根机有定和散,虽然凡夫也有散心的机、定心的机,定心的机就少,达到深入三昧的就更少。定心的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乱那就成圣人了,那才是阿罗汉、登地菩萨。对於凡夫我们自己也能比较出来,比如说有的缺盐缺米,跟老婆吵嘴,心就散乱;如万事不缺不忧,天气很好,情绪很好的来念佛,虽然都是散心,毕竟还是有所差别啊。往上推一点,如果你经常多念佛,虽然没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乱,那还是有相续念佛的那样清静的心理。
至於凡夫的信愿行都是不是真实的,这个不能就念佛来讲。如果就凡夫的杂行杂修来讲,凡夫的信愿行是不真实的;如果以念佛来讲,因为我们所念的六字名号是真实的,他能够把一切不真实的转化为真实的。所以藕益大师也说了这一句名号能圆转五浊成极乐报土!何况就是转不真实的凡夫成为真实的菩萨,我们才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论注》中说六字名号是真实、清净、功德宝珠名号。名号象宝珠一样,我们凡夫的心自然是混浊的、不清净的,宝珠进了这个水,自然就清净下来了。我们的信虽然不真,可是信了弥陀就真了。我们的愿虽然不真,可是顺了弥陀的愿就真了。我们的行虽然不真,可是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还能不真吗?所以南无者即是皈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阿弥陀佛即是其行,还能说我们凡夫的行不真吗?因为这不是凡夫的行,是弥陀的行成为凡夫的行。弥陀既然是真实行,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就是真实之行。如果落在凡夫这一边,那一切都不真实了。这也是一向专念啊!
12问:有人说念佛的「念」字从心不从口,是否正确?
答:「从心不从口」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是有所偏差的。我们这个法门叫做口称三昧。从心来讲,圣道门的修行叫做「依心起行」。是依这个心建立起来的,十法界不出我心之外,悟得真心,然後起行,这样来解脱,来断惑证真。我们净土门行者是不能悟得真心的根机,落在妄心当中,把这样的妄心全部打死掉了,那麽真心在哪 里呢?就在六字名号本身。我们凡夫是以六字名号,以佛的誓愿以名号而往生净土。所以这个角度就不一样了。弥陀的本愿恰恰是很简单的,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口称六字名号必然来到我的净土。以这个法门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在解释「乃至十念」的时候,就解释为下至十声。一般解释「想念」、「忆念」、「观念」、开悟者的「悟念」,一般都在心里。善导大师恰恰解释为「下至十声」。就是出口发声。为什麽这样解释呢?「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把称念和忆念分得很清楚。依据来自於《观经》下下品,下下品中往生的众生是五逆之机,临终时五逆重罪必然堕入地狱,受苦无穷。此时地狱众火一时来现,恐怖万状,这时有善友来种种安慰他,为说妙法,教他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念就是指心念的念。此人被地狱种种恐怖景象,四大分离的痛苦,身心催逼的状况,无法以心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说:「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就是说他的心连佛号都不能忆念了,这个善友对他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你心中不能忆念(因为这个时候很慌张,很恐怖怎麽能忆念呢?)「汝若不能念彼佛者」这个念就是指心念,「应称无量寿佛」,那就从心念转为口称了。「如是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其足十念,称佛名故,於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他转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念佛往生净土。善导大师这里说的下至十声,净土法门着重点就落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而不是落在心的这一方面。
当然这样的口称是具有信愿的。这个信愿不是用心来忆念的功夫的念,是信愿包含在里边的。如果有愿往生心,可是要忆念的话,这个起行就比较难。大家知道平时为某些事情烦恼时,妄想纷飞,象开了锅的水一样,心中要去忆念是很难的,甚至根本做不到。如果出声念出来,那就不一样了,你一声声念出来,妄想就慢慢没有了,大家这样一比较,就会发现口称容易,口称力量大。所以弥陀誓愿慈悲至极,是以我们这样的凡夫根机也能做得到的,口称佛名就能往生,显示这名号本身法体具足。
13问:日诵几万也很难体会到六字名号的真实功德,因为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答:至於说真实体会到六字名号功德,可以说每一声都能体会到,也可以说一点也体会不到。因为六字名号以凡夫心来体会他,落到凡夫这一边你肯定是不知道的。为什麽说能知道他的功德呢?即以我这样的凡夫,没有什麽智慧,也没有怎样深刻地理解,烦恼妄想不断,对六字名号糊里糊涂,模糊一片,但是这样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他知道这一点,那六字名号的功能和功德就在这里边了,「我念佛能往生了」,岂不是声声念念都包含着六字名号的真实功德吗?毕竟六字名号的功德在於:能令一个本来不能往生的凡夫,造罪造业只有堕落这样一个众生往生净土成佛!就是这样简单、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这是不可思议的。
14问:初机人脑子里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比喻形象——登上大愿船,我上船以後干什麽,当然是观光、睡大觉,反正是宿世善根遇到本愿,登上愿船,生死大事业已成办。马上会碰到另一些问题,日诵佛号几万声的问题,一向的问题,就行立信的问题,相续念佛等一系列问题,怎样协调统一?
答:这只是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上大愿船,停留在一种感动,感受上面。比如坐船过海去看双亲,上船後我们也会看看海,观观光,睡一觉,但在我们心中观光看海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坐船去看父母,这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他不会说反正船会把我送到彼岸,我可以尽可能在海上多留几天,好好地看海浪,这不可能吧!因为不是此行的目的,真正上愿船的人不是这样想。
什麽叫做上了愿船?就是口称南无佛必然往生。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上愿船。那种人的想法是因为缺少引导,落在观念上,初机的人往往有这种误解。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因为我听到这个法门了,我欢喜了,阿弥陀佛必然救度我了,所以在感动的那个时候我已经上了愿船了,他不知道,所谓的愿船就是六字名号的本身。上了愿船干什麽?当然是念佛了。法然上人也有乘本愿和下本愿的比喻。当然有从心和从行。从心是说我这样凡夫,口称必往生不怀疑,这样心是乘上愿船。行是所谓,「诚 於内必然发於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会说我已经上愿船,大事已决定了,我干什麽?就好像一个参禅的人说我已经开悟了,我干什麽?开悟的人会这样说吗?我已大彻大悟,那我干什麽?阿罗汉也会说,我已成阿罗汉了,我干什麽?这些问题问的挺好,很有典型性。
15问:念佛唱着念和数着念数量差别很大,这样有没有问题?
答:这两种人念佛都是念佛。以这两个人来比就不能以数位来比,数位是自己跟自己比,你今天唱五百声,昨天唱四百声,今天就比昨天多,不能去和别人比。这个法门记数的目的,法然上人在文钞里说;「课数之要,毕竟在令心相续耳。」我们之所以念佛计数,是要让我们的心相续来念佛。那麽唱也一样,只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对了。它固然不是在数字上作文章,你唱佛今天跟昨天比,明天跟今天比,这样一样能达到相续呀!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往生是一样的,功德也是不差的。
另外,念佛记数有的人是这样的:比如我今天定一万,早上一鼓气念五千,晚上一鼓气念五千,好像定的任务完成了,那其他时间干什麽?就把念佛的事情推到一边去了。另一个人每天也定一万声,但他是把这一万声比较均匀地分散在这一天当中,这种安排是符合相续念佛的。法然上人也说到,一万声不是让你一口气念完後,毫无所忌,该干什麽就干什麽不念佛了,不是这样的。是慢慢相续地念,这是很有道理的。往往有人说:哎呀!师父,我定的这个数没有时间去完成。多数是因为他有一个观念,是要抽出一个整块时间坐在那里,板板正正地念佛才算数,不是这样的。我们计数,定数是根据忙闲,比如早晨有半小时,走路有半小时,坐车,上卫生间,整块或零散的时间都要念出来,都要算在定数当中,如果非要在佛堂里算,那路上的时间东张西望就浪费掉了,心就跟五欲六尘跑掉了,甚至你上个卫生间也可念四圈、五圈、七圈、八圈,甚至去拿个什麽东西,也是一圈佛号,这样计下来,一天两万声佛号是很好念的。(种地的比方)如果真有心,可以把时间积散为整,积少成多,你就会发现念佛时间不是很少,这才达到相续念佛。
有的人一天念几万声佛,烦恼还是那麽大,减少的效果不明显;有的一天念一、二万声反而效果明显。道理在哪里?就看他会不会用心,那种人就是挤一个时间一鼓劲念,念完後烦恼随它去飘,当然就差了嘛!而另一种人心里好像挺觉醒的,一有时间就在念,虽然忙时没念,但心里好 像有一根线在串着似的,那就不一样了。他是触境逢缘,遇人打个招呼过後脑子里不留「雁过深潭不留影」真是那个样子。那种人就不一样了。我早上念过五千声,晚上再念五千声,任务完成了,白天来人讲闲话就讲半天,人家走後脑子里还转半天。你想想看这两种人怎麽会一样?所以有人说计数念佛没时间,那是没找到方法,也不知道计数目的在哪 里?还有拿念珠和不拿念珠,当然各人感觉不一样,不拿珠散念也是念,拿念珠好像有一条线串起来,它能使心中有一个相续感。如不拿念珠,随便念,随便拨,好像念的一句句要被风吹跑了一样。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当然不方便的时候或公共场合另当别论。可以的情况下,还是计数念佛对初机很有效果。
16问:决定往生是念佛数位或时间决定的,还是宿世善根成熟度决定的,还是念佛的精纯程度决定的?
答:三种答案都不够圆满。决定往生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不虚决定的。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决定的。这是从法这一方面讲的。落实在机这一面,你刚才提到数字多少,念佛的精纯宿世善根成熟度,多少都有一些关系。宿世善根不成熟,他遇不到这个法门,遇到了也不相信,当然就不行了。宿世善根如果成熟,遇到这个法门就能相信,能信就会念佛,也会念的多。刚才讲了,念的多少不是横向地比,跟人家比,怎麽比呢?我们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今年跟去年比,总是慢慢成熟,总数会累计增加,每天念佛也会增加。信的精纯一样的,善根成熟他就能深信不杂,善根不成熟不够厚他就不能相信,或虽信而不纯,不纯就是有杂了,这样来念佛就少了。
专修念佛和一个杂修念佛,自己来比当然专门念佛就多,杂了就少,你必须把时间拿去修别的法门,所以提倡专。再一个我们今天与昨天比,总是要在昨天基础上再加上今天的念佛数,同时今天也是昨天的相续,短时间之内或许有一个曲线波动,昨天三万,今天二万五,但长期会有一个稳定上升,也会越来越多,趋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