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助念忏悔灭罪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下面这个问题也可以算入《一本正经》当中,它是引用《净土宗圣教集》820页,《观念法门》当中所讲的临终行法,助念的这些事,引用了两段。
有关临终行法里面说,「又,行者等……若说罪相,旁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
接下来又有一段:「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
有一天,有一位老佛友来听课,课後讨论,想了解为什麽很多人念佛没有往生,助念以後还是恶相。他以前听到善导大师思想很欢喜,但是现在认为念佛往生没有我们说得那麽容易。
看他很用功,把《善导大师全集》都读到花花绿绿,贴满了标签。当然他来的目的应该不是妨难,而是想找出别人往生失败的原因,以免自己重蹈覆辙。
问:关於上面这两段经文,他认为是这样的:既然称为「行者」,就表示平常已经念佛,但是罪还没有灭,临终还是要靠其他人为他忏悔,或者代他忏悔;虽然忏悔,罪如果没有灭,佛也不会现前。善导大师所说的「三念五念佛来迎」,这只是令人好乐的方便引导。即使是念佛人,在临终时仍需非常谨慎,不是只有念佛就好,稍有不慎就失正念,狂死堕恶道。
答:想先说明一下,同样的经文或者祖师的解释,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
有信心的人看,就会生起信心;有疑心的人看,反而会增加疑虑。为什麽呢?
这就是所谓的「疑心生暗鬼」。所以法然上人才说「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既欢喜,觉得好巧妙,但是又觉得「怎麽这麽说呢?往生不是定下来的事吗?」对!虽然是定下来的事,但是如果你认为不定,那就不定了,因为你疑惑。佛那边是定了的,但是你不定,那怎麽能定呢?
所以这样就形成一种怪圈。「思不定则不定」,因为他自认为往生不定,结果他的结果就是往生不定。
他说:「你看!我说不定吧,真就不定了。」
当然了,你说不定就不定了嘛。然後抱有同样思维模式的人,在他们圈子里就会形成一种不定的悲叹气氛,大家都觉得不定,所以到哪里看,都看到很多往生不定的例子来证明,「哎呀!你一点不能含糊,含糊了就不行啊」,所以站在他的立场怎麽看都对。
有了这样的立场,即使说「三念五念佛来迎」,即使《观经》说一声、十声也往生,但他说「那是鼓励性的,引起你好乐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所谓的「别时意」,这些不都出来了吗?
根本来讲,还是自己的认识问题。如果这样的人就是不愿意改变他的思想,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讨论,本来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法包含内容很广泛,他理解到哪就算哪。
当然,如果他很想探讨,那麽仍然可以探讨。
我们就刚才引用的两段经文来看,首先对於「行者」,到底说的是谁,这位佛友就没有把它界定清楚。
这个「行者」不是指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指来看病人的人,不是病人自己。
所以怎麽能判断说他平常都念了佛?「你看,念一辈子佛不管用,到临终了还要怎麽怎麽样」。
这个病人是指平时没有念过佛的人,或者说在这一段里没讨论他平时有没有念佛。
多数来讲,临终助念是给平时不念佛的,或者没有机会,像《观经》里的临终遇法,他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为什麽要加上「临终遇法」这几个字呢?《观经》中造五逆罪的众生,造十恶破戒的众生,临终遇到这句佛号,念一声、十声都往生,还有谁不能往生?
所以,你即使把这样的经文拿出来讲——上人专门讲过《无条件的救度》,讲那麽多,他都不能相信,就看这一句,「你看!不行啊!」是因为他自己本来就认为不行了,他要找很多的话来证明他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那当然就越找越多。
由於他心里有这样的认识,所以连简单的文句都看不懂。
这里说:「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这当然是就旁边的人说,来看病人的人不要有吃肉、喝酒、吃五辛的。
「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我们的莲友去助念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人,让他稍微离病人远一点,不要靠近病人;不是病人自己能够让人家不要到自己身边。这个病人平常又不是专修念佛的,那我们现在去引导他念佛,以防他失去正念。
因为五辛、酒肉会带来一些业障,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气场,致使鬼神交乱,病人就会狂死。当然,未必说所有的人都一定这样,但是我们去给别人助念,总是要抱有万全之策。我们自己即使平时专修念佛,到临终的时候也要抱万全之策。
去帮别人助念总是从万全考虑,一般来讲,自己临终的时候也都希望周全地考虑,这不代表往生不定。如果念佛往生都不定,那能叫作「正定之业」吗?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成虚妄了吗?
所以下面说「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这也是指看病人的莲友,就是在旁边服侍的、助念的莲友,称他们为「行者」;「好自谨慎」,你要好好地护持,要谨慎;「奉持佛教」,要护持这个病人;「同作见佛因缘」,不要把这些邪杂因缘、杂乱因缘带过来,让他见不了佛。
「同作」是跟谁同作?跟这个病人,引导他作见佛因缘。
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讲一下。
所问「平常念佛罪还没灭」,平常念佛是灭罪,罪是不是灭乾净了呢?
谁也不敢保证你现在就证入阿罗汉了,就是无生法忍菩萨了;你还是凡夫,当然还有罪。
但只要你是平常专修念佛的人,如果信愿具足、三心具足、专修念佛,虽然还有余罪,不会障碍往生。虽然不障碍往生,但并不代表你的罪就乾净了。所以讲罪没灭,这也是实际情况。
「临终还需要他人为其忏悔」,这里说得过了,不是讲那个平常专修念佛的人,这是指那个病人。他平常有没有专修念佛,这里没有谈,大多情况是指没有念佛的人。
接下来说「虽然念佛,罪若未灭,佛也不会现前」,是这样的。但是可以换过来说:只要念佛、忏悔,必令罪灭,原文说「必令罪灭」。
「必」是必然,「令」是使得,必然、必定使得他的罪灭掉。这种情况也各不一样。比如有的人,他当时根本就不在这个境界当中,心根本就没有交集,很混乱,那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引导,慢慢让他平静等等,才可以有好的灭罪效果。
总之,我们来看病人,来助念,一定要善巧观察,看他灭罪情况怎麽样。
如果他还在那里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扪摸虚空,很显然,在这里助念开导,没有跟他交集。
那就要看是什麽原因:
有的人是内心梗住了,子女、财产放不下,或者跟谁有仇,你就要善於引导、开导。
有些要通过佛号,慢慢让他沉定下来,这样灭罪就比较好。
我想这个人也是见世面太少了,凭哪里说念佛没往生,或者很多人助念後还有恶相。渤海双缘安养院成立一年多来,走了五十几位,个个都有瑞相。之所以有恶相,我想都是没有专修念佛;包括来助念的人,也不懂得专修念佛,也没有信心,然後在那里自己想一套,所谓疑心生暗鬼。
如果你专修念佛,经常听到捷报,哪里哪里又往生了,非常容易,并不是那麽难的事。
当然,读祖典,《善导大师全集》读到花花绿绿都贴满了,这是很难得的。
读书要有「读经眼」,一定要抓住它的根本宗旨、眼目,不然的话,都会死在句下,死在条文当中。
善导大师的解释,《观经疏》是本典,其中五种正行、正定之业、六字释,这些地方都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解释要义,以这些定乾坤,不是拿个别细致的东西来看。
因为善导大师的思想很磅礴,他既讲念佛三昧,也讲观佛三昧;既讲正定业、助业,也讲其他杂行,定散回向;既讲弘愿门,也讲要门。所以这当中,如果没有受很好的指导,就搞不清楚到底核心、宗旨在哪里,你就会迷了。这是读书方法。
我们去帮别人助念的时候,「旁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
这有两个方法。
一、念佛本身就是忏悔。
你只要念佛,静静地,一句一句地念,引导病人一道念,他的罪业就自然忏悔了。因为一旦念佛的时候,佛光就会照耀,当下这里就清净、温暖、慈悲、有光明,业障自然消除。
二、「助同」,你要了解他的特殊情况,针对他作些开示和引导。
比如他跟谁有仇恨,这种冤仇在那里盘结,你讲再多,他老是过不去。那你就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开导他,让他不要把这个纠结在心中,这些我们要仔细去看。
「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如果他的心还不交集,那当然就见不到花台圣众。如果罪灭了,当下花台圣众来迎接。
但旁人能不能看到,不晓得;而且被助念的人,他能不能准确地讲出来给我们听,善导大师说让他讲,也未必讲得出来,这里面情况很多。有的是头脑很清楚的时候看到,就讲出来;也有的人到最後就讲不出来了,但是他自己见了。
这一段在将来学习《观念法门》的时候,我们再详细地解说,这里只是作为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