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五、复习思考题
总共列了十九题。
1.略述宗的定义、特性、要素。
见前三小节「(一)宗的定义」「(二)宗的特性」「(三)立宗要素」。
2.略述各章第一节「解题」之意义。
每一章分为两大科。第一科先解题,比如,在「安心」这一章,就说明安心的意义;在「起行」这一章,就说明起行的意义;在「教相」这一章,就说明教相判释的意义;在「正依经典」这一章,就说明正依经典的意义。每一章都有这一节,这一节是要解题。
它有什麽作用呢?有四点作用:
解释这一章节章名的意义;
定下对这一章的一个基本调子;
破除可能存在的疑惑和妨难;
建立一个正确的信仰。
解题有这四点作用,说明它很重要,它不是简单解释一下章节题目是什麽意思,而是有很多内涵在里面,这样我们就会好好地来学习。
3.为何要先述宗的定义、特性和要素?
有四点理由:
第一,厘清人们对宗的模糊观念。
第二,为了建立宗的正确认识。
这两点都是铺垫,最终是要突出什麽呢?
第三,是要说明,唯有善导大师思想称为净土宗。这还是在铺垫。重要落在哪里?为了复兴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第四,复兴净土宗,普济诸群生,所以有必要开宗明义。
在第一章第一节,要说明什麽是宗,知道这样才是宗。对比起来,善导大师思想就为宗,因此成立净土宗。
4.对比宗的定义、特性、要素,说明唯有善导大师思想为净土宗。
比如说,宗的特性中有独尊性,独尊念佛。善导大师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这不就是独尊念佛吗?近代印光大师在赞叹念佛法门的优胜、独尊的时候,用语都很恳切,非常鲜明:「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这是赞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说明净土宗有这样的独尊性。
宗的统摄性:以正定业摄助业,以正行摄杂行,以杂行摄万行。
宗的体系性:圣净二门,难易二道,要弘二门,体系安立特别清楚。
宗的排异性:善导大师特别说明,有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我们不要受他们的歧义迷惑;应该建立信心,保证我们本身的修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5.对比说明天台、禅、净三宗的特性。
这留给大家去思考。
6.佛教为何在印度没有宗,在中国成立宗?
这个要回答有一长串的话要说,总而言之是因缘不一样。
佛教在印度产生,是印度本土的,虽然没有宗派,但学派还是有的。随着地理、因缘,随着区域教化以及时代的特点,自然地演变到某种程度,就有某个学派产生,部派佛教的产生有它自然的状态。在印度,佛教之所以没有宗派,是因为没有那个必要;大众修学,随着学派的建立,自然地演变下来。佛陀出现在印度本土,用印度本土的语言,与民俗习惯相应;然後一步一步地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慢慢演变过来。
到中国就不一样。佛教来到中国,没有像在印度那样的环境,没有那样的演变过程,所有的教法都进来了,小乘也有,大乘也有,原始佛教也有;也不是按照时间次第,而是各个学派同时进来;也不是按照地域慢慢移,比如,这部分流传在印度北部的,把它引进到中国之後,也放到中国北部,就在这个圈子里——那是不可能的,全国都会有;也不可能说,这是在某个时间段出现的经典,来到中国之後就先翻译,先流通,先学习,再过几十年,再翻译一部经典。佛教来到中国没有这样的过程,而是在同时间段之内,把流传在印度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经典、不同学派诸师的论着,通通翻译过来。这样就会有很多冲撞地方,必然需要建立一个宗派系统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化。这是佛教来到中国成立宗的客观条件。
7.宗派仅是少数祖师个人创立的吗?
8.祖师创宗是门户之见吗?
以上两题留给大家思考,可以参考第一节补充资料《略谈中国佛教的「宗」》一文。
9.如何看待现今有人提倡「八宗并弘」「兼修兼弘」「圆融无碍」而反对专修专弘净土宗?
这个问题有一些针对性。一切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的。
当初宗派的创立,有它的特别作用和必然性。流传久了之後,有些人不太能体会祖师的特别用心,难免会为了维护自我的法门,而显得比较拘谨,甚至保守、封闭。在今天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样对佛教不利,提倡要「八宗并弘」等等。
作为一个大的佛教团体,这是可以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有些大寺院也是这样。比如光明寺,善导大师曾在光明寺弘法;而在光明寺里,不仅有善导大师的净土院,还有信行法师的三阶教以及别的宗派。在一个大寺院里面,各自都有一块,就好像综合性大学分科分系一样。印度那烂陀大学也是有很多学派的。在大慈恩寺,玄奘大师在里面翻译经典,他是唯识宗的;善导大师也在里面讲法,大慈恩寺里有《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这都无妨,大的佛教团体在这个立场上来提倡「八宗并弘」,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就我们个人修学来说,要有所宗。个人没有所宗,那就谈不上修学了;甚至因为这一点来反对人家,认为宗没有必要,认为没有原则性就是圆融无碍。这个观点是人情化,是不正确的。
所谓圆融,各个宗派的祖师都是最圆融的,也是最专的,最专就最圆,最圆也就最专。因为他有系统,有体系的建立,他的圆融不是没有原则性,说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靠一个系统,让所有的法门都在里面有安立,而且都有佛经的依据。比如圣净二门的分判、要弘二门的分判、难易二道的分判,这就是圆融。圣道法门修行就是难行道,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认为修行一定要断烦恼,烦恼不断尽就不能出离生死,要业尽情空才能了生脱死,这当然就难了。净土法门「不断烦恼得涅盘分」,依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这就是公理,这就是圆融。
10.从诸宗教理的互相渗入,见宗派理论的圆熟。
也就是说,虽然诸宗教理互相渗入,但不是没有原则性,而是在本宗的理论架构下消化吸收他宗的教理,对本宗理论有益的思想,经过一个本宗化的过程。这就显示了理论的圆熟,不然的话,新的思潮一来冲击,就站不住了。各宗可以吸收他宗的教理,但要保留自宗的特性。
11.净土宗是如何成为「共宗」和「寓宗」的?
这是一段历史的公案。由於各宗汇归净土以及净土教典的失传,净土宗就变成共宗和寓宗了。
12.「诸宗归净」对净土宗有何正、负双面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就是使净土教法比较普及、盛大,一宗独盛;负面的影响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个特色变得不明显,这是因为有关的教典失传了。
13.为什麽说复兴净土宗为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
有五点缘由:
第一,由经证。
什麽是经证呢?就是佛在经里面说的。《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佛已经悬记,将来末法时代,「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唯有念佛法门可以度脱生死。到末法时代久远的时候,还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净土宗的长远性,它契合时代根机。所以,有必要复兴净土宗,这是永恒的时代命题。
第二,由两千年中国佛教「诸宗归净」的历史。
这段历史有它的相续性、连贯性。各宗各派回归净土之後,下一步棋往哪走,趋向哪里?显然是要从净土门走,那就要把它振兴、弘扬出来。这样,历史的脉络、承接的关系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由佛教存亡之关键。
佛教是生存还是灭亡,关键在哪里?关键是众生能不能得到佛法解脱成佛的利益。
佛教来到中国两千多年,和中国的文化、民俗融为一体。但现在的状况怎麽样呢?佛教的弘扬萎缩,反而其他教派发展非常快。讲理论,讲智慧的深度、广度,讲心量的广阔,没有哪个教派能和佛教比。佛教有这麽好的理论,为什麽弘法没有相应的效果?因为脱离了群众,不能让人当生得到解脱成佛的利益。有些学说似乎没有什麽道理,但是它弘扬得很成功,这使我们有所启发、警醒。
佛教存亡的关键就维系在净土宗,就维系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如果这个没有了,佛教也就没有了,只能在那里说说「人间净土」了。「人间净土」是个美好的愿望,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什麽证据呢?如果要实现人间净土,佛陀是最有权威的,佛陀的时代是最有可能实现人间净土的。因为佛在世,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都在,那是圣人非常多的时代。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智慧,那样教化众生的力量,他提倡「人间净土」了吗?没有!他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就是证明,众生的根机和净土法门契合。
而且,佛陀悬记佛法的走向,从正法、像法到末法,直至灭法,这是一个衰退史。在科技方面,是进步史,越来越进步,而在人文方面,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儒教,都是衰退史。道教有人超过老子吗?不可能。儒教有超过孔子的吗?不可能。
现在有人提倡建立「人间净土」,那是佛教没有出路时才讲这些。当然,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也是大德们为了佛教复兴开辟出一线生机,想要挤出一条路来。当然,这不是一条出路,可以说是权法,是暂时的方便。
而我们有看家本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那为什麽不来弘扬呢?它能够让佛教振兴、繁荣,能够让众生得到解脱成佛的利益。所以,这是佛教存亡的关键,是时代的课题。
第四,由现时众生的根机。
弘扬佛法,无论如何有两点不能离开:上契佛理,下契众生,就是所谓契理契机。诸大乘经典是佛所讲的,当然契理;而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功效,就是在於契机——契合时代众生根机这一方面。现在时代众生的根机,和唐宋时代比,唐宋时代参禅开悟的人那麽多,现在能找到几个?所以没法相比。现在时代众生的根机更加相应於净土法门,所以净土法门必然要复兴,必须要复兴,这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第五,由现代「他力」特色。
我们观察这个时代,现在进入了一个分工合作的时代,缘起法则在这个时代显示得特别清楚,这也印证了佛教缘起的真理。打开电脑就和整个世界连成一体,小小的电脑就藏了整个世界,都在里面,全息的:这就是缘起。佛陀救度我们是缘起,靠阿弥陀佛的增上强缘,让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的时代就是他力时代,还有什麽自力?过去衣服自己做,种田自己种,纺线自己纺,三顿饭自己做,什麽事都自己做。现在干什麽都靠大家,分工合作,靠他力:早饭出去买来吃就行了;洗衣服送乾洗店、用洗衣机;大家都不写信了,发电子邮件,而且还群发;说话用手机;出门靠他力——坐车,通讯、内容、网络等等,全部靠他力。
现在很多事情要签字,比如到银行去刷卡,签字。这都是显示阿弥陀佛,到处都在弘扬阿弥陀佛。我们到极乐世界不就是刷卡吗?六字名号一刷,过了,通关,到极乐世界去了,就是刷卡嘛。比如进入这栋大楼,有卡,「嘀」地一声门就开了,可以上来了;没卡,头撞破了也进不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六字名号卡中卡,唯有「刷卡」能往生,往上一放,门就打开了,往生有分了!
现在到处都在显示净土法门的易行道。一卡在手,可以走遍世界。到银行去签字,人家不问你是什麽人,只认签字,签字符合笔迹,马上付款给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要签字的,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签上了,签上就有效。你还在那说:「师父,我还不行,不够资格,烟还没戒掉。」不管那一套,签完字就是你的。你来到银行里面,人家会管你是否抽烟吗?会管你长得漂亮不漂亮、穿什麽衣服吗?这些都不管,签了字就付款。
从现今时代众生的根机来看,净土法门在现代尤其要复兴,这是一个时代课题!希望大家多思考,多着力。
14.简述宗的排异性,它是否排斥、破坏佛教整体?
排异性不等於排斥,也不会破坏整体佛教。
15.中国佛教的宗如何做到突出自我法门、兼顾一切法门?
以上两题就是复习《略淡中国佛教的宗》一文,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对照去看。
16.略说祖师创宗的大智大悲、大恩大德。
各宗创宗祖师都有这样的悲智、恩德;尤其是善导大师,对我们净土行人来讲,恩德特别大。这留给大家去思考。
17.常叹佛经浩瀚、法门众多,初学茫茫,不知所从。祖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一般初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叹:「我到底要怎样学?」有人说:「佛教要那麽多经典干什麽?有一本不就行了吗?那麽多,没办法学。」其实佛教既广大又简单。净土法门可以很简单,一部经都不用读,就一句名号,行不行?「那太少了,我不明白为什麽要念佛。」他又不行了。
佛教方便法门很多,因为佛教是应机说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接引无数众生;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所以佛陀才解粘去缚,随着众生不同根机,讲不同法门,才有了这麽多经典。
佛教有这麽多法门,那初学者怎麽办?祖师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分宗判教。
以净土来讲,很简单,并不是所有法门都要学。一切法门分为两大派:圣道门,净土门。修圣道门要看根机,要断尽烦恼,业尽情空,三学六度。今生有没有把握,尺子一对照就清楚了,轻重胖瘦都清楚。「你行不行?」「不行!那还有没有别的法门,能够救我这样的众生?」有!净土门:易行道,很简单,很明了。并不是一定要学习《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等等这麽多经典,时间来不及啊。所以要分宗判教,就很清楚了。
要学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这三部经为纲宗、为标准;和这三部经矛盾的,也不需会合它,就专依这三部经,简单明了,这个问题不成问题,解决了。
18.如何理解法门平等和宗门独尊?
我们经常听说「法法平等」。有人会说:「你怎麽这麽教条,这麽偏激!佛法法法平等,你怎麽就专说净土这一门好呢?」这是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说。佛法法法平等,但宗门和法门不一样,宗门要有独尊性,它就不平等。禅宗就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宗等也都有各自的标榜,不然宗怎麽能建立起来呢?
打个比喻:自然人与国民喻。自然人在人格、人性、人权上都是平等的,不论官职高低、年龄大小,男女老少都平等。自然人的状态比喻法门平等。但作为一个国家的状态,就有国民的身份,自然就有官职的大小——上有国王,下有大臣,再下有老百姓,一定要有层次感。这样的层次感也不否定人权、人性、人格的平等。即使人格平等,在国家体系中也必然会有级差,社会的运行才有序化,这是自然的。
净土宗也好,其他各个宗派也好,就是把自然人的状态,归纳、总结为国民的状态,如同国家这样大一统的状态,就一定要安立宗派、体系。所以,它一定要有独尊性。
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就乱套了,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必须要有领导人,没有领导人的地方就有战乱。国家要稳定,就一定要有一个领导人,而且这个领导人要很稳定、独尊,这是国家稳定、安定的必然条件。法门修学要安定、稳定,必然要有独尊,要有一个安立系统。
19.如何理解「普门悉入」与「一门专修」?
修行有普门,有一门。
「普门悉入」是大菩萨的境界,像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可以做到。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普门都可以修学,那都不是凡人。观世音菩萨可以分身十方,普门通通都可以进入。
对於普通凡夫的修行,祖师大德都提倡一门专修。
如果以净土门来讲,一门专修和普门修不矛盾,一门普摄万门,一门就是普门。比如念佛这一门,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法门来修行,会感觉到六度万行还没有修。但净土宗是一门普摄万门,正定之业摄五正行,五正行摄杂行,杂行摄一切万行,一切万行功德都收摄在这句名号中:从佛法教理方面完整地建立了信心。一门就是普门,把万门功德都浓缩在一门当中,一门和普门就不矛盾了,入手还特别方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