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海纳百川
如众水入海,废众水名而立「海」名;若海不纳百川,岂号大海。若如井水不犯河水,则不说废立。
众水入海之後,就不能再叫众水各自的名称了。定散二善进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功德大宝海,就不要再抱着它了。「我还需要修定善」「我还需要修散善」,这样的人,就是停在半路了。
「若海不纳百川,岂号大海」,如果海不纳百川,怎麽能叫大海呢?这是个比喻,比喻如果说六字名号不包含定善和散善的功德,不能圆摄一切无量杂行功德,它怎麽能够废权立实呢?它怎麽能够叫作功德大宝海呢?如果这样,它也没有资格废权,因为真实里面包含权,才能废权;没有包含权,就不能够废权。就好像颁布一部新法律,从某个时候开始生效;同时,旧的法律废止。这部新的法律是在旧的法律基础之上确立的,它所有的条款已经把旧法律的精神、优点包含在内了,这样才能把旧的废了,它才有资格讲「废」。
所以,废是要有资格的,要有升进的空间,达到这样的效果。大海如果不能海纳百川,它怎麽能够废掉众水之名呢?因为它是大海,海纳百川嘛,众水来了,大海说:「对不起,你们来了之後就不能叫你们自己的名字了,都叫大海。」众水的名字就废掉了。这不是「对不起」,而恰恰是「对得起」。弘愿、念佛三昧能包纳一切定散、万善万行进入功德大宝海,它才有资格废。
这也像行政区划一样。比如说废乡立县、废县立市,把它们废掉,不是说割地卖国卖给人家了,而是把它们包含在新的行政区划中。这个乡不要了,升格成为县了,土地、人民不都在这里面吗?把定善、散善的「乡」废掉了,把乡变成念佛的「国家」了,土地、人民、功德都在这里面,一点也不损少。有的人不懂,一听讲「废」,就以为把它砸烂了,好像是「破四旧」,把文物砸烂了。其实不是的,而是保留得好好的;而且,不仅没有砸烂,还提高了。
如果两者没有关系,井水不犯河水,那就谈不上废立了,你是你,我是我,怎麽废立?「废立」的意思是说,你进入到我的体内,我包含了你,我才能废了你;你能够进入我,你拥戴我,你才立了我。中国的一个省和美国的一个州谈什麽废立?把一个区或市废了,然後才立了这个省。在一个范围之内才谈得上;如果是没有关系的,那谈不上废立。
所以,要门和弘愿,正行和杂行,观佛和念佛,它们互相之间有紧密相连的关系,这样才谈得上废和立。
一般人听到「废」,就觉得好像不好,其实「废」这个字是很有道理、很有意义的。「废」在这里含有三点内容:第一,已经达到目的;第二,已经被包含;第三,已经获得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废」。
第一,已经达到目的。所谓「废权立实」,「权」就是方便,是一种手段、权宜之计。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时候,当然不能废权。比如我们要通过台阶登到楼顶,登上去了,达到目的了,自然就不会再停留在台阶上了。再比如长江的水流到大海,它已经达到目的地了,就不能再叫长江水了。也像过河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达到目的了,船就丢到旁边了,不要把船背在肩膀上走。达到目的就自然而然要废权了。
第二,已经被包含。就是说,方便的内容已经包含在真实当中了。就像江水流到大海里面,就不能再把江水舀出去,它已经包含在大海之内了。定散二善的功德已经达到了调化众生根机的目的了,它的功德已经被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了,六字名号的功德像大海一样什麽都有。
第三,已获提升。就是说,定散二善这个方便,不仅它的功德是包含在六字名号里面,而且因为以三心归於佛力,还把杂毒之善转为纯净之善,它得到了提升。众生所行诸善是有漏的,是「杂毒之善」;但是,归命於阿弥陀佛之後,这杂毒之善就被阿弥陀佛转化,成为纯净之善。
这就像江水到了海里就成为海水,它自然就有大海的体性,大海把所有的水变成一样的味道。这是大海性质使然,大海有这种功能、本性,它的作用就是这样的,江水流进来,就变成海的味道。杂毒之善就像众水一样,流到六字名号里面,它自然成为纯正的功德。
所以,专修念佛人所作的功德和世间人所行的善是不一样的,哪怕是一根毛一样的善,它是从念佛这个纯正的功德所流露出来的,它是纯善的。虽然我们本身没有证得无漏善法,可是我们归命於阿弥陀佛,所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善导大师讲得很清楚,世间人如果没有归命阿弥陀佛,他行再多的善,那也是「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没办法来比较。
所以说这个「废」是有很多、很好的意义在当中。中国人讲「君子不器,返归於朴」,君子不掩盖自己本来的面貌,不做那些扭曲本性的事,一任天真。「器」就是一个具体的器物,而君子是在「朴」的状态。从净土门来讲,具有机深信就是回归到我们本来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君子,是人中芬陀利花。如果是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杂毒之善、杂毒之行,那就是「器」,这样就不是君子了。
两重废立
废杂行立正行,乃至废助业立正定业亦如是。无量杂行之众水,汇归「读观」二大河,流入「礼称赞」之近海,更向正定业之巨洋。当知一向专称自含五种正行之功,读观二行自包无量杂行之能,这样才说废说立,并非隔绝杂行、助业能有废立。
这也是一个比喻。无量杂行就好像众水一样,众水是怎麽汇归到「读观」两条大河的呢?从行法来讲,无量杂行不过是闻、思、修。闻一定是从读诵经教来的;思、修一定是要进入观的,从圣道门的修行来讲,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读和观这两种正行就把无量杂行都统摄在内了。当然,读的经不一定是《观经》,也可以读别的经;也可以修别的观,比如说天台的止观、《华严经》的法界观等等,这都属於圣道门的修行。
进入净土门,《观经》就是一部很特别的经典,一切的经典都进入《观经》:读诵一切经,都要归宗於读诵《观经》;一切的观法,一定要归宗於修观念阿弥陀佛,以观佛为宗,是观佛三昧。这样,读诵和观察,就把一切经的读诵和观察都收纳、吸归在《观经》的读诵和观察当中了。所以,读诵正行当中,第一个讲的是《观经》,而不是先讲《无量寿经》:「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因为这样的读诵是要包含、统摄一切诸经读诵,而《观经》就有这样的框架结构——十三定观、三福。特别是以善导大师的教判,定善和散善是收摄一切经教的,属於要门,要门统摄诸杂行,所以一定把《观经》放在前面。
那麽读诵和观察这两条大河往哪里流,它们指向哪个地方呢?就指向礼、称、赞——礼拜、称名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就是「近海」了,因为是直接和阿弥陀佛相关的。为什麽称为「近海」呢?因为这个地方还没有显示出正定业,还属於五种正行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讲法的次第上,目前还把它放於「近海」。
到了「近海」,再经过正定业和助业的分判,就进一步往深度和广度推进。推到哪个地方呢?推到正定业。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专称弥陀名号,这是正定之业,就是巨大的海洋,深广无底。众水也好,近海也好,在这六字名号当中通通都包含了。
所以应当知道,一向专称自然就包含了五种正行的功德,读诵和观察这两种正行也已经包含了无量杂行的功能。这样才说「废」说「立」,如果没有包含在内就谈不上。所以这里面有两重废立:在正行五种当中,立正定之业,废四种助业;在杂行读、观当中,以读、观这两种正行来废一切杂行,而立观佛三昧。这并非是隔绝杂行和助业,而是有废有立。要是隔绝了杂行,说杂行不好,要把它们完全排除在外,跟正行没有关系,互相没有交接,这样就没有助了,就没有所谓的废和立了。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表,这样比较清楚。
杂行的众水对应闻、思、修。闻、思、修就是读诵和观察。当然,这张图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读诵不是说只读诵《观经》,而是指读诵一切经,观也是诸宗的观法;再从一切经统归到读诵《观经》,从诸宗观法统摄到观佛三昧为宗。这就成为所观之境,称为「观」。
礼拜、称名和赞叹供养,善导大师解释为无量寿佛的名称,属於所念之名。
所以五种正行当中其实包含了两种三昧——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也包含了所观之境和所念之名,它们就都被收摄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大宝海中了。这样就从杂行进入正行,从正行进入正定之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