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续)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我们继续学习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虽然是赞叹,这里边也有一些教理和教义,不是凭空赞叹。我们刚才学了一段,我想把它再读一遍: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

 

       下面还有一段,摘自《增广文钞》第二卷,印光大师给法海大师写的一封信,教示法海大师。他怎麽说呢?

何座下自立门庭,
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第一句就有一点呵斥。「何」就是为什麽。「座下」,印光大师比较谦虚,给对方写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尊称对方。怎麽「自立门庭」?自立门户,自己搞一套规矩。

 

       「不按佛祖之成规乎」:怎麽不按照佛和祖师现成的规矩呢?

 

       我们学法,一定要有规矩,这是最基本的。学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规矩。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按照净土的正依三部经典和我们净土传承的祖师的教诲,这就是规矩,不是我们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印光大师第一句就呵斥:怎麽可以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呢?

 

       「佛祖成规」指什麽?就是:

善导专修,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其证道也,
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三专」。我们佛教修持都是为了证道得果、解脱生死、究竟成佛,那麽,这样的专修、专念、专称证道,和我们靠自力修行(所谓「以戒定慧断贪瞋痴,惑业净尽」)来比,是无法相比的。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

善导疏《净土三经》,
力劝专修。

 

       这句话虽然短,可以见得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导大师留下了一部《观经四帖疏》,这里印光大师说:


「善导疏《净土三经》」:好像是说善导大师有三部着作传世,一部解释《无量寿经》,一部解释《观无量寿经》,一部解释《阿弥陀经》,其实不是。善导大师只有一部《观经四帖疏》传世,那麽,为什麽这里叫做「善导疏《净土三经》」呢?是因为善导大师虽然就这部《观经》而做疏,他是融合了三经的教理。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味的,是一体性的。所以,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往往会把三经的教理融在一块儿,说:这三部经所讲的不可能矛盾。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同时提到这三部经的,我记得有两处。一处是在解释「真身观」(第九观)的时候,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

 

       解释《观经》嘛,以《观经》叫「此经」。

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阿弥陀经》,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前面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分〉是在具体针对《观经》的经文做解释之前,把《观经》一部主要的教理先做说明。那麽,这一段文当中就引用到《大经》,说明了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不仅仅是站在《观经》的立场,而是站在《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立场。这段文说,净土法门包括「要门」和「弘愿」:

其要门者,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
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我这里是提一下,说明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是以《大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宗旨、为眼目。

 

       那麽,解释《阿弥陀经》也是一样,善导大师写了一部《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有这几句话: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听了善导大师的话,我们会觉得往生非常容易。

 

       「上尽一形至十念」:我们的寿命如果延长,就一辈子念佛,「上尽一形」;下呢,到「十念」,比如说一个人平时未闻佛法,法师为他做临终助念,这个人上气不接下气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麽样呢?

 

       「三念五念佛来迎」:就这麽简单!念三句、五句,佛来迎了。

 

       为什麽如此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所以:

 

       「致使凡夫念即生」:使得我们这样的业障凡夫,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很容易。

 

那麽,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大愿的立场来解释《阿弥陀经》为什麽「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够往生。

 

       可见得,这简单一句话,说明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把握得很准确──「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说:

善导虽疏《观经》,
实最重持名一行。

 

       《观经》,如果从这部经的经名,以及这部经的文字份量来看,都是讲观佛的多。它的名字叫《观无量寿佛经》;正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十三定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一直到第十三杂想观。历史上很多法师大德解释《观经》,都以观佛三昧为主,都认为《观经》是讲观佛的,怎样观极乐世界、怎样观阿弥陀佛。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与众不同,善导大师的结论是:《观经》的落实点还是在持名念佛一行,不在观佛。

 

       这句话怎麽能讲出来呢?名字叫《观经》,内容讲了十三观!善导大师是站在哪个角度呢?这里略提一下,後面的专题我们会详细解释。

 

       《观经》讲了十三定观,也讲了三福、九品。

 

       「三福」,第一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三福」。

 

       在「九品往生」中,下辈三品是纯粹讲念佛的(《观经》的下辈三品很精彩,有时间专门讲):

 

       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一辈子造作十恶,十恶不敕,这样的恶人,临终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罪人,比十恶罪人的罪业更重一等,他临终听到人家讲六字名号的功德,想念佛还没念出来,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罪更重了,他临终闻法,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

 

       《观经》这三品讲到念佛。

 

       《观经》讲念佛、讲三福(散善修行)、讲十三定观(定善修行),讲的内容很广泛。但是,这部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

当何名此经?

 

       这部经应该叫什麽名字?

当云何受持?

 

       「这麽多内容,我应该怎样把握它的要领呢?」

 

       释迦牟尼佛就把名字告诉他,然後说:

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
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总结这部《观经》的要点,不是劝导阿难「持无量寿佛观」,「你要观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这部《观经》,我讲这部《观经》,重点在哪里?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能够从这一点悟透。我们看其他所有对《观经》的解释,都讲不到这个地方,都认为是观佛为主。善导大师说的不一样。为什麽?

 

望佛本愿

 

       为什麽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佛给阿难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心中怀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不是以观佛作为本愿。
观佛很难。我们这麽多人,谁能观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净、持戒不严、没有禅定,你要观佛,会起魔障,会走火入魔──很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往生本愿──持诵他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站在这个立场、这个眼目之处来说明:三部经都是讲持名,《观经》也不例外。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略微提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善导大师讲得这麽透。

善导乃弥陀化身,
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吃紧」就是重要。

 

       这是第五点:「赞楷定专修德」。

 

       自从善导大师说明念佛要「一向专修」之後,我们净土宗的行人都以这个为标准。祖祖相传,都是让我们专称名号。

 

第六、赞发明助念德

       第六,「赞发明助念德」。

 

       我们很多人想:我在死的时候,莲友啊、师父啊,最好来给我助念。

 

       那麽,助念是谁发明的呢?是阿弥陀佛亲自发明的──就是善导和尚。

 

       所以,这里印光大师就讲了:

此法

 

       就是指临终助念法。

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
谓平日不念佛者,
依此法助念,
亦可往生。

 

       这段也很重要。往往对助念我们都有误解,怎麽误解呢?我们觉得说:「我虽然念佛念了一辈子,只怕往生西方没把握,所以,约好几个人……」还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认定自己不行了,「你们几个到时候给我帮一把忙,帮我助念。」就以为:念佛求往生的人,一定要助念才有把握,不然不能往生。

 

       这是对助念法有所误解,也是对念佛法有所误解。

 

       助念法本来是为哪种人发明的呢?是为「平日不念佛者」,他平时没有念过佛,这个时候再没有人提醒他正念,他就不能往生了。即使平时没有念佛,依此法助念也可以往生,何况平时专修念佛者,决定往生!

 

       他是得出这麽一个结论。不是说平时专修念佛还往生不定,要靠临终那一下子──不是这样!

 

       所以,善导和尚以念佛作为往生「正定之业」:你只要平时专修念佛,即使临终没人助念,也肯定往生!

 

       「哎呀,我可不敢冒这个险,到时候万一不能往生怎麽办?」

 

       这还是不明了教理。当然,不勉强了,也还鼓励,我们几位莲友、同修,大家结一个善缘,临走的时候,「老王、老李啊,来送我一程,虽然不用助念,来送我一下也何尝不可呢?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浩浩荡荡来迎接我,不能说我连一个送的人都没有、冷冷清清吧。那边浩浩荡荡,这边也应该声势浩大才对」,好,来些人送一送,也可以。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经文里有个比喻:我们的心平时就向西倾斜,像一棵树一样,这棵树平时向西倾斜,那麽,等到风把它刮断,或者锯子、斧子把它拉断、砍断,这个时候,它自然就往西边倒,不会往东边倒,对不对?

 

       平时我们的心向往西方,更何况阿弥陀佛还有大愿业力,像绳索一样把我们往西方拽,除非业报没有消尽,业报一旦消尽(就是我们这个树根断了),这边树往西倒,那边弥陀再往西拽,你还能跑到东边去吗?你还能不往生吗?是不可能的。

 

       只怕我们自己对净土法门信不过,没有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老是有个疑惑心障碍在这个地方,这样就有困难、就有危险。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
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
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知道这个临终助念法对於我们众生的利益非常深切。

 

       助念是为哪两种人所设?一个是平时不念佛的。第二个是平时虽然念佛,不专门念佛而杂行杂修的,他一定要助念。

 

       我们平时果然信愿坚固、专修不怠,临终即使没有人助念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押宝,不要押在临终有人助念上,万一没有人来助念,押宝就押输了。应该把宝押在阿弥陀佛身上──他不讲假话骗我们,他没有说「临终没有人助念我不接你。我以佛陀的尊严,带领这麽多大菩萨来接你一个凡夫,结果没有人送你一下,冷冷清清的,我不去了」──不会这样。他一定来接引,他没有把众生助念作为往生条件。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临终助念还是有非常大的利益。我们的道场就很提倡,只要有喊助念的,一定会派师父去参加、去引导。

 

       下面印光大师又解释了:

勿道向来做工夫,
即向不做工夫之人,
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
及他人助念,
自己随之念,
左右眷属善巧将护,
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
皆可往生。

 

       这段话很有意义。「勿道」就是不用说,印光大师讲:「不要说你向来还在念佛」,「做工夫」就是向来都在念佛,「不管有妄想、没妄想,清净、不清净,我一直都拿念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要说你这样做,即使是向来不做工夫的人,他从来没有念佛、不知道什麽叫念佛,即使是这样的人,临终果然能够遇到善知识来开导他,「哎,某某人哪,你一辈子不管是行善积德也好,还是造罪造业也好,现在临终了,你平时没有相信因果报应,现在可能看见冤家债主了,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三世因果决定不虚,六道轮回甚可怖畏,现在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你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善知识来开导他。

 

       他没有熏习过佛法,自己一个人很孤单,临终的时候起种种情爱,有种种挂念,所以,旁边莲友一道帮他念佛,提起正念,「他人助念」,佛号很整齐,就有摄受力。

 

       这个时候,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的亲属,千万不要大家来助念、阿弥陀佛都来接引了,老婆孩子跑来「哎呀我的爸呀,我的妈呀……」,这样一哭一闹,他就会产生挂碍,因为凡夫嘛,这个时候本来就放舍不下,如果再来哭闹,他就会起情爱心。所以,左右的眷属要「善巧将护」。「善巧将护」就是说:要以种种的方便来维护他念佛的正念,让他不起情爱心,不要挂碍子孙儿女。

 

       也不起瞋恨心。怎麽叫起瞋恨心呢?比如说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媳妇,大媳妇比较孝顺,二媳妇不孝顺,老婆婆就不喜欢看见她。这个二媳妇平时从来都不去看老婆婆,见老婆婆快死了,「我要不去的话,人家就说我不孝顺了,我也得去」,但是,她一进去,老婆婆看见她就不高兴,就起瞋恨心,这个叫做「怨憎会苦」。这个时候,作为二媳妇,你最好的孝顺就是不要到她面前去,不要做这个表面工作,你在外面给她念佛,那是第一等孝顺。

 

       所以说,如果有跟临终人气氛不相应的人,或者有某种怨结、业债相缠的,他一来就起瞋恨心了。那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不起念佛心而起瞋恨心、情爱心,就会堕落流转。

 

       所以,平时没有念佛的人,一定要临终助念。

 

       临终助念有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要有善知识开导。往往很多人不是善知识开导,而是恶知识恐吓。怎麽是恶知识恐吓呢?「老王啊!你念了一辈子佛,就看最後这一念了,你要把握住啊!如果把握不住,你就掉下去啦!你念那麽多的佛都白念了,所以,现在你一定要把握得往,一定要如何如何……」这不是善巧安慰,这是在吓唬。

 

       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要说临终四大分离把握不住,就是现在发一个高烧,你就把握不住了,对此我有深切体会,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路念佛,因为前一天晚上受了凉,肚子不舒服,念着念着,肚子就急了,但还是忍着、还是念;哎呀,越来越急了,大街上又找不到卫生间,你说着急不着急?着急了,憋得难受,然後就满街跑着找。这个时候脑子啊,早就忘记了。

 

       你看,还在街上健步如飞呢,就因为拉肚子这一点小小的身体障碍,我们这个佛念就没有了──定不下来念。

 

       何况临死的时候,那是非常的恐怖、非常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怎麽安慰他呢?你跟他讲:「老王啊,念佛决定往生,佛的誓愿决定不虚!你念了一辈子佛,佛早就知道你了,佛的光明早就摄取你了,早就是正定之业了。你不用害怕!你现在能随我们念就随我们念,能出声就出声,不能出声就听我们念,如果觉得累,你就放下来,安心等待佛来接就可以了。好,老王!你听好,我们念了!」你这样就是在安慰他。

 

       他现在都已经是痛苦得要命了,你还在搞这麽大一个压力──我们一个很健壮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让他这个时候来做,无疑会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大家以後去安慰人家、临终助念,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临终助念也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下品的这三个人都是临终才遇到念佛法门,经中说: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要去安慰他。

 

       比如说他是一个杀猪的,你这个时候就不能提这档子事儿,「老王,你杀了一辈子猪,你恶业满盈啊,非常危险哪!」一旦讲了这句话,你要起死回生才行:「虽然如此,阿弥陀佛本愿不虚,五逆罪人尚得往生,何况你造罪还不至於五逆,所以,你要鼓起勇气来,念佛一定往生!」这样就好了。

 

       如果光讲前半句,尽提这些事儿,「你又不孝顺父母,你又杀猪宰羊,你又恶口骂人,我看你现在念佛危险!」那完了!你应该说:「你虽然造恶,但是你看,比你更恶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呢?阿弥陀佛也不嫌弃;你虽然修行少,还有修行比你更少的,只念一句佛、十句佛都往生了,何况你念的不止一句、十句?你多少做功德,到寺院闻法,还烧香、还拜佛……」,这样一鼓励,他就觉得:哎呀,我够标准了,我够格了。这不就是信愿发起来了吗?所以,临终助念很重要。

 

       我们善导大师所发明的助念方法,是考虑到平时没有机会遇到念佛法门的人。那麽,平时有机会遇到的,你只要信愿坚固,相信弥陀的誓愿万不漏一,没人助念也肯定往生!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说「哎呀,我没有把握」──不是的,是更有把握!

 

第七、赞弘超诸宗德

       第七,「赞弘超诸宗德」。

 

       赞叹善导大师在当时的时代,弘扬净土法门超过了各宗各派。印光大师有一段话: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
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善导大师的时代,是在唐朝初年,依我们中国来讲,正是佛法鼎盛的时代,真正的八宗建立、八宗并弘,天台、禅、华严、密……都有很多祖师大德,好像群星璀灿,他们的智慧、辩才、化导都是第一流的,「各宗盛行」,佛教非常兴旺发达。那麽,在这个时代,善导大师提倡念佛法门。

 

       「提倡净土惬群情」:「惬」就是让我们感到很契合我们的根机;「群」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又叫做群萌、群生、众生、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那麽,比如说讲禅、讲天台、讲华严,肯定也有他相应的根机,但是,未必能够普遍适应一切根机。善导大师弘扬的净土法门就不一样了,能够普遍地令一切众生欢喜、喜悦、契合,所以讲「提倡净土惬群情」。

 

       「佛力谁与京」:善导大师提倡的净土法门是倚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其他诸宗祖师提倡的法门是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那麽,自力跟佛力没法相比。「京」就是北京的京,这个字在古文当中是角力、比赛的意思,就是互相之间比赛。佛力是自力不能相比的,所以叫「佛力谁与京」,谁敢跟佛力相比呢?那麽,各宗各派,当然,弘扬起来,在契合众生的根机这一方面就要输给净土宗了。

 

       净土宗,只要你肯投诚,「投诚」是什麽意思?对方有德行的教化,「哎,我被他感化了,我至诚地归投他」。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我们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所感动,至诚归投,这叫「投诚」。投诚当然很简单啦,本来对方就是要召唤你,你只要答应,马上就全部收编。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的誓愿本来就是要救度我们罪业凡夫、芸芸众生,我们只要一念的归投,通通收编。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别看我们在这里是凡夫,阿弥陀佛在那里把我们一整编,我们就是菩萨了,就是菩萨的军队。经过阿弥陀佛的整编,我们都是不退转菩萨,可以到十方世界去,浩浩荡荡去弘法,有规矩、有智慧。

 

第八、赞化度普广德

       第八点,「赞化度普广德」。

 

       赞叹善导大师的教化,度脱众生普及广大。

善导在长安,
少康在新定,

 

       少康就是刚才讲的那位念一声佛、口中出一尊佛的大师。

念佛之声,盈於道路;
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说善导大师在长安、少康大师在新定的时候,经过这两位大师的教化,当时的念佛,大街上走路的人,不管是农村的小街、小道、茅草道,还是在大城市的道路上行走的人,到处听到一片念佛的声音,所以叫「念佛之声,盈於道路」。「盈」是满。你看,这是多麽好的景象!就好像佛国来临了一样。

 

       下面还有一段:

善导少康,宏扬净宗;
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
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说善导大师和少康大师弘扬净土宗念佛,所教化之处,大街小巷、田间陌路,彼此之间佛声广播,这个「广播」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广播了,就说都在广泛的传播当中。

 

       我们可以重播一下,可能在当时的时代,上街买东西,大家开口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小菜卖给我。」

 

       对方也说:「阿弥陀佛,这个卖给你。」

 

       这样才能谈得上「佛声广播」嘛。

 

       而我们现在,你看,一上大街,我们能听到「佛声广播」吗?汽车声、喇叭声、广告声、靡靡之音,动荡人的心智;饭店里飘来喝酒划拳的声音;小酒馆里传出打麻将的声音;住家里面传来夫妻吵嘴的声音;卡拉OK的声音;电视嘈杂的声音……所以,活在这个时代啊,上街去,脑子里面、耳朵里面全部都是污染,没有念佛的声音。

 

       如果哪一天从寺院门口一走出去,大街上放的都是念佛的声音,上街买东西,到菜市场也好、在商店也好,听到的都是念佛的声音,那就太好了。

 

       这一点,希望我们在座的莲友努力,不光是我们老法师在这里弘扬佛法,大家都有责任,一个劝十个,十个劝一百个,可能念佛的人会越来越多。

 

       印光大师做了两个说明,一个说像唱秧歌一样,大家都愿意听(唱秧歌是东北的特产吧?扭秧歌),再就是:

 

       「如传圣诏,个个遵行」:这句话也很有味道。就是善导大师弘扬念佛思想,就好像在传达……「圣」是圣旨;「诏」是诏书。圣旨到了、皇帝下了诏书了,全国上下都要遵行。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阿弥陀佛的本愿招唤我们十方众生说:「你要回归我的净土,你要称念我的名号!」这就是圣旨啊,佛是大圣人哪!佛的旨意就是诏书,「你要专修专念!」第十八愿就说了:「你要念佛,不要杂!」

 

       如果我们不奉行佛的圣旨,我们不接受这个诏书──如果在帝王的时代,圣旨、诏书来了,你不奉行,怎麽办?格杀勿论。我们修行是自觉了,你要不奉行怎麽办呢?因果报应。阿弥陀佛劝你念佛,你不念佛,将来只有去六道轮回。

 

第九、赞至极慈悲德

       第九点,「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
接引末世凡夫。

 

       前面我们解释过了,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有事理、有相状,不讲那些让我们摸不着边的、谈玄说妙的,以此接引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

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
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印光大师很感动,说善导大师的慈悲可以讲是达到了极点,不能再增加了。

 

       法师讲法要契理契机,不是说:「我懂得这个,我就讲这个;我喜欢这个,我就讲这个;我悟到这个,我就讲这个。」还有的就是为了显示「我的悟境高,我讲得很圆融」,结果听众不能得实益,这样就不够慈悲。

 

       善导和尚不是不会讲那些玄妙的东西,他自己都深证三昧,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是光口头讲,而是经常入定见佛,也对空、不二的道理、佛性、法性、实相……那毫无疑问哪!但是,他不讲这些,这就很慈悲,他体贴我们,知道讲这些我们做不到,那麽,就降下他的身份,按照我们的根机来讲,讲「平实事相法门」,说:「你专称名号」;念佛,也不讲那些「你要怎麽样的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不谈这些,就谈称名念佛。所以,印光大师就感觉到:

善导婆心,
更加亲切。

 

       善导大师的心哪,像一个老婆婆的心一样。

 

       我们在世间讲,父母对孩子很慈悲。但是,父母的慈悲赶不上外婆和奶奶慈悲,因为奶奶带过孩子,她养过儿,然後再看这个小孙子啊,她就对他格外的慈悲。我们在座很多老菩萨都是带孙子的人了,往往对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不满意:「这个小小人,你怎麽对他这样的骂?」老人家到这个时候,心很柔软、慈悲。所以,往往用「婆」、「老婆心切」,用婆婆的心来形容特别的慈悲。

 

       就好像一个老婆婆,她在那里做事,她看见她的小孙子在水井旁边玩。这个小孙子很调皮,水井有一个栏杆,他翻过栏杆,再下一步就要掉进去了。这个时候,婆婆的心是多麽的着急!她就会一个箭步跨过去,手上提着的开水壶也会扔掉不管了,她不会说:「等我把这壶开水灌好再去。」等到把这壶开水灌完了,找不到孙子了,掉下去了。

 

       所以,阿弥陀佛也好、祖师菩萨也好,都很慈悲,他们看见我们是顽皮的孩子,造了恶业,就要堕落三恶道,所以,阿弥陀佛永远站着,他就不坐着。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有一段令人感动的解释,说:阿弥陀佛为什麽老站着、不坐着?就是看到我们众生每天在造贪瞋痴三业,「三恶火坑,临临欲入」,三恶道的火坑就在我们脚底下,看着看着就要掉进去了,所以,这尊佛心里很急切、很慈悲,马上就要来抓往你,这叫「立撮即行」,马上跨着步──你看阿弥陀佛都站着,一个脚在前面,还弯着腰,对不对?这个动作就是跨步向前来拉你的动作,所以他马上就来,「不及端坐以赴机」,他都来不及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等你三请四邀──来不及了。他时刻站在那个地方,时刻要来搭救我们。

 

       所以,我们这尊佛的相状能够表现他的慈悲。

 

       在《观经》第九观观佛之後,释迦牟尼佛有这麽一段话,说:

观佛身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见了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放八万四千光明,「伫立空中」,站在那里不动。那麽,这个身相就代表他的心,所谓「观佛身者,亦见佛心」,通过身相见到他的心。

 

       那麽,心是什麽呢?来不及等待我们,来不及!看到我们就要堕落三恶道了,来不及坐在那里,时刻站着,跨步向前来救我们,所以是大慈大悲。

 

       下面这一段:

善导和尚云: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
识扬神飞,观难成就。

 

       善导和尚讲:为什麽佛不劝观佛呢?《观经》讲了十三定观,最後为什麽不劝观佛、只劝称名?在这里解释。他说末法的众生:

 

       「识扬神飞」:就是我们常讲的妄念纷飞,意识、精神攀缘六尘,总是到处跑,像猿猴一样,没有定性,「识扬神飞」。
所以,很多莲友就问:「师父啊,我念佛老是妄想纷飞怎麽办?」

 

       怎麽办?不用办!阿弥陀佛早就办好了,他知道你就是这样的凡夫,「你就是这样的根机,你念佛,我救你!」

 

       所以,我们凡夫叫「识扬神飞」。

 

       「境细心粗」:我们的心很粗糙;阿弥陀佛的报身庄严、极乐世界的报土境界很微细、很微妙。那麽,以我们这麽一个神识飞扬的心态和这麽一个粗陋的心识,要去观想极乐世界微妙的境界:

 

       「观难成就」:你观不成就。你要使劲地观,用一种躁妄心,说:「我一定要成就!」那只会得到一个结局──走火入魔,着魔。

 

       我们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放大镜和显微镜。这一盆水,佛说一盆水,八万四千虫。这盆水里有很多细菌,有很多细小的虫子,可是,我们凡胎肉眼看不见,因为我们的眼很粗,小虫很细,对不对?你使劲看也看不见。好,看不见你就使劲看,使劲看、使劲看,那得到什麽结局?眼睛就看红了,眼睛就生病了,生病之後就看出东西来了,为什麽?生病了嘛,幻化,「翳」,眼睛里的一种幻象出来了,哎,看见里面出了很多东西,很多花啦、很多东西──麻烦了。

 

       所以,有人用躁妄心来观佛,说:「我念佛,一定想见到什麽境界。」我劝大家不要走这个险路。「师父啊,我观成了,我见到佛、见到光、见到花了……」就像那个人使劲看水,「我看到了,看到里面有乌龟老鳖了」,其实没有,是你眼睛看出毛病来了。

 

       眼睛看出毛病了,医生还能治;如果我们的心出了毛病,就着了魔障,就很难治。所以「境细心粗」,你观不成就,没法观。

 

       比如说我们提一个袋子,这个袋子上有个大洞,我们拿它去装小米(东北的小米很细),能不能装得住?你刚倒进去,「呼」就漏掉了。

 

       同样道理,极乐世界很微细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不能受持,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来观。这个还是指有相的观法。如果讲无相观、实相观,那就更难了,所以称为「难行道」。

是以大圣悲怜,

 

       「大圣」就是指阿弥陀佛,也是指释迦牟尼佛。指阿弥陀佛,就是他慈悲我们、怜悯我们,知道我们观法不能成就,所以用念佛的法门来救度我们。释迦牟尼佛通达阿弥陀佛的本意,所以,他不用观法来劝我们,而劝我们:

特劝专持名号。

 

       这个就是指《观经》的最後结尾:「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不劝我们观。

以称名易故,

 

       因为称名很容易。

相续即生。

 

       有人说:「容易并不一定有效果。」

 

       称名不仅容易,而且效果殊胜,你相续念佛就一定能往生。

 

       印光大师讲: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
致入魔境也。

 

       说善导和尚怕我们不善用心,用躁妄心贪求境界、贪求达到某种功行,这样会落入魔境当中。

 

       相比之下,念佛稳当,不招病,我们做得来。

 

       像小孩挑担子,他只能挑三十斤,你叫他挑八十斤、一百斤,他使劲挑,就压出毛病来了。

 

       佛不会给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净土法门念佛,我们都做得到,容易、稳当,这个好!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
但直释经文,
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直接解释经文,一句接一句,不讲「一心三观」、「唯识观」、「法界观」、「实相观」……不谈这些,让我们中等、下等根机的人可以有个路子,让我们进入。

 

第十、赞叹悬护万代德

       第十点,「赞叹悬护万代德」。

 

       这一点就更慈悲了。「万代」,就是指从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现在,乃至到未来;「悬」是他预先就知道;「护」就是保护我们,事先就知道我们要犯毛病,所以就把话讲到前面。讲什麽?

善导,弥陀化身也。
其所示专修,
恐行人心志不定,
为余法门之师所夺。

 

       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专修念佛,但是,又怕我们的心摇摆不定,志向不坚决,被其他法门的法师一讲,就心志动摇了:

 

       「参禅好啊!」

       「对呀,是很好,我就去参禅。」

       「学教好啊!」

       「学教当然也好啊,学教!」

 

       这样,头头都不能成就,落空了。

 

       所以,善导和尚事先知道我们有这个毛病,他就:

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
末至十方诸佛。

 

       这都不是一般凡夫了。善导大师事先说明:不要说凡夫,就是阿罗汉来告诉你「还有更好的法门,超过念佛法门,你不用念佛,你修我这个法门」,也不要听;不要说阿罗汉来,就是菩萨来,「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都是圣位的菩萨,不是凡夫菩萨了,得到圣位了,三贤位的菩萨,乃至得到十地果位的菩萨,他们来亲自跟你讲:「某某人哪,你不用专修念佛,我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到最後,善导大师举出十方诸佛辉光吐舌,说:「某某人哪,造罪凡夫念佛一句、十句往生极乐世界,这不是真的,这是方便说,我还有更好的法门告诉你」,听到这些呢,都不要动摇,都要专修念佛!

 

       果能如此,你心里就有定根了,就稳定了。

 

       我们不一样,我们哪,法师给你讲半天,把善导大师的话搬出来,说:「你要专修念佛啊!」但是,另外有什麽人三言两语一讲,就动摇了。不用佛来说,不用菩萨来说,不用阿罗汉来说,自己心里边就开始动摇。之所以动摇,还是我们内心不了解这个法门,了解之後就不动摇了。

善导和尚早知後人这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故作此说。
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这句话讲得多恳切!说善导大师早就知道我们後来的人是这样的:

 

       「此山看着那山高」:你看,登山就这样,登到这个山顶,「哎,那个地方高」,往那里爬去。就代表什麽呢?学了净土法门,专念这句名号了,他一看,「哎?参禅好啊!打坐,顿悟成佛啊」,他就看参禅那山很高,结果放下这个山,往那里爬;参禅呢,又不老实,「学教好啊,圆融教海啊,好啊!你看,我光参禅,有很多教理不懂,问到我,像哑巴一样,也不好」,又来学教;学教一看,「持律好啊,这个持律,你看威仪具足啊,戒律清净啊,好啊……」

 

       那麽,这些都要量自己的根机,如果你是这样的根机,当然,我们不敢说。

       善导和尚说:後人有这个毛病,「这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内心没有主张,没有决定性的佛法的正知见。

 

       善导大师事先故意引用这个例子。不是说阿罗汉还会来说:「念佛法门,造罪凡夫,你念佛修善可以往生,这是假的。」阿罗汉不会这样讲;菩萨也不可能这样讲;那佛更不可能这样讲,「佛佛道同」,菩萨传佛圣教,不可能讲的跟释迦佛、跟阿弥陀佛的誓愿相违背。所以,这是激将法,说:「即使有阿罗汉、菩萨和佛来跟你讲,你都不要相信!」何况根本就没有!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告诉你说:「造罪凡夫啊,你一日七日称念弥陀名号,我等诸佛齐来护念,决定往生,不可有疑!」东方有恒河沙数诸佛,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出来证明,结果我们听一遍、听两遍、听很多遍,还是怀疑;西方恒河沙数诸佛又出来证明……

 

       所以,因为我们凡夫疑心太重,而且也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太难得,「立地成佛」的法门,造罪凡夫、通身业力的凡夫,当生解脱、决定能够成佛的法门,确实太难相信了。

 

       所以,印光大师也讲:这个法门太难相信!不要说我们凡夫、一般人不相信,就是通宗通教的人(通宗通教,那不是一般的人,在教下已经大开圆解,才能叫「通教」;在宗门已经彻悟本心,才能叫「通宗」。不是说盘几天腿子叫通宗了、翻几卷经书叫通教了,那都没有通啊),通宗通教的人都不容易相信(因为他是按照一般的教理来衡量,「那怎麽可能?造罪凡夫,这麽简简单单念念佛就可以到西方成佛?」他不能相信);不要说凡夫不能相信,阿罗汉圣人都不能相信;不要说阿罗汉不能相信,就是菩萨,菩萨里面的小菩萨,他都不能谛信无疑,他都有疑惑心;只有菩萨里面的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样的大菩萨,才能够谛信无疑。

 

       所以,蕅益大师也讲,这个净土法门、难信之法:

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

 

       「九界众生」:除了佛法界之外,都属於九界众生,连等觉菩萨也是在菩萨法界,他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修证没有力量来信解。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也是完全放下自己,「没有理由,佛讲的我就相信」,你要去想,越想越远。

 

 

       我来问各位,《阿弥陀经》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大家相信不相信?

       (「相信。」)

 

       佛讲的,你相信了就相信了,你说要修证到什麽样的程度才相信?未必。你说要读经读到什麽样的程度才相信?可能也有这样的根机,他要研究教理来相信。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根机在净土门里边算是钝根,不算利根。利根不问为什麽,佛说是什麽就是什麽,「佛说有极乐世界,我就相信,佛讲的」,这叫「明信佛智」;你要研究研究、思惟思惟、考虑考虑、调查调查──完了,拿哈勃望远镜一望,「还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科学家就不容易相信,他按照世间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这个,不相信!」

 

       所以,我们信佛说,叫「如是我闻」,每一部经典开头四个字说得很清楚,没有思维的余地,佛说有极乐世界,就是有极乐世界;我们信仰,就要如是信仰;佛说念佛能往生,就是能往生!为什麽?没有为什麽,佛讲的。

 

       就像过去皇帝一样,皇帝说的话,大臣再问为什麽,问多了就让你革职,「皇帝说了,你还问为什麽!革职!你没有资格做大臣。」

 

       当然,这是世间的权威。佛是证满宇宙真理的实相,是真语、实语、真见、实见。

 

       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以信为入,所有的法门都是以信为入,净土法门尤其强调这一点。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阿弥陀佛赌誓发愿说:「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

 

       各位,如果我们念佛不往生,谁负责?

 

       (「阿弥陀佛。」)

 

       哎呀!开悟了,真的。我们不往生谁负责?谁也负不了责,只有一个──阿弥陀佛,他负责!他说:「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拿他的正觉果报,以他的无上正等正觉为我们负责,为我们赌誓,你还有什麽不放心的,对不对?

 

       比如说你欠别人钱了,有人说:「没关系,我替你付。」为什麽?「我是亿万富翁」,掏出支票,「一亿美金够不够?还不够?再给十亿」。

 

       阿弥陀佛就这样嘛,你说:「阿弥陀佛,我罪障重……」

 

       「没关系!六字名号功德无边,你看六字名号功德,对你的罪障,够不够救你?」

 

       没有不够的嘛!你的罪业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罪业大到阿弥陀佛救不了的人;也没有根机大到阿弥陀佛救不了的人,你说:「我根机大,不用学净土法门。」那除非你大到了超过普贤王菩萨,普贤菩萨最後还是念阿弥陀佛;除非你成了佛──成了佛也要念阿弥陀佛。

 

       我讲的话是有根据的。《无量寿经》里就讲:

去来现在,
佛佛相念。

 

       你看!成了佛都要念佛。念什麽佛?十方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

若我成佛,
十方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好,东方、西方、南北、上下──十方诸佛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何况凡夫,岂有不念佛的道理?

 

       好,上午我们刚好把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这十方面高德的赞叹学习了一遍。当然,对有关的教理、教义,我们点到了一下,还没有详细发挥。我相信大家也多少能听出一点门道,「啊,原来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不是一般人,连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都如此赞叹!大势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智慧第一啊,他都来赞叹,那我应当好好地随顺学习」,起恭敬心,不要起骄慢心。

 

       我们下面就会详细地来讲解,他的立足点在哪里,他的入手点在哪里,他的特色在哪里,他的优胜在哪里,他为什麽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