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三、《安乐集》二卷
这部着作也是按四大科来解释的:一、简介,二、主旨,三、内容组成,四、贡献及影响。
《安乐集》,唐道绰大师着,全二卷,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广集诸经论释,劝生安乐。
书名是《安乐集》,作者是唐代的道绰大师。这个书名比较特别,所以就这个书名把内容作简单的介绍。「安乐」,极乐世界又叫安乐世界,「集」是抄集在一起,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是劝生安乐的。
「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综合地演述《观经》的主要义理。同时,道绰大师引用了大概六十多部经典,来说明、展开《观经》的要义,所谓「广集诸经论释」。其目的是「劝生安乐」。这是它大致的内容,从这部书的名称也可以知道。
《往生论注》是注解《往生论》的;《安乐集》有它的目标,道绰大师把所有相关的经文集中在一起来说明。《往生论注》是针对《往生论》的,《安乐集》主要是针对《观经》。道绰大师一生讲《观经》两百多遍,对《观经》有特别的心得。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pī)机,劝归净土」,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求生弥陀净土。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就时代以及造罪众生的根机,来劝归净土。那麽,不管是《往生论》还是《往生论注》,不都劝归净土吗?《愿生偈》(《往生论》)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不是很明显吗?为什麽这里也讲劝归净土呢?这是因为《安乐集》有它特别殊胜之处。比如,龙树菩萨是就难行、易行比较来劝;昙鸾大师更进一步,是就修道的环境、因缘来说明。道绰大师更就末法的时代,契合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所以说「约时被机,劝归净土」,更加具有紧迫性。他不是泛泛地劝,而是「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
本集对净土门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圣净二门之教判。
此教判顺时契机地指出,末法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显明净土教善契时机的优越性、当机兴起的必然性、未来常盛的永续性,而成为净土门开宗立教之先声。
「顺时契机」始终是道绰大师《安乐集》的一个着眼点。昙鸾大师已经流露出这样的意思,说「五浊之世,於无佛时」;到了道绰大师的时代,在佛教界普遍流行着末法的意识,所以他特别强调「顺时契机」。修行佛法,如果不契时机,就难修难入,难得其益;如果顺时契机,就很方便,易修易证。
为什麽说净土教有优越性呢?因为「善契时机」。站在判教这个立场上,判教不是纯粹从教法的高下来判的,而是直接从时代和众生根机来判的,是从「机」的立场出发的。从这个角度来判,方便我们抉择教法,有善契时机的优越性。
「当机兴起」是什麽意思呢?因为在道绰大师的时代,末法忧患意识增强;进入末法时代,「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机兴起」是必然的,必然要兴起净土教门。
「未来常盛」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万年後法灭,「特留此经」。就像春天万树皆绿,青松和一般的树看上去差别不大;秋风一起,万木凋零,冬天大雪一压,唯有青松昂然挺立。越到秋冬,就越能显示青松的独然挺拔;越到末法,就越能显示净土这个法门昂然独立,好像一树独青。这一点,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看得很清晰了。「未来常盛」,从道绰大师的时代到现在有一千几百年了,净土门还保持着鲜明的活力。
「成为净土门开宗立教之先声」,「先声」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他的声音已经透露出来,更进一步了,在昙鸾大师的基础之上,这个教门、教判已经非常清晰了,已经显示出净土门的几个特点;只是没有完整地显现出来。这里用了「开宗立教」这几个字,因为净土宗的教判、教门主要是依道绰大师的圣净二门判,这个教判就容易引导出开宗。
至於净土门的内容,正是承续龙树菩萨以来「本愿称名,往生成佛」之根本义。
到了善导大师,他的思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往生成佛」和「凡夫入报」意思是一样,到了报土就速疾成佛。不过,在善导大师之前还没有人用到这样的名相,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就没有把「凡夫入报」四个字放进去,而是用了「往生成佛」这个词。
四、《观经疏》四卷
所谓「相承论释」,相承的祖师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下面就介绍善导大师的着作。
善导大师留世的着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於教门。其余四部五卷,即《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皆附属於「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於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由兹,教门、行门毕备,安心、起行无缺,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在五部九卷中,《观经疏》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所谓「本疏」就是根本的。「解义分」就是解释净土门的教义。
「具疏」是「本疏」所具备的,也是附属於「本疏」的。「本」是根本。「具」是具体的意思。
前面几位祖师的着作相对比较单一。到了善导大师就不一样了,展开得非常广阔,教门行门、安心起行都具足了;尤其是在行门建设方面有四部着作,都很具体,辅助教门的本疏《观经疏》,这样就显示出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我们看下面这张表。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从他的教理、着作来讲,是很清晰的。
五部九卷分「教门」和「行门」。
教门是「本疏」,有《玄义分》一卷和《文义分》,这两者是对比性的。「玄义」和「文义」相对应,「玄义」就是在讲解《观经》经文之前说的,「文义」就是依文释义。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经文的三分。解释序分的就是《序分义》;解释正宗分的是《定善义》,有十三定观;九品和流通分属於《散善义》。总之,是依照经文的文句解释它的义理,所以叫《文义分》。《玄义分》是还没有引用经文解释义理,还没有到依文释义的时候。
四卷,如果大分为两分,就是《玄义分》和《文义分》;如果分为四分,就是这四卷。
行门是「具疏」,有「观行」和「行仪」。观行指《观念法门》。《观念法门》这本书,在四种行仪当中相对更加理论化一些,它特别提到念佛五种增上缘的利益,属於「别时行法」。所谓「别时行法」,就是特别用一段时间来修行的法则。《法事赞》是「临时行法」。「寻常行法」就是平常性的,天天可以这样做的;「临时行法」是临时有需要才做的;「别时行法」是要特别找一段时间来做的。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法事赞》属於读诵正行,《观念法门》属於观察正行,《往生礼赞》属於礼拜正行,《般舟赞》属於赞叹供养正行。见下图: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建立「称名正定业」的理论;同时也是在表达五种正行,这样比对、划分,来说明哪一种行属於「称名正定业」,而统摄其他几部具疏。
对於这些,大家对照《观经疏》原文看会更加清晰。这和前面两张表说的是一回事。
下面来介绍《观经疏》。这几段介绍它的书名、作者、地位、体裁、卷数、名称和影响。
简介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着,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着,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它在本宗里的地位是最高、最受崇尚的。「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这是它的体裁。「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具名」就是全称。
「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名称列有七个,也简称为《四帖疏》或《观经疏》,这样加起来就有九个。
《观经疏》为总称,其四卷各名为《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观经序分义卷第二》《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简称《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
学净土法门对这些要清楚,比如,讲到《定善义》马上要知道是在说什麽、出处、是谁的着作、是解释什麽的。有时候也会分开来讲,引用的时候会说「这是《玄义分》的内容」「这是《序分义》的内容」,或者「这是《定善义》《散善义》的内容」。
内容组成
下面简单讲一下这四卷所讲的内容。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散善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玄义分》由十四行偈和七门料简所组成。
「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定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这後面三卷合称《文义分》。
古德解释经文,往往把玄义和文义两部分配合起来讲。玄义就是在进入文义之前,把这部经的根本精神、根本教理抽出来,得到一个核心的东西、一个总体的认识;而且经文有很深的道理,不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先总结出来。《文义分》是根据经文一句句地解释。这两者一配合就使人看得很清晰。如果仅仅讲文义,就会限制在文字里面,不容易把握整体观念、核心精神;如果仅仅讲玄义,心里还是不落实——到底文句是怎麽回事呢?能不能配合起来?玄义和文义配合、对照,就非常清晰了。
主旨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其表述方式为「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为始,以最後「要弘废立」为终,由此通贯全疏。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终归弥陀一尊一教;要弘二门,归於弘愿;念观二宗,归於念佛;正杂二行,归於正行;正助二业,归於正定业。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善导大师着作《观经疏》的时候,有他的背景和目的,前面已经说过多次了。
《观经疏》的表述方法很特别。其实《往生论注》也有它特别的表达方式,《安乐集》也有它特别的表达方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也就是「初二终一」,一开始是两条线索,到最後就归到一起,整部《观经疏》是这样一个路子。
下面解释「初二终一」。「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就是要弘分判: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要门、弘愿,释迦和弥陀两土世尊,要门教归於释迦,弘愿教归於弥陀。到最後,「终归弥陀一尊一教」,就是「要弘废立」,释迦牟尼佛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二尊二教就合在一起了。
「要弘二门,归於弘愿;念观二宗,归於念佛」,念观二宗也是二归一,善导大师说: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乍一看是二宗,到最後还是归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归於念佛一宗。「正杂二行,归於正行;正助二业,归於正定业」,是开二合为一,这是他的一种表述方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