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一、判定根机之事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的法语都是讲「机法相应」,得利益之事。基本上是讲这些机和法的关系。
净土门,首先我们对根机要知道,根机,不了解根机的话,学法没有任何意义。佛法,说到底就是「机法相应」,机法相应就能得到利益。「机」就是指根机,「法」就是指教法。是根据我们这样的根机来选择教法的。不是说:「哎呀!这个法门好啊!那个法门高妙的不得了。」然後拿来。拿来不一定是你能修得了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然好!让你去,一个都做不到。所以,首先要判定根机。
净土宗弘於大原谈论时,
法门比较,则互角难分胜劣;
根机比较,则法然为胜。
这是一个典故。法然上人专弘净土宗,当时震动非常大,各宗各派的学者,他们就请法然上人到大原禅寺,在那里讨论法义,辩论一番。法然上人专门提倡念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哎呀!你这个人太执着了。我们学天台宗也要求生净土啊,你干嘛要专门念佛,你干嘛要立净土宗呢?我们都求生净土啊!」所以,对他很有意见。但是,有意见也没办法,上人是智慧第一了。「我们要比较比较!」大家就在一起讨论。这就是有名的大原谈议。
那个时候来了三四百人,黑压压一片,都是学匠,都是当时的智者、各宗各派的高人。法然上人一个人,单刀赴会。大家就问了很多问题。
毕竟法然上人是旁测诸宗,都很通达。他们问的问题,首先按照他们诸宗本宗的立场──你是学天台的,我就以天台的教理来回答你。哎,回答得他哑口无言。然後再把它回归到净土宗。大家都很信服。
一天一夜谈论下来之後,大家都鸦雀无声,都服了。法然上人就获得了「智慧第一」的美称。「啊!服了,服了,服了。」法义谈完之後,天台座主显真就立了一个规矩,说:「从今天开始,天台宗的行人,都要专修念佛。」在天台的寺院里,专门辟出一个专修念佛的别院。
「法门比较,互角难分胜劣」:讲哪个法门殊胜?哎!都殊胜。禅宗也殊胜,天台也殊胜,密宗也殊胜,净土也殊胜,大家都殊胜。不过法然上人不从这个角度跟人家讲很多。
「根机比较,则法然为胜」:讲到根机的时候,法然上人怎麽说呢?他就说这麽一句话:
圣道门虽深,不契今之机;
净土门似浅,易契今之机。
禅宗妙啊,密宗、天台,都很深妙。是!但是,「不契今之机」,不能契合当今末代众生的根机。
「净土门似浅,易契今之机」:净土门看上去并没有深妙的道理,不讲真如实相,就讲专修念佛,指方立相,不讲无相、无愿等等,看上去浅,但是,能够契合我们当今末代的根机,能够靠这个出离生死轮回。
这话一说出来,人皆信服。
对啊!我们说到底,讲好讲不好,目的是要契合我们的根机,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这个就是我们学佛法的,眼睛要盯在这个地方。
有的人好高骛远。他不是想到说:「我今天晚上就要死掉,今天是我最後一夜,我今天学了这个,能了我的生死吗?」他不这样想。「哎呀!我要学一个好法门啊!我今天背了什麽咒了,我今天又学了什麽东西了……」这些是很妙,但是,如果不能解决我们生死,都是不契合我们根机的。
如果我们念佛呢?我们念佛,契合我们的根机。如果今晚就死掉,今晚就往生;明天死掉,明天就往生。
现在很多人,我们俗语讲「急中生智」,就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他必须做一个根本性的选择。这个时候,他的智慧往往就出来了。因为在这麽短的时间,情况紧急,不容拖延,他一定要找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比如说,现在,小偷到你家里边来了,拿了刀子逼着你,「是要钱还是要命?要命的话,钱给我拿走;要钱的话,连命给你宰掉。」他这个时候保证说:「哎!哎!我要命!不要钱!拿走吧。」他平常的时候,钱也要,命也要,但是,到这个时候,两者必选其一的时候 ,他就选一个最重要的,宁愿要命。如果要钱的话,命就要不到了。
往往一个人,他平时在那里「之乎者也」搞一大堆,你跟他说:「今天晚上就要死,甚至今天下午就要断气,你准备干什麽呢?」
「哎!那我要念佛!」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还是念佛能解决问题。
你问他:「平时学那麽多干什麽呢?」
「我平时学那麽嘛,是跟别人比较,显示我自己有学问……」不是为往生。为往生要念佛啊!你自己也知道啊!
「今晚要死,你干什麽?」
「今晚要死了,我不学这个了,我要念佛了。」
那你怎麽知道你什麽时候死呢?佛说「人命无常」啊!他没有无常观,做那些你临终都用不上的事情,做它干什麽呢?不如专修念佛,这个才重要。
专修念佛的教理没有通达,还不能专修念佛,哪有时间去搞那些之乎者也、无关紧要的事情?应该来好好念佛。
如果好好念佛念不下去,心里面有疙瘩、有结节、有障碍,那就要怎麽样呢?就要学教文、法义,听善知识讲解,了解我们的根机,了解救度我们这样根机的,唯有阿弥陀佛的誓愿。
二、诸行与念佛比较之事
定善义之中,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之事
这里引用了善导大师的原文。前面说了,如果讲法门比较,难分胜劣,这里讲诸善也是修行的法门,念佛也是法门。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这是站在什麽角度来说的呢?
法然上人在这里解释说:
诸行与念佛比较时,
若言「念佛胜,余行劣」者,更加诤论不绝也;
但言「念佛是本愿之行,诸善非本愿之行」时,
则真言、法华等甚深微妙之行,亦全非比较也。
若知此旨,则可谈论比较之义。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谈别的事情,就是谈念佛,你说:「念佛好,很殊胜,诸行很劣,哎呀!坐禅不行,什麽一心三观了,这个都是比较劣,禅宗、密宗都是不如念佛殊胜……」如果你单单这麽讲,学禅的、学密的一定跟你脸红脖子粗地引论很多经文,来跟你证明「我这个殊胜」,所以「诤论不绝」。这样一来,佛法就没有意义了。
法然上人是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他不这样讲。他怎麽讲呢?
「但言『念佛是本愿之行,诸善非本愿之行』时,则真言、法华等甚深微妙之行,亦全非比较也」:为什麽「全非比较」?「全非比较」,说:「你根本没法相比。」不是就它们本身来讲根本没法相比,如果那样讲的话,大家就诤论不绝了。是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你念佛,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就乘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了愿力之道,有阿弥陀佛的佛光摄取不舍,愿力加持,决定往生。
诸善,你修行得再好,「真言」就是密宗,三密相应;「法华」就是天台,一心三观,这些非常殊胜,非常好。但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没有选择,那是你自己的道路。你再殊胜,弥陀本愿没有选择,不顺彼佛本愿,这个怎麽能比较呢?
所以,你再殊胜,是你自己按照自己的根机所修行的功德,那和阿弥陀佛本愿所修行的功德相比,凡夫跟佛无法相比。所以说「全非比较」也。
再打个比喻:比如说招工的时候,老板就往那里一坐,来了很多应试的。这个老板需要什麽人呢?他要选择一个什麽人呢?选择一个烧锅炉的。假如你刚好会烧锅炉,刚好是老板所选的,刚好就选定你了,对不对?结果你不会烧锅炉,你说:「老板,我会打电脑啊!」他摇摇头,「再殊胜,我不要,我不选打电脑的,我现在不是找会打电脑的。」你说:「哎呀!我还会做什麽、做什麽……」你会这麽多,但是,不是老板所选择的,你再殊胜,比不上那个烧锅炉的大老粗。
同样道理,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阿弥陀佛本愿所选取的是念佛,你扛了块牌子去,「我是修什麽什麽的」,不是念佛的,那不是阿弥陀佛录取对象。阿弥陀佛说:「我录取的是念佛众生。」「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刚好,我满了条件,我念佛的。哎!录取了。
「若知此旨,则可谈论比较之义」:了解这个道理,才能谈论、比较念佛和诸行,不然的话,会起诤论。
三、一法摄万机之事(一)
先把题目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很好。
「一法」是什麽法呢?就是「弘誓念佛」,就是念佛法门;「摄」,能够摄受;「万机」,是指一切根机,并不代表一万个人,是一切机。能够摄一切机的法,只有「弘誓念佛」这一法。
释迦牟尼佛在一代教法当中,说了很多的法门。其他的法门,都不能够广摄众机。有的法门,虽然上机能够修,下机没有份,普贤十大愿王,我们都没有份。所以,上机得益,下机无份;有的法门,下机虽然可以得益,上机呢?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比如说修人天诸善,人天诸善,下机修了,多多少少可以一点利益,得人天果报,上机的人都成了阿罗汉了,他根本就看不上这个。所以,这些法门都有所不足。
而净土法门是彻上彻下,没有哪一个根机大到说净土法门包括不了你,说:「我根机大,我上根利智,超出了净土法门之外。」那你如果超过了普贤王菩萨,超过了观音、势至,那你就是超过了净土法门之外。如果没有超过,你还是在这个之内。
也没有哪个说:「我根机差,差到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能摄受我,救不了我……」最差的是五逆谤法的众生,「五逆谤法,回心皆往」,这样的众生,也包括在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之内。
所以,这个法门是彻上彻下,普摄一切根机,唯有这个法叫「一法摄万机」。
善导和尚在《观经疏》的〈玄义分〉当中就说了:「虽可教义多门,凡惑无由遍揽。」「教义多门」,就是释迦牟尼佛讲了种种的法门;「凡惑」指一切众生,但是,不能够通通把他们摄受了。虽是多法,却不能把所有的根机摄尽,只能摄一部分根机,而唯有净土法门,是「一法普摄万机」。这里讲:
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者:
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
包含於我愿之内也。
这一法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法;所摄的万机就是第十八愿当中所说的「十方众生」。「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包含於我愿之内也」,所以叫做「摄受万机」。
下面是法照禅师的一首偈子,法照禅师的这首偈子非常好!是解释第十八愿愿文的。
光凭这首偈子,就有资格作祖师了,真的是这样,说得很透彻。共八句,我们先来读诵一遍: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摄万机」,这中间的四句就代表「万机」。贫穷、富贵、下智、高才、多闻、净戒、破戒、罪深,很多,「不简」,「不简」,通通不分别。
「一法」就是「彼佛因中立弘誓」、「但使回心多念佛」,就是弘誓念佛,这个就是「一法」。
「彼佛」就是彼阿弥陀佛,因中做法藏菩萨的时候,建立了弘大的誓愿,弘广、万机不漏的誓愿。是什麽样的誓愿呢?「我若成佛之时,闻名念我,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称念我南无阿弥陀佛──」
「总迎来」:「总」是通通、一个不漏、全部包括,都来迎接,前来迎取,叫「总迎来」,这个「总」是指哪些人呢?就是指下面这些:
「不简贫穷将富贵」:我们凡夫的心里边就是有贫穷、富贵的区别,「哎呀!我富贵,我有钱做功德……」「我贫穷,没有钱去布施……像我这样穷歪歪的,可能阿弥陀佛也不要吧……」不是的!穷也好,富也好,通通平等来迎接,叫「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下智」就是智慧低劣、下等;「高才」就是高等才智。依凡夫之心,就觉得说:「高等才智的人,他才可以往生;我下等愚痴之人,怎麽能往生呢?」我们自己简别,阿弥陀佛没有简别。「十方众生」,他没有说「智慧高才」,没有分别;也没有简别贫穷、富贵,「你达到小康水准,我迎接你……」没有这回事啊!不管你是什麽样的收入水准,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不管你是广学多闻,还是你少学寡闻,不管你能够持戒,还是破戒造罪,这些阿弥陀佛都不管,他通通不管这些事情。阿弥陀佛就是在这一方面没有原则性,他只有一个大原则:你只要念佛就好。其他事情你要问他,阿弥陀佛眼睛一闭:「我不知道。」他不管不问,那些都不论。只论一件事情,只论你念不念佛。
「但使回心多念佛」:「但」是只,「只要你回心念佛就可以了,剩下的事都由我来办!」阿弥陀佛怎麽办?
「能令瓦砾变成金」:「你只要回心念佛,我能把破瓦块变成黄金。」我们都是破瓦块,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能把我们变成黄金。黄金就是指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就是指佛的功德,就是成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就是能令凡夫变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料简(二)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法然上人全集》第310页。
310页一开始是「三心料简」。因为课余时间也有莲友问到:「三心料简这一段听起来不大明白。」我想再把它简单地梳理一下:
所谓「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料简」是对这「三心」当中,可能会引起大家疑惑、但又是法义上要点的地方,给予分析,把它明确化。其中,「料简」有六件事情。「至诚心」有两件,「深心」有两件,「回向发愿心」有两件。
「至诚心」料简有哪两件呢?一个是什麽是「虚假之行」?第二个什麽是「真实功德」?因为《观经疏》开始就说明了:「虚假之行」、「杂毒之善」不可往生净土,必然要了解到底什麽是「虚假之行」?如果对这一点不了解,或许我们所修的就是「虚假之行」,而耽误了往生的大事。所以,第一点说明:究竟什麽是「虚假之行」。法然上人就明确地说明:「杂毒之善」,所谓「余善杂行」,因为三业虽然精进,内心怀有贪瞋、邪伪、杂毒之故,所以称为「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之业」;回此虚假之行,求生净土,必然不可。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原来是余善杂行称为虚假之行,不能往生,目的是让我们舍掉余善杂行。
既然如此,往生净土是凭靠什麽呢?所以,第二点就要了解什麽是「真实功德」。在法义当中,就是311页的第二行开始:「次,所选取之真实者,本愿之功德,即正行念佛也。」那就说明:所谓的真实功德,就是正行念佛。相对於前面的余善杂行,而讲正行念佛即是真实功德。这是所选取的真实。有这两件料简。
第三,这样的真实功德,如果是只有大菩萨才可以获得、拥有,或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可以获得、拥有,那我们仍然是望洋兴叹,心中就是恐惧不安。那麽,这种真实功德施於何人呢?何人能够凭藉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呢?就在「深心释」当中的第一个料简,说「两种深信」:罪恶生死凡夫,是凭藉阿弥陀佛真实功德之机。也就是311页的倒数第四行:「造恶之凡夫,即是凭此真实之机也。」通过这样料简,我们就安心了:噢!原来我这样的造罪凡夫,我也可以凭藉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去往生。这是第三番。
第四,在「深心释」当中,又讲到「五种正行」,其中说到观察正行。这点为什麽要料简呢?因为观察正行,如果误解是十三定观的定善(因为一讲到观察,前面又讲十三定观,或许误解为十三定观的定善)的话,这样也会起退堕之心。同时,在念佛和观察之间难以选择。「五种正行」所说的观察正行,法然上人明确说明:不是十三观的定善,而是散心念佛人,对极乐想像欣慕之心。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做得来,所以是易行。同时,它也是我们每个念佛的人,内心自然的一个向往。也就是观察正行,收摄在念佛当中,不违背「一向专修」的宗旨,仍然是一个正行专修念佛之人。所以,这个料简就有这样的效果。
关於「回向发愿心」,也有两个料简。一个是「回向心」,一个是「发愿心」。因为《观经》既然讲「回向发愿心」,善导和尚解释「回向」说:过去今生诸善都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在我们念佛的过程当中,如果法义不通彻的话,难免产生疑惑:「那是否我在念佛之外,再去修行余善来回向呢?」(如果这样做,就成了杂行了)所以,法然上人依据善导和尚的解释,说明:所谓回向者,是「三心」以前,我们还没有专修念佛(「三心」,说到底,就是专修念佛了。内心叫做「三心」,外表就是专修念佛。)没有发得「三心」之前,没有入一向专修之前,过去、今生所修的一切诸善回向。比如原来是求开悟的,求人天福报的,求下一辈子做和尚的,「我也不求下一辈子做和尚了,做什麽主持当家师了,我求往生」,把这个通通回向求生极乐。一旦发得「三心」,入一向专修之後,就不特别为了往生极乐,再去造积功德,说:「哎呀!往生可能念佛不够,我再行这个去回向求往生……」那个就错了。
当然也不是说「我『三心』过後,一向专修,从此就不行善法」,行善还要继续,但不是把行善作为特别积累,来回向求生。所以,这里对「回向心」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虽然回向,仍然是一向专修。
「愿生心」也有两种要简别,要把它透彻了解:第一就是杂行之人的愿生心。第二个就是正行念佛之人的愿生心(312页):「杂行中之愿往生心者,虽是白道,被贪瞋水火所损。」这条白道,虽然是白道,但是被贪瞋的水火所损;专修念佛,专修正行的「愿生心」,这条白道是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不被贪瞋水火所损。我们知道应该选择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才不至於被贪瞋所损。内心虽然有贪瞋痴三毒毒性存在,这样的恶机,跟前面的「至诚心」也好,「深心」也好,都是一致的,一脉相承到这个地方来的。我们就选择专修念佛,所以来到313页的第一行:「专修正行人,不可恐贪瞋烦恼也,乘本愿力之白道,岂容被火焰水波所损哉!」这就是真实安心落实下来,来专修念佛。
所以,这个「三心料简」,是通过对法义的解释,让我们心中消除疑惑,而入一向专修。
三、一法摄万机之事(二)
大家翻开314页。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法语:「一法摄万机之事」。
「之事」,就是这麽一件事情,需要解释说明。标题都说「什麽什麽之事」。
在佛教当中,「法」和「机」是一对经常遇到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和「法」要相应,释迦牟尼佛讲法,你是什麽样的根机,就给你讲什麽样的法门。为你这样的根机讲的法门,一定能让你得到利益。他绝对不会说讲的法门不契机,所以叫「契理契机」。「契理」就是释迦牟尼佛本身讲的法,都是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讲的无不契合无上正觉之道;「契机」就是契合我们众生的根机。
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讲了很多法门,为什麽讲那麽多呢?就是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不等。千差不等的根机,就要讲种种的法门来契合他。如果以圣道法门来讲,说八万四千法门,展开来是无量无边法门,如果收摄起来,就是五乘教法,所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对於人乘众生,就说人乘法;天乘众生,说天乘法。你能够按照佛所说的人乘法去做,比如五戒,就是人乘法,你来世可以得人身的果报。「我希望下一辈子做人,能够健康、长寿、富贵、多财,受人尊重,子女贤孝等等」,那就有人乘法告诉你,你就按人乘法去做,你得人的果报;按天乘法去做,得升天的果报,十善、禅定等等;按照声闻乘法去做,你可以得四果阿罗汉的果报;按照缘觉乘法去做,如果你能够落实的话,就可以得到缘觉的果报;菩萨法,就可以得菩萨的果报。所以叫「五乘教法」。这个五乘教法,可以讲都是单法对单机了,不能够普摄万机。
深法,浅机不能学;浅法,深机不用学。
深法,五乘当中,菩萨法就深了,六度万行,广发大菩提心。最浅的,就是人道的根机了,他就不能学深法,发大菩提心,他哪能发得起来?「我只是想下辈子做个大老板」,他就这个根机。你叫他发菩提心,「人家做好事,我还舍不得」,他发不起来。这样,菩萨的胜法对他来讲,他学不来。
浅法,比如人乘法,阿罗汉都不愿意学,就不要讲菩萨了。人乘法是什麽?「我布施、行善,下辈子我再做人,富贵、有财,有地位、能当官……」阿罗汉说:「我要求解脱,我不学这个。」这叫有相布施。有相布施,就是人乘法。如果是阿罗汉、菩萨,他们修无相布施。所以说:浅法,深机不用学。
除了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还没有一个法门能够彻上彻下、贯穿一切根机,而净土念佛法门,普摄一切根机。「万机」,就是指一切根机。我们讲「万众一心」,「万众」不光是一万个人,中国人就是十三亿了,如果「万」就是指一万的话,才一万个人,那是少数派。所以「万」是指所有的一切。
「一法摄万机」,这「一法」是指哪一法呢?就是指念佛这一法;「万机」是所有的根机,上至等觉菩萨,下到逆谤阐提,但能回心念佛,莫不往生净土。所以这叫「一法摄万机」。
没有哪一个根机,说「我的根机殊胜超越,超过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摄受不了我」,那不存在!连普贤菩萨也在阿弥陀佛的愿望之内。也不存在哪一个根机,漏於弥陀的本愿,说「我是造罪太重了,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不能摄受我」,也不存在!
正因为「一法摄万机」,我们这样的众生,就不必说:「我这样的根机,到底选择什麽样的法门呢?」你不用选择,你不管是什麽根机,都可以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解释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因为我们选择一个法门,是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选择的。可是,我们对自己是什麽样的根机、需要选择什麽样的法门,我们不一定有这个法眼。我们没有这个智慧,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选择念佛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是「一法普摄万机」。
下面就是法然上人的解释:
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者:
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
包含於我愿之内也。
「一法」就点明出来,就是第十八愿念佛之法;「万机」就是「十方众生」;「摄」就是毫无遗漏、摄受无余,「包含在我的愿之内」。
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法照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写了四行八句的偈子。
「彼佛因中立弘誓」:这就是「设我得佛」。就是解释这一句。
「闻名念我总迎来」:就是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通通迎接往生。
四个不简就是解释「十方众生」。所以,这首偈子非常好。最後两句: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也是一样的,也是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这个「一法」,就是弘誓念佛之法。
「闻名念我总迎来」:「听闻我成佛时之名号,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总迎来」,「总」是一个不漏、通通迎归净土。
下面四个「不简」,「简」是简择、分别,「不简」,不简择、不分别。我挑挑拣拣:「贫穷的不要,有钱的才要(势力眼一样);下智的不要,高才的才要……」这个不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一般都这样认为:「多闻、净戒的才要;破戒、罪深的,佛也不要,选掉了,只要一部分。」不是这样的。
这首偈子,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让我们特别的安心。
「不简贫穷将富贵」,阿弥陀佛不选择、不分别,不挑选你是贫穷者,还是富贵者;你是下智人,还是高智人;你是多闻净戒的,还是破戒罪根深,这些阿弥陀佛通通不论。这一切他通通只用四个字就一网打尽了:「十方众生」,一网打尽,通通包括,全部都包括在内,不再分别。所以叫「不简」。
只有一件事是阿弥陀佛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是要落实在我们十方众生身上的,就是让我们落实在行持方面,就是:
「但使回心多念佛」:他只是让我们回心念他的名号,「但使」,这个是从佛那边讲的。从我们这边也是一样的,我们不管是贫穷、富贵,这个都不管,我们只要回心多念阿弥陀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这一句就是阿弥陀佛的作用、功效了。能让我们这样的破瓦块、破石头,「瓦砾」就是建筑垃圾,破瓦块,破石头,破砖头,这些叫做瓦砾。瓦砾是废料,但是能变成黄金。
阿弥陀佛为什麽「不简」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悲心很重。印光大师也有几句话说:
四十八愿度众生,
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
怜彼是佛尚未成。
五逆十恶的人,你只要回心念佛,阿弥陀佛也来迎接你。就跟前面讲的一样,「闻名念我总迎来」,一个都不漏。不是说阿弥陀佛没有原则性,好像糊里糊涂的,「混滥」,不分善恶,而是怜悯我们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没有成佛。到了极乐世界是「瓦砾变成金」,就是让造罪凡夫能够成就庄严的佛果。
我们凡夫众生就会分别了:「富贵有财的人,他能做功德,大概往生有份;高才有智的人,能够多学法门、开智慧,他往生有份;多闻净戒的人,他持戒清净,他往生有份……像我们这样的贫穷,不能造功德;下智,不知道法门;破戒,罪根很深……这样的人,我怎麽能往生有份呢?」这是我们心里面的疑惑、障碍。所以,法然上人在底下讲了:
此文之义者:
虽我身贫穷不造功德,
下智不知法门,
破戒而犯罪障,
便思回心多念佛也。
我们这样的人,「无他方便,极重恶人,唯念弥陀,得生极乐」,那我们就回心多念阿弥陀佛。不过,这个是法然上人就我们这样的下机之人,特别慈悲来说明的。
如果就「回心多念佛」本身来讲,是有两种「回心」的,我是这麽理解的。怎麽叫「回心」呢?
一个富贵、高才、上智、多闻、净戒的人,这样的人也要回心,这样的人为什麽要回心呢?不能说「因为我富贵、高才,我多闻、净戒,我靠这些解脱生死轮回」,如果靠这些,那就不是净土门了,那就是圣道门了,那就危险了。如果我们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生死轮回,我们就回心,即使是上智、多闻、净戒,也把它回转过来,「还愚痴生极乐」,也回心来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放弃自己原来一切的自力的执着,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心念佛。这是上机。
下机之人就更不用说了。下机之人,回什麽心呢(上机的人,他往往有骄慢心,要回转这个来老实念佛)?下机的人,他往往有卑下心,「我这样的人怎麽能往生呢?我大概没有份……」他往後退,把这样的心回转过来,多念佛。这里的「多念佛」,就是专修念佛,专而不杂。你如果去杂行杂修,就不是「多念佛」了,就少了,你那些时间拿来念佛,才是「多」。
「瓦砾变成金」,这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我也可以供养大家一个比喻:上次跟上人一道,从甘肃往敦煌那边去。一路上,越过几百里的戈壁滩,那里有许多石头,甩在旷野没有用。我们可以想像:在这片旷野当中,突然幻化出一个神密的宝宫殿。这个宝宫殿,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你只要把石头一捡进去,石头就变成金子了。如果你住在这座宝宫殿里面,你出去捡石头,你会不会选?「哎呀!这块石头嘛,比较漂亮一点,我把它捡起来;那块石头嘛,又黑又丑,龇牙咧嘴的,不怎麽好看,那我就不要」,会不会这样?只要石头捡来放到宫殿里面去,它当下就能变成黄金了。这样的话,只要我们的手能碰到的石头,都把它捡起来放进去,捡得越多,金子越多,不可能在那里选。不过这些石头,它们彼此在那里争论:「哎!你怎麽也可以被捡进去变成黄金啊?只有像我这麽白白净净的才有资格,对不对?你看,我长得圆圆的,长得比较好看,我才有资格被主人捡进去变成黄金。」另一块石头就自惭形秽了:「对呀!你看我长得龇牙咧嘴的,黑黑的,丑丑的,我可能不能被捡进去变成黄金了。」
这个是不同的概念。石头跟石头比,可能有的圆一点、白一点,但是捡石头的人,不看这一些,他是把石头捡起来,都能变成黄金。
我们人跟人比,有的善一点,有的恶一点,有的美一点,有的丑一点,互相在那里比个高低。可是,阿弥陀佛来捡,他不管这些,只要把我们放到极乐世界的宝宫殿,我们就通通变成佛了。所以,他捡一个就有一个成佛,捡十个就有十个成佛,他不会挑来挑去。
我们众生反而在这边比较来比较去。阿弥陀佛怎麽办呢?你们打架,好像那个戈壁滩的石头都斗起来了,阿弥陀佛就来安慰说:「好!好!好!你们都有份。你漂亮一点,上品上生,放上边,好不好?把你捡进去,变成黄金,放在最上边一层;你丑一点,也有份,不过放下面一点,各安其分。」这样大家都高兴了,「哎,我们都有份了。」其实,进去之後呢,都是黄金,放在最上面的黄金跟放在最下面的黄金是一样的。
所以,到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的人和下品下生的人都要成佛,都是佛果。所以说「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随顺他方世界众生,才讲这些天啊,人啊,菩萨啊,罗汉啊,有九品的差别。其实就本身来讲,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无量寿经》是这样讲的。
就像我们家里的储物箱,分了九个格子,有的在最上面一格,有的在最下面一格,那是顺你的心想上想下,其实就本质来讲,没有什麽上下。上面也是黄金,下面也是黄金。所以,到极乐世界,「能令瓦砾变成金」,通通是成佛的功德。
我自己也有一个经验,可能城里的孩子没有这个经验。我父亲很会算帐,很会经营。我小的时候,家里孩子多,读书交学费,还是一笔负担。买完书、交完学费,还要买铅笔、买本子。孩子也多,我父亲就想了个办法,想了个什麽办法呢?可以讲一箭三雕。想了个什麽办法呢?他早晨就是让我们兄弟捡粪。捡粪回来过秤来称,一斤粪一分钱,捡完之後,每天都记帐,记完之後放在那个地方。暑假的时候,我们就狠命去捡了,开学的时候就拿这个钱交学费。你捡了一百斤,那就一块,两百斤是两块。那时候赚两块钱不容易啊,要捡两百斤。可不容易了!学费我记得一般是三块五。赚得很累,但是赚得很有劲。这样,粪也捡了,小孩也变得勤奋了,庄稼也有肥料了,我们买铅笔、买本子也有钱了,他也不用额外负担了。所以,我们特别在冬天,大清早就起来,那很冷啊,那个时候,冬天很冷。早晨一起来,向田野里一看,一片白茫茫的霜。我们打个赤脚,那个时候也没什麽袜子,哪有什麽袜子穿?穿双破棉鞋,脚又不听话,大指头把鞋捅破了,後面也漏。後面也开嘴,前面也开嘴,到底是拖鞋还是棉鞋,不懂。每一个村上的田间的小路,都是我们兄弟两个来开辟的。我们捡粪回来了,人家的孩子还在睡大觉,太阳出多高了。人家都说:「哎!你看看,某人家的孩子,多听话,多勤快,这麽大早就捡粪回来了。」我们听到,洋洋自得,「这个是我一早晨的辛苦劳动所换来的。」回来,我父亲把它一称,八斤,五斤,就记个帐。
这个例子是什麽意思呢?我们捡粪的时候,其实,我们老实说:只要是粪,捡回来就有钱。不管是鸡粪,还是狗粪,是猪粪,还是牛粪,我们也不分别是大,是小,是胖,是瘦,是香,是臭,对不对?只要是粪都捡来。因为,「捡来我就有钱了,我就可以读书了」;我父亲更是这样,只要是粪他都要,他就可以肥庄稼,对不对?
那对我们来讲,在阿弥陀佛面前,做为凡夫,比哪一个香一点、美一点,哪一个臭一点、恶一点(其实都是臭粪了,都是染污的凡夫了,相对比较起来说,可能臭气少一点的,说他香一点,你造恶少一点,你叫善人),其实我们都是三毒的凡夫、造罪的凡夫。所以,阿弥陀佛他来比较我们,他的目的是要把我们捡去成佛,这是他的目的。所以,他不选择贫穷了、富贵了……等等。
连我这个捡粪的粪娃子,我都知道不选择,阿弥陀佛是要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了。这是从佛的慈悲这一方面,佛心平等,没有分别,通通让我们去往生成佛。所以,不简择。
从众生这一边,如果佛要挑选我们,我们经不起挑,对不对?就像刚才讲的,捡粪,粪都是有臭味的。我们众生跟佛来讲,佛是让我们去成佛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贫穷者,都不是富贵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下智,不是高才;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破戒人,不是持戒人(经中明确讲:「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如果按佛的标准来挑选,那一个也选不到了,到後来怎麽办呢?所以,从众生根机来讲,下劣,不可选择;从佛的慈悲来讲,平等,不加选择。
四、「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之事
这个题目听起来,如果不加解释,不加後面的法语,就容易被误解。我们来看这後面的法句:
弥陀本愿不为以自力可离生死、
有方便之善人而发;
乃哀愍极重恶人、
无他方便辈而发。
然菩萨贤圣亦付之而欲求往生,
凡夫善人亦归此而愿得往生,
何况罪恶凡夫,
尤应凭此他力也。
不可错领解而住邪见。
弥陀本愿者: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
应善加体会,详明此理。
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为了那些靠自力可以离开生死轮回的人(就是圣贤的根机);第二是「有方便之善人」,就是指那些虽然还不能马上离开生死轮回,但是他可以修行定散二善,可以暂时得到人天的果报,有这个方便,不至於马上沉没在三恶道里边,这叫「有方便之善人」。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哀愍「极重恶人,无他方便」,不要说是自力离生死轮回,连人天善法的方便都没有。阿弥陀佛哀愍这样的人,所以在第十八愿里讲「十方众生」,然後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会造五逆谤法的众生。
虽然如此,菩萨、圣贤他们也要搭这个便车,他们也会沾一个便宜;凡夫善人,他们也知道在这里边讨一个便宜。所以,「菩萨圣贤亦付之而欲求往生」,付这个弥陀本愿;「凡夫善人亦归此弥陀本愿而愿得往生」。
我们这些造罪凡夫,是阿弥陀佛本来发愿的物件,那我们更要凭阿弥陀佛的誓愿,凡夫恶人,更要凭他力去往生。不可能说本来为我们准备的誓愿、他力的名号,结果被那些边客得到利益了,结果我们这些正客没有得到利益──就像请客一样,我们是正客,结果我们没吃到饭,边客吃到了,我们自己往後面缩,不去吃饭,不去参加这个宴席,那就错误了。
「何况罪恶凡夫,尤应凭此他力也」:连圣贤,有办法自己出离生死轮回;连善人,有方便,不至沉没三恶苦道,他们尚且还要靠他力去往生,何况我们造恶凡夫,无他方便,直落地狱──三恶火坑之底,那更要靠他力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如果完整地表达:善人尚且还要凭弥陀本愿去往生,何况恶人,更要凭弥陀本愿去往生。
最近,报纸新闻都在报导发大水,全国大概影响到二十多个省、几千万人。我在想:发大水的时候,大水一片,汪汪的水泽,中间有一座小岛,有些人在上面;大水中间还有一座小瓦房,房顶上也坐了几个人,暂时还没有倒,还没有沉下去;还有一些人,掉到水里边,正在那里挣扎,马上就要有没顶之灾了,有这三类人。
这个时候,有一艘大船过来。不管什麽人,见了大船都开始呼救,岛上的人在喊:「哎!过来!我在岛上,过来!」屋顶上的人也在喊:「这里有人哪,快来救我!」那水里的人呢?水里的人更要喊了:「先救我啊,我就要死了,他们还在屋顶上,还在岛上,行动自由,来去方便,我就要死了,快来救我啊!」
岛上的人,就代表圣贤,他们已经离开生死轮回,在小岛上,虽然还没有达到涅盘之都(好比在城市当中,购物方便,可以搭计程车,灯火通明),但是他没有大水淹没的危险,已经不用担心三界的苦恼了;在小房顶上漂着的人,就好像修人天善法的人,他还在水面上,不至於落在三恶道的大水当中;在水中挣扎的人呢,就是「极重恶人,无他方便」,不要说在小岛上面,连一根树枝、一根木棍也抓不住,连屋顶也登不上,这个叫「极重恶人,无他方便」,看着看着就要堕落三恶道。连那些坐在屋顶上的人,甚至岸上的人都在喊:「大船快来救我!」那我们这些在水里淹得要死的人,你不是更要喊救命啊!「哎呀!不行!不行!他可能救他们去的,不是救我的……」如果这样理解,就是错误理解了。错误理解,我们就失去往生了;如果自己这样错误理解,还教人家说:「哎呀!阿弥陀佛本愿大船是救那个岛上人的,是救那个屋顶上还没沉没的人的,不救你这个快淹死的。」如果这样讲的话,就住於邪见,自害害他。所以说,「不可错误领解而住於邪见」。
「弥陀本愿者,『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就像刚才讲的比喻一样,有人开船来,本来就是救度淹得快死的人,附带地把岛上的也好、房子上的也好,通通救上来。因为船大,都可以坐。但是,你们是附带的,他是第一个,先把他救起来。如果船小,对不起,你们等一等,我第二趟再来救你,先救他们。肯定是这样子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
「应善加体会,详明此理」。
五、恶机往生之事
第四、第五都是贯彻下来的。这每一条讲得都很准──打得很准,法然上人如果是射击手的话,他一定是奥运会冠军了。对不对?他讲一句,就准一句,都打到我们心中疑惑点的地方。耙心打得很准,不会偏一点点。
有恶机一人,
为使此机之往生,是本愿之意。
学而至於得知此理,
谓之善学净土宗也。
净土宗者:
以恶人为基准,而兼摄善人也;
圣道门者:
以善人为基准,而兼摄恶人也。
能够让恶人往生、恶机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发愿的本来之意。
「学而至於得知此理,谓之善学净土宗也」:我们学习一宗的教法,什麽叫「善学」,什麽叫「不善学」呢?他宗暂且不说,净土宗,你学了很多的教文、法句,「哎!我读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哎呀!读了很多,得出来一个结论。什麽结论?只有精进、努力、勇猛修行、持戒清净、戒定慧具足,才能往生,不然的话,就不能往生。」这个不叫做「善学」,这叫大错特错了。你读了这麽多,这叫颠倒知见,错误理解,住於邪见,不善学净土宗。
很多人家里书柜摆了很多书,讲起来滔滔不绝。但是,他说的话,完全相反。他说:「我学了这麽多年,得出的结论:不能修行、造罪的凡夫,念佛往生无份哪。」这个叫不善学。何止是不善学,乃是错学。
也有的老太婆,两眼一抹黑,不识一个大字。但是,她知道说:「我老太婆念佛,决定往生!」此是「善学净土宗」也。对不对?这个人是「善学净土宗」。
所以,善学不善学,不是看你读了多少文句,「哎呀!我会打开书,我会读很多字……」那你是「谓做书虫」,你不善学净土宗。所以,有不识字而善知法义者;有能够抱书本,讲得一天到晚口沫乱飞,却不识法义者。这个,要看本质。
我想起邓公所讲的一句着名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是不是?我们学习教理也是一样的,不管你有智慧无智慧,你学到了,自己抓到了,「我能往生!」你就是有智慧,你就是好猫。法门也是一样,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但是,只要能让你解脱生死轮回,这个就是好法门。不管老太婆,还是大学教授,只要能念佛,自己能往生,你是「人中芬陀利华」,比「好猫」那个名称好多了,是「人中芬陀利华」。
要把法门的利益,在我们身上落实下来,不讲那些虚无缥缈的。
「净土宗者:以恶人为基准,而兼摄善人也;圣道门者:以善人为基准,而兼摄恶人也」:看!我讲的不错吧!法然上人很会打耙。所谓「基准」,这个「准」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准星。大家看电影都看过的:前面一个目标,把准星对过来,中间一个十字,对准了,「啪!」一枪放过去,目标应声而倒。这个叫准星。
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像一把枪一样,威力很大,六字名号的子弹一发出来,威力很大,一下发射过来,他以谁为基准呢?他瞄准我们这些十恶、五逆造罪的凡夫,你一念佛,机关就触动了,「啪!」打出去,你应声而倒──倒在娑婆,就生在极乐。对不对?当然,这个子弹的威力很大,一打过去,炸出一大片,把旁边也炸倒五个、八个、十个,但是旁边那些是附带的,耙心打的是你。
所以,我们恶人是阿弥陀佛的耙心,是基准,打得准准的,你不要往旁边一躲,「哎!我不是!」你正是!你躲也躲不掉。
但如果你不念佛,你不念佛,这个机关扣不动。什麽叫「机」?「机」,就是「可发微义」──机关。机关,就按那个机关。什麽机关呢?比如放箭,设立一个机关,一扣动,机关一放,「啪」,打出去了。阿弥陀佛也是的,六字名号弦上之箭,引弓待发,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舌头好像是──我们的舌头力量很大,各位!不要搞错了,我们这麽一个小小的舌头啊,心念,口称,稍微动动嘴,都能把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强弓的机关扣动了,把它带动了。
我们宁愿被阿弥陀佛的枪炮打中,不愿被阎罗王的链条套走了。
「以恶人为基准,而兼摄善人」:他的目标首先是造罪凡夫,造罪凡夫都能救度起来,同时,附带地把善人通通救度。就像我们前面举的比喻,首先是以淹得要死的人为基准,附带把那些屋顶上的、岛上的通通救起来。
圣道门不一样。圣道门以圣人为基准,「善人为基准,兼摄恶人」。如果以恶人为基准,兼摄善人,就能够摄无不尽,都能摄受──既然恶人都能得救,善人就更能得救了。但是,如果以善人为基准,兼摄恶人,就摄不能尽,机不能摄尽,因为这个要求恶人转恶为善。
比如说,我们大乘佛法是以菩萨发菩提心为基准,兼摄阿罗汉,虽然兼摄阿罗汉,不是阿罗汉自己就能来,阿罗汉要回心向大,如果不回心向大,大乘佛法对他没用,摄受不到,所以,阿罗汉要回心向大;阿罗汉以了生脱死──解脱生死轮回,作为他的正果,他可以兼摄凡夫,虽然兼摄凡夫,如果凡夫当中,你只求人天果报,你不想了生脱死,那摄受不了你,要你怎麽样?发出离心。所以「兼摄」,都给你提要求,「你要达到这个档次,我可以提拔你一把」,不然的话,没有办法。
所以,「以善人为基准,兼摄恶人」,恶人一定要改恶向善;改恶向善之後,还要发出离心;发出离心之後,要发菩提心,渐次增进。这样,摄机就不能尽,就是难行道。
净土宗就不一样,阿弥陀佛的手真的很深,天底下最深的手,就是阿弥陀佛。他一手伸到底。伸到哪里?直接伸到五逆谤法这个淤泥的最底下,最底下的污泥巴,都把你能捞得起来,就通通可以得救了。阿弥陀佛的手是有弹性的,可长,可短。如果你是五戒十善的众生,他,「啪」,刚好放到五戒十善的位子,把你救起来,不会长一点,刚好到那个位子;如果你是造恶的,他又伸长一点,到下面去了。所以,可长可短。你在什麽位子,他就到你的边上。
就像船托载石头一样,船的浮力跟石头的重力是完全相等的,你这块石头多重,放在船上,船的浮力刚好显示这麽大,他不是只有这麽大,他是无量大。但是你这麽多,就托你这麽多,他也不会多费一点点。你是一百斤放上去的,他就一百斤的浮力;你两百斤,就两百斤的浮力。你是五逆的众生,他也能托得起来;你是十恶的众生,他也一样;你是五戒十善的众生,他也一样托你,都不费劲,刚好,按我们的本分。所以,佛说法怎麽这麽巧?佛度众生,不会多一点点,也不会少一点点,是恰到好处,不增不减,刚刚好。每一个人,都给与恰到好处的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