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012年6月4日讲於湖南长沙开元寺)

 

目 录

一、道场硬体建设

(一)道场地点的选择 
(二)道场的规划和设计 
(三)殿堂本尊

二、道场软体建设

(一)关於匾额楹联和标语 
(二)关於念诵仪轨 
(三)关於法本流通 
(四)关於法义学习和人才培养
(五)关於弘法的拓展 
(六)关於道场的「和」

智随法师开示

 

       今天和大家沟通交流的,主要是关於道场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因为这麽多道场都在建设,弘愿寺也在建设,包括西安这一带,也准备再扩建一个道场,所以有关道场建设方面,有些想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没有事先准备,也没有和智随法师详细沟通,讲得不足的地方,请智随法师补充,大家也可以发表意见。

 

       道场建设主要是两方面:

一、硬体建设;

二、软体建设。

 

一、道场硬体建设

       道场硬体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道场地点的选择

       我们建的道场,要选择什麽地点?当然我们几个道场都已经定型了,我所讲的,一是就现实情况,二是将来可能还要建道场,可以作为参考。

 

       在古代,寺院几乎都是依山林而建的,越到大山深处就越寂静,便於修行。现在跟古代完全不一样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镇化、城市化,所以道场的基本走向应该也是城镇化、社区化,这是个大方向,要有这个前瞻性。当然,历史的原因,还有政策的原因,会对某个具体道场地点的选择产生影响。

 

       我们目前的道场,还是比较偏远一点。偏远一点,对喜欢自我修学、愿意寂静的人来说很方便,但在接引信众方面就显得有所不足。比如说开元寺,离长沙比较远,其他几个寺院离城市都比较远。

 

       具体到一个道场,也有所谓的地理风水。地理风水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叫「堪舆学」,现在可以称为「环境心理学」,就是说环境对住众的身心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很客观的,倒不是什麽迷信。比如住在一个潮湿、阴暗的地方,肯定多病。

 

       佛教说「依正」,依报、正报相互影响。对於地理风水,建道场都比较注意。我的看法是两方面:一方面不可不信,因为它有它的规律,地理嘛,就是地形的原理;另一方面也不可全信,不能太死板,哪里一定不能动,其实不是那麽简单,因为它是活的。

 

       这方面,在座各位当家法师可能比我强多了。我个人也有一点心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自我感觉很重要。你建这个道场,你是道场的主人,是这个道场的灵魂,那麽你往那儿一站,你的感觉怎麽样,这里适合不适合,心里是有数的,不是光听人家讲。你如果觉得很阳光,很舒适,很安稳,那就是好的。不是光看理论上讲的。

 

       有一次上人在台北选一个道场,写了几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周围的环境要四平八稳,不要有过於奇险的地形,那样会使我们的心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再就是阳光要充足,要能够藏风聚气;背後要给人安稳的感觉。

 

       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大家都说那里好,但是我一看就不好。为什麽呢?因为背後虽然有山环绕着,但是有一个缺口,往那儿一站,觉得背後来风,感到缺口後面会有一队人马冲过来,觉得不安全。

 

       所以,背後一定要有靠,有靠就让人觉得护得很紧,很安全。

 

       前面一定要开阔,开阔就是有视野,隐喻着这个法门的未来。你是要向前推展的,如果往那儿一站,前面锁得很紧,甚至有一个东西顶在你鼻梁上,很近,很堵,那就感觉很不舒服。

 

       左右两侧也应该比较平正,不要有奇斜地形。如果这边高那边低的,你坐着就感觉非常别扭。

 

       我听一位风水家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是很有道理的。必须是福人,他才有好的感觉,能认识好风水地,而且喜欢住在那里,住在那里适合他的成长。如果不是福人,给他好风水地,他也住不住,他也要走,因为跟他的心不相应。他心喜阴暗,狭小,封闭,选的地方也一定是那样,你给他阳光、开阔、高朗的地方,他不会喜欢。什麽是福人?就是心地正直光明,心怀大众,大公无私的人。

 

       另外就是地形、名称的暗示,我是比较注意这一点的。它的地块形状和它周围的环境,什麽山、什麽河、什麽村庄。这些名称的形成有它的背景,一叫数百年,上千年,口传耳闻,习以为常,纳入政府行政,标在国家地图,有很深的历史、民俗、心理积淀,给人有一种暗示作用,也代表一种缘起。有的名称很吉祥,让人一听欢喜,有的就很普通。

 

       比如我们这次去看悟真寺的下院,我就觉得那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场,那是非常难得的,轻易找不到。这个道场是当年善导大师居住并扩建的,祖师道场确实不一样。悟真寺有上寺和下寺,整个面积在古代有将近五千亩的山林,四公里长。

 

       悟真寺地属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首先,从大的地理因缘来说,只要是在西安一带就是好地方,特别是佛教净土宗的道场。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大唐王朝的中心,也是当时的佛教之都。又是现在的国际大都会,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净土宗开宗繁荣就在唐朝善导大师,也就是在长安一带。西安,西方安乐国,只有西方才能让我们安心,日落西处心自安。西安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叫长安,长治久安,必定要往生西方才有真正的长治久安,六道非是安身处,必向西方得长安。不管是「西安」也好,「长安」也好,都很吉祥,尤其念佛人一听,可说是别有心悟。蓝田,给人想到的是蓝田玉、蓝田猿人、蓝关古道,很苍茫、悠远,温蕴生辉的感觉。「普化」两个字,一听就是佛教的,念佛普化诸众生。

 

       悟真寺倚靠终南山,终南山非常雄浑、深厚,群山重重,无穷无尽,称「万里终南山」,自古就是有名的修行地,道教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也是佛教名山,历史上许多着名的大寺都依傍在终南山麓,中小寺院更是无数,现在仍然有许多修行人,住在山中茅蓬,过着隐居修行的生活。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秦岭是中国最大的山脉,东西横贯,绵绵向西即是青藏高原。它是中国南北地理的自然分界线,秦岭以南,水入长江水系,以北入黄河水系。扼住秦岭,等於是握住了中国的中腰。道场倚靠这麽一座山,等於是倚靠整个秦岭山脉,同时牵制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进而网路覆盖全国。从这麽一个大的背景来看它的地理风水,它和一般的背後山有靠,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再从近处看。有一条河从终南山的蓝岭流下来,叫蓝水,大概蓝田县的得名与这条河相关。这条河出山便一分为二,流了大约一公里多长後又合二为一,寺院正处於二河之间形成的冲积地带,这一块地造型刚好像一条船,又像一个莲花瓣,两边一翘,大小非常合适,好像一叶莲舟浮在河上。这条河叫清河,清净的清,清流激湍,环绕四周,非常有灵性。一般的河都向东流,清河却是往西流,这就不一样。净土法门的净水、法水,长流向西。河水向西,寺门向西,山的走向也向西,船头的方向也向西,望这里一站,自然人心向西,人心向佛。你说建净土道场,哪里比这更好?清河的上流叫「蓝水」,刚好是「清出於蓝」,青出於蓝胜於蓝,预示法门发展,一代胜过一代。

 

       旁边一座莲花山,一座王顺山。莲花山不必说,莲花是佛教的标志,出污泥而不染,净土宗就是莲宗,莲花之山也就是净土之山。「王顺山」,我觉得这个名称也特别好。山有镇护的作用,给人依靠、安全。「王」代表世俗社会,即世法,「山」代表佛教修行,即佛法。「顺」是和顺、恒顺。世法、佛法相顺不背,国家就稳定,人民有依靠。世间需要佛法指导,佛法必须服务社会。世俗社会的运行,有佛法的指导就能够和顺,社会关系就能和谐。这是我的理解。

 

       《观经》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依灵鹫山与王舍城所讲,灵鹫山下是王舍城,也就是当年的都城。悟真寺倚靠终南山,向西下望,正好是当时的帝都长安,也就是王城。善导大师在这里疏注《观经》,同样依佛山、王城展开教化因缘,简直是印度版的《观经》在中国重新演绎,这种缘起,会让人感觉到历史的沉淀,有心理上的暗示作用。

 

       这些都不是人为的安排,可说是天意自然,因缘如是。

 

       另外,地理也是活的。这个「活」表现在四个方面: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法不同,因用不同。

 

       因人不同。某一块地方,如果张三来,也许不是好风水,但是李四来就是好风水,这是因人不同,因为人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比如这块地方比较阴湿,那就不适於耐旱植物的生长,但是像柳树这类喜阴湿的植物就愿意生长,所以因人不同。不是说「哎,这里风水不好」,你就不来,不是这样的,也许你来就是最好的。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里面有「某某断魂之处」的故事描述,那个地方对某某就是断命之处,但对对方却意味着重大转折,就有生发的功能,那就不一样,所以是因人不同。

 

       因时不同。时代不一样,风水发生了变化。也许这个地方古代是好风水,现代就不是好风水;古代不是好风水,也许现代就是好风水,它随时间流转。

 

       因法不同。法门不一样,这个地方对禅宗是好风水,对净土宗可能就不是好风水。禅宗讲究用功修行,净土宗讲究接待信众,一个收,一个放,所以不一样。

 

       因用不同。用途不一样,是静修还是弘法,是山林道场还是都市道场,这些会有所不同。

 

       我们在选择道场的时候,就要综合来看。

 

       总的来讲,我觉得一个地点,它要适於人居,居住在这里感到舒适;要便於修行,也便於弘法,能进能退,这是最好的。

 

       开元寺也好,灵瑞寺也好,包括宝盖寺,虽然我没去过,但我知道那是祖师道场,都在山上。我觉得应该在长沙市有一个弘法机构,有一块地方,这样我们退可以息养山林,进可以到都市弘化,就会感到风水活了——地理就是能进能退的。否则,如果单单是山林道场,就会感到有所不足,羊肠小径,很不方便。

 

(二)道场的规划和设计

       规划设计非常重要。建设道场,事先一定要有规划,一旦道场建成了,就是千年基业,就不好再改了。当然,要想一开始就规划得多麽圆满,也不大可能,但是要有这样的概念。甚至可以花一两年时间搞规划,这一步要细致,不要着急。

 

       搞规划,我觉得站在出家师父的角度,有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提供。

 

       首先是核心理念。因为规划师、设计师一般不是佛教徒,不知道我们要做什麽,所以我们要给他提供一个核心理念,这是道场的灵魂。我们的道场,毫无疑问要「专依善导」,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要在所有的规划当中展现这个核心理念,总体规划都要围绕着它。

 

       其次是道场的定位和规模。比如弘愿寺,定位为净土宗覆盖全国性的道场。因为有这样的定位,它的规模就要适当。之所以做这样的定位,是建立在什麽基础上呢?不是说「我自己可以随意定大定小」,而是要综合参考信众的基础、弘法的力度、法门的因缘、成长的历史。像开元寺这样的道场应该怎样定位,宗信法师就要多思考,宝盖寺、灵瑞寺同样也要想到:我这个道场的辐射面有多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人才如何培养,信众如何引导……考虑诸多因素之後,再来定位。

 

       有了定位,再设定道场规模,「我是一个地区级的道场,还是省一级的道场,辐射多大范围……」规模小了不够用,规模大了很累人,而且会浪费资源。家里只有三口人,却住五百平米,住到里面气都耗掉了。房间太大,耗你的气。道场规模必须跟你的能量、气场相匹配,要大小适宜,这样的环境才适合你。

 

       第三就是共通的要求。这方面慧净上人提过,我觉得很有道理。道场的建设,上人提出现代化、方便化和人性化。弘愿寺,上人进来一看,不够现代化,有的地方不够人性化,也不够方便化。比如说有的寮房没有卫生间,当然,有地形的限制,但就设计来说,还是没有想得那麽周到。已经建成这样了,只有下次改进。

 

       因为我们是仿唐建筑,台阶比较多,特别是来迎殿前面,一个台阶就差那麽一截,又没有明确的界限分隔;有分隔吧,又显得不美观,很多人在那里容易闪脚;後来要用一块板垫上,又怕冬天结冰打滑——那个地方就是个缺陷,就不够人性化。也有人提出要有残障人通道,推着轮椅可以上来,我们现在这些都还没有细腻地去做。

 

       方便化,就是道场设施让所有的住众都很方便地使用。

 

       现代化,寺院道场也要现代化。我的观念比较守旧,感到佛教是比较传统的,其实道场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说卫生间,古人茅坑都盖在外面,现在显然是不适宜的;以前点蜡烛,现在都是电灯。现代化的东西很多,再比如手机、网路等等,道场的设计就要便於弘法,要适合大家安住,便於大家学习和休息。现代科技可以合理运用,目的是把宝贵的人力资源节省下来。

 

       比如说开元寺,慧净上人来过一次,那时候还在烧大灶,每天还去砍柴,太不现代化了!赶紧去买两个液化气罐。因为人是很宝贵的,每天去砍柴烧大灶,做两顿饭都累得要死,弘法做不了,法义学习没时间——赶紧改进。现在已经改进得可以了,不过上人如果再来,可能还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是大方向。

 

       第四就是功能布局。我们这个道场要具备什麽功能,怎麽布局,怎麽使用,这是出家师父要提供的。

 

       有了这些因素之後,就要找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一定要尊重专业。不要说「我脑子一拍,出家人建庙」,古代也许可以,现代就不一样了,比如卫星导航图,等高线都画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设计得好,首先会省钱。不要以为「找人设计多花钱」,不是这样。虽然承担一定的设计费,其实会省很多钱。比如说地形的高低,如果设计不好,路就很难走,汽车爬坡耗油,而且人可能还会摔跤,高低悬殊,非常不方便。如果设计得好,很方便,也很美观,还能节省施工费用。

 

       孙居士是专业设计师,设计得非常好。弘愿寺门前那片广场,哪里垫多少,道路怎麽铺,经他一设计,车跑过来非常顺,不然有些节点我们不知道该怎麽处理。地形本来是不规则的,取多少後面的土垫前面的凹地,必须精心策划,使得二期工程有合理的平台,门前广场也很开阔,工程造价也降下来。

 

       搞设计,首先要提供一张地形标高图。设计人员一看图就知道地形地貌,建筑造形就出来了,各种管道路线也会合理布排。你把殿堂规模和功能要求告诉他,他提出设计意见,大家反复讨论,最後形成的方案就比较适宜。

 

       弘愿寺二期工程的弥陀大殿,设计稿就改了十二次。专家就是专家,考虑问题周到。只是看图纸,一般都感觉不到,但是一建起来就感觉很好。弘愿寺目前建成这个样子,大家还是比较赞赏的。

 

       设计师要很用心,而且要能领会我们的意图。比如说弘愿寺的山门,一开始是找一家蛮有名的设计院的古建筑设计专家,我说我们是仿唐建筑,结果设计院设计的山门,我一看像个小土地庙一样,小小的三间,那麽飘飘的样子,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山门。後来没有办法就找到孙居士,把我的想法告诉他,我说:「山门代表法门,要很庄重,令人心生敬仰,能够摄受信众。」我就讲了这些抽象的概念(你说这个怎麽具体表达?表达不出来),我说,「请你设计一个。」他就画出草图,我一看,「哎,对!这个就挺像,就挺好,能够表达意思。」慢慢地就形成目前这个状况。

 

       前一段时间,成刚老方丈去了弘愿寺,他就很赞赏,说:「弘愿寺的山门非常大气,再配上门前的栏杆和高度落差,还有开阔的广场、旁边的水库,正像是七宝栏楯、七宝池,犹如人间净土啊!我来之前听信众说不错,但是进来一看,超过我的想像,确实设计得非常好。」

 

       这就是专业人士的设计,很多方面我们想像不到。比如说栏杆,形状、长短、粗细都是有讲究的。过细显得很弱,过粗显得很笨。粗细配上长短,配上整个建筑,非常协调,看上去扎实有力,而且很稳定。其他方面,包括色彩的选择,都非常有讲究。还有,从山门到来迎殿,从来迎殿到弥陀大殿,距离有多远,人站在这个地方,心理上有什麽感觉,挤不挤,顶不顶鼻梁,压抑不压抑。如果很近,一抬头就会感觉拥挤、压抑。所以,不是说殿堂越高越好,不是那样的,它的高度和前面的纵深是有讲究的。在纵深面上安排一棵树,或者一个造型,也会产生层次感,让你的心很安定。灯的高矮,互相之间的距离,怎样起到引导作用。两边的开张度多大,如果受地形的限制,该怎样变通。屋檐的出檐宽窄,屋檐和屋檐之间交错所产生的空间感觉,你站在一楼,站在二楼,站在这个方向,站在那个方向,从任何角度,无论怎样观察,都感觉到心里非常舒畅,几乎是没有挑剔的。 

 

       这就是专业设计,详细推敲总体效果,确实非常专业。跟在专家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西安有位古建专家,叫李百进,他有很多古建方面的专着。他跑到弘愿寺一看,就很赞叹,说:「这是经典级的。」能得到这样的赞叹,那是不容易的,他是很有眼光的人。

 

       这是要说明什麽呢?就是我们一定要尊重专业设计,要有这样的概念。

 

       开元寺的布局,我觉得这两大区块就安排得非常好,因为地形就是如此。这一块安排为生活修学区,那一块安排为殿堂礼拜区,这样分隔很清楚,大家都很方便,这就很好。

 

       一个好的设计,有四个优点:

 

       一是很便利。用起来非常方便。像孙居士设计的,设计量太大了!你把一个任务交给他,他设计到每一个房间都会反复跟你沟通,会议室、念佛堂、库房、寮房……大小、布局,包括向阳面、开窗透风,包括走廊方向、到哪里,包括台阶怎麽安置等等,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设计出来,非常周全,非常便利。

 

       二是很经济。好的设计,让你建设起来很省钱,因为它合理,一定是对地形破坏最小的,最佳方案,只会有小小取舍,不会伤筋动骨。如果伤筋动骨了,就是破了风水,坏了地脉,现代说法,破坏了环保。

 

       三是很美观。道场,要让大家感到很美。

 

       四是很舒适。住在里面的人觉得很舒适,这方面空间感很重要。我看过一张寺院的规划图,大致还可以,但是其中一个小院排了三幢房子,我一看,应该把中间的一幢拿掉。为什麽?因为这个僧众内院不够宽,设计者大概为了节省空间,多加一栋楼,结果这三栋楼给人的感觉几乎是鼻子顶着鼻子。

 

(三)殿堂本尊

       殿堂本尊是最具代表性的硬体。法门特色、设计理念都是概念性的,现在就要通过殿堂本尊这个形体把它展现出来。这个非常重要,要能体现我们的核心理念。每一座殿堂都不是随便安排的,其中的佛像也不是随意安奉的。

 

       信众往往会供养很多东西,「师父,我用这个供佛,请把它放上去吧」,我们不随便接受的;你拿来一个大灯,我就给你放上去——不是的。供品放上去一定要尊重端严,一定要匹配,不然的话就不美观,得不到恭敬、清净、光明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有所选择,不是拿来什麽我们就摆放什麽。

 

       整个道场,殿堂也好,本尊的安奉也好,它是无言说法,能够感染信众,有摄受力,有引导、暗示的作用,而且它要传之於久远,所以这个不可以马虎。

 

       弘愿寺也好,开元寺也好,灵瑞寺也好,宝盖寺也好,甘露寺也好,其他寺院也好,应该形成总别院这麽一种格局——有总部,有别院。如果以现代企业运作来讲,就是连锁经营,有一个总的旗舰店,各地有若干连锁店。「旗舰店」就是标准范本,任何地方的连锁店都这样去做。像国美电器、李宁服装店,到哪里都一样。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合力,消费者一看,资讯马上就很熟悉地呈现脑中,无形中就有广告作用。我们的道场如果能够形成这种模式,弘法的效果就出来了。统一的面孔,统一的步调,统一的法义,信众一看,「哎,这是一个类型的」,这里有专修道场,那里也有专修道场,他心里专修念佛的信仰就加固了。如果只有这一个道场专修念佛,别的道场都还没有专修念佛,他的心就动摇了。目前专修念佛的道场不多,所以更应该有个统一性——当然,是大致一样,不是说完全一样,因为地形不一样,因缘不一样;虽然不能完全一样,但有相同的核心理念、相似的基本面貌,「哦,这个寺院我怎麽似曾相识呢!」不是双胞胎,也是兄弟俩。

 

       比如我们到开元寺,一看殿堂楹联,就知道这里肯定是专修净土的道场。去过弘愿寺的莲友,马上会联想到弘愿寺;如果先来开元寺,他再到弘愿寺,马上就会联想到开元寺。这就很有弘法力度。

 

       我想就开元寺作一点案例说明。首先我很赞叹宗信法师,做成这样,非常好!宗信法师也好,佛光法师也好,各位师父很辛苦地建起这个道场,非常赞叹,也非常随喜,甚至很惭愧,因为我也没有帮上忙。宗信法师从来没有跟我叫过一次苦、叫过一次累。有时候通过电话我也问两句,他还安慰我:「师父你很忙,我这一点,不累,你就好好照顾自己吧。」我心里就暖融融的。

 

       开元寺的殿堂给我的感觉,第一,刚才说过了,两大区块的分割非常清晰,非常好。第二,佛像非常庄严,比弘愿寺的要庄严——庄严就是庄严,好就是好,这尊佛像就是做得好!下次弘愿寺做佛像,还要请你指导。

 

       再说说殿堂布局给我的感觉。比如说开元寺建成三重殿,依次是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这个次序比较不适当。而且空间感不够。当然,我了解宗信法师的因缘,是主建三圣殿,前面的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是老百姓原来就建好的,都要保留,翻修的话位置也都不能动:是这样的因缘。

 

       其实如果从头设计,我个人感觉原来的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可以不急着动他的。

 

       弥陀大殿(也就是三圣殿)盖好之後,前面的区块,老的殿堂放着,这样一看,整体布局就有统一、简化的内在需求,後面的大殿就天天跟前面的殿堂在讲话,「老兄,你快一点,你要改变,你太落後了,你太小了,你太破旧了!」然後,来的人也会讲话,村上也会讲话,就会请你,「宗信法师,请您帮我盖一下吧」,你再开始盖。

 

       如果是你一手推动,一是你很费力气,一是他原来的不让你动,你还要按照他的路线,就没有主动权。

 

       你可以先把这一区块完善好,然後等他来找你,或者是宗教局的领导干部,大家都来看,一看就看得出来啦。

 

       像佛林寺原来的天王殿,他们是不让动的。我想,佛林寺建起来,整体风格还是要统一。但是我先不动,後面盖起来了,自然就来请我动。请我动,我就动了——不配套嘛,对不对!穿着国际名牌服装,却戴一顶小破帽,大家一看就不配套。

 

       殿堂布局,依我看观音殿、弥陀大殿,两进堂就可以了。这样,观音殿的後面和弥陀殿之间就比较开阔,站在院子里会感到心胸开阔。现在建三重殿,就有点堵,而且高度落差有点大,应该把前面的大雄宝殿的地方稍微垫高一些,位置可以挪後一点。大雄宝殿可以盖成观音殿,因为当地信众信仰观音菩萨,那也可以将就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和净土法门很相应。弘愿寺第一重殿是来迎殿,这里是观音殿作为接引,也很好。一般的寺院殿堂是弥勒殿放前面,就是山门殿跟弥勒菩萨来接引,我们有观音菩萨来接引也是很好的。这样,你在寺院里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本身有一种暗示作用,对信众自然讲法。这是我的想法。

 

       灵瑞寺也有一座观音殿,也是老百姓原来建好的——这种情况要汇报给慧净上人——前面可不可以用观音殿代替山门殿,或者是配合一个相当的造型,既美观,又庄重、典雅,有一个渐进的法门引导次第。这都是大事情。

 

       依开元寺目前的大雄宝殿来看,前面没有山门殿,一上来就是大雄宝殿,太突然了。这好比干任何事情宗信法师都要顶到前面,那就累死了。大雄宝殿是最主要的殿堂,代表寺院负责的就是你,你一下就顶到前沿,什麽事都要亲为,那就很辛苦了。大雄宝殿前面一定要有个护卫殿堂,前面要有人帮你遮挡。你现在把它顶到前面,你看你多累啊。後面谁接了班,估计还要累。这个事情是要考虑的。

 

       第二,钟鼓楼的位置,在大雄宝殿的後面,它们应该在大雄宝殿左右前方,它们是庄严大雄宝殿的,那样就比较匹配。

 

       另外,观音殿在大雄宝殿背後,它背後又是弥陀殿,给人的感觉就不那麽清晰,不知道这样的殿堂格局是要表达什麽内涵。是释迦佛给观音菩萨打前站吗?为什麽前後两尊佛中间,夹一尊菩萨?当初建这些殿堂,规划的时候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线,可能说「殿堂建起来庄严就好,我就要建,有老百姓这种因缘,那只好就这个地方来建」。

 

       所以,要规划好,要设计好,不要着急。

 

       如果像刚才讲的,把观音殿往前一推,大雄宝殿也未必要有,即使有大雄宝殿,所谓「大雄大力、大愿大力」,也就是阿弥陀佛,那就可以了,这个殿堂就显得非常庄严。

 

       如果观音殿往後退一点,再拔高一点,後面的大雄宝殿再稍微降一些,这个院子就非常舒服。大家走进来也有个高山仰止的感觉,有个合适的高度差。

 

       前面有空间的话,可以再建山门或者其他设施,有一个入口的感觉,有一个护卫,就显得非常好。

 

       从大雄宝殿本尊圣像的安排来讲,释迦牟尼佛当然很重要。如果依善导大师五种正行的话,其实也未必要把释迦牟尼佛体现到这样的位子,因为一般人是不清楚的。我觉得也可以有,或许涅盘像比较适合,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了,他弘法的任务最终是要交给净土法门。像「二河白道喻」所讲的「东岸闻人声劝言」,为什麽说「人声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已入灭,教法流传世间。所以,如果有一尊涅盘像,会让我们引起无限的遐思,「哎呀,佛陀入灭了」,心中有悲凉的感觉;但是,阿弥陀佛还站着啊,所以一卧一站,这个时候就知道圣道法门已经卧下,净土法门立起来了,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心中生起对释迦牟尼佛的景仰、缅怀以及对念佛法门的珍重之心。

 

       现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的旁边,一个是迦叶,一个是阿难,我想问问大家,为什麽是迦叶和阿难呢?释迦牟尼佛的上首两大弟子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怎麽没有塑舍利弗和目犍连?大家想一想为什麽?

 

       我想这应该是禅宗的迹象,因为禅宗大迦叶是初祖,阿难是二祖,所谓「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本来是不立佛堂的,只有禅堂,後来因为像法,也要有形象表示,那就把迦叶和阿难放在两边。

 

       按照常例,不应该放迦叶和阿难。迦叶行苦行,他不是常随众,经常自己独自行动;随侍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佛经常会赞叹这两大尊者,他们是数一数二的,智慧第一,神通第一。

 

       净土宗道场如果这样设置的话,就讲不清楚。

 

       这方面我也没有研究,但我想古人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代多是禅宗道场,都是某某禅师,禅宗道场遍布天下。这是为了体现宗风,不是随便布置的。所以,这方面我们也要思考。

 

       另外就是三圣殿三圣的高低。目前三圣都差不多一样高。一般人会选择三圣差不多一样高,因为这样看上去比较美观。其实这个还是有说法的。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不要说观音、势至不可以跟他并肩而立,就是十方诸佛也不可以,净土法门是弥陀独称尊,所以观音、势至应该降低。如果西方三圣同时呈现的话,观音、势至顶多也就是阿弥陀佛一半高,要显示出这是师父带着弟子。不能打眼一看他们差不多,那样信众的心不容易聚焦,以为「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可能还不够,还要念观音、势至」。所以,就像摄像一样,目标一定要聚焦,不然就散了。

 

       东林寺大佛原来的设计也有观音、势至,比阿弥陀佛矮很多,这是比较符合的。

 

       弘愿寺的弥陀大殿将来也会有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两边的观音、势至会比较小,显示弟子胡跪供养师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你看观音、势至都在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何况我们哪」,赶紧要拜佛了。观音菩萨在说话了,「我都要拜佛,跪下来供养阿弥陀佛,你赶紧也要跪下来。」这样对世间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人们就发现「哦,阿弥陀佛是最大的,最高的」,可以给他这种感觉。

 

       另外,我看这边有一尊伽蓝菩萨,还有一尊韦陀菩萨。我建议,可以把伽蓝菩萨像送给别人,不要不舍得送。我问了一下宗信法师,原来有一尊小伽蓝菩萨,因为塑造的工人发心,「我给你们换个大的」,就塑了一尊更大更庄严的。

 

       其实未必要一应俱全,伽蓝菩萨与净土法门并没有甚深渊源。即使人家给你一百万,说「我就喜欢伽蓝菩萨,我给你一百万,安奉一尊伽蓝菩萨」,你就说「谢谢,伽蓝菩萨你可以找更好的地方安奉」。

 

       弘愿寺也遇到这种情况,有人喜欢地藏王菩萨,给我一百万,希望在弘愿寺供养地藏王菩萨。我说:「供奉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很多,九华山也有,如果你愿意做功德,我可以介绍你去。弘愿寺是净土宗道场,有净土宗的宗风,随你发心就好了。」

 

       这些事很多,各个地方都有,每一个道场走进去,几乎分不清它的宗旨是什麽,跟别的道场也没有什麽差别,看了一个,其他的就不用看了。

 

       一般的道场,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伽蓝殿等等都有,弘愿寺这些统统没有,只有阿弥陀佛。为什麽?万法归一。一般的寺院体现的是佛门中的「万法」,即是以种种方便接引众生,但净土宗,善导大师的思想,它体现「归一」。万法归净土一法,万佛归弥陀一佛。万法归一,信仰才有落处。我们是站在归一的地方引导信众,所以宗旨必须明确,旗帜必须鲜明,毫不含糊,这是对众生负责,对佛教负责。可以说天下寺院的观音殿、地藏殿,都是弘愿寺的观音殿、地藏殿,因为这些都是在帮阿弥陀佛打前站,接引众生。天下佛教一盘棋,有这样的心量与格局,就不会认为弘愿寺没有观音殿、地藏殿,甚至是在排斥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不是这样的。弘愿寺做为专修念佛道场,与天下寺院的关系,正是万法与归一的关系。互助互成,各得其所。

 

       信众要做功德,做功德当然很好,但需要我们引导信仰。所做的佛像也好,所做的其他功德也好,要跟净土相应,这样对他也负责任,让他结阿弥陀佛殊胜的缘分,让他种净土的善根,让他更容易亲近本宗。

 

       再就是群众的要求,要耐心周旋。就像刚才讲的佛林寺的两座大殿,我们就不着急,让群众自己看、自己讲,等到後来他们来找我们,我们就主动了,这样比较好。

 

       殿堂本尊一致统一,也有利於法门的长久传持。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往生了,後来的人可能就不像我们这样了解法义和法门缘起,如果没有这些形象彰示的话,可能慢慢就变调了。

 

       我们这个道场一旦修建以後,会长久地流传下去。

 

       现在你去香积寺,或者去玄中寺,就看不到专修净土的迹象了,变成禅宗、律宗道场,慢慢就变了。所以,像法在那里能够说明问题。

 

       这是关於殿堂本尊。

 

       上面是从道场的地点选择、规划设计、殿堂本尊三个方面就道场硬体建设谈了一些想法,下面说说道场软体建设。

 

二、道场软体建设

       道场的软体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到道风、宗风,小到日常管理,涵盖面很广,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关於匾额楹联和标语

       这方面灵瑞寺和开元寺都做得不错,都挺好。因为这也是无言说法,能够警醒信众,同时也能庄严道场,增添文化气氛。

 

       如果要挑毛病呢,也可以挑一点。有些标语可能是信众热心做的,因为信众一般也没有什麽概念,想表达的主题很多。比如说这个小小的牌子,既要突出这几句话,底下又要突出漂亮的莲花,莲花画得很鲜艳,光彩夺目,到底眼睛是要看字还是看莲花呢?这个时候你就会分心。

 

       莲花其实不要用实景,可以用写意的手法,色调不要那麽鲜艳,淡一些,用虚的,陪衬性质的,稍微点缀一下,让画面有所变动,不那麽呆板,又能突出主题。

 

       现在我看那一片壁报,上面的字还得眯着眼去找,这样它的效果就打折扣了——若对版面设计不太在行,乾脆就是一个空板,然後两句话,还简单。

 

       所有的标语都不要太花俏,网底或者陪衬的图案要简单,淡一点,暗一点,这样就可以了。

 

       字体方面,写字的人希望字体有一点变化,美观一点,但是这些字是给别人看的,如果让人看着不好认,很费劲,那就达不到弘法的目的。

 

       篆体字就不好认。弘愿寺也有篆体字的对联,还专门请名家写的,读起来很费劲。慧净上人来一看,说:「这个谁都不认识,放上面等於没有放。」那副对联本来是放在正中大门两边的,只好把它挪到旁边去,正中的最起码让人家认识。那副对联内容是上人提的,非常好,但是用篆体写出来,一般人看不懂。後来没办法就列印了一张纸条贴在对联下角给人看,那就不直观了。这是字体,要有讲究。

 

       另外,内容方面要和净土宗一致。灵瑞寺有一副对联,对得还是很工整的,内容上有一点禅的意思,这样就不符合法门特色,纯粹净土就好了。

 

       其中有一副「空佛相即成佛,无非万古宗风;种善因得善果,即是千年铁案」,对得很好。但是「空佛相即成佛,无非万古宗风」,这是禅宗的内容,不是净土宗的。空了你就成佛了,「万古宗风」,我们是念佛成佛的万古宗风,不是空相的,「空佛相即成佛」,这样就显得宗旨不一样。

 

       我们也可以在这副对联的基础上改几个字,「种善因得善果」这六个字改成「种瓜得瓜」,「空佛相即成佛」改成「念佛成佛」,这样对得也刚好。

 

       当然,平仄上面「瓜」和「佛」——或「种豆得豆」吧,「种豆得豆」和「念佛成佛」平仄刚好能配得上。万古宗风,我们万古宗风就是「念佛成佛」,这个放上去还很有劲。这样就成了「念佛成佛,无非万古宗风;种豆得豆,即是千年铁案」。

 

(二)关於念诵仪轨

       这个都一样,开元寺、灵瑞寺和弘愿寺都一样,我想宝盖寺也一样,早晚殿一样,斋时供养一样,另外,钟偈也是一样的。

 

       最近我写了一篇助念开示,智随法师也看过了,将来印出来给大家,这个也可以一样。

 

       另外,这次佛慧居士来,让我写一篇放生开示。放生方面的,也会有一篇。将来还需要别的,我们把它们列出来,就会形成一系列简洁实用的仪轨,这样大家都一致。

 

(三)关於法本流通

       这当然也是一样的,都流通净土宗方面的书籍,这样对外弘法就一致。

 

(四)关於法义学习和人才培养

       这方面我想多讲几点。法义学习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建道场都比较忙,道场建设要募化,要接引信众,要设计,还要监工,还要买材料,不要说「哎,大家就不学习了吧,太忙了」。其实不管有多忙,学习还是要抓,尽量抽出时间。道场事情很多,往往大家都疲於应付。

 

       弘愿寺也有这种状况,初期发展都会这样。这方面,一个是时间因缘,再一个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观念和规划。

 

       学习方法方面,一个是自学,一个是共修。

 

       目前是道场建设阶段,如果在工程事务很繁忙的时候组织共修,可能精力上不一定顾得过来,「我一个人忙建设都忙不过来,我带你们学?你们自己看吧,有碟片,有书」,这个时候有心的人也只能以自学为主,有因缘再共修。

 

       学习内容方面,第一是《念佛往生之道——真谛》,这个要入心,第二就是《俗谛》的学习。《宗风》的学习,弘愿寺是从去年慢慢开始的,我们也落後了,《宗风·俗谛》慧净上人列出来都已经很长时间了。

 

       目前弘愿寺是每天晚殿念完之後念一下《宗风·俗谛》的十条,还是很有效果的,对道场的和合安住,对大众应有的基本观念都有教诫作用。也可能刚开始念有人会觉得厌倦,「天天这几句」,也希望当家法师们好好引导。

 

       我今年针对《宗风·俗谛》的学习讲过三次课,网站上有,《弘愿简报》也会发出来,大家也可以学。《弘愿简报》发了之後应该有人组织读一读,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道场能够安和,大家住起来也便於管理,也很有修行气氛。

 

       在学习方面,希望当家法师在百忙当中有这一份心,慢慢创造条件,为常住众多提供学习机会,特别对年轻上进、有可能成为弘法人才的人,要注意观察和培养。

 

       当然,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能够老实念佛,精勤、稳定地在道场当中安住,那都是非常难得的,非常好。大家在寺院建设当中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同时也会聚集很多人气,本身的威望也会树立起来,将来都是这个道场的开山老和尚。这个时候就要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很多弟子在师父面前可能不敢讲话,因为他们毕竟年轻,阅历不广,有的建议或想法说出来又怕不被采纳。所以要鼓励他们,要广开言路。愿意讲就是对这个道场有这份爱心,不是说来挑毛病,虽然可能被采纳,也可能不被采纳,但是这份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加以点拨。

 

       同时,要鼓励弟子应该胜过师父。作为师父,要有这样的心量,让弟子将来超过我们,这样我们这个法门才能兴旺发达。       

 

       作为弟子,当然要随顺师教,同时也要想到,「师父在前面规划、建设,付出辛劳,打下基础,我现在享受现成,书也写出来了,碟片也讲出来了,那我更有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学习」,所以也很有优势,後人超过前人也是很有可能的,也应该鼓励。

 

       在法义学习上,现在的条件,包括因缘、资料,以前是不能相比的。现在是方便太多了,可以学,可以听,也可以看。

 

       再说,讲经说法也不是那麽困难,你只要有胆量,有热心,就可以去讲,只要抓住根本,可以多锻炼。当然,很多方面还要跟智随法师再仔细商量。但有一点我得到启发,像福圣寺的明光法师,陕西省举行演讲比赛,她就去参加,还获了奖,让她巡回演讲。其实她是胆子最小的,口才也不好,往那儿一站腿都发抖,站在上面都不敢看下面的人,几乎是背下来的。她为什麽能获奖呢?因为她讲的是慧净上人对《阿弥陀经》核心的解释,把它组织起来,背诵下来,——内容很好。

 

       所以,出去讲法,未必要把三部经全部通达,像智随法师那样搜集整理完备之後再出去,或许等不到那个时候,你可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带领大家学习。

 

       比如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你就把这首偈语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对这首偈语,上人有开示,我也有讲解,智随法师也有讲解,你把这些综合在一起,自己表达出来。你能讲一个小时,我们一听过关了,你就可以出去专门讲这个,讲十次八次你不就成专家了吗?

 

       把大部头分解成小题目。比如说专门讲「专杂得失」,专门讲「善导大师六字释」,专门讲「四十八字释」,从小题目开始,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讲。假如把净土宗基本内容分成三十个题目,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过关,我们打钩,出去以後,用牌子一挂,「好,这是讲过十八个题目的」,都要有级别的。好,三十个题目都过关了,就圆满了,那你将来再讲就不难了。这样,人人都可以尝试,上手也比较快。

 

       法是道场的生命,没有法的话,道场很难兴旺发达。

 

       昨天在灵瑞寺,净慈法师就讲了:「师父,你派一个法师来嘛,我一个人在这里不行啊。没有法师在这里说法,那就发展不起来。」她这个认识是很对的。但是派谁呀?她说:「派智随法师嘛。」我想全体弘愿寺的信众可能不答应,大概派不来,我本人就不能同意,因为智随法师有更开阔的视野,他要统领全局的。

 

       当然,不是说他不能来灵瑞寺,一年有一个月在这里也是有可能的,他也可以到湖南住一住,但是他的任务是要总揽全局,弘法方面、培养人才方面都要能顾得到,他可能还要到处走一走,如果把他放在一个地方,可能形势是不允许的。

 

       那怎麽办呢?我们本道场要培养人才,要给每个人提供锻炼机会。

 

       这一次我觉得很好,宗弘法师到河南洛阳昭觉寺,那里离洛阳市二十五公里,据说是当年善导大师开凿龙门石窟时住过的地方。他们请弘愿寺的法师去,我说:「宗弘法师你先去看一看。」他又带了宗圆法师。白天宗弘法师讲,晚上宗圆法师讲,讲的题目是「纯粹的净土宗」。

 

       讲到第二个晚上,宗弘法师对他的评价很高:「他讲得确实很优秀。」

 

       第一次宗圆法师在佛林寺上讲台,半天一个字都没有讲。智随法师看他实在太难过,说:「好好好,你下来吧。」才救了他。

 

       後来我问他怎麽回事。他说:「我都准备好了,但是往上一站,脑子一片空白,什麽都不知道了,我就站在上面。」

 

       第二次上去之後,他就可以发言了,话匣子就打开了,现在居然出去也可以讲。我曾跟宗弘法师说:「你们出去以後,找一个机会让他讲,哪怕半个小时。」想不到他讲了两个晚上,最起码胆子是大起来了。我看现场照片,威仪还很端正。他受戒了嘛,穿着袈裟,坐在那里很稳重。

 

       所以,不要以为大家不会讲,要把他们顶上去。像这里的行通法师、行道法师,这麽年轻,可以试着锻炼。

 

       来了信众,你上去一坐,智随法师可以在旁边坐着听,或者也可以在隔壁听。没关系,讲对讲错,自家人在一起,胆子慢慢就大起来了。

 

       他一讲,就会发现哪里有空白,哪里不足,就要学习、弥补,这样,弘法人才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道场初期建设需要很多人做事,但是从长期来看,做事的人好找,弘法的人难得,弘法人才是很难得的。

 

       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都是凡夫,都有不足,这个时候需要当家法师多多包容,多多提携,海涵他们,该宽容的宽容,该表扬的表扬,该安慰的安慰,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也批评,但是大体方向还是要爱护、提拔。

 

       如果没有人弘法,你想想看,道场建得再庄严又有什麽用?法门不能在这里紮根,那就不行。

 

       湖南,如果不是智随法师经常在那里带大家熏习,我想也不会这麽兴旺。所以,人才还要从本道场发掘,大家共同努力。弘愿寺那边如果办学习班,这边也可以派人去学习,有什麽学习资料,可以互相流通,这样共同来做,人才就会慢慢涌现出来。

 

       要注意创造学习条件。我想有几方面:一是作为领头人,当家法师要提倡、鼓励;二是时间安排上,对喜爱学习的人尽量给予照顾,让他好好学习。智随法师也提过好几回,「人家出家一场,不是只来做事的,一天到晚叫人家做事」,我也能体会大家的心。

 

       是啊,特别是年轻人,他来了,总要学习,但是道场又有很多事情。弘愿寺接待任务重,弘法任务重,压力非常大,现在这麽拥挤,信众都没法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忙不过来,所以一直也没有给大家充裕的学习时间。

 

       还有人说:「你盖往生楼,盖安养院。」一盖好你不就得闲了!我们不准备盖,最起码暂时不准备盖,因为没有办法去应酬。

 

       所以要固本,首先把我们出家人的队伍建立得稳固、坚定,才有力量吸纳信众。

 

       比如说寺院才住一二十个出家人,打板,过堂,维那师,僧执……执事一安排,根本就不够用,每个人都很忙。

 

       弘愿寺一开始上两堂殿,後来变成上四堂殿。四堂殿念下来,还有那麽多事,大家都疲劳。因为这四堂殿加上三堂吃饭的固定时间,早晚打板,几乎就把人限制住了,很难静下心来,若想学习、研究法义,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後来我就说,四堂殿是不是调整一下?智随法师也同意,但是大家都不调整。为什麽不调整呢?我分析主要是有点面子问题,觉得弘愿寺这麽一个专修念佛道场,一天不念几堂佛,说得过去吗?

 

       当然,这是好心。但我觉得还是从我们道场本身出发,我们不怕别人议论,本身都累得这样,特别是主要执事,要带头上殿,还要带头做事,晚上根本都睡不好觉。

 

       後来我想不行,讲了三遍都没人动,只好我自己来动,就把四堂殿改为两堂殿,再加一堂学习。

 

       因为年轻人想学习也没有时间,改为一堂学习,然後整个寺院的节奏做了调整,宽松一些,这样,来的人也多一些,现在住众大概有将近四十位。住众多了以後,反而好安排,这样又变成四堂殿,因为有一些老年人,你叫他读书学习,他头都大了。那就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有一堂经典学习,每天晚上七点半以後,寺院里年轻的沙弥、净人还自发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斋堂里自己学,大概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这是非常好的气氛。

 

       现在念佛还是五堂,因为人多了一些,老师父多了几位,除了两堂殿之外,上午七点半到八点半一堂,下午三点到四点一堂,晚上六点半到七点半一堂。这样,道场就显得很有节奏。

 

       读书,不光在课堂上读,课外还要预习、复习,所以,年轻人不要求一定要上四堂殿,愿意上也可以,两堂、三堂、四堂都可以,两堂殿是基本要求。

 

       这样调整之後,也有矛盾,外面的居士到寺院来,他们是专门来念佛的,结果只上两堂殿,「大家读书的读书,学习的学习,工作的工作,不理我们」,就感到心里不踏实。这就是外和内的矛盾。

 

       现在人多一点就比较好。人一多,可以再加两堂殿念佛,大家就安稳了。

 

       如果条件不允许,还是要固本,以僧团建设为重,那就要发动居士。你带队来了,怎样自己带领这个团体在念佛堂念佛,或者请一两位师父带大家念一念。如果让整个寺院这麽多人围着你来运转,那就很累,就有困难,外面来的居士的安排,住宿、接待、捐款、做佛事……很多活动,上殿还一定要师父带领,师父们确实太忙。

 

       在这一边,每一个道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

 

       灵瑞寺有几位法师上次去弘愿寺,她们就讲,她们一天上五堂殿。我说:「净慈法师真是金刚菩萨!」(她还要做佛事,助念往生还做出了名声,一超度就是三天,像这样的佛事她都要亲自参加,斋主就要看她,当家法师要参加呀!还要接待信众,还要应酬、建设,还要联系宗教局、佛协这方面的事)「你真行,你比我行!」

 

       昨天,维那师简单介绍了现在的情况,她说从弘愿寺回来之後,调整为四堂课,她也没有那麽累了。因为唱啊,念啊,维那师比较辛苦。她说以前气力很足,五堂殿念下来,就没有气了;现在四堂殿,稍微又长了一点气。

 

       确实很累。念佛的腔调比较长,长期唱还是很累的。我感觉古人一天定两堂殿唱念比较合理,晚上打坐。依我现在的感觉,经常讲话,就觉得气很宝贵,一堂殿唱下来就不得了了,剩下的怎麽办?——我不是说要求大家马上改,根据情况。

 

       大家很累也不是办法,可是我们又要念佛,将来可能就不是四个小时,甚至八个小时,一天念到晚,怎麽办?

 

       弘愿寺我就想出一个办法:二期工程就把念佛堂化小,不建大念佛堂,分成三个小念佛堂,一个念佛堂大概一百多平方米,是围坐的,就像禅堂的格局,中间是佛龛,供阿弥陀佛四面像,周围是禅坐的;莲友可以坐着念,也可以绕佛念,可以随着念佛机念。我们尝试跟着念佛机一句一句地念,我去跟了两次,感觉还不错,不累。维那师音响设备一按,声音就出来了。不过,绕那麽多圈,还是有点累,最好是轻松一些——当然现在还是在摸索当中。

 

       总之,念佛是要常年累月念的,如果要长期不懈坚持下去的话,过於疲劳肯定不行。我早年在福建,觉得怎麽念都不累,现在就不行了。我们莲友年老的多,难免气力不足。

 

(五)关於弘法的拓展

       我感觉最好在长沙市区有一个我们的团体,有一个城市道场。

 

       长沙是个大城市,莲友们也很有活力,最好能有一个团体。我跟智随法师商量过多次,长沙是不是建立一个办事处,聚集一些人来,为周围的寺院服务,有什麽事情大家一起做;我和智随法师也可以在这里跟大家见面,这比往山上跑要方便很多。如果有合适的地方,我觉得花些钱都值得,买不起我们可以租,用来流通经书法宝,也可以做接待工作。在市区设办事处,接引大众更方便,比在山上建道场的回报率要大得多。

 

       智随法师每次来,都要重新租房子,走的时候又要收拾东西。当然了,他很慈悲,很自在,到处游走,但毕竟要有一个安定一点的地方。

 

       如果有一个固定地点,法师也可以来安住,接待信众也方便,我们在这里也有了一个工作室。甚至如果空间够大,可以划分功能区域。细节问题可以再讨论,从大方向来讲,需要有这样一个地方。

 

       现在开元寺买了一辆中巴车,准备每个星期五从山下接大家来念佛,星期天再把大家送下山,这样有两天在山上念佛。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最起码寺院跟山下的信众方便沟通了。

 

       目前需要在山下选择适当的位置,方便接引大众——现在人不少啊。昨天谢居士说,他开了一间茶楼,两百平方米;胡老师那里也有个人的地方,把这些资源汇聚一下,看选在哪里比较好。具体的落实,智随法师可以提个意见,大家都可以参谋。

 

       各个道场和弘愿寺的联系也必须说明一下。这麽多年来,我也没做到位,虽然存这份心,实际上几乎没怎麽落实。当然,湖南得天独厚的是智随法师经常来,其他地方根本就联系不上。你说交代给谁呢?交代给寺院里的师父吧,好像也交代不下去,现在各地跟弘愿寺建立联系的寺院越来越多;交代给哪一个部门吧,比如客堂,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概念,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後来我想,这份工作还是把它放到我的周边,就是方丈室。目前有佛镜居士,还有几位工作人员,但还是不够。这次出来我就交代佛镜说:「所有这些寺院,师父们的电话、道场的位址、QQ联系方式、人员都要熟悉,将来联系起来比较方便。」因为有些道场的资讯反映到弘愿寺的客堂或其他部门,他们基本上是判断不了的,也解决不了,最後都要反映到我这里。所以,应当有个对口部门,直接反映到这个部门。

 

       这是我们目前的初步想法,将来希望能运转得更加顺畅。

 

       各个道场之间要习惯用网路联系。有了网路联系,虽然我们不一定经常交流,但是我感觉我们通了。不然的话,总感觉跟宗信法师通不上,因为他不用网路,我又不用电话。我如果用电话,那就太忙了,照应不过来。用网路比较自在,有事我就上来。比如我和智随法师平时没事不联系,一有事我就给他留个资讯,他有事也给我留个资讯,这样就感觉联络比较畅通。方丈室佛镜那边就可以把资料整合起来,包括将来寄发《弘愿简报》或统一步调的学习安排,可以直接给各个道场当家法师,这样,整体的运作会比较顺畅一些。

 

(六)关於道场的「和」

       大家安住道场,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即佛陀所说的「六和敬」。我们的道场相对来讲是比较和的,大家都比较自觉。但是,只要是人,都有烦恼习气,团体当中难免有不和的因素。

 

       如果不和,住众的身体、心情都受影响,弘法效果也打折扣。如果一个道场很和,外面的人进来,即使不用讲法,人家都觉得这里磁场好、资讯好,感觉有摄化的力量。

 

       这就要大家共同努力。

 

       当家法师这方面,心量要大一些,要慈悲一些,要包容一些。当家法师能够教化一方,从方方面面来讲是最突出的,平时可能对弟子、对信众要求会严格一些。但在现在这个时代,慧净上人春风化雨一般的风格比较适宜。古代棍棒之下出祖师,如果照搬到现在,我估计被棍子打死的会不少。还是宽缓一些、包容一些比较好,因为大家都是凡夫,都有缺点。

 

       在共住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要教学相长。信众对我们是有恩德的,也能促使我们成长。当家法师统领这个团体,无形中心量也会扩大。比如说住众,他可以发发牢骚,也可以向你倾诉,甚至背包走人。当家法师向谁发牢骚呢?没有地方发牢骚,你也不能背包走人。在这种情况下,你怎麽办?你只有锻炼内功。外功不能解决问题,内功必须增强。

 

       内功是什麽?就是宽容再宽容,包容再包容,慈悲再慈悲。没有别的办法,我们必须慈悲,这会让我们越来越宽厚,越来越柔和。这样,道场才会人多、兴旺。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也不是说决定在当家法师一个人身上,但当家法师有他特殊的作用。所以,当家法师要更多地学习《宗风》,其中《俗谛》的学习先要开展,努力达到《宗风》的要求,比如「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三点是最基本的,後面每一条都很好。

 

       我在弘愿寺也和大家共同学习。这是学无止境的,不是说念出来我们就做到了,还要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跟法义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走在前面,慢慢引导大家跟进,道场就会越来越和谐。

 

       作为大众,要体谅常住目前的状况,体谅当家法师的辛劳,也要体谅住众的辛苦,少使个性。

 

       我们是出家人,我们是修行人(这一点我也很惭愧,上人在前面不断引导,我跟在後面慢慢学),修行人就不意气用事,不感情用事。如果遇到事情会发火,那就显得不够理性。甩脾气谁不会?不是脾气大就本事大,大家都有脾气,但在道场里边,要柔和,要调柔,和睦相处;「六和敬」,要尊敬他人,敬重他人。敬是很重要的,「和」,「敬」,你敬才能和。你把自己抬得很高,那人家怎麽能跟你和呢?

 

       各位师父都很辛苦,打鼓的打鼓,撞钟的撞钟,拿引擎,端香盘,人手还是不够。寺院里也就是行通法师和行道法师年轻一点,可能担任的事务也多,因为老年人都在担事,年轻人肯定也不能不担事。那我们只能祈愿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团体,更多的人剃度出家。

 

       我看行道法师脸都冻坏了,到现在还没好。你很听话,师父也表扬你,说你很勤劳,有一段时间晚上不吃饭,饿得比我还瘦。无益苦行当远离。在身体方面要注意,休息要充足,要有些锻炼,走一走,冬天也要保暖、护足。

 

       好!我就跟大家说这些,请智随法师说几句。

 

智随法师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

 

       我想大家听了师父的开示,应该都很激动,也都充满希望,不管是对法门,还是对道场。

 

       师父讲得很系统,对道场的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从硬体到软体,从小的道场到整个法门的弘传,方方面面都给大家一些指导。

 

       我个人有个感触,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也都知道是末法时代,走到哪里都会感叹佛法衰微。虽然道场很多,寺院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振奋人心、能够给众生带来希望的道场不多。走的寺院越多,心里就会越感慨。那麽,在这个末法时代,能有越来越多的好道场,我想这是所有学佛的人都在期盼的,也都在指望的。

 

       要建一个好道场,从硬体方面并不难。现在物资充足,科技也很先进,建一个庄严的道场很容易。所以,现在新建的道场很多,而且规模也很大,花的钱也不少,设计得也很漂亮,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新建的道场都很庄严。但是,有的一走进去之後就发现空空荡荡,它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没有内涵,没有真正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

 

       由此我们就知道,道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灵魂、生命。

 

       末法时代要把灵魂注进道场里面去,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末法时期众生根机不堪,佛法衰微,唯独净土法门能够展现它的优势,展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它都有生命力。所以,在末法时代,真正能把正法树立起来的,真正能让众生看到希望的,只有净土法门。

 

       怎样给道场注入生命活力,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要让佛法兴隆,只有净土宗才有这个希望。所以,有在座师父们在前面带队,大众就有指望。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会跟宗教挂钩,出门旅游就来到寺院。那麽,现在很多人到了寺院,看到的是什麽呢?抽签,问卦——要钱哪,整个佛法的形象就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即使硬体差一点,像湖南这几个道场,基础建设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是跟大的寺院比,还是比较差,交通啊,环境啊,有些建设没有统一规划,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如果大众走进来,能够感受到佛法的精神,那就会不一样,他会觉得这里有吸引力,看到了佛法真正的东西。

 

       有些人来到开元寺,除了觉得风景好,还会发现这里有不一样的东西在吸引他,因为这个道场有生命力。当然,各方面还需要常住法师和护法莲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道场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佛法里。师父刚才希望大家注重学习,如果不学习、不了解佛法,做起事来就不知道该怎麽做。虽然很想做好,也想尽办法运作,但是往往做出来的结果跟佛法不协调。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修学氛围,管理方面也要系统、规范、统一。这是一件长远的事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弘愿寺因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团体,上人、师父在前面带队,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所以管理、修学走在前面。相比之下,其他道场人员不齐,资源不足,组织起来就相对困难一点。

 

       我个人有个建议,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人才,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当家法师的作用,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优势,如何调动整个团体的力量。我们都知道禅宗六祖,他之所以成为祖师,不完全因为他自己,背後还有一个人,就是光孝寺的住持,是光孝寺的住持把他推出来的。包括近代的印光大师,他不当家,但是当家法师把他推出来。所以,当家法师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发挥大众的作用。自己能力有所不足,可以让有能力的人来做,这样道场就会壮大起来。     

 

       长沙这边人才是很多的。几个寺院离市区都比较远,力量都比较薄弱,怎麽把外部资源运用起来,这是我们当家法师应该多加考虑的。把大众的力量发挥出来,这就是你的成绩,即使你坐在後面一句话也不讲。

 

       道场的兴旺,不是因为修得大,而是因为有生命力。

 

       我们看古代的祖师道场,不是先有道场後有祖师,而是有了祖师就有了道场,所以称为祖师道场。

 

       祖师到了哪里,哪里就是祖师道场。你看古代的所有祖师道场,都是因人而闻名的。

 

       浏阳有四大祖庭,但是已经没有祖风了。人一走,道场就衰败了。所以,道场的兴隆是以人为主,人在,道就在,道是靠人来弘扬的。所以,能够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道风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每个地方的因缘不同,每个人的能力、法义熏修也不一样。其实,只要是有信仰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希望佛教能够兴隆,也都想为佛教做事。怎样把他们用起来,这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来到寺院,都是真心想为佛门做点事。当然,他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他在这方面能力强,在另一方面就有所不足。那麽,我们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道场,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刚开始学佛的人,对生死不是很关心。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通常是两年三年以後),几乎都会关心生死大事。这个问题怎麽来解决呢?很多人都在寻找道场。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道场要城市化、城区化,因为人都集中在城市。我们建道场、弘法,是看中人,不是看中地盘。哪里有人,哪里就须要佛法走进去。

 

       但是反过来一想(我个人有个考虑),一方面要走进城市,另一方面要走出城市,城市毕竟是世俗的地方。现在是两个极端,山区的人想走进城市,城市的人想走进山区。因为城市里已经很染污了,人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有时候也想脱离这种环境,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安住,当然不一定长期在这里,但是他们向往有这麽一片净土。所以,山区道场也可以发挥优势。

 

       如果在长沙有一个活动中心,城市、山区就可以兼顾了。城里的人向往山上,山上的人把佛法传到城里,这样就可以良性互动。

 

       这项工作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艰巨,需要漫长的过程。大家达成共识,都朝这个方向努力,应该是行得通的。单纯从长沙这边的情况来看,我所了解的,长沙的人才还是很多的,老居士不少,年轻居士也不少。老居士跑寺院的多,年轻人相对少一些,一般是在家里自修,也有随个人的因缘东奔西跑的。但是,跟我们这个法门有缘的人,肯定对道场都有一份奉献的心,愿意为道场做事。

 

       所以,主要是有人牵头,尤其是寺院。有个团体来承担这份责任,然後周围很多人发心出来做事,弘法,接待,包括各地寺院的护持,他们一出面,一召集,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

 

       在南方这一区域,长沙是中心地带,可以辐射江西、湖北,还有广东。很多广东人过来一看,「这里山水好啊,很幽静」,就很喜欢过来。如果长沙市里有一个专修念佛团体,就把山里的几个寺院盘活了。大家回去之後可以商量一下,把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几个独立的道场,合拢了又是一个整体,这样每个寺院既有自己的安排,又有统一的步调。

 

       可以靠集体的力量,靠大众的力量。

 

       好,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