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二、净土三经概要
下面我们对三经作简单介绍,内容分成四方面:第一,介绍译本,因为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要对译本介绍一下;第二,这三部经的大意;第三,这三部经的核心;第四,它们的梗概和要点。通过这四方面来说明。
首先介绍《无量寿经》二卷。
《无量寿经》
一、《无量寿经》二卷
《无量寿经》共有十二种译本,其中五本现存,七本缺失,称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铠三藏法师所译《无量寿经》(《历代三宝纪》)。此经因为在净土三经中部卷最多,所以简称《大经》或《大本》。异译本有《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又称《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庄严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另存梵本及西藏译本。
「《无量寿经》共有十二种译本,其中五本现存,七本缺失,称为『五存七缺』」,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七种译本已经找不到了。古代在「众经目录」中,会写有某种译本、由谁翻译。虽然有目录,但有些现在找不到原来的译本了,所以《无量寿经》现在存在的有五种,七种缺失。
这五种译本是不是都作为正依经典呢?不是的。「今所依者,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康僧铠三藏法师所译《无量寿经》(《历代三宝纪》)」,这是记载在《历代三宝纪》一书里。这本书是隋朝费长房所编的一种目录,主要记载不同朝代翻译经典的人员以及经的名称、年代,是一种佛教文献。因为这些记载各有出入,所以有人认为《无量寿经》不是康僧铠三藏翻译的。对这一点,考据学有必要弄清楚,但对我们来讲没有必要,我们只要知道说的是哪部经就好了。
「此经因为在净土三经中部卷最多,所以简称《大经》或《大本》」,异译本不是「五存」吗?还有四本,就是《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庄严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除此之外,还有梵文字的《无量寿经》,另外还有西藏的译本。
接下来讲本经的大意、主要内容。
本经主说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成就佛身、净土及圣众庄严;上卷讲述弥陀成佛因果,下卷讲述众生往生因果。
这部经的大意很清晰,交代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比丘,他怎麽发四十八愿,怎麽修行成佛,然後将他成佛的因果回向给众生,使众生念佛也能往生成佛,这是两重因果。就像我们种豆一样,豆是种子,种子种到地里又能结豆。第一重,种子是法藏比丘,他成佛了,有了这个果;第二重,将果回向给众生,种到众生心里,让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然後念佛往生西方,众生也成佛。众生往生成佛是第二重因果,这样不断循环往复,就可以度尽一切众生。《无量寿经》里有这两重关系。
本经核心: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本经的内容很广泛,核心说什麽?「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件事。看《无量寿经》知道这样的主旨,核心就抓住了;看了很多遍,文字都会解释,但不知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等於没看。
本经的梗概及要点,我列了十点。当然,每个人列的可能都会不一样。这十点可以分为四节:
第一节,就是第一点,就像序分一样,在内容正式开展之前,讲释迦本怀,戴一个帽子。
第二节,就是第二、第三这两点,讲上卷弥陀成佛因果。
第三节,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点,讲众生往生因果。
第四节,就是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讲释迦佛的殷勤劝喻。
本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一)释迦本怀
世尊欲说本经,先显祥瑞德相,阿难见相启请,世尊说明其出世本怀在於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本怀,这在《无量寿经》中交待得很清楚,其他两经没有交代。所以这里讲的是三经中特别的内容,是本经特别殊胜的内容,是别的经典没有涉猎到的。
「世尊欲说本经,先显祥瑞德相,阿难见相启请,世尊说明其出世本怀,在於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这段文字很简略,但它的内涵让我们很感动。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他来到这个世界,讲这麽多经典,根本所要表达的,就在这部经里,这会是小事吗?
世尊说法,「先现祥瑞德相」,因为说法之前往往都有它的因缘,世尊的心理、心情一定表现在他的外表身相中。所以,欲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世尊显现出一种非常吉祥、祥和、祥瑞的身相。阿难是常年跟随释迦牟尼佛的,他也感到奇怪:「今天世尊怎麽这麽高兴、喜悦,这样与众不同?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定是世尊心中法喜充满,有大法要讲,一定有殊胜、微妙的甘露法雨浇灌众生。」世尊的这种表相,就显示出他要讲出世本怀了。他就问世尊。
《无量寿经》里这段文是这样的: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这段经文读起来让人很感动。阿难很奇怪世尊今天怎麽这样喜悦,这样光彩照人,心里就很感动。释迦牟尼佛就回答阿难说:「阿难,你不知道,我正在念阿弥陀佛啊。」然後讲五十三佛等等,一直讲到法藏比丘,然後告诉他是怎麽回事。大家可以去看经文。
释迦本怀,所谓「本怀」,是指世尊出世的目的、根本的心愿。那怎麽知道《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呢?
第一,从释迦牟尼佛本人说法的仪相来说明,所谓「祥瑞德相」,在净土门里叫「五德现瑞」,就是前面列的那一段经文,说到释迦牟尼佛「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这段文主要说明释迦牟尼佛当时非常满足、喜悦。「诸根悦豫」,「诸根」就是全身心——眼、耳、鼻、舌、身、意,「悦」就是喜悦,「豫」是欢喜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那种心情。
释迦牟尼佛要开讲《无量寿经》,他能够观察时机因缘,是讲解阿弥陀佛救度的时候了。这是他来此世界成佛的根本目的,所以他整个身心,连毛孔都散发出喜悦。
前面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身相仪表,接着,佛陀亲口宣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也叫「出世本怀文」。「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佛是出离生死、在三界之外的,他怀着无尽的大慈大悲,来到三界火宅度化众生。「所以出兴於世」,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来此世界的目的,就是「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群萌」指一切苦恼众生。「萌」指种子还没有发芽的状态。众生就是种子,都有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开发出来。佛来启发众生的佛性,拯救广大群萌,给予真实之利,这就是出世本怀。
第二,《无量寿经》讲到结尾,也能显示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这叫「特留此经之文」。正因为《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所以他把这部经特别留到法灭之时度化众生。这显示前後呼应的关系。
那麽,出世本怀的内容到底是什麽?要讲的真实之利到底是什麽?如果大家看《无量寿经》就很明白。
(二)四十八愿
接下来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因愿果德。先明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选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结成四十八大愿,誓愿以其成佛时之名号,救度一切善恶、智愚众生往生其国,速疾成佛;如果有一众生称名、愿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则誓不成佛。
四十八愿,这是一个要点。
「接下来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因愿果德」,也就是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给我们宣讲阿弥陀佛因中的誓愿、果上的救度功德:这就是救度众生的方法,惠施给我们真实之利所在,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先明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先讲因愿。这一段是讲四十八愿的概略内容,是四十八愿结归到第十八愿的解释,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三)法藏成佛
发四十八愿之後,法藏比丘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时间的修行,圆满大愿,於十劫之前,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即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唤着我们往生其涅盘国土——极乐世界。
法藏比丘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条愿都说「如果我达不到这个愿,我就不成佛」,那四十八愿是不是已经圆满了呢?现在每一条愿都已圆满,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了。
「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唤着我们往生其涅盘国土——极乐世界」,这句话是从意思上来说的,经文里没说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阿弥陀佛成佛了,他的目的是什麽呢?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欲生我国」。在成佛之前,他要建立净土,要成佛,「如果我成佛,就要救度十方众生到我的净土来」,成佛之後,他就顺着本愿,顺着他的心,呼唤我们去往生。
阿弥陀佛怎麽呼唤我们?经文里就是「欲生我国」,但他不是跑来对着我们的耳朵喊「某某人,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你要来啊!」阿弥陀佛要是对我们说话、喊我们,我们可能就被吓着了。阿弥陀佛呼唤我们是非常善巧的,这种善巧方便主要是一种大念力,一种爱心,这都是佛的心。佛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经中上卷说到「华光出佛」,极乐世界的莲花会放多少光明,每一光里又出多少佛,每一佛又放百千光明,往各个世界度化众生;又说到「香薰十方」,极乐世界的宝树发出香味,遍及十方。
那我们怎麽没有听到,没有闻到?这都有内涵在里面。因为佛救度我们、呼唤我们,是以佛的光明,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那我也没看到啊?」是的,没有看到。所以,结合起来,阿弥陀佛就是以名号来呼唤我们。如果看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知道这是佛在呼唤我们,是在说「你要回来,你要往生,你要回到我的净土」。所以,以後听到别人念佛,就不要无动於衷了,不要觉得「不就念阿弥陀佛嘛,烦死了」;要知道这是佛在呼唤你,是在喊「某某人,你要回来」。
善导大师对六字名号的解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也是解释阿弥陀佛的呼唤。「归命」就是「你要归来」,归来是法身慧命的觉醒,像水归到大海一样,「归命啊,归命啊!你要归来啊!」「发愿回向」就是「你要回到我的净土」。那怎麽回来?道路呢?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就是你的道路,我就是你的功德资粮」。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里就说明,佛在河对岸呼唤我们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那怎麽来呢?水火当中有条白道,这条白道其实就是六字名号,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也可以讲就是阿弥陀佛的身体,是阿弥陀佛本身。「你要来我的净土,踏着我的身体就可以过来了,不要怕掉到水里或者被烦恼之火所燃烧」,这就是阿弥陀佛以他名号的功德来呼唤我们。
阿弥陀佛的呼唤是无时不在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内心觉醒,就能感觉到种种迹象都显示出这一点。就像苏东坡在诗中所写的: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这两句话写得很优美。风起浪涌,我们听到的都是佛的广长舌宣说妙法的声音,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清净之身。这是我们心性的觉醒,有信心才能领会、才能听到弥陀的呼唤。
还有一首古诗写得也很好,我也经常忆念这首诗,觉得它和佛的慈悲很相应。这首诗是杜甫写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弥陀呼唤我们就是这样的。「好雨」就是甘露妙雨,是可以滋润一切众生菩提觉苗的雨。它是知道时节的,众生的时节因缘成熟了,根机成熟了,不早不晚,「当春乃发生」,在这个时节,雨就下了。弥陀呼唤我们,他会观察十方众生的根机,是不早不晚的。
他会「随风潜入夜」。「风」就是预先调熟众生的过程。这个风很柔和,不是暴风。风没有形象,很细腻,很细微,用风来比喻阿弥陀佛的大悲,阿弥陀佛法雨的救度可以用「随风潜入夜」来比喻。「潜」就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夜」指我们在无明中,是昏暗的,不了解、不知道佛的慈悲。我们在三界中,也像在睡觉。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佛对着我们的耳朵喊一声,那不就像打雷一样让我们受惊吓了?佛不可能这样,而是在我们安眠的时候,不打扰我们休息,细细地滋润。「润」是滋润。「物」在诗中指草木,这里比喻为一切众生。「细」是细腻。佛滋润众生的心田,非常细腻,生怕打扰了我们,是没有声音的;但是万物都在生长。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如同天地造化一样,是非常善巧的。
这是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念佛往生
接着说明,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信其名号功德,称名愿生其国,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从这里开始就是下卷了。上卷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成佛之因,法藏成佛是成佛之果。下卷先说众生往生因果。
先说念佛往生。不仅弥陀呼唤我们,十方诸佛也共同帮着一起呼唤,就是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所以名号是弥陀呼唤最突出的表现。经文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阿弥陀佛是怎麽呼唤的?就是名号,「闻其名号」。不要像呆子一样,不知道名号是什麽意思。当然,我们一开始听到名号都这样,不清楚它是什麽意思。
(五)三辈专念
接着说明,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以「一向专念弥陀佛名」,皆得往生。
十方诸佛呼唤众生,众生分成三辈:上根、中根和下根。
(六)往生胜果
凡往生者,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一生补处,供养一切诸佛,广度一切众生。
这第六点是说,凡是往生者,乘佛愿力所得到的殊胜果报。关於殊胜果报,在经文里讲得很多,这几句是说正报殊胜,把证果最殊胜的地方列出来了。「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一生补处,供养一切诸佛,广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二十二愿的因愿和成就。
众生往生因果这三段就说完了。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还有无尽的劝诫、劝谕,用了四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