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五、复习思考题

       这一章学的是净土宗教相判释,主要说明三位祖师的教判,其中善导大师有「二藏二教判」,又在净土门之内有「要弘分判」。我来简略说一说几个复习思考题。

 

       1.为何形成诸宗的不同教判?

 

       初学的人会有疑问:「搞那麽复杂干什麽?他这样判,你那样判,各人都不一样。都是佛法,判一样不好吗?让後学的人方便一点。」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举了个例子。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横岭、侧峰是角度不同。

 

       打个比喻,比如要建设楼房,各人的专业、角度不一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有的从楼房的结构来说明,有的从建筑材料来说明,有的从建筑工期来说明:从这几个方面说都可以。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是相通的,说结构不能离开材料、工期,说材料不能离开结构、工期。也就是说,诸宗的教判,通达的人知道它们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毕竟都是说佛的一代教法。

 

       2.净土教判比诸宗教判有何特别?

 

       打个比喻,诸宗要解决的是怎麽建设楼房的问题。佛果就像一栋楼房,怎麽能得到佛的果位呢?要得到楼房,必须详细了解这栋楼怎麽设计、建筑,大概花多少钱,需要多少材料,先建什麽,後建什麽,工期安排,要计划得很详细,楼才能建起来。诸宗不管怎麽讲,就是在讲怎麽建这栋楼,各人修行得佛果,这样修,那样修,各有长处。净土宗不是这样,它的教判着重在哪里呢?不管怎样,建楼要有钱、要备料、要有劳力、要有时间等等。「我是没有钱的人,现在没有房子住,不懂得建房,又找不到人,什麽都没有。现在是我有没有房子住的问题。」这样的人也能解决,让他有房住,这是净土门要完成的事。这样的人有房住,那就好了,所有的人都有房住。这等於说佛果现成的,有房,这是净土门要解决的问题。「我已经建好了别墅群,然後每人给一把钥匙,都住进来!」佛果在极乐世界,是赐给我们的,六字名号就是房门钥匙、房卡;我们拿来,不管贫富贵贱,房卡一刷就进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论善恶、智愚,念南无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就住进去了。

 

       这是净土教判直截、要害的地方,对众生来讲,听起来特别明了。圣道门所讲的,是有能力修行的人,那没有能力修行的人怎麽办?看天台、华严等诸宗的教判,对我们来讲没有用,它们是指导修行的;看净土宗教判,就特别清晰,难易二道,易行道有门,圣净二门,净土门有希望,我们心里不就很踏实了吗?

 

       3.或说净土教判很简单,不如法华、华严等诸宗教判之富丽、严密,故理论上劣於诸宗,当取法华、华严教判以配净土行法,是这样吗?

 

       《法华经》是五时八教,《华严》判五教十宗,展开是非常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一般人认为,在理论上,净土宗的教判理论要劣於诸宗,所以我们学习的人应当以法华或者华严的教判,配上净土的行法。有的人有这种观念,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这样。他不了解教判,如果仅仅为了学习教判,就没有意思了。古德、祖师判教的目的是为了择法,是为了帮我们选择修行的法门,指导我们获得法门的利益;不是故意弄得很玄妙,很复杂,而是根据他们的目的。

 

       当繁即繁,当简则简。天台的教判,不繁杂就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该繁细、严密。净土教判用不着那麽复杂,很简单就能解决问题,当简就简。

 

       简和繁哪个好?还是简好。当然,各有优劣,真正说起来,「简」,大道至简。净土果教,以简驭繁,净土法门是果地教,不是因地教。因地教就很复杂,因为还在因地,因地的众生心念本来就复杂,眼界也很狭窄,路径有很多复杂的状况,所以必须很复杂。净土法门是果地教,到了果地,一切都明朗了,哪里还用那麽复杂。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像登山,从山脚往上登的时候,还在山洼里,就非常复杂,一棵小树、一个小弯就把你挡住了,路线图必须画得很细致——走哪个弯,哪里有棵树挡住,旁边怎麽样,有条小河要怎麽过,旮旯怎麽走,肯定要弄得很细,然後拿图慢慢上山。等到了山顶,往下一看,从哪里过来的,非常简单,朗然明白,没有什麽能障碍你。

 

       净土法门是果教法门,以简驭繁,如同登山,回望来时路,一切尽在眼底,就很清晰了。

 

       以简驭繁,「驭」是驾驭、统摄。净土法门确实以简驭繁,教判很简略,行法也很简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有万行都在当中了。

 

       行法很简略,摄机也很简略,以简驭繁就是一法摄万机;不像圣道法门是什麽法配什麽机,藏、通、别、圆,藏教摄藏教根机,通教摄通教根机。净土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谤法众生,「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一法摄万机,摄机也是以简驭繁。这就是大手笔、大作略、大圆满。佛法修行,密宗有大手印、大圆满;一句阿弥陀佛,什麽都涵盖在里面了,一切不能出如来掌。

 

       果证也是以简驭繁。圣道门的果证也很复杂,断五下,除五上,怎麽破见惑、思惑,破尘沙惑、无明惑,慢慢破,慢慢证,果证是很复杂、很细密的。净土法门,五乘齐入报土,一到报土不退成佛,非常简洁、简略。

 

       这一切都显示净土法门的高超。从教理来讲,古德甚至说,六字名号含摄一大藏教,这不是以简驭繁吗?在世间办事,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是看他怎麽盘心思、动脑子,多麽细密,而是往往很简略的,这就是大智慧。比如办奥运会,甄选一句口号,写一篇《奥运会怎麽办》,写五十万字很容易——不要,要五个字。要写一句完整的标语口号写不出来,很难啊!阿弥陀佛大智慧,在十方法界里面,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从因到果通通都有了。说句题外话,中医也是这样,中医很简单,阴阳就把整个身体、变化、用药包含在里面了。

 

       教以启行,判教或者理论是为修行实践服务的,所以理论和实践应该相顺,不可以相乖,不能相冲突。如果我们学净土,求生西方,用天台、华严或其他宗的教判,就像牛头不对马嘴、圆木硬入方孔,一根圆的木头要插入方孔,那进不去,不贴切。

 

       4.略述净土教判之优胜。

 

       净土教判优胜在哪些地方呢?这里列了六点:

 

       第一,约法平等。净土教判,如果从法来讲,圣道门、净土门都平等,都是胜法,都是菩萨道,都是顿教。这好在哪个地方?这样不会产生法门的争执,因为大家都一样,都是修菩萨道,都是胜法,都是顿教,从法来讲是平等的。

 

       从法来讲是平等的,那怎麽能够突出本宗呢?宗是尊、崇、主之义,宗怎麽能立起来呢?

 

       第二,望机显胜。约根机讲,显示出净土法门的优胜。圣道法门判教当然也是如实判法,但对众生根机来讲,很可能有人心里会不平衡,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有的人也会提高自己:「我是圆教根机,既然判了四教,若我是藏教小乘根机,那多没面子!」指导的人往往也会把自己拔高,学习的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净土门判法,圣道门、大乘菩萨道、顿教都行,我们这都有,好就好在这里。望机显胜,主要是就时代、根机和环境,紧扣这几方面不脱离。圣道法门判教,纯粹从教法来判,以这个教法,众生自己戴帽子、找位子。众生又没有智慧,纯讲教法,要自己去选,自己是什麽根机也不晓得,帽子一戴,「我是顿圆根机,最高、最上乘根机」,他被虚妄心、骄慢心、虚荣心所蒙骗,自己找不准位子。净土门判教首先把时代、根机、环境都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帮你选,是什麽时代,你是什麽根机。

 

       第三,开放包容。「开放」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对圣道门开放,可以回向求生净土;也可不回向:这就是开放。什麽叫「包容」呢?也认可圣道门的修行,证果都是平等的,能修行圣道门,证的果位跟往生净土一样、平等,使得他们在心态上是很平衡的。

 

       第四,和合无争。对整个佛法非常好地兼顾到了。虽判为圣道、净土,这是从根机角度来说的,所以大家没什麽好争的。你是上根利智,能修圣道法门,这是你自己的判断,仍然一样可以成佛,这样不就和合无争了吗?

 

       第五,简明实用。前面说一简一繁,净土判教非常简洁明了,也特别实用;比较起来,圣道门不能说不实用,只是就某种根机来讲,可能实用性要差一些,纯学术、纯理论多一些,因为是从教法立场上来着眼的。

 

       第六,活力长存。什麽叫「活力长存」呢?就是说,它是活的判教体系、生命体系,可以永远存续下去。比如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天台、华严的教判思想、理论、着作都存在着,但是几乎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尘封大藏,尘土都堆满了。在这个时代,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讲,它们的现实指导意义、活的生命力,大大退弱了,现在来学习,仅仅是一种学问。所谓判教,是为了指导我们修行的。

 

       我曾经遇到一位学天台宗的法师,他很感叹:「天台宗怎麽弘扬不出去啊?」我说:「你怎麽能弘扬出去呢?你自己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弘扬给谁啊?」他想想也对,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弘扬而弘扬,所以弘扬不出去。要是不学习天台,天台就没有了;为弘扬而弘扬,给了人家,人家又得不到实际利益,这样的根机很难。像经济学一样,有需要,自然就有产品出来;没有需要,怎样给他都没有需要。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麽?为什麽净土法门能够在末法时代大放异彩?是因为众生有需要,所以活力长存。

 

       关於教判方面,另外补充两点:全备不全备,过时不过时。

 

       第一点,全备不全备。

 

       什麽叫「全备」呢?圣道法门的判教有可能不那麽全备,净土法门的判教是全备的。为什麽?因为它简略,不是圣道门就是净土门。就好像地球,划分东西两半球,还有遗漏在外的吗?不是东半球就是西半球,不是西半球就是东半球。你也可以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这也是一种划分方法;也可以按照多少国家或者岛屿来划分,划得越细就越可能漏掉。比方划几大洲,在哥伦布之前,可能美洲就被漏了。如果东西半球一划分,就算没有发现美洲,或者将来还会发现新大陆,那都没关系。这样的判教,自然能够立於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中。

 

       比如天台判教,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时候,《大乘起信论》还没有翻译过来,後面翻译的经典,有的或许在天台的判教系统中,比如藏通别圆的教判里,有一席地位;有的或许很难给它确定位置,後面翻译的经典和前面判教系统可能有点不那麽明确,後人可能需要修正。

 

       净土法门判教,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还能适用,不是圣道门就是净土门,不是自力就是他力,还有什麽好说的?

 

       这就是全备不全备。当然,这是一个纯学术的探讨。

 

       天台的教判也好,华严的教判也好,其实是不判净土的,它们对净土的他力没办法判,依它们的教不好判,因为它们是自力的,自力怎麽能判他力?它们只是在自力的范围来判。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也说,极乐净土「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判教要有很大的智慧,像大网把一切教法收进来,这是他的主观愿望。但是,像极乐净土这种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成就的净土,教网收不进来,这是蕅益大师明文所说。这就遗漏在外面了,这正显示祖师智慧高超的地方,「太高超了,离开了自力的范围,我没法判」。比如说牛顿力学,在地球范围之内是可以的,但在更广泛的领域,在地球吸引力之外就解决不了问题了,就要靠量子力学了。圣道法门这种判教,在自力范围之内是很好的,但离开这个范围就没办法判了。

 

       所以,和圣道法门的判教相比,净土宗的判教就有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无所遗漏的。同时,净土判教又各置其位,比如判圣道门只是简略的,并不在圣道门里详细分析。那让给谁说呢?让给天台、华严等他宗,让给它们说。就像建房子一样,我们的重点是:对没房的人,钥匙给他,让他有住的地方。至於房子是怎麽建起来的,他反正也没有钱,建不了,也没那本事,讲那麽多,他头要大了。让他进来住,他高兴、欢喜就行。净土判教,在圣道门这方面着力不多,因为引导的方向不在这里,让圣道门判教可以尽情发挥,互相留有空间。

 

       第二点,判教过时不过时。

 

       刚才也说了,诸宗判教是有可能过时的,净土判教是永不过时的。因为净土法门长存未来,不管到哪个时代,众生都需要它来指导。

 

       5.难行道的难度及特点。

 

       说明一下,这个「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就像横渡大海一样,你都体会不到有多难,刚下海的时候还有一点力气,可以三划五划,慢慢就没劲儿了。但是,你觉得最难的时候,其实才起步。横渡大海有多难?根本无法想像。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涅盘彼岸,这个难度无法想像。很多人在岸边游戏一下,觉得「我可以修行」。修什麽?诵经就是修行?打坐就是修行?拜忏就是修行?即使会入定,都不叫修行。

 

       6.易行道的譬喻及特点。

 

       7.难易的关键在哪里?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自力和他力。关键就在於有没有靠佛的力量,有了佛力一切不难,没有佛力确实很难。有佛力还有什麽难的?没有难的。有人讲:「师父你告诉我,怎麽才能靠得上佛力?要靠上也怪难的。」

 

       8.修行佛法一定是精勤辛苦的吗?

 

       我想大家都懂得了,有易行道、安乐门,不一定都要精勤辛苦的。这是破斥抱有固定观念的人。

 

       9.略述「难易二道」与「圣净二门」。

 

       10.略述声闻、缘觉、菩萨修行次第及证果时间。

 

       这些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11.圣道门修行要达到什麽程度才了生死?

 

       也就是所谓「业尽情空」:断见惑,断思惑,断尘沙惑、无明惑,一句话,就是业尽情空。善导大师讲「人法二障遣双除」,就是达到人无我、法无我,这就是圣道门修行证果的标志。不是说会诵《地藏经》、会诵《法华经》就代表你证果,这谈不上;你证到了人无我、法无我,但经典一句不懂,这就是证果了。六祖大师不识字,他不需要识字。

 

       12.我们有能力今生断尽烦恼吗?能保证生生只进不退吗?

 

       这要各人自己回答,我的回答是「不行的」。至於有人回答说他能,我们也不能说他不能。我们自己要反观觉照。

 

       今生能断尽烦恼、出离生死吗?圣者再来,可能已经证了三果了,努力一下就证四果了,还是行的。实业凡夫,经典讲那是不可能的。见惑是最基本的惑业烦恼,经中说「如断四十里流」,四十里宽的河流要阻断它,抽刀断水水更流,怎麽能断得了?这是断,不是伏,伏住烦恼,它又长起来了,没用。

 

       能断就使劲断断看;如果今生不能断,那能不能保证生生只进不退呢?「我今生是断不了,但来生我可以接着修啊。生命是无限的,我下辈子接着修,这辈子走了五里,下辈子再走五里,愚公移山嘛,我辈辈接着干,总有可能把山移走。」其实,愚公移山给我们的启示,最後还是靠他力,後来天帝被感动了,派神仙来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搬走了。为什麽?有可能会出现不孝的子孙:「前面的祖宗没事干,挖山,我不干了!」这山不就永远挖不了吗?

 

       我们这辈子可能还不错,讲修行;下辈子不需要了,忘了前一辈子,不孝子孙,不干了。印光大师讲过了,不往生西方非常危险,下辈子做人,还有可能,虽然很少;下下辈子再做人的,几乎就没有了。

 

       13.有没有烦恼不断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原理是什麽?

 

       有人说:「我没有办法今生断烦恼,也不能保证只进不退堕。我很可能退堕,因为我就是懒,容易退堕。不要说哪一辈子,我这一辈子就是退堕的。」就是这一辈子,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办事情能够只进不退吗?我们都存在着退心。你职位上能只进不退吗?不可能,一定要退休的。你工资能只涨不落吗?不可能,到最後一定也要退休的。身体能只进不退吗?不可能,一定是越来越衰老。没有只进不退的。那你来生哪会只进不退呢?

 

       「好,我做不到,那只有一个问题要问了:有没有不断烦恼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如果有这样的法门,那我们就有分,还能喘口气;如果没有,那就死定了,佛法就不要修了。所以很多人原来信佛,後来不信了,信外道去了,为什麽?因为佛门里找来找去找不到出路,都要断烦恼才能出生死,他没遇到不断烦恼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他想一想,「哎,我对佛虽然有感情,佛对我没有恩德啊!那我只好去拜上帝了。」不是佛对他没有恩德,是他没有找到这个法门。原理是什麽呢?就是靠佛的愿力。

 

       对於这个题目,我相信,听到的人,有的可能会砰然心动:「快点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法门——不断烦恼也能成佛道的法门?我工作很忙,烦恼很重,修行很差,但我还想成佛,有没有这样的法门?」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有福了,有希望了。这个问题不用等我问出来,有人在修行路上自己心中就在问,但是不敢找人问,「怎麽可能有这样的事?哪有这麽好的事,从来没听说过」。心中盼望:如果有这样的法门,那真是太好了!像这样的人,一遇到弥陀的救度,十拿九稳,马上就进来了。

 

       如果这个问题讲完後他无动於衷,或者说「师父告诉我,把标准答案写一下,我好背」,那就麻烦了。佛法很多是心的事情,有些事情是可以教的,浅层的、技术性的、知识性的可以教;有些事情很难教,或者说很难学,或者说也不用教。一些本质性的、根本层面的事情,是根机问题,是机缘成熟与否、因缘到没到的问题。若没到,怎麽教都困难,它不是技术性问题。

 

       比如吃饭,可以教怎麽拿筷子、拿勺,是拿叉还是用手抓,盘子怎麽用。饿了要吃饭,这不用教,谁饿了都知道吃饭,这是本能。如果这还要教,教也学不会,因为他可能失去了这种功能、感觉。人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在悬崖旁边,自然有本能要保护自己,怕掉下去。「告诉我在悬崖边怎样保持警惕性,这样我才不会掉下去」,这怎麽教?小孩子可能没有这种警惕性,在窗台上爬,掉下去了。如果是正常心智的人,根机成熟到一定程度,自然有这种本能。

 

       但也不是说一切不可教。我们在无穷的流转过程中,众生遇法因缘各不一样,可能有时候在某个层面被挡住了。比如我本人,以前从来不知道六道轮回这件事,也不知道动物不可以杀、肉不应该吃,都是这样吃,造罪造业。一旦有一天遇到佛所讲的,当时一听到之後,心里马上就说「噢,原来是这样」。如果没人告诉,永远不知道;必须有人告诉,动物和人是一体的,一样有生命,不能宰杀,有六道轮回等等。如果没人告诉,靠自己悟到这些,很难。有些方面是时机因缘问题。

 

       如果听到这样的问题就怦然心动,能当下契入这个法门,那值得庆喜;如果有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快契入弥陀救度法门,仍然可以待以时日。有的人一听,「讲这些没用的话」,这种根机就太遥远了;有的人正为这个问题烦恼着,那就比较接近了。

 

       14.人间净土是可以实现的吗?

 

       净土门提倡往生极乐净土,也有人对此有非议,提倡人间净土。

 

       我写过一篇《关於人间净土的问答》(见附录三),大家可以参考。这个题目列出来就有它的意义。明确地讲,人间净土,我也希望它早日实现,但从道理、经证、事实上,很遗憾,肯定实现不了;不仅实现不了,而且世间会越来越秽恶、越来越末法、越来越堕落,这是大趋势。

 

       人间净土,即使你一人发心,那是你的事;现在空气污染指数越来越高,它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这麽多众生,如果都行五戒十善,都按佛法行事,都能「心净则国土净」,人间净土就实现了。怎麽可能保证众生都一样呢?这是不可能的。娑婆世界众生,经上讲「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都是恶业众生,他方世界诸佛所不容受,通通扫到娑婆世界来。娑婆世界已经定性了,是秽土。

 

       希望在五浊恶世这样秽染的地方,能够相对和谐、繁荣、和平,幸福指数相对高一些,空气指数更好一些,愿望、目标都应该有,通过努力,短时间的、有限的目标也可以达到;但寄托「净土」两字只是表达心中的愿望而已,并不代表真正的净土。「净土」有特定的定义和内涵,如极乐净土,没有生老病死就是净土,人间能达到吗?到净土都莲花化生,没有男女之相;都是不退转,都可以成佛,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令如佛,这叫净土。天宫都不叫净土,人间和天上都没法比。而佛经里说是「三界火宅」,连天上都称为「火宅」,这里哪还有净土?这就不要谈了。

 

       对「人间净土」要怎麽看,讲起来又是长篇文章,也不用多讲。人间净土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含义:

 

       正面作用,表现在这个世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更加适於居住,发大心,好好努力来做。

 

       负面作用,如果不善於理解,过於夸大,甚至说「你干吗求生西方净土?建设人间净土不是很好吗?心净国土净。你在消极逃避,这是不正常的」,如果这样,就跨越了分限,这属於典型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完全违背了佛教教导。佛说这是秽土,他说是净土;佛让众生求生西方净土,他说不让求生,这不就错了吗?佛说要厌离娑婆,他说要执着娑婆,这就不对了,这就是外道。为什麽是外道?因为离开了佛法的内容。为什麽说是「相善」?因为听起来也挺好,叫你建设不是很好吗?这样就「乱菩萨法」,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很明显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对此要怎麽做呢?个人觉得,应该求生极乐净土。「建设人间净土」,或怕名词混淆,「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名词还比较恰当。这里不和谐,谈不上是「净土」。求生极乐净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业,对世界才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15.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无益吗?

 

       也有人批评说,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没有利益。我本人是求生净土的,对「消极」「逃避」这两个词,我思考了,非常同意,我是消极,确实是逃避,但并不觉得有什麽负面作用。因为消极、积极是相对的说法,比如,行善积极,就代表造恶消极,造恶消极,就代表行善积极;造恶积极,就代表行善消极。比如往右走是积极,往左走不就是消极吗?往右边走就逃避左边,但是向右边是进步。

 

       净土法门也是逃避,逃避黑暗,逃避染污,逃避不安,逃避恐惧,逃避火宅,逃避谬论,逃避凡夫;走向成佛,走向净土,走向光明,走向喜乐,走向幸福。

 

       世间人不都是这麽逃避的吗?只要离开甲地,往乙地去,对乙地就是进步,对於甲地就是逃避。人就是在运动当中,每人都是在逃避,就看你逃避什麽。比如说,如果这个房间有人在抽烟,充满了烟雾,你不愿意抽烟,那肯定会逃避。有人就想抽一口,那就是逃避清净,走向染污。有人要喝酒,我们不愿喝酒,就逃避迷醉;那他不想逃避,「我就要喝酒」,这是逃避清净。

 

       这种逃避是否对现实无益?答案明显相反。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安乐,走向成佛,这个大利益对现实绝对有利益。比如,这里着火了,你要不要逃避?肯定逃避,逃避一步就利益一步,逃避五步就利益五步,逃避越远,利益越大。当下就是现实利益,没有说对现实没有利益的。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对这个世界利益特别大:个人身心安乐、幸福,幸福、安乐的身心会影响周围的人,会减轻社会的压力。这个社会现在压力特别大,怎麽减轻压力?只有往生净土,打开压力阀,往净土释放,就减轻了,非常好;而且能把净土的光引到这个世界来。

 

       这个世界的人没见过净土,没见过就代表没有吗?没见过是因为没眼睛,要会看。说春天,谁见着春了?春是什麽样子的?春是见不着的。春见不着吗?春天一到,一看,每一片绿叶不都是春天吗?春不就在这儿吗?「在哪儿啊?」在树梢之上,在绿叶之中,每一片绿叶都是春的化身,都是春的气息和生命。要见春,就要从绿叶来看。佛没见着,极乐世界没见着,念佛人就是春天的绿叶,从这就能见着,这就是极乐世界。你见不着是你没看到,把树叶子打开化验都没有在里面找到春,因为你不会看。念佛人在这个世界被称为「人中芬陀利花」,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净土的缩影。有这麽多念佛人在旁边你还见不着?

 

       所以,我们求生净土,有这麽多人庄严这个世界,减少这个世界的染污,净化人类的心灵,对世界有非常大的利益。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六十岁的人体会更深。年轻人只知道进步,不知道退步。其实进步还是很浅显的,进步不需要学习,使劲往前拱,使劲往前挤,谁都会;退步是需要学习的,会抽身而退,就是有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我们退到极乐,整个十方法界就展现在面前了。如果不退,老是在挤,蜗牛角上一决雌雄,石火光中一较长短,老是在一个小地方计较。退是退到合适的地方。

 

       16.略述圣净二门的不同特点。

 

       17.略述净土大乘超越圣道大乘之处。

 

       18.相对净土顿教,圣道顿有什麽不足?

 

       19.略说三师教判各自特点,正用者为何?

 

       20.什麽是「要弘分判」?什麽是「要弘废立」?略说其二转方便。

 

       从16题到20题大家都可以看书。

 

       再补充两个疑问。

 

       21.关於「废立」。

 

       前面布置了思考题,说「要弘废立」的「废立」。

 

       「废」这个字听起来有点刺耳,有人听到就说:「啊?你敢讲把佛法废了?你真是不得了啊!」有人这样批评。他不知道,这不是我们先讲的,而是智者大师先讲的。天台教判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废立」是智者大师先讲的。「是智者大师讲的?那我发言过早」,他有了一个概念,但是他心里的问题还没解决:「怎麽这麽讲?怎麽叫废呢?既然要废,那干吗要说呢?」他也没考虑定散二善。

 

       很多事情打比喻才说得清楚,打比喻一听就很明白。先说明一下,有三点:

 

       第一,废前有用故。为什麽还要说?在废之前有作用,当然要说。

       第二,废时未至故。废的时间还没有到,就不能废。

       第三,已废显立故。通过「废」,才能把要「立」的法门确立起来。

 

       有这些作用,才要说。

 

       打个比喻,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用莲花的三个阶段说明:

 

       第一个阶段,「为莲故华」。首先长莲花,莲花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花好看,而是收里面的莲蓬子,这叫「为莲故华」。莲花瓣是要废的,但是现在一开就废,那将来哪有莲子收呢?这时就不能废,莲花瓣得把莲蓬包在里面。

 

       第二个阶段,「华开莲现」。此前还不知道里面有莲蓬,莲胞胎在里面包着,根本都不清楚;现在一打开,莲蓬就出现了。这时还没到废的时候。

 

       第三个阶段,「花落莲成」。最後莲子成熟,莲瓣脱落,「废权立实」,「花落莲成」,莲蓬孤立出来了,这就是真实教法。

 

       如果以《观经》来讲,定散二善是莲花瓣,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修定善、散善,是方便教法,开始讲时真实的还包在里面,不知道要说什麽;慢慢说到「华开莲现」,里面讲到下辈三品,前面十三定观的莲花瓣打开了,三福莲花瓣也打开了,然後讲到念佛,这叫「华开莲现」;最後付嘱持名时,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的莲花瓣脱落,说「持无量寿佛名」,这叫「废权立实」。

 

       如果以建筑来讲,做柱子要钉版型,往里面浇灌水泥,版型是方便,是要废的,「要废的,那干吗还要钉版型?」不钉版型能浇灌柱子吗?为了浇灌柱子,所以要钉版型。水泥浇进去,还要保养一段时间,水泥凝固成型,版型就要卸掉——废了。「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这个作用。

 

       也像登船,船很高,要架梯子,或离岸有距离,拿登桥廊往上一放,才可以过去。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开始没有还不行;有了之後,也不能在桥上站着,得走过去上船;要开船了,这时栏板就收起来,不可能还放在那里。这中间有必然的次第关系。

 

       定散二善的作用,可依此来理解。

 

       22.再辨一下圣净二门、要弘二门的这个「门」的意义。

 

       为什麽提这个字呢?因为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时,并没有说「圣净二门」,而是说「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门」只说了一次,「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就在净土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圣道门」,只说「净土门」。善导大师说「要门」,但没说「弘愿门」,而是说「弘愿」。这些都很有意义。说「要门」「弘愿门」,特别是善导大师的书,说「一句一字不可加减」,「他没说弘愿门,你就敢说弘愿门,怎麽能随便说呢?」「弘愿是门,要门也是门,两者都是门,不都平等了吗?」

 

       大家要考虑,「门」有不同的意思。我们所讲「要弘二门」的「门」,和圣道门的「门」以及要门的「门」,不是一个「门」。「门」有门径和门类两种含义。圣净二门的「门」是门类的意思,要弘二门的「门」也是门类的意思。就是分门别类的意思,这样讲起来比较容易简略表达:净土算一门,圣道算一门;要门算一门,弘愿也算一门。

 

       如果以本来设定名相的「门」,它不是门类的意思,而是门径的意思。「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径是通路,是开门、关门的「门」,以这个门为出路。要门的「门」是出路的意思,是门径的意思,能入之门是定散二善,所入之要是一向专念。为什麽用「要门」这个名相呢?善导大师立名相也有来源、依据,立要门,讲《观经》,密切相关的是最後结尾,阿难问: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阿难听了《观经》,他感到:「云里雾里这麽多,找个要点,让我能受持,得到一个门,让我可以进去。讲了这麽多,要点在哪里?」当然,他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就讲:

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持无量寿佛名」是整部《观经》的法要。这个法要怎样到最後达到「持无量寿佛名」呢?就是通过前面的定散二善引导。所以定散二善是能入之门,一向专念是所入之要。这就是「要门」两个字对我们的启发。

 

       弘愿本来就是所入的地方,不能再当作能入的门;论门类是可以的。弘愿就到净土了嘛,已经到家了,进了房子了;要门是开门的地方。「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的「门」,也是门径的「门」。「圣道」这个词用得非常好,道就是还在半路上,还在路上走,走啊走,要走回家。到了门口,怎麽样?「僧敲月下门」,圣道走到後来,就走到了净土门,要敲了——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所以这些词用起来很考究。我们讲的「门」,有门径和门类的差别。

 

(待续)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