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五、复习思考题
这一章学的是净土宗教相判释,主要说明三位祖师的教判,其中善导大师有「二藏二教判」,又在净土门之内有「要弘分判」。我来简略说一说几个复习思考题。
1.为何形成诸宗的不同教判?
初学的人会有疑问:「搞那麽复杂干什麽?他这样判,你那样判,各人都不一样。都是佛法,判一样不好吗?让後学的人方便一点。」他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举了个例子。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横岭、侧峰是角度不同。
打个比喻,比如要建设楼房,各人的专业、角度不一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有的从楼房的结构来说明,有的从建筑材料来说明,有的从建筑工期来说明:从这几个方面说都可以。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是相通的,说结构不能离开材料、工期,说材料不能离开结构、工期。也就是说,诸宗的教判,通达的人知道它们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毕竟都是说佛的一代教法。
2.净土教判比诸宗教判有何特别?
打个比喻,诸宗要解决的是怎麽建设楼房的问题。佛果就像一栋楼房,怎麽能得到佛的果位呢?要得到楼房,必须详细了解这栋楼怎麽设计、建筑,大概花多少钱,需要多少材料,先建什麽,後建什麽,工期安排,要计划得很详细,楼才能建起来。诸宗不管怎麽讲,就是在讲怎麽建这栋楼,各人修行得佛果,这样修,那样修,各有长处。净土宗不是这样,它的教判着重在哪里呢?不管怎样,建楼要有钱、要备料、要有劳力、要有时间等等。「我是没有钱的人,现在没有房子住,不懂得建房,又找不到人,什麽都没有。现在是我有没有房子住的问题。」这样的人也能解决,让他有房住,这是净土门要完成的事。这样的人有房住,那就好了,所有的人都有房住。这等於说佛果现成的,有房,这是净土门要解决的问题。「我已经建好了别墅群,然後每人给一把钥匙,都住进来!」佛果在极乐世界,是赐给我们的,六字名号就是房门钥匙、房卡;我们拿来,不管贫富贵贱,房卡一刷就进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论善恶、智愚,念南无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就住进去了。
这是净土教判直截、要害的地方,对众生来讲,听起来特别明了。圣道门所讲的,是有能力修行的人,那没有能力修行的人怎麽办?看天台、华严等诸宗的教判,对我们来讲没有用,它们是指导修行的;看净土宗教判,就特别清晰,难易二道,易行道有门,圣净二门,净土门有希望,我们心里不就很踏实了吗?
3.或说净土教判很简单,不如法华、华严等诸宗教判之富丽、严密,故理论上劣於诸宗,当取法华、华严教判以配净土行法,是这样吗?
《法华经》是五时八教,《华严》判五教十宗,展开是非常庞大的哲学理论体系。一般人认为,在理论上,净土宗的教判理论要劣於诸宗,所以我们学习的人应当以法华或者华严的教判,配上净土的行法。有的人有这种观念,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这样。他不了解教判,如果仅仅为了学习教判,就没有意思了。古德、祖师判教的目的是为了择法,是为了帮我们选择修行的法门,指导我们获得法门的利益;不是故意弄得很玄妙,很复杂,而是根据他们的目的。
当繁即繁,当简则简。天台的教判,不繁杂就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该繁细、严密。净土教判用不着那麽复杂,很简单就能解决问题,当简就简。
简和繁哪个好?还是简好。当然,各有优劣,真正说起来,「简」,大道至简。净土果教,以简驭繁,净土法门是果地教,不是因地教。因地教就很复杂,因为还在因地,因地的众生心念本来就复杂,眼界也很狭窄,路径有很多复杂的状况,所以必须很复杂。净土法门是果地教,到了果地,一切都明朗了,哪里还用那麽复杂。打个简单的比喻,就像登山,从山脚往上登的时候,还在山洼里,就非常复杂,一棵小树、一个小弯就把你挡住了,路线图必须画得很细致——走哪个弯,哪里有棵树挡住,旁边怎麽样,有条小河要怎麽过,旮旯怎麽走,肯定要弄得很细,然後拿图慢慢上山。等到了山顶,往下一看,从哪里过来的,非常简单,朗然明白,没有什麽能障碍你。
净土法门是果教法门,以简驭繁,如同登山,回望来时路,一切尽在眼底,就很清晰了。
以简驭繁,「驭」是驾驭、统摄。净土法门确实以简驭繁,教判很简略,行法也很简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有万行都在当中了。
行法很简略,摄机也很简略,以简驭繁就是一法摄万机;不像圣道法门是什麽法配什麽机,藏、通、别、圆,藏教摄藏教根机,通教摄通教根机。净土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谤法众生,「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一法摄万机,摄机也是以简驭繁。这就是大手笔、大作略、大圆满。佛法修行,密宗有大手印、大圆满;一句阿弥陀佛,什麽都涵盖在里面了,一切不能出如来掌。
果证也是以简驭繁。圣道门的果证也很复杂,断五下,除五上,怎麽破见惑、思惑,破尘沙惑、无明惑,慢慢破,慢慢证,果证是很复杂、很细密的。净土法门,五乘齐入报土,一到报土不退成佛,非常简洁、简略。
这一切都显示净土法门的高超。从教理来讲,古德甚至说,六字名号含摄一大藏教,这不是以简驭繁吗?在世间办事,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是看他怎麽盘心思、动脑子,多麽细密,而是往往很简略的,这就是大智慧。比如办奥运会,甄选一句口号,写一篇《奥运会怎麽办》,写五十万字很容易——不要,要五个字。要写一句完整的标语口号写不出来,很难啊!阿弥陀佛大智慧,在十方法界里面,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从因到果通通都有了。说句题外话,中医也是这样,中医很简单,阴阳就把整个身体、变化、用药包含在里面了。
教以启行,判教或者理论是为修行实践服务的,所以理论和实践应该相顺,不可以相乖,不能相冲突。如果我们学净土,求生西方,用天台、华严或其他宗的教判,就像牛头不对马嘴、圆木硬入方孔,一根圆的木头要插入方孔,那进不去,不贴切。
4.略述净土教判之优胜。
净土教判优胜在哪些地方呢?这里列了六点:
第一,约法平等。净土教判,如果从法来讲,圣道门、净土门都平等,都是胜法,都是菩萨道,都是顿教。这好在哪个地方?这样不会产生法门的争执,因为大家都一样,都是修菩萨道,都是胜法,都是顿教,从法来讲是平等的。
从法来讲是平等的,那怎麽能够突出本宗呢?宗是尊、崇、主之义,宗怎麽能立起来呢?
第二,望机显胜。约根机讲,显示出净土法门的优胜。圣道法门判教当然也是如实判法,但对众生根机来讲,很可能有人心里会不平衡,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有的人也会提高自己:「我是圆教根机,既然判了四教,若我是藏教小乘根机,那多没面子!」指导的人往往也会把自己拔高,学习的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净土门判法,圣道门、大乘菩萨道、顿教都行,我们这都有,好就好在这里。望机显胜,主要是就时代、根机和环境,紧扣这几方面不脱离。圣道法门判教,纯粹从教法来判,以这个教法,众生自己戴帽子、找位子。众生又没有智慧,纯讲教法,要自己去选,自己是什麽根机也不晓得,帽子一戴,「我是顿圆根机,最高、最上乘根机」,他被虚妄心、骄慢心、虚荣心所蒙骗,自己找不准位子。净土门判教首先把时代、根机、环境都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帮你选,是什麽时代,你是什麽根机。
第三,开放包容。「开放」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对圣道门开放,可以回向求生净土;也可不回向:这就是开放。什麽叫「包容」呢?也认可圣道门的修行,证果都是平等的,能修行圣道门,证的果位跟往生净土一样、平等,使得他们在心态上是很平衡的。
第四,和合无争。对整个佛法非常好地兼顾到了。虽判为圣道、净土,这是从根机角度来说的,所以大家没什麽好争的。你是上根利智,能修圣道法门,这是你自己的判断,仍然一样可以成佛,这样不就和合无争了吗?
第五,简明实用。前面说一简一繁,净土判教非常简洁明了,也特别实用;比较起来,圣道门不能说不实用,只是就某种根机来讲,可能实用性要差一些,纯学术、纯理论多一些,因为是从教法立场上来着眼的。
第六,活力长存。什麽叫「活力长存」呢?就是说,它是活的判教体系、生命体系,可以永远存续下去。比如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天台、华严的教判思想、理论、着作都存在着,但是几乎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尘封大藏,尘土都堆满了。在这个时代,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讲,它们的现实指导意义、活的生命力,大大退弱了,现在来学习,仅仅是一种学问。所谓判教,是为了指导我们修行的。
我曾经遇到一位学天台宗的法师,他很感叹:「天台宗怎麽弘扬不出去啊?」我说:「你怎麽能弘扬出去呢?你自己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弘扬给谁啊?」他想想也对,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弘扬而弘扬,所以弘扬不出去。要是不学习天台,天台就没有了;为弘扬而弘扬,给了人家,人家又得不到实际利益,这样的根机很难。像经济学一样,有需要,自然就有产品出来;没有需要,怎样给他都没有需要。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麽?为什麽净土法门能够在末法时代大放异彩?是因为众生有需要,所以活力长存。
关於教判方面,另外补充两点:全备不全备,过时不过时。
第一点,全备不全备。
什麽叫「全备」呢?圣道法门的判教有可能不那麽全备,净土法门的判教是全备的。为什麽?因为它简略,不是圣道门就是净土门。就好像地球,划分东西两半球,还有遗漏在外的吗?不是东半球就是西半球,不是西半球就是东半球。你也可以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这也是一种划分方法;也可以按照多少国家或者岛屿来划分,划得越细就越可能漏掉。比方划几大洲,在哥伦布之前,可能美洲就被漏了。如果东西半球一划分,就算没有发现美洲,或者将来还会发现新大陆,那都没关系。这样的判教,自然能够立於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中。
比如天台判教,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时候,《大乘起信论》还没有翻译过来,後面翻译的经典,有的或许在天台的判教系统中,比如藏通别圆的教判里,有一席地位;有的或许很难给它确定位置,後面翻译的经典和前面判教系统可能有点不那麽明确,後人可能需要修正。
净土法门判教,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还能适用,不是圣道门就是净土门,不是自力就是他力,还有什麽好说的?
这就是全备不全备。当然,这是一个纯学术的探讨。
天台的教判也好,华严的教判也好,其实是不判净土的,它们对净土的他力没办法判,依它们的教不好判,因为它们是自力的,自力怎麽能判他力?它们只是在自力的范围来判。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也说,极乐净土「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判教要有很大的智慧,像大网把一切教法收进来,这是他的主观愿望。但是,像极乐净土这种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成就的净土,教网收不进来,这是蕅益大师明文所说。这就遗漏在外面了,这正显示祖师智慧高超的地方,「太高超了,离开了自力的范围,我没法判」。比如说牛顿力学,在地球范围之内是可以的,但在更广泛的领域,在地球吸引力之外就解决不了问题了,就要靠量子力学了。圣道法门这种判教,在自力范围之内是很好的,但离开这个范围就没办法判了。
所以,和圣道法门的判教相比,净土宗的判教就有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无所遗漏的。同时,净土判教又各置其位,比如判圣道门只是简略的,并不在圣道门里详细分析。那让给谁说呢?让给天台、华严等他宗,让给它们说。就像建房子一样,我们的重点是:对没房的人,钥匙给他,让他有住的地方。至於房子是怎麽建起来的,他反正也没有钱,建不了,也没那本事,讲那麽多,他头要大了。让他进来住,他高兴、欢喜就行。净土判教,在圣道门这方面着力不多,因为引导的方向不在这里,让圣道门判教可以尽情发挥,互相留有空间。
第二点,判教过时不过时。
刚才也说了,诸宗判教是有可能过时的,净土判教是永不过时的。因为净土法门长存未来,不管到哪个时代,众生都需要它来指导。
5.难行道的难度及特点。
说明一下,这个「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就像横渡大海一样,你都体会不到有多难,刚下海的时候还有一点力气,可以三划五划,慢慢就没劲儿了。但是,你觉得最难的时候,其实才起步。横渡大海有多难?根本无法想像。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涅盘彼岸,这个难度无法想像。很多人在岸边游戏一下,觉得「我可以修行」。修什麽?诵经就是修行?打坐就是修行?拜忏就是修行?即使会入定,都不叫修行。
6.易行道的譬喻及特点。
7.难易的关键在哪里?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自力和他力。关键就在於有没有靠佛的力量,有了佛力一切不难,没有佛力确实很难。有佛力还有什麽难的?没有难的。有人讲:「师父你告诉我,怎麽才能靠得上佛力?要靠上也怪难的。」
8.修行佛法一定是精勤辛苦的吗?
我想大家都懂得了,有易行道、安乐门,不一定都要精勤辛苦的。这是破斥抱有固定观念的人。
9.略述「难易二道」与「圣净二门」。
10.略述声闻、缘觉、菩萨修行次第及证果时间。
这些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11.圣道门修行要达到什麽程度才了生死?
也就是所谓「业尽情空」:断见惑,断思惑,断尘沙惑、无明惑,一句话,就是业尽情空。善导大师讲「人法二障遣双除」,就是达到人无我、法无我,这就是圣道门修行证果的标志。不是说会诵《地藏经》、会诵《法华经》就代表你证果,这谈不上;你证到了人无我、法无我,但经典一句不懂,这就是证果了。六祖大师不识字,他不需要识字。
12.我们有能力今生断尽烦恼吗?能保证生生只进不退吗?
这要各人自己回答,我的回答是「不行的」。至於有人回答说他能,我们也不能说他不能。我们自己要反观觉照。
今生能断尽烦恼、出离生死吗?圣者再来,可能已经证了三果了,努力一下就证四果了,还是行的。实业凡夫,经典讲那是不可能的。见惑是最基本的惑业烦恼,经中说「如断四十里流」,四十里宽的河流要阻断它,抽刀断水水更流,怎麽能断得了?这是断,不是伏,伏住烦恼,它又长起来了,没用。
能断就使劲断断看;如果今生不能断,那能不能保证生生只进不退呢?「我今生是断不了,但来生我可以接着修啊。生命是无限的,我下辈子接着修,这辈子走了五里,下辈子再走五里,愚公移山嘛,我辈辈接着干,总有可能把山移走。」其实,愚公移山给我们的启示,最後还是靠他力,後来天帝被感动了,派神仙来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搬走了。为什麽?有可能会出现不孝的子孙:「前面的祖宗没事干,挖山,我不干了!」这山不就永远挖不了吗?
我们这辈子可能还不错,讲修行;下辈子不需要了,忘了前一辈子,不孝子孙,不干了。印光大师讲过了,不往生西方非常危险,下辈子做人,还有可能,虽然很少;下下辈子再做人的,几乎就没有了。
13.有没有烦恼不断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原理是什麽?
有人说:「我没有办法今生断烦恼,也不能保证只进不退堕。我很可能退堕,因为我就是懒,容易退堕。不要说哪一辈子,我这一辈子就是退堕的。」就是这一辈子,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办事情能够只进不退吗?我们都存在着退心。你职位上能只进不退吗?不可能,一定要退休的。你工资能只涨不落吗?不可能,到最後一定也要退休的。身体能只进不退吗?不可能,一定是越来越衰老。没有只进不退的。那你来生哪会只进不退呢?
「好,我做不到,那只有一个问题要问了:有没有不断烦恼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如果有这样的法门,那我们就有分,还能喘口气;如果没有,那就死定了,佛法就不要修了。所以很多人原来信佛,後来不信了,信外道去了,为什麽?因为佛门里找来找去找不到出路,都要断烦恼才能出生死,他没遇到不断烦恼也能出生死、成佛道的法门。他想一想,「哎,我对佛虽然有感情,佛对我没有恩德啊!那我只好去拜上帝了。」不是佛对他没有恩德,是他没有找到这个法门。原理是什麽呢?就是靠佛的愿力。
对於这个题目,我相信,听到的人,有的可能会砰然心动:「快点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法门——不断烦恼也能成佛道的法门?我工作很忙,烦恼很重,修行很差,但我还想成佛,有没有这样的法门?」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有福了,有希望了。这个问题不用等我问出来,有人在修行路上自己心中就在问,但是不敢找人问,「怎麽可能有这样的事?哪有这麽好的事,从来没听说过」。心中盼望:如果有这样的法门,那真是太好了!像这样的人,一遇到弥陀的救度,十拿九稳,马上就进来了。
如果这个问题讲完後他无动於衷,或者说「师父告诉我,把标准答案写一下,我好背」,那就麻烦了。佛法很多是心的事情,有些事情是可以教的,浅层的、技术性的、知识性的可以教;有些事情很难教,或者说很难学,或者说也不用教。一些本质性的、根本层面的事情,是根机问题,是机缘成熟与否、因缘到没到的问题。若没到,怎麽教都困难,它不是技术性问题。
比如吃饭,可以教怎麽拿筷子、拿勺,是拿叉还是用手抓,盘子怎麽用。饿了要吃饭,这不用教,谁饿了都知道吃饭,这是本能。如果这还要教,教也学不会,因为他可能失去了这种功能、感觉。人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在悬崖旁边,自然有本能要保护自己,怕掉下去。「告诉我在悬崖边怎样保持警惕性,这样我才不会掉下去」,这怎麽教?小孩子可能没有这种警惕性,在窗台上爬,掉下去了。如果是正常心智的人,根机成熟到一定程度,自然有这种本能。
但也不是说一切不可教。我们在无穷的流转过程中,众生遇法因缘各不一样,可能有时候在某个层面被挡住了。比如我本人,以前从来不知道六道轮回这件事,也不知道动物不可以杀、肉不应该吃,都是这样吃,造罪造业。一旦有一天遇到佛所讲的,当时一听到之後,心里马上就说「噢,原来是这样」。如果没人告诉,永远不知道;必须有人告诉,动物和人是一体的,一样有生命,不能宰杀,有六道轮回等等。如果没人告诉,靠自己悟到这些,很难。有些方面是时机因缘问题。
如果听到这样的问题就怦然心动,能当下契入这个法门,那值得庆喜;如果有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快契入弥陀救度法门,仍然可以待以时日。有的人一听,「讲这些没用的话」,这种根机就太遥远了;有的人正为这个问题烦恼着,那就比较接近了。
14.人间净土是可以实现的吗?
净土门提倡往生极乐净土,也有人对此有非议,提倡人间净土。
我写过一篇《关於人间净土的问答》(见附录三),大家可以参考。这个题目列出来就有它的意义。明确地讲,人间净土,我也希望它早日实现,但从道理、经证、事实上,很遗憾,肯定实现不了;不仅实现不了,而且世间会越来越秽恶、越来越末法、越来越堕落,这是大趋势。
人间净土,即使你一人发心,那是你的事;现在空气污染指数越来越高,它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这麽多众生,如果都行五戒十善,都按佛法行事,都能「心净则国土净」,人间净土就实现了。怎麽可能保证众生都一样呢?这是不可能的。娑婆世界众生,经上讲「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都是恶业众生,他方世界诸佛所不容受,通通扫到娑婆世界来。娑婆世界已经定性了,是秽土。
希望在五浊恶世这样秽染的地方,能够相对和谐、繁荣、和平,幸福指数相对高一些,空气指数更好一些,愿望、目标都应该有,通过努力,短时间的、有限的目标也可以达到;但寄托「净土」两字只是表达心中的愿望而已,并不代表真正的净土。「净土」有特定的定义和内涵,如极乐净土,没有生老病死就是净土,人间能达到吗?到净土都莲花化生,没有男女之相;都是不退转,都可以成佛,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令如佛,这叫净土。天宫都不叫净土,人间和天上都没法比。而佛经里说是「三界火宅」,连天上都称为「火宅」,这里哪还有净土?这就不要谈了。
对「人间净土」要怎麽看,讲起来又是长篇文章,也不用多讲。人间净土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含义:
正面作用,表现在这个世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更加适於居住,发大心,好好努力来做。
负面作用,如果不善於理解,过於夸大,甚至说「你干吗求生西方净土?建设人间净土不是很好吗?心净国土净。你在消极逃避,这是不正常的」,如果这样,就跨越了分限,这属於典型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完全违背了佛教教导。佛说这是秽土,他说是净土;佛让众生求生西方净土,他说不让求生,这不就错了吗?佛说要厌离娑婆,他说要执着娑婆,这就不对了,这就是外道。为什麽是外道?因为离开了佛法的内容。为什麽说是「相善」?因为听起来也挺好,叫你建设不是很好吗?这样就「乱菩萨法」,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很明显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对此要怎麽做呢?个人觉得,应该求生极乐净土。「建设人间净土」,或怕名词混淆,「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名词还比较恰当。这里不和谐,谈不上是「净土」。求生极乐净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业,对世界才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15.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无益吗?
也有人批评说,求生净土是消极、逃避,对现世没有利益。我本人是求生净土的,对「消极」「逃避」这两个词,我思考了,非常同意,我是消极,确实是逃避,但并不觉得有什麽负面作用。因为消极、积极是相对的说法,比如,行善积极,就代表造恶消极,造恶消极,就代表行善积极;造恶积极,就代表行善消极。比如往右走是积极,往左走不就是消极吗?往右边走就逃避左边,但是向右边是进步。
净土法门也是逃避,逃避黑暗,逃避染污,逃避不安,逃避恐惧,逃避火宅,逃避谬论,逃避凡夫;走向成佛,走向净土,走向光明,走向喜乐,走向幸福。
世间人不都是这麽逃避的吗?只要离开甲地,往乙地去,对乙地就是进步,对於甲地就是逃避。人就是在运动当中,每人都是在逃避,就看你逃避什麽。比如说,如果这个房间有人在抽烟,充满了烟雾,你不愿意抽烟,那肯定会逃避。有人就想抽一口,那就是逃避清净,走向染污。有人要喝酒,我们不愿喝酒,就逃避迷醉;那他不想逃避,「我就要喝酒」,这是逃避清净。
这种逃避是否对现实无益?答案明显相反。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安乐,走向成佛,这个大利益对现实绝对有利益。比如,这里着火了,你要不要逃避?肯定逃避,逃避一步就利益一步,逃避五步就利益五步,逃避越远,利益越大。当下就是现实利益,没有说对现实没有利益的。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对这个世界利益特别大:个人身心安乐、幸福,幸福、安乐的身心会影响周围的人,会减轻社会的压力。这个社会现在压力特别大,怎麽减轻压力?只有往生净土,打开压力阀,往净土释放,就减轻了,非常好;而且能把净土的光引到这个世界来。
这个世界的人没见过净土,没见过就代表没有吗?没见过是因为没眼睛,要会看。说春天,谁见着春了?春是什麽样子的?春是见不着的。春见不着吗?春天一到,一看,每一片绿叶不都是春天吗?春不就在这儿吗?「在哪儿啊?」在树梢之上,在绿叶之中,每一片绿叶都是春的化身,都是春的气息和生命。要见春,就要从绿叶来看。佛没见着,极乐世界没见着,念佛人就是春天的绿叶,从这就能见着,这就是极乐世界。你见不着是你没看到,把树叶子打开化验都没有在里面找到春,因为你不会看。念佛人在这个世界被称为「人中芬陀利花」,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净土的缩影。有这麽多念佛人在旁边你还见不着?
所以,我们求生净土,有这麽多人庄严这个世界,减少这个世界的染污,净化人类的心灵,对世界有非常大的利益。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六十岁的人体会更深。年轻人只知道进步,不知道退步。其实进步还是很浅显的,进步不需要学习,使劲往前拱,使劲往前挤,谁都会;退步是需要学习的,会抽身而退,就是有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我们退到极乐,整个十方法界就展现在面前了。如果不退,老是在挤,蜗牛角上一决雌雄,石火光中一较长短,老是在一个小地方计较。退是退到合适的地方。
16.略述圣净二门的不同特点。
17.略述净土大乘超越圣道大乘之处。
18.相对净土顿教,圣道顿有什麽不足?
19.略说三师教判各自特点,正用者为何?
20.什麽是「要弘分判」?什麽是「要弘废立」?略说其二转方便。
从16题到20题大家都可以看书。
再补充两个疑问。
21.关於「废立」。
前面布置了思考题,说「要弘废立」的「废立」。
「废」这个字听起来有点刺耳,有人听到就说:「啊?你敢讲把佛法废了?你真是不得了啊!」有人这样批评。他不知道,这不是我们先讲的,而是智者大师先讲的。天台教判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废立」是智者大师先讲的。「是智者大师讲的?那我发言过早」,他有了一个概念,但是他心里的问题还没解决:「怎麽这麽讲?怎麽叫废呢?既然要废,那干吗要说呢?」他也没考虑定散二善。
很多事情打比喻才说得清楚,打比喻一听就很明白。先说明一下,有三点:
第一,废前有用故。为什麽还要说?在废之前有作用,当然要说。
第二,废时未至故。废的时间还没有到,就不能废。
第三,已废显立故。通过「废」,才能把要「立」的法门确立起来。
有这些作用,才要说。
打个比喻,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用莲花的三个阶段说明:
第一个阶段,「为莲故华」。首先长莲花,莲花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花好看,而是收里面的莲蓬子,这叫「为莲故华」。莲花瓣是要废的,但是现在一开就废,那将来哪有莲子收呢?这时就不能废,莲花瓣得把莲蓬包在里面。
第二个阶段,「华开莲现」。此前还不知道里面有莲蓬,莲胞胎在里面包着,根本都不清楚;现在一打开,莲蓬就出现了。这时还没到废的时候。
第三个阶段,「花落莲成」。最後莲子成熟,莲瓣脱落,「废权立实」,「花落莲成」,莲蓬孤立出来了,这就是真实教法。
如果以《观经》来讲,定散二善是莲花瓣,说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修定善、散善,是方便教法,开始讲时真实的还包在里面,不知道要说什麽;慢慢说到「华开莲现」,里面讲到下辈三品,前面十三定观的莲花瓣打开了,三福莲花瓣也打开了,然後讲到念佛,这叫「华开莲现」;最後付嘱持名时,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的莲花瓣脱落,说「持无量寿佛名」,这叫「废权立实」。
如果以建筑来讲,做柱子要钉版型,往里面浇灌水泥,版型是方便,是要废的,「要废的,那干吗还要钉版型?」不钉版型能浇灌柱子吗?为了浇灌柱子,所以要钉版型。水泥浇进去,还要保养一段时间,水泥凝固成型,版型就要卸掉——废了。「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这个作用。
也像登船,船很高,要架梯子,或离岸有距离,拿登桥廊往上一放,才可以过去。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开始没有还不行;有了之後,也不能在桥上站着,得走过去上船;要开船了,这时栏板就收起来,不可能还放在那里。这中间有必然的次第关系。
定散二善的作用,可依此来理解。
22.再辨一下圣净二门、要弘二门的这个「门」的意义。
为什麽提这个字呢?因为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时,并没有说「圣净二门」,而是说「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门」只说了一次,「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就在净土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圣道门」,只说「净土门」。善导大师说「要门」,但没说「弘愿门」,而是说「弘愿」。这些都很有意义。说「要门」「弘愿门」,特别是善导大师的书,说「一句一字不可加减」,「他没说弘愿门,你就敢说弘愿门,怎麽能随便说呢?」「弘愿是门,要门也是门,两者都是门,不都平等了吗?」
大家要考虑,「门」有不同的意思。我们所讲「要弘二门」的「门」,和圣道门的「门」以及要门的「门」,不是一个「门」。「门」有门径和门类两种含义。圣净二门的「门」是门类的意思,要弘二门的「门」也是门类的意思。就是分门别类的意思,这样讲起来比较容易简略表达:净土算一门,圣道算一门;要门算一门,弘愿也算一门。
如果以本来设定名相的「门」,它不是门类的意思,而是门径的意思。「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门径是通路,是开门、关门的「门」,以这个门为出路。要门的「门」是出路的意思,是门径的意思,能入之门是定散二善,所入之要是一向专念。为什麽用「要门」这个名相呢?善导大师立名相也有来源、依据,立要门,讲《观经》,密切相关的是最後结尾,阿难问: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阿难听了《观经》,他感到:「云里雾里这麽多,找个要点,让我能受持,得到一个门,让我可以进去。讲了这麽多,要点在哪里?」当然,他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就讲:
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持无量寿佛名」是整部《观经》的法要。这个法要怎样到最後达到「持无量寿佛名」呢?就是通过前面的定散二善引导。所以定散二善是能入之门,一向专念是所入之要。这就是「要门」两个字对我们的启发。
弘愿本来就是所入的地方,不能再当作能入的门;论门类是可以的。弘愿就到净土了嘛,已经到家了,进了房子了;要门是开门的地方。「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的「门」,也是门径的「门」。「圣道」这个词用得非常好,道就是还在半路上,还在路上走,走啊走,要走回家。到了门口,怎麽样?「僧敲月下门」,圣道走到後来,就走到了净土门,要敲了——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所以这些词用起来很考究。我们讲的「门」,有门径和门类的差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