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六、见国见佛二益判
下面来看第四重分判——见国和见佛两种利益的分判。
益者,往生。
益就是指往生。益,如果细分有两种:第一种是见国得欢喜益,第二种是见佛得往生益。根本来讲,益是指往生的利益,是就往生的利益要判断,到底是在光台见国的时候得到的,还是在座观见佛的时候得到的。这个就要来分判。
(一)二益归一
先开为二,如言: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杂行)虽可回向得生。
似乎认同诸行、念佛皆得往生。
所谓「万行俱回皆得往」,又说「虽可回向得生」,这样看的话,似乎是认同诸行以及念佛都可以得往生,好像这两种行都可以得到利益。所以有人经常问:「杂行到底能不能往生?说不能往生吧,这里说回向都能往生;说能往生吧,又说『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我就搞不明白了。」这是有言说的次第的。
後指归一,如言: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显明唯有念佛得生。
「後指归一」就有废立了,直接指向念佛。
善恶凡夫得往生,不是靠自己的修行。恶凡夫倒不用说,他只有恶;善凡夫虽然有定善、散善,但是他往生也不是靠自己的善业,不是靠定善、散善的力量:这就是「别意弘愿」,有别於这种认识和次第的执情,别意就「别」在这个地方,善恶凡夫都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的。这样不就完全归到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了吗?那麽如何乘呢?就是「专念名号得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要怎麽得生?「专念名号得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这说得更乾脆了:要把我们所修的杂毒之善,也就是定散二善、定散二行,把这些直接回向求生阿弥陀佛的清净报土,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显明只有念佛得以往生。
这个地方可能有的人听起来会缠绕,因为这是两种说法,说得好像不一样。简略从事相上来说,是有杂行,就是修行定善、散善回向往生的,这在事相上是有的,《观经》九品往生的前六品都是这样。从本质上来说,定善、散善三心回向能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也就是靠这句六字名号的功德力,也即是靠三心回向、舍弃自我、归命於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阿弥陀佛作为他除苦恼法的本体和本身,这样他才得以往生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念佛往生的。这就是事相和本质的不同。
如果从劝化门,从劝化众生的角度来讲,可能有的人听不太懂,那麽就直接跟他讲:「你定善、散善回向,只要投靠阿弥陀佛,也是可以往生的。」像农村那些老太太,他们哪里懂这麽多道理?见了地藏菩萨也是拜;见到土地菩萨,认为和地藏王菩萨差不多,也是拜;见到阿弥陀佛也是拜;甚至见到民间信仰的一些鬼神,他们也是拜。但他们内心里面没有那麽多分别,他们反正就认定「我见什麽都拜一下,但我要到西方是靠佛的」。我们就不能给她们戴上杂行杂修的帽子,因为他们并没有那麽详细的分别,心比较单纯。他是信仰一种神秘的力量,完全仰靠这种神秘的力量,他甚至也不晓得这种力量叫什麽名字,只是笼统地叫佛,见到城隍土地各路神仙,也都看作佛的部队,一律敬拜。那麽这神秘的力量是谁?只能是阿弥陀佛。他们这样念佛不能往生吗?肯定往生的,没有问题。佛法有所谓劝化门和实义门。劝化门就是多少带有方便、劝化众生的。实义门显示佛法真实的本义。有时候讲实义人家不能接受,所以就要假以善巧方便来劝化。比如,劝化别人,是讲自他二力还是讲纯他力?讲纯他力就是实义门,纯粹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救度我们。但这种话有的人听不懂,有的人认为它违背佛教缘起的法则。这怎麽会违背呢?力量是一定有个作用对象的,不然怎麽叫有力量?阿弥陀佛名号作用的对象就是我们众生,我们就是以自己作为缘起的对象,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缘起於我们的心,让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它本来就是缘起法,不然就谈不上力量,它跟我们没有发生关系,还说什麽有力量嘛。我抓住你的手,你才感受到我的力量,这就是有关系、有缘起了。我有一身的劲,跟你不发生任何关系,你怎麽知道我有没有力量呢?所以,佛的力量一定是跟我们发生了交集,这样他的这个力量马上就显示出来了。
当然,因为我们众生的语言总是不那麽周全,在文字上总是有漏洞可以挑的。从劝化门来说,如果这样讲,有的人会误解:「如果全部靠佛的力量,那我就可以抱着手什麽也不做了,也不用念佛了。」让我们靠佛的力量,就是让我们念佛靠佛的力量。比如,我们坐船过海是全部靠船的力量,如果你说:「船你自己过海吧,我就呆在岸上了。」这怎麽能叫坐船过海呢?船跟你有什麽关系?那意思是要你坐船啊。所以有人讲「往生全靠佛的力量,那阿弥陀佛你往生吧,我就不用念了」,这不是莫名其妙吗?这时候要怎麽跟他讲?我们就不能跟他讲全靠佛力了,而要说:「佛力是要靠,但是你自己也还要靠一点点,也要念念佛求往生,你要发信愿啊!」这样就是自他二力。他抱有自他二力的观念,那麽只要他能够念佛,就达到目的了。「望佛愿意」是让他一向专念,不管怎麽讲,能让他一向专念,就达到目的了。他如果认为自他二力能够达到一向专念,就不妨跟他讲自他二力。
那如果他说:「我没有力量,还叫我靠自己力量。我就要完全靠倒阿弥陀佛,我只能念这一句弥陀名号,笨笨地、傻傻地、呆呆地、木木地念。」这样就可以跟他讲全靠佛力了,说全靠阿弥陀佛,他很安心。这样就不要跟他讲自他二力了,讲再多他还是说「我没有力量啊」。
这是劝化的方便善巧。
我曾经也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净土宗概论讲记》里面有,说一个办事员出去办事,他拍胸脯说:「我来办这件事情。」结果人家不理他:「你算老几!」他无功而返,回去後找老板,老板说:「我没跟你交代清楚。这样吧,我给你写个介绍信。」他又去了,把介绍信往那儿一亮,这样就可以了,要办的事办成了。那这件事情是谁办的呢?从事相上来看,是那个办事员办的;但从本质上讲,他有力量办成吗?他办不成的,是委托他去办事的老板的指令办成的。比如说一个人拿着国王的指令去办事,从本质来讲,事是国王办成的;但从表象来看,是这个人办的。
定散二善就是那个办事员。如果你专持定散二善直接回向求往生,结果被打了回票,说「不行」。然後,回过头来三心至诚皈命,求得一个六字名号的功德法帖,专修念佛,托着阿弥陀佛的名义来了,那这样就能够往生了。怎麽前面专持定散二善说不行,现在又行了呢?因为,前面是靠你自己,现在是靠名号的力量,那就可以。所以,修定散二善,要靠我们本身这些杂毒之行去往生,那是不行的;如果有三心,归投於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就这麽简单。
我们说往生,到底是因为念佛往生的,还是杂行往生的?从本质来讲,是念佛往生的。这样理解就很清楚了。
(二)二益分齐
末法众生往生以韦提希夫人为标本,之所以辨别夫人见国时还是见佛时得往生,正是为了显明定散(要门,见国)、念佛(弘愿,见佛)所得利益分齐的不同。而由要门进升弘愿,由定散转入念佛。
「末法众生往生以韦提希夫人为标本」,所以韦提希夫人是代我们问话的:「末法众生如何得这个利益呢?」
为什麽要作这个分辨,要辨别夫人是在光台见国还是在座观见佛的时候得到往生的呢?定散、要门、光台见国都是同一个层级、同一个等量的概念,是并列的。到底是为了显明定散,还是念佛,也就是弘愿,也就是华座观见佛,这个如果不详细解释,大家会误解。
这里写着「念佛(见佛)」,那麽定善修行难道不能见佛吗?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见佛、见国是专有名词:这个见佛是特指在第七观华座观的时候,韦提希夫人见了无量寿佛时,她心中的那种感悟,那种状态下的心境属於见佛;在光台见国的时候,她见到极乐的清净光明之相,愿意往生,这样的心境就属於见国。即使你见了佛,但你内心还不能体悟的话,那还算是见国;即使见的是一个极乐世界庄严景象,或者见的是一幅净土变相图、极乐图景,这样体悟的心境也代表见佛。
比如说,长安一个姓京的屠夫,因为善导大师的教化使得长安满城断肉,他的肉卖不出去就有气,心想:那和尚教人家念佛、吃素,看看是什麽样的人物。就提着刀去找善导大师寻事。他跑去了,一看善导大师,德人觌面,一下子刀掉地上了,放下屠刀,他就软下来了,说:「大师,我实在很罪过!像我这样的恶人能不能往生?」他起初抱着那样的恶念,想谋害大师,又是杀猪的。当时善导大师用手往西方一指,西边天空马上显现极乐世界。这个屠夫一看极乐世界,「哇,这麽庄严清净!我要去往生。」他就爬上柳树念着佛号往下一跳,摔死在地,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他这是属於见国吗?他其实已经见佛了,因为他心里已经感悟到阿弥陀佛必然的救度。
所以,见国、见佛是专有名词。这是要分辨在这两种场景下哪一种得往生,是要显明定散和念佛利益分齐的不同。「分齐」这两个字在解释法义的时候经常会讲到。「分齐」,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范围或者分限,但是那样不如用「分齐」表达得清楚。
这样的辨别目的在哪里呢?是要由要门升进弘愿,由定散转入念佛。要门的利益分限在哪里呢?就在令人欣慕,令人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利益在这个地方,就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要往前升,升到什麽地方呢?一心归命,专念弥陀名号。这不是由定散导入念佛了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