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宗旨(二)
──2008年11月21日讲於厦门
宗旨
上人慈悲,净德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佛!
请放掌。
今天和大家共同研讨、共同学习的题目是:「净土宗宗旨」。
大家知道净土宗的宗旨吗?所谓「宗旨」,就是根本性的主张、原则性的立场。这种根本性的主张、原则性的立场,是不可以改变、不可以动摇、不可以商量的。一个人在世间说话要有宗旨,写文章也有宗旨,完成一部着作也有它的宗旨,各种团体也有它成立这个团体的宗旨。当然,佛教也不例外,不然一个宗派就不能成立。
依净土宗的教理修持净土法门
我们修习净土法门,应当依据净土宗的教理。如果修持净土法门,而依据天台宗的教理,或者依禅宗的教理,或者依密宗的教理,这样的净土法门,纯正不纯正?(莲友答:「不纯正。」)对!如果我们修习净土法门,是依据他宗他派的教理的话,那这样的净土法门就是不纯正的。
很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净土宗教典,尤其是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在中国失传了一千多年。在这麽长的时间里,很多修持净土法门的人都是依据他宗他派的教理在修持,也就是说,不够纯正。
我举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
譬如说: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我们很多学净土的人都知道有所谓的四土往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修持还未断凡夫位的贪瞋痴烦恼,那麽往生就在凡圣同居土;如果是阿罗汉的境界,往生的是方便有余土;如果是果地位的菩萨,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佛本身是常住在常寂光净土当中。这样的教理,这样的分判,就不是净土宗的。这样来解释我们往生的境界,是不够纯正的,也是不够正确的。这是天台宗的解释,这样就不够纯正。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有两句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这两句话是我们净土宗经典里面的话吗?净土三部经里面有没有这两句话?(莲友答:「没有。」)是我们净土宗祖师讲的吗?不是。可是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把这两句既不是净土三部经的话、又不是净土祖师的话,牢牢地记在心中。那这两句话呢,是受禅宗的影响,是以禅的思想、禅的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法门。这样来解释净土法门的修持,就不够纯正,因为这是站在他宗的立场上来解释净土的,这样是不够正确的。
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净土宗,就是要依据净土宗的教理修持净土法门。依据净土宗的教理所修持的净土法门,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纯正的净土法门,是让我们往生决定,万不漏一。如果你修持的法门不纯正,里面夹杂着不纯粹、不精纯、有杂质的法义,那麽利益就会受影响。
打个比方说:我们说中国话,可是是用英语的语法,或者是用日语的语法,这样的中国话能讲得顺畅吗?即使你每个词都对了,发音也正确,但是在语言交流方面,甚至在意义表达方面,可能会错误。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如果用他宗的教理,就好像用外语的语法来说中国话一样。这个观念,希望大家能够深切地明白:我们要修习净土法门,就要依据净土宗的教理。依据净土宗的教理,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因为一个宗派的建立,就有它的目的,都是要弘扬某一个法门的。这个宗派的教理就是专门为这个目的、为这个法门服务的。
譬如说天台宗,它是为了要弘扬天台的法门、《法华经》的法门、止观的法门所建立的宗派,所以它有整套的理论。
净土宗是为了专门弘扬阿弥陀佛救度的净土法门所建立的一个宗派,所以净土宗对这个法门的解释,才是权威、系统、规范的。
很遗憾的呢,我们一般净土的修学者,都是依他宗他派的教理来修习。不过,这是因为有历史的渊源,天台、华严、禅的种种思想掺杂进来,使得我们虽然是在学习净土法门,内心却不能安稳,往生的情况不明了,修持的宗旨不明了,心中感到不安稳,这是一个缺失所在。
我们修习净土宗的教理,一定要了解净土宗的宗旨,可是一般人都不清楚。
正依经典与祖师着作
建立一个宗派,就要有正依经典,还要有相承的祖师着作。我们净土宗的经典有三部,大家知道吗?——《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其次是建立我们这一宗派的祖师的教典,因为经典的解释都会不一样,譬如说《阿弥陀经》,有天台宗的解释,有华严宗的解释,有唯识宗的解释,所以,仅仅有经典并不能建立宗派,一定要有净土宗祖师的解释,才能建立我们净土宗的宗派。
善导大师楷定古今
再比如说《观经》,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就有慧远大师的解释,智者大师的解释,还有别的法门对《观经》的解释。可是这些解释呢,都不能完整地显现阿弥陀佛的慈悲,不能凸显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才写下了楷定古今的《观经疏》。就是说,他宗他派对於《观经》教理的解释有所偏颇、不够纯正,善导大师就要楷定——「楷」就是规范标准,「定」就是决定是非。在善导大师之前的,还有善导大师同时代的,对净土教理的根本解释,有错误的,有不圆满的,有偏颇的地方,都把它纠正过来。
譬如说那个时候,有人解释《观经》九品往生多是菩萨、圣者,结果我们凡夫都没有往生的份。善导大师就把它纠正过来说:「净土法门,九品皆凡。佛为凡说,不干圣也。」有了这样的楷定,我们才安心,「噢,原来净土法门是为了凡夫,那我才有份啊。」如果按照别人的解释,四地到十地的菩萨算上上品,初地到四地的菩萨算上中品,地前菩萨算上下品,什麽位置什麽品,那都不是我们凡夫修得来的,这样,这个法门对我们就是没有用的。
又譬如说:当时有人认为,凡夫如果能够往生,顶多只生到化土。善导大师楷定说:「我们往生的极乐净土是报土。」——这样的殊胜!这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所楷定出来的。
又譬如说:《观经》下品下生的往生,这个人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一生没有修持佛法,临终只念了十声佛号,他能往生极乐,就有人解释说这是「别时意」,「这是今生不可能的,你造罪太重,修持太少,又没有功夫境界,只是念几句佛,怎麽能往生呢?」可是经中明明说这样能往生,他怎麽解释呢?他说这叫「别时意」,「佛说法别时意」。「别时意」是说:「你今生不能往生的,但是你来生、再来生的某一个时段,你又遇到佛法了,再增长你的善根,然後根据经文,你听闻过阿弥陀佛,你念了这尊佛,善根增长,累积到某种程度,你才了脱生死,才到净土去。」这样的教理,这样的解释,让我们心中觉得失去了希望。那麽善导大师就楷定它、就纠正过来说:《观经》下下品的往生,不是别时意,这一句名号里面愿行具足。
别时意是怎样解释的呢?是说「你虽有生起往生的愿望,但是你没有修行,你的修行就念阿弥陀佛这几个字,根本谈不上任何的戒定慧,又没有断烦恼,你怎能了脱生死到净土呢?」他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他是站在各宗各派戒定慧的立场来解释的。
善导大师就解释说:这个《观经》下下品的人,虽然只是念了几句佛,可是他的往生不是靠他自己,而是靠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本身,信愿行具足。善导大师对六字名号解释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他现在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里面,「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阿弥陀佛(信),也是发愿回向(愿),所以叫南无阿弥陀佛。至於修行呢?看到自己,是没有修行的,但是善导大师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可以讲是不可思议的解释,让我们彻底安心。这个是一般人解释不出来的,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他才解释得出来。他说什麽呢?他说:「这个人一生造了五逆十恶,现在快死了,地狱相现前了,他虽然念佛,他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可是,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他虽然没有修行,可是阿弥陀佛有修行,阿弥陀佛就是他的修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不是别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他称念这句名号,当生当念就决定往生。
譬如过海,对一个老太婆而言,双眼失明,身体衰老,又不会游泳,这样的人是过不了海的。可是如果她归命船长,坐上船的话,她虽然不会游水,可是船的行就是她的行,对不对?她虽然不动一步,可是,船每小时行驶八十海里,那就代表她每小时行进八十海里,是不是这样?
我们虽然没有修行,可是阿弥陀佛有修行。我们归命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无量的德行(所谓的「万德洪名」)——一切的修行功德,就被归命阿弥陀佛的众生所拥有。因为这样的原因,就必然往生。
《观经》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
我说这些是要说明,虽然有净土三部经,可是对这三部经不同的解释,就得出不同的结论,天台、唯识、华严、禅,各有各的解释。这些解释我们能够认同吗?如果能够认同的话,那《观经》下下品的人是别时意,就不能往生;往生也不是报土,而是化土。所以,对净土三部经的解释,要以我们净土宗祖师所解释的为标准,大家有没有这个观念?对於《观经》的解释,就是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为标准。
《观经四帖疏》虽然是解释《观经》这一部经,可是也有解释到净土三部经,当然这个要仔细地修习才知道。
经文祖典的核心纲要——净土宗宗旨
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有三部;祖典就是印度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中国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等。依这些祖典对净土三部经的解释,才建立起这个宗派的方向与修持。我们修习净土宗,不是依据他宗祖师的解释,而是依净土宗祖师对这三部经的解释,以这样的方向来修习。
这些解释,可以讲卷帙浩繁。我们初机的人,要抓住它的核心纲要——也就是刚刚所讲的宗旨的话,并不容易。我们打开祖师的教典,这麽多!到底哪里是净土宗的宗旨?一般人还是挑不出来。是不是?我刚刚问大家,大家都没有讲。
刚才说过,我们是很幸运的。慧净上人,我们的大恩导师,深入净土法门的核心,对净土宗的宗旨用四句偈语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让我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听得懂、做得到。我们弘愿寺所印的每本书上都有这四句话,这四句话就是净土宗宗旨。现在请大家合掌,跟我一道诵念一遍: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请放掌。
这四句偈语虽然很简要,但可以说是净土宗教理的核心,是我们修持的眼目,非常非常重要。我想这四句话即使我不解释,大家对它的意思也会明了。不过呢,如果我们细细地思维、仔细地研讨,就会发现这四句偈语含义非常丰富,可以讲很圆满。净土宗的教理、经典、祖释那麽多,这四句话就做了一个提纲契领的归纳和总结。
刚刚说过,作为宗旨,是原则性、根本性的主张和立场,不可以改变,不可以动摇,不可以商量。那麽这四句话都不可以更改。这四句偈语,对我们净土宗教理的建设,对我们净土宗学人的修持,可以讲都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这也不是慧净上人自己的独创。它的教理,它的法义,本来是存在於净土三部经和祖师的教典当中,只不过是没有把它归纳出来。慧净上人这样归纳出来,对我们来讲很有意义。
路标喻——净土宗宗旨简明扼要
我曾经打过这样的比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有一条道路。十方世界的众生,尤其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从这样三界流转的秽土,要到极乐净土,这条道路是谁替我们开辟的?是法藏比丘。他五劫的思惟,兆载的修行,开辟了这样一条路。就是这条金光大道,让我们可以直直地往西方极乐世界前进。
从娑婆到达极乐,主干大道是阿弥陀佛开辟的,也有各宗各派所修持的偏道、小道。这些偏道、小道都是佛教的修持法门,它们和主干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就好像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关系,要从普通公路上高速公路,必定要有接口。可是,普通公路很多,佛教的修持法门有八万四千,到底怎样归到净土宗这条由阿弥陀佛所开辟的六字名号弘愿大道?大家都听过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的教典,就好像画了一张地图,告诉我们哪条是主干道,哪条是偏道,偏道怎麽上主干道。这些都把它像画地图一样画出来。如果只有道路、没有地图的话,我们大家能够找得到路吗?不能。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三部经、祖师的教典就完成了这项工作。道路有了,地图也有了,如果没有路标的话,也不行。我们开着车,看着地图,顺着路标,才能方便地上这条高速公路。
净土宗宗旨,就好像这个路标,让我们一看就明白在哪个地方上这条专称弥陀佛名的高速公路,一目了然。你不必再去查地图,也不必再东问西问地去问人,直接看着路标,就直接上这条高速公路。
所以,有了净土宗宗旨,对我们修持净土法门的人来讲,非常清楚,非常简便。
一、信受弥陀救度
这四句话,我们简单地来温习一下。
第一句是说:
信受弥陀救度。
这句话是标示说,我们净土宗的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
「救度」两个字很重要,这可以讲是眼目所在,这使得我们对净土法门的特质有了清晰的了解:净土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
所谓救度的法门,它相对於什麽呢?相对於自力修持的法门。比如说一个人在险境当中,他想要离开险境,一个是自己武艺高强,能够杀出一条血路,突破重围,他就能够到达安全境地,这是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就是靠别人的救护。有人坐飞机从空中过来,把他从险境救出去,这是第二个方法。
所有圣道门的修行,都是靠自己以戒定慧的高强武艺,杀败贪瞋痴的种种烦恼,突破三界的重围,出离生死的血道。净土宗以外的所有法门,靠自力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些就不是救度的法门。
这些法门,我们这样的人能够做到吗?我们做不到。我们做不到,那这些法门对我们就没有用。
对我们来讲,希望最好是有飞机能够从天而降,然後把我们救出去,那就是救度的法门。现在阿弥陀佛就是从空而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突破三界重围,把我们救出去。
所谓「信受弥陀救度」,救度的法门,它是靠什麽呢?是靠自己的力量吗?(莲友答:「不是。」)救度的法门,既然是靠别人来救度,就是自己没有力量,就像刚才讲的不能突破重围,需要人家来救。自己没有力量,才需要有大力的人来救我们。
请问在座的各位莲友,我们有力量吗?我们有力量突破生死轮回吗?我们有力量打败烦恼的业习吗?我们有力量偿还累世累劫以来所欠下众生的业债吗?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就像印光大师所讲的:「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我们唯有堕落的力量、造恶造业的力量,我们没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力量。所以善导大师就说「两种深信」,这两种深信也就是我们第一条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相信自己是一个没有力量出离生死轮回的人,而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信受弥陀救度」。
善导大师的两种深信之文:「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这一段话是说我们没有力量。
我们是怎样的人呢?是罪恶生死凡夫。罪人需不需要救度?罪人才需要救度。
如果一个人的功劳很大,功德很大,他在朝廷做大官,他还需要救度吗?(莲友答:「不需要。」)一个人犯罪了,要坐牢了,要惩罚他了,要砍他的头了,这样的人才需要救度,对不对?
善导大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常没常流转的人,需不需要救度?(莲友答:「需要。」)什麽叫常没常流转呢?「常没」,就是一个人掉到水里,从水里探出头来,可是很快地风浪来了,他就沉下去了,没在水里,被水所淹没;在里面挣扎一下探出头来,结果风浪一来又打下去,这叫「常没」,被淹没在水下的时间多,探出头来的时间短。经中说我们这样的凡夫,在六道轮回之间,我们在人道的时间短,头探出来的时间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面,埋在三恶道的海水下面,所以我们这样的众生,常没常流转,流转於六道轮回当中。这样的人,善导大师比喻为:「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溺水之人」,是说被埋在水里就快要死了、把头抬起来正在那里挣扎的人。这样的人要不要救?(莲友答:「要救。」)那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莲友答:「是。」)各位想一想,大家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莲友答:「是。」)人生是不是苦海?人生是不是有很多的苦难?人生之苦,灾难之重,苦恼之多,真是难以形容。多灾多难的众生、有苦有难的众生才需要救度,常没常流转的众生才需要救度。
善导大师又说:「无有出离之缘」。没有办法、没有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出离生死轮回。
既然自己没有办法出离,那就靠别人来救,是不是?经中常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不安稳、不安乐,像着了火的房子一样。我们在这个房子里面,四面大火熊熊燃烧,门都被火封起来了,窗也被火封起来了,自己没办法出去。这时候如果没有消防队员来救我们,我们有办法吗?没有啊!
我们各位对佛所说的话要相信,佛说三界是火宅,我们是不是被三界贪瞋痴的火焰猛烈地燃烧、被包围在火宅当中,是不是?(莲友答:「是。」)靠我们自己可以冲得出去吗?冲不出去的。
那麽谁来救度我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消防队长,用六字名号的消防栓,喷出六字名号的法水,他来救我们。
如果我们不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办法幸免的。
所以,听到「救度」这两个字,我们的心中就有了安慰。「哎,我是一个需要被救的人;这是一个救度的法门,我的心中就有希望!」
如果体会不到自己是需要被救度的人的话,那这个法门跟你无缘,你对这个法门就不能相应,因为你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你没有想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如果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是一个罪业很深的人,是一个苦难深重的人,是一个情况很危急、无常到来马上就要堕落三恶道的人,是一个历经恐怖关的人,恐怖生死轮回,已经60岁了,已经65岁了,已经68岁了,已经69岁了,到时就死了,怎麽办?怎麽办?怎麽办?如果生起这样的恐惧,就需要被救。
即使接触到净土法门,也感觉到我们念佛心里面没有清净,还有妄想杂念,是不是?口念弥陀心散乱,是不是这样?我们不要担心,我们反而欢喜,为什麽?刚好这样的人是阿弥陀佛要救的。越是苦难的人,越是要救度,所谓「苦难的人有福了」。因为我们越是苦难,我们越相信这个法门,越是要被救度。
越是罪业深重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是不是?他是圣人,他不需要救度。越是有罪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我们有没有罪?我们罪业深重,我们本来是要堕落,那现在我们学这个法门,就有福了。
越是危急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是不是?
越是恐惧的人,越是需要救度。马上就要死了,咽一口气就死掉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感到无常迅速。
越是感到无力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我们感到自己没有力量出离生死。
这样,我们才修这个法门。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这句话,了解「信受弥陀救度」的宗旨,就不会担心说:「哎呀,我念佛的心不清净啊,我戒定慧修不来……」刚好啊!你戒定慧修不了,就是需要弥陀救度的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说第二种深信:「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只有相信自己是无力的人,才需要救度。刚好,阿弥陀佛正是要救度这个「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他的四十八大愿就是要救度这样的众生,「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就是救度这样的人。
我们要怎样给他救度呢?无疑无虑地信受弥陀的救度,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大家要明白,救度的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力,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力,是不是这个道理?
就好像我的房间着了火,我没有力量出去,只好靠外面的人。我能不能有这条命,不是靠我,因为我已经绝望了,而是要靠外面的人能不能突破火墙来救我。如果你能,我就信你,是不是这样?
既然我们自己的修持没有力量,就不要靠自己的力量,我们靠外面的力量,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看他有没有能力救度我们。
这不是说「我自己有没有力量,有没有办法自力修行脱离生死轮回,有没有办法修持戒定慧,能不能达到禅定、梦寐一如、功夫成片……」,这些通通不论!不论我们的修行力,只看弥陀的救度力。
阿弥陀佛有没有救度的力量?他说:「我不能救度你,我就不成佛!」第十八愿的宗旨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我要救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请你相信我的救度,至心信乐——你信受我的救度,欲生我国——愿生我的净土,乃至十念——称我的名号,如果我不能救你的话——若不生者,不能救你从死路到生路,不能救你从轮回到净土,不能救你从凡夫到圣人的话,我就不成佛!」那现在这一尊佛,他已经成佛了,他的救度力是圆满的,所以他叫「大愿大力」,「光明神力」,「威神本愿力」,「本愿力故,威神力故」,阿弥陀佛的救度力已经应验了,足以让我们往生西方。从我们往生西方来讲,这个力量完全足够了。
两点启发
这些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是一个需要救度的人。因为我们有罪、多苦难、没有力量出离三界,需要救度,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佛,大愿大力的佛。这是第一点启发。
第二点启发,救度的法门,是靠来救的人(他有没有力量),不是靠我。所以,不用担心我们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断贪瞋痴烦恼,因为本来我们就是没有力量的人,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发愿,才要救我们,我们才靠这个法门。所以这些通通不用担心。也不是靠我们信佛要信到某种程度,通通不是这样!并没有要求你要信到什麽什麽境界。你就是信靠佛,都交给阿弥陀佛。
这样,就不是靠我们这边。
二、专称弥陀佛名
到底怎麽样才能被弥陀救度呢?下面这一句话:
专称弥陀佛名。
「专称弥陀佛名」,就是救度的方法;「愿生弥陀净土」,就是救度的目标,救度到哪里去;「广度十方众生」,就是被弥陀救度之後,你能够发挥什麽作用,救度的功德功效和利益是什麽。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他用什麽方法来救度我们?我们要被弥陀救,我们怎样被弥陀救?这是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他就是用这个方法。这会很困难吗?他要来救度我们,是不是要根据我们这些被救的人的状况,来设计他救度的方法,对不对?
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就要死了。我们要来救他,我们要清楚他的状况。他饿得浑身乏力,连吃东西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会给他硬梆梆的食物吗?如果给他很硬的食物,他就嚼不动了,那就救不了他了,对不对?我们会怎样?我们会把食物先用温水化开,再用小汤匙喂到他嘴巴里面,这样才能救他。我们要依据他的状况来解救他。
如果这个人,甚至连喝水都没有力气,那就要打点滴。这就要视这个被救的人的状况,来决定适当的方法,是不是这个道理?他躺在地上不能动,我们却把水放在高高的桌子上,让他自己去拿,我们会这样吗?他爬都爬不起来了,手都举不起来了,怎麽去拿呢?我们会放在高高的桌子上吗?不会!我们会不会对他说「我要救你,面包放在楼上房间里面,你坐上轮椅,再坐电梯上去,你就可以吃到了」?他都爬不动了嘛,不会这样!
我们是不是饥饿的人?我们没有法财法食,我们是饥饿的凡夫。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给我们六字名号的面包。这六字名号的面包不是放在禅定的位置上,「你想要靠六字名号的救度,但是你一定要有禅定的功夫,你如果没有禅定的功夫,这个六字名号的面包你就吃不着」,很多人说「念佛如果不能达到清净心,不能往生」,那等於是把六字名号放在禅定、清净心的位置上,让我们凡夫去取,这是弥陀救度的方法吗?不是。如果你了解名号的意义,就不会这样想。
「如果你不能够发四十八大愿,跟阿弥陀佛一样,发这个菩提心、发这个四十八大愿,你念佛也不能往生」,那等於说对一个饥饿的人,把六字名号的面包放在菩提大愿的山顶上,要他爬上高高的修行的山才能拿到六字名号的面包。这样能够救得了他吗?救不了。
如果有人跟你说:「某某人,你念佛也轮不到你,功夫成片也轮不到你,你最起码要达到念佛不起妄想杂念。」如果这样的话,等於是这六字名号的面包是硬梆梆的,要我们来消化它,要我们啃得动它,但是我们太虚弱了。大家念佛喜欢有妄想杂念吗?不喜欢。我们都不喜欢妄想杂念,对不对?但是我们能够做到一点都没有妄想杂念吗?我们做不到。如果这样来要求你,六字名号的面包给你,虽然你饿得要死了,但是你怎麽也咬不动,那对不起,营养你吸收不到,这样就救不了你。
所以,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赐给我们,实际方法的设定是要根据被救度对象的状况。他了解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是这样的众生,他才把六字名号送给我们,说:「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你有没有信心欢喜,有没有修到某种程度,有没有戒定慧,通通不需要这些条件。」因为如果设了这些条件,就不叫救度,那就是出难题在考人了。阿弥陀佛没有这些条件,因为他是要救我们的,他要救人,是要根据被救的人的状况来设立救度的方法。法藏比丘当初发愿的时候,就根据我们众生的心理状况(我们是造罪造业,沉沦堕落),来决定他救度的方法。他所决定的方法,是十方诸佛里面第一的,是什麽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只要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样简单不简单?容易不容易?(莲友答:「容易。」)这样救人是不是才可以救得到?(莲友答:「是。」)
由此可知弥陀的誓愿,他本来就是设定这样的救度方法。所以,第十八愿的愿文:「设我得佛」——「假设我法藏比丘要成佛的话」,「十方众生」——「我是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我救度的对象」。那怎麽救度他呢?要求他的只有三句话:
「至心信乐」——这个也谈不上要求,「你要相信我来救你。你不相信,我就没有办法救你」,对不对?你饿得要死了,给你面包,你就是不要,他怎麽救呀?就是「你要相信我,你相信我就救得到,你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不相信有善恶报应,被烦恼所包围,那没办法救你」。
我们要往生到净土,才能完成救度,这就是「欲生我国」——「你要愿生我的净土」。这个也不是条件,对不对?这只是发个愿而已,这哪有什麽条件呢?
第三句:「乃至十念」——可以讲这是个条件,但是这个条件也不是条件,为什麽呢?他说「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很有弹性,没有一个硬性的要求。什麽叫「乃至十念」?你能清净心就清净心念,你没有清净心就散心念;你能禅定就禅定念,你没有禅定就没有禅定念;你能出家就出家念,不能出家就在家念,这个叫「乃至十念」,没有任何的限定。你现在有时间,你就念三万声、二万声、一万声,没有的话,八千声、五千声、三千声,通通可以。现在遇到这个法门,你现在就念佛,也是属於「乃至十念」;你到临终才遇到,才念十声佛,这个叫「下至十声」,也是属於「乃至十念」。就是说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前提是「你要相信我的救度,不是靠你的力量」。所以,「乃至十念」就是要你念佛,要专修念佛,要专称弥陀佛名。
这个「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不可以用我们个人的观点来解释,而要以祖师的解释为标准。就是说:你遇到这个法门,你有时间,寿命长久,今天遇到弥陀的救度,你就专称弥陀佛名,从今天开始,到临终都不改变,这叫「上尽一形」,也是「乃至十念」。每天能念多少,就依你的力量,阿弥陀佛没有硬性的规定,「每天只能念一万」。那有人说:「只能念一万,我念三万,那我完了。」不会;也有人说:「阿弥陀佛非要我念一万声,我只能念五千,那行不行?」所以他说「乃至」。「乃至」是一个弹性词,善导大师又解释为:「下至十声」。「下至」是说:多者不限,少者十声、九声,乃至一念。《无量寿经》里说:「乃至一念」。临终遇法之人,哪怕只有一声,你都可以了生脱死,都可以往生净土成佛,这个叫做「下至十声」,也属於「乃至十念」的范畴。你说这个还有条件吗?没有条件。
如果讲到条件,「请你接受我名号的救度,请你愿生我救度你的净土,请你称念我救度你的名号。你怎麽念?根据你的条件念,你能双盘就乃至双盘念,你能单盘就乃至单盘念,你只能放腿就可以乃至放腿念,你不愿坐在那里就乃至走着念,行住坐卧都可以,乃至十念,乃至坐、乃至住、乃至卧……」,这个都没有条件的限制,无条件的救度,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点限制条件都没有。
有人说:「你念佛,但是你的业障太重了,你要先消业,你先念《地藏经》,先消了业,再来念佛。」这个来不及了!这个人就要饿死了,我们一定是马上把食物喂给他,不会说「你吃食物之前,先得要漱口,还要怎样怎样,这样才会有营养」,不会这样的。
念佛也是如此,若说「一定要念个经、念个咒,才能够救你」,哪有这个道理?只要念佛——专称弥陀佛名。
「专称弥陀佛名」,我想解释两个字,一个是「称」,一个是「念」。
「称」是口称,这是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至於「乃至十念」的「念」,到底要做什麽样的解释呢?譬如说有人解释就是「你心里面念佛要达到清净心」,我们这样的凡夫,最难缠的就是这一颗心,最难对付的就是这一颗心,如果对我们设这样的救度条件,我们就完了。「念佛的时候,你的心不能跑,你的心要专注,不能有妄想杂念,不能去想不好的事情」,可是,越是想专注,它就越是生妄念。越想让它听话,它越是不听话。大家观察自己的心,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於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对我们要求说:「不管你的心,只开你的口,你用口来念佛!」你的心是散乱不散乱,他都不管,你只要口称名号,你一定往生!愿意开口就可以,就是口称。
依据在哪里呢?依据在《观经》的下下品。这段经文可能大家会陌生一点。《观经》的下下品说: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现在就快死了,地狱之火就快烧来了,他这个时候恐怖不恐怖啊?慌乱不慌乱啊?恐怖、慌乱得不得了!业障现前,冤家债主来索债,阎罗王来逼迫催命,恐怖慌张。这个时候,人家教他念佛,经中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念」是心中的念。这个人被病苦所逼迫,心中没办法念佛,让他达到清净心,能够做到吗?让他的意志力不分散,能够做到吗?多麽慌乱啊!所以经文就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你如果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思想不分散」,「若不能念彼佛者」,不能这样,那怎麽办?「你只要口称无量寿佛名,你只要张嘴发出声来就可以了」。接下来这个善知识就带着他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跟着糊里糊涂地,「哎呀!南无阿弥陀佛!哎呀!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在慌乱恐怖、糊里糊涂、惊慌失措的状况之下,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念佛是口称,口称名号。
当然,你心中念佛也是念佛。但是心中念佛的方式,即使不是要求得那麽严格,最起码需要某种程度的注意力。大家可以试验一下,大家今天听讲课回去时可能搭出租车,或者坐公交车,如果说我们在心中默念佛号,我们在心中一直念,这时如果心里突然想到一个事情,很快就会觉得失掉念佛了,对不对?或者是外面有人在放鞭炮,探头一看,佛号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忘失了,还要在心中重新提起这句佛号,这比较不容易。
但是如果用嘴巴念,没关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口中念佛,就简单容易些。当然不是希望大家口中念佛就东张西望,不是这样的。只是说口中念佛比较简单。
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他的「乃至十念」,是张口称念名号,所谓「称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的心情,不论你的心清净不清净、散乱不散乱、专注到什麽程度、禅定到什麽程度,都不讲究这些,只要口称。
了解「称」这个字,了解到用嘴巴念佛就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方法,对我们大家来讲,会不会感到比较亲切?就像刚刚所讲的,一个人饥饿无力,一碗粥就送到他的嘴边,让他喝下去就可以,不会拿来很硬的食物,让他咬不动。阿弥陀佛知道我们的心太弱了,没有力量,他只把名号放到我们嘴边,我们动口称念就可以。他会不会要求我们心中要达到某种程度才救度我们?不会。具体的经文证据,就是《观经》下下品。
为什麽强调「专」
「专称弥陀佛名」,为什麽强调「专」呢?因为别的法门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出离轮回,而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出离轮回的。既然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出离轮回,所以修习别的法门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对不对?那当然就要专称弥陀佛名啊。
如果你不专称弥陀佛名,就表示在你心中还认为自己有力量修这个法、修那个法、念这个经、念那个咒,好像靠自己才能得到某种力量的救度,那证明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足。
所以,体会到自己是没有力量修习种种法门的人,心中自然就会专,这是我们自己的自觉心。
阿弥陀佛也知道我们是种种法门救度不了的人,所以我们就不要乱跑。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他的身体很健康,满桌子的菜摆在他前面,他可以吃这个、吃那个。但是他现在饿坏了,身体虚弱到只能打点滴,他咬都咬不动,他还能东挑西拣吗?
我们没有精挑细选的份儿,我们没有那样的力量,我们修习别的法门,就了生脱死来讲,是没有力量的。
譬如说修持五戒十善,在这个世间,最圆满的人也不过是五戒十善的人。请问各位,五戒十善即使做到圆满了,能够了生脱死吗?五戒十善做圆满了也不能了生脱死。那我们还需不需要五戒十善呢?需要。只是说我们不是把这一点当作自己解脱生死的一个法宝,那是我们做人的一个规范而已,就解脱生死来讲,就出离轮回来讲,我们要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叫专。一定要专!
阿弥陀佛的誓愿当中,也是规定「乃至十念」来念佛——要专。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阿弥陀佛在誓愿当中没要求念佛要达到什麽样的功夫境界,也没要求我们开智慧,也没要求持戒要怎样的清净,那些是有条件做到就做到。也不需要你去出家,你能出家那就出家,出家就专称弥陀佛名;你不能出家就在家,在家也专称弥陀佛名。你能持五戒就持五戒,而专称弥陀佛名;不能持五戒就暂不持五戒,也专称弥陀佛名。你能吃素那最好,吃素专称弥陀佛名;不能吃全素,你就吃三净肉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这个「专称弥陀佛名」是没有条件的,总之是一个「专」,行住坐卧总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这样专称弥陀佛名,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被佛救到了,就往生决定了。
如果要求我们要达到某种功夫境界,比如说一定要禅定一心不乱、一定要如何,才能被佛救到,这样我们就做不到了,对不对?阿弥陀佛说:「你只要专称我的名号,我就负责救你。」这样我们就安乐了、放心了,是不是?
经典里怎麽说呢?《观经》里有这两句: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光明」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光明,他用光明名号来救我们。底下说: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解释这个「念佛众生」,是指专称弥陀名号的人。「摄取」就是救度和保护。「摄取不舍」就是救到之後不再舍离你,不再放弃你,把你救到了,永远不离开你。所以善导大师就用一段法语来解释这段经文,他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只要有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是念佛众生,这里解释为「专念阿弥陀佛的众生」。
彼佛心光,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心的光明。
常照是人,
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恒常不断地照耀着专念弥陀名号的人。怎麽样呢?
摄护不舍,
摄取他,救度他,保护他,不离开他。底下又说: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阿弥陀佛的心光,专门照摄专修念佛的人。凡是杂行杂修的人,不照耀,不摄取。
那我们杂行杂修好不好?杂修杂行佛光不照耀、不摄取,那有什麽好呢?
专修念佛就把你照到,就把你摄取到,这样好不好?(莲友答:「好。」)
大家跟我一道把这段文念一遍,请合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这一段法语,让我们了解: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被弥陀的佛光照到,我们往生就定下来了。
大家愿不愿意专称弥陀佛名?愿不愿意被弥陀心光照到?愿不愿意被弥陀摄取不舍?(莲友答:「愿意。」)那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
杂行杂修的人,佛光不照摄。大家愿不愿意杂行杂修?(莲友答:「不愿意。」)大家愿不愿意被佛光不照摄?(莲友答:「不愿意。」)我们想到西方极乐净土,当然要被佛光照摄。
机场导航喻——唯觅念佛往生人
善导大师还有两句法语,解释佛的光明和念佛的关系,他说: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阿弥陀佛放射遍照的光明,是为了什麽原因呢?要达到什麽目的呢?他不是为了别的目的,「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唯」是唯一,「觅」是寻找。唯一要寻找念佛愿生极乐净土的人。所以,阿弥陀佛遍照的光明,他只是要找一种人,他在找谁呀?他在找念佛往生的人。
如果我们是念佛往生的人,就会被佛找到。如果你不是念佛往生的人,佛就找不到你。他想救你,结果没发现你,那怎麽能救你呢?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黑暗的地方,阿弥陀佛的光明怎麽能找到我们?只要我们念出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跟阿弥陀佛的心感应道交,当下阿弥陀佛就发现我们、找到我们。
这个我想打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比较能够说明问题。因为我原来在飞机场工作,有一次我到航空导航台的雷达管制站——机场内有一个高塔在航管飞行。飞机在天上飞,到底怎样降落?它就是靠这个航管的指挥塔。我就上去看它是怎麽指挥的。原来它有一个很大的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就显示一个频道的光波;每架飞机都在机舱里安了一个无线电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就会跟雷达站的相应。一旦这架飞机进入雷达的扫描区,雷达站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一个白点,这个白点旁边标记着这架飞机的号码,比如2248,可以看到它的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它在什麽高度,都显示出来,还可以向它发出指令:「2248,下降300米。」在大屏幕上都看得很清楚。这里的要求就是飞机机舱里的发射器接收雷达站的信号,显示屏上就有这个点,它如果不接收的话,显示屏上就没有这个点。如果机长驾驶的这架飞机,在飞行当中突然断点了,雷达站联系不上,那是什麽情形?那就完了,对不对?失去联系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机场在哪里?到底怎麽降落?他就一直在天上转。飞机在天空完全要靠地面引导,要是断点了,显影没有了,航管的雷达员一看就紧张了,飞机失去联络,雷达站看不见它了,机长也慌张,雷达站也慌张。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架飞机,阿弥陀佛就是雷达控制的管制站,他的心光有一个大屏幕。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心光的屏幕上面,就出现了一个小点,他就看到了,他就指挥我们。「你三十岁就专念弥陀名号……」「你五十岁就专念弥陀名号……」。如果你改变法门了,你不专念弥陀名号了,雷达站的这个点就消失了。阿弥陀佛着急不着急?「这个人跑到哪里去了?」他要救你就救不到了,他就没办法保护你了;我们自己也觉得完了,跟阿弥陀佛失去联系了。
专修念佛的人,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在阿弥陀佛的心光里面完全显现出来,你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你的名字就标注在七宝池里的莲花上面。只要我们相续念佛,阿弥陀佛就会给我们导航,尽此一生,直到寿终,降落在极乐机场的跑道上。大家有没有信心?(莲友答:「有。」)好不好?(莲友答:「好!」)好啊!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飞机已经起飞了,结果没有接触到阿弥陀佛导航的指令,那我们这架飞机会飞到哪里去?就会一头栽到三恶道的大海里,机毁人亡,结果就是「常没常流转」,对不对?
所以,弥陀遍照的光明,只摄取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我们要不要专?要专啊!就好像那个机长,要不要和导航台保持专门的联系?要不要专?要专啊!一点点也不能闪失。因为我们是在人身,人身很危险啊!
念佛,与阿弥陀佛保持联系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是要专,千万不要跟阿弥陀佛失去联系,要跟阿弥陀佛保持联系。
那麽,怎样保持不间断的联系?就要发出信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发出信号,没有不被救到的,所谓「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你可别不念佛,在家杂行杂修,那样就是信号干扰,阿弥陀佛的频道就显示不清楚,他就着急了。所以请各位不要让阿弥陀佛着急,好不好?(莲友答:「好!」)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一定要专,专称弥陀佛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则,这一条不能更改。
念佛是决定不能动摇的
《观经》是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它讲到定善和散善,也讲到念佛。定善你能够修持,可以。但是可修可不修,不是原则性的,它不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你修不净观,你能观就观,不能观就不用观。善导大师他能观就观,我们观不来就不用观,所以这不是宗旨。宗旨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动摇的,不能商量的。定善可修可不修,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商量的。散善呢,三福你能修的你就修,你能做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做不到你来念佛往生。
《观经》讲了三个:定善、散善、念佛。其中念佛是决定不能改变的,念佛是决定不能动摇的,念佛是决定不能商量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观经》,讲了十三定观,讲了三福、九品,到最後付嘱阿难的时候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
「你要好好地受持我讲的这部《观经》」。但是讲了这麽多,到底是指什麽呢?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你看,定善、散善都不是净土宗宗旨,所以定善、散善能修就修,不能修还可商量,但是「持无量寿佛名」就付嘱阿难,这是不能改变的,这个要好好做。信受弥陀救度,信受什麽?就是信受这个「持无量寿佛名」。
称名即被救,非因功夫,非因体验
弥陀的救度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我们专称弥陀名号,就被弥陀救到。而不是体现在「要达到清净心,才能被弥陀救到」,不是这样子的。也不是说「我信得心花怒放,我信得达到怎样的感动了,我念佛有怎样的亲切感受了,才被弥陀救到」,不是。我们只要动动嘴巴念佛,就可以被弥陀救到。就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他一辈子也没听到佛法,他对阿弥陀佛有什麽感动?他念佛有什麽信心?他有什麽心花怒放的体验?他只不过是在恐怖慌乱当中,随着善知识的引导,别人念一句佛,他也念一句佛,就这样,就被救度到,就这样,就往生极乐。这样的法门,才是万机普度的法门,对不对?真的是这样子。
「信受弥陀救度」,怎样被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称」就简单容易。「专」就代表我们唯有这样的道路。就好像机长一定要和导航台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时刻不分离,不能说「现在没关系,左右都没有飞机,我把这个关掉,和别的地方来联系联系」,那是不可以的。想往生的人,若说「我暂时不念佛也没关系,现在跟阿弥陀佛频道不联系,我修别的法门」,那是不可以的。念佛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要专称弥陀佛名。
三、愿生弥陀净土
第三句,「愿生弥陀净土」。愿生弥陀净土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做大官、来世作人,也不是为了开悟,都不是!我们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同时,这个「愿生弥陀净土」是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的人、被阿弥陀佛救到的人,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情。我们被阿弥陀佛救到了,愿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意!我们在杂行杂修、没有被救到的时候,都愿意往生,何况是被救到了,当然「愿生弥陀净土」,是这样的心情的流露。
同时也是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就好像一个父亲在寻找他的儿子,儿子现在被别人收容,父亲把他救到了,救到了就把他放在车上,然後说:「我们回家吧。」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首先把我们从三界六道的轮回里找出来,放在他六字名号的宝车上,然後告诉我们说:「孩子,我们要回家了。」——愿生弥陀净土。所以「专称弥陀佛名」之後,底下就说「愿生弥陀净土」。往生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安养,此前先把我们救到名号宝车上来再说。
对於初机,要他先愿生弥陀净土,之後再专称弥陀佛名,好不好呢?也很好,问题不大。当然,他可能会说「哎呀,我念佛并不想往生弥陀净土,只想要保佑平安」。「那也没关系,你先念佛再说」。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只要专称弥陀名号,阿弥陀佛的心光就会调摄他,就会看到他。这个时候,他的心就慢慢调摄过来,你再对他说要「愿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所以把「愿生弥陀净土」放在「专称弥陀佛名」後面来说,有这样的含义。
因为一般所讲的「愿生」,已含盖在「信受弥陀救度」这句话里边。我们这里讲的「愿生极乐净土」,比一般所讲的「信愿行」的「愿」更加恭敬,它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之後而愿生心起。而且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先让我们专称佛名,然後才说:「孩子,我们回家了。」
四、广度十方众生
第四句:「广度十方众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是百分之百往生的。往生到净土之後,是百分之百成佛的。成了佛就可以分身十方、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我们修持这个法门,不发菩提心也有菩提心,没行六度万行也有六度万行,因为我们一到达极乐世界,心量自然扩大。《往生论注》里说: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
何可思议!
譬如说一个人,老是蹲在小小的山村里,他的范围也只不过是方圆一二十里,他怎麽会有广大的心量呢?如果把他迁居到一座大城市,他的见闻就广了,心量自然就大了。
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麽广大的净土,那麽不可思议的境界——涅盘的境界,我们自然能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心量就广大起来,那个时候发菩提心才是真的。
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讲要发菩提心,皆非真发,很难愿行相应。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第一就要布施度,布施度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给人家,人家要什麽,我们就要给人家什麽,你舍得吗?在佛堂里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然後去买菜就跟小贩斤斤计较,连个菜钱的心都发不出来,哪还有办法发菩提心呢?这是我们的实际状况。买东西都会挑挑拣拣,一定是拣好的。即使要你拿五毛钱让卖菜的小贩方便,也都不愿意,因为他剩下那些菜到了下午就卖不出去了,他降价五毛钱卖给你,你也不要,那他卖给谁呢?你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都这样,那些不发菩提的人不是更不要了吗?所以,大家若是到菜市场买菜,专门去买那些带黄叶子的菜,因为我们是发菩提心的人,我们最起码要发个五毛钱的菩提心,好不好?
又譬如说,现在医院里有一个病人,他需要人家给他捐肾,或者需要人家给他捐眼角膜,或者需要人家借钱给他。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不要捐给他?听到这个消息,要赶快捐给他,不然我们的菩提心发不成了,晚了就被其他发菩提心的人捐了——我们有办法这样吗?
我们在这里发菩提心不容易,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十方众生,那个时候是真的——好不好?(莲友答:「好!」)好,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