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放掌。
今天我们要讲学的题目是:「名号本义,称名必生」。黑板上也有,第二个标题,「名号本意,称名必生」。「名号」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
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麽含义呢?它本来所具有的含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本身所具足的功能,那就是:使得一切愿生净土的人,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这就是标题的含义。
我们上一讲是说到「本愿不虚,称名必生」,这是从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到果上的成就。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每一条愿都已经圆满成就,而成为阿弥陀佛。所以,每一条愿都不虚假。比如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已经成就,可知极乐世界现无三恶道;乃至第二愿,「不更三恶道愿」,可知往生净土之人不会再堕落三恶道;乃至第十八愿,是说:「我成佛之时,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国,如果不能来生我的净土,则我不成佛!」这一条愿已经实现,所以,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正觉。
本愿、本愿力,昙鸾大师就说: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力愿相符,毕竟不虚。
愿圆满了,就有力量了。愿是指因地的发愿,力是果上的救度众生的力量,所谓「愿以成力」。
我们发了愿,如果这个愿没有实现、不能满足,就没有力量,还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甚至是虚愿。
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来自於因地的誓愿、修行,所以是「力以就愿」,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和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誓愿相吻合,「若和符节」,叫「力愿相符,毕竟不虚」,不会虚假。这是从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所说的。所以,我们现在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顺了这尊佛因地的誓愿,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赌誓说:「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这样也就是说,他果地的名号必然要具足能够使得称念、愿生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他这个愿望才能实现,不然的话,就不能实现。所以,也就从「本愿不虚,称名必生」,我们也有这一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反过来说,如果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能,没有这样的含义,那麽,阿弥陀佛的誓愿也就虚假了。
所以,这两个题目可以讲意思是一样的,不过角度有所不同。一个是从弥陀因地誓愿不虚假,我们称名必生。第二是从果上正觉名号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称名必生。这是这一讲的内容。
对六字名号的不同认识
我们看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着对佛法了解的深浅不同,都有自己的认识。
成语说:「顾名思义」,看见一个名字,就想到它的意思;佛法说:「名以诠义」,就是这个名啊,它诠释一定的义理。比如我们看见一个名字,说「茶」,看见这个「茶」的名字,我们就想到它是一种饮品,可以喝,可以解渴,可以清目。总之,任何一个名相、名词,它都诠释了一定的含义,也让我们能够知其所指。
那麽,「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看完之後有什麽感想呢?或者说顾名思义,能想到什麽呢?
这个就很多了。刚才说的,随着大家对佛法了解深浅的不同,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看见这六个字,念也不会念,「nanwu」,「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他就念「nanwu阿弥陀佛」,「哎,师父,怎麽南方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是一种无知和误解。
也有的人看见这六个字木讷讷的,熟视无睹,看到就像没有看到。
作为我们稍微了解佛法的人一看:「哦!这个就是一尊佛的名号。」底下也没有更深入的东西。
做学问研究的人呢,他看了,「哦,这个是印度话的翻译,语音的翻译」。
或者也有人看见这六个字,稍微有善根的,都会觉得这个很神秘,这个是什麽,他不清楚,但是他感觉到这个很神秘,有一种敬畏感。对六字名号,他就认识这麽多。
也有人认为这句六字名号就代表一种因果报应。在我们老家,不管信佛不信佛,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管好事坏事。遇到他高兴的,「哎呀,这个事情终於……」比如冤案昭雪了,「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也代表好。遇到恶人遭报应了,果然现在报应现前了,他也感到幸庆:「哎呀!阿弥陀佛。」他也念一句阿弥陀佛。那麽,在他心中,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代表因果报应。
还有很多人,「阿弥陀佛」对他来讲,就是一种安慰,是一种求福报:「念阿弥陀佛保佑我」,代表保佑啊、代表平安哪。
所以,可以讲,对於这一句阿弥陀佛的认识是人见不同。那麽,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和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这就不一定了。所以,要按照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来了解,这个就要根据经典和祖师的解释。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对这句名号的了解应该说比较深入了,看见这六个字就知道:「这六个字是管往生用的。」不过,这个认识还不够透彻。他会觉得说:「这是让我念到某种功夫,光这六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我其他的修行」,或者说「我要达到某种清净心」,或者说「我临终那个时候,这六个字管用,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现在或许还不足」。所以,愿往生的人,虽然说对於这句名号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入多了,知道是跟往生有关系,可是,还是不够圆满。
至於说参禅的人,他参「念佛是谁?」他对名号的认识,是作为一个话头在参,或者认为说:「这个名号是我的本地觉性,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总之,有种种不同的理解。
我们世间上也一样:看见一个员警,我们就有反应:员警是干什麽的呢?员警就是管交通秩序的;我们看见公安人员,也知道他是维护公安秩序的。
我们看见阿弥陀佛,也要想到说:「这就是救度我的佛。」像这样,见到名、见到像,产生对他的一种认识。这是个人所见不同。
名号本身具足往生
我们今天是来说明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功能、本身所具备的含义,就是:使得我们念佛的人必然往生。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都在这句名号本身当中已经具足了。这个是大根大本。不是在我们众生这一边:功夫的深浅、根机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这一边论,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
所以,虽然下面我们接着还有六讲来说明「称名必生」,但是这两讲是法的源头,後面是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说明:任何众生,念佛必生。那原因就在於这两讲:「本愿不虚」、「名号本义」。
天亲菩萨释「如实修行相应」
这下面所讲的很重要的几条文,我来慢慢说,可能大家陌生一点。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开出「五念门」,说:「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安乐世界。这「五念门」就是:第一「礼拜门」,第二「赞叹门」,第三「作愿门」,第四「观察门」,第五「回向门」。
这里所引用的就是第二「赞叹门」。天亲菩萨说:
口业赞叹: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有四句话,可能大家不熟悉,也不容易记住。我再来说一遍:「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果下面大家听不懂的,也没有关系,这个是教理上的。有这个能力的,你就往下听,对於我们教理的了解、对於我们信心的建立有帮助。
我们把这四句分开来,这样短一点,来理解。先看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说:
「称彼如来名」:这句好懂,就是口称彼阿弥陀佛名号,「如来」就是佛(也有人讲:「如来佛祖,有一个如来佛。」──不是另外有一尊如来佛,所有佛都叫做「如来」,有十个通号,「如来」是其中的一个号。所以,阿弥陀佛又叫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之为释迦牟尼如来,药师佛则可以称之为药师如来)。「称彼如来」,就是彼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叫「称彼如来名」。
那为什麽要用这个赞叹门呢?为什麽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呢?第四句说: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欲」是想要,「我之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想干什麽、达到什麽目的呢?」达到:「如实修行相应」;「故」是缘故,所以这样做;「欲」是有这个愿望、意愿,是想要达到「如实修行相应」,那就解释「如实修行」。
修行有两种:一种叫做「如实修行」,一种叫做「不如实修行」。那「不如实修行」的话,你就是千劫、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所以要「如实修行」。能够和「如实修行」相应了,了生死才可以。
「如实」,「实」就是指真如实相,就是指我们的本地觉心,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佛性,这个就是指「实」;所谓「如实修行」,是按照真理的本身,真如实相,它实际理体的本来状况来修行,这个才叫「如实修行」。
在我们这里,老法师讲解过《楞严经》。《楞严经》说「妄心」和「真心」,那「妄心」就不叫「如实修行」了。
你能够发明本来心地,用真心,所谓的「悟後起修」,悟得我们本然清净的心体,这样的修行,叫「如实修行」,他虽然在修行,但是没有修行相。因为一切法本来如是,不生不灭,常住涅盘。
可是我们妄想执着呢,就显出种种的生灭变化,生老病死、颠倒轮回就产生了。
如实修行,就是如实通达诸法实相,安住在诸法实相本来的法位之上。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是如实修行。
那「不如实修行」呢?《楞严经》里也有一个比喻,不如实修行,这个叫做「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修行,所起这个因心就不真,那麽,果当然就是曲的,不能得到正直的解脱之果。它打什麽比喻呢?「蒸沙求饭」,大家在家里煮饭,煮米饭就要加米,才能得米饭。如果买了一个高压锅,很现代化,很好;液化气也很充足,结果在里边装的是沙子,这个沙子,你煮的温度再高、时间再长,能够煮出白米饭吗?所以,「蒸沙求饭」,这个是得不到的。如果我们不如实修行的话,就如同蒸沙求饭。你煮了这个沙,不如实地在用功,不是按照真如实相的本来面貌来修持,是我们妄心用事,你想得到涅盘果位,想解脱生死轮回,就好像在高压锅里蒸沙,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锅盖一揭,想吃饭,那不可能。
所以,我们如实修行,这个是第一。
以圣道法门来讲,要达到如实修行不容易。所谓讲的「悟後起修」,没有开悟之前,都叫做「盲修瞎练」,还没有摸到门儿。悟後才是真正开始起修(这一点,我们都没开悟,我们都做不到,谈何容易)。
所以,这里天亲菩萨就举出五念门当中的第二「称赞门」:你能够称彼如来名,以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修持方法达成我们的如实修行相应。
就说以我们这样的凡夫,我们开不了悟,不能够悟得本来心地,我们要如实修行,只有一个办法:「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我们为什麽要称念彼如来名号呢?因为除了名号之外,我们凡夫造作的所有的修行,都是我们本身有为、有漏,我们有为造作,有为造作都是不如实修行,贪瞋痴三毒没有熄灭,我法二执没有空,这样都不是如实修行,这样猴年马月、千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出离生死。
所以,天亲菩萨说:「你要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麽一个原则。
大家要知道:我们念弥陀名号,这个是超越所有其他的行法。以凡夫来讲,其他的行法我们做不来,这个才是唯一的能够达到如实修行的道路。
中间有两句,这两句就规范着我们怎样如实修行。说:「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这样就能够与如实修行相应。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就是彼阿弥陀佛,佛的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之相。这个「相」是就「体」而说的,阿弥陀如来以无量寿为体、无量光为相。「相」也是它的作用,有这样的相,就有这样的作用。阿弥陀如来的光明,他这个相是什麽样的相?他的光明智慧起什麽样的作用?你能按照阿弥陀如来的智慧之相状和作用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反了,「不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
「如彼名义」:你能按照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的含义、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来修持,这个就是「如实修行相应」。那不然的话,就是「不如实修行相应」,就不能够如实修行了。所以有这麽两句。
「名义」:我们刚才也说过,任何一个名,它都能诠释一定的意义。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有解释「名」和「法」,他讲:
有名即法,
有名异法。
(这里讲的都是些名词概念。)
名和法是一体的,叫「名即是法」。
名和法是分开的,名是名,法是法,叫「名异法」。
「异」就是不同、分离。比如说我们饿了,我们想吃饭,嘴上喊饭,我们喊这个名字,但是肚子里边还是空的,对不对?饭的名称和饭的实际(法),是分开的,叫「名异法」。
那麽「名即法」呢,在我们世间找比喻不太好找,我想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军队里边,军营当中,晚上岗哨有口令。军营安营紮寨,要有警卫。如果是自家人,每天晚上有口令,一报出来,就可以通过了。你报得不对,就知道不是自家人,就是敌人了。那麽这个口令,就是「名即法」,你只要喊出来了,就通过,就是法了。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明:诸佛菩萨的名号,还有我们佛教的一些咒语,甚至包括民间的一些咒语、外道的一些咒语,它都有它的功能,只要你这样念出来,它就有它法本身所具的功能来起作用。这个叫「名即是法」。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法的功能在运转。我们不能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跟阿弥陀佛分开,说:「佛是佛,名号是名号。」那就是凡夫了,你喊我的名字,我还在这里,不在你的面前;你喊我的名字,也不能救你。但是,佛菩萨就不一样,「名即是法」──名就是救度我们的法;「名即是体」,阿弥陀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所以,这个跟我们世间常途的思维就不一样。
昙鸾大师也举了一个比喻,他很懂医术:如果一个人扭了筋了,痛苦啊,找一个木瓜,用火来烧,敷在扭伤的地方,这样就能够缓解,就不疼了。如果没有木瓜,你就把手捂在那个地方,你就喊木瓜的名字也行。你就喊:「木瓜、木瓜、木瓜……」它也能好。他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名就是法」,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间一个木瓜都有这个作用了,你喊木瓜,它就能好,那何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所以,就更加不可思议。
我们把这段话再来学一遍:
称彼如来名,
这句好懂。
怎麽称呢?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
目的是要达到: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善导大师释阿弥陀佛「光明智相」
好了,那什麽样子是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什麽是阿弥陀如来的「名义」呢?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面有解释。不过,我们今天不用昙鸾大师的解释,我们是用善导大师的解释。
大家可以看黑板。这下面一句就是来解释阿弥陀如来「光明智相」,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阿弥陀佛的光明和智慧是什麽样的一个相状?什麽样的一个作用?善导大师综合《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这两部经的经文来说明。在《往生礼赞》当中,他说得非常好。
何故号阿弥陀呢?《阿弥陀经》里讲: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故名阿弥陀。
如果光是从这一句,我们还感到不亲切,我们是一个概念性的,「哦,彼佛光明无量,很大!无量无边──无量光;照十方国──无边光,没有一处遗漏;无所障碍──无碍光。」这就是前面的三光: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这是《阿弥陀经》的经文。
《观无量寿经》经文说: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光明的作用是摄取念佛的人。
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合在一起,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个解释特别绝妙!说:阿弥陀为什麽能叫阿弥陀?他有什麽含义?他有这样的作用,他才有资格叫做阿弥陀。如果不是如此,他就不能叫阿弥陀。那麽: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无量光、无边光和无所障碍的光,他要干什麽呢?要起什麽样的作用呢?他是什麽样的光明智相呢?佛的光明、佛的智慧要起什麽样的功能和作用呢?就根据《观经》说: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唯」是唯一;「观」是观察,或者寻找。善导大师又说「唯觅念佛往生人」,「觅」就是寻找,寻寻觅觅。佛的光明像探照灯一样,到处探照(要找一个目标,哎,找到了!);或者像雷达一样,雷达,虚空里面在扫描,它是要捕捉目标的,是不是?不是无缘无故开这个雷达。那麽,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他也是有目的的,他在寻找念佛人,施给我们名号功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念佛,「找到你了!」叫「唯观」,看到了:「哦!在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有一个念佛人──不是有一个,有好几百、好几千,哦,看到了!」他就放光,当下放光摄取。
「唯观念佛众生」:这个「唯」有两种含义:一个叫「显胜」,一个叫「简他」。「显胜」就是说:念佛优胜,胜於其他法门;「简他」是说:别的修行,阿弥陀佛光明不照耀,唯独照耀念佛众生。所以,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看到你。善导大师不是讲嘛:「众生念佛,佛则闻之。」他听到了,他不来照你吗?他听到了,当下就照你了;「众生拜佛,佛则见之」,看到了,佛光也来照耀摄取你;「众生心中念佛,佛则知之」,佛心知道了,就来摄取你。「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这里说:「唯观念佛众生」。
佛的光明,都有其作用。像我们现在这里,讲堂里很亮,我们就不用开电灯,对不对?如果天黑了,开电灯是为了照明;晚上外边大街上开了路灯,那也是为了行人照明。那麽,阿弥陀佛光明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这是佛光的作用。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光干什麽呢?就找念佛的人。你要想被阿弥陀佛找到,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就像妈妈找孩子,孩子丢掉了,在野外,妈妈就喊:「哎呀,我的儿……」就喊他;这孩子喊「妈妈」,哎,妈妈当下听到,就找到你了。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浪,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一切通具足。不要说你隔得远,你说:「我没有在大庙子里面念佛,在我家的小黑房子里念佛,阿弥陀佛能不能找得到?」找得到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在这里啊!」哎!阿弥陀佛马上来到你面前,说:「我知道。我来救你,我来迎接你。」
我们在五欲六尘的娑婆五浊恶世,在这里念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来摄取不舍。「摄取」,「摄」就是救度的意思,也是保护的意思,所谓摄护、保护、救度;「取」,就是找到你啦,把你抱在怀里,不丢开你,叫「摄取不舍」;「不舍」就是不舍弃我们,不嫌弃、不舍离、不放弃我们,白天、晚上,今天、明天,现生、平生,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的光明不间断,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
这是善导大师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佛光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知道说:「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无量亿的光明摄取不舍啦。」我们这样叫做「如实修行相应」。
既然如此,往生决定不决定?
(「决定。」)
阿弥陀佛的这麽多光明把你摄取不舍,往生就一定了嘛!
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说:「哎呀,我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不知道阿弥陀佛要不要我?」阿弥陀佛明明说:「我的光明摄取念佛的人不舍。」我们在这里说「我念佛,不知道佛光照不照我」!
进了道场,有的居士就讲:「哎哎!靠後边!你没有搭衣,没搭衣,你念佛,佛光不照你;佛光照我,为什麽?我搭了菩萨衣,所以佛光要照我。」这个,不是这样,不是你衣服穿得好,佛光就照你。是你只要念佛,哪怕在家里,不在道场里,佛光都照耀你。
如果我们念佛,心中怀疑说:「阿弥陀佛不知道见没见到我?阿弥陀佛不知道照不照我?阿弥陀佛不知道救不救我?阿弥陀佛不知道要不要我?」这样就不了解「摄取不舍」,就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就起这个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心中知道:我念佛,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耀摄取。你看,多安心哪!晚上睡觉,躺那个地方──睡在哪里呢?睡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蚊帐里面──不是蚊帐,是阿弥陀佛光明的宝帐当中。我们晚上虽然睡着了,但是,我们不要担心掉到阎罗王的手掌里面,因为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像我们的蚊帐一样,左一条,右一条,上一条,下一条,密密麻麻地把我们包裹在这当中。所以,白天、晚上,佛的眼睛都看着你,「慈目不瞬」,佛的慈悲的眼睛啊,时刻地盯住他的宝贝儿子,一刻都不愿意离开。
你看妈妈看孩子啊,年轻的妈妈看她的小宝宝,看得简直是眼睛都不丢开了。
我们来念佛,阿弥陀佛看着我们,一刹那都不离开。他生怕人家……来了一个蚊子,他就要给它挡开;有烦恼来侵蚀我们,有种种的业障要来障碍我们,阿弥陀佛想方设法为我们排除。
所以,我们念佛为什麽感到会有佛的保护啊?为什麽我们念佛能够增长福报、消除业障啊?为什麽我们念佛能够消灾免难、遇难呈祥啊?因为阿弥陀佛的眼睛在看着我们,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保护我们,阿弥陀佛的宝手在旁边照护我们。所以大家念佛,心中稳当、安慰。
这样念佛叫「如实修行相应」。
能不能做到?
(「能!」)
如果按照禅宗、按照通途法门的「如实修行相应」,你一定要开悟的。你不能悟得诸法实相,没门!肯定不可能。
但按照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六名名号就是实相法。我们这样念佛,在弥陀光明的摄护当中,这样安心念佛,这叫「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很感恩我们的善导大师,把《阿弥陀经》和《观经》的经文结合在一起。所以,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好像也在汇集,把《阿弥陀经》和《观经》捏在一块儿,但是,天衣无缝,说得这麽巧妙!佛的光明智相就是如此。
「故名阿弥陀」:这样他才叫做阿弥陀佛。
如果佛的光明智相不是如此,阿弥陀佛自己站不住,他就没有资格叫阿弥陀。
比如说这个人,他是局长,如果他不能行使局长的工作职权,那就是名不符实,他这个名就是虚的。
阿弥陀佛之所以能称为阿弥陀佛,就是因为他能「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也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一点,虽然我们刚开始学习的这些文字挻生涩,但是道理一通,就觉得这个也不难懂,是不是?
(「是!」)
善导大师释六字名号
下面第二句:
「如彼名义」:「如」还是如实,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按照彼弥陀名号本来的含义,这样来念佛,就叫「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不是如此,反过来,那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阿弥陀佛名号有什麽意思呢?刚才我们说过了,有很多答案,如果让大家自己回答,有很多。关於名号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有两处解释:
一处是在解释经名的时候,解释《观无量寿佛经》的「无量寿」三个字,用梵语和汉文逐字对翻,「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解释为:
归命无量寿觉。
这是字面上翻译法的解释。
第二处,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这个叫「善导大师六字释」,这个是最有名的解释。善导大师对「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解释,叫「六字释」,最有名啦!这个解释是站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能这个立场上来解释的。
比如说米饭,对米饭如果来做解释的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就从它的营养成分,它是碳水化合物,它含有多少成分;它是一种水稻作物──这是植物学、营养学方面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比如说现在是饥荒年,收成不好,一个大富长者要拿米饭来赈灾。灾民都等在那里饿得不行了,你跟他解释这是碳水化合物,他听了就摇头,对不对?「我不感兴趣」;「这个米饭,你吃了就饱」,这个就是它功能的解释。或者大米饭,或者小米粥,或者别的水果、糕饼,它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免除饥饿之苦,不至於被饿死。
那麽,善导大师第二处对於六字名号的解释,就是站在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功能这个立场来解释的。我先把这段文读一遍:
今此《观经》中,
十声称佛,
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我这样读下来一遍,可能大家模模糊糊。後面四个字听清楚了──「必得往生」。前面「言南无者」、「言阿弥陀佛者」,就是把六个字分为两段来解释。最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必得往生」。这样听一听:哦,似乎有一点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必得往生」,大家能够猜到一点。
我想这一段文,大家跟我一道念一下,好不好?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解释这六个字,他最後就说:这六个字是什麽意思?就是:
必得往生。
所以,我们的标题说:「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别时意:十念念佛只种远因
这一段文,它的来历是这样子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观经》,《观经》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下品往生,是造恶众生往生净土。尤其是下下品,他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都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样的一种经文和教理、教义,一般的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所谓「要靠戒定慧断贪瞋痴烦恼,这样才可以了生死」,他不能够接受,他说:「怎麽可能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十句佛就能往生呢?」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於是,他就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上来解释这一段,这个叫「曲解」,就拐了弯了。他怎麽解释呢?当然也有依据──这一段,叫做「别时意」。「别」是特别,就是另外的意思。他说:佛说法本来就有别时意、别义意,有种种说法的心态和摄受众生的方便。什麽叫「别时意」呢?就是:
佛为了鼓励懈怠众生,说微因而得大果。如果说修行成佛很难,可能这个懈怠众生就退堕了,「哎呀,那太难啦!」所以佛就讲:你以小小的修行,乃至一礼拜,乃至一低首,乃至一合掌,你都可以成佛道。这样讲,来鼓励你,让你不至於退心。其实本身并不是说你一磕头就能成佛的;也不是说你一合掌就能成佛的。是让你有一个不退堕的心,生起喜悦,然後来合掌、来礼拜、来称名。真正来讲啊,是要到很久以後──你现在种了一个善根了,将来,来生来世,慢慢慢慢累积修行,长劫之後,那个时候才成佛。
这叫「别时意」。他用这个意义来说明《观经》下品:
《观经》下辈往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什麽修行都没有,那麽,佛为了鼓励我们、安慰我们,怕我们失去信心……
意思说:
这个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的话、安慰的话,说:「你啊,念十句佛可以往生。」他其实这一辈子不能往生的,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到以後哪一生再转过来做人,再修行,然後才能往生。
这是当时有人对这段经文的解释。
这麽一解释(这样的解释大家愿意听吗?很愿意哈?如果这样愿意听的话,那我们不要念佛了,你就是「别时意」了,我们这一辈子不能往生了),这样的解释,在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有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他说:「念佛今生不能往生,还要搞到多生多劫,那我念了有啥意思?我不如现在就修别的。」
所以,怀感禅师就说:这是当时一般叫「摄论宗」的人,这个见解一出来,就障碍了很多人修学净土的信心。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他来就要把这个错误更正,所谓「楷定古今」,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楷定的一个内容。
这些人做这样的解释,也有他的依据,他是根据经典里所讲啊,如果你修行要达到你的目的地,要「愿行具足」,这样你才可以到达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愿,我有这个愿望,想到北京去,光是起这个愿望,你脚不动,那麽你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到。这个叫「唯愿无行」。你只有愿、没有行,你是空愿。
这个道理听起来合情合理。所以,当时解释「别时意」的人,他就认定:下品下生的人,是「唯愿无行」,他现在被地狱的苦所逼迫,他肯定愿往生。你讲有极乐世界,他不相信就算了,只要相信,他是愿意去的,有这个愿,因已经种下来了。但是,他没有修行,因为站在他的角度说:「你念十句佛,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你就嘴巴念十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谈得上是什麽修行呢?」他是站在一般通途的立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认为这个没有修行。所以,他判定下品下生叫做「唯愿无行」。既然唯愿无行,就不能到达目的地。那麽什麽时候呢?等到你来生来生来生,你的行持再丰富、圆满起来,愿行具足了──有愿、有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你的目标。他就这麽解释。
同时,他也举了一个比喻,他说:好像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说:「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这个,也叫「别时意」。一枚钱给你,不是你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你慢慢慢慢积累,最後赚一千枚。他又说: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你念这十句,现在不能往生。慢慢慢慢积累,你的行持丰富、圆满,慢慢可以往生。
他这麽一讲,人们听起来都觉得有道理,这样,就退心了。
善导大师以弥陀示现的身份,听到这样的解释,当时就讲:
「自失误他」:自己失去往生,对众生也构成了误导。这个对众生:
「为害兹甚」:对众生很有为害作用。
所以,他就奋笔疾书,写了这一部《观经疏》。这一段就是来破斥「别时意」,来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
以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我想这段文等一下再解释。
别时意引申:念佛要累积到某种程度才可以往生之误解
我想把这个「别时意」再作一点引申:
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观念,说:「我现在念佛还不能往生,现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哪能往生?『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也不行……一定要积累每天三万、五万,然後积累三十年、五十年,到最後了,要临终了,要断气了,那个时候才决定往生。」如果抱这种观点的人,也可以讲叫「别时意」。就是:现在念佛,当念不能决定往生,要累积累积累积累积,到那个程度,才可以往生。这个算不算「别时意」呢?这个「别」,就是不在当下。
它的反面就是「即时」,即时得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念念、声声,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就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这个才不会落入「别时意」的一种解释。
传承的重要
所以,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你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比如同样看《观经》,《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那我们是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这样才有把握。不是所有的解释我们都可以看、都可以依准。
如果说我们对善导大师的教义明了了、透达了、很稳定了、眼睛很明亮了,旁参其他的解释,看一看,了解它,也未尝不可。不过,真正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後,再看别人对净土宗的解释,我觉得是索然无味,没有什麽味道。因为它讲得比较玄妙,不那麽亲切。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讲,有一定的距离。
或许有人觉得很好,那是根机各有不等了,历代的祖师善知识都有他方便设化的手段,也有他教化众生的物件。
每一句佛号都愿行具足
我们来看文: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因为善导大师《观经疏》是在解释《观经》,所以,他就说「今此」,就是这一部《观经》当中;「十声称佛」是指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麽,这十声称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唯愿无行」(只有空愿、没有行持)呢?不是的。他「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说:我们念十句佛,就有「十愿、十行」。
这个并不是说:念八声就有八愿、念七声是七愿。这个是说什麽呢?每一声佛的名号里面,都具足愿行。那麽,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说里面漏掉一个、空掉一个。比如说我们念三万声佛,每一声里边都是愿行具足,不是说哪一句不具足,或者最後那一句才具足。我们念一辈子的佛,声声念念之间都具足愿、也都具足行。不是说我们临终了、要死了、断气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所以,这里说的「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是这个含义。
我们一般的人念佛,之所以觉得往生没有把握,是我们本身对於这句名号觉得空荡荡的,说:「我很想往生啊,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啊?」很想往生,有这个愿,我们感到人世间这样的苦恼,大家都愿往生,所以,愿是有的。那麽,为什麽觉得自己不能往生呢?「想一想我们没有什麽修行啊,我只会念一句佛,哪里叫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又不会打坐,又不会参禅,又不能开智慧……」一般的观念,都认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叫修行的,很简单,只是随口念几句。
所以,我们的思想啊,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给我们校正,那个「别时意」的人一解释,你说:「哎呀,解释得好啊!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所以你解释得好,解释得对!」因为他讲的跟我们心里想的刚好是一样的。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说:「念佛哪能算得上什麽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不会诵咒,持戒也不行,又不能开智慧……」那麽,「别时意」一说:「你单念佛虽有愿,但是行不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摇摆,就会动摇。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