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放掌。

 

       今天我们要讲学的题目是:「名号本义,称名必生」。黑板上也有,第二个标题,「名号本意,称名必生」。「名号」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

 

       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麽含义呢?它本来所具有的含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本身所具足的功能,那就是:使得一切愿生净土的人,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这就是标题的含义。

 

       我们上一讲是说到「本愿不虚,称名必生」,这是从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到果上的成就。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作为法藏比丘的时候,发了四十八大愿,每一条愿都已经圆满成就,而成为阿弥陀佛。所以,每一条愿都不虚假。比如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已经成就,可知极乐世界现无三恶道;乃至第二愿,「不更三恶道愿」,可知往生净土之人不会再堕落三恶道;乃至第十八愿,是说:「我成佛之时,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国,如果不能来生我的净土,则我不成佛!」这一条愿已经实现,所以,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正觉。

 

       本愿、本愿力,昙鸾大师就说: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力愿相符,毕竟不虚。

 

       愿圆满了,就有力量了。愿是指因地的发愿,力是果上的救度众生的力量,所谓「愿以成力」。

 

       我们发了愿,如果这个愿没有实现、不能满足,就没有力量,还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甚至是虚愿。

 

       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来自於因地的誓愿、修行,所以是「力以就愿」,果上救度众生的力量和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誓愿相吻合,「若和符节」,叫「力愿相符,毕竟不虚」,不会虚假。这是从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所说的。所以,我们现在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顺了这尊佛因地的誓愿,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赌誓说:「你称念我的名号,若不能往生,则我不成佛。」这样也就是说,他果地的名号必然要具足能够使得称念、愿生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他这个愿望才能实现,不然的话,就不能实现。所以,也就从「本愿不虚,称名必生」,我们也有这一讲:「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反过来说,如果名号本身不具足这样的功能,没有这样的含义,那麽,阿弥陀佛的誓愿也就虚假了。

 

       所以,这两个题目可以讲意思是一样的,不过角度有所不同。一个是从弥陀因地誓愿不虚假,我们称名必生。第二是从果上正觉名号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称名必生。这是这一讲的内容。

 

对六字名号的不同认识

       我们看到「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随着对佛法了解的深浅不同,都有自己的认识。

 

       成语说:「顾名思义」,看见一个名字,就想到它的意思;佛法说:「名以诠义」,就是这个名啊,它诠释一定的义理。比如我们看见一个名字,说「茶」,看见这个「茶」的名字,我们就想到它是一种饮品,可以喝,可以解渴,可以清目。总之,任何一个名相、名词,它都诠释了一定的含义,也让我们能够知其所指。

 

       那麽,「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看完之後有什麽感想呢?或者说顾名思义,能想到什麽呢?

 

       这个就很多了。刚才说的,随着大家对佛法了解深浅的不同,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看见这六个字,念也不会念,「nanwu」,「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他就念「nanwu阿弥陀佛」,「哎,师父,怎麽南方没有阿弥陀佛?」这个是一种无知和误解。

 

       也有的人看见这六个字木讷讷的,熟视无睹,看到就像没有看到。

 

       作为我们稍微了解佛法的人一看:「哦!这个就是一尊佛的名号。」底下也没有更深入的东西。

 

       做学问研究的人呢,他看了,「哦,这个是印度话的翻译,语音的翻译」。

 

       或者也有人看见这六个字,稍微有善根的,都会觉得这个很神秘,这个是什麽,他不清楚,但是他感觉到这个很神秘,有一种敬畏感。对六字名号,他就认识这麽多。

 

       也有人认为这句六字名号就代表一种因果报应。在我们老家,不管信佛不信佛,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管好事坏事。遇到他高兴的,「哎呀,这个事情终於……」比如冤案昭雪了,「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它也代表好。遇到恶人遭报应了,果然现在报应现前了,他也感到幸庆:「哎呀!阿弥陀佛。」他也念一句阿弥陀佛。那麽,在他心中,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代表因果报应。

 

       还有很多人,「阿弥陀佛」对他来讲,就是一种安慰,是一种求福报:「念阿弥陀佛保佑我」,代表保佑啊、代表平安哪。

 

       所以,可以讲,对於这一句阿弥陀佛的认识是人见不同。那麽,这样的认识,是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和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这就不一定了。所以,要按照名号本身所具备的来了解,这个就要根据经典和祖师的解释。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对这句名号的了解应该说比较深入了,看见这六个字就知道:「这六个字是管往生用的。」不过,这个认识还不够透彻。他会觉得说:「这是让我念到某种功夫,光这六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我其他的修行」,或者说「我要达到某种清净心」,或者说「我临终那个时候,这六个字管用,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现在或许还不足」。所以,愿往生的人,虽然说对於这句名号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入多了,知道是跟往生有关系,可是,还是不够圆满。

 

       至於说参禅的人,他参「念佛是谁?」他对名号的认识,是作为一个话头在参,或者认为说:「这个名号是我的本地觉性,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总之,有种种不同的理解。

 

       我们世间上也一样:看见一个员警,我们就有反应:员警是干什麽的呢?员警就是管交通秩序的;我们看见公安人员,也知道他是维护公安秩序的。

 

       我们看见阿弥陀佛,也要想到说:「这就是救度我的佛。」像这样,见到名、见到像,产生对他的一种认识。这是个人所见不同。

 

名号本身具足往生

       我们今天是来说明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功能、本身所具备的含义,就是:使得我们念佛的人必然往生。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都在这句名号本身当中已经具足了。这个是大根大本。不是在我们众生这一边:功夫的深浅、根机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这一边论,完全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

 

       所以,虽然下面我们接着还有六讲来说明「称名必生」,但是这两讲是法的源头,後面是根据众生的根机来说明:任何众生,念佛必生。那原因就在於这两讲:「本愿不虚」、「名号本义」。

 

天亲菩萨释「如实修行相应」

       这下面所讲的很重要的几条文,我来慢慢说,可能大家陌生一点。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开出「五念门」,说:「五念门」成就,必定往生安乐世界。这「五念门」就是:第一「礼拜门」,第二「赞叹门」,第三「作愿门」,第四「观察门」,第五「回向门」。

 

       这里所引用的就是第二「赞叹门」。天亲菩萨说:

口业赞叹:
称彼如来名,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
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这有四句话,可能大家不熟悉,也不容易记住。我再来说一遍:「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果下面大家听不懂的,也没有关系,这个是教理上的。有这个能力的,你就往下听,对於我们教理的了解、对於我们信心的建立有帮助。

 

       我们把这四句分开来,这样短一点,来理解。先看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说:

 

       「称彼如来名」:这句好懂,就是口称彼阿弥陀佛名号,「如来」就是佛(也有人讲:「如来佛祖,有一个如来佛。」──不是另外有一尊如来佛,所有佛都叫做「如来」,有十个通号,「如来」是其中的一个号。所以,阿弥陀佛又叫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之为释迦牟尼如来,药师佛则可以称之为药师如来)。「称彼如来」,就是彼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叫「称彼如来名」。

 

       那为什麽要用这个赞叹门呢?为什麽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呢?第四句说: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欲」是想要,「我之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想干什麽、达到什麽目的呢?」达到:「如实修行相应」;「故」是缘故,所以这样做;「欲」是有这个愿望、意愿,是想要达到「如实修行相应」,那就解释「如实修行」。

 

       修行有两种:一种叫做「如实修行」,一种叫做「不如实修行」。那「不如实修行」的话,你就是千劫、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所以要「如实修行」。能够和「如实修行」相应了,了生死才可以。

 

       「如实」,「实」就是指真如实相,就是指我们的本地觉心,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佛性,这个就是指「实」;所谓「如实修行」,是按照真理的本身,真如实相,它实际理体的本来状况来修行,这个才叫「如实修行」。

 

       在我们这里,老法师讲解过《楞严经》。《楞严经》说「妄心」和「真心」,那「妄心」就不叫「如实修行」了。

 

       你能够发明本来心地,用真心,所谓的「悟後起修」,悟得我们本然清净的心体,这样的修行,叫「如实修行」,他虽然在修行,但是没有修行相。因为一切法本来如是,不生不灭,常住涅盘。

 

       可是我们妄想执着呢,就显出种种的生灭变化,生老病死、颠倒轮回就产生了。

 

       如实修行,就是如实通达诸法实相,安住在诸法实相本来的法位之上。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是如实修行。

 

       那「不如实修行」呢?《楞严经》里也有一个比喻,不如实修行,这个叫做「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修行,所起这个因心就不真,那麽,果当然就是曲的,不能得到正直的解脱之果。它打什麽比喻呢?「蒸沙求饭」,大家在家里煮饭,煮米饭就要加米,才能得米饭。如果买了一个高压锅,很现代化,很好;液化气也很充足,结果在里边装的是沙子,这个沙子,你煮的温度再高、时间再长,能够煮出白米饭吗?所以,「蒸沙求饭」,这个是得不到的。如果我们不如实修行的话,就如同蒸沙求饭。你煮了这个沙,不如实地在用功,不是按照真如实相的本来面貌来修持,是我们妄心用事,你想得到涅盘果位,想解脱生死轮回,就好像在高压锅里蒸沙,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锅盖一揭,想吃饭,那不可能。

 

       所以,我们如实修行,这个是第一。

 

       以圣道法门来讲,要达到如实修行不容易。所谓讲的「悟後起修」,没有开悟之前,都叫做「盲修瞎练」,还没有摸到门儿。悟後才是真正开始起修(这一点,我们都没开悟,我们都做不到,谈何容易)。

 

       所以,这里天亲菩萨就举出五念门当中的第二「称赞门」:你能够称彼如来名,以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修持方法达成我们的如实修行相应。

 

       就说以我们这样的凡夫,我们开不了悟,不能够悟得本来心地,我们要如实修行,只有一个办法:「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我们为什麽要称念彼如来名号呢?因为除了名号之外,我们凡夫造作的所有的修行,都是我们本身有为、有漏,我们有为造作,有为造作都是不如实修行,贪瞋痴三毒没有熄灭,我法二执没有空,这样都不是如实修行,这样猴年马月、千万劫、恒河沙劫也不能出离生死。

 

       所以,天亲菩萨说:「你要称彼如来名,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麽一个原则。

 

       大家要知道:我们念弥陀名号,这个是超越所有其他的行法。以凡夫来讲,其他的行法我们做不来,这个才是唯一的能够达到如实修行的道路。

 

       中间有两句,这两句就规范着我们怎样如实修行。说:「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这样就能够与如实修行相应。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就是彼阿弥陀佛,佛的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之相。这个「相」是就「体」而说的,阿弥陀如来以无量寿为体、无量光为相。「相」也是它的作用,有这样的相,就有这样的作用。阿弥陀如来的光明,他这个相是什麽样的相?他的光明智慧起什麽样的作用?你能按照阿弥陀如来的智慧之相状和作用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反了,「不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

       「如彼名义」:你能按照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的含义、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来修持,这个就是「如实修行相应」。那不然的话,就是「不如实修行相应」,就不能够如实修行了。所以有这麽两句。

 

       「名义」:我们刚才也说过,任何一个名,它都能诠释一定的意义。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有解释「名」和「法」,他讲:

有名即法,
有名异法。

 

       (这里讲的都是些名词概念。)

 

       名和法是一体的,叫「名即是法」。

 

       名和法是分开的,名是名,法是法,叫「名异法」。

 

       「异」就是不同、分离。比如说我们饿了,我们想吃饭,嘴上喊饭,我们喊这个名字,但是肚子里边还是空的,对不对?饭的名称和饭的实际(法),是分开的,叫「名异法」。

 

       那麽「名即法」呢,在我们世间找比喻不太好找,我想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在军队里边,军营当中,晚上岗哨有口令。军营安营紮寨,要有警卫。如果是自家人,每天晚上有口令,一报出来,就可以通过了。你报得不对,就知道不是自家人,就是敌人了。那麽这个口令,就是「名即法」,你只要喊出来了,就通过,就是法了。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明:诸佛菩萨的名号,还有我们佛教的一些咒语,甚至包括民间的一些咒语、外道的一些咒语,它都有它的功能,只要你这样念出来,它就有它法本身所具的功能来起作用。这个叫「名即是法」。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法的功能在运转。我们不能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跟阿弥陀佛分开,说:「佛是佛,名号是名号。」那就是凡夫了,你喊我的名字,我还在这里,不在你的面前;你喊我的名字,也不能救你。但是,佛菩萨就不一样,「名即是法」──名就是救度我们的法;「名即是体」,阿弥陀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所以,这个跟我们世间常途的思维就不一样。

 

       昙鸾大师也举了一个比喻,他很懂医术:如果一个人扭了筋了,痛苦啊,找一个木瓜,用火来烧,敷在扭伤的地方,这样就能够缓解,就不疼了。如果没有木瓜,你就把手捂在那个地方,你就喊木瓜的名字也行。你就喊:「木瓜、木瓜、木瓜……」它也能好。他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名就是法」,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间一个木瓜都有这个作用了,你喊木瓜,它就能好,那何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所以,就更加不可思议。

 

       我们把这段话再来学一遍:

称彼如来名,

 

       这句好懂。

 

       怎麽称呢?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

 

       目的是要达到: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善导大师释阿弥陀佛「光明智相」

       好了,那什麽样子是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什麽是阿弥陀如来的「名义」呢?在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里面有解释。不过,我们今天不用昙鸾大师的解释,我们是用善导大师的解释。

 

       大家可以看黑板。这下面一句就是来解释阿弥陀如来「光明智相」,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阿弥陀佛的光明和智慧是什麽样的一个相状?什麽样的一个作用?善导大师综合《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这两部经的经文来说明。在《往生礼赞》当中,他说得非常好。

 

       何故号阿弥陀呢?《阿弥陀经》里讲: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故名阿弥陀。

 

       如果光是从这一句,我们还感到不亲切,我们是一个概念性的,「哦,彼佛光明无量,很大!无量无边──无量光;照十方国──无边光,没有一处遗漏;无所障碍──无碍光。」这就是前面的三光: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这是《阿弥陀经》的经文。

 

       《观无量寿经》经文说: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光明的作用是摄取念佛的人。

 

       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两段经文合在一起,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个解释特别绝妙!说:阿弥陀为什麽能叫阿弥陀?他有什麽含义?他有这样的作用,他才有资格叫做阿弥陀。如果不是如此,他就不能叫阿弥陀。那麽: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无量光、无边光和无所障碍的光,他要干什麽呢?要起什麽样的作用呢?他是什麽样的光明智相呢?佛的光明、佛的智慧要起什麽样的功能和作用呢?就根据《观经》说: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唯」是唯一;「观」是观察,或者寻找。善导大师又说「唯觅念佛往生人」,「觅」就是寻找,寻寻觅觅。佛的光明像探照灯一样,到处探照(要找一个目标,哎,找到了!);或者像雷达一样,雷达,虚空里面在扫描,它是要捕捉目标的,是不是?不是无缘无故开这个雷达。那麽,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他也是有目的的,他在寻找念佛人,施给我们名号功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念佛,「找到你了!」叫「唯观」,看到了:「哦!在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有一个念佛人──不是有一个,有好几百、好几千,哦,看到了!」他就放光,当下放光摄取。

 

       「唯观念佛众生」:这个「唯」有两种含义:一个叫「显胜」,一个叫「简他」。「显胜」就是说:念佛优胜,胜於其他法门;「简他」是说:别的修行,阿弥陀佛光明不照耀,唯独照耀念佛众生。所以,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看到你。善导大师不是讲嘛:「众生念佛,佛则闻之。」他听到了,他不来照你吗?他听到了,当下就照你了;「众生拜佛,佛则见之」,看到了,佛光也来照耀摄取你;「众生心中念佛,佛则知之」,佛心知道了,就来摄取你。「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这里说:「唯观念佛众生」。

 

       佛的光明,都有其作用。像我们现在这里,讲堂里很亮,我们就不用开电灯,对不对?如果天黑了,开电灯是为了照明;晚上外边大街上开了路灯,那也是为了行人照明。那麽,阿弥陀佛光明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这是佛光的作用。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光干什麽呢?就找念佛的人。你要想被阿弥陀佛找到,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就像妈妈找孩子,孩子丢掉了,在野外,妈妈就喊:「哎呀,我的儿……」就喊他;这孩子喊「妈妈」,哎,妈妈当下听到,就找到你了。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浪,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一切通具足。不要说你隔得远,你说:「我没有在大庙子里面念佛,在我家的小黑房子里念佛,阿弥陀佛能不能找得到?」找得到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在这里啊!」哎!阿弥陀佛马上来到你面前,说:「我知道。我来救你,我来迎接你。」

 

       我们在五欲六尘的娑婆五浊恶世,在这里念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来摄取不舍。「摄取」,「摄」就是救度的意思,也是保护的意思,所谓摄护、保护、救度;「取」,就是找到你啦,把你抱在怀里,不丢开你,叫「摄取不舍」;「不舍」就是不舍弃我们,不嫌弃、不舍离、不放弃我们,白天、晚上,今天、明天,现生、平生,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的光明不间断,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

 

       这是善导大师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佛光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知道说:「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无量亿的光明摄取不舍啦。」我们这样叫做「如实修行相应」。

 

       既然如此,往生决定不决定?

 

       (「决定。」)

 

       阿弥陀佛的这麽多光明把你摄取不舍,往生就一定了嘛!

 

       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说:「哎呀,我念佛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不知道阿弥陀佛要不要我?」阿弥陀佛明明说:「我的光明摄取念佛的人不舍。」我们在这里说「我念佛,不知道佛光照不照我」!

 

       进了道场,有的居士就讲:「哎哎!靠後边!你没有搭衣,没搭衣,你念佛,佛光不照你;佛光照我,为什麽?我搭了菩萨衣,所以佛光要照我。」这个,不是这样,不是你衣服穿得好,佛光就照你。是你只要念佛,哪怕在家里,不在道场里,佛光都照耀你。

 

       如果我们念佛,心中怀疑说:「阿弥陀佛不知道见没见到我?阿弥陀佛不知道照不照我?阿弥陀佛不知道救不救我?阿弥陀佛不知道要不要我?」这样就不了解「摄取不舍」,就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就起这个作用: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心中知道:我念佛,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耀摄取。你看,多安心哪!晚上睡觉,躺那个地方──睡在哪里呢?睡在阿弥陀佛光明的蚊帐里面──不是蚊帐,是阿弥陀佛光明的宝帐当中。我们晚上虽然睡着了,但是,我们不要担心掉到阎罗王的手掌里面,因为阿弥陀佛的八万四千光明就像我们的蚊帐一样,左一条,右一条,上一条,下一条,密密麻麻地把我们包裹在这当中。所以,白天、晚上,佛的眼睛都看着你,「慈目不瞬」,佛的慈悲的眼睛啊,时刻地盯住他的宝贝儿子,一刻都不愿意离开。

 

       你看妈妈看孩子啊,年轻的妈妈看她的小宝宝,看得简直是眼睛都不丢开了。

 

       我们来念佛,阿弥陀佛看着我们,一刹那都不离开。他生怕人家……来了一个蚊子,他就要给它挡开;有烦恼来侵蚀我们,有种种的业障要来障碍我们,阿弥陀佛想方设法为我们排除。

 

       所以,我们念佛为什麽感到会有佛的保护啊?为什麽我们念佛能够增长福报、消除业障啊?为什麽我们念佛能够消灾免难、遇难呈祥啊?因为阿弥陀佛的眼睛在看着我们,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保护我们,阿弥陀佛的宝手在旁边照护我们。所以大家念佛,心中稳当、安慰。

 

       这样念佛叫「如实修行相应」。

 

       能不能做到?

       (「能!」)

 

       如果按照禅宗、按照通途法门的「如实修行相应」,你一定要开悟的。你不能悟得诸法实相,没门!肯定不可能。

 

       但按照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六名名号就是实相法。我们这样念佛,在弥陀光明的摄护当中,这样安心念佛,这叫「如实修行相应」。这是第一句。

 

       很感恩我们的善导大师,把《阿弥陀经》和《观经》的经文结合在一起。所以,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他讲的话,好像也在汇集,把《阿弥陀经》和《观经》捏在一块儿,但是,天衣无缝,说得这麽巧妙!佛的光明智相就是如此。

 

       「故名阿弥陀」:这样他才叫做阿弥陀佛。

 

       如果佛的光明智相不是如此,阿弥陀佛自己站不住,他就没有资格叫阿弥陀。

 

       比如说这个人,他是局长,如果他不能行使局长的工作职权,那就是名不符实,他这个名就是虚的。

 

       阿弥陀佛之所以能称为阿弥陀佛,就是因为他能「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也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一点,虽然我们刚开始学习的这些文字挻生涩,但是道理一通,就觉得这个也不难懂,是不是?

       (「是!」)

 

善导大师释六字名号

       下面第二句:

 

       「如彼名义」:「如」还是如实,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按照彼弥陀名号本来的含义,这样来念佛,就叫「如实修行相应」。如果不是如此,反过来,那叫「不如实修行相应」。

 

       阿弥陀佛名号有什麽意思呢?刚才我们说过了,有很多答案,如果让大家自己回答,有很多。关於名号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面有两处解释:

 

       一处是在解释经名的时候,解释《观无量寿佛经》的「无量寿」三个字,用梵语和汉文逐字对翻,「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解释为:

归命无量寿觉。

 

       这是字面上翻译法的解释。

 

       第二处,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这个叫「善导大师六字释」,这个是最有名的解释。善导大师对「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解释,叫「六字释」,最有名啦!这个解释是站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能这个立场上来解释的。

 

       比如说米饭,对米饭如果来做解释的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就从它的营养成分,它是碳水化合物,它含有多少成分;它是一种水稻作物──这是植物学、营养学方面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比如说现在是饥荒年,收成不好,一个大富长者要拿米饭来赈灾。灾民都等在那里饿得不行了,你跟他解释这是碳水化合物,他听了就摇头,对不对?「我不感兴趣」;「这个米饭,你吃了就饱」,这个就是它功能的解释。或者大米饭,或者小米粥,或者别的水果、糕饼,它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免除饥饿之苦,不至於被饿死。

 

       那麽,善导大师第二处对於六字名号的解释,就是站在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功能这个立场来解释的。我先把这段文读一遍:

今此《观经》中,
十声称佛,
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我这样读下来一遍,可能大家模模糊糊。後面四个字听清楚了──「必得往生」。前面「言南无者」、「言阿弥陀佛者」,就是把六个字分为两段来解释。最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必得往生」。这样听一听:哦,似乎有一点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是「必得往生」,大家能够猜到一点。

 

       我想这一段文,大家跟我一道念一下,好不好?

言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意;
言阿弥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解释这六个字,他最後就说:这六个字是什麽意思?就是:

必得往生。

 

       所以,我们的标题说:「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别时意:十念念佛只种远因

       这一段文,它的来历是这样子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观经》,《观经》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下品往生,是造恶众生往生净土。尤其是下下品,他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都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样的一种经文和教理、教义,一般的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所谓「要靠戒定慧断贪瞋痴烦恼,这样才可以了生死」,他不能够接受,他说:「怎麽可能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十句佛就能往生呢?」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於是,他就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上来解释这一段,这个叫「曲解」,就拐了弯了。他怎麽解释呢?当然也有依据──这一段,叫做「别时意」。「别」是特别,就是另外的意思。他说:佛说法本来就有别时意、别义意,有种种说法的心态和摄受众生的方便。什麽叫「别时意」呢?就是:

 

       佛为了鼓励懈怠众生,说微因而得大果。如果说修行成佛很难,可能这个懈怠众生就退堕了,「哎呀,那太难啦!」所以佛就讲:你以小小的修行,乃至一礼拜,乃至一低首,乃至一合掌,你都可以成佛道。这样讲,来鼓励你,让你不至於退心。其实本身并不是说你一磕头就能成佛的;也不是说你一合掌就能成佛的。是让你有一个不退堕的心,生起喜悦,然後来合掌、来礼拜、来称名。真正来讲啊,是要到很久以後──你现在种了一个善根了,将来,来生来世,慢慢慢慢累积修行,长劫之後,那个时候才成佛。

 

       这叫「别时意」。他用这个意义来说明《观经》下品:

 

       《观经》下辈往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什麽修行都没有,那麽,佛为了鼓励我们、安慰我们,怕我们失去信心……

 

       意思说:

       这个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的话、安慰的话,说:「你啊,念十句佛可以往生。」他其实这一辈子不能往生的,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到以後哪一生再转过来做人,再修行,然後才能往生。

 

       这是当时有人对这段经文的解释。

 

       这麽一解释(这样的解释大家愿意听吗?很愿意哈?如果这样愿意听的话,那我们不要念佛了,你就是「别时意」了,我们这一辈子不能往生了),这样的解释,在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有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他说:「念佛今生不能往生,还要搞到多生多劫,那我念了有啥意思?我不如现在就修别的。」

 

       所以,怀感禅师就说:这是当时一般叫「摄论宗」的人,这个见解一出来,就障碍了很多人修学净土的信心。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他来就要把这个错误更正,所谓「楷定古今」,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楷定的一个内容。

 

       这些人做这样的解释,也有他的依据,他是根据经典里所讲啊,如果你修行要达到你的目的地,要「愿行具足」,这样你才可以到达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愿,我有这个愿望,想到北京去,光是起这个愿望,你脚不动,那麽你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到。这个叫「唯愿无行」。你只有愿、没有行,你是空愿。

 

       这个道理听起来合情合理。所以,当时解释「别时意」的人,他就认定:下品下生的人,是「唯愿无行」,他现在被地狱的苦所逼迫,他肯定愿往生。你讲有极乐世界,他不相信就算了,只要相信,他是愿意去的,有这个愿,因已经种下来了。但是,他没有修行,因为站在他的角度说:「你念十句佛,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你就嘴巴念十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谈得上是什麽修行呢?」他是站在一般通途的立场、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认为这个没有修行。所以,他判定下品下生叫做「唯愿无行」。既然唯愿无行,就不能到达目的地。那麽什麽时候呢?等到你来生来生来生,你的行持再丰富、圆满起来,愿行具足了──有愿、有行,这样才可以达到你的目标。他就这麽解释。

 

       同时,他也举了一个比喻,他说:好像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说:「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这个,也叫「别时意」。一枚钱给你,不是你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你慢慢慢慢积累,最後赚一千枚。他又说: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你念这十句,现在不能往生。慢慢慢慢积累,你的行持丰富、圆满,慢慢可以往生。

 

       他这麽一讲,人们听起来都觉得有道理,这样,就退心了。

 

       善导大师以弥陀示现的身份,听到这样的解释,当时就讲:

 

       「自失误他」:自己失去往生,对众生也构成了误导。这个对众生:

 

       「为害兹甚」:对众生很有为害作用。

 

       所以,他就奋笔疾书,写了这一部《观经疏》。这一段就是来破斥「别时意」,来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

 

       以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我想这段文等一下再解释。

 

别时意引申:念佛要累积到某种程度才可以往生之误解

       我想把这个「别时意」再作一点引申:

 

       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观念,说:「我现在念佛还不能往生,现在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哪能往生?『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也不行……一定要积累每天三万、五万,然後积累三十年、五十年,到最後了,要临终了,要断气了,那个时候才决定往生。」如果抱这种观点的人,也可以讲叫「别时意」。就是:现在念佛,当念不能决定往生,要累积累积累积累积,到那个程度,才可以往生。这个算不算「别时意」呢?这个「别」,就是不在当下。

 

       它的反面就是「即时」,即时得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念念、声声,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就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这个才不会落入「别时意」的一种解释。

 

传承的重要

       所以,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你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比如同样看《观经》,《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那我们是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这样才有把握。不是所有的解释我们都可以看、都可以依准。

 

       如果说我们对善导大师的教义明了了、透达了、很稳定了、眼睛很明亮了,旁参其他的解释,看一看,了解它,也未尝不可。不过,真正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後,再看别人对净土宗的解释,我觉得是索然无味,没有什麽味道。因为它讲得比较玄妙,不那麽亲切。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讲,有一定的距离。

 

       或许有人觉得很好,那是根机各有不等了,历代的祖师善知识都有他方便设化的手段,也有他教化众生的物件。

 

每一句佛号都愿行具足

       我们来看文: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因为善导大师《观经疏》是在解释《观经》,所以,他就说「今此」,就是这一部《观经》当中;「十声称佛」是指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麽,这十声称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唯愿无行」(只有空愿、没有行持)呢?不是的。他「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说:我们念十句佛,就有「十愿、十行」。

 

       这个并不是说:念八声就有八愿、念七声是七愿。这个是说什麽呢?每一声佛的名号里面,都具足愿行。那麽,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说里面漏掉一个、空掉一个。比如说我们念三万声佛,每一声里边都是愿行具足,不是说哪一句不具足,或者最後那一句才具足。我们念一辈子的佛,声声念念之间都具足愿、也都具足行。不是说我们临终了、要死了、断气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所以,这里说的「即有十愿十行具足」是这个含义。

 

       我们一般的人念佛,之所以觉得往生没有把握,是我们本身对於这句名号觉得空荡荡的,说:「我很想往生啊,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啊?」很想往生,有这个愿,我们感到人世间这样的苦恼,大家都愿往生,所以,愿是有的。那麽,为什麽觉得自己不能往生呢?「想一想我们没有什麽修行啊,我只会念一句佛,哪里叫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又不会打坐,又不会参禅,又不能开智慧……」一般的观念,都认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叫修行的,很简单,只是随口念几句。

 

       所以,我们的思想啊,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给我们校正,那个「别时意」的人一解释,你说:「哎呀,解释得好啊!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所以你解释得好,解释得对!」因为他讲的跟我们心里想的刚好是一样的。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说:「念佛哪能算得上什麽修行呢?我也不会诵经、不会诵咒,持戒也不行,又不能开智慧……」那麽,「别时意」一说:「你单念佛虽有愿,但是行不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会摇摆,就会动摇。

 

       好,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