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净宗法师 2005年6月讲於「佛林寺」
六、愿受大愚痴之身,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法然以智德化人犹不足也,
法性寺之空阿弥陀佛虽愚痴,
是念佛之大先达,化导普广。
我若再受人身,
愿受大愚痴之身,
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我法然如果以智慧、道德来化度他人,还是有所不够。」後面举了一个例子,「空阿弥陀佛(人名)虽然愚痴,没有文化,但是他念佛精进勇猛,很多人受他的教化。我法然如果再来此界,愿受一个愚痴之身。」法然上人在当时称为智慧第一啊!「我愿意成为一个大愚痴之身,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在这个世间,有的时候往往因祸得福。你说他这个人不识字、大愚痴,他就老老实实念佛,一天到晚三万、四万、五万、六万,往生非常自在;另一个人呢,聪明伶俐,什麽经教都能看,看了也都能说,结果弄了一个好的名头,人家都喊他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学问真大呀!你广通诸宗啊!你是大法师啊!」
「对啊,我是大法师,哪能像一般老太婆一样,一天到晚只会念佛?」
结果就害在「大法师」三个字下面。这个太危险了。
七、法尔之道理: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来迎
有「法尔」之道理:
如炎升空、水下流,
果中亦有酸有甘;
此皆「法尔」之道理也。
阿弥陀佛之本愿者,
是以名号引导罪恶众生之誓愿故,
唯一向念佛者,
即蒙佛之来迎,
是法尔之道理,无可疑也。
前面用事实作比喻,底下就来说明。讲「念佛往生」,这个不容怀疑,为什麽呢?先打了比喻,有「法尔」的道理。「法」,就是万事万物都称为法,「尔」就是那个样子,万事万物本来的状况就是如此的。像火焰,就往上升,从来没看到火苗往下窜的,是往上窜;水呢,就往下淌,这个是自然界大家经常看到的;水果里边,也有酸的,也有甜的。从来没哪个去问:「哎,为什麽火焰往上跑啊?为什麽水往下流啊?」这个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火这一法,就是往上走,火焰、热气往上走;水这一法,就往下流。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一法,它是什麽样的规则呢?它是什麽样的道理呢?它是什麽样的状况、什麽样的功能呢?
「以名号引导罪恶众生之誓愿故」:阿弥陀佛的誓愿是这样的,是以名号来引导罪恶的凡夫,你只要念佛的话,自然蒙佛的来迎,自然往生净土,这个不用怀疑。
比如有人喜欢钓鱼,鱼在水里如果吞钩,诱饵吞下去,自然就被绳子拉过来,没办法!南无阿弥陀佛的誓愿,就好比六字名号的钩,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宁愿被阿弥陀佛钩住,那自然被誓愿牵引。鱼被鱼钩钩住了,你想不出水面是不可能的;念佛的人被阿弥陀佛所钩,你自然会出离生死苦海,往生极乐净土的涅盘彼岸,自然被牵引,往生净土。所以,这个不用怀疑。
也像长江水一样,长江之水自然是归到大海,不管你看见不看见,你睡觉睡着了也好,还是睁着眼在江边看着也好,你扔一块木头到长江里边去,它自然漂到东洋大海。
江水,就代表阿弥陀佛的誓愿;木头,就代表我们自己;把它扔在水里边,就代表我们念佛,我们归投於阿弥陀的誓愿,把自己的身心归命於这尊佛——南无阿弥陀佛,归命,就是把我们这块小木头扔到阿弥陀佛的誓愿的长江里边。那麽,自然而然的,随着我们的寿命往前走,我们一向念佛。除非你半路上不想念佛了,等於是那块木头挂在旁边的树上了,「我不念佛了,我修别的法门了」,那就在那里停住了,你就不能淌下去。如果你一直念佛,就自然顺着长江水到了东洋大海。大海,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极乐国。
是自自然然的。
八、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虽然怀疑,
若念佛者,
即得往生。
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这句话非常的妙,彻底的安心。有的人在那里讲啊,讲得我们听起来……讲信心,讲得就不得了的玄妙,讲得你是口水丢多长,但是就是得不到。「哎呀!大信心啊,如何的微妙啊,大信心,怎麽样怎麽样啊……获得这一念如何如何……」但是,什麽是这一念?那很难哪!千万个里边没有一个得到的。
所以,我又想到法然上人讲的:
净土宗,
易为标准。
容易就是标准。听得懂,做得到,这就是净土宗;听不懂,做不到,很玄妙,那个就不是净土宗。
法然上人在这里讲:
「虽然怀疑」:因为我们本来就容易起怀疑心──怀疑跟怀疑也不一样。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你虽然怀疑,但是你只要念佛,肯定往生。我们听到这句话,又要起怀疑心了:善导大师解释《观经》里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能往生」,「少一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没有一念的疑心,这叫深信之心。而这里讲「虽然怀疑,念佛也往生」,那里说「没有深信,不能往生」。这不是矛盾吗?何况法然上人自己在後面的念佛往生文里还有一句话,反过来讲:「虽然念佛,若怀疑者,不能往生。」这让我们听起来就感到矛盾了:到底能不能往生?两句话,哪一句正确?
两句话都正确,讲的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还是先看这一句:
「虽然怀疑」,心里面有疑心:「哎呀!我罪障这麽重,我念佛,我这样到底能不能往生?」可是後来想一想,「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呀!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吧!不管它啦,放下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你虽然怀疑,如果你念佛的话,还是往生。边疑边念佛,只要你不放弃念佛,决定往生!
另外一句话怎麽讲呢?「虽然念佛,若怀疑者,不得往生」,他虽然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真的能往生吗?这一句佛号真的能救我吗?」这麽一怀疑,就把前面的念佛又扫掉了。念了一句,「哎!念佛真的能往生吗?」这个就不能往生了。
有一个故事,可能能说明这个问题,好像这两句话前後次序颠倒一下就不一样了。
清朝的曾国藩,大家知道吗?名气挺大。他带着湘军去跟太平军作战(湖南人叫湘军,他训练出来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啦,他也会打仗,但是太平军也不是那麽好惹的,结果他打仗前期是屡战屡败,总是打败仗;打败了要向朝廷交待呀!「战报如何……」要写文书啊!那文书官就写啦:「臣屡战屡败……」(最近状况怎麽样,报告给朝廷)曾国藩拿来一看,改了一下:「臣屡败屡战。」他把它倒了一下次序,这麽一倒,那就不一样了。「屡战屡败」,太后老佛爷一看:「你屡战屡败,你搞什麽?」屡战屡败,给人的感觉你就是残兵败将,你是没有希望了,这个是很沮丧的事情。你看,曾国藩一改就不一样了,「臣屡败屡战」,「我虽然每次打败了,但是我重整旗鼓再打」,那就感到有希望了,有勇气、有力量了。次序一颠倒,就不一样了。他这一改,确实就显得不一样了,也显得他的心很坚强,「我虽然屡败,但是屡战,打不倒。」
这里也一样。你虽然怀疑,「若念佛者」,怀疑是败,但是,「我还是来念佛」,过来又胜了,还能往生;你虽然念佛,「若怀疑者」,完了!你念佛,念完一句佛,怀疑一下,你看,就败下去了,这个就不能往生。
所以,关键问题,这里讲「虽然怀疑,若念佛者」,结归在念佛,以念佛而决定往生。
讲「虽然念佛,若怀疑者,不能往生」,不是讲念佛不能往生,是因为你怀疑,所以不能往生。那还是要我们信顺。这句话是顺着牵引,那一句话是反着激劝。顺的牵引说:「你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你心里面自然就不怀疑了,「这有什麽好怀疑的?我边疑边念佛就能往生!」哎,放下心来,你自然就信顺了,没有怀疑了,连怀疑也不影响往生,你怀疑干啥呢?没有必要了。
那句是反面讲,「你念佛,你怀疑不行啊!」激劝你不要有怀疑心。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我曾经也讲过了:这个怀疑,有它不同的程度,它也有差别。怀疑如果不至於障碍你念佛,这个怀疑还是有信心的,不算怀疑。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我们要到寺院去,以前我们只去过一两次,路记得不太清楚,感觉到那个寺院是在前边,想去挂单,但是不是那里,又不太记得。所以,边走边怀疑。但是,只要你脚还在往前走,说明你还相信这条路是到那座寺院的。说明你还是信的;「怎麽越走越不像!」你开始停那里了,然後就回头了。说明你不相信这条路是到那座寺院的。
我们虽然怀疑,但是还在念佛,说明你还是相信念佛能往生,不然你就不念佛了,不学了,开始杂行杂修去了。
这里,是要归在念佛当中。
九、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念佛虽有种种之义,
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这句话也非常的好。我看到这句话就想到:做一个书签,正面印上六字名号,反面就是这句话,夹在书当中就可以了。翻过来看这一句,「哎呀,你不要懂得很多东西,虽然有种种的道理、种种的教义,但是只要称念六字里边,通通都包括了。」一句话含盖一切法。祖师的手笔、祖师讲的话就是不一样,有力量,犹如风扫残云,把你心里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蚕丝乱麻,一句话就给你扫乾净。「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通通包括。还有什麽好说的?
十、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不知其义、不知其文也无妨,
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这个也好啊!「无妨」,不妨碍。往往很多人讲话,就是给我们增加很多的妨碍──妨害和障碍:「某某人哪,你这个都不懂你也能往生啊?你这个经不会背,你也能往生啊?你那个咒都不知道,你也能往生啊?」好像不会背经诵咒都是妨碍──这有什麽妨碍呢?这跟往生有什麽关系呢?没有妨碍。你虽然知道义、知道文,如果不念佛,你不能往生,这才是妨害。只有不念佛,才妨碍往生,其他的,通通不妨碍往生。所以,「唯依称名,必得往生」。你不懂得教义,不懂得文句,没有关系,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净土──多麽有力量的话!多麽乾脆的话!让我们心中多麽清爽、不增加负担的话!尤其是一些老太婆,不识字的,听到这句话就高兴了。
但是也有的人很自私,他识得几个字,看了这句话,他不想看:「啊!我读了这麽多书就跟她们一样啊?她们不了解经文也能往生啊?」以为自己是贤善之人,「像我这样才能往生,你那样不可以」。
这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