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二)废权立实
大师思想简言之,分真实(实)与方便(权),导方便入真实,也就是「开二归一,废权立实」。
大师思想,简单地说,分为真实与方便。「真实」後面写了「(实)」,「方便」後面是「(权)」,这是佛教的基本名相,权、实是一对。权叫作方便,方便权假。比如我们平常讲的「权宜之计」,就是说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而是暂且使用一下,权就是方便,是暂时性的。大师的解释,教理也好,行法也好,都分为真实和方便两种;最後是要引导方便进入真实,这才达到了目的。就是所谓权宜之计,暂时用一用,最後就要把真实的方法、利益显示出来。这也就是「开二归一,废权立实」。「开二」就是开为二分,「归一」就是最後归到一处。
这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的整个条理和思路。这个地方是两条线索、两条路子,到最後都通到一个地方——「开二归一」。再通过「开二归一」达到一个目的,叫作「废权立实」。所谓「废」就是看不见、包含在里面了,它的作用已经完止、到此终结了。「立」是独立、显现、确立。所谓「开二」就是开出权和实这两股,也就是方便和真实;最後是要归到真实的地方。一旦归到真实的地方,真实的就独立出来,权就废了。
「开二」者,先随众生执情,义路开分为二,即方便与真实;常以方便显说置前,真实隐密放後。
为什麽要「开二」呢?如果不开二,释迦牟尼佛直接讲他的本怀,就显示「一」就好了。但是,「一」不行,众生根机不成熟,不能接受「一实」——唯一、真实的教法;所以,从这个真实的主干上面,必须再开一个分支出去,就是「开二」,开一条方便的诱导。因为众生有执着的情感、分别,直接讲真实的他接受不了,所以就随着众生的执情给一个引导:这叫「开二」。
「义路开分为二」,「义路」两个字很重要。就是说,他要解释的义理、路子,先分为两个;在开二的人心中,他是要归一的。所以,他虽然是开两条路子,但最後的目标、归结点他心中明白,走路的人可能不清楚,他能引导过来。所以,义路先开分为两条,也就是方便与真实。这是因为要以方便接引众生,所以经常是把方便显说置前。方便的法门是明显地说在前面的,是为满众生的愿,让众生听起来比较好接受;先把真实的义理隐密,放在後面。
这就好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好像给小孩子吃药,药外面是胶囊或者是甜甜的糖衣,里面包的才是药粉。如果直接把药粉给小孩灌进去,他就吐出来了,所以必须包个胶囊或者甜的糖衣。方便就是那个胶囊,有了这个胶囊,带点甜味,众生愿意接受。然後把真实的道理、利益都放进去,这样不就达到方便的目的了吗?想要治病,吞这个胶囊,是外面包的胶囊能治病,还是里面的药粉能治病?那肯定是药粉能治病。但是,如果没有胶囊,病人可能不容易吞下去,所以加这个胶囊。那你以为胶囊能治病,专门嚼胶囊,还甜甜的,行不行?当糖吃可以,治病不行。
所以,在净土宗当中,要门和弘愿,要门就是胶囊,弘愿就是里面的内容——「一向专念」。就是说,定散二善就是做成一个胶囊而已,里面装的是「一向专念」。有人「咕噜」吞下去,说:「这个胶囊真好吃啊,治了我的病了!」他不知道,「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定散二善包裹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到底是怎麽包裹的,我们下面会说。
下面讲「归一」。
「归一」者,终显佛陀本意,结归唯在一真。即此一真,一切皆真,回顾来路,倍觉亲切。
不能总是「开二」,要有个结归,最终是要显明佛陀出世的本意。宣讲《观经》的本来目的、结归,「唯在一真」,这个结归的地方肯定是在唯一真实的地方,不可能到最後还是方便,到最後方便就不要了。
「即此一真,一切皆真」,就是说,如果能够悟到最後唯一真实的教法,那麽就应该想得到,原来所设步步的方便,那一切都是为了走向真实;这样,方便也成为真实,「一切皆真」。
回头再看,才会觉得前面那些方便里面有真实的意义包含在其中。所以,「回顾来路,倍觉亲切」,才觉得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佛陀为什麽要讲定善十三观、三福九品?讲这麽长,是为了到最後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个是真的,是一真。那麽前面所讲这一切都有它的真义包含在里面、渗透在其中。方便和真实有这样的一种关系。
既经开二归一,自然废权立实。如众水入海,失彼故名,皆得海号。
既然经过了开二归一这麽一个过程,自然就达到了废权立实的效果和结局。道理刚才说过了,因为归到一了,到了真实的地方,前面所开的方便道就已经舍了。
举一个譬喻。就好像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珠江水等等,这一切的水入了大海,那它们还叫江水吗?还能把水一舀说「这是长江水」吗?江水到了大海,哪还能知道哪里是长江的水?虽有圣智难分别,它就不再叫长江水,也不再叫黄河水,通通都叫大海水。所以江水原来的名字——长江、黄河这些名字都失掉了,都叫大海,所谓「皆得海号」,都叫海的名号。
这就是说,这麽多定善、散善,它们归入念佛大海之後,通通看不见了,不再称为定善、散善了,都归入念佛,属於念佛功德,唯有念佛往生西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