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讲於2008年10月20日)

 

【净宗法师:】

       上人慈悲!智随法师、各位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机缘很难得!上人这次来和我们大家相聚,尤其是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是出家人,离开原来的家庭,走到庄严的佛门当中,现出家相;本来又住在全国各地的道场,居然能够聚在弘愿寺,而且碰到上人也来到这里,我想这个因缘是太难得了!

 

       这段时间来到寺院里边,和各位法师早早晚晚在一起,虽然没有深谈,但彼此见面也很亲切!

 

       过两天想跟上人出去走一圈。在走之前,一方面请上人给我们做一些开示(听众比较单纯,只有我们出家众,就法门的状况,就弘愿寺的状况;大家都是为法而来,刚好有这样难得的机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跟大家交谈交谈。

 

       好!谢谢师父!

 

 

【慧净法师:】

佛法弘扬本在僧

       各位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说「开示」实在很惭愧!不敢当!谈不上什麽开示不开示。大家出家有的也都蛮久了,法义、教理乃至出家生活也都很清楚了,甚至在有些方面,我显得很肤浅。只是我多次讲过,寺院就是我们出家人的家,信众再怎样跟道场亲近,都属於护法。因为我们出家众现出家相,无形中好像鲤跃龙门,加入人天师范——三宝的行列,所以理所当然不住一般的地方,所住的就是寺院。尤其是我们弘愿寺,「弘」就是「广」,要广纳天下。希望净土法门的行人,多多来这里参学。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了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也了脱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在末法时期,能够快速了脱生死轮回的法门,唯有净土法门。我想,如果大家深入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个当生解脱的法门,也是个究竟意义上自利利他的法门。

 

       净宗法师不在弘愿寺的这段时间,由智随法师来陪伴大家,希望大家安住下来,一方面深入教义,一方面互相交流心得。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弘法布教的人才,把这个在中国断层了一千多年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弘扬到全世界。

       

       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所提倡的只是让信众跟佛法结一个缘,不强调了生死,可是也能够遍布世界五大洲,在世界各地都有道场(协会)近二百处。他们人才济济,为什麽?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办佛学院,培养布教人员。佛学院一毕业,至少有一半的人就会在那里出家。他们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大专学生的冬、夏令营,或者教师的冬、夏令营,平常也举办短期出家。这样,一般在红尘滚滚当中厌倦了的人,到了寺院,一过寺院的生活,哎呀!觉得很清闲,觉得卸下了一切重担,也了解唯有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们往往就会呆在寺院,甚至发心出家。这样一来,佛光山的出家众就很多。所以,他们每一个地方都派有出家众。因为佛法弘扬本在僧,道场有出家众,就能够领导一方,自然会带动当地的学佛风气。

 

       佛光山都能够遍布整个世界,何况我们这个当生解决生死轮回这一根本苦恼的净土法门,怎麽不能弘遍全世界呢?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有佛法;而众生最需要的,就是净土法门。因为有人就有生死,就必须解决生死大事。能够当生解决生死大事的,就是净土法门。

 

专弘一生解脱之法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草创时期——其实并不是创了,因为一千多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在我们中国断层了。现在由我们弘愿寺、由我们在座各位,开始来中兴它、复兴它,如同原来没有,而现在要草创。因此就有种种的艰难,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安住下来,发心学习法门教理,将来把它弘扬出去。

 

       学佛也是学佛的大悲心。善导大师说要「学佛大悲心」,学佛大悲心怎样学?如果没有一个解脱之法给人家,大悲就展现不出来。再怎样有爱心,为他人牺牲奉献,可是如果不能给大家带来究竟解脱,还是没有完成佛教的使命。

 

       所以,希望大家专修这个法门,以前尽管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法,现在暂时把它搁到一边,其它的书暂时不用看,专看善导大师系列,你就会在这套书中尝到以前所尝不到的法味,真的可以让我们得到大安心、大安慰、大满足、大欢喜。

 

明因识果,不贪名利,一向称名

       当然,作为出家众,最重要的就是明因识果、安守本份。出家众离开了滚滚红尘,离开了名利深坑,所以剃头了,就不可以再有贪名贪利的心;出家众离开了世俗,离开了恩爱的亲人,对一般的信众更不可以攀缘。

 

       净土法门始终都归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就把念佛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个地步,那不愧为人天师范。

       刚刚讲的:

明因识果守本份,
不贪名利不攀缘,
一心念佛生净土。

 

       这是佛法之中最精要的,虽然听起来很肤浅。

       

       「明因识果」:谁不晓得要明因识果?可是不容易。大家都晓得有因果报应,可是大家往往都在违背因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明因识果。

       「守本份」: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什麽岗位做什麽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往往也不容易。

       「不贪名利」:我们也晓得摸一摸自己的头是个出家众,要远离五欲,可是往往也不容易。所以要时时警惕自己。

       「不攀缘」:有的人出家了,但是他对有钱的信众就会无形中巴结他,希望将来他可以供养自己。这样的话,就违背了出家的本怀。我们出家人不攀缘,我们只要有德行,自有护法神为我们做未来的安排,根本不用我们去攀缘的。如果要我们去攀缘的话,那何用出家?那佛法的可贵又在哪里呢?

 

       所以就是「明因识果守本份,不贪名利不攀缘,一向称名生净土」。

 

       我就讲到这里,接下来请净宗法师开示。

 

 

【净宗法师:】

深切的期盼

       南无阿弥陀佛!上人慈悲!智随法师、各位师父:

 

       我有很多话想讲,但讲起来可能会语无伦次,就随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觉得如果上人能够长期跟我们住在一起,那是多麽好啊!我们平时的很多事就可以请教了,德行上有所不足的话就有镜子,有缺点就有长者来指导我们、安慰我们。可是这样的福报和机会是难求难得的,上人来到大陆是很短的时间。

 

       以我个人来讲,虽然出家也十几年了,学习净土法门也有十几年,在第一线跟大家一起宣传净土法门也有十几年,这麽长的时间,我个人感觉远远没有成熟,非常的不够,非常的浮浅,也非常的躁动,没有一个深沉的学识德养可以担当起这座寺院,担当起对信众的指导工作。但是好像一些因缘所感,好像慢慢地一些推也推不掉的因缘就来临了,所以我觉得有很大的压力。

 

       当然,寺院建成这个样子,看见各位法师能在这里住,我首先心里是很高兴的!因为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什麽?可以讲每个人来到弘愿寺都是为法而来的。既然是为法而来,从我本人的心态和我本人的志愿,就是愿意和大家早早晚晚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为佛教做贡献。

 

       不要说出家人,即使是信众为法而来,我们也要这样去做,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心中的愿望;即使我们在外面遇到陌生人,如果有因缘,也应该全心全意地所谓「拳拳相授」。何况大家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寺院,所以一想到要离开大家一段时间,其实也是不舍的。

       

       大家新来的也好,或者常住在这里的法师也好,我平常跟大家谈得也很少,往往都是行色匆匆,脸上总是有事的样子,每次回来都是蜻蜓点水,见一个面就走了。「师父又不知道去哪里了?」在这方面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心理。

 

       只是也是一种时机因缘,上人对我有一些交待,为我布置了任务,我本人觉得压力很大。上人这样的期盼,我个人觉得未必有这个能力,但我还是有这样的心愿。就如刚才上人所说的,我们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首先法门的框架,教理方面该有的着作还要有,必须完备起来,这是最核心的。

       

       法是核心,就像我们的身体,因为有神识,它才能发育起来。我们的法——净土三经及祖师论释就是整个教团未来推广的神识、核心。同时还要有各个层面的相关教材,把教学体系完善起来。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其次就是大家的修学。在修学方面必须有法师来指导。

 

       再次是寺院的管理。因为我们是一个新兴道场,很多方面都在探索当中。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众生的根机,传统寺院、丛林的老规矩有它的不足(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我们可以说没有理想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而我本人又在游走当中。这几天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弘愿寺目前的条件,一时难以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所以我感到很抱歉!不能和大家天天在一起共同学习。

 

       当然,我回来这麽短短的时间,只要看到因缘,也希望跟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也深切地期盼!因为我接触善导大师着作的时间可能比在座各位要早一些。也深切地期盼我们後来的法师能够进一步深入,能够把这个法门大大地弘扬开来。

 

时代的责任

       大家来到弘愿寺,大概目标会在我身上。可是以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来讲,一定会让人家很失望的。所以我刚才也说到了,如果上人在这里多好!我们都可以像兄弟一样,有一个父辈、长者、师父在引导我们。就像今天这样,上人给我们做开示,有这麽多的出家众。

 

       依我本人来讲,我觉得是没有什麽长处的,如果说对自己有一点点肯定的话,就是对於佛教、尤其是对於善导大师的教法(我想各位的心也跟我一样),希望不遗余力地、不惜任何代价地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能够把它深深地紮根下来,并且确立将来长远的发展方向。

 

       很多事情都是历史的机缘。历史走到今天,不允许我们退步。如果我们在那里韬光养晦、潜心积淀也可以,但是众生几乎不允许我们有这样的时间。善导大师一系的净土思想,上人在前面大框大架已经做了不少了,我们必须在後面紧跟,这是发展趋向。如果我们中断了,疏忽了,远离了,不能把它继续展开的话,可能受的影响就非常大。所以,我感觉到这是时代的责任。

 

       在座的每一位法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和承担。我本人能力很有限,如果大家每一位也有这样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庄严感,发动起来,结合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展现出各自的才华,这样不愁道场不能兴隆,也不愁净土宗不能紮根。在这个基础之上,也不愁不能为佛教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看看整个佛教的大局,包括今天上午我们那位师兄的父亲来,也谈到社会对佛教的期盼,包括其它宗教的状况,对我们来讲,应该多多思考这些问题。

 

       我也没有多的想法,就是恳切地希望大家一方面法门教理能够深入,生死大事能够安顿,在此基础之上,涌发出一种心愿、志向:怎样把这个令一切众生究竟解脱的法门推展出去?

 

       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们个人的东西都可以放下,没有个人的计较,都是为了法门,为了众生。我经常会想到这两句话,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这要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出家众心中的一种声音,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我们虽然都还年轻,道场也还年轻,也没有丰富的经验,还很毛糙、不成熟,但我们只要有这样的心愿,阿弥陀佛一定会加持的。

 

       总之,我们是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前途是光明的。毛糙、不成熟固然是不足的地方,但同时也说明有发展的空间。

 

       後天要跟上人出去,到几个地方走访一下信众,稍微走一走,冬天也要静下心来做一点准备。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请智随法师在这里带领大家。

 

       若论智随法师,他的智慧和德行超出我很多,我想这段时间只要是与法师共过事,应该看出这一点。依智随法师的个人才能,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这麽多年来,我很感恩智随法师的无私协作。上次也跟大家谈到,他的几本着作已经起了很好的作用,将来也必定会有更深远的作用。也希望智随法师在这方面能进一步发展,为法门带来更大的利益。

 

       只是目前这段时间,还要劳他辛苦带领大家一段时间。智随法师长期以来也比较疲劳,同时事务性的管理对他来讲,要耗费很多精力,所以这麽多年来可以讲都是透支的,一方面要完成着作,一方面要弘法,一方面要建寺院,一方面又要应酬很多。我经常讲,这种情形就好像以前农村里的老母猪。我小的时候,家里养猪,一只瘦瘦的老母猪生了十几只小猪,小猪都要喝奶,老母猪没有奶给牠们喝,这头老母猪多辛苦啊!就是这麽一个状况。信众也会不断地涌来,发心出家的也不断地涌来,沙弥在这里也需要教诫,即使法师来到这里,也希望在法义学习方面有个引导,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这些事情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麽多年来大家都是挺辛苦地在做,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也说明有机遇,因为从压力中可以感受到未来的蓬勃前景,所以大家都在承担这一份责任。

 

       我上次也讲到,即使寺院里的沙弥,即使是信众,大家也都在心理上在承担着。所以我也恳求各位法师,我们共同来承担这份责任。

 

利益与责任

       我想,首先大家要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样我们就有力量来承担,也有心量和意志来承担。

 

       利益和责任是不能分开的,不能说我们得到利益了,可以不承担这个责任。尤其是我们本身的责任,我们本身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脱死,要救度众生。如果得到这个法,怎麽可能把它收起来,藏在心中?不会的。

 

       所以,我当初遇到上人编辑的这些书,当时的心情,都想拿高音喇叭到大街上去喊:「南无阿弥陀佛!你们得救了,念佛可以往生了!」真的是这样的想法,甚至想在大街上挂一个牌子:「谁要往生来找我!」如果政策允许的话,肯定就这麽做了。

       

       当然,通过这一段时间,对自己也有一些敲打,也有一些经历和感受。

 

养成自学的习惯

       我想智随法师值得我们各位法师多多学习。智随法师的特点跟我不一样。我比较主动,比较外向,如果有什麽发现,就把大家叫来,我就讲了,不足的地方也暴露得很显明,缺乏涵养,没有底蕴,是这种人。智随法师不一样,他比较保守,比较含蓄。他有无量宝,你若不掏,他不给你。所以,教理学习方面,大家就要多多请问。

 

       同时,智随法师长期以来确实比较透支。所以我建议他不必住在寺院里,因为寺院里有很多人事交往、应酬接待。我们旁边有个净舍,可以住在那个地方,稍微隔离一点,心灵感觉也好,时间安排也好,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稍能感到自在。这样,早晨就在那边,中午过来用斋,跟大家在一起,有些事情大家可以向智随法师请示。

 

       我想,在学习方面,大家平常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对法义有了兴趣之後,你就会往下追,并不是一定要法师来教的。但是前面有一个人引导,我们会少走弯路。

       

       平兴寺就有这样的前例。平兴寺在十几年前只有几个人,他们也没有人教的,就是几个人在那里自学,有问题就问一下法师,法师讲解得也比较简略,稍微提示提示,长期以来形成这麽一种氛围。慢慢地,人就来了。他们现在有三个班,每个班可能有七八十人,分成了三个层次,法师也在讲了。

 

找到读书的方法

       以我个人来说,也没有哪个老师亲自来教,一打开都是上人的书,那就翻开来看。上人的书编得很简略,条款性的。我一开始一看,哎呀!很欢喜!「哗哗哗」看完了。然後发现有些地方老是重复,比如说第十八愿,这里也讲到,那里也讲到,下面又引用,我就感觉到好像「这个情节老是重复,有什麽必要呢?」其实不是这样。在哪个地方引用,都有它的必然性。

 

       同时,上下文的次第关系,放前放後都是有讲究的。包括引用第十八愿愿文,一开始我也感到很奇怪,有时候是全部三十六个字,感觉比较全;有时候只是引用几句,取其中一部分,像这些地方都是有讲究的。

 

       大家慢慢地熏习多了,自己就会找到读书的方法。

 

       也是因为看上人的书,才感觉到上人在编书这方面是很独特的,我们读起来很方便,核心、眼目都可以抓住;有一篇很好的序言,启发信心;有组织图表,让你读起来大纲大要都很清楚明了。这些如果我们用心去学,自己就会读了,读起来就有法喜。

 

       如果会读了,再读《观经疏》、《往生论注》,可以讲越读越有味道。

 

       如果不会读,你读过一遍之後不知所云,只好在里面逮一两句,这一两句是平时师父经常强调的,「就把这两句看看吧!」

 

       以我个人看书来讲,有的时候短短的一篇要读两三个小时(有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快),因为这一段讲的是比较重要的地方,需要前後思维,结合通篇的精神来把握。作者的用心,他的遣词造句,很细微的地方都要去审视,才能读出味道。

 

       比如说《往生论注》,以前也读过,不过没有怎麽重视它,因为大纲大要的地方上人都点出来了,我们也都是按这个来读,但还是有些疑问的地方。我最大的疑问就是:昙鸾大师对《往生论》的解释,是不是超过了天亲菩萨的思想?如果单是读《往生论》原文的话,感觉圣道门的思想还是挺重的,都是强调自力修行,尤其「止观」、「菩提心」,讲得很高。但是昙鸾大师的解释,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思想很浓厚。我就觉得「这个之间……?」但是又不敢讲,毕竟是祖师解释的,要依祖师的解释为准,而且祖师所解释的大框架我们还是信服的,不过心里总会觉得有那麽一点点……。

 

       後来主要是看《观经疏》,我想也是祖师加持,前不久由於某种因缘,必须把《往生论注》再读一遍,这遍读下来就感到很舒畅。一本书就像一个完整的机体一样,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读得脉络都能够打通的话,你就会心花怒放、法喜充满;读到哪里不通,就好像有个穴道堵住了,你是不会畅快的。

 

       所以这样整篇读下来,会感觉到《往生论注》真的是把天亲菩萨的本意合盘托出。「深得佛心,具无碍辩」,印光大师这样的赞叹不是说没有根据的。

 

       我们读书,如果这样读了以後,不仅自己有法喜,而且在跟别人宣讲这部着作的要义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因为已经通达了它的原意,不然哪敢站在讲台上?如果某个地方自己都没通过,万一别人问到,那怎麽交待?

 

       所以,我们本身具备自学能力的,那当然最好;没有自学能力的,也要培养一些自学能力。

 

提高自身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锻练出来的。讲话也是锻练出来的,有的人是人越多越敢讲。厦门的佛慧居士就有亲身经历,他说他以前不敢讲,人越多越不敢讲,後来也是某种因缘,人多了,他拿麦克风讲话,就很自如了。

 

       我觉得我们的法师在这里,几方面的能力都要培养。

 

       一个是读书的能力,自己要会读,比如说智随法师,他就会读书。他如果不会读书,就编不出《灵岩遗旨》,也写不出《净土宗判教史略要》。他的书有条理,有次第,梳理得很清晰,这都得益於好的读书方法。我们不会读的法师可以请教,自己也要多思考。

 

       同时要会讲。讲,就是把你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自己心中想是一回事,你要表达给大众听又是一回事。语言的表达往往有的时候跟人也有关系。以後如果有条件、有因缘,大家都可以上台讲。有时候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得到新的启发;甚至在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灵感。

 

       我给大家讲的时候经常用到比喻,当然也可能是随时想到的,但主要是因为平时说这麽一件事情,单单从道理上讲,可能很多人不能明白。如果没有一个巧妙的比喻把它说明的话,几句话道理一讲,就过掉了,对方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平时经常思惟这些事情,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遇事逢缘,表达起来就比较流畅。

 

       这个不要怕,只要有场合,就上去讲。上一次智随法师开课,让宗圆师上台讲。他在底下准备了一大篇,可是往台上一站,他後来说:「脑子一片空白,什麽也讲不出来。」站在那里一个字都不能开口。智随法师说:「那你下来吧!」一个字没讲就跑下去了。他第二次上去,就感觉好一些了,心跳就稳定了。

 

       我们是出家人,走到哪里都有讲法的可能性,我觉得一定要会讲。

 

       第三,还要会写。读、讲、写三方面都具备了,人才就培养出来了。

 

自己先得到法益

       那麽,根本是什麽呢?根本就是我们对法义要落实,要有大悲心,要有责任感,像我前天讲的,「佛教靠我」。「靠我」不是我一个人为大,而是我们都要用肩膀共同来承担。如果全国的出家人都这样想,佛教就有希望了。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承担,特别是学到净土宗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必须走出来,时代要求我们走出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靠谁弘扬呢?当然是靠我们这些了解的人、落实的人、得到法益的人!我们讲出来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用真情打动人。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底气,如何让对方生信?比如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连自己都不明白,你想想看,怎麽敢上去讲?如果一定要把「一心不乱」界定为禅定的、清净的、如何如何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即使作为法师上台去讲,我想我们心里都是有挂碍的。为什麽呢?因为心里有所畏惧(也许做得到的人上去讲就很有底气),我们上去讲,自己都是空空荡荡的,怎麽好意思拿出来讲?讲了以後自己怎麽交待?底下好几百人听你讲,你叫人家这样做那样做,可是连自己都做不到,你说怎麽敢讲?

 

       贵阳的刘老师就是这样,讲到後来实在不敢讲了。他说:「哎呀!几百人跟在後面,我自己怎样倒无所谓,这几百人怎麽办?连自己都做不到,我怎麽敢讲?」

 

       我们不一样。你看上人这两天的开示多麽朴实!我们人人听得懂,人人做得到。「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有这样的信愿,我们走出去,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往生一定!」为什麽?阿弥陀佛「重愿不虚」,没有骗我们!

 

       所以,厦门佛慧那个团体,人家跟他们接触,就很有好感。一看,人都很年轻,都是念佛人,是当地唯一的专修念佛团体,非常难得。第二点,这个团体的人看起来都很顺眼,脸上没有那种刚强高傲的神情,非常柔软,感觉不一样。第三点就是他们的信心,一讲话胆气很大,一开口就讲往生,一讲就好像都是极乐世界的人。就是这种团体的精神,让任何一个加入进来的人没有话讲,只觉得往生很笃定。而不是「你往生怎麽样?可有把握?」「哎呀!不敢讲!不敢讲!」彼此都在泄气,你泄我的气,我泄你的气(其实这个气谁也不愿意泄),到後来不问了,一问就互相泄气。

 

净土教判守护信心

       为我们守护信心的,是善导大师一系的教判思想。若不明教判,很难不被各种理念所动摇。打开书一看,这个这样讲,那个那样讲。有时候看得很法喜,感到好像有点把握了;再看下一篇,信心又没有了,一点信心又荡掉了。

 

       像《印光法师文钞》,我出家前就看过两遍,从头到尾看,有时候看得很欢喜,有时候看得就信心不足了,因为抓不住印光大师的思想核心,往往所抓住的,都是些枝枝杈杈。

 

       若没有善导大师在教理上这样很明确的判教,为我们梳理教门、行门,我们很难看出印光大师的思想主旨。

 

依止善导,落实佛法

       但是,如此重要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并没有受到净土行人的足够重视,往往所见所闻都是「你若不怎样怎样,念佛也不能往生!」总是讲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

 

       一个想往生的人,如果总是听到人家讲「你这样不能往生,你那样不能往生……」内心会怎样?我想我们出家人比在家人更苦。我们为了了生死而出家,头发都剃了,衣服也换了,雄心壮志的。像我当初出家,也是雄心壮志、不让前人的,挣脱一切的束缚要出家,後路是没考虑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乾脆把船都沉掉了来出家,结果听到这些话,一下子掉到冰洞里,你说苦不苦?前途茫茫,不知道如何了生死。找人家问,就是一句话:「要你老实念佛,你就是不老实!」

       

       「老实念佛,念佛就能往生」,话虽如此,道理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了!」询问同修,一个也没达到。再者,为什麽达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道理在哪里呢?都很含糊,越听越觉得不是那回事。

所以,一旦遇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心中所有的疑虑当下消除,真正感觉到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佛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确实是无量光明,真正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佛法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就落实在我们身上。

 

       不然,我们嘴上说「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无量光明」,心中却是一片黑暗。不是这样吗?经中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却前途茫茫,内心恐惧。经文是经文,现实是现实。

 

自信教人信

       既然善导大师的思想法益能落实在我们身上,而我们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我当时就想了:有我一个人,就有无量的众生。即使只有我一个人得到法门的利益,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死掉了,我心满意足,因为我死了,我可以去成佛!成了佛再回来,力量就大了。那何况还不是这样,今天我们聚集了这麽多出家师父,还有那麽多信众莲友,他们都在专修念佛了。所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非常光明的。

 

依循善知识

       但是,担子确实还是很重的。不过有时候感觉压力大,上人用一两句话就给我卸了压:我们背後有阿弥陀佛,真正挑担子的,是阿弥陀佛。

 

       上人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往往都是在一些大方向方面。学习净土法门,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最重要的是要依循善知识。不是说我个人或者我们这个团体有特别的智慧,不是这样。

 

净土真宗与净土宗的区别

       仰靠阿弥陀佛本愿,目前的形势其实也是蛮复杂的。有净土真宗的思想,还有古里古怪的亲鸾会的思想,还有自创的想法,各种各样的说法很乱。我们为什麽能够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以善导大师为旗帜、为标准,这样走下来,这就是善知识的引导。

 

       净土真宗的一些说法,年轻人一听,特别是愿意动脑筋的人、感情很丰富的人,一听就被吸引住了,就是对这种根机。他不太落实,喜欢用感性化的语言做一种无限的渲染,讲得你口水都淌多长,就落在那个地方。这样就和「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站在了不同的落脚点。

 

       本来净土法门强调信心,善导大师的两种决定深信一针见血,那是很透彻的。但是,善导大师教义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落实在「一向专称」当中,以「一向专称」来统摄这一切。前面讲的信心,是要归结在这个地方。

 

       真宗的解释不是这样,他是落在信心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落在称名,真宗落在信心——落脚点不一样。因为落脚点不一样,所展发的教义就不一样,信众所产生的反应就不一样。所以上人才说:「善导大师的思想稳健、乾脆、明了,不会让你产生彷徨歧见,即使没有怎样透彻的了解、怎样深刻的体验,你也能够做得到,非常稳当。」就好像莲池大师所说的,「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如果光是从理上讲得很高妙,事上废掉的话,那你就豁达空了,得不到利益。

 

       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总括性的。他是弥陀再来,他有内证,那完全是不一样的。

 

       後人有後人的体验,可能对他这类根机能够彼此相应,所以也有他摄受的范围。

       

       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的路线更广阔、更稳当、更直接。

 

       净土真宗的一些教义思想以前我也接触过,一开始觉得津津有味,後来就觉得没有味道了,最终要归於平淡。就跟喝水一样,偶尔喝可乐,感觉很爽口。如果一天到晚给你喝可乐、不给你喝白开水,也不行,还是白开水好。

 

       善导大师的思想很实在、很踏实、很朴实。上人说四个「平」:平凡、平实、平常、平淡——念佛就是如此,不玄奇,不玄妙。

 

       如果在那里讲感应、讲体验、讲境界,那就玄奇、玄妙了。为什麽有人会迷在里面出不来?固然有根机的问题,也有法缘的问题,还可能因为自己本身骄慢,或者自己沉浸在这个地方,不能往前再跨一步。我们走得过来,他们为什麽走不过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

 

珍惜法缘

       所以,我觉得各位法师这次能够在弘愿寺与上人相聚,这个缘分是很深的。各位!非常非常的深!想一想我们流转在六道当中,在茫茫宇宙当中,我们能够共同投生到地球上,这个缘分就很大;投生地球,又共同投生为人,这个缘分也很大;投生为人,还生在中国,生在同一个国家,还生在同一个时代,差不多的年龄;然後刚好生在善导大师教法回归的时代,还有上人做我们的导师,这份因缘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穿针引线,我们打着灯笼去找也找不到啊!所以,这份因缘就是法缘,是尊贵的法缘。法缘、佛缘,这种缘比世间任何一种缘都更加的坚定稳固。

 

       世间的缘,以利益或人情为纽带,而我们在座各位以什麽为纽带呢?不是以利益、人情,而是以法。心中有法,我们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感到彼此的心是相通的。

       

       比如说上人在台湾,我在大陆。从上次分别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很少打电话,虽然我也很想念上人,但是根本没觉得半点隔离,心都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以法为生命的话,我们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哪里说左手跟右手之间还要打个电话?不打电话它不知道?那是一体的嘛!所以,法缘能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法为核心,共同把法的利益、法的光明普及出去,我觉得这是所有遇到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人、尤其是我们出家众所应达成的共识。

 

       为什麽说出家众呢?在家众固然也有责任,但弘法的核心力量还是出家众。我们在座的这些法师,有些已经是出家很久的,饱参饱学的,有些是在教理方面比较通达的,都有各自的特长。我想将来我们大家都应该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何况我们共为出家人?我们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提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不能成就事情,我一个人不行,智随法师一个人也不行,所以要靠大家。上人在台湾,也盼望着更多的众生得到利益,这样彼此呼应。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所担当,自己能做到哪一份就做到哪一份。

 

以法为核心,有法才相亲

       为了保证法义的纯一,除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外,我们这个道场不传播其它思想,这是为了道风的需要。但是弘愿寺的大门是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来到这里,能够安心办道,你就是这里的一分子,大家彼此是平等的。不能说「我是在弘愿寺剃度的,我比你们有特权」,如果有这种想法,就是人情,你自己就要考虑了。

 

       所以,还是刚才说到的,以法为核心,有法才相亲。如果没有法,光是在这里给你剃了个头,那就只不过是剃头的缘分而已。如果有法,法上相应的话,彼此之间就有一种非常默契的感觉,没有隔阂,没有计较,没有纷争,没有名利。这种法情,世间到哪里去找啊!所谓「刎颈之交」也不能比喻。为了法门和众生的利益,我们能做到哪里就尽量做到哪里。智随法师做他能做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你做你能做的事,大家共同努力。

 

       我想,我们在座每一位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团体里面:走进去心就缩起来,人我是非很多,拉帮结派,你拉我,我拉你,没有法情,只有人情——我们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生活在法的世界当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难免有缺点。有缺点大家彼此帮助,彼此提携,坦诚相见,这样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即使被知事批评,或者被师父呵斥,也是心悦诚服,感到很自然,也感到很亲切。

 

盼望

       以上讲的,我也是语无伦次,只是想到这些,谈谈我的心意和感受。总括起来,一是盼望我们诸位法师首先能够得到法门的实际利益,二是盼望诸位法师得到法门实际利益之後,也会自然地承担起法门的责任。

 

       这一段时间,大家好好安住。像真诚法师,也很难得,念佛很精进!佛义法师也很精进。我们这里有好几个老修行挺精进的,带领大家,把这个道场维持下去,这都是很难得的。

 

       护持道场很累。像我们这次法会,也暴露出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备好,没有准备好就开始了。就好比房间没有装修好就开始接待客人了,你这个宾馆怎麽会不出问题呢?水龙头也不好,床也不好,窗帘也不好,还没有装修好就对外开放了;饭菜还没有炒熟,客人就进来了,就嚷着要吃了——我们目前就是这麽一种来不及的状况。所以确实不容易。像智随法师,这麽多年被拖得很累。大家这样走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

 

       当然,看到诸位有这种殊胜的因缘,相聚在这里,我也是盼望着大家能够安安稳稳的。

 

学习安排

       这段时间我们大致的安排,我跟上人到各地稍微走一圈之後,要安定下来,整理一些资料。我的心不像上人那样,永远都是宁静的,到寺院几天就开始浮躁了,讲话声音也开始高了——是需要静下来。原计划明年二月份回来跟大家一道共同学习《观经疏》,有一些作业布置下来。当然也要看因缘,学习这部着作恰当不恰当、合适不合适?总是要契合大家的根机才好。

 

       这一段时间智随法师在这里,大家如果在修学方面有什麽想法,可以向法师来表达(当然在寺院事务方面也需要智随法师费心)。据我所了解的,大家为法而来,心愿还是很迫切的。我想智随法师也不会吝法。但是他有他的情况,他会来安排,会适当作一些指导。大家哪一方面不懂的,「这部着作我在看,看不懂!这一段是什麽意思?」最起码有人问。

 

       另外,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比如说以前上人的每篇讲义都会发给我,现在我们这麽多人,我就可以转发给大家,我们就可以共同学习,看不懂的可以问问智随法师,如果智随法师暂时不在寺院,可以通过网络发到我这里,或者发到上人那里,我们仍然可以联系。所以,有问题没关系,可以提问。问题一解答,大家的疑团都解开了。而且大家的问题也可能给我很多启发;如果让上人来回答,也会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还可以把这些问答贴到净土宗网站和弘愿寺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这样的话,学习不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嘛!

 

       现在关键是学习气氛。能够形成气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再一个要找到好的方法,使学习成为很有兴趣的事情。当然,我们是以一向念佛为主,可是要弘扬净土法门,法义上还是要通达。不通达法义,还是弘扬不开来。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