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讲於2008年10月20日)
【净宗法师:】
上人慈悲!智随法师、各位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机缘很难得!上人这次来和我们大家相聚,尤其是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是出家人,离开原来的家庭,走到庄严的佛门当中,现出家相;本来又住在全国各地的道场,居然能够聚在弘愿寺,而且碰到上人也来到这里,我想这个因缘是太难得了!
这段时间来到寺院里边,和各位法师早早晚晚在一起,虽然没有深谈,但彼此见面也很亲切!
过两天想跟上人出去走一圈。在走之前,一方面请上人给我们做一些开示(听众比较单纯,只有我们出家众,就法门的状况,就弘愿寺的状况;大家都是为法而来,刚好有这样难得的机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跟大家交谈交谈。
好!谢谢师父!
【慧净法师:】
佛法弘扬本在僧
各位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说「开示」实在很惭愧!不敢当!谈不上什麽开示不开示。大家出家有的也都蛮久了,法义、教理乃至出家生活也都很清楚了,甚至在有些方面,我显得很肤浅。只是我多次讲过,寺院就是我们出家人的家,信众再怎样跟道场亲近,都属於护法。因为我们出家众现出家相,无形中好像鲤跃龙门,加入人天师范——三宝的行列,所以理所当然不住一般的地方,所住的就是寺院。尤其是我们弘愿寺,「弘」就是「广」,要广纳天下。希望净土法门的行人,多多来这里参学。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了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也了脱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在末法时期,能够快速了脱生死轮回的法门,唯有净土法门。我想,如果大家深入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个当生解脱的法门,也是个究竟意义上自利利他的法门。
净宗法师不在弘愿寺的这段时间,由智随法师来陪伴大家,希望大家安住下来,一方面深入教义,一方面互相交流心得。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弘法布教的人才,把这个在中国断层了一千多年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弘扬到全世界。
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所提倡的只是让信众跟佛法结一个缘,不强调了生死,可是也能够遍布世界五大洲,在世界各地都有道场(协会)近二百处。他们人才济济,为什麽?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办佛学院,培养布教人员。佛学院一毕业,至少有一半的人就会在那里出家。他们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大专学生的冬、夏令营,或者教师的冬、夏令营,平常也举办短期出家。这样,一般在红尘滚滚当中厌倦了的人,到了寺院,一过寺院的生活,哎呀!觉得很清闲,觉得卸下了一切重担,也了解唯有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们往往就会呆在寺院,甚至发心出家。这样一来,佛光山的出家众就很多。所以,他们每一个地方都派有出家众。因为佛法弘扬本在僧,道场有出家众,就能够领导一方,自然会带动当地的学佛风气。
佛光山都能够遍布整个世界,何况我们这个当生解决生死轮回这一根本苦恼的净土法门,怎麽不能弘遍全世界呢?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有佛法;而众生最需要的,就是净土法门。因为有人就有生死,就必须解决生死大事。能够当生解决生死大事的,就是净土法门。
专弘一生解脱之法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草创时期——其实并不是创了,因为一千多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在我们中国断层了。现在由我们弘愿寺、由我们在座各位,开始来中兴它、复兴它,如同原来没有,而现在要草创。因此就有种种的艰难,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安住下来,发心学习法门教理,将来把它弘扬出去。
学佛也是学佛的大悲心。善导大师说要「学佛大悲心」,学佛大悲心怎样学?如果没有一个解脱之法给人家,大悲就展现不出来。再怎样有爱心,为他人牺牲奉献,可是如果不能给大家带来究竟解脱,还是没有完成佛教的使命。
所以,希望大家专修这个法门,以前尽管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法,现在暂时把它搁到一边,其它的书暂时不用看,专看善导大师系列,你就会在这套书中尝到以前所尝不到的法味,真的可以让我们得到大安心、大安慰、大满足、大欢喜。
明因识果,不贪名利,一向称名
当然,作为出家众,最重要的就是明因识果、安守本份。出家众离开了滚滚红尘,离开了名利深坑,所以剃头了,就不可以再有贪名贪利的心;出家众离开了世俗,离开了恩爱的亲人,对一般的信众更不可以攀缘。
净土法门始终都归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就把念佛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个地步,那不愧为人天师范。
刚刚讲的:
明因识果守本份,
不贪名利不攀缘,
一心念佛生净土。
这是佛法之中最精要的,虽然听起来很肤浅。
「明因识果」:谁不晓得要明因识果?可是不容易。大家都晓得有因果报应,可是大家往往都在违背因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明因识果。
「守本份」: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什麽岗位做什麽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往往也不容易。
「不贪名利」:我们也晓得摸一摸自己的头是个出家众,要远离五欲,可是往往也不容易。所以要时时警惕自己。
「不攀缘」:有的人出家了,但是他对有钱的信众就会无形中巴结他,希望将来他可以供养自己。这样的话,就违背了出家的本怀。我们出家人不攀缘,我们只要有德行,自有护法神为我们做未来的安排,根本不用我们去攀缘的。如果要我们去攀缘的话,那何用出家?那佛法的可贵又在哪里呢?
所以就是「明因识果守本份,不贪名利不攀缘,一向称名生净土」。
我就讲到这里,接下来请净宗法师开示。
【净宗法师:】
深切的期盼
南无阿弥陀佛!上人慈悲!智随法师、各位师父:
我有很多话想讲,但讲起来可能会语无伦次,就随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觉得如果上人能够长期跟我们住在一起,那是多麽好啊!我们平时的很多事就可以请教了,德行上有所不足的话就有镜子,有缺点就有长者来指导我们、安慰我们。可是这样的福报和机会是难求难得的,上人来到大陆是很短的时间。
以我个人来讲,虽然出家也十几年了,学习净土法门也有十几年,在第一线跟大家一起宣传净土法门也有十几年,这麽长的时间,我个人感觉远远没有成熟,非常的不够,非常的浮浅,也非常的躁动,没有一个深沉的学识德养可以担当起这座寺院,担当起对信众的指导工作。但是好像一些因缘所感,好像慢慢地一些推也推不掉的因缘就来临了,所以我觉得有很大的压力。
当然,寺院建成这个样子,看见各位法师能在这里住,我首先心里是很高兴的!因为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什麽?可以讲每个人来到弘愿寺都是为法而来的。既然是为法而来,从我本人的心态和我本人的志愿,就是愿意和大家早早晚晚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为佛教做贡献。
不要说出家人,即使是信众为法而来,我们也要这样去做,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心中的愿望;即使我们在外面遇到陌生人,如果有因缘,也应该全心全意地所谓「拳拳相授」。何况大家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寺院,所以一想到要离开大家一段时间,其实也是不舍的。
大家新来的也好,或者常住在这里的法师也好,我平常跟大家谈得也很少,往往都是行色匆匆,脸上总是有事的样子,每次回来都是蜻蜓点水,见一个面就走了。「师父又不知道去哪里了?」在这方面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心理。
只是也是一种时机因缘,上人对我有一些交待,为我布置了任务,我本人觉得压力很大。上人这样的期盼,我个人觉得未必有这个能力,但我还是有这样的心愿。就如刚才上人所说的,我们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首先法门的框架,教理方面该有的着作还要有,必须完备起来,这是最核心的。
法是核心,就像我们的身体,因为有神识,它才能发育起来。我们的法——净土三经及祖师论释就是整个教团未来推广的神识、核心。同时还要有各个层面的相关教材,把教学体系完善起来。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其次就是大家的修学。在修学方面必须有法师来指导。
再次是寺院的管理。因为我们是一个新兴道场,很多方面都在探索当中。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众生的根机,传统寺院、丛林的老规矩有它的不足(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我们可以说没有理想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而我本人又在游走当中。这几天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弘愿寺目前的条件,一时难以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所以我感到很抱歉!不能和大家天天在一起共同学习。
当然,我回来这麽短短的时间,只要看到因缘,也希望跟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也深切地期盼!因为我接触善导大师着作的时间可能比在座各位要早一些。也深切地期盼我们後来的法师能够进一步深入,能够把这个法门大大地弘扬开来。
时代的责任
大家来到弘愿寺,大概目标会在我身上。可是以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来讲,一定会让人家很失望的。所以我刚才也说到了,如果上人在这里多好!我们都可以像兄弟一样,有一个父辈、长者、师父在引导我们。就像今天这样,上人给我们做开示,有这麽多的出家众。
依我本人来讲,我觉得是没有什麽长处的,如果说对自己有一点点肯定的话,就是对於佛教、尤其是对於善导大师的教法(我想各位的心也跟我一样),希望不遗余力地、不惜任何代价地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能够把它深深地紮根下来,并且确立将来长远的发展方向。
很多事情都是历史的机缘。历史走到今天,不允许我们退步。如果我们在那里韬光养晦、潜心积淀也可以,但是众生几乎不允许我们有这样的时间。善导大师一系的净土思想,上人在前面大框大架已经做了不少了,我们必须在後面紧跟,这是发展趋向。如果我们中断了,疏忽了,远离了,不能把它继续展开的话,可能受的影响就非常大。所以,我感觉到这是时代的责任。
在座的每一位法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样,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和承担。我本人能力很有限,如果大家每一位也有这样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庄严感,发动起来,结合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特点,展现出各自的才华,这样不愁道场不能兴隆,也不愁净土宗不能紮根。在这个基础之上,也不愁不能为佛教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看看整个佛教的大局,包括今天上午我们那位师兄的父亲来,也谈到社会对佛教的期盼,包括其它宗教的状况,对我们来讲,应该多多思考这些问题。
我也没有多的想法,就是恳切地希望大家一方面法门教理能够深入,生死大事能够安顿,在此基础之上,涌发出一种心愿、志向:怎样把这个令一切众生究竟解脱的法门推展出去?
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们个人的东西都可以放下,没有个人的计较,都是为了法门,为了众生。我经常会想到这两句话,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这要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出家众心中的一种声音,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我们虽然都还年轻,道场也还年轻,也没有丰富的经验,还很毛糙、不成熟,但我们只要有这样的心愿,阿弥陀佛一定会加持的。
总之,我们是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前途是光明的。毛糙、不成熟固然是不足的地方,但同时也说明有发展的空间。
後天要跟上人出去,到几个地方走访一下信众,稍微走一走,冬天也要静下心来做一点准备。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请智随法师在这里带领大家。
若论智随法师,他的智慧和德行超出我很多,我想这段时间只要是与法师共过事,应该看出这一点。依智随法师的个人才能,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这麽多年来,我很感恩智随法师的无私协作。上次也跟大家谈到,他的几本着作已经起了很好的作用,将来也必定会有更深远的作用。也希望智随法师在这方面能进一步发展,为法门带来更大的利益。
只是目前这段时间,还要劳他辛苦带领大家一段时间。智随法师长期以来也比较疲劳,同时事务性的管理对他来讲,要耗费很多精力,所以这麽多年来可以讲都是透支的,一方面要完成着作,一方面要弘法,一方面要建寺院,一方面又要应酬很多。我经常讲,这种情形就好像以前农村里的老母猪。我小的时候,家里养猪,一只瘦瘦的老母猪生了十几只小猪,小猪都要喝奶,老母猪没有奶给牠们喝,这头老母猪多辛苦啊!就是这麽一个状况。信众也会不断地涌来,发心出家的也不断地涌来,沙弥在这里也需要教诫,即使法师来到这里,也希望在法义学习方面有个引导,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这些事情都集中在这个地方,这麽多年来大家都是挺辛苦地在做,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也说明有机遇,因为从压力中可以感受到未来的蓬勃前景,所以大家都在承担这一份责任。
我上次也讲到,即使寺院里的沙弥,即使是信众,大家也都在心理上在承担着。所以我也恳求各位法师,我们共同来承担这份责任。
利益与责任
我想,首先大家要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样我们就有力量来承担,也有心量和意志来承担。
利益和责任是不能分开的,不能说我们得到利益了,可以不承担这个责任。尤其是我们本身的责任,我们本身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脱死,要救度众生。如果得到这个法,怎麽可能把它收起来,藏在心中?不会的。
所以,我当初遇到上人编辑的这些书,当时的心情,都想拿高音喇叭到大街上去喊:「南无阿弥陀佛!你们得救了,念佛可以往生了!」真的是这样的想法,甚至想在大街上挂一个牌子:「谁要往生来找我!」如果政策允许的话,肯定就这麽做了。
当然,通过这一段时间,对自己也有一些敲打,也有一些经历和感受。
养成自学的习惯
我想智随法师值得我们各位法师多多学习。智随法师的特点跟我不一样。我比较主动,比较外向,如果有什麽发现,就把大家叫来,我就讲了,不足的地方也暴露得很显明,缺乏涵养,没有底蕴,是这种人。智随法师不一样,他比较保守,比较含蓄。他有无量宝,你若不掏,他不给你。所以,教理学习方面,大家就要多多请问。
同时,智随法师长期以来确实比较透支。所以我建议他不必住在寺院里,因为寺院里有很多人事交往、应酬接待。我们旁边有个净舍,可以住在那个地方,稍微隔离一点,心灵感觉也好,时间安排也好,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稍能感到自在。这样,早晨就在那边,中午过来用斋,跟大家在一起,有些事情大家可以向智随法师请示。
我想,在学习方面,大家平常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对法义有了兴趣之後,你就会往下追,并不是一定要法师来教的。但是前面有一个人引导,我们会少走弯路。
平兴寺就有这样的前例。平兴寺在十几年前只有几个人,他们也没有人教的,就是几个人在那里自学,有问题就问一下法师,法师讲解得也比较简略,稍微提示提示,长期以来形成这麽一种氛围。慢慢地,人就来了。他们现在有三个班,每个班可能有七八十人,分成了三个层次,法师也在讲了。
找到读书的方法
以我个人来说,也没有哪个老师亲自来教,一打开都是上人的书,那就翻开来看。上人的书编得很简略,条款性的。我一开始一看,哎呀!很欢喜!「哗哗哗」看完了。然後发现有些地方老是重复,比如说第十八愿,这里也讲到,那里也讲到,下面又引用,我就感觉到好像「这个情节老是重复,有什麽必要呢?」其实不是这样。在哪个地方引用,都有它的必然性。
同时,上下文的次第关系,放前放後都是有讲究的。包括引用第十八愿愿文,一开始我也感到很奇怪,有时候是全部三十六个字,感觉比较全;有时候只是引用几句,取其中一部分,像这些地方都是有讲究的。
大家慢慢地熏习多了,自己就会找到读书的方法。
也是因为看上人的书,才感觉到上人在编书这方面是很独特的,我们读起来很方便,核心、眼目都可以抓住;有一篇很好的序言,启发信心;有组织图表,让你读起来大纲大要都很清楚明了。这些如果我们用心去学,自己就会读了,读起来就有法喜。
如果会读了,再读《观经疏》、《往生论注》,可以讲越读越有味道。
如果不会读,你读过一遍之後不知所云,只好在里面逮一两句,这一两句是平时师父经常强调的,「就把这两句看看吧!」
以我个人看书来讲,有的时候短短的一篇要读两三个小时(有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快),因为这一段讲的是比较重要的地方,需要前後思维,结合通篇的精神来把握。作者的用心,他的遣词造句,很细微的地方都要去审视,才能读出味道。
比如说《往生论注》,以前也读过,不过没有怎麽重视它,因为大纲大要的地方上人都点出来了,我们也都是按这个来读,但还是有些疑问的地方。我最大的疑问就是:昙鸾大师对《往生论》的解释,是不是超过了天亲菩萨的思想?如果单是读《往生论》原文的话,感觉圣道门的思想还是挺重的,都是强调自力修行,尤其「止观」、「菩提心」,讲得很高。但是昙鸾大师的解释,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思想很浓厚。我就觉得「这个之间……?」但是又不敢讲,毕竟是祖师解释的,要依祖师的解释为准,而且祖师所解释的大框架我们还是信服的,不过心里总会觉得有那麽一点点……。
後来主要是看《观经疏》,我想也是祖师加持,前不久由於某种因缘,必须把《往生论注》再读一遍,这遍读下来就感到很舒畅。一本书就像一个完整的机体一样,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读得脉络都能够打通的话,你就会心花怒放、法喜充满;读到哪里不通,就好像有个穴道堵住了,你是不会畅快的。
所以这样整篇读下来,会感觉到《往生论注》真的是把天亲菩萨的本意合盘托出。「深得佛心,具无碍辩」,印光大师这样的赞叹不是说没有根据的。
我们读书,如果这样读了以後,不仅自己有法喜,而且在跟别人宣讲这部着作的要义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因为已经通达了它的原意,不然哪敢站在讲台上?如果某个地方自己都没通过,万一别人问到,那怎麽交待?
所以,我们本身具备自学能力的,那当然最好;没有自学能力的,也要培养一些自学能力。
提高自身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锻练出来的。讲话也是锻练出来的,有的人是人越多越敢讲。厦门的佛慧居士就有亲身经历,他说他以前不敢讲,人越多越不敢讲,後来也是某种因缘,人多了,他拿麦克风讲话,就很自如了。
我觉得我们的法师在这里,几方面的能力都要培养。
一个是读书的能力,自己要会读,比如说智随法师,他就会读书。他如果不会读书,就编不出《灵岩遗旨》,也写不出《净土宗判教史略要》。他的书有条理,有次第,梳理得很清晰,这都得益於好的读书方法。我们不会读的法师可以请教,自己也要多思考。
同时要会讲。讲,就是把你心中所想的表达出来。自己心中想是一回事,你要表达给大众听又是一回事。语言的表达往往有的时候跟人也有关系。以後如果有条件、有因缘,大家都可以上台讲。有时候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得到新的启发;甚至在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灵感。
我给大家讲的时候经常用到比喻,当然也可能是随时想到的,但主要是因为平时说这麽一件事情,单单从道理上讲,可能很多人不能明白。如果没有一个巧妙的比喻把它说明的话,几句话道理一讲,就过掉了,对方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平时经常思惟这些事情,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遇事逢缘,表达起来就比较流畅。
这个不要怕,只要有场合,就上去讲。上一次智随法师开课,让宗圆师上台讲。他在底下准备了一大篇,可是往台上一站,他後来说:「脑子一片空白,什麽也讲不出来。」站在那里一个字都不能开口。智随法师说:「那你下来吧!」一个字没讲就跑下去了。他第二次上去,就感觉好一些了,心跳就稳定了。
我们是出家人,走到哪里都有讲法的可能性,我觉得一定要会讲。
第三,还要会写。读、讲、写三方面都具备了,人才就培养出来了。
自己先得到法益
那麽,根本是什麽呢?根本就是我们对法义要落实,要有大悲心,要有责任感,像我前天讲的,「佛教靠我」。「靠我」不是我一个人为大,而是我们都要用肩膀共同来承担。如果全国的出家人都这样想,佛教就有希望了。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承担,特别是学到净土宗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必须走出来,时代要求我们走出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靠谁弘扬呢?当然是靠我们这些了解的人、落实的人、得到法益的人!我们讲出来才有真情实感,才能用真情打动人。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底气,如何让对方生信?比如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连自己都不明白,你想想看,怎麽敢上去讲?如果一定要把「一心不乱」界定为禅定的、清净的、如何如何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即使作为法师上台去讲,我想我们心里都是有挂碍的。为什麽呢?因为心里有所畏惧(也许做得到的人上去讲就很有底气),我们上去讲,自己都是空空荡荡的,怎麽好意思拿出来讲?讲了以後自己怎麽交待?底下好几百人听你讲,你叫人家这样做那样做,可是连自己都做不到,你说怎麽敢讲?
贵阳的刘老师就是这样,讲到後来实在不敢讲了。他说:「哎呀!几百人跟在後面,我自己怎样倒无所谓,这几百人怎麽办?连自己都做不到,我怎麽敢讲?」
我们不一样。你看上人这两天的开示多麽朴实!我们人人听得懂,人人做得到。「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有这样的信愿,我们走出去,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往生一定!」为什麽?阿弥陀佛「重愿不虚」,没有骗我们!
所以,厦门佛慧那个团体,人家跟他们接触,就很有好感。一看,人都很年轻,都是念佛人,是当地唯一的专修念佛团体,非常难得。第二点,这个团体的人看起来都很顺眼,脸上没有那种刚强高傲的神情,非常柔软,感觉不一样。第三点就是他们的信心,一讲话胆气很大,一开口就讲往生,一讲就好像都是极乐世界的人。就是这种团体的精神,让任何一个加入进来的人没有话讲,只觉得往生很笃定。而不是「你往生怎麽样?可有把握?」「哎呀!不敢讲!不敢讲!」彼此都在泄气,你泄我的气,我泄你的气(其实这个气谁也不愿意泄),到後来不问了,一问就互相泄气。
净土教判守护信心
为我们守护信心的,是善导大师一系的教判思想。若不明教判,很难不被各种理念所动摇。打开书一看,这个这样讲,那个那样讲。有时候看得很法喜,感到好像有点把握了;再看下一篇,信心又没有了,一点信心又荡掉了。
像《印光法师文钞》,我出家前就看过两遍,从头到尾看,有时候看得很欢喜,有时候看得就信心不足了,因为抓不住印光大师的思想核心,往往所抓住的,都是些枝枝杈杈。
若没有善导大师在教理上这样很明确的判教,为我们梳理教门、行门,我们很难看出印光大师的思想主旨。
依止善导,落实佛法
但是,如此重要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并没有受到净土行人的足够重视,往往所见所闻都是「你若不怎样怎样,念佛也不能往生!」总是讲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
一个想往生的人,如果总是听到人家讲「你这样不能往生,你那样不能往生……」内心会怎样?我想我们出家人比在家人更苦。我们为了了生死而出家,头发都剃了,衣服也换了,雄心壮志的。像我当初出家,也是雄心壮志、不让前人的,挣脱一切的束缚要出家,後路是没考虑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乾脆把船都沉掉了来出家,结果听到这些话,一下子掉到冰洞里,你说苦不苦?前途茫茫,不知道如何了生死。找人家问,就是一句话:「要你老实念佛,你就是不老实!」
「老实念佛,念佛就能往生」,话虽如此,道理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了!」询问同修,一个也没达到。再者,为什麽达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道理在哪里呢?都很含糊,越听越觉得不是那回事。
所以,一旦遇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心中所有的疑虑当下消除,真正感觉到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佛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确实是无量光明,真正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佛法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就落实在我们身上。
不然,我们嘴上说「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无量光明」,心中却是一片黑暗。不是这样吗?经中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却前途茫茫,内心恐惧。经文是经文,现实是现实。
自信教人信
既然善导大师的思想法益能落实在我们身上,而我们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我当时就想了:有我一个人,就有无量的众生。即使只有我一个人得到法门的利益,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死掉了,我心满意足,因为我死了,我可以去成佛!成了佛再回来,力量就大了。那何况还不是这样,今天我们聚集了这麽多出家师父,还有那麽多信众莲友,他们都在专修念佛了。所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非常光明的。
依循善知识
但是,担子确实还是很重的。不过有时候感觉压力大,上人用一两句话就给我卸了压:我们背後有阿弥陀佛,真正挑担子的,是阿弥陀佛。
上人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往往都是在一些大方向方面。学习净土法门,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最重要的是要依循善知识。不是说我个人或者我们这个团体有特别的智慧,不是这样。
净土真宗与净土宗的区别
仰靠阿弥陀佛本愿,目前的形势其实也是蛮复杂的。有净土真宗的思想,还有古里古怪的亲鸾会的思想,还有自创的想法,各种各样的说法很乱。我们为什麽能够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以善导大师为旗帜、为标准,这样走下来,这就是善知识的引导。
净土真宗的一些说法,年轻人一听,特别是愿意动脑筋的人、感情很丰富的人,一听就被吸引住了,就是对这种根机。他不太落实,喜欢用感性化的语言做一种无限的渲染,讲得你口水都淌多长,就落在那个地方。这样就和「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站在了不同的落脚点。
本来净土法门强调信心,善导大师的两种决定深信一针见血,那是很透彻的。但是,善导大师教义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落实在「一向专称」当中,以「一向专称」来统摄这一切。前面讲的信心,是要归结在这个地方。
真宗的解释不是这样,他是落在信心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落在称名,真宗落在信心——落脚点不一样。因为落脚点不一样,所展发的教义就不一样,信众所产生的反应就不一样。所以上人才说:「善导大师的思想稳健、乾脆、明了,不会让你产生彷徨歧见,即使没有怎样透彻的了解、怎样深刻的体验,你也能够做得到,非常稳当。」就好像莲池大师所说的,「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如果光是从理上讲得很高妙,事上废掉的话,那你就豁达空了,得不到利益。
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是总括性的。他是弥陀再来,他有内证,那完全是不一样的。
後人有後人的体验,可能对他这类根机能够彼此相应,所以也有他摄受的范围。
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的路线更广阔、更稳当、更直接。
净土真宗的一些教义思想以前我也接触过,一开始觉得津津有味,後来就觉得没有味道了,最终要归於平淡。就跟喝水一样,偶尔喝可乐,感觉很爽口。如果一天到晚给你喝可乐、不给你喝白开水,也不行,还是白开水好。
善导大师的思想很实在、很踏实、很朴实。上人说四个「平」:平凡、平实、平常、平淡——念佛就是如此,不玄奇,不玄妙。
如果在那里讲感应、讲体验、讲境界,那就玄奇、玄妙了。为什麽有人会迷在里面出不来?固然有根机的问题,也有法缘的问题,还可能因为自己本身骄慢,或者自己沉浸在这个地方,不能往前再跨一步。我们走得过来,他们为什麽走不过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
珍惜法缘
所以,我觉得各位法师这次能够在弘愿寺与上人相聚,这个缘分是很深的。各位!非常非常的深!想一想我们流转在六道当中,在茫茫宇宙当中,我们能够共同投生到地球上,这个缘分就很大;投生地球,又共同投生为人,这个缘分也很大;投生为人,还生在中国,生在同一个国家,还生在同一个时代,差不多的年龄;然後刚好生在善导大师教法回归的时代,还有上人做我们的导师,这份因缘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穿针引线,我们打着灯笼去找也找不到啊!所以,这份因缘就是法缘,是尊贵的法缘。法缘、佛缘,这种缘比世间任何一种缘都更加的坚定稳固。
世间的缘,以利益或人情为纽带,而我们在座各位以什麽为纽带呢?不是以利益、人情,而是以法。心中有法,我们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感到彼此的心是相通的。
比如说上人在台湾,我在大陆。从上次分别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很少打电话,虽然我也很想念上人,但是根本没觉得半点隔离,心都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以法为生命的话,我们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哪里说左手跟右手之间还要打个电话?不打电话它不知道?那是一体的嘛!所以,法缘能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法为核心,共同把法的利益、法的光明普及出去,我觉得这是所有遇到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人、尤其是我们出家众所应达成的共识。
为什麽说出家众呢?在家众固然也有责任,但弘法的核心力量还是出家众。我们在座的这些法师,有些已经是出家很久的,饱参饱学的,有些是在教理方面比较通达的,都有各自的特长。我想将来我们大家都应该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何况我们共为出家人?我们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提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不能成就事情,我一个人不行,智随法师一个人也不行,所以要靠大家。上人在台湾,也盼望着更多的众生得到利益,这样彼此呼应。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所担当,自己能做到哪一份就做到哪一份。
以法为核心,有法才相亲
为了保证法义的纯一,除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外,我们这个道场不传播其它思想,这是为了道风的需要。但是弘愿寺的大门是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来到这里,能够安心办道,你就是这里的一分子,大家彼此是平等的。不能说「我是在弘愿寺剃度的,我比你们有特权」,如果有这种想法,就是人情,你自己就要考虑了。
所以,还是刚才说到的,以法为核心,有法才相亲。如果没有法,光是在这里给你剃了个头,那就只不过是剃头的缘分而已。如果有法,法上相应的话,彼此之间就有一种非常默契的感觉,没有隔阂,没有计较,没有纷争,没有名利。这种法情,世间到哪里去找啊!所谓「刎颈之交」也不能比喻。为了法门和众生的利益,我们能做到哪里就尽量做到哪里。智随法师做他能做的事,我做我能做的事,你做你能做的事,大家共同努力。
我想,我们在座每一位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团体里面:走进去心就缩起来,人我是非很多,拉帮结派,你拉我,我拉你,没有法情,只有人情——我们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生活在法的世界当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难免有缺点。有缺点大家彼此帮助,彼此提携,坦诚相见,这样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即使被知事批评,或者被师父呵斥,也是心悦诚服,感到很自然,也感到很亲切。
盼望
以上讲的,我也是语无伦次,只是想到这些,谈谈我的心意和感受。总括起来,一是盼望我们诸位法师首先能够得到法门的实际利益,二是盼望诸位法师得到法门实际利益之後,也会自然地承担起法门的责任。
这一段时间,大家好好安住。像真诚法师,也很难得,念佛很精进!佛义法师也很精进。我们这里有好几个老修行挺精进的,带领大家,把这个道场维持下去,这都是很难得的。
护持道场很累。像我们这次法会,也暴露出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备好,没有准备好就开始了。就好比房间没有装修好就开始接待客人了,你这个宾馆怎麽会不出问题呢?水龙头也不好,床也不好,窗帘也不好,还没有装修好就对外开放了;饭菜还没有炒熟,客人就进来了,就嚷着要吃了——我们目前就是这麽一种来不及的状况。所以确实不容易。像智随法师,这麽多年被拖得很累。大家这样走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
当然,看到诸位有这种殊胜的因缘,相聚在这里,我也是盼望着大家能够安安稳稳的。
学习安排
这段时间我们大致的安排,我跟上人到各地稍微走一圈之後,要安定下来,整理一些资料。我的心不像上人那样,永远都是宁静的,到寺院几天就开始浮躁了,讲话声音也开始高了——是需要静下来。原计划明年二月份回来跟大家一道共同学习《观经疏》,有一些作业布置下来。当然也要看因缘,学习这部着作恰当不恰当、合适不合适?总是要契合大家的根机才好。
这一段时间智随法师在这里,大家如果在修学方面有什麽想法,可以向法师来表达(当然在寺院事务方面也需要智随法师费心)。据我所了解的,大家为法而来,心愿还是很迫切的。我想智随法师也不会吝法。但是他有他的情况,他会来安排,会适当作一些指导。大家哪一方面不懂的,「这部着作我在看,看不懂!这一段是什麽意思?」最起码有人问。
另外,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比如说以前上人的每篇讲义都会发给我,现在我们这麽多人,我就可以转发给大家,我们就可以共同学习,看不懂的可以问问智随法师,如果智随法师暂时不在寺院,可以通过网络发到我这里,或者发到上人那里,我们仍然可以联系。所以,有问题没关系,可以提问。问题一解答,大家的疑团都解开了。而且大家的问题也可能给我很多启发;如果让上人来回答,也会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还可以把这些问答贴到净土宗网站和弘愿寺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这样的话,学习不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嘛!
现在关键是学习气氛。能够形成气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再一个要找到好的方法,使学习成为很有兴趣的事情。当然,我们是以一向念佛为主,可是要弘扬净土法门,法义上还是要通达。不通达法义,还是弘扬不开来。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