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十一、见劝上机之文勿卑下,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

净土之教文者,
上自龙树天亲,
下至五逆谤法,
普劝凡圣善恶之人故,
乖角之文多。
见劝上机之文勿卑下,
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

 

       这是什麽意思呢?因为净土的教门广大,有劝菩萨、圣者,有劝凡夫的。凡夫当中有劝善机,有劝恶机。劝善、劝恶、劝凡、劝圣,刚才讲过了,肯定要求是不一样的。

 

       「乖角」,就是彼此感觉有矛盾,好像角碰住了,不是那麽很顺(不是不顺,是我们凡夫没有智慧,不能通达,所以看上去觉得彼此矛盾的地方很多)。到底怎样来理解呢?

 

       「见劝上机之文勿卑下,见劝下机之文勿放逸」:「见劝上机之文」,劝上等根机的,你不要心中生卑下想:「哎呀!我不能往生了。」不是这样。他是有劝上、有劝下的。「见劝下机之文」,不要放逸,「哎呀!五逆十恶之人都能往生,我还没有五逆,我才三逆、二逆,还差得多……」那就错了;「十恶,我才只有八恶……」这个就是颠倒了。所以,不放逸。

 

       前面讲了,「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份;见劝善人之文,则见善人之份」,可以把它们连在一起思维理解。

 

       念佛也是一样的。作为念佛法门,也是广摄上、中、下的根机。所以善导和尚就说「一日三万、五万」,这个是「见劝上机之文」,劝那个根机勇猛的人,一日三万、五万。「善导大师讲一天三万、五万,我没份了……」不是这样子的。他也讲「下至十声、一声」。所以见劝上机的,我们不要卑下,「哎呀,一天三万、五万,我哪做得到?」见说「十念、一念」,放逸了,「不用念佛了」,这个就错了。所以,要处於一种中道的立场。

 

十二、近代行人,不堪观行,唯称名号

近代行人,不堪观行。
若欲观佛像等者,
不能过於运庆、运康所造之佛像;
若欲观宝树等者,
不能过於樱、梅、桃、李之花果等。
然则,应信「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释,
而一向称名号也;
唯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也。

 

       「近代行人」:上人那个时代的人。我们这个时代距离上人的时代就更远了。

 

       「不堪观行」:修行观法是做不来的。

 

       「若欲观佛像等者,不能过於运庆、运康所造之佛像;若欲观宝树等者,不能过於樱、梅、桃、李之花果等」:什麽意思呢?说我们现在的人,如果要观像,观佛像,那你顶多观的超不过运庆和运康(这大概是当时的两位法师,可能建的佛像很庄严)所造的佛像。可是,在《观经》里面讲的真身观、像观,那里面的佛像的庄严,我们无法观。那个佛像怎麽样的庄严?比如说阿弥陀佛,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麽高,你怎麽去观呢?这麽多数字,我们的头脑都爆炸了,没法接受。「六十万亿」,後面接着「那由他」,「那由他」是一个无量大的数字,後面还要跟着「恒河沙」,一个「那由他恒河沙」有多少?不知道了,恒河的沙子有多少呢?然後是「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由旬的佛像四十里高,你能观就不简单了,你观不了那麽大了,是「恒河沙由旬」;不是一个恒河沙由旬,是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不是一个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你怎麽观?没法观。这样的身高,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这个「真身观」,我们凡夫观不来,我们能观到运庆、运康建的佛像就不错了。

 

       如果观宝树呢,极乐世界的宝树,在《观经》里面的第四观「宝树观」,其他的就不用说了,极乐世界的宝树,一片叶子有多大呢?「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里,一片叶子就方圆一千里。一片叶子就这麽大,这个树怎麽观?对不对?每片叶子之间都涌生妙花果;宝树上面有七重罗网,每一网有五百亿妙华宫殿,一层宝网就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宫殿里边有很多诸天童子,每个童子身上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种种的摩尼宝珠作为璎珞,这个都要观,你怎麽观呢?无法观。顶多我们观的就像一棵樱桃树、梅子树、李子树了。顶多是观成这样子的,观不到极乐那样真正的庄严的宝树。

 

       「不堪观行」,怎麽办?

 

       「然则」:转机来了,观行不行,就念佛了。

 

       「应信『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释」:不是说「众生观念」,「众生观念」观不来。所以说:不堪观行之人,为发称念之本愿。「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应信此誓,而「一向称佛名号;唯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决定往生。

 

       第十二条文就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很多人念佛不甘心,念着阿弥陀佛,心有不甘,他要观想。其实,当然,如果你是一个观想的根机,你也可以观想,像善导大师,他就有观佛三昧了。若论我们的根机,正是因为观佛很难,称名才易。所以,阿弥陀佛才发这个称名往生之本愿。

 

       有一次,法然上人在佛堂里边念佛,他的弟子在门口。这时候,来了一个人,来请法,问那位弟子说:「我边念佛边观想阿弥陀佛相好庄严,这样好不好?」那位弟子毕竟教理没有通达,他就点头说:「也很好,不错啊。」他当时就没有警觉性,说「这个问题我问一下师父」,他就自作主张了,这句话差点就把人害了。刚好,那个人缘分蛮好,法然上人在里面听到了,就把门一打开,说:「源空不然。」说「我法然不如此」。他怎麽说呢?「唯思」,思哪一条?唯思「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他说正是观想很难,阿弥陀佛才为我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法然上人自己讲:「我以前也做这个毫无意义的事情,边念佛边观想,现在不这样了,现在专门念佛,从早到晚,都是念佛。」

 

       所以,若念佛者,一切观想的功德,都包含在称名当中,无欠无余,而且简便易行,又乘佛本愿。你何苦不选择这个简便易行、乘佛本愿的法门,而去选择复杂难行、不顺本愿的法门呢?尤其是自己根机做不到,那就不合适了。

 

十三、常途念佛之时,不可忌惮不净

称名之行者,
常途念佛之时,不可忌惮不净,
以相续为要故。
如意轮之法,不忌惮不净;
弥陀观音,一体不二也。
以此思之,
善导和尚别时之行云「清净洁斋」,
寻常之行与此异欤!
源信之「不论时处诸缘」之释,
永观之「不论身净不净」之释,
必有所存欤!

        这些经文法语对我们都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大家都犯这个毛病。

 

       「称名之行者」:就是我们称念弥陀名号的人(别的修行的人暂时不管)。

 

       「常途念佛之时」:就是平常念佛的时候。

 

       「不可忌惮不净」:你不要忌讳,「忌」是忌讳,「惮」是害怕,不要害怕不乾净。哪里不乾净呢?场所不乾净、身上不乾净、口中不乾净、思想不乾净,「这样不能念佛啊……」或者做的事不好啊,职业不行啊。这样如果忌讳、害怕,那就不能念佛了。

 

       为什麽说不能够忌惮不净呢?「以相续为要故」,如果你总是害怕场所不乾净不能念佛,身上脏兮兮的、衣服不整齐又不能念佛,口中吃过大蒜也不能念佛,那你怎麽能达到「相续为要」呢?你这也不能念、那也不能念,一天到晚能念几句?怎麽能够「相续为要」呢?称名念佛的人,是要达到「相续为要」,你总是有时间就念佛,以这个为原则。所以,「不可忌惮不净」,如果这里不乾净,不乾净也在这里念佛。这是平常念佛。

 

       大家想一想,如果说我们房间不乾净不能念佛、不在佛堂里不能念佛、身上出了臭汗没洗澡不能念佛、没穿海青不能念佛、吃了大蒜抽了烟也不能念佛、吃了肉不能念佛,请问你一天什麽时候能念佛啊?那你只有到净土才能念佛了,可是你不念佛又不能去,这不是矛盾了吗?那没有地方可以念佛了。娑婆世界本来是秽土啊,所以,随时可念,随地可念。「哎呀,我思想不清净不能念佛……」都可以念佛!

 

       「如意轮之法,不忌惮不净;弥陀观音,一体不二也」:这个我没有去查对,大概「如意轮之法」,是不是一种密宗的修法,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的一种修法?或许是这样子,因为讲「弥陀观音一体不二」,这样的修法是不忌讳净与不净的,因为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是一体的,观音菩萨是弥陀慈悲的象徵。所以,既然观音这个法不忌惮不净,弥陀法也不忌惮不净。

 

       可是,这底下就要解释了,就有矛盾了。为什麽?因为善导和尚讲了,要「清净洁斋」。在哪里讲的呢?在《观念法门》,「念佛三昧行法」,大家回去可以看。

 

       「以此思之,善导和尚别时之行云『清净洁斋』」:这个叫「别时之行」,不是常途之行。什麽叫「别时之行」呢?就是专门抽一段时间,到寺院也好,到道场也好,打一个佛七,「因为平时烦恼事太多,所以我想抽个时间,专门去打个佛七」,这段时间就要求你了,你既然专门准备来的,就要清净洁斋,软饼粗饭,不要吃肉;衣服虽然没有新的,也要穿乾净的。在佛堂道场当中,不要闲言杂语,要清净洁斋。这是别时行法。

 

       「寻常之行与此异欤」:平常每天都这样做,那也做不到。平常和到道场去打佛七,应该是不一样的吧!那当然是有所不同了。

 

       「源信之『不论时处诸缘』之释,永观之『不论身净不净』之释,必有所存欤」:底下又举了两位先德,一位是源信大师,他解释念佛说「不论时处诸缘」,不管什麽时间,不管什麽地点,净与不净,也不管什麽因缘,比如说有的人,他就以杀生为职业,专门卖水产的,天天坐在水产摊子旁边,又腥又臭,还要杀生,他就不清净,他不念佛怎麽办?应该念佛!这是他的缘分。还有的人比这更差,这些缘都不论。永观大师说「不论身净不净」,这样的解释一定是有所依据的。

 

十四、乘不乘他力本愿

乘他力本愿有二,
不乘亦有二。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不乘。
其故者:
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
如此想进,则不乘也。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
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
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
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如此想时,则不乘也。
次,乘本愿之二相者:
一者,造罪时之乘。
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
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
如此想时,则是乘也。
二者,起道心时之乘。
其故者:不以此道心生,
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
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
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
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这一条也非常有启发意义。我们都讲「乘佛本愿」,怎麽乘佛本愿呢?有两种情况;怎麽叫「不乘佛本愿」呢?也有两种情况。以此类推,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上人很慈悲,都帮我们说出来了。

 

       「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先把这个告诉你,「不乘本愿」,让你避免它。怎麽叫「不乘本愿」呢?这个,很多人会犯这个毛病。如果後面不解释,你会说:「哎呀,对呀,我就是这样想的」,就这样想的,就不乘本愿了。

 

       「一者,造罪时不乘」:他造罪业了,没有乘上本愿。

 

       「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他心里这样想:我都犯了这样的罪了,我虽然念佛,那肯定不能往生了。绝大部分人都这麽想,所以,本来是「万修万人去」,搞得没几个去往生──不乘本愿哪!

 

       「如此想时,则不乘也」:就下来了,从本愿船上掉下来了。不是阿弥陀佛把你推了一掌,是你自己掉下来。所以,都是众生自己犯的毛病。

 

       「二者,发道心时不乘」:「我勇猛,发道心啊……」发道心时是不是就乘佛本愿了?未必。发道心时也可能不乘。怎麽样不乘佛本愿呢?

 

       「其故者,『虽同念佛,有此道心,故得往生』」:「虽然同样都是念佛,你也念,我也念佛,过去念佛,现在也念佛,但是现在因为我的这样强盛的道心,所以我才能往生。」

 

       「『若无道心,则虽念佛,不得往生』」:「如果不是有这样强盛的道心的话,虽然念佛,悠悠散散的,那应该不能往生吧。虽然念佛,道心不坚固勇猛,那也不能往生。」

 

       「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他是把他凡夫的道心摆在第一,把阿弥陀佛本愿摆在後面,摆在第二。这样,他乘谁呢?他乘他的道心,他没有乘上本愿。

 

       「如此想者,则不乘也」:所以念佛为第一啊!往往我们犯这个毛病,犯这个错误,「念佛啊,念佛,我有烦恼妄想不能往生啊!」那是把烦恼妄想摆第一,把六字名号摆在後面,以为六字名号还不能够破除烦恼妄想的障碍,这样就是不乘本愿。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法然上人全集第306页,我们继续学习念佛法语第二部分,第十四条。

 

       昨天第十四条学了一半,就是乘他力本愿有两种,不乘亦有两种。先是说了不乘本愿的两种之相。

 

       这里讲的乘他力本愿和不乘,是专就念佛之人而说的,不是对诸行的人,诸行的人就谈不上了,诸行的人一向不乘阿弥陀佛他力本愿。虽然是念佛的人,也有乘他力本愿,也有不乘,在哪里表现呢?

 

       是两种状况,这两种状况就是有比较性的:一个是造罪的时候,一个是发道心的时候。造罪的时候以为说「我虽然念佛,可是因为造这样的罪,这样不能往生」,虽然念佛,他已经是退堕了,就不乘他力本愿;发道心时的不乘呢,「虽然念佛,是因为我发了道心,所以才能往生,如果没有道心的话,念佛不能往生」。

 

       这两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就是以罪为重,以本愿、以念佛为轻;第二种状况是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这都是把次序颠倒过来了。凡夫以凡夫的罪业、恐惧,轻视弥陀名号的愿力,也是以我们的道心为第一,而把阿弥陀本愿救度放在第二,这样心中就不是仰靠阿弥陀佛本愿。

 

       比如说我们坐船,我们的重心要在船上,你才能坐上船。如果你的一只脚虽然踏在船上面,後脚还在岸上,重心落在後脚的活,那你没乘上船。

 

       虽然念佛,好像脚也碰上阿弥陀佛本愿船了,但是他的重心,是在考虑自己的罪,考虑自己的道心,「哎,我有道心才能往生」,重心在哪里?在道心;重心在哪里?「我要没有罪才可以往生」,他不是把重心放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上。我们坐船,是把我们所有的重量都乘托这个船。

 

       我们念佛的人,是把我们所有罪业也好、烦恼也好、功德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通通地、原封不动地交托给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都不用顾虑,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善导和尚说:「无疑无虑,乘彼愿力。」这就是一个心的倾向。

 

       下面讲「乘本愿之二相」:

 

       「一者,造罪时之乘」:造罪的时候怎麽能乘本愿呢?其实,乘本愿、不乘本愿,跟我们造罪、跟我们发道心是没有关系的。那只是在造罪的时候,他产生另外一种想法,这个叫「乘」或者「不乘」。那麽,造罪时怎麽叫乘本愿呢?

 

       「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这是我们佛教因果观,像我们这样造贪瞋痴三业、不净的罪业凡夫,那必然堕落地狱。

 

       「『然而,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这个就是《观经》下品往生的状况。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造十恶罪、破戒罪、五逆罪,经中说:「应堕地狱,受苦无穷。」按照他的罪业,善导和尚就解释说:必堕地狱,无量劫来受大苦。但是对於这个必堕地狱的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转为决定往生之人。这个就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不可思议。所以,《观经》的下品往生,可以说是很精彩,就像一部电视剧,他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很紧要的关头,必堕地狱的人,当下超生净土。所以,这个是最集中地体现了阿弥陀佛救度的大慈大悲。

 

       这里讲「如是造罪,必堕地狱」,这是从凡夫的因果来讲,因果观是我们佛教的基本观念。如果说必堕地狱的人,没有解脱的希望,那麽阿弥陀佛他发的誓愿,也不能称为超世悲愿。正是必堕地狱的人,能让我们必生极乐,

 

       「然称念本愿名号者,决定往生」:一反一正,都是以名号为转机。如果不念佛的话,直下堕落地狱。

 

       「如此想时」:这样,我们心中将自己的罪业完全托付给弥陀的名号,仰顺弥陀的救度,而心中安心决定。不再恐惧地狱之火燃烧我们的脚板底。不然的话,地狱的火就烧来了。

 

       「第二,起道心时之乘」:前面是「发道心之不乘」,那麽怎麽是「起道心时之乘」呢?

 

       「其故者:不以此道心往生,此等道心无始以来虽发,至今未离生死」:人多数都以道心作为往生凭据。乘托本愿的人,仰靠阿弥陀佛他力誓愿,心中知道不依靠自己的道心往生。

 

       道心是什麽心呢?道心就是无上菩堤心,大慈大悲心,再简略一点讲,誓求出离、精进勇猛修行等等,所谓的求道之心,不以这个作为往生凭据。因为这样的道心,无始以来──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无始无终的,像道绰大师所说的,虽然众生都有佛性,「旷劫以来,应值多佛,何故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既然有佛性不生不灭,我们旷劫以来一定遇到了很多的佛;遇到了佛,也听闻了佛的教法,也发了道心,可是呢?我们到今天还没有出离生死。在善导大师《观经疏》「上品上生释」当中解释修行六念,就有这麽一段,就是思维自己无始以来,共这些大菩萨同时发愿,断恶修善,誓求出离,但这些大菩萨都修行成就了,他们是成道、得道者,那简直是多如牛毛,如繁星点点、如恒河沙。而我们现在还在做生死凡夫,障业累累,福慧微微,想到这里就感到心惊、悲叹。就是说,我们过去劫以来,虽然也发了道心,虽然是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王菩萨在一起都做过同学,他们发道心,现在已经成为大菩萨了,我们还在这里六道轮回,所以「至今未离生死」。这就知道,道心不能救我们,因为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如果是这样根机,我们都已经成道,得道解脱了。

 

       「故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得遂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所以在心中不论道心是有还是没有,因为有对我们来讲,也是没有;没有,当然还是没有。怎麽叫「有也是没有」呢?有,偶尔发一下,凡夫的心,「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不能构成一种持续的、恒久的力量,不能让我们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目的,所以,这个有,等於没有。不论有无,它都不能让我们出离生死,你讨论它,有也好,没有也好,没有意义。

 

       比如说我们病得要死,你买回来一大堆药,花了很多钱,但是不能治你的病,这个药有和没有,没有意思啊!所以,不论有没有。你如果拿到一味药,能够治你的病,虽然只有一粒,都是好的。

 

       我们虽然学佛,我们是造罪造业的凡夫,种种的法门,就像药丸一样,你拿回来,不对你的机,不能让你了生脱死,有等於没有。那我们只有捡到这一味南无阿弥陀佛的阿伽陀药,要论,只论这件事情。所以,「不论道心之有无,不言造罪之轻重」。

 

       所以,印光大师打比喻说:粒沙虽轻,直沉水底;巨石虽重,可以运渡彼岸。这一粒沙子,它虽然轻,但是放在水里会直接沉下去,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粒沙子,很轻,就可以从水面漂过去,不可能;石头很重,也不因为石头很重,就一定沉到水底,它只要放在船上面,就可以安渡彼岸,运到对岸去。所以,罪业的轻重,不是解脱的因素,何况对我们来讲,都是罪业累累。

 

       依我们这样的凡夫,能解脱、不能解脱,专乘他力本愿。唯依本愿名号,念念相续之力。本愿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名号相续称念。

 

       关於相续称念,也有几个标准。有人问法然上人:「什麽叫相续念佛?」法然上人说了三个标准:

 

       第一,依善导和尚之释:一日称名一万遍,这个叫相续念佛。不过,他又作了说明:这个一万遍,不是让你在那里一盘腿一口气就念完,然後去打麻将、逛大街,那个不叫相续。这一万遍,是一日一夜之间之所做,你慢慢念,从早到晚念一万遍,这个叫相续念佛。你用了两个小时──甚至有人赶这个数字,一个半小时就把它念完了,然後一天到晚游手好闲到处晃,这个不叫相续。

 

       有很多莲友总说:「师父,我没有时间念佛。」他所讲的「有时间念佛」,就是有那麽整块时间,一念就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叫「有时间」。其实我们在家有种种的事务,像这样的时间当然很难得,如果没有,就去玩去了。那麽,应该是抓紧时间,半个小时、十五分钟、五分钟这个都抓起来,如来这样子念佛,没有人没有时间。其实,我们把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到贵州去,贵阳那个地方有这麽一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那里的地都很小,山区。如果是平原去的人,到那里去种地,简直就没地方种,「这哪有地种啊?」都是石头旮旯。但是,人家在那里也生存下来了。如果拿东北大平原的人的心胸,开发北大荒,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到了贵阳,他就没地种了。他怎麽办?他只能一块一块地开垦。

 

       这代表什麽呢?大块的土地,代表这个人他有充足的时间,他一天到晚没事情,儿女的问题也解决了,也退休了,工资也充足,不用为衣食操心,甚至可以请保姆,他整天到晚都可以念佛,那他真的是一片广大的平原;如果又要工作,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又要照顾子女,还要抱小孙子,还要做家务,这样的人,他只能挤时间念佛,像从石头旮旯里面找那麽一分地、半分地,只能找这样的时间来念佛。这样的时间把它利用起来念佛,这就是念念相续。忙的时候你忙去了,歇下来就念佛。

 

       我们在寺院里作执事也好,在家里做家务也好,要抓紧这个功夫,出门坐车也念佛,回来点点滴滴的时间也念佛。这样念佛,一天到晚贯穿下来,就是相续念佛。

 

       所以,法然上人说:如果从数量来说,依善导和尚的解释:一日一万遍。善导和尚是在哪里作这样的解释呢?在《观念法门》当中,最低限度,一万遍。

 

       第二种解释,法然上人说:一食之顷能念三次佛,这个叫相续念佛。一顿饭大概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快一点也要十五分钟。五分钟念一句,你总可以吧。这样平均下来,一天念不了多少,这个也是相续念佛。总之,心中时刻想着这件事,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众生根机不等,很难用遍数来固定。若愿生心切,自然相续。如果这个人确实愿生极乐世界,他自然心就相续了。一歇下来就想着念佛,一歇下来就想着念佛。

 

       这样,我们自己可以来对照自己,是不是相续念佛。

 

       「念念相续之力」,总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里也不要误解说「『念念相续之力』,是不是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呢?」这里是说念佛法门很简单,其他法门相对来讲,就很难。要达到什麽样的功行,你不过是一句一句地称念罢了。就只费这个力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出这样小小的力能往生,是因为它有大大的力量──六字名号本身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是这个道理。所以叫「念念相续之力」。

 

       「得遂往生」:「遂」,是达成往生的愿心。

 

       「如此想时,则是乘他力本愿也」。

 

       这两条,其实含盖一切情况,一个就是坏的、恶的、不好的、堕落的,这些状况,我们怎样乘本愿?前面不乘本愿我们不用复习了。就把後面乘本愿两种情况,我们想一想:遇到造罪、造恶、烦恼、妄想,就要想到说:虽然烦恼、妄念如此繁重,若以圣道门者,必然堕落;然今,以称念弥陀本愿名号不可思议,所以决定往生。无论如何,反转过来,乘阿弥陀佛本愿。

 

       起道心、发善心、发慈悲等等,不要骄傲,说:「哎!我发了道心了,我有慈悲了,所以能往生。」这样都不是乘他力本愿,这是乘你自己的道心,乘你的慈悲心,乘你的智慧,以为有这个才可往生。应该想到说:我无始劫来,这样的道心也发过,这样的慈悲也起过,这样的修行也做过,但是不能救我。能救我的,还是名号。所以,反转过来,一向念佛。

 

       不管是造恶,还是行善,都能够有个契机,让我们回归念佛。造恶的时候也能转过来念佛,不是在那里哭泣、悲叹,「哎呀!我造这样的罪,我怎麽办哪?一定堕落啊!」然後呢,黑暗加黑暗,堕落下去。应该马上转过来,来念佛;行善的时候,也不会沾沾自喜,「因为我这样,所以能往生」。我们往往都落在两边,没有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

 

       如果能够正确思维,就是一向专念,无论是善是恶,都能入一向专称之道。

 

 

十五、「三心」容易具足

「三心」容易具足也,
其相者: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
则所教之「以至诚之心」之「至诚心」
亦纳於此心,
所教之「不疑阿弥陀佛之本愿,
思决定往生」之「深心」亦纳在其中,
第三之「回向发愿心」
亦纳在「一向念佛、决定往生」之愿心中。
明知:切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
三心皆含摄故,
则虽不学无知之人,
如是切思往生决定而念佛者,
则三心易具也。

 

       「三心」就是信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很容易,并不难。

 

       「怎麽又说难,又说不难,到底难还是不难?」

 

       说难,说容易,都是对机说法,都是劝导我们深信、专称。比如《阿弥陀经》讲:「我於此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阿弥陀经》讲过好几次难;《无量寿经》也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这里上人说「三心容易具足」,区别在哪里?

 

       其实,讲难,是就我们众生这一边,你执着於自己的自力见解,不能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不能相信,不愿意相信,你不能相信才谈「难」,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能相信,就不难,很容易,很简单,所以说「三心容易具足」。讲「容易具足」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要起退堕的心,「哎!好啊!容易具足」,起勇进的心,顺着教文法语的引导,就能够专修念佛。

 

       讲难,是让我们发起珍重的心,「对呀!难中之难,不能放过啊!应该赶紧抓住,应该信顺哪!」所以,「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男子善女人,应当信诸佛及我所说,应当信弥陀的誓愿。」说难,是发起我们珍重、追求、好乐、喜慕这样的心。

 

       比如说父母为孩子找工作,托了很多人,找到了,机会难得,父母就跟孩子讲:「哎呀!你就不要再挑三挑四了,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啊!机会难得啊!」是你拿到了,要给他,他还在那里不太接受,才讲很难。讲难,是因为你有了,要给他。

 

       释迦牟尼佛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们,他是拿在手中的,「这个很难得啊!」难得难得又难得,「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信之法」,「你要相信!」

 

       往往我们跟别人说「机会难得」,是因为有了机会,「你不要放过」,才叫机会难得。念佛法门容易往生,才讲难信,「你要当下信入!」这里讲「容易具足」,也让我们当下信入。所以,方向、宗旨是一样的,不矛盾。

 

       怎麽容易呢?

 

       「其相者: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你只要心中思决定而念佛,三心就具备了。

 

       「所谓所教之『以至诚之心』之『至诚心』者,亦纳入此心也」:什麽是「至诚心」?就真实心,「我真的愿往生,不怀疑,真的念佛」,这样「思决定往生」,这个不是假的。虚假之人怎麽会思决定往生呢?所以,思决定往生而念佛之人,他有「至诚心」。

 

       「所教之『不疑阿弥陀佛之本愿』,『思决定往生』之深心,亦纳在其中」:「深心」就是不怀疑,既然是决定往生,则是没有疑惑。这是「深心」。

 

       「第三之『回向发愿心』,亦纳在『一向念佛,决定往生』之愿心中」:既知一向念佛决定往生,这样的愿生净土之心,不可抑制,这个心很勇猛,这个心不肯改变,决定要往生。

 

       如果一件事情可达到、可达不到,那我们的心就会退堕。有时想一想:「我要去往生」,但是又想「我可能没份」──退下来了。

 

       就像一个人,他要到远地方去,到哪里去呢?到北京城,北京城离他家很远,走在半路,他虽然很想去,但走得很累,还遥遥无期,还看不到,这个时候,他的心就容易退;现在到了什麽时候呢?他一抬头,看见城墙上写着三个字:「北京城」,这个时候,他愿意去北京城的愿心会退吗?不会退了。因为就在眼前,就要达到了。

 

       我们愿生净土的念佛之人,一向专念,决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涅盘城,所谓:「毕此生平後,入彼涅盘城。」我们这短短的生命,三十年、五十年,也就剩三十步、五十步之遥了。我们已经来到北京城的城下,抬眼一看「北京城」三个字看得很清楚了,我们经过漫漫的、三界轮回的长途跋涉,来到今生今世,受善知识的教诫,遇到了念佛法门,那等於是抬头就看到了极乐净土的「涅盘城」三个字,极乐涅盘城,在我们面前。所以,毕此生平,决定往生。这样一向念佛,决定往生。愿心具足,毫无退却。

 

       「明知、切思决定往生而念佛者,三心皆含摄故」:这样说起来,心中真切思定:我念佛决定往生。这样来念佛的话,「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都包含、收摄在「思决定往生而念佛」之中。

 

       「则虽不学无知之人」:虽然说没有学问,甚至连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人呢:

 

       「如是切思往生决定而念佛者,则三心易具也」:这样的话,「三心」就很容易具足了。

 

       所以,我们看善知识、看祖师的法语,他们讲话都具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不会搞得很繁琐,让人听起来如云里雾里,抓不住头绪。

 

       让听众云里雾里边,那他的心肯定也是云里雾里边。应该简捷明朗,把主题点出来,不要说得很复杂。

 

       这个就是所谓的功力了,也就是所谓的智慧了,深入而浅出。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